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没有洗衣粉的古代社会,洗衣服确实是桩困难事。

比如在古代西方社会,这事就相当折腾。虽说古埃及时代就发明了肥皂,公元3世纪时欧洲各国也有了肥皂作坊。但直到17世纪,肥皂的产量还非常稀少,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工业化的肥皂生产,要等到18世纪末才可以实现。在此之前,欧洲人用肥皂洗衣服?基本不可能。

那用什么洗?古罗马人开发出了重要方法:草木灰加尿液。罗马的洗衣工匠们,每天早晨都要挨家挨户收尿,然后把待洗的衣物,放入盛满尿液的洗衣缸里。罗马皇帝韦帕芗还设立了“征尿税”,一度是罗马帝国的重要财源。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也是有样学样。“尿液洗衣服”的操作,也就在西方风行了一千八百多年,直到近代肥皂大量普及后,才渐渐销声匿迹。

所以,在古代西方历史上,以如此操作洗出来的衣服,画风也是可以想,所谓“又脏又丑还特别油”?那只是比较委婉的形容。

那么,放在同样“没有洗衣粉”的古代中国,洗衣服又该用啥?这事儿,千万别低估了老祖宗的智慧。

最老资格的“中国古代洗衣粉”,那当属“草木灰”(碳酸钾)。与欧洲人一样,中国人也很早就发现了草木灰的洗涤作用。《礼记》里就说“冠带钩和灰清漱”,也就是用草木灰来清洗衣物,民间老百姓则叫“淋灰水”:把草木灰放在竹筛里兑上水,淋下来的灰水就可以用来洗衣物,算是草根版的“洗衣粉”。也可以把草木灰与贝壳灰混合使用,增强洗衣效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麻织品,经鉴定就曾这么洗过。

同样老资格且深入草根民间的“洗衣粉”,还有天然碱(碳酸钠)。在汉代的南北大地,老百姓可以在春秋干燥季节的碱地上,采到含有天然碱的“碱土”,用于衣物的洗地。汉朝时将其称作“卤碱”,唐朝时又改叫“石碱”,一直是好用且不贵的“洗衣粉”。

而到了明朝,“石碱加工业”又完成了重要一步:人造石碱。明朝的生产商们,把蒿和蓼两种植物放进地窖里浸泡,然后再曝晒后烧干,接着再用水淋加浇面,一块上好的“石碱”就能制成,价格也便宜得多。从金元年间时的“馈赠礼品”,变成了明代老百姓家常见的日用品。既能发面又能洗涤,堪称生活好帮手。而以后来西方学者的公认:工业革命以前,这种“中国石碱”的提纯度,公认世界最高。

而且拜“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所赐,这种物美价廉的石碱,产业化规模也极高。除了有山东济宁等著名产地外,更衍生出了多个品种。既有普通老百姓家用的普通款,也有添加香料等奢侈品的豪华款。适合不同阶层用户。诸如“合香楼”“花汉冲”等明代店铺,更都是享誉百十年的“老字号”。

所以说,一直到明代时,比起同时期的西方人来。哪怕是中国民间最“草根”的“洗涤用品”,论起清洁去污的效果,也远比那些收“尿税”的国家靠谱得多。

不过,别管是“草木灰”还是“天然碱”,清洗的主要都是大件衣物。像古代西方那样价格昂贵且有强力去污效果的“肥皂”,古代中国又是否能找见?不但有,也同样有不同款式。

最常见的“中国肥皂”,就是古代中国城市里常卖的“肥皂团”。这“肥皂团”与现代肥皂有所不同,是把皂树的果实(皂角)磨碎后,制成桔子一般的形状,对衣物袖口领口的去污效果也极好。这种“中国肥皂”汉代时就已出现,且以其便宜好用的特点,深入民间百姓家。

至于豪华版的肥皂,那就首推魏晋起流行于中国宫廷的“胰子”,这是把洗净污血的猪胰脏磨成糊状后,加上十多种香料与药材,制成的特殊“洗涤剂”。单看这原材料,就知其价值不菲。哪怕在晋代的宫廷里,用来洗衣物的时候还是少,主要用来洗澡,所以也叫做“澡豆”。这东西那时金贵到什么程度?豪门出身的晋朝驸马王敦,第一夜与公主洞房时,仆人送来“澡豆”请他洗浴,他却误以为是点心,当场吃了个精光。

