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许多回答,都说没法续命,但我个人的见解不同。我觉得要看慈禧能多活多长时间,如果是10年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首先大家要明确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悖论,那就是:
历史学家素以还原历史为使命,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塑一个完整的事件,这个事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必然性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事件的进展。
于是你就会明白:
辛亥革命就是历史学家手中的事件,它被放置在晚清衰落的一系列证据链条之中,并成为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但实际上,辛亥革命的发生极其偶然,当时当事人或许都无法遇见到他们的革命行为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更多人甚至认为清廷是完全能够平定武昌新军哗变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暂时摒弃辛亥革命在晚清历史发展中的所谓“必然性逻辑”,仔细审视当时的局势,我们就会发现:慈禧太后如果能多活10年,在这10年内清朝基本不会有什么性命之忧。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慈禧太后拥有西方列强的支持,是列强控制中国的总代理人,这是她能够维护清廷统治的外交基础。客观来说,慈禧太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蚕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对西方示弱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最终目的还是实现自强。而西方列强在1900年后也清楚地意识到,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尚有无限蓬勃生气”的国家恐怕暂时无法实现,必须要继续扶植代理人进行间接控制。经过深思熟虑后,列强并没有将“祸首”慈禧太后杀掉,而是选择继续信任并支持她。而在慈禧太后去世后,西方列强普遍认为袁世凯更有能力统治中国。
第二,慈禧太后具备统治清廷的资格,这是她能够维护清廷统治的法统和资历基础。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源于慈禧太后废掉光绪并另立大阿哥溥俊为帝的设想。但在双方博弈后,慈禧太后仍然保住了她的最高统治权,但名义上光绪皇帝仍是中国最高国家元首。“皇太后辅政”的安排虽然不符合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但它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框架下是具备法统基础的,而且慈禧太后统治中国四十余年,也拥有当仁不让的资历,所以这成为西方列强与清廷博弈后的最优选项。而在慈禧太后去世后,溥仪继位,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虽然也具备法统基础,但这二人资历尚浅,无法震慑满洲亲贵和汉族的中央地方大员。
第三,慈禧太后具备维护满洲既得利益,压制汉族高级官员、调合满汉权力冲突、控制军队势力的超群能力,这是她能够维护清廷统治的能力基础。慈禧太后是玩弄权术的高手,她能够在汉人地方势力崛起的实际情况出发,既重用汉人,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掀起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又有效维护了满族的既得利益。后期预备立宪下的产物“皇族内阁”之所以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很大程度上因为隆裕和载沣不具备调合满汉权力冲突的能力和自信,所以才用“皇族内阁”这种明目张胆的东西去掩饰他们内心的恐惧。此外,政权的稳定与对军队的控制力有关。慈禧虽不是军队最高长官,但又具备控制军队势力的能力,无论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还是袁世凯的北洋军,抑或是清末新政后在各地建立的新式陆军,她都可以轻松地收放自如。可见,只要慈禧活着,中央和各地的军事力量绝对不敢犯上作乱,脱离清廷。而在慈禧去世后,袁世凯虽被罢官,但载沣却无法控制北洋军,最终自取灭亡。
第四,慈禧太后在生前已经宣布预备立宪,这是她顺应客观形势的积极反应,虽说反应的有点晚,但毕竟走出了这一步。纵观当时世界各国,顺利实现君宪的国家也没几个,宣布立宪的国家也没几个,所以清廷还算是先进的。慈禧当时说,立宪的预备期为10年,很多人说这是她的愚民之术,其言外之意是在她活着的时候绝对不会交出权力。但即便是要推进宪政,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问题较多的国家,也需要权力的保驾护航。在难以推进的地方,需要权力的推进,而在必须妥协的地方,又需要权力对既得利益者的某种维护,除此之外权力还可以避免改革中的民族冲突和地方离心倾向,有效保证国家的完整统一。如果慈禧太后能多活10年,想必以她的政治智慧,是可以利用权力去谨慎地推进立宪的。
至于最终能推进到什么程度,大清帝国能否由此免于灭亡,这都拿不准。但至少给慈禧10年的时间,她是可以让清朝免于灭亡的。
那10年之后呢?那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