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琼在唐初期有不少的战功,也很受李世民的重用,与程咬金,尉迟恭,翟长孙是李世民手下的四大将。曾拜左武卫大将军,正二品,是李世明时期武将中的核心人物。

有人说秦琼之所以列到最后一名,是因为他没有参加玄武门事件,其实不是的,玄武门事件时,李世民派秦琼在城外镇守十万大军,以防不测。当时秦琼是这支军队的最高领导,是掌握全局的。后来,率军入城稳定局势。

李世民继位后,秦琼因为伤病,就没有再参加过征战了,不久因病去世,李世民厚葬他,而且特令在他墓上立石人,石马。这是一般的武将没有的待遇。秦琼去世五年后,李世民开始奖励功臣,设凌云阁功臣。由于这期间也有很多的战事,所以秦琼排在了最后一位。但是,并不代表秦琼的功劳小!

最佳贡献者
2

一、秦叔宝功绩高于尉迟敬德和程知节吗?

可以肯定地说,从史书中记载中,我们看不到秦叔宝的功绩比尉迟敬德和程知节高。

我们从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前三人的职务可以看出端倪。

玄武门之变前,三人的职务基本是通过武德年间的军功获得的,因此,通过对比三人的职务,就可以看出三人的功绩到底如何:

尉迟敬德: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右一府统军,后因功升为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至迟在武德七年(624)时升为秦王府护军(《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七年(七月)庚辰,突厥寇陇州;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

程知节: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左三统军,约武德七年(624)因功授予秦王府右二护军(《程知节墓志》:寻奉教留住,除右二府护军)。

秦叔宝: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右三统军,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前因功授予秦王府护军(《资治通鉴》:武德九年(626)七月,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

也就是说,尉迟敬德、程知节和秦叔宝三人,归唐时官职是在同一水平,都是秦王府统军,玄武门之变前,三人官职仍然在同一水平上,都是秦王府护军。

这就充分说明,这三人在武德年间的战功基本上不分伯仲。如果真的细究起来,程知节和秦叔宝是武德二年(619)闰二月归唐,而尉迟敬德则是武德三年(620)四月归唐,比前面二位晚一年,因此,尉迟敬德归唐后的战功应该是略大于程知节和秦叔宝。

当然,有人可能要拿三人的爵位来说事儿,根据史书记载,在武德年间,程知节和秦叔宝都被授予国公爵位,程知节是宿国公,秦叔宝是翼国公,但尉迟敬德没有记载具体爵位。但是请大家注意,没有记载不代表尉迟敬德没有爵位,从尉迟敬德在武德年间的职务来看,他不可能没有爵位,只不过史书记载脱漏而已。

二、秦叔宝为何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最后

这就涉及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规则,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规则就是根据他们在贞观十七年(643)二月画像凌烟阁时的官职品级和班次来排序。

尉迟敬德在贞观年间大部分时间担任州都督,先后担任过襄州、鄜州、夏州都督,正三品,但是,因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初主动申请退休,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从一品

程知节担任左领军大将军,正三品

秦叔宝于贞观十二年(638)去世,赠徐州都督,正三品

那么,这三人该怎么排序呢?

先根据官职品级排,从一品的尉迟敬德,排在正三品的程知节和秦叔宝前面。

再根据官职班次排,正三品中,十二卫大将军排在州都督前面(详见《旧唐书》职官志援引的《贞观令》的记载),因此,程知节排在秦叔宝的前面。

综上,三人的排序应该为: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就这么简单。

多说一句,以上规则不仅仅适用于这三位,它适用于全体二十四功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排一下,绝对严丝合缝。

以上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大家讨论。

3

因为演义小说和影视剧的原因,秦叔宝在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再加上过年大家张贴门神的习俗,更是让他几乎家喻户晓。于是就有人会对秦叔宝仅仅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倒数第一的位置感到疑惑。

背景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让著名画家阎立本在皇宫凌烟阁内描绘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以表彰其功。画像完成后李世民经常到凌烟阁怀旧,这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在民间有这么大名气的秦叔宝确只能排在最后一位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秦叔宝在贞观十七年排定座次时,官职最小。

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来排名的,而是确定下名单后,根据当时的官职大小来排序的。比如第一位的长孙无忌当时位列司徒,三公中第二位。因此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又比如第二到第五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都是司空,三公中的第三位,但是李孝恭、杜如晦、魏征在贞观十七年都已经去世,所以活着的房玄龄本来功劳和名气绝不亚于他们,但秉着逝者为尊的原则,只能屈居第五了。再回来看秦叔宝,他虽然也早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8年)就已经去世。但他生前的最高职务只是左武卫大将军,只是正三品的职务,的确和其他人无法相比,因此只能排在最后一名。

那么为什么在打天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秦叔宝似乎官职不是很高呢?

