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吕后是帝国实际掌权者,她活着谁敢动手?

吕后绝对是政坛铁娘子,她活着时,大臣们自保犹恐不及,谈何动手倒吕呢?

在刘邦生前,吕后的势力就已经不可动摇了。处死韩信、彭越的关键人物就是吕后,她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的克星。

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为太子。为此,吕后动员了所有的力量,甚至把隐退已久的张良请出来献策,让名满天下的“商山四皓”四位长者辅佐太子刘盈。刘邦见吕后的势力真太庞大了,自己也无法对付,遂放弃更立太子的想法。刘邦死后,吕后垂帘听政,成为帝国实际统治者,她毒死赵王如意,以最残忍的手段对付情敌戚夫人,朝中大臣谁也没敢吭声。大汉帝国的开国功臣们,对吕后的害怕,要远超对刘邦的害怕。

第二,吕后虽然残忍,但在治国上还是有一套本领

大臣们对吕后的态度还是比较复杂的,又害怕同时也是有些佩服的。

在刘邦死后的十五年(公元前195年-前180年),吕后临朝听政,开启了“吕后时代”。作为统治者的吕后,既是残忍的,也是能干的。大汉帝国这艘超级巨舰仍然平稳地航行,这与吕后的领导力是分不开的。

刘邦去世前,吕后曾请示他说:“您百岁之后,萧何要是去世,谁能接替他呢?”刘邦回答道:“曹参可以。”吕后再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又答道:“王陵可以。不过,王陵忠厚老实,陈平则精明过人,可补他的缺点。陈平聪明有余,却不够厚重,难以独当重任。周勃厚重,虽不善言辞,不过能肩负起安定社稷重任的,可担任太尉一职。”吕后又问:“周勃之后呢?”刘邦道:“以后的事,就不是你我所能知的。”

刘邦对诸臣的评判,可谓恰如其分,可见他在识人用人上的高超本领。吕后虽然不如刘邦,但她能严遵刘邦的遗嘱,这是她的明智之处。

公元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吕后依刘邦之遗言,以曹参出任丞相。由是,曹参开始了他无为而治的宰相生涯。曹参当宰相后,却没有什么大动作,什么事都跟萧何在世时一样。汉惠帝有点怪罪,责备他无所作为,有负朝廷重望。曹参却认为:“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我谨遵萧何制定的法令,避免有过失,这样做不就行了吗?”

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历,实际上也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曹参的做法,就是要各项制度平稳地执行,避免频频更换政令,以扰天下。

吕后对曹参的做法是赞赏的。曹参死后,吕后又依刘邦的遗嘱,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出任太尉。从某种程度上说,吕后也是在实施一种无为政治。吕后时代是一个和平的时代,经历多年战争后,帝国的首要任务是让天下黎民得以休生养息。这一点,吕后基本做到了。这个时代,对于百姓来说,算是个好时代。后来,司马迁高度评价吕后的功劳:“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第三,“反吕”反的不是吕后,而是吕氏外戚

为什么倒吕行动是在吕后去世后,而非生前呢?因为“反吕”反的不是吕后,而是吕氏外戚。

吕后妒忌心特别强,对于刘邦曾宠幸的女人以及她们的儿子,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敌意。谁靠得住呢?吕后想到自己的家族,与其让刘氏子孙来得到天下,不如让吕家来坐取天下。

吕氏外戚集团开始以火箭般的速度蹿起。

临朝称制后,吕后任命外戚吕台、吕产出任南军与北军的指挥官。南、北两军是捍卫皇室的主要军事力量,南军职责为守卫宫廷,北军职责为守卫京城,这是两支王牌军,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是外戚集团崛起的开始。

公元前187年,吕后打算进一步扩张外戚集团的势力,分封吕姓子弟为王,然而这个做法,有违汉高帝刘邦的的遗令。刘邦在扫灭诸王后,曾经与诸大臣刑白马作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今刘邦手下的一班大臣多数还健在,吕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忠厚老实的王陵原则性强,断然拒绝吕后的提议,反驳道:“吕氏封王,违背当年先帝与诸臣的约定。”

吕后听后非常不高兴,转而征求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的意见。陈平与周勃两人深知吕后为人阴险毒辣,若公然反对,不仅他们自身难保,也难以保全刘氏皇族的命运。两人权衡利弊后,决定以退为进,保全实力,便虚以委蛇,曲意阿承道:“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刘氏子弟;如今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有何不可?”

