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元末群雄之一,在兵力上和实力上,陈友谅可以说是远胜朱元璋的,可历史的胜利者却是朱元璋,这令人很不费解。陈友谅的68万大军竟败给了朱元璋20万的大军。当时朱元璋驻守的城池为金陵,陈友谅驻守在江州。当时还有张士诚驻守在平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陈友谅原先是徐寿辉的部下,1360年陈友谅以“负荆请罪”之计反杀徐寿辉夺取政权,并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打着继承汉统的旗号!坐享皇帝宝座。坐拥兵力60余万。

朱元璋原是郭子兴的义子,郭子兴阵亡后接替父印统帅义军,1356年占领应天府,并驻守于此,手下多名猛将,如:徐达、常遇春等。多名谋士,如: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坐拥兵力20余万。

1363年,陈友谅准备了足足有6个月之久,打造了数百艘楼船,这些船均高数丈,每艘船都有三层,为今后的水上战斗做好了充裕的准备。同年4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围攻洪都。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顽强坚守,抗击陈友谅军。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但朱文正发挥卓越的指挥才华,沉着应战,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军的有生力量,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时间。最终,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那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陈友谅明明得知金陵兵力空虚为什么不首攻金陵而是先死磕洪都?

一、收复失地

陈友谅首先攻打洪都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收复洪都。洪都原本属于陈友谅,因陈友谅部下胡廷瑞软弱献城于朱元璋而失陷,洪都原名龙兴,朱元璋后改为洪都,并命其侄朱文正驻防洪都。所以陈友谅首要攻打洪都,是因为当时不服气,想要收回洪都,洪都当时兵力2万余,而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

二、朱文正的花天酒地

陈友谅首攻洪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朱文正是一个花天酒地、毫无将帅之才的公子哥!拿下洪都城只需10日。朱文正最初驻守洪都城之时,的的确确是一个只会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将领,但是在他听闻陈友谅率大兵来袭,而且兵力高达60万时,他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没有胆怯、退缩!而是迅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他以一个最高长官的身份用坚定的口吻对每一个将士说:“城亡与亡,我等誓死保卫洪都城!”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令陈友谅大吃一惊。也赢得了洪都之战的胜利。

三、陈友谅的失误判断

陈友谅准备攻打朱元璋之时,收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当时的天下义军共主小明王正受到元朝宰相脱脱铁木尔的围剿且危在旦夕!当时明王派敢死队连夜赶到金陵要求朱元璋发兵相助,朱元璋当时打的是辅助明王的旗号,所以为了仁义,还是发兵安丰救了明王。但是,陈友谅害怕这只是朱元璋的一个计谋,所以疑心重重,最后还是决定先用洪都试试水,本计划拿下洪都只需10天,谁知足足僵持了85天,直到朱元璋救援大军赶到才知道自己错失良机,悔之晚矣!

四、给自己留余地

陈友谅首攻洪都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洪都为当时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而且洪都距离江州才一百多里,也就是说如果不把洪都先拿下,当陈友谅全力进攻应天之时,朱元璋的洪都驻军就极很可能趁机进攻陈友谅的都城江州。如果一旦攻击应天失利,别说端老朱的老窝,陈友谅自己的老窝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这也是陈友谅首攻洪都的原因。

这就是以上陈友谅死磕洪都的部分原因,另外更正胡军版《朱元璋》电视剧关于洪都之战的两大错点。

1、守城的主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而非蓝玉,蓝玉当时只是朱文正的一个小跟班;

2、洪都坚守了85天而非117天。

陈友谅之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但是陈友谅还是一位很令人敬佩的农民起义领袖!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分析下陈友谅为什么要在洪都这个地方死嗑?我想有几点原因,一是担心腹背受敌,前有朱元璋,后有洪都,万一绕城而去,洪都守军出城切断归路,麻烦大了。二是洪都这个地方,囤了大量粮草,拿下洪都,以资军需。陈友谅的想法是没错,只可惜在洪都这里耽搁了太久,让朱元璋有了喘息之机。

那么最佳方案是什么?我认为应该留下四万人监视洪都守军,当时洪都守军约两万人,留下四万人看着你一举一动,保护好粮道,洪都守军只要敢出城,这四万人随时打野战灭之。然后余下的大军直取金陵,不给朱元璋喘息之际,此举才真正应了开战之初,陈友谅定的“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的战略设想,当时朱元璋亲率主力去救小明王,南京城空虚,如果陈友谅出其不意,攻击南京,是非常有可能拿下南京,这样就端了朱元璋的老窝了。南京如果短期没拿下,可采取围点打援方法,派精锐部队在朱元璋的归路袭击他,说不定还能干掉朱。

