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二战中,苏联士兵被敌人俘获的人数多达600万,而战后回到苏联的战俘人数仅仅200万左右,不到被俘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剩下的400万俘虏去了哪里呢?

其实是除了一部分因病和因伤死去的战俘外,大多数人不愿意回国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领袖斯大林颁布的270命令

“270号命令”是苏联统帅部在1942年发布的,由斯大林签字的一条命令。这条命令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命令。

那么,这条命令中说了些什么呢?

1.任何指挥官擅离职守或者投降即被列为恶意逃兵,上级可以就地枪毙这些人,此外逃兵的家属也将被逮捕流放。

2.被围困的部队指战员应当坚持组织战士以任何方式抵抗,任何试图投降或者是不抵抗的即被定义为逃兵,可以就地枪决,其家人将被剥夺国家福利和财政补贴以及军属救济。

3.师级指挥员对战场上作战不利的指挥员予以降职处分,如有必要可就地枪决。

270号命令并不长,也不复杂,但是它对于前线苏军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我们都知道,苏德战争是二战中最艰苦的战争,艰苦卓绝的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临阵脱逃的有之,贪生怕死的有之,甚至叛变投敌的也大有人在。在1942年,苏联刚刚顶住德国的大举进攻准备反攻时,为了彻底稳定苏联红军的军心,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势,270命令“应运而生”。

命令下达后,苏军指挥官和其他干部,如果在战斗中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私自出走或者叛变投敌的,将被当作叛徒,而且这些人的家属将被株连。

苏军的每一个战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到底,不能当俘虏。苏军战士有权向没有尽职尽责的上级指挥官开枪。

在苏军的高层看来,战俘是可耻的,决不能允许有战俘出现。只有不许军人当俘虏,战场上他们才会奋勇上前,视死如归。

因此对于苏军中的战俘,苏军指挥部全部枪毙,斯大林为了提高威慑效果,还命令把每一次行刑过程通告全国。他们就此以为,这样就可以扭转占据,杜绝战场上的溃逃现象了。


可是尽管苏军的战俘和战败者被处决的人数达到了将近200万人,被株连逮捕的家属更是多得无法统计。但两个月后,不但没有遏止住战场上的败退,被俘的苏军战俘反而又增多了100多万。

因为苏联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个国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有不少加盟共和国是因为恐惧而入伙,并非甘心情愿的。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也有失偏颇,不乏简单粗暴。苏联中的乌克兰人,哥萨克人,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他们和俄罗斯同床异梦,心里巴不得德军早点来呢。

即使是真心爱国的战士,当他们不幸被俘的时候,不但不能保全自己,连家人的生命也被剥夺。如果回国只有死路一条,当俘虏说不定还有活路。而且在他们心里,如果自己的家人已经被苏联政府发配到西伯利亚挖煤(或者去中亚种棉花),那么究竟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呢?



因此好多战俘拿起武器,向过去的祖国,现在的“敌人”开枪。

平心而论,每个国家的军队,程度不同地存在临阵脱逃或者叛变投敌的情况。好多国家的军队不但制定有严厉的军规,对违反军规的军法审判。而且他们还有督战队存在,对临阵脱逃的可以当场处死。

但这大多仅限于进攻或者有限防守中。如果到了弹尽粮绝,无法改变战局的时候。到了失去了抵抗意义的时候,甚至连自杀的能力都失去的时候。他们一想到,后面还有自己的祖国在等着自己受死,自己的亲人也必须一起去死。这些失去了退路的战士还能有什么选择,不反才怪呢。

而且,由于命令中僵硬的要求军官和士兵们一步不准后退,让许多苏军指挥官战术非常死板。一些军官眼睁睁的看着德军迂回包抄自己而不敢去堵截,因为堵截就意味着后退,后退自己就可能被当做叛徒枪毙了。

所以,虽然在270号命令下达后,苏联的战场局势不仅没有获得扭转,反倒更严重的恶化了。这充分说明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有灵活性,更要注重人性化。无论什么时代,不能考虑人性和灵活性的死板教条主义,都是不能取得好效果的。

最佳贡献者
2

270号命令其实并没有起到期盼的效果,是个可有可无的命令。

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后,苏联由于没做好战前准备,德军势如破竹,在战争初期取得碾压性的成功。不知出于羞愧还是愤怒,斯大林从苏德战争打消后,消失了两周的时间。可能是出于自知之明,在此之后,斯大林对军队的指挥权有所放权,自己则主要充当思想工作,具体的地面作战指挥由苏军将领执行。

在德军的闪电战中,苏军降兵如潮,以至于由于战前因大清洗而军事人才匮乏的苏军士气更加低沉。在此背景下,苏大林于1941年8月16日签发270号命令,旨在抑制苏军投降的浪潮,提升指挥官的士气。没有俄国的战俘,只有叛徒,这是270号命令的原则。