不过,发展到技术更发达的明代,这个好东西,也不是宫廷专用了。明代诸如北京南京等各大城市,都有专门经营“胰子”的店铺。当时的“胰子”已不止有“猪胰子”,还有效果同样好的羊胰子。也不是晋朝时的豆子状,而是变成了团状,且有“桂花胰子”“玫瑰胰子”等各种款式。明清年间诸如《儿女英雄传》等野史小说里,也有这类“高级洗涤用品”的影子:“(长姐儿)搓了阵香肥皂,香豆面子,又使了些个桂花胰子,玫瑰胰子……”

当然,虽说那时的“胰子”,已经很普及,但哪怕有钱人,也都是用来洗漱,很少用来洗衣服。不过胰子含有的消化酶,对衣物也有极佳的去污作用,所以土豪级别的用户,洗衣服也是常用。不管是“草根款”还是“土豪款”,繁荣的古代中国文明,也为世界贡献了创造性的洗涤用品。

了解了这个,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6世纪时,那些初访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会对明朝发出“他们第一是极其清洁”的惊呼;为什么随后中国的文化,会在西方掀起持续百年的“中国热”。这健康考究的生活方式,撑起了古代中国大国的门面,也留给了现代我辈,最值得学习的生活传承。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武林旧事》、《本草纲目》、《中世纪欧洲生活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最佳贡献者
2

千万别小瞧古人的智慧。

古代虽然没有洗衣粉、没有洗衣液,但不代表古人的衣服就是不干净、又脏又油的。

说起来,古人其实也有洗涤用品,而且还都是天然的,比如说天然碱。古代用于洗衣服的天然碱有两种,即土碱和植物碱。

1.土碱

所谓土碱,就是一些碱地经风化脱水,会在地表上露出白色粉末状的天然碱,这种土碱不仅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于洗涤衣物。

2.植物碱,典型代表:草木灰


草木灰,即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历史上最早的洗衣粉。

古人在祭祀的时候,偶然间发现沾上草木灰的器物更容易被清洗干净,进而古人就发现了使用草木灰清洗衣物的奥秘。

例如,《礼记·内则》记载:

“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

而这里的灰,指的就是草木灰。

3.无患子(树)的果实


无患子是一种落叶乔木,其果实蕴含天然的净菌素,历来就是一种天然的洗护珍果,它除了可以洗涤衣物,还可以用于洗头、洗脸和洗身子,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洗护用品。

例如,《本草纲目》记载:“无患子洗发可去头风(头皮屑),洗面可增白去斑。”

4.复合洗涤用品:胰子


这是一种老一辈时常会提及的洗涤用品,其去污效果十分不错。说起来,胰子和现在的肥皂有些类似,所谓的胰子,其主要成分是猪胰脏和草木灰,这两者混合起来就成了一种去污效果非常不错的复合洗涤用品。

早在南北朝时期,贾思勰就已经提到了可以用猪胰脏去垢,而唐代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提到一个配方,说将猪胰脏洗干净后,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往里面加入豆粉(后来人们用了草木灰代替豆粉)、香料,最后将其做成颗粒状。

这就是古代的肥皂(胰子),也叫澡豆。

胰子可以用来洗澡,也可以用于洗衣服。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人们还会往胰子中加入桂花、玫瑰花等香料,而这样做成的胰子会带有桂花香或者玫瑰香。不过以前胰子的造价比较高,一般只有上层百姓才用得起。

另外,以前洗衣服比较费劲。

以前人们洗衣服会用到捣衣杵,在洗衣服的时候要用捣衣杵敲打衣服,用水将衣服里的污垢带出来,所以洗衣服也叫“捣衣”。

如李白有诗云: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这里的捣衣,指的就是洗衣服。

总的来说,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的洗衣剂,但这并不代表古人的衣服就很脏、很油,他们也有许多把衣服洗干净的法子,可以让衣服变得非常干净。