陈平与周勃的表态令吕后喜出望外,王陵却埋怨二人拍马屁。陈平与周勃对王陵说:“要说在朝廷上抗争,我们不如您,可是说到安定社稷、保全刘氏皇族,您就不如我们。”王陵无话可说。很快,直言不讳的王陵被架空,吕后给了他一个太傅的虚职,剥夺宰相的实权,由陈平接任右丞相。

吕后开始分封吕氏诸王。她先封吕台为吕王,吕台死后,又分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吕氏其他子弟鸡犬升天,外戚势力气焰嚣张,大有盖过刘氏皇族之势。

第四,“诛吕行动”并非有众多实力王侯参与

公元前180年,吕后终于走到人生的终点。临死前,她让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统辖北军,梁王吕产统辖南军,并嘱咐他们一定要控制军队,守卫皇宫,以免大臣们作乱。

在封建社会,君臣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吕氏外戚架空刘氏皇室,吕后预料会引发激烈的斗争,这个预见是没错的。对此,吕后是有准备的,把国家最重要的兵权、相权都交给吕氏兄弟。如果吕氏兄弟有点能耐的话,不致于倒台,可是他们偏偏遇上的是陈平、周勃这样见惯大风大浪的开国元勋。

“诛吕行动”其实是非常侥幸成功的,当时参与倒吕的诸侯并不多,主要是齐王刘襄。在朝廷上,靠的主要是周勃,周勃名为太尉,并无实际兵权。京城内两大武装南军与北军全部掌握在吕禄、吕产手中,周勃并无胜算。

周勃能夺取兵权,实是吕禄太愚蠢。周勃持皇帝符节,假传圣旨,要求接管北军。吕禄稀里糊涂就把兵权交出去了,以致于让周勃的冒险计划得以成功。得到将印后的周勃,马上召集军队,发令全军:“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士兵们估计也不在乎什么吕氏还是刘氏,关键看头儿的态度。既然周勃要为刘氏集团拼命,士兵们也争先恐后露出左臂,以示效忠。这样,周勃凭借自己的机敏与果敢,控制了北军这一重要的军事力量。

凭借这支北军,周勃最终消灭吕产的部队,氏集团在一天之内,从极盛走向毁灭。

我们对“诛吕行动”做个复盘,实际上并非反吕的力量有多强大。在这次政变中,多数诸侯王是袖手旁观的,多数朝臣也只是吃瓜群众罢了。

最佳贡献者
2

刘邦驾崩后,吕后第四天才发丧,前三天她一直密谋如何除掉元老大臣,但经深思熟虑,认为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打击面太大,牵扯的东西太复杂,盘根错节,并非吕后所能把控。然而吕后之所以有这个念头,无非就是怕这帮人起来造反。

(吕后剧照)

其实这帮人远没有吕后想像的那么“邪恶”,也不具备造反的实力,所以没有一个人跳出来挑事儿,反而同吕后相处还算“融洽”。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平衡,双方谁都吃不掉对方,因为元老重臣看似庞大,其实是一盘散沙,而吕后的家族势力也不容小觑,所以没有人敢冒这个险。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吕后一直没有放松对元老重臣的警惕,为了确保政权稳固,吕后不停的壮大自己家族势力。而这个过程只能以牺牲刘姓宗室为代价。

刘邦建汉后,一共分了七异姓诸侯王,即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但是经多年“努力”,到他去世前,七大异姓诸侯王的六位改了刘姓。即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燕王刘建、代王刘恒、赵王刘如意,只有“老实巴交”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没变。另外,刘邦又将刘濞封为吴王,刘友封为淮阳王,刘贾封为荆王,刘肥为齐王。

(代王刘恒剧照)

