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边是朱元璋杀了数以万计的官员,另一边是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厉害的地方和朱元璋当皇帝英明的地方!



——动杀机的朱元璋(剧照)


一方面,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习好的,应该去当官,去报效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讲,“国家兴亡,匹夫有则”,这是说,热血男儿都应该立志报效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说,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中国传统文化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说,好好读书入了仕途,身份地位、钱和美女什么就都有了。


以上这些中国传统是儒家文化几千年以来一直宣传的,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侍奉和追求的,包括现在的中国人也是信这个的。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朱元璋当皇帝杀官员了,就不起作用了,它已经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的是灵魂追求。

从历史的视角看,在中国人心里,国家比皇帝重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为了民族的存亡,是不怕杀头的,是敢于洒热血的,这也才使得中华民族得以五千年不倒,成为唯一一个没有断过的文明。

所以才会出现:一边是朱元璋杀了数以万计的官员,另一边是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


另一方面,这是朱元璋当皇帝英明的地方决定的。

首先要分清楚的是,朱元璋虽然杀了很多官员,但大多数是贪官污吏,并不是说只要是当官的他就杀,如果真如这样,他拿什么来统治国家呢?

历史真实情况是,朱元璋不仅爱人才,而且开创了历史上没有过的培养官员的模式,真正解决了教育的相对公平性,为寒门子弟实现鲤鱼跃龙门提供了机会。

中国历史以来,很多人都在担心害怕一件事,那就是有钱的永远有钱且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贫民子弟难有翻身出头之日。包括今日中国,很多人也同样有这样的担心,要不然学区房就不会那么贵,课后培训就不会那么火,都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而这些,在明朝时,是做得相当好的。

朱元璋作为贫农出身的皇帝,深知平民子弟对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渴望,他想尽办法开创完善了教育制度“社学”。

——明朝遗留下的“社学”

明朝以前,能读书接受知识文化的,要么是士子要么是贵族,特别是秦汉南北朝时,读书入仕途几乎被世家大族垄断,平民子弟要读书,是非常难的,这就导致能当官的都是世家子弟。

科举制度虽然是从隋唐时兴起的,发展到宋朝,但是全国普及的教育制度仍没有,读书只能依靠少有的国立学校和私塾,家里没钱,想读书深造依然是很难的。直到朱元璋当了皇帝,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真正下沉到乡间的全民教育普及制度“社学”。

朱元璋要求,“社学”是直接和县州教育政绩挂钩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所有小孩无论阶级如何,贫富如何,都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这可算是义务教育的最早雏形。

正在“社学”的普及下,明朝读书人越来越多,读书识字人也越来越多,从读书人中选拔当官的越来越多,这也就带来入仕途当官晋升变得相对公平很多。


史学大师何炳棣先生的研究成果《明清社会史论》分析总结,中国历史上,平民甚至贫民出生,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明朝最多,状元平民出身的,大学士平民出身的,明朝也是最多。

查了一下何先生的这本书,明朝时毫无家庭背景出生的科举进士,成化五年(1469)达到最高峰的60%,其它年份最低占比也在40%以上,如果将官僚外的吏员算上,明朝公务员系统,七成人皆平民子弟出生

这是朱元璋多了不起的一个历史成就和贡献呀!朱元璋虽然杀了很多贪官,但他同时给了社会平等公正,给了无数民众梦想,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当官了!

其实还应为朱元璋说句话,虽然朱元璋对官员非常苛刻,俸禄很少,但是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化地留了门的,当时朱元璋规定,进士、举人的田亩不需要交税,这样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将田亩寄托在读书人的名下,因为可以减税,读书人也就可以多一份收入。


总之,朱元璋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很朴素,尽量为天下人提供公正平等的读书入仕的机会,保证当官的一定身份地位,保障必要的收入渠道,但是就是不能贪,谁贪杀谁!所以,就出现了杀了一批批贪官,又有一群群人前赴后继争着去当官!

【纸老虎眼里的沙】作品,欢迎关注头条号和留言交流!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当官的危险系数并不高!