这份命令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在战争中玩忽职守或者投降自首的人,都将视为叛国者,并且他的家人都会受到连坐,根据严重的程度,被判处年限不等的有期徒刑和劳改。其中玩忽职守的人都将被就地处死,而那些因德军包围而放弃抵抗,擅自投降自首的士兵家属将被剥夺所有政府补贴和援助。苏联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战时所有的物资都实行管制,那些被剥夺补贴和援助的士兵家属,注定是饿死的悲惨命运。

在斯大林严肃军纪的氛围下,在苏军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影响,或者说即使颁布了270号命令,苏军士兵该是咋样还是咋样。有一部分的苏军在苏德战争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全是因为残酷的军纪,还有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纳粹德国的复仇心态。德国鬼子在入侵苏联时,把很多无辜的平民杀害,苏军很多士兵都因此而从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曾经说过:“保卢斯之所以久攻未克,是因为俄国人打起仗来像沼泽里的野兽,所表现出的精力和勇敢精神,是条顿民族所望尘莫及的。”苏军顽强的战斗精神,不仅是一纸公文就能够被激发出来,而是德军的奸淫掳掠点起了苏军的战争怒火。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军的投降人数是最多的。德军一共俘虏了500多万苏军士兵,而100多万则做了伪军。可见270号命令并没有真正抑制苏军投降的现象,反而更加刺激了某些战斗意志不坚定的苏军士兵集体投降的苗头,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一直在作祟。苏军里面的骑墙派更多的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他们常常依靠伏特加的酒劲,从枪林弹雨中爬过去,借着酒精在战斗,而不是热情。

(苏奸弗拉索夫)

在崔可夫的回忆录中,就记载着270号命令颁布后,某些苏军士兵仍是吊儿郎当。有一次他去阵地视察,发现德军正在发起猛攻,而苏军阵地却一炮不发,当面对崔可夫的责问时,团长以炮弹快打没了的借口在搪塞。然而事实上却是弹药并没匮乏,而是指挥员在准备撤退时,往往这样糊弄前来视察的上级指挥官。

听了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的前线报告后,斯大林说道:“他们已经把270号命令都忘了。”于是斯大林在270号命令上又在1942年7月28日颁布了一个相似的227号命令,旨在强化效果。

在270号命令和227号命令相继颁布后,西方史学家曾经声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枪毙了将近1.35万名苏军,特别是在影视作品的渲染下,更加形成了刻板印象。苏军在面对德军的钳形攻势已经很缺乏人手,不太可能还有这么多士兵被枪决。

然而苏联在前线枪决士兵的数据并没有西方宣传的如此恐怖。在1942年9月根据NKVD的数据显示,NKVD有拘役了1218人,而其中只有21人遭枪决。而且枪决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审判后才公开枪决,并不是像影视作品那样直接给突突了。

其实苏联也知道战前执行枪决会影响士气,可能会引发哗变,而最重要的是要把想要投降和逃跑的人识别出来。在270号命令和227号命令下,苏联催生出了惩戒部队,那些有投降和逃跑意图的苏军士兵,会被惩戒部队再次送往战况最激烈的战场去负责清理雷区或战壕,这是个必死无疑的工作。借此充分利用兵源,如果侥幸存活的士兵也算是将功赎罪了。

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西方军队中也存在执行军纪的宪兵队,而西方的影视作品却在有意地凸显苏军指挥官的残暴。270号命令的初衷是为了让苏军寸土必争,而不是一味地突出其军纪的残酷一面。即使是苏军士兵违反了270号命令,也还有救赎的机会,而苏联最终的处理办法也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充满了弹性。人性的弱点注定了在人群中势必会有害群之马,而且这不是通过某个条文就能够完全限制老鼠屎的出现。

3

《亮剑》中,七十四军被快速击溃,士兵四处逃窜,当他们遇到楚云飞的时候,楚云飞用枪逼着他们回到前线,可是士兵们依然畏畏缩缩不敢回去。战场上兵败如山倒时,出现逃兵不是少见的事情,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西线防御快速溃败,士兵们被打蒙后四处逃窜,这让斯大林甚是愤怒,于是他颁布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第270命令,这为苏联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第270号命令规定:怯战的军官,将被枪毙或者降为士兵,允许以勇敢的战士取代他们;未经允许就撤退的军官和士兵视为逃兵,上级军官可以就地枪毙他们,他们的家属将以叛国罪被逮捕;投降者的家属也会以叛国罪被逮捕,并剥夺所享受的国家权力和救助。

苏德战争前,斯大林自以为希特勒不会违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英国丘吉尔和美国罗斯福的提醒,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的好意相告、苏联间谍佐尔格的情报和德国特务小分队的口供,这些关于德军要攻击苏联的信息全部被斯大林搁置在一边,他允许苏联报社发表关于德军要进攻苏联是假消息的声明,这让苏联大部分军民都跟着麻痹大意了。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士兵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心理,都没有进入到战斗状态,士兵们被德军迅猛的机械部队打蒙了,每天都有逃兵出现,但是这种情况在第270号命令发布后,完全被扭转过来。