秦叔宝只是一名悍勇的武将,并不是统兵决胜的帅才。

演义小说里文武双全的秦叔宝几乎是完美的化身,但实质上他与尉迟敬德、程知节一样都是悍勇型的武将,并不是统兵作战的帅才(初唐时期的军界大拿是李靖、李世绩等人)。李世民在征战天下时有一支精锐无比的玄甲队,就是由秦叔宝、尉迟敬德和程知节等人率领,作为李世民在战场上最有力的打击武器来使用。另外在《旧唐书秦琼列传》中,专门大篇幅的记载了秦叔宝的悍勇,李世民每逢和敌军交战,如果对方有武将敢于在阵前炫耀武力,李世民必定指派秦叔宝与之单挑,每次秦叔宝都能在两军阵前枪挑对方大将,简直就是专治各种不服。此等悍勇的描写,在历朝正史中是及其罕见的。

秦叔宝在贞观朝几乎都在养病,没有过多的仕途和沙场表现。

或许在统一战争中多次单挑大将,又多次率领玄甲队拼死冲锋,秦叔宝的确多次受伤。这也导致他在贞观朝其实没有多少表现。同样在《旧唐书秦琼列传》中也记载了他的病情。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也正因为他的长期生病,一直与他交情深厚,且官职和功劳相当的程知节才慢慢通过贞观朝的表现才在官职上超越秦叔宝,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十九。

关于秦叔宝因为玄武门之变受到冷落的争议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因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靠后,在贞观朝不受重用和冷落的观点都很流行。的确在玄武门事变中表现突出的人都在贞观朝受到重要,并且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都排位靠前。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打天下可以狭隘的说是为了大唐打的,打下来可能是李建成当皇帝,但是玄武门之变那是的的确确提着脑袋为李世民争夺皇位。李世民对这些人高看一眼也很正常。但是秦叔宝到底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呢?

个人观点秦叔宝应该是参与了。首先旧唐书是明确有记载的,但是新唐书却表述模糊,因此有人就以此为由认为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这里我们要看看新旧唐书的特点对比。通常认为旧唐书点是资料详实,因为他有很多唐朝的政府记录为依据,再加上编撰的人没有过多加工。而新唐书则是简洁流畅,文采更佳,编撰者的文学水平高(大文豪欧阳修主持编撰)所以进行了一定的文字加工(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改变史实,而是单纯的文字优化)。

搞清楚这个特点对比,我们再来看新唐书中的原文是什么?

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就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仍然有一个字“功”。如果秦叔宝没有参与,新唐书就没有必要用这个字甚至不需要这句话。

再着,我们看和秦叔宝类似的程知节,他在新唐书中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描述也仅仅只有一句话。

但是有人发现程知节在玄武门事变前还有李建成试图调离程知节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程知节在面对这次调动的态度,以此证明程知节参与更深,态度更坚决。但我个人倒更愿意认为其实秦叔宝已经开始生病,在李建成看来,这员虎将的威胁性降低了,同时李世民在谋划玄武门事变时,也可能考虑了这个因素,没有让秦叔宝深度参与。

最后,我们再看玄武门事变后的封赏,尉迟敬德等人的确在玄武门事变中立功较大,所以所受封赏也较多,但是我们看尉迟敬德受封的职务并不比秦叔宝高,只是赏赐和封户较高(一千三百户)。而明确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程知节,职务也和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一样是正三品,但是封赏和秦叔宝也一样是七百户。考虑到尉迟敬德是在玄武门之变论功第一,这样的安排其实也证明在玄武门之变刚刚结束时,秦叔宝和另外两位没有什么差别。

