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莫德尔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他打的全是出了名的恶仗,经常被希特勒调往最严峻的战线上,堪称“救火队长”。他见证了德军的辉煌,也目睹了德军的衰亡,虽然一直在前线担任重要的作战指挥官,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却未能避免最后的失败,这对于莫德尔这样的职业军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尤其在西线战场,德国陆军在盟军的制空权下几乎是在绝境中作战,莫德尔一直在试图做出改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的B集团军群仍旧被合围在了鲁尔地区,军事形势和希特勒的压力摧垮了这位元帅的心理防线,他对作战失去了信心,对德国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决心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唯一还能捍卫的军人尊严和荣誉。



保卢斯则不同了,保卢斯是典型的德军参谋军官,他行事谨慎,对于任何事物都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在参谋位置上固然是优点,可以为军事主官提供全面的军事分析。但是这种瞻前顾后的性格也让他在指挥职务上表现一般,尤其在比较复杂的局势中显得有些迟钝,当然这离不开希特勒对其过于严格的干预,但是他自身的谨慎和规矩也加重了这一后果,在最后的自杀还是投降问题上,保卢斯同样陷入了矛盾之中,出于维护军人的荣誉和尊严,他希望选择自杀,但是作为第6集团军司令,他又不得不为整个集团军官兵的生命负责,东线双方都没有善待俘虏的传统,保卢斯必须活下来为被俘官兵的生存而和苏军高层进行必要的交涉,这是集团军司令的职责。最终他选择了后者,选择了活下来。

莫德尔在当时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他无需担心B集团军群官兵的性命问题,西线盟军再怎么也不可能会像苏军那样对待德军俘虏。其实包括德国在内,西方国家对于军人投降这事看的非常开,是件很正常的事。当军队已经尽一切可能进行抵抗但仍旧失败后,进行投降是很正常的,他们反而反对那种盲目的拼死抵抗,认为是对生命的亵渎。在第6集团军被歼灭的最后时刻,包括曼施坦因在内的一些将领都向希特勒提出请求准许第6集团军投降的建议,都是为了让第6集团军的官兵能够得到善待,毕竟军事上的抵抗已经毫无意义(弹尽粮绝),不如主动投降保全官兵性命。

无论莫德尔还是保卢斯都是有着高尚品质的职业军人,莫德尔是西线指挥时间最长的集团军群司令,此前即便是克鲁格这样意志坚定的元帅都被西线绝望的形势而打垮,莫德尔能够坚持到最后实属不易,残酷的战争对他形成的压力实在太大,自杀未免是一种解脱。而保卢斯虽然没有选择自杀,但是他在集团军被合围后仍旧选择立刻飞入包围圈,而在最后的空运一些宝贵技术官兵的请求中,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在其中之列,选择和官兵同生共死,也是有相当的军人气节的,只能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命运!

最佳贡献者
2

莫德尔元帅是什么时候自毙的?已是1945年4月21日,比希特勒自杀仅仅提前了九天,他的“B集团军群”当时已经全军覆灭。而战败的地点是鲁尔工业区,该区工厂里生产的军火,是德国维持战争最基本和最后的条件,鲁尔失守,意味着距离德国战败剩下不了几天了。



所以莫德尔属于“绝望而死”,这个时候东线苏军已经开始围攻柏林,既然莫德尔已经战败,则标志着西线盟军也将长驱直入,两面夹击德国本土并且终将会师。莫德尔是个眼光足够的专业军人,他知道德国没得救了,军事形势已然绝望,而在此之前他还试图在挣扎,希望能力挽狂澜。

要了解纳粹领导层在1945年初的战略构想:打是肯定打不赢了,所以在东线尽量顶住苏军,争取与西线盟军溝和,这样德国就还有一线生机。《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主要描述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国防军高层、乃至于希姆莱、舒伦堡这样的党卫队头目,都开始秘密与西方接触,并在瑞士进行谈判。

(莫德尔元帅)

但是这一切要建立在两条战线没有崩溃的前提下,把苏军的一方抛开,莫德尔的部队也必须守住“西部壁垒”,以便让美英盟军望而却步来争取时间和谈。如果“B集团军群”也土崩瓦解的话,美英军完全可以横扫柏林以西地区,凭啥还跟你谈判?德国人干脆就没有和谈的资本了。

所以对德国人来说,柏林保卫战固然重要,鲁尔战役也是性命攸关,如果莫德尔守不住莱因河东岸的齐格菲防线,那就宣告着德国大势已去,所以堪称西线“最后一战”。莫德尔麾下还有第5装甲集团军、第15集团军和伞兵第1集团军约29个师50万兵力,硬刚美英五个半集团军200万大军的进攻,只是各师普遍残缺。

(保卢斯大将)