总之,陈友谅只要绕开洪都城,去打南京是上上策,朱元璋和南京城,二者必能收获其一,当然这个绕开不是说不做任何防备,一定要监视好洪都守军,没有后顾之忧,再去直取金陵,我想陈友谅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战果。

3

朱元璋不能赢,甚至会陷入被动。陈友谅错就错在选择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一死战,对自己的水军盲目自信,实际上,在当时朱元璋的实力要大大强于朱元璋,溯长江而下直取金陵才是取胜之道。



元朝末年的两股最强农民军力量非朱元璋和陈友谅莫属,特别是陈友谅,自杀害徐寿辉之后,便称霸长江中下游,据有江西大部、湖北湖南安徽局部,手握近百万大军,并自称皇帝建立汉国。当时在整个长江以南只有陈友谅部最强,他是元末众枭雄中第一个称帝的,朱元璋要想平定天下,消灭各方割据势力,陈友谅成了他心头之患,最大的绊脚石。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身死,朱元璋曾感慨的说到:“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可见陈友谅在当时已然成了他统一天下成就霸业最大的威胁。



陈友谅自称帝后,也把朱元璋当成了他最大的对手,在当时,形势对他是很有利的,陈友谅有一支骁勇善战的水军,且装备精良,基本都是大船巨舰,当时,他已经尽占江西、湖广之地,兵强马壮,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而在江南,对他能构成威胁的,也不过是吴王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和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张士诚与朱元璋素来不合,且因为地盘相邻,故两人经常一言不合就开战,陈友谅只要能争取张士诚,集中兵力一起对付朱元璋,想必朱元璋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事实上,陈友谅已有溯长江而下夺取朱元璋大本营应天府(即今南京)的想法,这也是朱元璋最担忧的,陈友谅的水师非朱元璋所能敌,如果加上坐镇平江(今苏州)的张士诚作为内援,两股势力合力攻取,则应天府必定危殆,考虑到陈友谅会与张士诚联合,朱元璋为此忧心忡忡,幸好谋士刘基出良策,建议遣胡大海率军攻打广信府(今江西上饶),断其后路,则陈友谅必分兵回援。同时,又设计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给他约期相见共商大事,老友约见,陈友谅不疑有他,果然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却无人应答,始知被诓骗了。



陈友谅中计,两军于是大战于应天城郊的龙湾,由于准备仓促,陈友谅军大败,加上潮落,

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不给陈友谅以喘息的朱元璋命冯国胜率五路大军乘胜追击,陈友谅又再一次兵败采石矶,不得不放弃太平逃往江州。此番陈友谅攻打应天遭到惨败,完全是自己没有分析时局,盲目相信他人,过度自信造成的。第一次攻打应天遭到的惨败好像给他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后便不再执着于攻打应天,而是转而攻打朱元璋在江西的最后一座重城洪都(南昌),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决策,才导致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站鄱阳湖大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达到了80多万人。

诚然,陈友谅第一次攻打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便遭到了惨败,但这一次的失败最大的问题便出在陈友谅身上,刚愎自用、轻敌冒进,攻打应天府的策略并没有错。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决战于河北的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便劝他应该直取曹操的老巢许都,将汉献帝夺过来,袁绍没有听许攸之言,而是逞匹夫之勇,与曹操决战于河北,官渡一战终遭大败,至此便一蹶不振。如今,陈友谅再犯袁绍之错误,鄱阳湖大战60水军折损过半,自己也中流矢而死,这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洪都不过一座孤城,只需重兵包围,待其弹尽粮绝、军心涣散,必然降之。而应天却不能不打,应天是朱元璋的老巢,攻下应天府,朱元璋该何处去?陈友谅水陆有80万大军,是朱元璋军力的两倍强,加上割据平江的吴王张士诚作为外援,应天何期不克?无论兵力还是装备,陈友谅的汉军都要大大强于朱元璋,更何况汉军本来就擅长水战,要攻下应天并不是问题。应天一破朱元璋无立足之地,再回安徽就很难了,再加上实力本身就弱于陈友谅,最后被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剿灭是必然的结局。

很可惜,陈友谅强硬而多疑的性格害了自己,一盘好棋打的稀巴烂,选择在远离应天的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最终使身死国灭,直接为朱元璋统一天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4

