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了许多回答,都说没法续命,但我个人的见解不同。我觉得要看慈禧能多活多长时间,如果是10年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首先大家要明确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悖论,那就是:

历史学家素以还原历史为使命,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塑一个完整的事件,这个事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必然性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事件的进展。

于是你就会明白:



辛亥革命就是历史学家手中的事件,它被放置在晚清衰落的一系列证据链条之中,并成为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但实际上,辛亥革命的发生极其偶然,当时当事人或许都无法遇见到他们的革命行为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更多人甚至认为清廷是完全能够平定武昌新军哗变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暂时摒弃辛亥革命在晚清历史发展中的所谓“必然性逻辑”,仔细审视当时的局势,我们就会发现:慈禧太后如果能多活10年,在这10年内清朝基本不会有什么性命之忧。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慈禧太后拥有西方列强的支持,是列强控制中国的总代理人,这是她能够维护清廷统治的外交基础。客观来说,慈禧太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蚕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对西方示弱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最终目的还是实现自强。而西方列强在1900年后也清楚地意识到,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尚有无限蓬勃生气”的国家恐怕暂时无法实现,必须要继续扶植代理人进行间接控制。经过深思熟虑后,列强并没有将“祸首”慈禧太后杀掉,而是选择继续信任并支持她。而在慈禧太后去世后,西方列强普遍认为袁世凯更有能力统治中国。



第二,慈禧太后具备统治清廷的资格,这是她能够维护清廷统治的法统和资历基础。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源于慈禧太后废掉光绪并另立大阿哥溥俊为帝的设想。但在双方博弈后,慈禧太后仍然保住了她的最高统治权,但名义上光绪皇帝仍是中国最高国家元首。“皇太后辅政”的安排虽然不符合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但它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框架下是具备法统基础的,而且慈禧太后统治中国四十余年,也拥有当仁不让的资历,所以这成为西方列强与清廷博弈后的最优选项。而在慈禧太后去世后,溥仪继位,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虽然也具备法统基础,但这二人资历尚浅,无法震慑满洲亲贵和汉族的中央地方大员。



第三,慈禧太后具备维护满洲既得利益,压制汉族高级官员、调合满汉权力冲突、控制军队势力的超群能力,这是她能够维护清廷统治的能力基础。慈禧太后是玩弄权术的高手,她能够在汉人地方势力崛起的实际情况出发,既重用汉人,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掀起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又有效维护了满族的既得利益。后期预备立宪下的产物“皇族内阁”之所以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很大程度上因为隆裕和载沣不具备调合满汉权力冲突的能力和自信,所以才用“皇族内阁”这种明目张胆的东西去掩饰他们内心的恐惧。此外,政权的稳定与对军队的控制力有关。慈禧虽不是军队最高长官,但又具备控制军队势力的能力,无论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还是袁世凯的北洋军,抑或是清末新政后在各地建立的新式陆军,她都可以轻松地收放自如。可见,只要慈禧活着,中央和各地的军事力量绝对不敢犯上作乱,脱离清廷。而在慈禧去世后,袁世凯虽被罢官,但载沣却无法控制北洋军,最终自取灭亡。



第四,慈禧太后在生前已经宣布预备立宪,这是她顺应客观形势的积极反应,虽说反应的有点晚,但毕竟走出了这一步。纵观当时世界各国,顺利实现君宪的国家也没几个,宣布立宪的国家也没几个,所以清廷还算是先进的。慈禧当时说,立宪的预备期为10年,很多人说这是她的愚民之术,其言外之意是在她活着的时候绝对不会交出权力。但即便是要推进宪政,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问题较多的国家,也需要权力的保驾护航。在难以推进的地方,需要权力的推进,而在必须妥协的地方,又需要权力对既得利益者的某种维护,除此之外权力还可以避免改革中的民族冲突和地方离心倾向,有效保证国家的完整统一。如果慈禧太后能多活10年,想必以她的政治智慧,是可以利用权力去谨慎地推进立宪的。