苏联前线的官兵接到第270号命令后,开始顽强抵抗德国的攻击,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士兵的抵抗让德军感觉到恐惧。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元帅保卢斯越打越感觉不对劲,按照他的经验分析,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地区,在德军强大的兵力和机械部队的威胁下,苏军应该投降了,再打下去没意义,可是苏联不仅没有投降,反击力度还越来越大。

保卢斯作为指挥官,他们没有在前线战斗,他们无法清楚体会到苏联人疯狂地抵抗力度,但是德军的前线军官却感受很深。德军攻击斯大林格勒谷仓的时候,苏军在德军快要攻进谷仓的时候点燃了谷仓,然后继续抵抗德军的攻击,虽然德军攻进了谷仓,但是损失非常巨大。苏军士兵子弹打光的时候,直接把钢枪拿来当红缨枪刺向德军,他们直到死去,手里还是紧紧地握着钢枪,他们不要命的抵抗让德军官兵感到恐惧。德军坦克14军指挥官斯特尔斯盖伊姆向保卢斯报告的时候,明言苏联人太恐怖了,他觉得德军攻不下这个巨人城市,应该立刻撤军离开。

战场上,如果士兵的作战意志不坚定,那么这场战斗必输无疑。斯大林的第270号命令对苏联士兵的战斗意志影响很大,它让苏军前线官兵没有退路,他们只能选择完全战斗,否则他们和家人都要以叛国罪被处决。官兵们与其后退等死,不如在前线拼上一把,结果他们果然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我期待着你点击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4

电影《兵临城下》、《登陆之日》以及游戏《英雄连2》中有一个场景,苏联的红军督战队手持马克沁机关机,一边大喊着“苏联母亲不会收留叛徒”,一边向着败退中的红军士兵们疯狂扫射。

而这一场景,就是来自苏军270号命令中斯大林的批示:“没有俄国战俘,只有叛徒”。斯大林为了推行270号命令,对于在斯摩棱斯克城保卫战中被德军俘虏的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里,置之不理,最终导致雅可夫扑向电网自杀未果后,又被哈韦开机打死。同时,斯大林还逮捕了大儿媳尤利娅,并送入劳改营。

由此一斑,可见270号命令有多么的残酷。

那么,270号命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违背与苏联签订的《苏德友好条约》,突然出动190个师、3500辆坦克以及5000多架飞机,对苏联实施“闪电战”。 苏联措手不及下,连战连败,甚至第二道防线都来不及组织。

为此,作战不力的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等4名高级将领,也被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依然未能阻止苏军的投降和溃败。到了9月份,苏军伤亡已高达280余万,战机损失7237架、坦克与自行火炮损失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轻武器损失417.28万件等。期间,被德军俘虏的苏联红军更是高达380万,竟占德军战俘的四分之三。

1941年8月16日,斯大林面对大量苏军不战被俘的问题,签署并发布了《国防人民委员270号命令》:战场被俘者,家人全部流放!即使被俘者被放回,也要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任何不抵抗者必须处决,其家人将被剥夺国家财政补贴与救济等福利;对于作战不利的指挥员给予降职或就地枪决。

同时,斯大林还在270号命令上批示:“没有俄国战俘,只有叛徒。

可是,270号命令一经发布,究竟出现了两个极端。即:前期,令斯大林心惊肉跳;后期,令斯大林精神振奋。

前期,令斯大林心惊肉跳

由于发布的270命令,并没有将之前被德军俘虏的380多万苏军排除在外,因此使380万被俘的苏军官兵人人自危,纷纷倒戈相向。其中:尤以车臣人、哥萨克人、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人投降的积极性较高。

为此,于1945年1月28日,希特勒正式任命被俘的俄国弗拉索夫中将为进攻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并授权他从集中营里招募士兵,组建“俄罗斯解放军”,地位等同法西斯盟国军队。而弗拉索夫等100多万苏军官兵之所以投降德国,就是因为270号命令。结果,他们的家人遭到连累,被陆续逮捕流放,还有许多人不幸死于流放的路途。因此,斯大林也多遭人诟病。

所以,当斯大林看到百万苏军俘虏调转枪头,反过来攻打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时,岂能不心惊肉跳,可能心中已经后悔发布了270号命令。

可是,正当他为270号命令头痛的时候,却又传来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后期,令斯大林精神振奋

正当斯大林因签署270号命令而饱受人们诟病之时,原本兵败如山倒的苏军,却有效遏制了德军前进的步伐。或许,这正应了“慈不掌兵”的道理吧。

战斗中,官兵们深知,后退是死,被俘也是死,投降更是死,还会连累家人。反之,如果死战,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就算战死,家人也会受到国家的优抚。因此,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官兵向德军发起疯狂阻击与反攻,从而扭转了苏军连续溃败的不利颓势。至此,苏军战略彻底由被动防守,转向了主动进攻,并一举将德国法西斯赶出了苏联,最终实现了反法西斯的革命胜利。

