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的权力,从建国之初,就因赵匡胤的宽厚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赵匡胤的宽厚,是出了名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柴荣的家人惶恐不安的认为自己会被斩草除根。没有想到,赵匡胤对柴氏家族优待极了。
赵匡胤把柴荣的几个儿子都封了王、公,极尽富贵。周恭帝去世时,还享受了皇帝的葬礼规格,被安葬在柴荣墓旁。想必柴荣即使有怨气,看到后代的荣华富贵也该消散了。
赵匡胤还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柴家在整个宋朝的富贵: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赵匡胤之后的宋朝皇帝,也对柴氏照顾有加,直到南宋的宋高宗,还封柴叔夏做右承奉郎。
赵匡胤不仅对柴氏宽厚,他决定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时,要从武将手里收回兵权。换其他朝代,肯定是要杀掉武将们的。赵匡胤却一个都没杀,还都封了爵,给了大量的田宅财富,回家享福去了。
赵匡胤对朝庭文官们更是宽厚,从来不杀上表言事的。文官们鉴于皇帝的一贯的宽厚表现,确认跟皇帝说话没有危险,就敢于大胆的挑战皇帝权威,从而把皇帝的权力极大的限制了。
宋朝朝庭的重大决定,往往不是皇帝一人的意思,而是大臣们用民主的方式商议出来的。
相比于宋朝,明朝建立之初就显得残暴、专制。
朱元璋在晚年,杀了大量的功臣。只有朱元璋同村的发小汤和,见苗头不对急流勇退,才保了一命。跟朱元璋打江山的: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冯胜等人都被杀了。其中仅蓝玉案,就杀了近20000人。
朱元璋的残暴血腥,与宋朝的宽厚祥和之风大相径庭。
朱元璋又恢复了人殉,杀掉数十个妃子给自己殉葬。
朱元璋还对权力有极大的欲望,他设置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对民间、文臣武将们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朱元璋在朝堂上,从来说一不二,文官们不敢置喙。直到于谦上台,皇帝的一人专制才宣告结束。
二,对外战略的不同。
宋朝的对外政策,显得软弱无能,不是割地就是赔钱。
赵匡胤设计的重文轻武的制度,让宋朝变成了失去儿马子的马群,再无雄风可言。
武将们没有权力,不能独立自主的指挥打仗。打败了受处分,即使打胜了也难以功成名就。如果打得太好,又会被文官们掣肘、碾压,甚至连善终都做不到。狄青、岳飞这些宋朝名将,都倒在了文官们的碾压之下。
王安石主政时,派王韶主持,意欲先收服青藏高原的吐蕃,从战略上包围西夏。再用吐蕃的资源组织强大的骑兵,一举灭掉西夏。
王韶带兵收复吐蕃六州的几千里土地,吐蕃数十万人内附。王韶还在吐蕃人的土地上设置市场,展开茶马贸易,吐蕃良马源源不断的进入宋朝,还给宋朝增收不少的税收。
以这六州为基地,只要宋朝再加一把力,灭掉西夏指日可待。
就在快要成功的关键时刻,王安石下台了。新上台的司马光,本着政敌的一切都要反对的宗旨。硬说宋朝开拓的吐蕃六州是蛮荒之地,以过于浪费钱粮为由放弃了。
如果不是司马迁横插一杠子,西夏很快就会成为宋朝的一部分。有西夏的骑兵打底,以后的金人南侵怕就是一句笑话。
纵观宋朝的几百年里,对外一直都是战败、赔钱、割地,几乎没有胜利过。
明朝的对外战略,很是强硬,不赔钱、不和亲、不称臣。
也许是朱元璋受他外公的影响,对宋朝的积贫积弱吸取教训,深知对外软弱的恶果。朱元璋对外来的威胁,喜欢用刀枪说话。
朱元璋在扫平南方群雄后,一刻不停的派兵北上,把蒙元赶回草原,收回了五代十国割出去的燕云十六州。然后追击蒙元深入草原,收回辽东,西南派沐英出征并镇守云南。
朱元璋对外的强硬,影响了以后的明朝皇帝。终明朝一朝,没有对外和亲、割地、赔款。
三,经济政策的不同。
宋朝的经济政策,重视商业,对民间、海外都持开放政策。
宋朝对民间的商业活动是鼓励的,所以对民间的各种管控很松。
比如,宋朝对人口的管制就很松。宽松的人口管制,使得宋朝人没有通行证明就可以自由的到处流动。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大量聚集。其中,以汴梁聚集的流动人口最多。
宋神宗年间,程颐对汴梁过多的流动人口找不到工作感到担忧,要求皇帝采取措施增加就业,说道:“今京师浮民数逾百万,游手游食,不可赀度,其穷蹙辛苦,孤贫疾病,变诈巧伪以自求生。”
上百万的流动人口到汴梁谋生,和今天的京漂何其类似啊。
