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是不是觉得从中原一小圈到今天这么大。是充话费送的?

事实上,这个过程不就是不断把周边小国变成“自古以来”的过程吗?

一开始,对于炎黄部落来说,蚩尤是不是周边小国?

再然后对于中原地区来说,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不是周边小国?想当年连楚国都被称为蛮夷之地呢。

再然后对于第一次统一全国的秦朝来说,百越是不是周边小国。汉武帝时期夜郎、滇国算不算周边小国。

对于隋唐来说,南诏、大理算不算周边小国。

当然也有早先纳入核心统治区之后,因为后续势力衰减等原因。最终又变成周边小国的。以朝鲜和越南为代表。汉朝时期的聊的四郡,以及一直到隋唐的交趾郡。

所以,综上,题主认为大一统王朝没有把周边小国纳入统治范围的想法本来就是错的。

事实上,中央大国一直在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统治范围和文化辐射区域。

只不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罢了。

最佳贡献者
2

先要做个定义,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应当具体到汉朝,唐朝,明朝和清朝来解读。秦王朝历时过短,内服不足,外拓还没正式开始就结束了,元起于蒙古草原,是个侵略性很强的民族,但也很快分裂为各个贵族统治的公国。以汉唐明清来讨论比较有类似性。

首先,要从这些大一统王朝的治国思想来看,先秦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对待异族,就有了所谓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意思,到了西汉武帝时期,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力加强统治思想的一致性,儒学很快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治国理念也基本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先秦的“华夷之辨”也被用于国家的外交策略基础上。而儒家治国思想是希望形成一种“德服四海,万邦来朝”的国际关系的大好局面。

其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尤其是古代大一统王朝,比如汉唐明等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超级大国,当时的中国是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有着最富裕的社会环境和最发达的人文文化,对中央王朝而言,直接进行占领统治是没有必要的,从成本上说是不划算的,即便是盛唐之下,为了自身帝国的安全,对西域各国的管理也是通过“都护府”等派驻机构进行,而并非直接更换各国的统治阶层进行直接统治,是“臣服”而非“占领”。

第三,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的,西汉出击匈奴,唐王朝打击突厥,明帝国打女真,还有各个朝代也或是出兵朝鲜,或是出兵交趾(几乎打到现在越南缅甸了),都不是以侵占为目的,而是出于所受的安全威胁考虑,有时候还得经常打,常常是打服了过阵子又叛乱进而对中原王朝进行骚扰和掠夺。

因此,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以自身安全为出发点,施加儒家的治国思想,作为农耕文明发达的社会,基本上不会发动侵占式的占领统治。

3

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自身领土面积已经很宽了,到达周边需要几个月或几年,周边又是其它少数民族,语言和生活习惯和我们不一样,管理的成本太大,也不容易管理。

4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必须有绝对武力的支持,近代西方国家殖民,没有先进的武器、军队,早被“土著”灭光了。

国家间的融合需要时间的。西周初年,楚国的衣服、语言、习俗同中原诸侯完全不一样,他们可是自认为“蛮夷”的,齐、晋、郑等诸侯国不认为楚国是“华夏”人。

这不仅仅是不认同的问题,而是既定事实。

楚国同中原诸国打了几百年,双方互相敌视、合作,有了交流后楚国才慢慢进入“华夏”人的圈子。

朝鲜、越南等国,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多东西跟“华夏”一样,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侍、习俗,这些本质的东西令他们同中原国家不同。

中原朝廷若想吞并这些小国,首先武力镇压,但双方文化上的冲突,以及民族压迫必然导致小国的反抗。

中原朝廷没有先进武器,只能依靠人力镇压,这对中原王朝是个很大的负担,这个可以参考美国同伊拉克。

美国没怎么费力就“灭”了伊拉克,但统治之后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还有一点是因为交通的问题,中原军队无法快速抵达“战区”,现代的江南在秦汉以前可是百越的地盘,但因为离中原较近,中原王朝有着足够的武力以及影响力。

哪怕如此,中原王朝也为收服百越花费足够的金钱、时间以及人力。

5

原因有三:

一,地远人稀,劳民伤财,耗费国力不值得

二,华夷之辨的传统帝王观念作祟,影响王朝统治者对开疆拓土的积极进取

三,我国自古就是农业文明,特点就是父母在不远游,给英美等海盗文明起家不同,本质上扩张性不强,除非极大的威胁到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否则不会盲目的对外扩张




6

第一,交通不便。到达那些地区路途遥远。征战耗资巨大,社会不稳定,难以统治。第二,地区落后,人未开化,资源稀缺。第三,环境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第四,统治者担心兵力远征后,内部兵力空虚,对内缺乏威慑力。

7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是按照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过程进行的,自三皇治世,五帝分伦,华夏民族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几个小部落,到夏,商,周朝循环往替,中国历史上都符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轨迹。但是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知道各位看官老爷有没有发现?