综上,个人认为秦叔宝应该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只是参与程度的确较低,估计和程知节一样。但是他本人在统一战争中受伤颇多,因此身体长期有病,所以贞观朝没有过多的表现。再加之他本人能力可能有点偏科,武力技能点的多了一些,因此李世民也没有安排他文职或让他参与到治国理政的工作上来。这些因素汇集到一起,使得他死前也仅仅是正三品的官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低,按当时排序规则也只能无奈垫底了。

4

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是根据贞观十七年的官职高低决定的,秦琼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只是将才而非独自统军的帅才,李世民登基后长期出于伤病状态没有继续建功立业,最后于贞观十二年去世,所以官职低。另外,说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的都是只看网文不看史书的,秦琼百分百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所以这不是理由。


先来驳斥一下所谓“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传言。这个根本毫无逻辑。首先《旧唐书?太宗本纪》明确记载了“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如果秦琼没参与,为什么要写他?另外,在《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更是写了“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所以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的主要任务就是扫清太子李建成余党,而且还是带领众人的,怎么就没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秦王府人人上阵,连长孙皇后都亲自犒劳将士助威,秦琼的身份是秦王府右三统军,说明白点就是李世民的家将,还想不参与?那不叫保持中立,那叫吃里扒外,会被斩首祭旗的。有人误以为玄武门之变仅仅发生在玄武门,其实它是一个全面的政变,包括宫门、宫外、宫内三部分,秦琼就在宫外打李建成的余党,还有诸如玄武门五大首功之一的侯君集,史书对他做了什么只字未提,一般分析就是在宫内控制李渊,由于不太光彩所以史书不写。不是只有长孙无忌、尉迟恭带的那些埋伏在宫门的人才叫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那为什么排名最后,首先要明白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依据,那就是设立二十四功臣时(贞观十七年)的官职排名。比如,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官职是司徒,正一品,三公之第二位(三公按太尉、司徒、司空排名),二到五位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都是三公中排名第三的司徒,其中,李孝恭、杜如晦、魏徵都已死,死者为大,所以排在活着的房玄龄之前。而三个已死的人中,李孝恭是皇亲,所以排三人中第一位。后面第六位、第七位的高士廉、尉迟敬德都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第八位、第九位的李靖、萧瑀都是正二品特进,从他们开始就是二品官了。就是这种排名方法,以此类推。

然后看秦琼,生前最高官职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死后追封徐州都督,也是正三品(大都督从二品,一般都督正三品)。再看哪怕是排名倒数第二的李勣,官职最高为光禄大夫,从二品。所以,秦琼是二十四人中官职品级最低的,自然排在最后。

那秦琼的官职为什么最低?首先,他是将,而非帅,虽然功劳不小,但是不像李靖这样能够独自作为主帅统军,功劳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其次,不能做文官处理政务。秦琼是纯武将,没有治国之才,国家太平后,更需要文官治国,如虞世南等人就更容易获得高官,秦琼不行。第三,常年征战留下的伤病,让他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军事战争中没有参与。史书记载秦琼一直生病,每逢生病就对人说我一生百余战,留下无数伤,怎么能不病呢。一直生病就不能带兵打仗,自然不能建功,也就官职升不上去了。

5

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琼的功劳要高于尉迟恭和程咬金,更要高于侯君集和张亮。唐朝一统天下的时候,根据将领的功劳来评选功劳最大的人,功劳最大的就会被评为“立功第一”。凌烟阁功臣中,被评为“立功第一”的人只有屈突通和秦琼,屈突通在贞观元年就去世了,既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也没有在唐朝开国后建功立业。而屈突通的排名却十分靠前,排在凌烟阁第十二位,在武将中排在前五位。而凌烟阁中排名第十三位的殷峤,功劳远不如秦琼,在唐朝平定天下之前,殷峤就已经去世。秦琼在贞观十二年去世,距离凌烟阁修建只有短短五年时间。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李建成)、巢(李元吉),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从这些记录来看,秦琼的排名低,既不是因为秦琼功劳不够,也不是因为秦琼去世的早,史书上也没有秦琼犯错的记载。秦琼排名低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秦琼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李世民刻意压低秦琼的地位。在李世民登基之前,秦琼是李世民武将里面地位最高的。秦琼很早就被封上柱国,在李渊时期就已经是翼国公,而李世民的其他功臣宿将,大多都是在李世民称帝后,才有了国公的封号。令人诧异的是,李世民称帝后,一些无名小将都被封了国公,并且获得了大量的封户,唯独秦琼一直没有动,在死后才被改封胡国公。