至于最终能推进到什么程度,大清帝国能否由此免于灭亡,这都拿不准。但至少给慈禧10年的时间,她是可以让清朝免于灭亡的。

那10年之后呢?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最佳贡献者
2

慈禧多活十年,我觉得清朝还是可以多残喘些年头的。

一、慈禧有能力对付袁世凯

抛开其他的不是,清帝之所以在武昌起义不久之后宣布退位,除了革命党人的打击外,袁世凯这个人玩弄手腕逼迫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摄政王载沣和裕隆太后面前,袁世凯就是个人情,但是若是慈禧在,袁世凯就不敢如此嚣张了。

慈禧能够成为清朝唯一的女性独裁者,在权谋手腕方面自然是有厉害之处的。像号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强势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那样的牛人,慈禧应对他们都是游刃有余的,对付袁世凯自然也是足够的。

至少在袁世凯势力开始有独大的趋势时,慈禧会敲打他,会扶持另一人制衡他,向来帝王平衡术是他们玩的最溜的手段。

有慈禧在,晚晴至少不会被袁世凯耍手段逼着主动退位。

二、列强仍会继续以慈禧为代理人

武昌起义后,列强对革命的自然是不会感兴趣的,对于能危害到列强在华利益的一切势力列强都不会支持。所以事实上列强都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如果慈禧仍在的话,清朝仍有足够的实力应对革命党,列强自然继续视她为最好的代理人,也不会存在选择袁世凯的可能了。

而且以慈禧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她会出卖更多的利益来寻求列强的支持。

三、慈禧在满族权贵中的威望

慈禧执掌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在满人心中那是一面比皇帝还有影响力的旗帜。袁世凯之所以能压住一班满族重臣,就是因为满人缺乏一个灵魂人物。宣统帝太小,摄政王很多人不服,裕隆太后政治能力若。如果慈禧还在,这都不是问题,正是灵魂人物的绝佳选择。

即便是清帝宣布退位后,还是有不少满人重臣手握重权,捍卫清朝的。有慈禧在,他们自然会聚集在慈禧的旗帜下,打出“勤王”旗帜,做真正的勤王之举的。

慈禧的“老佛爷”称号不可是叫着玩的。

即便是武昌起义有一些省份宣布独立,很多省份也不是真的倾向革命党,不过是浑水摸鱼,借机观望罢了。如果慈禧还在,他们不需要观望。

四、慈禧在民间的威势

或许有人觉得这一点很荒谬,慈禧能有什么威势呢?但是当一个极权统治存在已久的时候,百姓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会对极权者产生一种畏惧,这几乎就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畏惧。哪怕极权者已经奄奄一息,只要是他一息尚存,他的一个眼神也会让人畏惧。

当然坚定的革命者是不会畏惧慈禧的,但问题是这世间不是所有人都是革命者,更多人只是“旁观者”。

所以,如果慈禧多活十年,清朝是可以多拖延寿命的。

3

慈禧不死,一则袁世凯不敢造次,二则推动立宪稳步进行,革命党无从胜利,说不定当今紫禁城依旧住着大清皇帝。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时许,慈禧逝。让我们先看看慈禧的临终遗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晚清时的大清地图

这遗言看什么?我们可以大加鞭挞,歧视女性。嗯,确实,不过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我们要看的是慈禧临死了最关注的是什么,无非女人和太监干政。死的时候所说的就是彼时彼刻她最担心的依旧是朝廷内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朝廷之外根本没有让慈禧死不瞑目的事,再进一步说,慈禧牢牢的把控着当时的局势,直到逝世。

立宪时庆贺场面

其实慈禧在两年前,1906年,就颁布了仿行宪政的懿旨,1908年逝世前几个月也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度层面相对温和的变革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次不是之前光绪帝的百日维新,虽然不错,但是过于激进,没人支持,关键还没有权力。而这次,慈禧这位权力核心积极推动,同时本着“大事缓做”的原则稳步推动,因为社会改革这玩意具有不可逆性,败了能把整个改革给否了,必须慎之又慎。就这么下去,说不定大清就进入了类似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了。可能刚开始皇权依旧强大,但是英国王室在光荣革命后也不是瞬间被架空的,被架空也有一个长期过程。

