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元璋临终前问大臣:“老四燕王朱棣回来了吗?如此反复问了三遍,大臣们没人敢回答。”

及太祖太渐,问左右曰:‘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

朱元璋临死前难道惦记老四朱棣?

还真让你猜对了,老朱害怕死后四儿子朱棣造反,于是连发三问,但是朱棣没有回来,大臣们不敢据实回答,干脆保持沉默。

这是发生在公元1398年6月24日应天皇宫(南京故宫)里的一幕。老朱为何害怕朱棣造反呢?这还要从太子朱标去世说起。





朱标(1355~1392)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按照传统继承法,朱标13岁时被老爸立为皇太子,也就是说,朱元璋死后朱标就是接班人。

在随后的日子里,朱元璋尽心尽力培养这个接班人。

然而就在老朱进入暮年时,朱标却先他一步去世了,这就意味着朱元璋多年的心血白瞎了。

老朱在痛苦之余,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自己的接班人。老朱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儿子,而选择孙子做他的接班人呢?

这就是老朱的苦衷,朱元璋儿子不少,最有能力,对老朱帮助最大的是他的第四子朱棣。

如果让朱棣当接班人,那么其他的儿子们必定反对。因为按照继承法顺序来说,轮不到老四当皇帝。

老朱为了防止儿子们内讧,干脆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接班人。长子长孙为贵,这符合传统继承法。如此儿子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另一方面就是朱允文为人仁慈厚道,有乃父之风。朱元璋之所以喜欢朱标,是因为他宽厚仁慈,看到了孙子朱允炆仿佛又看到了儿子朱标,套句现在的成语就叫“爱屋及乌”。



说实话,老朱其他儿子们对这种做法肯定不满意,老朱活着他们也不敢闹事,但是老朱驾崩就不好说了,朱元璋对此心知肚明。为了孙子以后的江山,老朱在晚年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其目的就是扫清障碍,消灭隐患。

讲真最初朱元璋只是担心朱棣造反,但并没有动杀心,是老朱做了一个梦才坚定了杀朱棣的决心。

话说有一天,老朱在金銮殿龙椅上打瞌睡,睡梦中突然从北边天空降下了一位金甲人,只见他穿过第四个宫门只奔老朱而来,上来不由分说索要龙椅。

金甲人说:“你做事不公平,金銮殿是我的,龙椅也是我的,你问什么给别人!”双方争执不下,金甲人推了老朱一把,差点从龙椅掉在地上,老朱一激灵醒了。

梦境历历在目,老朱一摸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

“从北边来的,由第四个宫门进来。”燕王朱棣封地在北京,这不正说明是第四子来抢皇位吗?



老朱够狠的,为了孙子,决意要杀了朱棣。

第二天,老朱急忙传旨让朱棣回南京一家人团聚。朱棣接到圣旨后很高兴,以为老爸有意把皇位传给他,于是快马加鞭回到了南京。

见到老爸后,朱元璋把老四迎进了大殿。随即从龙案上拿起了一个橘子,剥去皮递给了儿子,朱棣心中暖洋洋地,爷俩唠了一会儿嗑,朱棣说我去后宫拜见一下母亲。

历史上朱棣的母亲是谁?一直是个谜。朱棣称帝后,自认是马皇后的儿子,其实这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朱棣的亲生母亲是李妃。

当朱棣见到母亲后,把父亲剥橘子让他吃的事讲了一遍。最后问:“父亲是不是有意让我当皇帝才这样做的呢?”

李氏一听大惊失色,催促儿子赶快回北京。

朱棣十分不解望着母亲。李氏着急说道:“你父亲从来没对你好过,他剥橘子让你吃分明要把你抽筋剥皮,你爸要杀你,赶快跑,晚了你就没命了!”



朱棣最听母亲的话了,骑上马连夜逃回了北京。从此再也不敢回南京了。

没过多久,朱元璋病倒了,杀朱棣这事儿也就放下来了。

但是就在老朱临死前,突然回光返照想起了朱棣,于是问身边的大臣:“朱棣来了没有?朱棣来了没有?朱棣来了没有?