其中刘交为刘邦的异母兄弟,刘濞为刘邦的侄子,刘贾为堂兄,其余几个均为刘邦的儿子。而这些诸侯王有一个共同特点:非老即弱,根基太浅。比如刘交、刘贾垂垂老矣;而刘濞、刘肥刚才成年;几个儿子还在少年;重要的是,这些诸侯王全都刚被封王,还没来得及形成气候,所以只能沦为吕后摆布。

接下来,刘如意、刘友、刘恢直接或间接被吕后害死。赵王成了吕禄,梁王成了吕禄。当燕王刘建去世后,吕后又将其子嗣除尽,然后让自家人吕通坐上燕王之位。为了不至于被人诟病,吕后先后将刘盈的几个年幼的儿子刘彊,刘武,刘不疑,刘义,刘朝,刘太封了王,最后又将刘泽(刘邦堂兄)封为琅琊王。

(刘盈剧照)

但是,吕家三王全是货真价实,势力强大的诸侯王,而刘家几个王要弱小许多。如此一来,吕家势力就凌驾于元老重臣及刘姓宗亲之上。吕后晚年,又将侄子吕禄封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将吕产封为太傅兼将军,统领南军。北军负责长安守卫,南军负责皇宫安全,二人一内一外,将长安牢牢控制。然而吕禄、吕产二人太过无能,吕后刚去世就被元老重臣夺了军权,致使吕氏家族成了案板上的肉。

诸侯王中,齐王刘襄首先有起兵的意图,于是他先派内史祝午联络就近的琅琊王刘泽。没想到刘泽胆怯,以年老兵弱为由拒绝。刘襄担心刘泽在后方捣乱,于是心生一计,遂派内史祝午传话刘泽说:我不懂军事,而您随随高皇帝久经沙场,干脆这样,您来齐国助我一臂之力,做我的统帅,率兵入京铲除诸吕。

刘襄是齐王刘肥长子,刘邦的长孙,刘泽是刘邦的堂弟,按辈分刘泽是刘襄的叔叔。因此,刘泽直接来到临淄会见刘襄。让刘泽没想到的是,来到临淄即被扣押。为什么会如此呢?归根结底,两个人“各怀鬼胎”。

原来,刘泽娶了樊哙之女为妻,而樊哙的妻子又是吕后的妹妹吕媭。所以,刘泽实际上是半个吕家人,而且平时对吕后也非常顺从。如今吕后去世,面对刘襄的灭吕邀请,刘泽犹豫不决。而当刘襄提出让刘泽统领兵马时,刘泽没理由推辞,只能接受。

显然,刘泽是被逼上梁山。而反过来讲,如果诸吕被灭,自然也有他一份儿功劳,不至于遭刘氏宗亲嫌弃。何况,从另一方面讲,光是使用刘襄的兵马,也可保全自己的实力。所以,不难看出刘泽老谋深算,求万全之策,非常狡猾。

但是,刘泽的小算盘早被刘襄识破。最初刘襄也是为了防止他往后院放火,所以才将他骗到齐国。而刘襄此行的目的表面上是灭诸吕,实际上为夺皇位。既然为了皇位,自然要先扫清身边的障碍。刘泽被软禁后,刘襄马上到琅琊国收编了他的军队,然后准备杀向长安。

刘泽被骗后,鼻子都气歪了,他太不甘心被刘襄捉弄,苦思冥想又生出一计。于是他对刘泽说:“您是齐王长子,高帝长孙,按理说皇后位肯定非您莫属,而我在族人中年龄最长,有重要的发言权。所以,我可以说服大臣们拥立您为皇帝,到时岂不是事半功倍,省去不少麻烦、周折。”

刘襄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刘泽去长安为自己谋位。但是让刘襄没想到的是,刘泽不仅没有在朝臣面前替自己美言,而且直接投了反对票。更让刘襄无奈的是,颍阴侯灌婴已经陈兵荥阳,拦住了西进长安之路。所以,当诸吕被铲除后,刘襄只能眼睁睁看着众人拥代王刘恒登上皇位后,自己又退回齐国,做了一位安分守己的诸侯王。

综上所述,所谓“诸吕行动”中出现的王侯其实只有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其他的诸侯王并没有参与行动。而剿灭诸吕的其实是以陈平、周勃、郦商、曹窋等人为首的一些元老重臣,也就是陪刘邦打天下的“军功集团”。而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先骗吕禄放弃兵权,后又将吕产截杀,掌握南、北二军,最后消灭诸吕。