上图为皇族内阁

不过,可惜的是,慈禧这位权力核心在1908年末溘然长逝,新上台的是小娃娃,根本不懂事,摄政王大人也没有慈禧那般威信,整个领导层陷入内斗,最终以将袁世凯踢出朝廷为结局,看似“完美”,实在撕裂大清统治层,袁世凯是走了,但是权威也带走了。整个朝廷架空,不仅不再推动什么宪政,还借着宪政拼命增加皇权,增强朝廷的威信,于是在1911年5月搞了个皇族内阁,本来革命派还没那么受欢迎,立宪派也心向朝廷,一看内阁全是皇族,大失所望,转向革命派。不久之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起,星火燎原燃遍大半天朝。

这个时候,大清依旧有希望,毕竟资产阶级有软弱性嘛,不过清廷已经得罪了袁世凯,袁世凯不认这朝廷了,最终逼着大清小皇上退位,皇朝至此完。

如果慈禧不死,清廷就不用再次陷入权力内斗,袁世凯也不会告老还乡,清廷兵权稳固。立宪依旧会稳步进行,立宪派不会倒向革命派。一旦立宪有了些许效果,会更加挤压革命派的市场,转向温和的立宪派,转向大清朝廷。既然能够和平争取权力,虽然少了点,但是总比打打杀杀流血死掉好得多。

如果慈禧再多活十年,大清续命没有太大问题。可问题是,紫禁城也不会叫故宫,您也买不到票进去参观喽,而且那些清宫宫斗剧估计也为了顾及皇家面子也没法拍了,还有,没准老爷们儿还拖着个大辫子,洗头很不方便,挤地铁还容易夹住,想到这,您还乐意么。

4

不能。即使慈禧太后再多活20年,也难以为清朝续命。慈禧太后在的话,只不过可以压制袁世凯等人,让袁世凯未必有胆子逼宫。但是为清朝续命,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能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慈禧太后晚年的清朝,已经危机四伏了。由于西方的民主思想已经传到了中国,革命的浪潮席卷了中国。革命党人纷纷起义。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南方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即使慈禧太后在,也难以阻挡革命的浪潮。

并且,由于清朝末年赔款众多,这些战争赔款都算在了苛捐杂税,百姓头上,百姓已经对清政府深恶痛绝,岂是一个女人能阻挡的。

慈禧固然有政治手段,可以制约袁世凯等人。但是她却不能阻挡武昌起义以及南方各省的起义和独立的革命浪潮,即使袁世凯听慈禧太后的话,也难有作为。毕竟民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和人民民心作对,即使努尔哈赤在世也没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不要忘了,慈禧虽然掌控晚晴政权几十年,但是其本人并不是一个明君圣主,。而且晚晴很大程度上是在她的统治下逐渐落后挨打的。并且慈禧本人骄奢淫逸,奢侈浪费,把军费用来过大寿,这样的人怎么能让满清延续呢?


关于大家猜测的,慈禧如果多活十年,清朝就君主立宪了。我可以很明确的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慈禧在世的时候曾经对外宣称预备立宪,其意思就是说朝廷正在准备君主立宪。但是那只不过是为了迷惑西方国家以及国内民主人士的烟幕弹而已。直到慈禧死后也没有君主立宪足以说明,慈禧是不可能允许君主立宪的。

并且慈禧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从小受到封建社会极大的影响。在1908年,慈禧已经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太太了。就好像今天的老爷爷老奶奶一样,他们大部分人的思想是非常顽固的,还停留在他们年轻的时代。慈禧太后虽然是一国之主,但是其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她的思想无疑也还停留在她年轻的时代。我不相信她会支持君主立宪。试想一个对汽车,火车等现代科学都抱着顽固态度的人,她的思想怎么会是进步的呢?所以,即使慈禧多活十年二十年,清朝也不可能君主立宪的。

这袁世凯在讨伐南方各省过程中独揽军权,即使慈禧太后在,袁世凯也有可能以兵权相威胁,这点慈禧是没有办法的。虽然1908之前袁世凯此时还没有独揽军权,但是后来在平定武昌起义过程中,渐渐才全面把控军政大权,有了军政大权的袁世凯,是否还对慈禧太后忠心,这个很难说,毕竟袁世凯也是为了自己利益。