这里是乘风破浪的史海扑通,很高兴为您解答~


能赢。


因为朱元璋比陈友谅的军事能力强很多。陈友谅这个人刚愎自用,他所打过的战役都是靠实力强势碾压对手,缺少灵活性。否则也不会在洪都死磕两个多月,也不知道变通。所以即使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决战换一个地方,由于战场上瞬息万变,我认为朱元璋依旧能够找到空隙取胜。

回到题目。陈友谅之所以死磕洪都,主要是因为洪都守军只有不到2万人,守将还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听说是个花天酒地之徒,以为拿下洪都轻而易举。出发之前也有人劝过他应该直取金陵,因为张士诚趁人之危正攻打小明王韩林儿所在的安丰,朱元璋已经率领主力军前去救援,金陵非常空虚,是一个好机会,但是陈友谅没听。

如果陈友谅听从建议直取金陵,那么朱元璋就会面临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前后夹击。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这是十分危险的。那么他就有两种方案:


第一方案是放弃就韩林儿,迅速撤回金陵城,利用金陵城城高墙厚的优势进行防御,毕竟晚清时期曾国荃打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时可能打了三年多。而且张士诚并不是一个真心想和陈友谅结盟的主,如果长时间久攻不下,也就撤了。

第二种方案毕竟冒险。就是迅速解决安丰,救出韩林儿,暂时不管金陵,金陵易守难攻可以抵挡一阵子。实际上朱元璋也就用了一个多月就把安丰搞定了,再回救金陵。


那么朱元璋和陈友谅可能会在长江进行决战,因为陈友谅建了好多战船,他非常擅长水上作战,一定会把战船摆在江面上,而这方面朱元璋的水师是万万不及的。

但是也不用担心,因为历史上在长江上发生的水战,都是靠小舢板取胜的,比如赤壁之战。长江上的战舰不如小船灵活,所以陈友谅的战舰既是他的优势也是陈友谅的劣势。加上陈友谅性格上的短板,刚愎自用,军事能力又不够灵活,鄱阳湖的火攻一定会再次上演。

5

这个问题问的好啊,可以断定的说如果陈友谅不在洪都是死磕,发兵直取金陵,攻取朱元璋老巢。那朱元璋将腹背受敌,退无可退!也就只能逃走继续他的当老本行和尚了。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率兵攻打朱元璋北边邻居刘福通韩林儿,作为曾经一个班子出来的,又是曾经的领导面对着他们的求救信,不能不去救啊,出兵安丰!结果安丰还是失守了。朱元章也被张士成给黏住了,走也走不了,索性直接去进攻庐州(安徽合肥)。

这个时候陈友谅的机会就来了,倾举国之力60万大军,两百艘战舰,进攻朱元璋。倘若60万大军向南京开去,南京肯定守不住,朱元璋没有了根据地,又腹背受敌,只能乖乖的任宰任割了。

不过有些事情往往是出乎意料,陈友谅的骄傲自大,他选择了攻击洪都,曾经属于我的地方,我一定拿回来。结果没想到啊,一个小小的洪都居然拖了三个月,失去了先机。朱元璋赶过来支援还封了陈友谅的退路。陈友谅只能退到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

双方来回交手后,陈友亮又放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要是三国演义早点写出来就好了,他居然用铁索把所有的船连起来。于是朱元璋也给他放了一把火。陈友谅一败涂地,后面也是且站且退被朱元璋一步步蚕食。

总结:陈友亮,这个人太骄傲自满了,或许他身边也没有其他的谋士给他出谋划策吧。如果他不这么骄傲自满,抓住机会,说不定这个天下就是他的了!

6

洪都之战中,陈友谅如果分兵围困洪都,亲率主力直取应天,那么,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一旦应天失陷,朱元璋就在江南失去了立足之地;必定会军心大乱,在陈友谅、张士诚两大枭雄的夹击之下,即使朱元璋如何坚韧不拔,刘伯温如何足智多谋,也不可能挽救大势已去的失败命运。

1363年,元朝末年红巾大起义的领导人刘福通为首的龙凤(宋)政权,在经过与元朝主力军的多年奋战之后,力量大为削弱;此时,元末名将王保保横空出世,一举消灭了山东地区的红巾军主力。于是,栖居于安丰的龙凤政权,它的疆土,在名义上仅仅剩下了朱元璋的江南行省一地了。就在此时,张士诚趁火打劫,派遣大将吕珍突然袭击安丰,把刘福通、小明王儿韩林儿包围在安丰城中。刘福通在此危急情况下,唯有派人向朱元璋所部求援了。