虽说270号命令是苏军的一把双刃剑,也曾刺伤自身,但终归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可谓是一个先悲后喜而又值得肯定的好命令。

图片来源网络

5

苏军第270号命令的残酷之处在于大范围的实施死刑这一最严厉的惩罚,投降、逃跑、不服从命令的苏联军人都将被以叛国罪为名实施处决,士兵只有在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后才能活下来,否则就必须进行战斗直到战死为止。而在1941年苏军基本上都无法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这意味着苏军官兵完全被逼上了绝路,要么战死,要么被自己人处决,除非投降。



更加残酷的是苏联实施了“连坐”制度,士兵在前线的表现将和后方家人亲戚“挂钩”,如果士兵在前线投降或者当了逃兵,那么他的家人和亲戚都会被冠以“叛国罪”,从而遭到关押和流放。这一举措非常有效,士兵们不敢再轻易的投降或者逃跑,否则他的家人将受到牵连,他们不得不进行绝望的战斗,即便这场战斗毫无希望。

苏军这种钢铁般的纪律也造成了两种极端的现象,苏军士兵在作战中表现的更加顽强,即便身处绝境也很少投降,坚持进行抵抗。这使得德军虽然可以很快包围苏军,却无法迅速歼灭他们,苏军即便被包围也会进行顽强的作战,牵制了大量德军,使其无法迅速投入下一阶段的作战。另一种现象就是,一旦苏军士兵被德军俘虏,他们会坚决的投靠到德军这一边,许多苏军俘虏自愿加入德军为其服务,他们一般在后方执行辅助任务,但是某些情况下他们也会直接加入战斗,作战非常勇猛,这就是因为270号命令的原因,这些苏军俘虏已经明白他们不可能再回到苏联,回去也是死,还不如加入德军一起推翻苏联红色政权,还可能有一线生机。

除了上述的特点在,第270 号命令也给苏军的作战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下级对上级命令的盲目听从,因为害怕因不服从命令而被判处叛国罪,苏军各级指挥官明知命令错误也不敢违抗,只能硬着头皮执行,结果导致大量不必要的伤亡,这种情况在战场上普遍出现。例如某一苏军步兵团在执行对德军阵地的进攻任务时,由于没有炮兵的有效支援,苏军步兵团数次进攻失败,实际情况表明苏军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到炮兵支援,否则不可能完成任务。但是在上级的严令下,苏军步兵团指挥官只能继续发起早已知道结果的进攻,直到他的兵力被消耗殆尽后,才被允许放弃进攻。这说明这一命令极大束缚了苏军中下级军官的主观判断力,是他们不敢提出正确的观点和建议,作战灵活性大大降低,导致苏军的伤亡率居高不下。

无论如何,第270命令还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苏军的抵抗变得越发顽强,德军即便能赢得战役的胜利,也往往会蒙受严重的损失,苏军绝望中的拼死战斗拖延了德军的进攻步伐,使得苏军最终粉碎了德军的“闪电战”企图,并使其遭受重创!德军很快发现,不同于西线“绅士”般的作战,东线完全是一场生与死的决斗!

6

苏联之所以强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他们好斗的特性以及铁一般的纪律。据说二战期间,苏联的领导人为了挽回军队士气,从而施布了一道十分残酷的270军令,迫使士兵们不要投降跟退缩。由于苏联军方发布的270命令,太过残酷,从而使得士兵出现了极端行为。

那么该命令残酷到什么程度呢?其又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当年,苏联总统斯大林认为德国的希特勒不敢违背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从而掉以轻心,美国总统罗斯福跟英国首相丘吉尔都给斯大林送来友情提醒,但斯大林依旧不信,后来,苏联驻扎在德国的外交使者也发回了准备开战提醒,苏联间谍人员还从德国的特务人员口供中得到了此消息,把电报拍回莫斯科后,顽固的斯大林还是不信希特勒会违反条约。甚至斯大林还让苏联报纸发表一些德国要进攻苏联的一些假消息的文章,这些行为都显露出苏军的麻痹大意。直到德国坦克兵临城下,苏联军队才悔之莫及,受到了惨重伤亡。

德苏战争爆发的太过突然,打得苏联军队一点防备都没有。士兵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弄得紧张,基本没时间进入作战状态,因此急促奔赴一线的苏军大都被凶猛的德军击溃,有些苏联士兵因为事前没准备,从而乱了方寸,导致逃兵现象频繁发生。此时苏军为了紧急挽回战局,就发布了第270号命令,想强行把败势扭转,而第270号命令是要求一线军官跟士兵无论如何都要以死阻止德军的推进,后退者当以军法处置。

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后,本来一帆风顺的德军终于感受到苏军的顽强,德国将军保卢斯本以为德军目前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大部分地域,胜局已定,苏军估计得举白旗投降了,毕竟自方机械坦克部队优势明显,苏军越是抵抗死伤更多。然而这一切,在270命令发布后,苏军却变得越战越勇,并且前仆后继不顾死活地冲锋陷阵,这完全出乎了保卢斯的意料之外。

