1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出生,生母为郭惠妃,即朱元璋起家时的上司、恩人、岳父(朱元璋发妻马氏之养父)郭子兴之女。太祖赐这个儿子名“橞”,和他的同母兄蜀王朱椿、代王朱桂一起由生母郭惠妃亲自抚养,日常待遇相对其他异母兄弟(除太子朱标外)更为优厚。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建藩,册封诸子为亲王,并给他们选定藩地。在这一次的建藩中,太祖将尚未封王的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权、十八子朱楩、十九子朱橞、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统统册立为亲王:其中朱栴为庆王、藩地宁夏;朱权为宁王、藩地大宁;朱楩为岷王、藩地岷州;朱橞为谷王、藩地宣府。

以上四王的封国都位于大明边塞,是军事重地,所以太祖将戍边重任交给自己的亲儿子们,心中才能安心。(此时,开国诸功臣宿将或凋零或被杀,已经所剩无几了)。即将成年的朱橞和兄弟们(朱栴、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朱楩、朱橞生于洪武十二年,时年十二、三岁),行册立礼后,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先后赴藩地就封,并同时承担起为国家镇守边塞的重任。

而几个年幼的皇子: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则没有就藩,一直生活在京师(南京)中,直至太祖去世、建文帝登基、燕王靖难后,才先后出外就藩。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五岁的朱橞告别父母,率谷藩护卫、谷王府属官、内眷家属等,浩浩荡荡出发,穿越中原腹地,历经三个月的跋涉,在当年三月抵达谷藩封地:万全都指挥使司宣府镇(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

宣府镇,其地属古冀州。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燕国大将秦开率大军破袭占据此地的东胡部,设立新郡以统治其地。因为新郡治位于军都山峡谷之上(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所以燕国将这块新领地命名为上谷郡。

此后历经千年时光,上谷郡地先后更名平原郡、妫州、易州,武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为获取契丹支持,以夺取后唐社稷,于是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以换契丹出兵。已经更名为武州的古上谷郡也在十六州内,所以归于契丹,并历经金、蒙古(元)统治,名称也改为归化州、宣化州、宣德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攻占宣德府,明太祖下诏改宣德府为宣府,设立宣府左中右三卫,驻守宣府以抵御鞑靼部进犯。

宣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号称“南屏幽燕,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所以太祖十分重视这里的防卫和驻军,逐年增加驻守军士,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把第十九子朱橞建藩于此,以亲子镇守,以示重视。

而朱橞的“谷王”封号,就是来源于宣府的故称“上谷郡”。自一千六百年前,燕将秦开逐东胡夺取此地、设立上谷郡以来,“上谷”地名一直沿用至北魏末年,直到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北部边境重镇皆遭受毁灭性打击,“上谷郡”才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但上谷名号消失,旧属地却一直以平原郡、妫州、易州,武州、归化州、宣化州、宣德府的名称存在于历朝历代中,地方百姓官民也在此繁衍生息、各司其业。而且旧上谷地一直是中华北方的军事重镇、国家屏障,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明太祖在统一南北、奄有天下后,立即加强了这里的防卫力量,驻扎重兵,以防鞑靼诸部南侵入寇。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将十九子朱橞建藩于此,以宣府旧名“上谷”为号,册立为“谷王”,统帅谷藩护卫及宣府诸卫,镇戍边疆、守护国家社稷、以及朱氏大明江山。这就是朱橞“谷王”封号的由来。

朱橞就藩宣府后,初期尚能恪守藩王本分、严守职责,在宣府封地一面主持兴建宣府镇城,把宣府城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的雄伟大城;同时还大力贯彻太祖所提倡的“高筑墙,广积粮”方略,积极构筑边墙,修建了谷藩封国内长达六十余里的长城防御工事,及独石口、锁阳关两处重要防卫关隘。平时处置军政之事也算勤勉得力,时时操练士卒,随时准备抵御鞑靼入寇。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谷王朱橞,确实为巩固大明北方疆域、防御外敌入寇,做出了一个边塞亲王应有的贡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奉遗诏登基,即建文帝。之后建文帝用近臣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的计策,针对诸位手握重兵的叔父展开“削藩令”,先后废黜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博、岷王朱楩,湘王朱柏也因此愤而自尽。在建文帝的咄咄逼人态势下,诸王之中最长的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其时太祖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已经去世)为自保、也为了拼死一搏,于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在藩地北平(今北京)发动“靖难”,举兵对抗建文朝廷,和侄子建文帝刀兵相见!