朱元璋杀的官员中,大部分都涉及到了朋党。而且,说老朱杀了数万贪官,其实也有夸张成分。因为,当时明朝真正的官员人数也就一万来人(5000-20000人之间变化)。一个县,也就知县、县丞、县主簿、县尉、教谕,大概5个人是官员,其他人都不算。一个案子牵扯上万人,肯定有胥吏和家人被牵扯进去。


所以,被杀的贪官人数其实也就“数以千计”。这些人再分摊到老朱在位的30来年,每年也就数百官员被杀。

其次,当官不纳粮啊!

朱元璋整治贪官很给力,贪墨60两就会被杀。但是,当官不用贪腐,也能挣钱啊!我举一个例子,也是明朝官员挣钱的主要手段之一。

明朝的官员(士绅)是不用纳粮的,不交税的!只要你一当官(有了功名),马上就会有很多人把自己的田地挂到你名下,带着田地来投靠你!白吃田租,还拥有了自己的“佃户”!多好的事啊,这可是合法收入!


明朝的官员都是土地兼并的老手,都会从田地里面挣钱。这跟贪污,不搭边。

除此之外,当官以后,自己也会成为家乡名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群人围着你拍马屁!就是为了这份荣誉和地位,也要去当官!

(文|勇战王聊历史)

3

古代中国社会是个王权至上的等级社会,士农工商四民本身已有层次之分,如果想力争上游,打破已有的身份阶层,只有入仕一途。

科举考试首先本身就有录取额度的限制。洪武三年所定省直应试举人额度为500人,进士额度为100人,可见当时名额之少。万历时期,会试者至四五千人,较之洪武时期增至10倍。

获进士科名者,朝廷赐宴、赐钞,刻进士题名碑录,建科第牌坊,极尽荣名。可谓一朝中榜,荣华享尽。

虽然入仕后有可能会被诛杀,但这概率还是非常小的。

4

朱元璋起自布衣,深受贪官污吏之害,所以当了皇帝之后对付贪官可谓是竭尽所能;剥皮实草、流放抄家等等可谓是无所不为其极,让贪官心惊胆战,却让受贪官毒害的百姓拍手称快;照常理来说,就朱元璋这个杀法,应该没有人敢贪污了,也没人敢当官了;

但实际上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贪污的还是杀之不绝,这都是为什么呢?结合人性和概率学,原因大概有一下几点:

第一,当官就算不贪污,还是有很多特权的;首先是免除徭役,田地不用交税,不用修桥补路的被折腾;而且收入稳定,旱涝保收,比做个农民看天吃饭要好很多了;

当官的又都是书呆子,手无缚鸡之力,经商无能,种地不会,做工辛苦,也就只能当官了;

第二,去当官的也不都是贪官。朱元璋虽然杀贪官,总不至于连清官一起杀吧;所以说杀来杀去吓走的是胆小的贪心鬼,吓不走正派的读书人。

第三,深藏在人性中的侥幸心理。贪官在面对朱元璋时就像咱们买彩票,只要不被抽中就万事大吉,说白了就是赌一把,赢了就从此吃穿不愁,输了无非一了百了;况且每个贪官都觉得运气差的不一定是自己啊!

5

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的大明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制度空前的完善,国家也是非常的富强。但是历朝历代都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贪官横行,不管哪个朝代,就是政治才清明,皇帝再英明都无法保证没有贪官出现,这也是历代皇帝比较发愁的问题。但是在对付贪官这方面朱元璋可以说是最残忍的,手段是最狠的。动不动就会脑袋不保了,而且死法那也是五花八门,让人看了都心惊胆寒。就连自己的女婿,驸马欧阳伦都因为走私茶叶被朱元璋处死啦!朱元璋明文规定朝廷官员但凡贪污银两超过60两就要被判死刑。但是纵使是这样明朝的贪官任然是前赴后继,络绎不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