所以说,清朝的灭亡是其统治已经失去民心基础。并且此时革命浪潮,思想已经让众人所知,即使慈禧多活二十年,也不能阻挡革命的浪潮,也不能阻止民心所追求的民主自由。

5

提到慈禧,相信大家脑海当中最先浮现的肯定是贬义词,比如奢靡浪费或者是贪恋权力。慈禧拥有很多缺点,这是必须要承认的。不过,大家不能因为这些缺点就否认她存在的作用,如果慈禧继续执政,那么她肯定能为清朝续命,当然这个命可能也不长久就是。

清朝被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在慈禧垂帘听政的这段时间,袁世凯是无论如何都不敢造次的。慈禧虽然是女子,但是她的性格却非常刚烈。为了肃清宫廷,慈禧曾直接选择血腥镇压。如果这时候袁世凯有谋反的企图,那么他肯定会被慈禧给杀死。

袁世凯的确实力强大,但是慈禧在他还是不敢的。慈禧在执政的那段时间,一直牢牢地把权力握在手中,虽然她的行为有逾越之嫌,但是她的确阻止了皇权旁落。

在慈禧去世后,因为宫廷动荡加上皇家没有人能站出来主持大事,袁世凯趁机收拢了慈禧的那部分权力,这才能对皇家造成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不只是能制约袁世凯,她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慈禧当政的时候颁布的政策大多十分严苛,所以百姓们内心对她是非常惧怕的。其实当时不要慈禧在,或许只要君主不那么年幼,民众们举起推翻清政府的大旗的阻力都会更大些,所谓的反清风潮流行起来难度也大的多。

再说,其实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慈禧对于变法的态度是抵制,因为变法会削弱皇权,所以慈禧肯定不乐意。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局的不断紧张,慈禧已经明白了大势不可违,所以她对于变法的态度从抵制变成了较为支持,也就是默许。


慈禧虽然说没那么优秀,但也不是那么愚笨,她知道如果清政府不及时作出变革,清政府变为历史只是时间问题。她虽然步子迈得有些大,但至少立宪这个大方阵已经确定了,接下来要做的只是推动其发展。

有关立宪的章程已经制定好了,只要不出意外,清朝会逐渐向君主立宪制转变。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慈禧的去世让立宪工作基本处于停摆的状态,而在她去世之后的确不太可能有人接手她的工作。

而看到清政府停下改革的脚步,不再前进,已经没有前途了,在有心之人的鼓动之下,全体民众都开始反对清政府。其实如果慈禧没有死的话,并且立宪起到一定作用的话,清朝多撑几年还是没问题。

6

我给出答案:正常条件下,慈禧多活10年还是能够为清朝续命10年。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慈禧为什么能?不介意的话,我想给大家抛砖引玉一个问题“秦始皇不死,再活20年,秦朝会不会亡?”

这个问题有点傻,小编“子屠龙"敢说秦始皇再活30年天下都不会乱。因为在秦朝的整套统治模式就是秦始皇设计的,他心里最清楚帝国的方方面面、轻重缓急。他是大秦巨轮的船长,他能够很好的掌舵。

秦始皇对帝国的统治,人民的压力可一点都不比秦二世时候轻,举几个数字:2000万人口的国家,筑长城用40万人、平岭南派50万人、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各用(有资料说一共)70万人,还有工程浩大的驰道网、规模惊人的徐福船队……

秦始皇的统治后期连续犯了几个大错,但是他的能力这么强,纵然出大错,依旧能够牢牢的控制住国家稳定的局面,权力使用的杠杠的。然而,权力一旦交到儿子胡亥身上,马上就变成帝国的灾难,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天下万民不堪用命,最终秦朝亡。

慈禧的统治也是一个道理,她在1861年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获得大清的最高统治权,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已经深知帝国的运行之道,也精通驾驭臣下的权谋。

历史的进程是一步一步的,再巨大的变化,也是小变化积累而成。虽然那时候清朝的统治日益动荡,但是慈禧如果能多活10年,以她长久以来树立的统治IP效应,以及她本人的统治管理能力,给清朝续命10年,应该不在话下。

不过即使这样也是“回光返照”式的统治,因为世界潮流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的国情也在变化,民主共和是时代的趋势,谁也不能阻挡。

因此,小编“子屠龙”觉得慈禧太后再活10年,那么就能够延续清朝统治10年。最根本的原因是她的政治才能深度契合适应晚清国情,能够掌控从上到下的官僚体系内的权力应用,短短的10年还是可以做到的。