燕王朱棣展开“”靖难之役”后,依仗丰富的作战经验、连续击败北平附近驻守的南军,席卷北平、永平、蓟州等地,声势浩大。为避免比邻燕藩的宁藩、谷藩、辽藩或投靠燕王、或被燕军击败擒获,建文帝下诏让宁王朱权、谷王朱橞、辽王朱植“率护卫南下勤王”,其实也有把他们召回京师(南京)就近控制的意思。

得到建文帝诏书的辽王朱植马上率护卫和内眷乘海船南下,赴京师“勤王”。而宁王朱权却拒不接受,以情况未明、藩地不稳等理由不肯南下,建文帝大怒,诏令削去朱权王爵,废为庶人,以示惩戒(当然,朱权人在大宁卫,朝廷的诏书对他现在没有任何约束意义,以后怎么不好说)。

而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距离北平只有三百里,咫尺之遥,燕军如果西征,旦夕可至。朱橞当年只有二十岁,年轻无经验,根本无法单独面对这种家族内讧所引起的复杂局面。于是,在比自己还大两岁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南下勤王”的诏书抵达宣府后,如释重负的朱橞立即接受谕旨,率三千近卫及家眷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二十四匆匆逃离宣府,南下京师,“勤王”朝廷。

离开宣府前,朱橞还特别安排留守诸将把宣府城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死,只留东南一门,以便固守,抵挡可能前来的燕军。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朱橞,依旧还是忠于朝廷,支持侄子建文帝,忠义之心尚存。

抵达京师(南京)后的朱橞被建文帝大加赞赏,褒奖忠诚之心。不过之后建文帝并没有让朱橞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责,“勤王”之名不过是怕他被燕王蛊惑、参与“靖难”,或者直接被燕王胁迫,导致谷藩精锐尽入燕军之手罢了(宁王朱权,就是这样,半胁迫半蛊惑地加入了燕军阵营中)。朱橞在京师三年,一直无所事事,待遇优厚而实权全无,以亲王之尊打了三年酱油,心情可想而知。对于建文帝及朝廷的不满和埋怨日益增长。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即将分出胜负,燕军在年初接连击败南军主力,势如破竹,大举南下,已经渡过长江,围攻京师(南京)。无计可施的建文帝困守城内,无人可用,只得起用赋闲三年的十九叔谷王朱橞,诏令他驻守金川门,抵挡燕王朱棣的大军。

朱橞在京师赋闲三年,无权无势,对于这个侄子皇帝早就腹诽已久,怨恨不已。此时京师境况危急,燕王的大军已在城外,即将攻城。朱橞本来对守住京师就不报希望,同时四哥朱棣的“靖难”也是为了自己家兄弟的利益,于是他自驻守金川门后,就准备暗中联络四哥朱棣,迎燕军进城。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王朱棣亲率大军抵达金川门外,驻守的谷王朱橞远远望见朱棣的亲王麾盖仪仗,于是立即打开金川门,亲自出城迎接燕王入京。燕王对于这个多年不见的十九弟主动献城门的举动欣喜不已,大笑着与朱橞携手在重重护卫的保护下策马进入金川门。

由于朱橞的主动投降,燕军得以未经血战就轻松破城,进入京师,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以燕军获胜而告终。