苏联紧急发布的第270号命令原文规定:凡是临阵退缩的军官或士兵,将被枪决或降级为士兵,并且英勇的士兵能替代他们,在战役中如有不经同意就私自撤退的官兵,无论军衔高低一律判为逃兵,上一级的士官可以立马就毙了他们,而逃兵的家属亲戚将被以叛国罪抓捕起来受罚,投降的士兵,其家属也一律按叛国罪论处,并且终身剥夺全部权力跟福利。

命令施行后,一度迫得苏军士兵走向两个极端,首先强令士兵把心态调整过来,充分表现得很勇敢,就算被德军俘虏也不愿意投降,往往选择拼死一搏。在这种现象之下,就算残余苏军被德军重重包围,也很难在短时间全部消灭他们,从而给后方争取得更多的作战时间。另外还能把德军的兵力充分分散牵制,使得他们不能高效完成上级的限时任务。

而另一种极端行为则是,某些苏联士兵战败被德军抓住的话,那么就毫不犹豫的选择投降,并且愿意服从德军,转而为德国效命,因此一些被抓的苏军在经过洗脑和肯定后,都会重获自由,转到被派遣到战场后方执行各种“汉奸任务”。据说,因第270号命令的颁布,使得这种投敌现象尤为严重,整场德苏战争中,约有100万苏联士兵投敌,但是从一个角度来看,斯大林的做法被后人称赞,战场瞬息万变,能够在第一时间想到这种办法,堪比神一样的存在,事实证明,这道命令的颁布为苏联后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7

苏联的270号命令残酷吗?它又引发了什么样的后果?看到这个问题,越关忍不住要说一句话:“一切抛开背景谈文本的事情,不是蠢就是坏!”



苏联270命令下达之前的背景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190个师,计550万人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是为“巴巴罗萨”的计划。

由于事出突然,再加上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运动,战争之初,苏联一方不仅丢城失地,而且还损兵折将。仅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一天,苏联一方便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多架还没能起飞,便被摧毁在了机场的跑道上。

在随后的几天时间内,德国北方集团军彻底击溃了苏联红军24个师,迫使苏联红军撤退400~450公里,整个波罗的海地区都成了德军的地盘。而中央集团军更是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全歼苏联30个师,另有70个师损失超过了50%以上。

南方战线上,虽然苏联一方占据了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但由于德军的素质和纪律远在苏军之上。所以德军依然可以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



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各级军官只能不断地向后撤退。为此,斯大林下达了焦土抗战的命令,凡是能够运走的物资全部运走,运不走的物资就地销毁,不能留给敌人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

这种做法显然就是以空间换时间,把希望寄托于将来能够重整旗鼓。

但让人意外的是,仅仅过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之后,德军便深入苏联领地超600公里,无数苏军重要据点被德军包围、占领。此时,希特勒更是狂言,声称三个月就可以灭亡苏联。



显然,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苏联政府刚刚经历了大清洗运动,很多新任命的将领缺乏指挥能力,如今又在不断地的后退,因此导致了苏军的士气下降到了极点。很多人遇到德军后根本没有想着抵抗,而是这些撤退,或者说是逃跑。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提升苏军的士气,斯大林于当年8月16日,签署了第270号命令,旨在增加士兵的士气,改变苏联军队中弥漫的消极态度。



苏联第270号命令的内容

第270号命令的开头例举一些积极抗战的英雄,首先夸赞了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之后又批判了一些在战斗中贪生怕死,没有抵抗便向敌人投降的可耻事件。

再之后,命令中说出了对军队的要求;

第一、战斗中丢掉、撕毁徽章,向后方逃跑或者向敌人投降的指挥官和政治工作者将被视为逃兵,他们的家庭成员将被视为叛徒而逮捕。

第二、陷入敌人包围后的各单位和部队应该义无反顾的战斗到底,如果投降,便被视为背叛国家,那么,他的家庭成员将会被剥夺所有国家福利和救助。

第三、在战争中,所有师指挥官、政治委员都有权立即免除那些在战场上设法保全自己、表现怯懦的营团指挥官,如果有需要,可以就地处决。

总体来说,第270号命令就一句话,如果军队成员在战争中选择后退,或者投降,那么他会被视为叛国贼,他的家人将会被逮捕,剥夺所有国家福利和救助。



第270号命令的结果

与其用后果,不如用结果,因为第270号命令有利有弊,且利大于弊。

当命令下达之后,很多被迫投降,或者已经投降的苏联士兵彻底寒了心。他们面对自己已经成为祖国眼中“叛徒”,家人被逮捕的事实,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背叛,拿起了武器后成为了德国的仆从军,之后,他们调转枪口对准了自己曾经的祖国——苏联。

据统计,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有超过100万的苏联降兵选择了背叛,成为了德国的仆从军。