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在不断融合和发展,将很多偏远地区的人逐渐同化为中国人,同时,使得这些人在内心中充满了对作为华夏人的认同感。自夏朝开始,中华民族始发于黄河,长江流域,这就为洛阳作为十五朝古都见证中华民族的璀璨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个时候的版图还相当之小,北到陕西,南到湖北,对于当时人来说,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就是化外之地,蛮夷之所。再到三国时期,有诸葛孔明征讨南蛮孟获之举,东北大部也属于少数民族乌丸领土,西北地区也只能控制到天水,上庸,大部分地区还是少数民族代为管理,只要他们及时称臣纳贡即可。后世都有类似的情况。

在历史上,很多时候由于交通的不发达,导致中央集权对于下属地区的统治力大幅下降,而由于这些地方土地贫瘠,人口稀少,除了少部分皇帝为了显示大国国威之外,其他古代君王都不愿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针对这些用兵,而是选择和亲,安抚的政策为主,朝鲜半岛,越南缅甸在很长一部分时间都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有事帮忙出兵讨贼,没事出钱纳贡,你有事大哥也会帮忙,比如明朝时期,就和日本在朝鲜半岛打了一仗,更何况,在古代大部分时期,连广东,广西这一片都是被看作是经济落后,罪犯发配之所,诗人贬折之地,更别说更远的地方了。

另外,中印之间隔着的是喜马拉雅山,中俄之间的西伯利亚地区环境恶劣,这种生存环境对于古代君王没有任何吸引力,于是除了少部分特殊原因的地区外,中国能形成现在的版图,都是在历史长河的筛选和检验中得到的最适合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地方。

8

大概是没有那个必要吧。

首先,中国大一统的国家基本上国都都定在了北方。当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没有例外的话基本上都是国度。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北方城市化发展迅速,而南方相对来说开发是比较慢的。

直至宋朝时岭南都还是就放犯人的地方,更何况比岭南还在南边的越南,缅甸,等国家。他们地处偏僻,环境恶劣,在统治者的眼中都还是一帮不懂礼仪野人而已,没必要劳民伤财的去攻打他们。就类似于美国向朝鲜投弹一样,一发炮弹几十上百万美元,扔到朝鲜哪里都亏,而且朝鲜还根本不会对美国造成威胁,完全没这个必要这么做。更何况这些个国家还都俯首称臣,年年朝贡。

再者就是统治者个人的原因了,一个人身居高位,眼界自然不会盯着一点一滴的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他们都在努力的治理自己的国家,哪有那个闲工夫去收留一帮乞丐。

其次可能就是多数朝代都躲不过的匈奴的骚扰,使得统治者不得不将大部分兵力来防备他们。与匈奴的连年战争中,已经使得统治者头痛不已,那里还能兼顾他人,即使他们有那个心,国库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或许会有人说汉武帝,唐太宗他们已经没有了匈奴的威胁,他们不也没有将周边小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吗?

但是他们这样的帝王又有多少呢,上下五千年,不过一个汉武帝,一个唐太宗。

其他的一些不甚重要的原因可能也有“以和为贵”,“睦邻友好”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吧。

9

如果说非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就必须先去了解整个中国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不远征是最基本的一条。这里所谈的不远征是指不主动侵犯他国,正当的防伪除外。

从经济上讲:中国历史上大一统从秦朝开始算起到清末,中国属于小农经济,以精耕细作的家庭劳作为主,在那时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如果发动对外战争不利于国内的农耕经济的发展。

从政治上讲:中国古代正真的大统一都是在封建王朝时期,在政治上强化王权,社会各方稳定,是当时统治者所追求的。

从文化上讲:儒家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发统一时代,在儒家文化里,倡导以理服人,以礼治国,主张君子学说,在外交上,倡导以柔和的手段,所以在整个大统一时代,中国各个王朝基本都是以和平的手段和邻国交往。

从现实的角度上看,在中国古代的大统一时代里,周边的国家基本都无法和当时的中国抗衡,出于自身安全和其它方面考虑它们只能顺从作为藩属国,一来确保了自身国家的安全,而来还受到了当时强大中国的保护。

10

这个问题我觉得就要从封建社会的本质来说,封建社会的经济主体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一、这种经济模式下,人口是最宝贵的财富,但因为土地的生产力着实太低,所以古代中国的人口一直不多,到明朝后期才破了两亿关口,在汉唐时期就更少了,应该连一亿人都没有。而中原这么一大块地方就绝对够这些人折腾了。

二、而要想去远征这些小地方,路途遥远(古代最快的就是骑马这个交通方式了)、补给艰难(后勤补给从来都是难题,一般运输途中的消耗就得占一半)、统治困难(要想征服一个地区武力镇压是前提,但文明同化才是关键,而古代的人都是故土难离,怎么可能举家迁移去那些“蛮荒之地”)。

所以没有一位英明的帝王浪费大量力气去做这些没有半点好处的事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