朱橞献门之后,大势已去的建文帝朱允炆于乱军中失踪,建文朝廷覆灭。燕王朱棣在参拜了孝陵(太祖陵寝)之后即位,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有鉴于谷王朱橞献门有功,登基后特地给谷藩增加禄米二千石,又在谷藩原有护卫员额之上增加再三千军士,并赐以鼓、乐,厚加恩遇。之后,在朱橞本人的请求下,成祖将谷藩自宣府这个北方边境军事险要之地改封内地鱼米之乡,移藩到湖广长沙府。

朱橞在关键时刻抛弃建文帝,投靠成祖,立下“迎驾大功”,所以自恃有大恩于成祖,所作所为日渐骄横霸道。自移藩长沙府后,屡屡生事、横行不法,甚至残害官民、凌虐地方。

兵部尚书忠诚伯茹瑺自京师返回衡山老家,路过长沙府,因为闻听谷王暴虐,所以没进城拜见,朱橞竟然上奏成祖,诬陷茹瑺轻视宗藩、心怀怨望,导致茹瑺被捕下狱,自杀于狱中;王府长史庐廷纲见谷王骄横、多行不法,于是向朝廷检举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朱橞得知,用私刑把他杀害了。类似这样的不法事情,朱橞犯有很多次。

成祖在京师也多少得知谷王在藩地的跋扈不法事,但念在其当年确实是迎驾有功,又是亲兄弟,所以一直不忍加罪,先后几次遣使者前往长沙,规劝谷王,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但是朱橞拒不接受成祖的好心劝告,一意孤行,甚至对于成祖不厌其烦的规劝恼羞成怒,天长日久,居然生出谋反意图来。

在长沙,朱橞大肆搜刮,掠夺民财,用来聚集亡命,建造造战舰,想重演一次“靖难之役”。

至永乐十四年(1416),朱橞谋反心愈演愈烈,经过他多年大肆搜刮,掠夺民财,谷藩已经聚集众多亡命之徒,并建造了许多战舰,兵甲粮秣也暗中积蓄甚多。朱橞凭借这些积攒的人马军械,野心膨胀,想重演一次“靖难之役”,夺取天下。

朱橞准备举事时,为了壮大声势,竟然想拉拢同母兄蜀王朱椿,于是暗地里写信给朱椿,约他一同起兵。朱椿接到信后,大惊失色,急忙派人赴京师向成祖举报,并交出朱橞写给自己的谋反书信。成祖这才彻底对朱橞死心,布置措施准备惩处他。

永乐十五年(1417年),蜀王朱椿的次子崇宁王朱悦燇犯了过错,担心被父亲责罚,偷偷逃出四川前往长沙,躲在叔父谷王朱橞的王府内。

朱橞因为朱悦燇的相貌很像建文帝朱允炆,于是就以此为借口,招集手下,说:

“当年,我开金川门,是为了将建文君放出城,以保其安全。今建文君历经艰辛,终得安全,现已在寡人邸中。寡人将为国家申大义,举事之日将发矣!”

对部下和属官们谎称朱悦燇就是建文帝,准备起兵作乱,效仿成祖当年之事,再来一次靖难。

朱橞自以为行事隐秘,其实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成祖的掌握中。在他还没来得招集同伙,举兵作乱时,成祖即已得到消息,马上调动重兵包围长沙,并遣使者持手诏直入谷王府中,当面告诉朱橞,朝廷早已知道朱悦燇之事、及朱橞隐私作乱的动作。命令朱橞立即将朱悦燇送还蜀藩,然后马上随使者一同前来京师觐见。如若胆敢违抗圣旨,拒不前来,将对谷王以谋逆论处,立即发兵剿灭。

朱橞以为自己多十多年暗中策划人鬼不知、算无遗策,谁料全在成祖掌握中,真是痴心妄想,一切阴谋都被粉碎一空。在野心破灭、束手无策的境地下,朱橞只得乖乖听从成祖诏令,垂头丧气地来到京师觐见成祖。