宋朝不仅对民间放松管控,对海外贸易同样持开放态度,只要交税,怎么着都行。
宋朝的海船,游弋在日本、东南亚、印度、东非各处。宋朝的瓷器、茶叶、丝绸等日用品,在各地极为畅销。宋朝的钱币,是各国的通用货币,各国都要囤积宋朝铜钱,以备不时之需。
据统计,宋朝仅外贸一项的数额,就占到了GDP的20/100。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复了重农轻商,不再象宋朝那样鼓励商业活动,对民间、海外的经济活动,管制都很严。
同样以人口的流动管制为例,来看明朝的管制有多严厉。
明朝的法律规定,人员离家超过一百里,就必须手持当地政府的“路引”才行。如果没有路引,或者路引有问题,就会受到重罚。
《明会典》归定:“凡无路引,私度关津者,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缘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
没有路引被查到打八十杖,想走小路避开关卡被查到打九十杖。在边境私自出境,除了打一百杖,还要叛三年有期徒刑。够狠吧,不管八十杖还是一百杖打下去,半条小命就没有了。不躺三五个月,休想爬起来走路。
如果想贿赂查路引的人员,也是休想。《明会典》规定:“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失去盘诘者,各减三等,罪止杖一百。”看到了吗,知情不报,或者盘查不严,都要重罚,打一百杖的。
明初,日本的倭寇、张士诚的余部,经常从海上骚扰沿海地区。朱元璋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蒙元,颁布禁海令,规定“片板不得下海”,撤销了沿海地区的市舶司。在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之下,沿海地区的海贸、捕鱼业,一下子处于归零状态。
直到明朝中后期,文官们通过内阁重新控制了皇权,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才放松了,商业得以再次繁荣起来。
四,南方的崛起。
宋朝建立时,政治、经济核心区域是北方。朝庭的人才,也是北方居多。
赵匡胤曾经说过“不用南人为相”的话。对一国之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之术。所以赵匡胤这句话表明当时南北之争的同时,也说明北方的人才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1,北宋对南方的大开发。
古代中国,对南方的开发,最大的困扰就是南方的沼泽、巨木密布。要砍掉巨木、修水利,就得有足够优良的铁质工具才行。而古代中国一直是缺铁的,对南方的开发也就变得很慢。中国缺铁的状况,直到宋朝才发生了根本的好转。
因为气候变化,北方日益的寒冷、干燥,以及人口剧增的情况,使得北宋木柴的供应出现危机。人们无奈之下,只好用煤炭取代了木柴。
宋人发现同样重量的煤炭,比木柴能产生更多的热量,而且煤炭的来源比木柴更有保证。于是,宋人把煤炭推广到了冶炼领域,铁产量迅速增加。有了足够的铁,宋人便有了足够的铁质工具。宋人手持铁质工具,砍去了巨木,平整地形,兴修水利,迅速的把南方开发出来。
宋朝朝庭也对南方开发很上心,宋真宗还派人去越南买了高产量的占城稻的种子,回来在南方推广,南方的稻米产量迅速就增长了起来。南方的稻米在供应本地人之余,还能走运河北上,充做京师口粮。
有了足够的粮食产量,南方的人口规模成几何量级的增长。而人口规模的增长,也促进了南方商业的繁荣。杭州,就是在此时发展成为大城市的。
2,此消彼长。
1125年金兵南侵,北方的大量人口流入南方。迁徙的人口中,有很多人是掌握知识的读书人,有熟练技术的工匠。他们对南方的开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再加上,宋人擅长经济建设是出了名的。所以在南宋治理下,南方反而加速了发展。
而北方,在金人的铁蹄下,宛若人间地狱,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公元1142年岳飞死后,金国与南宋签订了罢兵协议,北方地区才基本上没有了直接的兵灾。但是,北方地区经过连续17年的战火洗劫,已经千里无人烟了。
宋金议和之后,北方仍然没有摆脱兵灾。金国时不时的征调人力物力南下侵宋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1164年,才基本上停止了侵宋战争。
但是,金人欺压汉人百姓,大规模侵占汉人土地和财富从来没有停止过,导致汉人的起义此起彼伏。如此的环境,北方的生产力又怎么能恢复呢?