3

古代确实没有洗衣粉,当然更没有洗衣机,但是衣服还是要洗的,并且非常的原始,非常的累。

清水“捣衣”

最开始人们爱干净洗衣服的时候,虽然没有任何的洗衣服的添加剂,但是纯粹的使用力气来洗衣服,并且被称为“捣衣”。

在古代也许是出于对母爱的一种赞美,有很多关于“捣衣”的作品流传下来,“西施浣纱图”成为了后人对于西施最为美好的记忆。

但是这真的是一个力气活,需要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大多是河边,使用“棒槌”不停的敲打衣服,非常的累。

非常的累,并且还洗不干净,可想而知,当然大家所关心的“油渍”更是很难洗下来的。

西周时期“草木灰”

当然在西周时期,我国古代就发现了使用草木灰可以清除油渍,这是因为草木灰是碱性的能消除油渍,但是大家都知道草木灰是非常的脏的,使用草木灰洗衣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需要经过怎样的过程才能洗干净?

也就是说草木灰虽然可以清除油渍,但是想要用草木灰来将衣服彻底洗干净是很困难的。

唐朝时期“皂角粉”

到了唐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发现了天然皂角的能够清除油渍,并且比草木灰要强的多,洗衣服也逐渐变得简单了起来,洗衣服的效果也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增强。

并且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皂角粉,据说药圣孙思邈发明出来了非常原始的肥皂,并且逐渐流传开来。

至于皇宫里当然有专门洗衣服的宫女,甚至是太监,但是龙袍是不需要洗的,主要是有专门进行维护的太监,这是因为龙袍上面有金线,甚至是有很多的珠宝无法用水洗。

而且皇帝所穿的龙袍,只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穿,而且平常的时候有很多其他的可以进行水洗的衣服进行替换,所以龙袍一旦制作出来以后就不洗了。

当然到了现代社会,洗衣服可以使用洗衣粉、洗衣液,并且还有洗衣机,衣服可以非常轻松的,洗的很干净,但是这与一代一代古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4

知道我们平常用的“肥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可是有着自古流传下来的原因。古人虽然没有洗衣粉,但是他们还是有着去油污的办法,而现在肥皂的原理也是和古代类似的。

大家都知道古人经常拿着木棒,在河边敲打着衣物。经过反复捶打,可以将衣服上的污垢都清理掉。当然这十分的辛苦。当然,如果衣服上的油污较多,单靠反复捶打也不能清洗干净,古人们还有别的办法。他们不仅有“洗衣粉”还有“肥皂”。

《礼记·内则篇》有记载:“冠带垢,和灰清漱。 ”说的是帽子的带子脏了,可以用草木灰洗。这个草木灰就有着去油污的功效,堪称古代“洗衣粉”。意思是系帽子的带子脏了,就和着草木灰洗。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古人们在祭祀或者烧烤时,就发现了产生的草木灰擦洗沾油污的器具时更加干净,主要原因是草木灰中有大量的碳酸钾,呈弱碱性,因此可以用来去油污。

古人们也早就发现了各类碱性物质可以去油污的事实。汉朝时人们就用天然的石碱洗涤衣服上的油污。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将动物油、碱性物质及捣碎的皂角混合在一起擦洗衣物,去除油污的效果更好,这就是“肥皂”的雏形了。古人也将这称为“肥皂”,一直流传至今。

可能大家也听说过“胰子”的说法,古人经常用猪油也就是“猪胰子”和碱混在一起,做成“肥皂”。而胰子这个说法直到现在还有些老人在用。

古人非常注重衣冠,有上面这些办法,当然不会让衣服又丑又脏了。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就开始用草木灰洗衣。

在今天来看,古人很高明。

稻草、秸秆烧成的灰,有两大作用:

第一溶于水后呈碱性,可与油脂类反应,消除衣物上的人体油物。

第二类似活性炭,有吸附污物的功效。

除了去油污以外,古人对于一些需要外表好看的衣物,还加入另一种东西,就是贝壳烧成的灰。

贝壳烧成的灰同草木灰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强碱,也就是氢氧化钾。

大家都知道,氢氧化钾是今天漂白剂的主要成分。

所以这种混合物洗出来的衣服不但干净,而且还很白。

不过,此时洗衣的效果当然不能和今天的洗衣粉相比。

当年洗衣服还是比较累的,而且衣服布料也笨重。

所以洗衣服的时候不但要用力搓揉,有时候还得用木棍在拍打,因为手很多时候搓不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古人发现了皂角。