难道说这些贪官都不怕死吗?当然不是的,人人都怕死,而且没有人好好的想去死。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所以他这一朝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元朝遗留下来的官员。因为他们都在元朝做过官所以对元朝的官场风气和朝廷制度相当的了解,而且元朝官员的思想已经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啦!由于元朝末年皇帝比较昏庸,朝廷官员也都比较腐败,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这种事情在那个时候比较平常。因为几乎所有官员都在贪,谁不贪谁就是傻子一样。所以这种官场败坏的风气已经养成习惯啦!朱元璋一上位立马规定不让他们贪了,他们一时是接受不了的,哪怕以死相挟也只能是吓住了一部分人,不可能让所有人因此就都改变过往的生活习惯啦。第二就是朱元璋对朝廷官员的待遇方面处理得不够妥当。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因为从小就过着穷苦的日子,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也就几两银子。那种生活朱元璋是深有体会,因此朱元璋就认为既然老百姓一年有几两银子就能够生活了,你们当官的一个月给你们发几两银子就足够你们用了。所以明朝官员的俸禄在历朝历代是最低的,可想而知朝廷官员们工资低,他们的生活会好吗?再加上他们还得给下人发工资,还有官场的各种应酬,样样都得花钱,因此有许多官员就不得不铤而走险想方设法的贪污钱财。说到底贪污了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啊!光凭自己的那点俸禄养家糊口都不够啊!与其让全家人跟着自己饿死,不如让全家人跟着自己吃好喝好了再死,运气好了说不定还能幸免于难。像右丞相胡惟庸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可惜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最终胡惟庸的下场同样是非常凄惨的。



胡惟庸

第三就是由于朝廷大小官员太多了,全国各地都有官员存在,有一句话叫做法不责众。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真正两袖清风的大清官是很少的,可以说在明朝贪官无处不在,只是有的贪得多,有的贪的少而已。于是官员们就产生了一种攀比心理,心想既然别人贪了多少一直都没事,那么我贪污点也应该没啥事。还有就是既然全国的大部分官员都在贪那么你皇帝不可能把全国的官员都给杀了吧!偶尔查出几个来被砍了头也只能怪他们倒霉,只要查不到我头上就万事大吉,因此好多官员都是抱着这种侥幸心理。



朱元璋

所以惩罚贪官主要还是要从制度上出发,不过也要考虑下朝廷官员的处境,如果给他们的待遇都不够养家糊口的,还不让他们贪,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事实证明朱元璋在处理贪官问题上虽然手段很严厉,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了后世子孙那里仍然是贪官污吏横行,这说明朱元璋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的。

6

朱明王朝建立之初,政权根基不稳,朱元璋靠铁腕手段猛烈治国,使国家由乱世平稳过渡到平世。但是,明初的实践也再一次宣告肉刑“止奸禁暴”论的破产。

其实,朱元璋的严刑峻法没起到多大效果。百姓也不是吓大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光是贪官,还有各种犯罪的人,越杀越多,朝杀暮犯,怎么都杀不完。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大诰》出来后,恶人不以为然,照样犯罪,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如啖饮食),一点都不害怕。朱元璋反思:是不是法网太密,杀人杀得太猛。

到了晚年,朱元璋才认识到严刑峻法不足以教化人民,于是废除亲手制定的《大诰》中的严酷法条。1395年六月,他对官员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亲理天下事务,对人情的善恶真伪无不涉猎。对罪行深重、奸顽刁诈的人,我特令在法律之外再加重刑,使人警醒、害怕,不敢轻易犯法。但这些特别手段只是权宜之计,目的是顿挫奸顽之徒,不是守成之君能用的常用手段。即位的君主以后统理天下,只遵照《大明律》与《大诰》,不许用脸上刺字、身体上刺字、荆杖行刑、割鼻子、阉割生殖器等刑罚。

这项谕旨明令废除黥面和刺字等肉刑,成为后世执行肉刑的指导思想。明代法学家丘濬对此评论说,重视刑诛可以禁止奸邪、禁止暴力?早上惩治犯人,到晚上又再次犯罪,晚上治罪而第二天还是犯罪,尸体刚移走又有人接连而来,惩治越重犯罪越多,这都是明太祖的话,明明白白写在《大诰》上的。由此可知,用肉刑止奸禁暴必定是无效的。袁宏曾经说过,专用刑罚,不对人进行德教,真是离真理差得太远,这个话真是太有智慧了!这位学者型高官主张,不应使用肉刑减少犯罪,而应求助教化的手段,使人明白事理,远离罪恶。