成祖对于这个心怀异志的弟弟毫不客气,没有在顾念他当年的迎立之功,在狠狠地把他斥责一番之后,直接将朱橞及其三子废为庶人,并将追随朱橞策划作乱的部属官吏全部诛杀。然后把朱橞父子发配到凤阳高墙(皇家监狱)软禁。

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已在凤阳高墙被被软禁了十多年,这期间他的四哥成祖朱棣及后继的侄子仁宗朱高炽都已先后去世,是他的侄孙宣宗朱瞻基在位了。

这一年,在福建有一个名叫楼濂的人,谎称自己是“七府小齐王”,借被废的齐王朱博名号作乱,欲谋不轨。但还没行动就被当地官府擒拿,押送京师。

宣宗得知后,十分恼怒,同时对于宗室之中此起彼伏的造反作乱情况大为愤恨(宣宗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在宣德元年起兵作乱,才被平定不久),于是借此事痛下杀手,诛杀楼濂及其党羽数百人。之后,为了消除隐患,宣宗让软禁在南京的废齐王朱博及其三子“皆暴卒”,只留下一个幼儿朱贤爀,安置在庐州,继承废齐藩香火。

而同样曾经有过作乱举动的废谷王朱橞,也在这一年与其两子“自戕”而死,具体原因,大概和他的七哥、废齐王朱榑一样吧。

和朱榑一样,朱橞死后,幼子朱赋焮也被宣宗留下,用于承袭废谷藩之后。朱赋焮与齐藩朱贤爀一起,称“齐庶人”、“谷庶人”,先是软禁于凤阳,后又迁至庐州,由地方官府严加看管居住。“齐庶人”、“谷庶人”及他们的后代一直居住在庐州,并繁衍下来,为太祖保留了两支血脉。

景泰五年(1454年),“齐庶人”、“谷庶人”两家(也许是朱贤爀和朱赋焮,也许是他们的后人)在庐州当地官员的请求下,被迁到南京监管居住。“谷庶人”在居住南京时去世并绝后,但去世时间不明,具体是朱橞的哪一代后裔也不清楚,明谷藩至此结束了六十三年的历史,宣告终结。

最佳贡献者
2

朱橞王号为何是“谷”?这恰恰就跟他的藩地宣府有关。《明史?诸王列传》载:“(朱橞)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八年三月就藩宣府。宣府,上谷地,故曰谷王”,因宣府在隋唐前为上谷郡地,故封其为“谷王”。

上谷郡,始建于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燕昭王十二年(前300年),燕将秦开率燕军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燕国取地千里。而后,燕国为了巩固新占领的疆土,遂就在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就这样,上谷郡诞生了。

为何要叫“上谷”?那是因为上谷郡的郡治,其是建在大山谷的上边,故名“上谷”郡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沿用上谷郡建置,将其划为三十六郡之一。刘邦代秦建汉后,继续延续上谷郡的建置,但是将上谷郡一分为二,划出了一部分土地,建涿郡。



王莽时期,改上谷郡为朔调郡。

东汉时期,光武帝恢复上谷郡郡名。三国时期,上谷郡归魏国,郡名依旧。晋代,晋武帝分上谷郡部分地区,置广宁郡。南北朝时期,上谷郡先后归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置北齐改为易州。隋代,文帝改易州为上谷郡,复置。唐代,废郡置州,以故上谷郡地置妫州。

此后,上谷郡不复存在。

明代,朱元璋为防范北元残余力量的反扑,遂在原上谷郡置宣府镇,是为九边镇之一。宣府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简单的说,宣府无论是在明朝的手里,还是在北元的手里,它都是一个战略要地,明朝得到宣府,既可保京师无忧,也可时刻威胁北元。反之北元得到宣府,则可保北元无忧,也可时刻威胁明朝。



正如明程道生所言:“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宣府距离明朝京师不过百里,一旦宣府被占,则北京危矣,明廷危矣。

朱橞能被封为“谷王”,且12岁就就藩于宣府,去执掌这一战略要地,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是十分器重的。