7

老佛爷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政治能力在晚清历史上,是出类拔萃的。(慈禧剧照)

从咸丰皇帝驾崩起,慈禧先是联合咸丰的弟弟奕訢夺得大权,接着扶持同治帝,以太后身份摄政,成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

老佛爷摄政47年,也是清朝最为悲催的47年。咸丰时期,结束了太平泰国的叛乱,而到了同治时期,慈禧开始重用汉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开始洋务运动。

同治短短13年,清朝对外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大战取得胜利,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当时,英国的一位权威人士,就曾言:亚洲如今有三大强国,中国、日本、俄国。

(同治皇帝朝局 剧照)

这些正是在慈禧太后等人的领导下,实现的中兴之举。

但另一方面,慈禧作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她也有许多失败的地方,如穷奢极欲,贪图富贵,挪用军费、用来给自己祝寿;

对待列强,心存侥幸心理,一味求和。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都是在慈禧的授意下,屈辱求和,用清朝的真金白银来换取短暂的安宁;

内政,所用非人,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可用之才。奕劻,虽是皇室贵胄,但却是十足的贪污腐败份子,但慈禧依然将他留给宣统皇帝,将其作为朝中重臣,处理朝政;载沣作为摄政王,明显才能不足,但慈禧依然将他留下来,成为清朝最后三年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的权谋,是高超的。在她的手下,北洋军阀势力已经形成,但依然听命于朝局。袁世凯等人也是唯命是从,国内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这不得不归功于慈禧。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慈禧因为擅长政治谋虑,权衡大臣势力,得以稳固朝局,最后也因为权谋而结束大清。

载沣明显才能不足,但他依然要用,一是此时满族没有人才了,二是载沣才能足够平庸,这样在慈禧死后,才不会有人替光绪帝翻案,让慈禧太后不太平啊。再三权衡,载沣成了摄政王,他的儿子成了最后的皇帝溥仪。

事实也确实如此,载沣没有为难死去的慈禧太后。

倘若慈禧在存活几年,妥善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或者是与光绪帝和好,继续让光绪帝掌权,那么清朝依然会更长久一些。

光绪帝,毕竟是成年皇帝,也是支持维新派的最直接动力,必定会有不少进步人士,大力支持;再加上慈禧太后的政治谋略,清朝可能最后真成了君主立宪的国家。

8

“我但凡上点儿心,他也不至于亡在我的手里…怪我…我但凡不喝这点儿酒,辫子,绞了,辫子绞了,大清也不会这么快就亡。”

清王朝的灭亡,是政权合法性、有效性的基础都已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摧毁殆尽,而清王朝由于政权天生的保守特点,拒绝改革,为世界浩浩汤汤的潮流所不容,大清,不得不亡。

(大清亡了,那不怪你…)

1864年后的中国执政第一天团

从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30年间,大清国内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强,“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开始被派遣到海外。这一派中兴气象,在甲午战争的军事惨败中戛然而止,大清随后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安全危机。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使命,不能贪功把所有的事都给办完,也不能贪心把所有的福分都给享完。在中国历史上,但凡能够遇上中兴之世的,基本上都是肉食者君臣同心,且年富力强,富有进取心,才能革故鼎新,开创出新局面来。人的社会属性,使得人天生就有融入到集体以得到安全感的需求。然而,不管什么样的群体,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尤其是政治圈,所以有一句“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一个政治人物,能够做到曹操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毕竟很少见。即使曹操本人,在60岁之后,也开始耽于功名,每次外出征战,都是草草收场,将更多精力用来宫廷政治。往往到了一定年纪,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消磨了年轻时勇于开拓的锐气,失去了“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朝气,少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魄力,变得得过且过起来,形成了所谓的老人政治,成为政治革新的最大阻碍。

(年轻时的慈禧)

所以,在1864年,慈禧、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的年龄分别是29岁、32岁、43岁、41岁、37岁、42岁,都处于年富力强的时间段,雄心勃勃,力图振作,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从执政合法性的角度来考虑,慈禧、奕?等人刚刚在满清统治集团中占据了核心位置,更需要有政绩来巩固他们的地位。