(汉文帝剧照)

所以,不难看出,所谓参与“诸吕行动”的王侯们是为了利益的再次分配。既元老重臣寻找可操控的利益代言人,而齐王刘襄直接为皇位而来。于是最终博弈的结果是元老重臣获胜,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齐王刘襄被淘汰。

但是纵观历史,显然是元老重臣被刘恒的外表所蒙蔽,他们想操控的人远不是一个“软柿子”。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3

诛除诸吕,为何在吕后死后动手?

首先,为什么要诛除诸吕?

自刘邦死后,当时朝中存在的五种势力。

第一种,皇室。

第二种,沛县功臣。

第三种,吕姓外戚。

第四种,文官。

第五种,刘姓藩王子弟。

不言而喻,刘盈是皇室的代表,是五方势力予以承认的正统继承人。而刘盈的继位,众所周知是得自于吕后的坚持和沛县功臣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刘盈当政的期间,各方势力处于一个相对融洽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就是后世常说的“萧规曹随”。

这种局面,可以说是多方势力认同而且愿意继续维持的局面。各方势力只需按部就班,即可获得大量的收益。这从曹参接掌相国之位,每日置酒高会,便可看出。

但是,随着皇室的势力或者权利的退缩,即吕后特意让刘盈观看以戚姬制成的“人彘”之后,各方势力的均衡被打破。此时的均衡点在于相国,相国就是丞相,即日后的被一分为二的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主。

曹参死后由王陵和陈平接替。

王陵的功劳和才能应当说是可以胜任的,问题出在王陵的性格上。

就一点,眼里揉不得沙子。

吕后在刘盈纵情声色,荒废国事以至于暴崩,从后宫之中来到了朝臣面前,管理国事。

吕后的手段在刘邦在世时,已经显露无遗。

沛县功臣,虽然不是很适应,但是出于畏惧的心理,并未强烈的反对。而畏惧来自于吕氏子弟及樊哙的军权。

吕后在维持住初步的局面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保持现有局面继续发展,而是出于巩固既有权利对抗王陵及其身后功臣系,开始大肆扶植吕氏子弟,攥取军权。

这就侵犯到了功臣的权益。

王陵作为沛县功臣一系,性格上又忠贞不二,直接在朝堂上“炮轰”吕后,使得皇室势力衰退之下,便形成了吕氏子弟与沛县功臣直接的冲突,王陵因此直接被免职。

这仅仅是冲突而已,并未形成刻骨的矛盾。这个冲突在吕后拿掉王陵右丞相,转而任命陈平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后开始尖锐起来。

诸多事物办理的程序是由审食其转呈于吕后,而后将吕后的意见传达出来,众臣只有听命的份,无形之中又剥夺了功臣的权利,这就使得冲突向矛盾的方向发展。

随后,吕后一再出手,将沛县功臣逐步驱除出军队,由吕氏子弟接管。期间,不断逼迫刘邦的子嗣,甚至多数致死除国。功臣一系倍感吕后的毒辣,各自惶惶不可终日。

矛盾由此生成。

也就是说,矛盾是由于刘盈的退出,使得多方势力的均衡打破而逐渐产生。并不是单独将责任的归罪于某一个或某一方势力上。

其次,吕后死之前为什么没人动手,为什么诸侯不联合起来反对?

吕后蚕食了沛县功臣的权利和权益,她最终目的自然是为了巩固吕氏子弟的权势,从而稳固自身的权利。吕氏子弟的水涨船高,是以侵夺功臣及藩王的利益得来的。

关于这一点,精明的吕后不是不清楚,她知晓这样下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她采用“掺沙子”的办法缓解这一矛盾,将藩王子弟悉数召来,提拔任用,期望将功臣与吕氏子弟之间的矛盾稀释,甚至转嫁到刘氏子弟身上。这还有个好处,牵制各个藩国。