皂角的去污能力比草木灰要强的多,洗衣服更干净。

而且,草木灰有碱性,会对衣服有一定损伤。皂角是中性的,不损伤衣服,还能用来让人洗手洗澡。

古代皂角也不算什么值钱的东西,到处都是这种树。从中国的山东到广西,普遍都有皂角树,大半个中国都可以使用。

皂角出现后,草木灰逐步被淘汰了,但乡下很多地方一直用到民国时期。

皂角诞生后没有多少年,古人又发现了猪胰,也就是八戒哥的胰脏。

最早使用猪胰的地区应该是河北,推测为杀猪以后猪胰不能食用被丢弃,被人无意中发现可以用来洗衣服。

只要将猪胰洗干净,研磨成粉末,加豆粉香料做成颗粒,就可以作为洗衣洗澡的澡豆。

时至今日,差不多1000年后,这种澡豆仍然是很好的东西。它不但对衣服损害接近于0,而且还有非常好的润肤作用。

分析澡豆的成分,同肥皂已经非常接近了。

民国时期,很多人还是将肥皂叫做胰子。

6


古代没有洗衣粉,但是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有一种皂角树?

我小时候村子里种了很多这种树,秋天的时候会结出很多皂角来,把这个取下后晒干,洗衣服的时候弄几个在水里,就可以用了。


以前在农村,洗头也是用这个,许多人的头发都乌黑滑顺,也没听说谁的头皮屑特多特油,或者其他什么问题。

还有一种去污渍的方法,就是没有皂角树的人家,把做饭用过的柴灰收集起来,然后放在水里投几遍,用这样的水洗衣服,和皂角的效果差不多。


记得母亲说过,她小时候的衣服就是这样洗。有的时候嫌麻烦,直接把衣服拿到一个不长芦苇的水坑洗,因为那里水有碱性,像是放了天然的洗衣粉。

后来洗衣粉流行开来,洗衣服既廉价又方便,过去的老办法就不用了。但是许多孩子的皮肤脆弱,用洗衣粉洗衣液洗出来的衣服还会过敏,不如用老办法安全不过敏。

现在有时候回老家,还会找有皂角树的人家要点皂角,回来给孩子洗衣服。

7

古人确实没有现代人干净,尤其普通人家。衣服都是土呼呼的,这一点在我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还是这样。至于油倒不至于,因为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工业,污染少,工业污染产生的油烟以及油污也没有。而且古人吃油也比较少,一家一年也吃不了一斤油,衣服上油也不会太多。所以古代普通人家洗衣服一般采用物理去污法,拿上棒槌,又要捶又要敲,还得搓,靠这些方法去掉污垢。我小时候还见人洗衣服时,直接从河里抓把泥土,放在衣服上然后搓,最后把衣服在河里漂几遍,衣服居然就干净了,估计一是泥里含有沙粒起到摩擦作用,就像我们牙膏里含有碳酸钙颗粒一样,二来是泥土略带碱性。


当然这样洗衣服也带来一个坏处,洗的次数多了衣服也就容易坏,所以古人平时洗衣服很少,到节气了,该换季了才洗一洗。自然看起来就比较脏了。

至于比较讲究的人家会拿草木灰,放在水里溶化,再滤去脏东西,用来洗衣服。因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呈碱性,可以去污。更高级的人家可以用做好的碱面,当然那时没有工业制碱,碱面是很少的。达官贵人家还会在洗完后,用香料熏,让衣服发出一股香气,就像现在的芳香洗洁精的味道一样。

8

是时候全面性的给大家科普一下了,古代虽然没有洗衣粉,但是洗出来的衣服既不脏,也不臭,更不油,那么古代人用了那些东西来去除衣服上的脏物呢?

这次我们真的忽视了古代人的小东西大智慧,古代人洗衣服的利和弊都有哪些呢?

古代人最早期使用的草木灰洗衣法,最初发现草木灰可以洗掉衣服上的脏物要追溯到西周时期?