莫德尔这个“救火队员”太难了,他的敌人有100个满编师(其中25个装甲师),数千辆坦克和9000架作战飞机(德军还能起飞1700架呢),从1945年3月下旬起,堪称“铺天盖地”而来。战至4月中旬,莫德尔的集团军群基本全军覆灭,被毙伤100000余人,被俘虏375000人,至此德国西线空门大开。

1945年4月21日,兵败后的莫德尔身边只剩下几个军官和士兵,在美军的封锁和搜捕中逃到了杖易斯堡附近的一处森林里,莫德尔决心自杀以免被俘,同时给自己选好了埋尸地点:一棵松树下面。尽管随行军官竭力劝阻,仍然无法改变莫德尔的决定:“我从来不相信我会这样的失望,因为我只效忠德国”,这位陆军元帅遂举枪自尽。

(莫德尔在战场上)

一般而言,德国战败前党卫军成员自杀的较多,毕竟是那么狂热,以及曾经犯下了累累罪行。而国防军高级军官自毙的真心不多(720事件里面死的不算),莫德尔属于其中的另类,除去形势绝望以外,笔者个人认为,莫德尔在东线严重杀伤过苏军,在“市场花园”里打残英军,在阿登战役中又干掉大批美军,战争罪也是逃不掉的,该惹的他都惹了。

保卢斯也在投降前获授陆军元帅,这个军衔本来就是希特勒逼其自杀所用,因为“还没有一位陆军元帅战场上被俘过”,这是希特勒一直念叨的。但是保卢斯让他很失望,最终选择走进了苏军战俘营,说明这个总参谋部下来的军官性格确实不够坚强,不是个军事主官的材料。话又说回来,但凡他有杀伐决断的勇气,第6集团军早就突出包围圈了。



(保卢斯照片还没挂上元帅肩牌)

另外保卢斯兵败被俘的时间,还只是1943年初,在那个时间点还没有人能够做出德国必败的结论,半年后希特勒还有能力发起库尔斯克进攻战役呢!既然战争前途未卜,保卢斯心里肯定琢磨:万一能活着回到德国呢?现在死了不是亏大了,事实上,德国后来真的通过中立国提出过建议,用斯大公子雅克夫交换保卢斯。

斯大林死活不干,这就没办法了。

(莫德尔)

3

二战德军将军级将领死亡675人,战死223人,被希特勒处决和盟国处死53人,因各种原因自杀者68人(也有64人之说),元帅级自我了断的仅戈林、莫德尔、隆美尔、克卢格、格莱姆。戈林是在审判后死刑执行前采取自杀,隆美尔和克卢格牵涉1944年7.20刺杀希特勒行动被迫而为,莫德尔、格莱姆则是对自己曾经从事的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而灰心致死。



依希特勒的本意,他并不提倡自己的将军们采取自杀这种极端行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德第71步兵师师长冯·哈特曼中将因绝望在前沿战壕故意露头被击毙,希特勒因此去电禁止这种行为。而对战争中任何自杀的将领,希特勒都会转换名头予以褒奖,像诺曼底战场第7集团军司令多尔曼的自杀掩盖为心脏病突发。

从莫德尔和保卢斯的个人履历来看,前者的升迁快速得益于希特勒的赏识,也是希特勒的铁粉。后者则是较正统的国防军军官,德总参谋部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虽然他就任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之力无可推卸。个人性格上莫德尔杀伐果断,对敌方和自己人同样如此,苏联人因此指责他对拉脱维亚50万平民的死亡负责。而保卢斯性格上未能抹去人性的光辉,任第6集团军司令后取消了前任赖歇瑙诸多血腥杀戮命令。

希特勒43年1月31日晋升保卢斯为元帅,他就认为是道希特勒的催命符,内心上强烈抵制这种暗示“没有一个德国元帅生前被俘或投降。”从第6集团军被围起,保卢斯三次出于挽救士兵生命向希特勒请求投降被拒,而希特勒的空投和解围承诺的破灭,让保卢斯亲眼见证了被围德军悲惨的遭遇,被背叛和被出卖感尤为强烈。此种情形下让优柔寡断的保卢斯选择自杀太勉为其难了。



1945年4月1日,美第1、9集团军在利普施塔特达成到德B 集团军群的合围,14日攻占哈根把B 集团军群一分为二,断粮和后援不继决定了德军的失败时间早晚问题。16日莫德尔拒绝美第19空降军军长李奇薇的书面劝降,他就对下属说过“战败的将领会如何做,他们会选择服毒自尽!”

莫德尔对希特勒因保卢斯被俘的厌恶和愤怒感了然于心“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国家。无论如何,个人必须要为之牺牲”“他怎么能被布尔什维克俘虏?开枪自杀又有多难?只要一把手枪就够了—多简单。不敢开枪自杀,这是多么懦弱?”

即使如此,莫德尔最终选择自杀应是21日在逃亡中听到戈培尔在广播中指责鲁尔区“背信弃义的军队”,这让原本计划逃到法国的他决然拔枪自尽!