李世民不喜欢秦琼,极有可能是因为秦琼在李渊当皇帝的时候,受到了太高的礼遇。在李世民的党羽都遭到打击的时候,唯独秦琼一直没有被处理,李世民肯定要怀疑秦琼的忠心。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渊一直都在打击李世民的势力,将李世民的文臣武将纷纷派到外地做官。李渊派遣程咬金外出做官,程咬金宁死不去,还对李世民说:大王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我宁死也不肯离开您!尉迟恭不肯接受李建成的拉拢,险些被李渊杀害。秦琼作为李世民手下的头号大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想要明哲保身,也应该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这一时期的秦琼,不仅国公做的有滋有味,还始终没有向李世民表忠心。

秦琼是否参与玄武门之变,一直都有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即使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也不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在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李世民论功行赏奖励了一大帮忠臣,对于没有和自己共患难的秦琼,只是象征性的提升了一下官职,却至始至终都不肯再任用他。当凌烟阁修建之后,李世民将一些去世较早的武将排在了前面,以怀念他们的功劳,将陪同自己共患难的侯君集和张亮排在了前面,以表彰他们的功勋。唯独把立场不坚定的秦琼排在了最后一位,以惩罚他在玄武门之变时期的消极表现。

6

秦叔宝在凌烟阁中排位倒数第一,实在是一件让人很不理解的事情。

有人说,之所以李世民安排秦叔宝排位最后,是因为秦叔宝与李世民的关系不亲密。最为典型的证据是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政变”。没有参与“玄武门政变”,就说明秦叔宝并不是李世民的核心人物。

(秦叔宝)

但事实上,这是史书记载误会造成的。同样是《旧唐书》,在《太宗本纪》中记载秦叔宝参与了,但是在《长孙无忌传》中却并没有提秦叔宝的名字。不过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到其中的玄妙。《长孙无忌传》上写的是“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这里没有提秦叔宝,并不是秦叔宝没有参与,而是他没有进入玄武门,因为他掌控着军队守在外围,以防发生更加激烈的战争而已。

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秦叔宝是从王世充那里,主动来投奔李渊,而李渊把秦叔宝划拨给李世民的,李世民对秦叔宝不是特别亲密。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李世民在判断一个将领是不是忠臣,是不是应该引入自己核心层的时候,一般是以“纯臣”为标准。比较典型的就是,尉迟敬德一直不投降他,一直对旧主很忠诚,因此他觉得尉迟敬德是“纯臣”。而单雄信曾投奔杀害翟让的李密,后来又投奔王世充。这些行为,都让李世民觉得单雄信不是一个“纯臣”,所以当他又投奔自己的时候,李世民把他给杀掉了。

(李世民)

而同样离开王世充,主动来投奔自己的秦叔宝,虽然李世民并不认为他不是“纯臣”,但是其成色,就没有尉迟敬德足。

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同样是和秦叔宝一同前来投奔李世民的还有程咬金。而程咬金当时在排位上,是排在李世民后面的。可是为什么,李世民却还是那么重视程咬金,而且还把程咬金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叔宝的前面呢?

而且,事实上,李世民不是不重视秦叔宝,而是非常重视秦叔宝。

在李世民组织发动的多场战争中,他都把秦叔宝选为先锋大将。我们知道,先锋大将在古代军队中,必然是那种最骁勇善战的人。因为只有作为先锋的他,打胜了这一仗,才能提振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且,先锋大将也是主帅最信任的人,因为别人去打,主帅都不放心。想想诸葛亮为什么会把马谡选拔为先锋大将,而马谡失街亭以后,诸葛亮为什么那么痛苦就明白了。因为在诸葛亮眼中,马谡不仅是那个最“骁勇善战”的,而且是他最喜爱的人。

因此,李世民常常把秦叔宝选为先锋大将,能说他不认可并喜爱秦叔宝吗?

李世民喜爱秦叔宝,历史上的事例太多了。秦叔宝打了胜仗以后,李世民不但对他多次封赏,而且还多次给他金银珠宝。更为夸张的是,李世民在送秦叔宝金银珠宝的时候,还说出了这样动情的话:“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就是说,这点金银珠宝算什么,我身上的肉都可以割给你吃!