草木灰
古人洗衣又被称为“捣衣”。

为什么洗衣有被称为捣衣呢?

相信看过古装剧的我们都看到过这个画面,一盆一桶一木棍,边洗,边打,边甩衣。

他们在洗衣服前,把桶打满水,水中放有草木灰,让草木灰与水溶解,将脏衣服放进桶中浸泡,稍厚再拿出来放到水边的石头上用木棒用力敲打。

那么问题来了草木灰为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脏东西呢?

首先我们先分析下草木灰的来源和成分,草木灰主要成份是碳酸钾,古代人不知道,但是用现代人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碳酸钾80%能溶于水,剩余不溶于水的部分就是我们看到的黑乎乎的水的颜色了,碳酸钾溶于水后水的PH值约为12,呈现出碱性。

所以附着在衣服的油性和其他脏东西就会被溶解,在用木棍敲打时,有用到了惯性定律,使得脏物轻浮在衣服上,再用水冲洗,脏物就被冲刷掉了,当然不溶于水的物质多少也会残留在衣服上所以要多次打水冲洗才可以洗将衣服干净。

那么古人为什么选择在河边洗衣服呢?

因为用草木灰洗衣服很费水,而且古代洗衣服也是一种体力活,可以说既费水又费力,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其冲洗,才能将衣服洗的干净,古人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化学和物理说法,但是效果同样是达到了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喜欢在聚集在河边洗衣服的原因。

由于草木灰费力费时费水,后期古人又发现了皂角洗衣,关于皂角的洗衣方法要追溯到魏晋时期商周,唐朝时期。

皂角树

那么皂角来自于哪里呢?

皂角源于皂角树,皂角树到夏秋季结种,将皂角连同皮一起进行捣碎,留有液汁,溶于水后将衣服放进其中浸泡。

话说到这里相信大家肯定也猜到了,皂角的原理功能和草木灰的功效是一样的,但是远比草木灰省时省力的多,而且不用反复打水冲洗衣服,大大节省了女人们的体力。

《周礼》中记载:皂角在西周时期也用于“沐浴”和斋戒,斋戒一说始于殷商。

那么问题又来了,古代皇帝的皇袍也是太监或者宫女用木棍敲打或者用皂角水浸泡的吗?

如此对待皇帝的衣服岂不是会有很多褶皱吗?

而且皇帝的龙袍镶有金丝银线和奇珍异宝,以上洗衣方法肯定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让大家瞠目结舌的时候到了,皇帝的龙袍其实是有专人搭理的,每穿一次都要清理一次,而且都是局部清除脏物,当然不论是在皇宫还是出巡,皇帝所到之处都是“红地毯”,自然不会很脏,如果破旧或是过时了直接换新就可以了,一国之君这点配制还是满足的了的。

大家觉得我分析的有没有道理呢?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9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社会,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便利设施。举例来说,或许现在的人们早已对洗衣机习以为常,认为用手搓洗衣物只针对于那些材质珍贵、不能机洗的高档服装,然而,我们身处古代社会的祖先们却没有洗衣机。

除此之外,他们甚至也没有今天已经快被淘汰的洗涤工具和用品。洗衣粉要在二十世纪中期,随着工业的发展才终于出现,而就连简单的现代肥皂,也是在十八世纪才得到广泛的应用,等到它从西方传入中国,更是许多年之后了。那么,古代没有洗衣粉,所以衣服是不是又脏又丑还特别油呢?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洗衣就是在溪畔清洗衣物,并用名叫“杵”的木棒敲打,所谓“捣衣”。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便在其诗作《子夜吴歌·秋歌》中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不过此处的“捣衣”之意更偏向于缝制衣服前将布料捣软的行为。

古人对于麻布这样厚重而结实的布料,大多采用敲打的方式来去除污垢,但对于绸、纱这样轻柔而较为昂贵的布料,则不敢用捣衣杵大力清洗,于是另一个词汇被创造和广泛使用,那便是“浣纱”。据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字典《说文解字》记载:“浣,濯衣垢也。”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原本便是春秋时期越国句无苎萝村,即今天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的一个普通民女,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常常跟着母亲在溪水边浣纱为生。传说,她在溪畔浣纱,溪中的鱼儿见了她都沉入水底,人称“沉鱼”。