不过,这道命令下达之后,对于苏联境内的苏军而言又是另一番景象,在这里,这道命令利大于弊。



首先,这道命令调整了苏军大部分官兵的心态,重塑了铁的纪律,遏制了迅速败退的局势,让德军的闪击战和希特勒的狂言破产,极大的削弱了德军的士气。

其次,命令下达之后,很多苏军变得舍生忘死,在各地死战不退。因此为后来的战略反攻争取了充足的时间。

可以说,第270号命令虽然饱受争议,但它却把苏联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为后来苏联击溃德国奠定了基础。

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第270号命令利大于弊,那就是在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又发布了与第270号命令类似的第227号命令。这道命令也极大的激励了苏军的士气,让苏联士兵、军官明白了身上的责任和重担,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8

苏军270号命令是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初的1941年8月16日发布的一道命令,此时德军已经深入苏联腹地如入无人之境,苏联国防系统近乎崩溃,数个师甚至集团军被围。而苏军指挥官经历了大清洗之后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导致战场逃兵和集体叛逃的案件时有发生。

被德军俘虏的苏军官兵

所以当时命令主要有三条:

  1. 任何指挥官擅离职守或者投降即被列为恶意逃兵,上级可以就地枪毙这些人,此外逃兵的家属也将被逮捕流放。

  2. 被围困的部队指战员应当坚持组织战士以任何方式抵抗,任何试图投降或者是不抵抗的即被定义为逃兵,可以就地枪决,其家人将被剥夺国家福利和财政补贴以及军属救济。

  3. 师级指挥员对战场上作战不利的指挥员予以降职处分,如有必要可就地枪决(相当于先斩后奏)。

苏军270号命令原文

但是苏军270号命令并没有起到原本的作用。他的原意是让被围困的苏军战士不能当战俘,不能投敌,只能死战到底。在这种情况下,你叛逃家人遭罪,你即便被俘虏家人也遭罪,你侥幸从战俘营逃出来却发现自己的妻子爹娘已经被抓到西伯利亚修铁路了(或者去中亚的斯坦国种棉花),你还愿不愿意为国家卖命?

1941年,德国毛特豪森集中营的苏军战俘

在卫国战争初期的情况下,由于德军不宣而战,以闪电战快速切割的作战战略,导致很多前线的苏军还没等组织起来就稀里糊涂做了德国人的俘虏。他们不是不爱国,他们也不是不想抵抗,但他们自从被围困开始,除了奋力突围以外,自己和家人没有别的活路,但那时候突围难度堪比登天。

著名的“”奸弗拉索夫曾经是苏联中将,就是被这条军令逼反的

所以270号命令非但没能起到阻滞德军前进道路,起到所谓“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作用。而且很多苏军干脆投降叛变,直接加入“伪军”与德国人并肩作战打苏军。据统计,在命令发出后的两个月里,苏军战俘又增加了130万。整个卫国战争当中,苏军被俘人数达到570万,其中变节者超过100万,很大程度上就是拜这一命令所赐。

所以铁匠君说这是条吃人的军令一点也不为过。

9

在苏德战争初期,被动挨打的苏军成建制的大规模投降,可是急坏了斯大林。为了避免更多的苏联官兵投降,1941年8月16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签署发布了著名的第270号命令。

用斯大林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苏维埃只有烈士,没有俘虏和逃兵”

苏军270号命令全称为:“关于贪生怕死和叛国投降的问题以及禁止这种行为所采取的措施”

主要内容是:

1.任何开小差或是向敌军投降的官兵,都被视为叛国罪。

陷入敌人包围的各单位和部队应义无反顾地战斗到底,用生命保护自己的装备(典型的东方思维,东西比人值钱).......如果部队被敌人包围,那么每个军人都要战斗到底......如果官兵不组织积极的抵抗,而是选择投降,那么可以从空中或地面采取任何手段除掉他们。

同时,向敌人投降的官兵家属将被剥夺所享受的国家公民权利和救助。

2.在战斗中丢掉、撕掉徽章逃往后方或投降的指挥员和政工人员将被视为逃兵,他们的家庭成员将作为违背誓言者、叛徒和逃兵的亲属而被逮捕。高一级的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有权对军官中的这类逃兵就地处决。

(纪录片截图,前线,政工人员向战士们宣读270号命令)

事实证明,270号命令帮助苏联扛过了险些亡国灭种的最艰难时刻,保持了苏军旺盛的战斗力。只是,这个政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两种极端的现象。

需要承认的是,命令的正面作用确实相当巨大,多数情形下,为了国家、个人和家庭的荣誉和利益,苏军官兵们在战斗中,会表现的更加顽强,即便身处绝境也会坚持死战到最后一人。这使得德军虽然可以很快包围苏军,却无法迅速歼灭他们,苏军即便被包围也会进行顽强的死战,从而牵制了大量德军,使其无法迅速投入下一阶段的行动当中。