这样的话,我曾在乡下多次听过。村人形容自己对别人有多好,就说:“如果不痛的话,我都可以把自己的肉割给你吃。”村人说的这个话,其实有个前提“不痛的话”,但事实上,哪有割的时候不痛的肉呢?而李世民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根本就不谈痛不痛的问题。由此可见,李世民对秦叔宝是真喜欢的。

而且,秦叔宝实际上配得上李世民所称赞的那种“纯臣”。原先他在跟着张须陀的时候,多次不顾自己的生死救主。后来跟着李密的时候,李密被箭射中昏厥,别人都跑了,也是秦叔宝冒死把李密从战场上救下来。这样忠直护主的人,能说他不是“纯臣”吗?

那么,既然秦叔宝这么好,李世民又这么喜爱他,为什么却在凌烟阁中,把他排在最后一位的。

我认为,之所以这样,与秦叔宝的身体有很大的关系。

秦叔宝由于身经百战,因此身体有很多毛病,一直生病。在贞观十二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而李世民让阎立本画凌烟阁功臣像,是在贞观十三年进行的。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在进行功臣排名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活着的那些人,把他们摆平,让他们没意见。秦叔宝死在排位之前,因此就可以不太考虑。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死在排位之前的,也不只有秦叔宝啊,还有杜如晦、屈突通、殷开山、柴绍、张公瑾、虞世南、刘政会好几个人呢。

(唐朝大臣)

不错,确实有好几个人。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人,要么与李世民关系特别亲密,要么在唐朝建国后,还做了不少事的,不只是打仗一项。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人,大都是文臣。李世民重文而轻武,也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总之,虽然秦叔宝劳苦功劳,也就只能委屈他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7

秦叔宝在民间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除了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门神,毕竟每年过年时节很多地方都会有贴门神的传统,自然也就让秦叔宝的名字家喻户晓了,可以说在唐朝开国名将中,秦叔宝的名声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当然战功也是非常显赫的,要不然怎么能够登上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呢?那么就像这里说的那样,为什么战功赫赫的秦琼,怎么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一位呢?难道这些人的功劳都要比秦琼高吗?


可以说秦琼确实是战功赫赫,但是能够登上凌烟阁的人,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的人物,秦琼能够成为凌烟阁的一员,其实已经说明了他的战功非常大,要知道李世民修建凌烟阁的目的,就是为了缅怀这些与他并肩作战,以及辅佐他开创“贞观之治”的功臣们,这些功臣们都建立了不同的功勋,怎么排序自然需要统治者,也就是李世民心中有一些标准了。


秦琼的名声很大,甚至因为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让人们感觉秦琼的功劳在唐朝开国功臣中最大,其实这就是一种错觉,秦琼确实立下很多战功,但是要说到战功最大,秦琼确实要差上大一截了,造成人们会有这样的认识,其实都是文学作品的影响,在《隋唐演义》这一类小说中,秦琼成为“小孟尝”,帮助李世民打下了唐朝的江山,其实真实的历史上,秦琼远没有小说中那么高的地位,更不会建立小说中那么大的功劳,那么为何这类演义小说都要选取秦琼作为主角呢?其实这与秦琼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小说需要一个能够贯穿全文的核心人物,所以纵观唐朝开国的这些人物中,只有秦琼是最合适的,如果以李世民为主角,很难瞄着各路反王的具体情节,如果以李靖这个大唐第一武将为视角呢?同样很难兼顾到各路反王的情节描写,所以也就只能够选择秦琼作为男主角,我们去看一些秦琼的经历也就明白了,秦琼最开始就加入了隋朝军队,而且最开始就是来到隋朝名将来护儿麾下,并且得到了来护儿的高度评价,甚至还为秦琼母亲吊唁,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秦琼就是大头兵一个,这样的待遇真的是非常赏识他,因为来护儿看得出,秦琼并非池中之物。