在具备了精力和政治诉求后,使得当时中国的执政集团体现出了政治清明、果敢的特点,各种思想学说纷至沓来,洋务运动风风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20年后,这些人都逐渐老去了。五十不逾矩,六十知天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的还是这些人。他们依然有丰富的经验,然而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已经不及当年了。慈禧太后对铁路和汽车的接受程度就能够看出晚清的中国在引进外国技术所处于的尴尬地位:火车开过会影响地脉,汽车司机坐在慈禧前面是大不敬。

政治人物越是保守,就越将手中已经获得的权力看的死死的,不许他人染指。这样一个集体老去了,可是新任并没有成长起来。举目所至,朝堂上尽是胡子花白的老者,所谓老成持国。

戊戌变法时,这些留恋过去权势的清朝贵族们,对变法深恶痛绝,没有去御前告状(光绪皇帝那年28岁),而是去慈禧太后(63岁)那里哭诉。在这里,且不说戊戌变法的性质,但是慈禧太后此时所代表已经不是同光中兴时的改革派,而是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既得利益者代表的保守派。他们的势力越是强大,就越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这些人可能已经不做实事了,而是更加精于权谋内斗。义和团能够在京津一带成势,慈禧等人利用义和团对世界各强国宣战,都与此有关。

直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代言人而保住了权位,清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已荡然无存。但是作为当时危机深重的中国,很多仁人志士不愿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遇之强敌”时发生大规模的动乱,而选择保留清王朝,承认其统治有效性,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赢得时机。

然而清王朝即使在这样的灾难危急时刻,依然不忘家天下本色。预备立宪从1903年开始立项,一直到1911年5月“皇族内阁”出台,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

(皇族内阁断送清王朝最后的机会)

君主立宪政体,其首要条件,是大资产阶级的势力,包括军事和政治势力,远远超过封建阶级。如英国是君主立宪的始作俑者,其也是通过100多年的“羊吃人”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不满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对国家经济的掌控,从而爆发革命,将国王所属的军事实力消灭殆尽。英国王室在无可选择的情况签署了《权力法案》,国王成为虚君,君主立宪政体才最终建立起来。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民族资本很难发展起来并形成势力,而传统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不断编练新军,并将最具威胁的袁世凯下课,收回了军权。可以说,中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可行性——如何能够指望一个外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失去军事力量保卫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安全感?即使清帝逊位后,在1924年也还是被冯玉祥赶出了故宫,搬到了天津做了寓公。

辫子是谁绞的,意义很不一样

所以,即使慈禧再继续活10年,从73岁到83岁。当最高执政者老迈昏庸,政治主张越发倾向保守,围绕在她身边的政治势力都是封建统治既得利益群体,中国断然不会有所改革,革命党的主张将会加速成为全民革命理论。

当真以为武昌起义是一个偶然事件吗?这是清朝统治合法性彻底丧失后的必然现象。整个中国早已是一片干柴,民主共和理论深入人心,清王朝不能自我革命,必然要在这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革命中灭亡,这也是武昌起义短短2个月后,南方十几个省宣布光复的背景原因。

(辛亥革命)

那么,假如慈禧还活着,清王朝会不会有实力扑灭武昌起义呢?很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在慈禧那一代人之后,满清贵族已经很少有经天纬地的人才了。慈禧所能动用的军人势力,多数都是汉人势力。

历史已经给了清王朝(慈禧)三次机会,可是清王朝在家天下的传统政治观念和少数民族政权天生的政治保守特点下,选择了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碍势力。所以,即使慈禧能够延寿10年,同样也不能给清王朝续命。

“自愿铰的辫子,和被别人逼着铰的辫子,意义能一样么?”

9

我觉得有慈禧在,大清再续上十年是没有问题的。

慈禧虽然非常自私,但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她是守旧派,但也是个现实主义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她也是愿意妥协、做出一定的改革的。

比如说,大清一向是重用满人、防备汉人的。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八旗兵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清政府不得不重用汉人大臣。慈禧也表现的很大度,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以重用。这些人在清末都干了不少事,比如洋务运动、办学堂、办新军等。没有慈禧的支持这些革新也是干不成的。

光绪想要搞变法时,慈禧也是支持的。只是帝党要趁机夺她的权,慈禧才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慈禧搞的新政措施有很多,一点不比维新派差。