1206年,成吉思汗的大军在野狐岭挫败金军。此后,蒙古人的铁骑开始连绵不断的入侵金国。成吉思汗在野狐岭大战金军时,南宋也乘机北伐,收复了淮河流域,大有饮马黄河之势。于是,北方再次遭受兵灾的直接破坏。
到1234年,以金国的灭亡为标志,北方的情况才有了些许的好转。但是,经过蒙古铁骑的残酷屠杀,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陕西一带,变成了荒芜之地。
元朝期间,北方的汉人处于蒙古人、色目人的双重压迫下,苦不堪言。之后,北方又经过了刘福通农民起义战争的兵灾。
朱元璋的明朝大军北上收复北方失地后,向山东、河南等地大量移民,才使当地恢复了生气。
南方与北方,在此消彼长之下,北方的经济、文化,大幅度落后于南方。
1397年,明朝发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南京城的春天会试,录取的51名士子,全是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上榜。朱元璋为了平衡南北势力,只好于夏天亲自开了一 场考试,录取了北方61名士子。
就这样,北方地区被南方赶上并超过了。宋朝以北方为重心的中国,与明朝以南方为重心的中国 ,在大局上让人感觉到很大的不同。
五,富裕程度的不同。
宋朝的经济状况,比明朝好得太多了。
1,主税基的不同。
明朝禁海,对民间严厉的管制(这一点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做赘述),商业远不如宋朝那样繁荣。
因为商业税收太少,明朝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税收。而宋朝财政的非农业税收,占到总税收的53/100,这与明朝有很大的不同。
2,明朝要花钱的地方太多。
宋朝的疆域全是“优良资产”。不是是富饶的平原,就是沿海地带。除了罕见的灾年,到处都是有财政收入的,根本就不需要财政上的补贴。
明朝的领土很大,辽东的驻军、万里长城的修缮和驻守,对东南亚半岛诸国、青藏高原的经营。
边远地区很多领土产生不了税收,却需要明朝中央长期的财政补贴。保卫边疆的钱粮、兵力还要万里迢迢的远距离输送。
3,宋朝与明朝的财政差别。
宋朝似乎从来就没有缺过钱,在给官员们发高工资,给国外送“岁币”的同时,军队的盔甲、火器一直都在更新换代。汴梁城外,宋朝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火药武器的兵工厂。
明朝却总是手头拮据。明宣宗时期因为没有钱,视大片山河于不顾,废止了努尔干都司。
明神宗时期,火器专家赵士祯研制出了新式火铳。赵士祯找到刑部尚书,工部、兵部的官员一起做了现场实验。然后一起上书明神宗,极力要求以新式火铳列装军队。明神宗却因为没有钱,否掉了赵士祯的要求。
明思宗(崇祯皇帝)时期,朝庭救灾没钱,镇压起义没有钱,打满清没有钱。连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需要调吴三桂勤王时,怎么都凑不齐吴三桂要求的军费。
综上,虽然宋朝与明朝间隔时间不长,但是两个朝代的不同之处实在是太多了。明朝在政治、军事上,吸取了宋朝的教训,却没有学到宋朝发展经济的长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