朱元璋召集文武人等,商议出兵救援安丰一事。刘伯温极力反对出兵援救安丰。刘伯温认为:安丰已经危在旦夕,我们长途跋涉,到达安徽之后,就要与张士诚进行恶战,战事不可能马上结束;而陈友谅必定会乘机发兵来进攻应天。一旦应天有失,我军就会进退失据,招致大败。可是,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名义上是龙凤(宋)政权的臣子,如果不去救援安丰,无以面对天下的舆论。于是,他拍板决定:自己亲率主力前往安徽,救援安丰;而留下部分兵力防守江南。

朱元璋独具慧眼,选择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正是朱文正,在洪都创造了历史传奇。也正如刘伯温所料,一代枭雄陈友谅得到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消息之后,立即抓住了这个战机。

陈友谅虽然知道朱元璋大军开拔之后,留守江南的兵力非常空虚;但是,陈友谅不干则已,一干就倾尽全力。

1363年4月,陈友谅举大汉全国之力,发兵60万,计划一举平定江南。在攻击洪都时,根本不入陈友谅法眼的小将朱文正,虽然平日里看上去吊儿郎当的,但是,在此危急存亡之际,他却大发神威,屡次挫败汉军的攻击,打得汉军将士垂头丧气,无可奈何。陈友谅在洪都城下简直是发了狂。以他陈友谅的赫赫威名、60万大军,竟攻不下一个毛头小子、2万守军的城池,陈友谅气疯了。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陈友谅督促汉军日夜强行进攻,务必攻下洪都之后,再向应天进军。就这样,在朱文正的坚守之下,陈友谅率60万大军足足强攻洪都85天。双方昼夜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汉军几次攻入城内,都被拼了命的朱文正给赶了出来;最后,汉军的尸体已经堆积得跟洪都的城墙差不多高了,洪都还是牢牢地控制在朱文正的手中。洪都之战,旷日持久;陈友谅大军屯集于坚城之下,虽伤亡惨重,却是一点儿成绩都没有。

随着朱元璋大军从安徽的回师,陈友谅眼看汉军已疲惫不堪,失去锐气,不得不下令撤围而去。作为统帅60万大军的枭雄,陈友谅在洪都城下的的确确是意气用事了。身为主帅,陈友谅理应分出部分兵力来围困洪都,自己则立即率领大军直捣应天府,横扫江南各地;在朱元璋回师之前,彻底摧毁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所有势力和地盘。如此一来,进退不得的朱元璋,就会在自己与张士诚的前后夹击之下,全军覆没。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不可能重来。它只不过是让后人产生出无限的感慨、深深的遗憾而已。

陈友谅由于自己在洪都城下的无所作为,其直接结果就是在不久发生的鄱阳湖大战中,彻底被朱元璋打垮,身死国灭;元末一代枭雄,就这样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了。




7

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挥兵直下金陵在当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陈友谅有60万大军。

而如果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那么朱元璋将陷入被动,金陵城会被陈友谅围攻,金陵一旦被围朱元璋的主力部队将不得不坚守城池,但凭一座城池是守不住的,因为陈友谅可发挥的空间太大了。

派出一部分兵力防备洪都部队把他们围起来就可以,同理派出一部分部队把朱元璋的主力部队围在金陵也可以实现。

而陈友谅一旦选择了围而不取,仅仅凭着围困朱元璋也将不得不降,原因是陈友谅完全可以派兵四处招降,将原来归属于朱元璋统治的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最不济也可以通过劫掠这些地方让朱元璋得不到补给,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只能坐吃山空乖乖等死了。

可历史没有如果,陈友谅骄傲轻敌急于求成放弃了稳扎稳打的策略选择了速成,又意气用事选择了在洪都城下死磕反而被朱元璋进行了战略包围导致了他的60万大军陷入了没有补给的状态。失去后方基地的补给人越多就败的越快,人越多就败的越惨。

至于陈友谅选择速战策略的原因应与当时的元朝有关系,如果他选择了围而不取的策略,元朝很可能与朱元璋合流,这样陈友谅就可能陷入南北两个战场与两个敌人同时作战导致战争态势不能把控。

陈友谅作为一代枭雄决不是愚蠢之人,他的战败只能说天命不归他,他失败的原因可以说就是称帝,天无二主,他称帝后元朝就不得全力打击他,而他如果不想亡就必须消灭周边随时会趁机打击他的朱元璋等人的势力。这一现实让他不得不选择速胜策略。

8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历史上稳扎稳打夺取江山的不少,轻军突袭,直捣黄龙的也不少。怎么打都有人吃到甜头。同样的稳扎稳打贻误战机的,轻军冒进被人包了饺子的也不少。总之事在人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