刘氏子弟如此受人摆布,日不保夕,也是心生怨气。吕后又为了遏制被当替罪羊的刘氏子弟的愤怒,吕后将吕氏女儿悉数嫁与刘氏子弟。

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下的子嗣含有双方的血脉,数代之后,会因亲缘关系,双方矛盾会降至最低。但因是强行进行,加上吕后对于刘氏子嗣和吕氏女儿采取偏听偏信的做法,刘氏子嗣因此相继凋谢。事实上,并没有起到什么良好效果。矛盾已然累积成为仇恨的程度。

而除刘邦子嗣之外的藩王不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吕后内心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将打击面扩大,夺取藩王的权利仅限于刘邦子嗣,侵夺功臣的权利仅限于兵权,对于文官和沛县功臣之外的派别,自然是拉拢提拔重用,如一直不受刘邦喜欢的季布。

这一原则,使得吕后在世期间,又保持成一定范围之内的均衡。这也是吕后过世之后,沛县功臣和刘邦子嗣藩王起兵,其他刘姓藩王没有立刻动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功臣和藩王面对的不仅仅是诸吕,还有文官一些新提升的武官。

最后,藩王和功臣为什么在吕后之后起兵诛诸吕?

吕后之前保持的平衡很是脆弱的,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各方势力被强行削弱和提拔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重新树立了新的矛盾,使得一锅清汤变成了浑水。

矛盾以及仇恨也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刻意隐藏了。

吕后死后,吕氏子弟最先面对的是如何在吕后建立的基础之上保证吕氏子弟现有的权利。

他们的做法不是协调与各方的势力,而是采取认为既行之有效,又方便易行的方法----继续辅政,守住现有的权益,期望一家独大。

这使得功臣和藩王没有了获得更大利益的途径以及没有了人身安全保证,隐藏的矛盾便在此时开花结果。

最先挑起诸吕事件的是刘氏子孙。当然,这里面自然有功臣的影子。

齐王刘肥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和被吕后封为朱虚侯、东牟侯入宫当侍卫。吕后死后,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玉,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欲从中与大臣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当时,为了聚拢人心一致对付诸吕,抛出的诱饵不可谓不大,也反衬出两者之间的矛盾之深。

待到时任齐王的刘襄骗取琅邪王刘泽的兵马而后举兵之时,使得吕氏子弟开始慌乱,惧怕各藩王响应,昏招迭出。

先任命灌婴统领军队迎战刘襄,而刘襄和灌婴在齐地边界相遇,就此驻扎下来,根本没有对攻的意图。

可是长安的兵力却为之大减,周勃陈平等人又挟持郦商,威逼与掌管长安北军的吕禄关系融洽的郦商之子郦寄多次劝说吕禄放弃兵权,吕禄竟然意外的答应下来,掌管南军的吕产虽然没有做这种蠢事,但是和吕禄竟然不相互联合,坐看吕禄兵权被夺。吕氏由此被功臣和藩王一一诛杀。

齐王刘襄随之,退兵。

事后,齐王刘襄三兄弟没有入主帝位,功臣系给出的理由是齐王母家太过厉害,害怕重蹈吕后的覆辙。随后,周勃等人推选刘邦的三子代王刘恒为帝。

而刘恒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刘恒自幼在代地成长,与长安很少有联系,根基薄弱,非常容易控制,功臣一系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到当世最大的权益。