而朱橞也确实有让朱元璋器重的资本,年仅12岁的他,一到宣化镇,就积极贯彻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略,构筑长城,戍边御敌,替大明牢牢巩固边疆的统治。



朱元璋时期,朱橞过得可是无比的惬意,因朱元璋的器重,他可是手握重兵,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

但是,随着朱元璋的驾崩,手握空前实力的朱橞,开始面临着无尽的打压,毕竟怀璧有罪,作为臣子拥有这等强大的实力,皇帝肯定会忌惮,而一旦让皇帝忌惮,他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最初,在朱允炆削藩之时,因燕王朱棣突然造反,朱橞侥幸逃过一劫。但是,在雄主朱棣登基后,朱橞的好运也就到头,没过多久就被朱棣找了一个借口,属地从要地宣府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长沙,失去了宣府的兵权,沦落为一个可以被朱棣任意宰割的存在。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巨大的落差,被贬到长沙的朱橞,他开始自己作死,是大肆搜刮民财,卖官鬻爵,弄得属地长沙是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当然,如若朱橞仅仅只是如此,或许还不会有他后来悲惨的结局。真正造成他后来那悲惨结局的,还是他之后的那般谋逆之举。当时,因对朱棣将其贬往长沙的不满,他有了谋逆之心,开始大造战舰弓弩,训练兵勇,同时妄图联合蜀王朱椿一起举兵造反,推翻朱棣统治。

此次计划,因蜀王的反对,而宣告失败。但是,这次谋逆之举虽未成功发动,可却被朱棣知晓。试想,被朱棣知道,他岂能有好结果呢?最终朱橞被朱棣废为庶民,关进狱中,直至宣德三年在狱中孤独而死

3

谢邀。楼主所提的朱橞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

生于洪武十二年四月十四日,生母滁阳王郭子兴之女郭惠妃,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册封为谷王。

谷王封号的由来

洪武二十六年于宣府兴建谷王府,洪武二十七年令北平军士筑宣府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谷王朱橞之国宣府。当年四月,改宣府左、右二卫为谷王宣府左、右二护卫,兴州中护卫为宣府中护卫。谷王朱橞就此成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是大明王朝北部防线的重要一环。

至于朱橞封国宣府,为何会被册为谷王?对此《明史》做出了解释。

谷王橞,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八年三月就籓宣府。宣府,上谷地,故曰谷王。—《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所谓的上谷地,指的就是始建于战国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的上谷郡。朱橞在朱元璋诸子中排序靠后,故而像秦、晋、燕、周、楚、齐、鲁等春秋时代大国的封号都已经被兄长们瓜分完毕,不得已才已封国地古称为封号。

谷王的结局

既然说到这了,顺带说一下谷王的结局。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之后,朱橞就放弃封国,带着部分护卫逃回了南京。此后到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朱允炆派朱橞出城议和,未曾想到朱橞转手就把侄子皇帝给卖了。

六月十三日,朱橞打开金川门,朱棣兵不血刃进入南京城,就此登基称帝。当然朱棣对于这位非常识趣的弟弟也予以了丰厚的回报。朱橞本人增禄三千石,由边境改封长沙,参与夺门行动的谷王府护卫约500余人都得到了不同的赏赐。

但是朱橞在之国长沙之后仗着自己在靖难中的功劳,气焰十分嚣张。三朝老臣、兵部尚书、忠诚伯茹常就因为路过长沙没有去谷王府拜码头,就被朱橞一纸诉状打入锦衣卫大牢,最后竟然不明不白死在狱中。

橞居国横甚,忠诚伯茹瑺过长沙不谒橞,橞白之帝,瑺得罪死。遂益骄肆,夺民田,侵公税,杀无罪人。《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长沙谷王乳母墓中出土的银锭

搞到最后朱橞可能是觉得四哥年纪越来越大,是不是提不动刀了,竟然动起了谋反的念头。还把因和父王闹矛盾而投奔自己的蜀王朱椿之子崇宁王悦燇,诈称为建文帝。蜀王朱椿和朱橞是一奶同胞,朱橞因此联系朱椿一起造反。问题是朱椿是谁啊?当年在南京可是亲眼看着自己岳父蓝玉被千刀万剐的主,他怎么敢造反?