清末时期的新政有洋务运动、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编练新军、办铁路、办邮政等。慈禧晚年甚至准备施行君主立宪。前人一般把这些改革的功劳归功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但慈禧才是当时的最高领导,没有她的点头,这些事怎么能办的成?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洗白慈禧。慈禧对于推行以上的这些革新并不积极。她大多都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为之。所以,清末的各种革新、新政,都做得很不彻底。

但慈禧毕竟是识时务的人,很善于根据形势,做出应对。她最终迫于形势,开国会、颁布宪法、施行君主立宪的可能是很大的。

只要慈禧真的同意立宪,那大清还能续上很多年。像孙中山这样的激进革命派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其实是支持改良的。毕竟革命破坏大,也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

慈禧虽然对于改革并不太积极,但她只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就足以暂时阻止革命。毕竟只要日子还能过,还有希望,多数人都不会去革命的。

至于慈禧的继任者,摄政王载沣,就太不识时务了。慈禧时代一直重用汉族大臣,载沣却排斥汉人,袁世凯被罢官,还搞出了一个“皇族内阁”。慈禧一直对地方放权,载沣却想集权。最终让满清得罪了所有人。改良主义者也抛弃了满清,跟革命党联合了起来。袁世凯这样的实力派也不再愿意为清朝效命(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可都是忠于大清的呀)。

10

慈禧死的恰到时候。如果再晚死十年,就不是简单的开棺虐尸了。



军队不保朝廷

晚清时期的武卫军,早期还能相互牵制。八国联军之后,武毅军被毅军收编;直隶新军被打散;甘军被勒令解散。保卫京畿还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宋庆的毅军。

宋庆死后,毅军的统帅姜桂题跟袁世凯穿一条裤子,他俩是义结金兰的关系。张勋、曹琨都是从毅军跑出来投奔袁世凯的。如果袁世凯不想保满清,毅军一样不会替满清卖命。


(姜桂题)

另外插一句,姜桂题比袁世凯大16岁,比袁世凯晚死六年。不是北洋系出身,但比北洋系所有人的资格都要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他支持。袁世凯当皇帝,他也支持。北洋系干什么,他都支持。毅军几乎就是北洋军的跟班,北洋军揍谁,毅军就揍谁。

而且不仅是军队,连警察也归袁世凯节制。整个直隶的防务,都在袁世凯和北洋军手上。慈禧能撤掉袁世凯,能逼袁世凯把兵权交出。但是,她不可能把整个北洋系都撤掉。

朝廷没有威严



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慈禧事后不仅不追究,反而还要奖励。

满清在庚子国难之后,完全沦为洋人的代理人了。洋人的意志,就是清朝的意志,而慈禧是他们的总代理人。东南互保的三总督也代表了洋人的利益,慈禧不仅不敢追究,还得仰仗他们。

后来搞君主立宪制,五大臣留洋考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都是在拖延时间。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于1908年8月,慈禧是1935年生人,颁布宪法大纲的那年,她已经73岁了。

农村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巧的是,慈禧就是在颁布宪法大纲的同年病死的,死在了73岁这个坎儿上。

而《钦定宪法大纲》中规定,预备立宪期为十年。也就是说,慈禧她知道自己压不住局面了,能拖就拖。如果73岁不死,再过十年,84岁也差不多真的要死了。反正她死了,死后洪水滔天,与她没有关系。

清末新政不得民心

清末新政都是好政策,但好事不能集中在一起干。

新政需要花钱,老百姓就要多缴税,老百姓不支持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时,搞了一个“皇族内阁”,满族九人汉族四人。汉族官僚失望了,不支持清政府。



朝廷对于立宪期,一拖再拖,立宪派的梁启超认为是“吐饰耳目,敷衍门面”。立宪派也不支持清政府。袁世凯也是看到立宪此之后下了决心,这个朝廷他也不打算保了。

新政就是慈禧力排众议,坚持推行的。本意是保她的大清,反倒成了满清的催命符。只不过慈禧死的早,看不到满清灭亡的那一天而已。

清政府,尤其是紫禁城的皇族,在最不该得罪人的时候,得罪了所有拥护他的力量。满清这艘船,真的是一艘破船。慈禧也撑不起这艘破船的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