还有苏军擅长的“步兵集群攻击”,即“乌拉”冲锋。情绪激昂玩命往前冲的苏军人浪,震耳欲聋的“乌拉”喊声,往往让原本严阵以待的德军对自己的火力产生莫名的不自信,惶恐之中丧失了战斗意志,甚至一触即溃。

此情此景下,还诞生了一个经久不衰,并且被后世的西方影视作品不断“黑化”的经典形象——苏军政委。

对于苏联的政工人员,纳粹德军另有规矩: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因而,“270号命令”中,特意强调了“政工人员故意撕毁标识,也属于叛变行为”。

当年,苏军的政委/指导员(部队连级单位里面是指导员,团级单位才是政委),上战场,基本都抱着悲壮赴死的心态。

想必大家也经常在电影里看到以下场景:政委/指导员“乌拉乌拉”的一通鼓动,高喊“保卫斯大林,保卫苏维埃,同志们冲啊....” 然后身先士卒的带头冲锋。显然,这个版本的演绎,多为苏联或者俄罗斯出品的“主旋律”影视剧。

(莫斯科红场的11月冬季阅兵中,Cosplay的苏联政委)

相对于“情景一”,再看另一个版本的苏军政委/指导员,一般多出现在西方电影中。

比如,英美合拍的,描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片《兵临城下》。开篇就是,没给配武器的士兵们在越伏尔加河边,被一个花白头发的政委拿枪指着,像轰牲口一样赶进战场。此外,还重点特写了个大眼袋的中年政委,指挥一个机枪手,自己也拿着手枪,歇斯底里的在后面扫射自己人。还有《登陆之日》,也是把黑苏联政工人员当成了剧中的一大“亮点”。

实际上,在卫国战争中,政委/指导员高居榜首的死亡率已经充分说明了,“情景一”的场面,算是比较客观还原战场实况的。大多数情形下,是苏军政委和指导员们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持着官兵们旺盛的战斗力,他们才是带头冲锋的那个,而并非像一些西方电影里演的那样,仅躲在后方督战,拿枪对着自己人。

比如下图这张著名的照片,高举手枪,号召身后的战士们发起冲锋(注意,战士们在他身后)的主人公,名叫阿列克谢?戈尔杰耶维奇?叶廖缅科,时任苏联红军第十八集团军步兵第四师第220团政委。这张照片拍下后不久,叶廖缅科就牺牲了。

好了,再回到话题上来,说说“270号命令”的“负面影响”。

因为对于投降和被俘行为的极端定义和处理,一些被俘的苏军官兵,也不可避免的会选择投靠了德军,甚至加入伪军的行列。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中,大约有570万苏军被俘,370万人死于德军看押过程中。其中约50万人是被直接处决的,主要是因为丧失了劳动能力,或者身份是政委、指导员、犹太人或共产党员。

那么,问题来了,除去死掉的300多万,居然有150万人叛变。

显然,按照命令的解释,被俘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等同于了叛国,回去也没法继续效忠苏联。况且自己的家人都可能已经按叛徒家属处置了,干脆一条路走到黑算了。

毕竟,270号命令在那儿摆着,回去就是屈辱的受死,还不如加入德军,一起推翻苏联政权,到可能带来一线生机。

这就有了,在1942年被德军俘虏,并选择了与纳粹德国合作的弗拉索夫中将,和他手下的苏联伪军——俄罗斯解放军。

(正向部下训话的弗拉索夫。这些全套德国货的俄罗斯解放军,大多数都由苏联红军叛变而来)为了“避嫌”,所谓的“俄罗斯解放军”,被编入了“东方营”,主要在西线作战。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的盟军首先遭遇的就是“东方营”。比如,让美国大兵们吃尽了苦头的奥马哈海滩之战,盟军的对手——德军第352师,就是由苏联伪军组成,搭配着德式装备,战斗力还是可以的。

只是,对于这150万的“变节人员”,二战结束后,他们当中的90%的幸存者被按照《雅尔塔协议》中“盟军必须无条件地把俘虏到的一切苏联公民强制遣返回苏联”的条款,再次交还给了苏联。

这些被称作“弗拉索夫分子”的伪军们,除了军官级别的被执行枪决外,基层士兵都给判了几十年到终身不等的苦役,随即扔进了西伯利亚劳改营,在饥寒交迫中劳动至死。而其家人们,也都被扣上了“反革命家属”的帽子,很难享受到完整的苏联公民权利。

其实,客观看,由于战场上各种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所谓的“叛国投敌”行为和“战斗被俘”的情形,真的很难清楚的加以区分和判断。

这导致,在具体的执行上,某些极端情况下,被俘虏的官兵会直接给定义成“投敌者”,他们的家人往往会被连坐,直接扔到西伯利亚劳改营里做苦工,严重的都可能会被处决;甚至,从战俘营里千辛万苦逃脱回来的俘虏,在各种捕风捉影的审讯下,也容易被定成重罪,甚至以间谍罪枪决。