永乐十四年秋七月辛亥,蜀王椿密遣仪宾顾瞻奏谷王橞谋不轨。—《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当年十月底,朱橞被召回南京,在铁的事实面前只能俯首认罪。当时以楚王朱桢为代表的宗室诸王一致请求诛杀谷王,原文是这样说的:

自古封建亲王,欲其藩屏国家。如其自作不靖,未有不至灭亡。钦蒙条示谷王橞谋逆事,俾仪其罪。桢等谨议,得橞违弃祖训,阴结恶党,谋为不轨。此天地之所不容,祖宗之所不佑,国法之所不恕者。按法诛之,允协舆论。惟大兄皇帝陛下裁处。—《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但是谷王毕竟有金川门之功,因此朱棣犹豫了很久,最终只是废朱橞为庶人。至于有说朱橞在宣德三年为明宣宗朱瞻基下令诛杀,本人对此不敢苟同。在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的实录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正统元年十一月乙巳,直隶新安卫奏:“永乐十五年以本卫公署居谷庶人,臣等暂于徽州府廊房治事。今庶人死,家属取赴京,臣等宜复旧治。其妻妾、子女殡埋屋旁者,请迁葬城外。”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二十四》

正统元年距离宣德三年有八年的时间,如果朱橞死于宣宗之后,这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新安卫为何不提出“复旧治”的请求呢?很明显朱橞应该是于正统元年寿终正寝(当时按年纪算,朱橞也已经年近花甲)。

4

宣府旧称上谷郡,所以朱橞为谷王。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书记 匈奴列传》

上谷郡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燕国大军秦开击败东胡,使东胡北退千余里,将燕国的北部疆土拓展至辽东。公元前238年,燕国沿北部边界修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上谷郡是燕国北疆西部第一郡,治所在沮阳县。当时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怀来、宣化、涿鹿、赤城沽源以及北京延庆等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上谷郡亦名列其中。

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郡治长官改称太守,太守之下设郡丞和郡尉,分管民事和军事。李广就曾任上谷郡太守。

三国曹魏时郡治曾移至居庸关,大古城仍为沮阳县治所;西晋时上谷郡治又迁回沮阳。

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诸朝,上谷郡辖地范围虽几经变化,但郡治沮阳城却一直沿用。

南北朝时期,北魏改上谷郡为平原郡,仍与沮阳县同治。北魏以后上谷郡与沮阳县从记载中消失。

由此推算,上谷郡城自战国燕昭王时始设,一直到北魏后废弃,共经七个大的历史时期,10个封建王朝,历808年。

明朝时期,设置宣府镇,为九边重镇之一。

谷王朱橞的生平简介

朱橞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生母是滁阳王郭子兴之女郭惠妃,蜀王朱椿、代王朱桂同母弟弟。

朱橞自幼聪颖好学,深得朱元璋的器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第三次大封皇子,册封朱橞为谷王,让其统领上谷郡地和“长城九镇之一宣府镇”。两年后,朱橞就藩宣府,一边兴建谷王府(皇城),一边搞戍边建设。他积极贯彻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略,构筑长城,戍边御敌,做出贡献。

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举兵南下,直逼南京。谷王朱橞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通过海路赴京师勤王。两年后,朱棣渡过长江,兵临金川门,朱橞见朱允炆大势已去,随即和李景隆开金川门请降。朱棣继位后,朱橞拥立有功,改封相对富庶的长沙。