离开来护儿之后,秦琼成为张须陀麾下一员猛将,这个时候主要跟随张须陀攻打农民起义军,再一次张须陀带着一万多人攻打卢明月10万大军的时候,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充当先锋,最后偷袭获得胜利,不过最后张须陀还是败在了瓦岗李密的手中,最后秦琼收拢残军归顺到隋朝将领裴仁基麾下(也就是演义中裴元庆他爹),后面也就跟着裴仁基投降了李密,成为李密麾下一员猛将,并且与程咬金等人一起统帅八千内军,也是李密麾下战斗力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可见此时秦琼受到了李密的重用。


在瓦岗的时候,李密和宇文化及发生黎阳大战的时候,李密被流矢击中昏厥,也是秦琼将李密救出,这才避免了李密落入敌手,不过李密虽然击败了宇文化及,但是最后却被王世充击败,秦琼和程咬金等人也就成了俘虏,最后选择了投靠王世充,不过秦琼等人不齿于王世充的为人,以及任人唯亲的事实,最后选择在唐军和王世充军队交战的时机,秦琼以及程咬金等人投靠了唐朝军队,这样秦琼来到了李世民麾下,成为了秦王府马军总管,后面跟随着李世民打败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以及刘黑闼等割据势力,自然建立了赫赫战功,也就是秦琼这份经历,让他成为了小说家的首选,毕竟通过秦琼就可以有效的串联起隋末李唐、李密、王世充等较大势力的历史。


那么秦琼战功赫赫,怎么就落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一名呢?

很多人都为大名鼎鼎的秦琼鸣不平,认为秦琼不应该最后一名,像程咬金以及张亮这些人都跑到他前面去了,其实最应该鸣不平的人,不是秦琼而应该是李绩,也就是演义中的徐茂公了,因为投降李唐,被李渊赐了国姓,后面更是因为避讳李世民,也就成为了李绩了,要知道人们在说到唐朝武将的时候,都是二李为首,也就是李靖和李绩了,甚至两个人都名列唐朝和宋朝的武庙十哲,也就是和诸葛亮这些人同等地位的武将,也才仅仅高于秦琼一位,是不是要比秦琼更冤呢?因为秦琼比拼战功的话,在唐朝武将排行榜上前二十都进不去,而李绩却稳居第二,这是没有任何质疑的。


秦琼为何成为最后一名的原因,第一点就是秦琼的战功基本上都是唐高祖李渊时期建立的,秦琼投靠李唐后,跟随李世民消灭了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更是在美良川一战中击败尉迟敬德,也是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秦琼获得上柱国的封号,等到虎牢关打败窦建德之后,更是得到了翼国公的爵位,当然平定刘黑闼的过程中,秦琼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战功,而关乎武将们地位的玄武门之变,秦琼的功劳不大,《旧唐书》记载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但是战后封赏不高,可能秦琼参与了但是存在感不强,否则史书不会不记载具体的情节,李世民登基后,秦琼都是处于养伤的状态,基本没有再次立下新功。


也就是说秦琼是否参加玄武门还是疑问,不过小编认为他应该没有参与,原因就是凭借秦琼的身手,堪称大唐第一猛将,这要比尉迟敬德还要勇猛,李世民既然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自然要保证成功的,因为这就是不成功便是死的境地,容不得他藏私,如果秦琼参与,不可能不带上如此强大战斗力的猛将啊,这样获胜的几率也就会更高的,不过《旧唐书》记载秦琼参与了,在我看来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行动中,秦琼确实没有参与,很可能政变成功后秦琼参与了围剿太子府和齐王府武装的战斗,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何后面秦琼得到了封赏,却不高的原因了。


秦琼在李世民时期没有立下战功,因为养伤也就基本上远离了朝廷,而这个时候凌烟阁功臣们都在干啥呢?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以及高士廉等人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尉迟敬德也参与朝政,后面因为打了李道宗,李世民跟他谈了刘邦杀韩信等人的事情,终于明白自己的处境,选择了归隐,李靖统兵灭了东突厥和吐谷浑,侯君集参与灭东突厥,独立灭了高昌,李绩也参与灭东突厥,柴绍带兵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梁师都,就是张亮也统兵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所以在李世民执政时期,秦琼一点功劳没有建立,还不再皇帝跟前,自然容易被皇帝忽略了。


