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魏武初期,五子良将为魏国外姓武将的翘楚,而到了三国后期,将星凋零,老一辈武将或病死或战死沙场,魏国后起5名外姓大将,被人们称之为“小五子”,分别是邓艾、钟会、郭淮、郝昭、文鸯五人,这五名大将或文武双全,或谋略过人,或能攻或善守,各有才能各有功绩。
第一,邓艾——魏国后期顶梁柱,灭蜀第一功臣。
邓艾,魏国后期名将,是三国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率领魏军多次抵御蜀国名将姜维的进攻。邓艾深通兵法,谋略深远,善于占用有利地形,在对抗蜀军时几无败绩,被人们称为姜维的一生之敌。
邓艾灭蜀最经典的战役就是偷渡阴山,公元263年,邓艾率军3万,钟会率大军与姜维在剑阁对峙,邓艾率军偷渡阴山,翻越崇山峻岭,直击成都。邓艾不但有勇有谋,还与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在偷渡阴平时,遇到悬崖峭壁,都认为无路可走时,邓艾能绝处逢生,身披毡布,第一个滚下悬崖陡坡。将士等都争相跟随,愿为之死。当魏军到达江油时,所剩不到2千人,可谓极其悲壮。最终邓艾奇袭蜀军后方,降马邈,败诸葛瞻,让刘禅望风而降。
第二、钟会 ——魏国后期“二士”之一、顶尖的谋略家
钟会与邓艾、姜维齐名,他们三人堪称是三国后期顶级的将领,钟会擅长谋略、算无遗策,司马师称其有“王佐之才”,司马昭更是将钟会称为自己的“子房”(也就是张良)。致使蜀国灭亡的最终军事计划,完全是由钟会部署并且指挥的。最终灭蜀虽然是邓艾,但钟会的前期筹划是基础,钟会与邓艾的竞争,在演义中被称为“二士争功”钟会的厉害可见一斑。
但由于钟会长期担任司马师、司马昭的“参谋”,他擅长谋划,但却较少直接在一线指挥,缺乏相应的军事指挥能力。虽然灭蜀之战是他指挥的,但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小路,恐怕也很难成功。因此钟会在“小五子”中排第二。
第三、郭淮 ——御敌屏障、大将之风
郭淮,原为夏侯渊副手。夏侯渊死后,全军动摇,郭淮与杜袭推举张郃为主将,迅速稳定局势,等到曹操援兵。在诸葛亮北伐时,郭淮已成长为魏国大将,镇守雍凉地区。后随曹真,司马懿等阻止诸葛亮北伐魏,屡立战功。
诸葛亮去逝后,郭淮继续留在西部,长期担任雍州剌史。和蜀汉的姜维等人交手多次,互有胜负,也经历了曹爽等人的征蜀之败,守卫曹魏的西北边疆三十余年,是曹魏对付蜀汉的重要角色。
曹魏嘉平元年,郭淮被提拔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的军事,成为魏国西北战区的最高统帅,被姜维称为眼中钉。姜维率领北伐军与司马昭交战,将司马昭围困于铁笼山上,并约羌王派兵相助。郭淮先击败羌王,继而和司马昭里应外合,大胜姜维。郭淮多年抵御蜀军,为魏国屏障,其功绩彪炳,死后被追封大将军。
第四、郝昭——三国第一守将,金城汤池力据诸葛
郝昭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初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司马懿举荐郝昭镇守陈仓,以挡蜀军。曹叡加封为镇西将军。蜀军逼近陈仓,孔明使魏延攻打,但连日无功而回,诸葛亮大怒欲斩之。郝昭的同乡靳详来游说郝昭,但被郝昭拒降。诸葛亮率三十万大军强攻,郝昭以三千拒守,诸葛亮先后用云梯、冲车之法,又令人运土填城壕,但都被郝昭化解。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施,后因粮尽而退兵。
郝昭仅此一役可名留青史,堪称三国第一守将!名列“小五子”第四;
第五、文鸯 ——乐嘉城夜袭战,单骑退雄兵
文鸯
当时文鸯率部夜袭司马师的营寨,震撼了司马师大军,有几分当年张辽八百骑肆虐孙权军阵的风采。根据《资治通鉴》描述,司马班率八千骑追击文鸯,结果被文鸯单骑杀入阵中,杀伤百余人后从容而出,这是文鸯个人武勇的高光时刻。
《资治通鉴.魏纪八》(文鸯)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文鸯与父文钦请命保守乐嘉城,协议与文钦兵分两路,夜晚袭击司马师的城西军营,文鸯在司马师的大寨里往来冲杀,(吓得司马师眼珠迸出,旧疾复发,没几天就去世了)邓艾率领众魏将追击文鸯,文鸯单骑在众魏将中冲杀,无人能抵挡,其中文鸯厮杀多时后还与与魏国后期第一名将邓艾直接对垒,50回合不分胜负,之后又单枪匹马杀退魏将数百员四五次,从这里看文鸯武力应是胜于邓艾。
因为文鸯在魏国后期亮相时间太短,其真正名震天下要到西晋时期,大破秃发树机能,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万人归降,这一战才是文鸯统兵的巅峰战。所以在“小五子”里排名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