此后,朱橞恃功自傲,越发骄横,并且暗中交通宦官,大肆招兵买马,联合蜀王朱椿意图谋反。不成想,朱椿不从,并规劝他上书请罪,朱橞不听,执意而为。朱椿随后上书给朱棣,接发朱橞谋反,朱棣却不相信。不久,护卫都督佥事张兴见朱橞不法,害怕祸及自己,一连两次上书朝廷_揭露朱橞反状。朱棣最终相信朱橞谋反,随即废朱橞为庶人,囚禁朱橞及其两个儿子,尽杀其属官。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狱中去世,享年49岁。因此,他也成为了明朝唯一的一位谷王。

5

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谷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就籓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宣府,上谷郡地,故称谷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遗诏长孙朱允炆继皇帝位,立国号建文,致辞使诸王不服,叔侄矛盾突出,宫廷内讧加剧。建文元年(1399),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为首,举兵靖难,直逼南京。谷王朱橞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

建文四年(1402),朱棣带燕兵渡江计伐至金川门外。朱橞见大势已去,开门南城,迎王纳降。明成祖即位后,念朱橞献城有功,改封长沙。赐乐七奏,卫士300,加赠岁 2000石。

二月,朱橞愈加骄横霸道。忠诚伯茹瑺过长沙未拜谒朱橞,朱橞报告明成祖,茹瑺得罪死。长史虞廷纲状告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而被杀。更为甚者,朱橞大肆招兵买马,造战舰弓弩器械,习兵法战阵。日与都指挥张成及宦官吴智、刘信筹谋,呼张成“师尚父”,吴智、刘信“国老令公”。谋于元夕献灯,选壮士教之音乐,同入禁中,伺隙为变。又妄图勾引蜀王朱椿,结盟造反。被蜀王责备,不听。蜀王子崇宁王朱悦燇获罪,逃往朱橞的驻地。朱橞因此欺骗大家说:“往年我开金川门放出建文帝,今在邸中。我将为申大义,事发有日矣。”蜀王闻之,上奏谷王叛乱。

当初,护卫都督佥事张兴见朱橞不法,害怕祸及自己,借奏事北京,上表其状,明成祖不信。张兴过南京,再次上奏太子,且曰:“乞他日无连坐。”至是,帝叹曰:“朕待橞厚,张兴常为朕言,不忍信,今果然。”立命中官持敕谕朱橞归朱悦燇于蜀,且召朱橞入朝。朱橞至,帝示以蜀王章,伏地请死。诸大臣廷劾橞曰:“周戮管、蔡,汉辟濞、长,皆大义灭亲,陛下纵念橞,奈天下何?”帝曰:“橞,朕弟,朕且令诸兄弟议。”

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蜀王朱椿等各上议:“朱橞违祖训,谋不轨,踪迹甚著,大逆不道,诛无赦。”帝曰:“诸王群臣奉大义,国法固尔,吾宁生橞?”于是朱橞及二子皆废为庶人,官属多诛死。

6

朱元章的25个儿子都是藩王有各自属地,以属地名为王,朱橞封地上谷宣府故称谷王。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朱橞,朱元章第十九个儿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八年三月就籓宣府。宣府,上谷地,故曰谷王。燕兵起,橞走还京师。及燕师渡江,橞奉命守金川门,登城望见成祖麾盖,开门迎降。成祖德之,即位,赐橞乐七奏,卫士三百,赉予甚厚。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

朱元章死后传位给长孙朱允炆,朱允炆继位时致辞使各藩王不服。燕王带头举兵靖难直逼南京。谷王朱橞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可是朱橞看到朱棣燕军行至金门时,看着大势已大开金门城门迎接朱棣大军。朱棣当上皇位后,封长沙为朱橞封地。朱橞仗着金门迎燕王有功,到封地后胡做非为,霸良田,贪公税,杀无辜。更为甚者,朱橞大肆搜刮民财,招兵买空卖马,立命中官,造战舰弓弩,练水兵张勇,妄图勾引蜀王朱椿(朱元璋第11子,橞与椿皆为同母郭妃生)结盟造反,推翻成祖朱棣。由于蜀王责之,故未得逞。并遭群臣弹劾,遂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被废为庶人,追随朱橞者多遭杀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