4

莫德尔、莫德尔,救火队长最后还是遇上一场自己无法挽救的大火……,要说纳粹第三帝国的将帅里面,莫德尔元帅之死,大概是唯一让所有军迷都由衷感伤的一位。这个问题我也拜读了许多别人的回答,各种理由也都很充分,所以也就不重复这些,借着这里说问题也不用很严谨,来说说一点比较主观感性的方面;大家已经注意到了,保卢斯元帅是文职参谋出身,而莫德尔元帅是一路从基层打上来的,两人面对命运的抉择时,性格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卢斯选择投降,为集团剩余将士考虑,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可老实说,在斯大林格勒,德军相当长时间优势的战役,给打到这种完全没有退路,客观原因有,但保卢斯自己真的没有问题?

苏联红军这一阶段的指挥,全无章法可言,就是在几乎已经沦陷的斯大林格勒各处死顶,各种死顶,这种时刻,保卢斯按部就班的指挥,显然浪费了很多机会,也因此给苏联人纠缠主,把战局拖向对德国不利的方向,这里面保卢斯各种战场反应迟钝,被各种不起眼的战术局部拖住、拖疲、拖垮,最后沦落到被苏联人乱拳打死老师傅,给人的感觉就是保卢斯应付不了这种无数复杂战术点,最终所构成的一种战略乱局,或者说一开始他以为可以对付,然后觉得是个麻烦,再然后觉得是个大麻烦,更然后就突然变成此诚生死存亡之秋,前面完全没留后手,后面补给从供给不足到完全中断,保卢斯除了跟元首玩书面报告,具体指挥上一个亮点举动都没有,元首不准撤,有其政治考量,非要说干扰指挥也行,可是不许撤的命令,是不是就意味着只有猥集等死一条路可行?

难道不是判定一个指挥官平庸还是突出的分水岭?换莫德尔会怎么办?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莫斯科城下,局势比这严重的多,曼施坦因还打了个漂亮反击战呢,在斯大林格勒,任谁也想不到,保卢斯会是第一块骨牌,会倒的这么快。莫德尔不同,正是元首从局势危急开始,越用越顺手的救火队长,一直到负责齐格菲防线,已经是把一厢情愿的和平希望交给他,德国已经知道自己完蛋了、没救了,最后的战略希望是东线死定住苏联,单独向西线美英媾和,我们在上帝视角是知道巨头会议之后,以及D日之后,事实上德国已经完全没有跟西方单独媾和的可能性,但德国人不知道,或者说他们不愿意知道,在在派莫德尔负责齐格菲防线时,战略都已经败坏到希望东线尽量拖住迟滞苏联人,西线再给美英点颜色看看,那么他们内心觉得还有向西线媾和的希望。莫德尔这一次失败,就是这最后一点希望都彻底破灭,这场战斗即使在莫德尔指挥之下,被西线盟军轻松突破,参战的五十万德军,被俘近三十八万人,这说明什么?说明德军已经完全没有斗志了!
哪怕他们身后守卫的是鲁尔区!德国凭什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底气就是德国有鲁尔区!这一片地区被占领,就是德国被抽走脊梁骨!莫德尔无力回天,这不是个人理想破灭的事,是德国、是日耳曼民族交到他手里的理想破灭,莫德尔是个刚烈的人,我想这是他选择自杀的原因,此时的他,没空考虑什么战后审判,什么自己和苏、美、英都结下死仇这些,就是在鲁尔的个森林中,感到自己的军事生涯的一场无可避免的惨败,给国家、给民族、给自己带来的整个理想的幻灭,所以,他选择了把自己埋在鲁尔区一个森林的橡树底下。

5

莫德尔自杀的原因

1、不愿看到西线的数万士兵丧生

2、突围出去希特勒不会放过他

3、他自己做的事情也躲不过战犯审判

保卢斯不自杀的原因是对希特勒暴政的不满,同时也没接到希特勒突围的命令

6

原本不想参与讨论这个人尽皆知的话题。可发现不少答案没说到重点,其中还不乏所谓“优秀~创作者”。除了大家已分析的原因外,有一个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因素,或者说政治原因。保卢斯元帅是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式职业化军人,秉承政治不干预态度,对纳粹种族主义政治理念不认同没好感,对希特勒只是服从其作为军队最高统帅(当时也是陆军总司令)的命令,并没有忠诚度。他认为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自己与部下已尽心尽责去完成任务,在失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无需卖命以显忠诚。而莫德尔不同,他本人是个忠实的纳粹信徒,高级军官中少有的纳粹党人,对希特勒不仅唯命是从,且忠心耿耿。在纳粹德国灭亡之时,他很明白自己即便投降任何一方,都会受审判被追究战争罪行,依然难逃被辱一死的结局。所以,如此差别毫不奇怪。

7

两人换过来也一样,保帅生病,还要面对苏军和小胡子的干扰和乱指挥,自己的士兵看不见任何希望,一天天减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