第二就是凌烟阁是李世民评选的,并不是李渊,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这里面的功臣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嫡系,并不仅仅表彰开国功臣,如果要是真正的评选开国功臣的话,像裴寂和刘文静这些功臣怎么一个上榜的都没有,所以这里能够上榜的功臣,除了为大唐建立功勋的功臣,更多的是为李世民登上皇位出力的功臣,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是谋划玄武门之变的核心成员,尉迟敬德和侯君集等人都是重要参与者,当然程咬金也参与其中,这些人的位置都是相当靠前的,而没有参与政变的如李靖和李绩,尽管李世民继位后建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李靖还是要低于尉迟敬德一名,要知道尉迟敬德在贞观年间也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但是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立下大功,杀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最重要的就是逼迫李渊交出军权,所以秦琼应该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自然排名不会太高了。


第三点就是凌烟阁排名是根据官职大小排序的,我们能够看到长孙无忌是司徒,这是唐朝的三公,而后面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征和房玄龄都是司空,要低于司徒,因为这个时候李孝恭、杜如晦和魏征都已经去世,属于赠官,因为古人秉承死者为大的理念,所以房玄龄这个活着的司空也就排在了他们三个之后了,而秦琼去世的时候被追赠徐州都督,这仅仅是正三品而已,自然比不上其他二十三位功臣了,自然也就只能够排在最后一名了,对比李绩的话,也就能够明白了,李绩贞观15年任兵部尚书,等到贞观17年的时候,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已经是唐朝的宰相了,所以这样的比较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四点就是秦琼是猛将,但不是统帅,虽然军功赫赫,但是与其他统帅军队的功臣相比也就有差距了,不要说李靖和李绩这类统帅,就是侯君集、程咬金都有过单独统兵的经历,这是秦琼一辈子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当然这些人主要军功都是在贞观年间,也就是李世民时期,但是秦琼养伤了,也就没有了像其他武将们那样统兵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按照《旧唐书》说法: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但是这里还是有一个疑问,秦琼一病12年,是不是很蹊跷呢?难道这是秦琼为躲避皇帝猜忌故意称病吗?


所以秦琼的功劳并没有大家想想的那么大,而且长期处于养伤之中,李世民称帝后没能够再次建立新功,也没能在中央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导致存在感很低,在去世后李世民也没有给予超规格待遇(仅仅追赠生前最高官职相同的赠官,要知道一般情况赠官高要高于生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评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官职高低去排的话,自然秦琼也就只能够位居最后一位了,其实秦琼能够进入凌烟阁,已经说明李世民对于这位老部下的认同了。

8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每个朝代都会有一批功臣,皇帝会给他们立传、画像,以受世人景仰。

西汉汉宣帝时期有麒麟阁十一功臣;

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云台二十八将;

宋理宗时期有昭勋阁二十四人;

乾隆时期紫光阁二百八十人;

但是要说含金量或者知名度最高的必定属于唐太宗时期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想要搞清楚为什么《隋唐英雄传》中那么牛叉的秦叔宝为什么只在凌烟阁中排最后一名,甚至是“傻乎乎”的程咬金排名都远高于他,就需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1、什么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在秦叔宝前面的都有哪些人;哪些人的排名和我们的认知差异那么大?

2、凌烟阁是谁排的,他的排名规则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17年,李二觉得需要给大唐的功臣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于是他让著名画家阎立本花了24人的图像,悬挂于凌烟阁中,昭示于天下。这二十四人分别是:

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孙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咬金;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24、秦叔宝。

问题二:你觉得哪些人的排名出乎意料

如果对唐朝的历史停留在《隋唐英雄传》等影视作品的话,你会发现从第9到第18这些好像都不太出名,而印象当中立功无数的程咬金、李勣、秦叔宝等人排在最后面。

长孙无忌排第一是什么鬼?他对大唐的功劳有李靖大吗,有房玄龄大吗,仅仅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小舅子就排第一?

高士廉又是谁,能排在尉迟敬德和李靖前面?

这就不得不说说凌烟阁排名的3大原则!