大臣们心知肚明,朱棣没有来,大臣们沉默不语。

朱元璋其实不是想儿子了,而是想最后时刻杀死他。然而一切都晚了,朱元璋无力回天。

朱元璋死后,朱棣造反,经过四年时间夺了侄子朱允文的江山,他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朱棣的政绩在历史相当不错,算是一个有为的皇帝。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气息奄奄,半昏半醒之间,断断续续地问站在身旁的人:“老四......燕王来了没有?”

如此,朱元璋竟然连问三声“燕王来未”。

听了朱元璋的话,所有人面面相觑,没人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他,也没人敢回答他。

他明明才发了一条诏令说,自己死后,藩王们不得入京奔丧,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封地上待着,怎么这会儿却问起朱棣来了?难道朱棣不是藩王呀?

看来,皇帝真是病糊涂了。

那么,依据《明史》所载朱元璋的遗诏分明已经说了“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为什么《明太宗实录》却又说朱元璋临终前连问三声“燕王来未”呢?

难道朱元璋在临终前突然醒悟过来,朱允炆不适合当皇帝,想让朱棣当皇帝?

显然不是。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允炆安安稳稳地当皇帝,说他绞尽脑汁也不为过。

他曾经颇为感慨对朱允炆说,孙儿呀,你爷爷我已经为你安排好了,将你的叔叔们打发去给你守边了,即便哪天有外敌打过来了,也有他们给你顶着,你安安心心地当你的皇帝便是。

朱元璋之所以将自己的儿子们赶出中枢,纯粹是为了能让朱允炆将来能够顺利地继承皇位,不用受到他们的威胁,也不用和他们发生冲突,从而对他们下手。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朱允炆竟然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哦,胡虏来了,叔叔们帮我打,那要是叔叔们打过来了,谁帮我打?

朱元璋瞬间噎住了,呃,总不能让咱连自己的儿子也给宰了吧?皇位我是传给你了,这点小事你也该自己想想怎么处理了。

朱允炆读了几本破书,没处理过政事,所以在对待藩王一事上也很幼稚,他对朱元璋说,要是叔叔们真打过来了,那我先用道德去感化他们,不行的话再收回他们的封地,再不行的话废了他们的爵位,还不行的话用兵!

朱元璋听了,一阵无语,摇摇头叹叹气,因为他自己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所以,为了能够让朱允炆能够安稳地从自己手上接过权力的交接棒,朱元璋也只能将藩王,特别是朱棣,“锁”在封地,不让他们入京给朱允炆制造麻烦了。

可是,为什么朱元璋偏偏在自己临终前说出“燕王来未”这样让人疑惑不解的话呢?众人又为什么不敢说话呢?

说白了,朱元璋知道对朱允炆威胁最大的便是朱棣,所以最不放心的也是朱棣,他担心朱棣很可能会对朱允炆下手。

所以,他在临终前三问“燕王来未”,不是想让朱棣入京,而是要确定朱棣没有入京,仍然老老实实地待在封底!

只可惜,不论是朱允炆也好,是送朱元璋最后一程的臣子也罢,没有人领会得了朱元璋的意思,或者说他们领会错了朱元璋的意思——皇帝呀,你才说了不允许藩王入京奔丧,怎么在这节骨眼上突然问起朱棣来了?你不会改变主意了,想让朱棣当皇帝吧?这可不行呀!

所以,他们听完朱元璋三问“燕王来未”之后才会觉得尴尬不已,也不敢回答,说了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不如保持沉默。

朱允炆也不能说,更不能问,他也怕会从朱元璋的嘴里听到让他难堪甚至是丢了皇位的话。

不过,这个推论须得建立在朱元璋确实说过“燕王来未”这句话的前提之下,可是朱元璋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呢?