4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中国封建帝制时期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强人,第一个执政的女姓政治家,临政一十二年,因此被司马迁列入《帝王本纪》,班固著汉書也承认此事,由此可見吕雉的政治地位是得到汉朝皇家认可的,于是她开启了外戚干政专权的第一人。说她临朝称制,倒不如说她是无冕女皇。吕雉只所以能执政这么多年,与她在群臣中的声望和地位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还有被她按插在各重要职位,手握兵权的吕氏官员的支持有密切的关系。
吕雉虽然是女儿身,却有一颗男儿的心,她杀伐果断,绝无妇人之心。另外她爱恨赏罰分明,对于曾经得罪过她的人,毫不手软,比如说对待和她争宠的戚夫人,竟然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真是惨不忍睹,可怜这位戚姬呀!
再比如对待开国功臣彭越,更是凶狠加残暴。原来彭越被人污陷要造反,被刘邦处以斩刑并诛三族,这应该是杀鸡儆猴吧!谁能料到,这吕雉建议刘邦将彭越处醢刑,这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制最殘酷的一种刑罰,就是人被处斩后或.活着以快刀剁成肉酱,结果刘邦还真的照做了。这还不算殘酷,到最后还将肉酱分发给各位大臣吃,令诸臣胆战心惊!
对于吕雉的这些狠毒的手段,朝野内外,众人皆知。光是想想,就令众臣不寒而栗了,有谁还敢和她做对呢。面对这樣的女人,身为刘室江山的大臣们又能做什么呢?因为就是刘邦在这位吕雉面前也得矮三分呀,你哪个功臣想要擺老资历、抖个威风也得敢!刘邦死后,当时的汉朝有两大势力,第一股是强大的汉室皇室集团,第二股势力是功勋集团。这两股势力有分岐,是矛盾大过统一,这吕雉不愧为是个政治家,她利用这两股势力的不和,让他们相互制约,这同时好发展壮大自己的吕氏力量,继而控制朝政。
但由于地方诸侯势力庞大,尤其是在自己儿子汉惠帝驾崩以后,聪明的吕后已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敌人是汉室宗亲势力集团,于是就开始重用陈平、周勃等元老级的功勋集/团人员,开始了她的诛刘行动,大肆屠杀刘氏宗亲及同姓王。t改变地方诸侯封国,随之而来的是大幅度的加封吕姓王,立郦俣吕台为″吕王",后来吕产、吕禄相繼封王,且手握重兵。吕雉的所作所为严重地违背了刘帮的遗言,同时也较乱了良好的政局,同时又得罪了两大集团。这也为日后的诸吕行动留下借口。
公元前180年,吕雉死后,虽然吕党的势力仍然很强大,但也有一些看清局势的的吕氏人员加入到反吕的阵营中来,此时的吕氏集团再有势力,也没有吕雉在时那样强大了,这样一来诛吕行动也没有什么可怕、担心和忌惮的了。所以面对日渐成孰和强大的诸吕行动,这些刘氏宗亲及开国元老一直等到吕雉死才开始行动,可以说才敢行动。这吕家的辉煌可以说:成也吕雉,败也吕雉!

5

这件事只有在吕雉死了以后,因为吕雉在,诸侯和功臣集团的行为就是造反和以下犯上。而在吕雉死后,那就是平叛,诛杀乱臣贼子。也就是一个“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诛吕行动必须符合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也就是说要在“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执政的女政治家,临朝听政十二年,因此被司马迁列入帝王本纪,班固作汉书也承认此事,可见吕雉的地位是得到汉代的皇家认可。吕雉也就此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先列。刘邦死后,留下了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宗室和地方诸侯王国为主的汉室宗亲集团,第二个就是以开国功勋集团以及其子弟为首的功勋集团,两大集团分歧大于合作,矛盾大于统一,所以刘邦为了平衡双方利益才有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但吕雉听政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要重用本家人、而宗亲和功勋两大集团都得不到吕雉的信任。但吕雉的政治行为严重地侵害他们的政治和实际利益。《史记》记载:”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显然吕雉把功勋集团作为第一防范对象,也就是说,在防范功勋集团这个问题上,刘邦和吕雉是一致的。

但由于地方诸侯实力庞大。尤其是自己唯一的儿子汉惠帝驾崩以后。吕雉认为她的最大威胁已经转化为汉室宗亲集团。所以吕雉开始提拔陈平周勃等功勋集团。开始大肆屠杀宗室集团。打击同姓王。改变地方诸侯封国,随后开始大肆封吕氏为王,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其后吕产、吕禄先后封王。吕后的行为不仅严重地违背了刘邦的遗言,也打破了政治平衡,也就是说同时得罪了宗亲诸侯集团和功勋集团,但如果吕雉姓刘且是个男性的话,他的行为就是合理的,这叫加强皇权,日后文景二帝都是和吕雉一个路子,要不然也不会激起七国之乱,可惜。由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失败、吕雉在世之日。凭借着吕雉高超的政治平衡术,以及吕雉的政治地位,使得两大集团投鼠忌器。也不敢“造反抗上”。但吕雉一死平衡彻底打破。