问题三:凌烟阁是谁排的,依据什么排的

凌烟阁成型于唐太宗年间,排名自然是李世民定,基本有三个原则来定排名:

1、对大唐的功绩,这个无可厚非,能进入凌烟阁的都是有大功于唐朝;

2、官职高低,这个也合情合理;

3、有无参加玄武门事变,这就是长孙无忌排第一,秦叔宝排倒数第一的主要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李世民排定的凌烟阁并不是有多大功于大唐,而是有多大功于他李世民!所以整体以原则三为主,以原则一、原则二为辅。

问题四:为什么是否参加玄武门事变是主要指标

没参加的是大唐的人,参加了玄武门事变的是我李世民的人,是我的心腹,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李世民心里是不同的重量级。

李世民登基后,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为宰相,尉迟敬德等都是加官晋爵,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的基本上都是原地踏步,现在有扬名立万的机会,李二当然先顾着自己人,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懂!

问题五:哪些人参加了玄武门事变,哪些没有参加

这里面要分三类人:

第一类人:主要参与者,甚至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参与的

主谋:长孙无忌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杜如晦、房玄龄(已经被李渊调出天策府,偷偷跑回来献策)

其他参与者:尉迟敬德,侯君集(以上5个人为一等功臣),高士廉,萧瑀(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玄武门事变后积极劝说李渊交权),段志玄,屈突通,长孙顺德,张公谨,程咬金。

第二类人:没有条件参与

已经去世的:李孝恭,殷开山

驻守在外的:刘弘基、柴绍、张亮、唐俭

敌对阵营的:魏征

第三类人:能参与而拒绝的

总共只有三人:李靖、李勣、秦叔宝

现在知道李勣、秦叔宝排名靠后的原因了吧!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九死一生,多一个人帮助就多一点成功性,外人不帮自己也就算了,一同出生入死的秦叔宝、李勣也不帮自己,李世民的心情可想而知。

至于李靖,一向低调惯了,回到长安后总是闭门不出,他也没有机会参与到如此核心的机密,但是李靖的功劳实在太大,大唐南边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他还率军灭了东突厥,所以排名不能太靠后。

所以综上来看,李勣、秦叔宝排名后两位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隋唐英雄传》里秦叔宝杀李建成的画面只是小说演义而已。

9

因为玄武门之变秦叔宝虽然参与了,但是和往常的一马当先,勇冠三军不同,甚至很多史册和学者怀疑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也看出了秦琼是参与玄武门之变中的将领中封户最低的,比侯君集、程咬金都要少,而居功第一的尉迟恭是秦琼的几倍。

这就好比平时组队次次都是mvp的秦琼,居然连助攻和补兵都是0,换成你是李世民会满意吗?因此玄武门之变以后,秦琼其实是不在被李世民待见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尉迟恭、程咬金、甚至后来谋反的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中都鼎力支持李世民,而作为李世民心腹爱将的秦琼反而出工不出力呢?

实际上秦琼其实是比较痛苦的,和李世民其他将领不同,秦琼的官职和地位是超然的,是李渊的爱将,是在李渊的受命下来帮助李世民的,因此玄武门之变中秦琼才进退失据,不管是背叛李世民还是逼宫李渊,秦琼都做不到。

秦琼只能保持中立,这是秦琼的道义和准则迫使秦琼在玄武门之变是全程打酱油,尉迟恭就成了独挑大梁的先锋,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割下首级平定东宫之乱,进而逼宫李渊,确保李世民改天换日成功。

于是尉迟恭是除了几位宰相和皇族李孝恭之外,凌烟阁排名最高也是爵位官职最高的武将,即使是有大唐军神之称的李靖也排在尉迟恭之后,可见在李世民心中玄武门之变的意义之大。

正是因为在决定李世民生死有命,还是富贵在天的一战,秦琼没有坚定的站在李世民这边,导致李世民和秦琼是有了间隙的,更何况秦琼的功绩多是在李渊的武德年间立下的,李渊也和秦琼是有很深渊源的,因此实际上秦琼是李渊的心腹爱将。

凌烟阁实际上是李世民纪念自己的文臣武将的,如果是纪念开国的话,刘文静等人不可能不上,李世民更多是想弱化李渊和李建成的功绩,来抬高自己,李世民还开了一个坏头,亲自指示了如何写史书,其中抹黑李渊和李建成的可是不少,那么秦琼的功绩自然就不能言说了,因此这也是秦琼排名最末的原因之一。

10

谢邀,秦叔宝战功主要集中在唐建国前后几年。他在凌烟阁排名靠后,主要原因是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尉迟恭排名靠前也是他在玄武门之变的突出表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