实则未必。

朱允炆当上皇帝之后,在别人的忽悠之下,匆匆忙忙、几乎毫无准备地摊开了削藩的事,一口气废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和岷王五个藩王,最终更是逼得湘王在家自焚。

燕王朱棣看到他们的下场,哪还愿意乖乖就范?于是,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发起了靖难之役。

后来,朱棣一路打到了南京,抢走了朱允炆的皇位,可是问题来了,他总不能名不正言不顺地当皇帝吧?

所以,他只能让人给他想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也就是所谓的“燕王来未”——太祖皇帝在临终前已经改变主意了,他临死前还在问我来了没有,分明是将皇位传给我的意思,可是呀,朱允炆这个小兔崽子竟然矫诏说“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太气人了!所以,我发动靖难之役是正义之举,是拿回应该属于我的皇位!

所以,如果朱元璋当时并没有说过“燕王来未”这句话的话,这句话便极有可能是朱棣给朱元璋加的戏码,为的便是混淆视听。

因为“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知道的人太多了,改不了,所以只能加戏。

同时,朱棣这么做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抢侄儿的皇位的名正言顺的旗号。

朱允炆的能力也确实太过一般,他但凡有朱标一半的能力,或许他的结局也不至于会这么凄惨了。

3

洪武31年(1398年)闰5月初10,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西宫病逝升天。在朱元璋临终前,一直在询问一件事情,问了三遍,结果满朝寂静,无人能答。见于《明太宗实录》,但此事值得推敲。

洪武31年(1398年),这一年大明帝国发生了三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分别为:第一件是开春后朱元璋的皇子晋王朱棡死了;第二件是3个月后朱元璋死了;第三件是皇太孙朱允炆即位。

晋王朱棡的死,使得朱元璋生前设置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晋王朱棡的死,虽然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但是比起后两件事情,还是让人多少觉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恰恰是因为晋王朱棡的死,让后续的格局变得更加微妙起来。因为朱元璋此前在帝国的北境,考虑设藩的时候,特地将彼此关系并不是太和谐的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分别置藩太原和大都,目的就是保持相互制约状态。如今与燕王较劲的晋王突然死了,帝国北境的格局便由形成燕王朱棣一人独大的状态。

为此,朱元璋的遗旨里,关切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命令各地藩王皇子只可在自己的封地祭拜,不得来京。

至于这一条究竟是不是朱元璋本意,至少朱棣是绝对不肯承认的。因为朱元璋死后,朱棣得到消息,便带着大队人马进京奔丧,结果走到淮安的时候,接到含有以上命令的“圣旨”,只能返回北平,因而朱棣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上(朱元璋)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朱棣)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明太祖实录》

在实录里,对于这一条,朱棣用了“用事者矫诏即还”,用意直指自己的大侄子朱允炆。

备注:《明太祖实录》曾经在建文朝就开始修史了,前后修过三次,朱棣两次重修,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删减。第一次重修的总裁官为解缙;第二次监修是姚广孝、夏原吉,总裁官是杨荣等人。

然而对于此事从《明太祖实录》到《明太宗实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明太祖实录》里,似乎还没什么太多抱怨的语气。朱元璋只是问了句朱棣有没有来?然后还没等到回复,听到下雨了,很开心,便安然去了。

但是到了《明太宗实录》里,朱允炆的过错就更为明显了,不但明确了矫诏之人就是朱允炆和齐泰;甚至告诉我们朱元璋临终前很想见朱棣,只是当时宫里迫于朱允炆的淫威,甚至朱元璋问了三遍“朱棣怎么还没来?”结果没人敢答应,最后朱元璋含恨而死。

“太祖(朱元璋)不豫,遣中官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曰:‘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

备注:明太宗就是朱棣本人,在明世宗嘉靖皇帝改朱棣为明成祖之前的庙号。《明太宗实录》的监修官为张辅、蹇义、夏原吉等;总裁官为杨士奇、黄淮、杨荣、金幼孜、杨溥等。也就说主导人物本身就是第二次编修《明太祖实录》的那帮人。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孰是孰非,不予评价。所幸的是朱棣即位之后,历史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不错的。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4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洪武三十一年,这年明朝发生了足足三件大事。

第一,三月份,朱元璋老三晋王朱棡病逝。从此藩王中,燕王朱棣独大;

第二,五月份,朱元璋病逝;



第三,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在朱元璋病逝前,他遣派人持符往北方,召燕王朱棣来南京。不过,刚到淮安。朱允炆等人“矫诏”,挡住了朱棣,让他回去。朱元璋不知道这回事,便问左右的人,“第四子来未”?