朱元璋死后不久,《大诰》就被其继承者所抛弃。到明代中叶,一度家家收藏、人人诵读的御制圣书已经很难看到了。

朱元璋明令废除黥面和刺字等肉刑,但是,他的继承者始终顽冥不化,死死抱着黥面和刺字的肉刑不肯放弃。但是从整体来看,明代肉刑还是没落了,肉刑衰微而体刑增加,也称得上是刑罚的大进步。在历史上,大体上出现肉刑让位于体刑的历史趋势,但是肉刑的存存废废、盛衰起伏在历史上也是多次出现的。比如,明代肉刑衰微,但到清代,肉刑依然盛行,趋势决定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经过郭桓案和空印案两场大案,许多无辜的官员死于非命。

朱元璋大杀贪官,有的是真贪,有的则是冤枉,有的则是无辜而受连坐。大杀贪官,最后被证明完全失效,因为贪官永远是杀不完的。究其原因,一是法网太密,小鱼小虾都抓来处死,因此贪官越杀越多;二是治贪难度大,靠杀人无法解决体制痼疾。贪官一旦有机会,贪污纳贿如啖饮食,不以为意,朝杀暮犯,前仆后继,杀来杀去,无所畏惧,因此贪官怎么都杀不完,陷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杀你的,我贪我的”的怪圈。

对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做法,继位的建文帝不以为然,锐意改弦更张,鼓励大臣纠正司法不公。

建文帝把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叫到榻前,说:“近年法司很滥,朕怎么不知道?他们所判决的大逆不道罪名,往往舞文弄法,把无罪的人弄成有罪,先帝(朱元璋)多次严厉禁止。所以死刑一定要四五覆奏,而法司甘为酷吏而不知羞愧。从今以后审重囚,你们三人一定要去参加审理,有冤枉的,即使是小事情,也要向我报告。”这样,才阻止住了滥杀的势头。

朱元璋是刚猛治国的,刑罚都是比较毒辣的。我们从这些毒辣的法律中,能感受当时百姓所承受的苦难。

从1385年至1387年,朱元璋亲自动手动脚找资料,编辑官员和百姓以前的犯罪事例,编写几本酷刑大全,严酷程度超过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时期的法令。虽然是邪恶的书,却被披上一层美丽的外衣——这些邪恶的书都有动听的名字:《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

“大诰”本是个好词,“陈大道以诰天下”,出自《尚书》。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周公,辅助武王灭掉商纣王。灭殷后的第三年,管叔等发动叛乱。周公举行东征,讨伐叛军。他进行占卜,发布《大诰》,训诫臣民。朱元璋颁行《大诰》,就是仿效周公,以当时的犯罪事例警诫臣民,不要犯上作乱,用严刑峻法防范和镇压人民的反抗,严酷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这几本邪恶的书,全国强行发行数千万册。罪犯如果家中有一本《大诰》,判刑可以罪减一等,目的就是使天下百姓熟知《大诰》的威猛,心生害怕,不敢轻易犯罪。相反,你如果对《大诰》大不敬,拒绝收藏,全家会被迁到远方去,永远不许回来。朱元璋还亲临南京午门,给大臣讲解,政府组织宣讲团到处宣讲。《大诰》还成为教科书,国子监必须学习,是科举必考科目。全国迅速掀起背诵《大诰》的热潮,近20万人因为背得好,进京受到嘉奖。

明代以酷刑惩治官吏和百姓,是触目惊心的残忍。书中罗列几千件族诛、凌迟、枭首的案例,还有1万多种斩首、弃市以下罪行的案例。

酷刑种类有族诛、枭首、斩首、死罪、弃市、绞死、墨面文身、挑筋去指、挑筋去膝盖、断手、斩趾、刖足、枷令、常号枷令、枷项游历、重刑迁、充军、阉割为奴等,此外很残忍的有凌迟、剥皮、磔刑等,令人毛骨悚然。

一看这些罪名,人类就好像倒退到奴隶社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百姓只好任由政府宰割。同一种犯罪,《大诰》比《大明律》狠毒得多,而《大明律》又比唐律狠毒。不少按照明律只应处笞、杖的,《大诰》则直接判死刑。

治贪是几本酷刑案例大全中的重头戏。共有4编236条,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豪强的酷刑多达150条。他在当叫花子时饱经世态炎凉,特别恨贪官和富豪,当皇帝了,对他们的处罚就特别严厉。

7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做官为求财是当时大部分做官人的的期望。即使太祖杀了一批,继任者既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贪官不是怕死,而是怕不能捞得够多。

马克思曾说“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可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法则是古今中外共通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