我国古代,除了捣衣和浣纱两种主要的洗衣方式,还有千奇百怪的洗衣用品,它们的出现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我国古代著名的礼法准则《礼记》中记载道:“冠带垢,和灰清漱。”这里的灰指的便是草木灰。

草木灰来源于植物的燃烧,它是一种含有大量矿物质的碱性物质,有着相当广泛的用途,既能入药,又能当肥料,还能够消毒。此外,草木灰中含有的碳酸钾还可去除油污,不管是在我国古代还是西方历史上,都有着利用这一特点而清洗衣物的应用。

此外,古代的人们还使用石碱来洗涤衣物,渐渐的,还在石碱中加入淀粉和香料,从而帮助成型和增加香味,将做好的成品作为商品出售。作为中国一衣带水邻邦的日本在语言中有很多汉字和中国传入的单词,时至今日,日语中的“肥皂”一词还是写做“石碱”。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重要洗涤剂,便是皂角。皂角可以去污,直到今天还是许多洗涤产品所采用的原料之一。除了普通皂角,还有一种“肥皂荚”,比起皂角,它生长的区域更南,同样具有洗衣的作用。

后来,西方的“洋碱”传入中国,人们出于习惯,将“肥皂”之名给了它,由此,我们今天所称的肥皂已经和皂基本无关了。再加上将猪的胰脏晒干研磨,添加香料而制成的“澡豆”等,我国古代的洗涤虽然没有现代工业的加持,但也不至于让衣服又脏又丑,还非常油。

10

现代人洗衣服的选择比较多,洗衣皂、洗衣粉、洗衣液,甚至还有彩票液。这些都是化工产品,涉及皂化、盐析、提取、合成、打印等诸多现代工艺。古代是造不出来的。

但是古人同样要生活穿衣,他们用什么来洗衣服呢?综合各类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天然碱

天然碱包括土碱和植物碱。土碱,顾名思义就是碱地经风化脱水,地表呈现白粉状的东西,这就是土碱。人家将土碱收集起来,就可以洗东西了。土碱毕竟是天然的,而且还要看天吃饭(要求干燥,春秋干燥季节较多),很不方便。

后来,人们发现燃烧过的东西,如草木灰、贝壳灰等,同样具有洗涤的效果。《礼记?内则篇》“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澣。”《浯夫论,实贡篇》“浣布以灰”。《周礼·地官》有“掌炭”,专门负责征收各类灰炭。草木灰、贝壳灰等各类灰炭就是植物碱。

皂荚

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提到了皂荚树。皂荚是豆科乔木,几乎遍及我国各省,常栽培于庭院或宅旁,有诸多功效。其中之一便是有洗涤的作用。皂角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去污能力非常强,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

文献资料表明,古人在秦汉时期就用皂荚来洗衣物和头发了,而到隋唐已形成惯例。到了宋朝,人们进一步创新,将天然皂荚捣碎研细,再加上香料,制成香皂。这就比较高级了。

澡豆

澡豆就是豆子研成的细末,然后加上药品制成粉状物体。澡豆在魏晋时候比较流行,当时人们主要用来洗脸。不过,后来人们将澡豆和猪的胰腺结合。具体操作是,将猪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然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制成内容更加丰富的澡豆,用来洗衣服。这就是胰子的前身。对此,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都有记载。

除了以上几种,古人还会用食盐、麦麸来清洗衣物,但这些都比较小众,我们暂不细说。综合来看,古人洗衣服还是很有一套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方法得当,勤洗勤换,是不会出现衣服又脏又臭还特别油的情况的 。

古人对于洗衣服的探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但从本质上来说还停留在“小妙招”的阶段。西方也是同步的,同样发明了用动物油脂和木灰制造出原始的肥皂,并没有比我们创新多少。

不过,进入18世纪,法国化学家吕布兰用工业方法生产出苛性钠,肥皂从手工制作开始转向工业化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人们又发明了合成洗涤剂。伴随着化学技术的进步,形式多样的洗涤产品开始批量问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