老四(朱棣)来了没有……

老四(朱棣)来了没有……

老四(朱棣)来了没有……

朱元璋没有提及朱允炆。这种话,谁敢回答?



没人答复,一会儿,朱元璋死了。

莫名其妙?问题是朱元璋寓意何在?

一,朱元璋打算将江山社稷交给朱棣;

二,朱允炆的即位,搞的是宫廷政变。

这件事被记录在《明太祖实录》(太祖,朱元璋的庙号)中,如下:

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

在《明太宗实录》(太宗,朱棣庙号,后来嘉靖皇帝改作成祖)中,也有提及,如下:

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曰:“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两份实录对比,很显然,前者用词委婉,后者用词直白。例如,矫诏者,前者说“用事者”,意有所指。后者直说“朱允炆”,直言不讳。

朱元璋紧急召过朱棣入京吗?

肯定,没有。两份实录都在表明朱元璋打算传位给朱棣。实际上,朱棣当皇帝,靠的是抢,叔叔抢侄子。打的是靖难旗号。



经过数据表明,《明太祖实录》有过三次修订。朱允炆初修,成书于建文三年。朱棣夺位后,发现修订版实录“遗逸既多,兼有失实”。因而定下调子,紧急二修。二修版匆匆修成。书成后,朱棣特地举行了隆重仪式。

由于二修版实录在一些地方仍让朱棣感到不满。所以,永乐九年,朱棣三修,参修人员多,监修官有姚广孝,这次修订比较细致,内容由183卷扩充到251卷,耗时六年多。最重要的是,二修成,一修毁,一修版本不存于世。《明太祖实录》定本是第三修版本。

《明太宗实录》就不说了,比较主观。被列为二十四史的《明史》记载了朱元璋的遗诏。遗诏内容强调了朱允炆的合法性——“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宜登大位。”而且,交代了朱元璋有感藩王(尤其是燕王)威胁到朱允炆,故而下令各地藩王,“毋至京师”。



当时,朱棣听闻消息,极速从北平南下奔丧,不过“闻诏乃止”。就这事,《朝鲜王朝实录》里说:有个不堪繁重劳役的朝鲜人(兵),从辽东逃回国内后,跟人聊天时说,朱棣祭奠朱允炆时,是率师南下。朱允炆不傻,便只允许朱棣单骑入城。朱棣没答应。领着人,返回北平。

不管怎么说,经过修改后的《明太祖实录》主观性强,修过去,修过来,无非是两个关键词——靖难,嫡出。只能说成则王,败则寇。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史小二记!

5

在明朝官方的史书中,朱元璋临终前问大臣们的问题是:燕王(朱棣)来否?

但谁都知道,这段记载其实都是朱棣篡改的,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朱元璋为什么要问朱棣有没有来?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朱元璋感到寿数将尽,于是派使者“持符召今上(指朱棣)还京”,途中说是有人矫诏,让朱棣不用过去了。但是——

  • 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指建文帝)。

意思就是说:

朱元璋盼着朱棣赶紧过来,问身边人:燕王什么时候到啊?根本不管身份侍奉的建文帝朱允炆。

呵呵,朱元璋对朱允炆爱搭不理,你觉得可能吗?

这段记载显然是朱棣的捏造。

他为了塑造出朱元璋临终前有意传位给他的假象,所以编出了这段故事。


反正靖难之役后,谁也不能站出来跟朱棣唱反调了,他爱怎么遍就怎么编的。

但是,如果今人把这段话当成真事,那就是太愚蠢了。

总而言之,朱元璋死前没说任何话,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他说了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