即便是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儿子们,都难逃这样的命运。

1941年的斯摩陵斯克战役中,斯大林的长子雅可夫被德军俘虏(下图),给关进了集中营。

虽然雅科夫意志坚定,拒不配合德军的招降。

德国那边倒是无所谓,反正人在我手里,直接想说啥就说啥好了。

于是,纳粹开始伪造传单,甚至审讯口供录音,还用雅科夫的口吻写劝降书给苏联军民,铺天盖地的发,以扰乱苏联后方,抹黑“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

结果,斯大林不但拒绝拿保卢斯将军交换亲儿子,还直接把自己的儿媳妇按“270号命令”归成了“叛徒家属“,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劳改营。

再有,同样在卫国战争中,痛失长子的赫鲁晓夫。

二战中,赫鲁晓夫的长子,苏联飞行员列昂尼德,空战跳伞后摔断了一条腿,被德军俘虏。几经威逼利诱,列昂尼德从了德军。

本来呢,苏联这边以为赫鲁晓夫家的大少爷“壮烈殉国”了,已经都报了“烈士”。结果“列昂尼德被俘还投降”了的消息被德军突然放出,让斯大林深感被愚弄和羞辱,立即命令契卡的精锐团队,深入德占领区,硬是把列昂尼德弄回了莫斯科。随后,列昂尼德被押上了军事法庭,要按“叛国罪”处以极刑。

为了救儿子一命,赫鲁晓夫发疯一样的各种托关系,找熟人,甚至有传闻说,他还给斯大林下了跪(下跪这个情节不可考,大家随意听听就行)。

各种“运作”下,赫鲁晓夫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功的“召唤”到了苏共中央几大“常委”。在他的哀求下,常委们破例专门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然而,会议最终还是决定维持原判,执行枪决。

理由很响亮——“非常时期,更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能因父亲的名望而宽恕儿子的罪行,同时又以相同的罪名去惩罚其他人,这样的话,将无法向我们的人民交待。”

而那边的赫鲁晓夫,作为一个父亲,先是以为自己痛失爱子,之后失而复得,谁知峰回路转,又要面对儿子被当作叛徒枪决的命运,简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

不过,赫鲁晓夫虽然文化不高,但还真是个能办大事儿的人,城府很深。擦干眼泪后,在各种场合,继续鼓吹和迎合斯大林,摆出一幅谦卑且准备誓死效忠的姿态。

最终,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赫鲁晓夫一通折腾,当上了苏联的大BOSS。

后面的事儿,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公开宣布斯大林为“暴君和人民的奴役者”,开始可劲的否定斯大林,连水晶棺材都给撤了。还有那些曾参加决定列昂尼德生死的“政治局会议”的主要委员们,基本上,也都陆续遭到了“清算”.......

不得不承认,这个270号命令,对那个时代的全体苏联人来说,上至最高领导层,下到平民老百姓,影响之深远。

10

不残忍,是慈父对俄奴的恩赐奖赏!270命令一颁布,反对斯大林的士兵纷纷向德军投降,间接纯洁了队伍。

剩下的毛子兵,都是誓死当奴才的,他们拼命抵抗,终于用无数尸体阻止了德国坦克的突进。后来,又一路铺平了通向柏林的道路!

反之,希特勒太残忍了,对查不清是否战死的德军都按烈士抚恤,太多军官和士兵开小差玩失踪。结果,德军怕死成风,后期一泄千里,兵败如山倒,教训十分深刻!

当然,这个命令的副作用是,苏军将帅漠视人命,习惯用人海突破,给坦克部队开路。根据最近俄罗斯解密数据:二战苏军作战死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死亡),到达前线途中死亡50万,加上被俘后被德军虐杀、病死、冻死、饿死等死亡数量,绝对总减员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合计战争总减员2660万,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而德军前期伤亡比对手少得多,大部分损失在1944-45年败退过程中出现的,东线总伤亡600万,其中宣布投降前阵亡德国士兵约有400万。
附:苏德战争双方历年损失数:
1941年: 德军损失90万人。其中死亡30万人。
  苏军损失447万人。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或失踪234万人。

  1942年: 德军损失200万人。其中死亡50万人,被俘约10万人。
  苏军损失737万人。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

  1943年: 德军损失290万人。其中死亡70万人,被俘约20多万人。
  苏军损失786万人。其中死亡194万人、失踪或被俘37万人。

  1944年: 德军损失300多万人。其中死亡123万人,被俘约60多万人。
  苏军损失688万人。其中死亡160万人、失踪或被俘17万人。

  1945年: 德军损失300多万人。其中死亡107万人,被俘约70多万人。
  苏军损失301万人。其中死亡73万人、失踪或被俘7万人。
双方伤亡都远高于我抗战期间兵力损失,毕竟不论国共,都没有遭受被日军大规模合围歼灭的损失。中国将帅们的战役指挥水平还是可圈可点的,适时撤退,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抗战,才能保住元气坚持八年,没有亡国灭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