公元前180年。吕雉刚刚薨世,宗室刘襄、刘章、与军功集团周勃,两大政治集团入宫发动政变,斩杀吕产、吕禄,结束了吕雉统治,史称“诸吕之乱”。真正意义上发动政变的并非诸吕,而是宗室和功勋两大集团,这段历史不在于忠与奸,也不在于刘氏和吕氏,而是吕雉的行为夺取了宗室和功勋集团的实际利益,因而皇权必然受到清算,是对皇权的反击。这是一个贵族政治最后一次表演。但随着汉武帝上台,贵族永远退出了华夏政治舞台,再也没有贵族之说。尚未退场的时代,对于皇权势力的必然反击,而吕氏与刘氏的矛盾,只不过是最表相而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6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陈平、周勃等元勋迅速诛灭了吕姓诸侯王,并秘密迎奉刘邦四子代王刘恒入京,废黜了少帝,把刘恒推上了皇位。这一系列举措,可谓干净利落,令人拍手称快。显而易见,即便是吕后在世,以陈平、周勃等人之力,要废掉吕后及一班外戚,倒也并不费事。那么,这些诛杀吕姓诸侯王元老们,为何非要把吕后熬死才动手呢?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吕雉作为刘邦的明媒正娶的妻子,也是汉王朝建立的功勋,她的临朝称制合情合理,没人能说三道四。刘邦死后,继位的汉惠帝刘盈生性怯懦,又忌惮于母亲的毒辣,故而心灰意冷,沉迷酒色,竟先吕后而去。

在汉惠帝尚在时,吕后已然是大权独揽。当然,甚至刘邦在世时,吕雉也常常动用生杀大权,她连韩信都敢并且能够诛杀,这足见其在汉王朝中的地位与影响。事实上,即便是刘邦,也对吕雉存有几丝敬畏,不得不佩服她的手段。

汉朝的建立是一群人浴血厮杀出来的,而领头的便是刘邦,女主人便是吕雉。刘邦死后,其儿子刘盈懦弱,由吕后把持朝政,倒也无可厚非。可以说,即便陈平、周勃具有诛杀吕后的实力,却也没有理由这么做,否则便会招致天下人的声讨,无异于自寻死路。试问,大哥刘邦死了,小弟们把大嫂废了,这事儿好说却不好听!

不过,吕后任用外戚,大封吕姓诸侯王,着实引发了老臣的不满。所以,到吕后病逝后,她的那些亲戚也就失去了靠山,自然成为了刀俎上的鱼肉。吕姓诸侯是异姓王,非刘氏子孙,就凭这一点,他们便不可能长久下去。毕竟,刘邦曾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个借口算是硬到不能再硬了。

所以,当吕后一死,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大臣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吕产、吕禄等吕姓诸侯斩杀,将试图把持朝政的外戚势力清除,为以绝后患,他们还秘密迎立代王刘恒,谋划废黜诛杀亲近吕氏的后少帝。陈平、周勃这伙人的做法可谓狠毒。

然而,由于喊着汉高祖刘邦的口号,这群老臣们的做法,倒也名正言顺,让人说不出什么来。事实上,真正导致这场血案的,倒也不是什么姓刘还是姓吕的问题,而是不同政治势力间的博弈。作为军功集团的老臣,汉王朝建立的股肱之臣,主持诛杀吕姓外戚,实则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毕竟,打天下的时候自己在卖命,如今社会安稳了,却要看着一帮无功而受禄的人坐享其成,又怎会安心呢?

7

汉初大臣和刘姓诸王们,在吕后去世后,发动了诛吕行动。在诛吕行动中,他们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等到吕后去世才发动这种行动呢?为什么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这样做呢?

(吕后剧照)

是因为吕后的个人威望太高了吗?

其实,说吕后的个人威望太高,是不准确的。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虽然是皇后,但刘邦并没有把吕后放在眼里。不但对她毫无宠爱,而且还多次打击她。为了戚夫人,差点就废了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在这场风波中,虽然很多大臣都反对刘邦这样做,但这并不是因为吕后的威望高,而是大臣们在维护“嫡长子制”这种制度。与吕后有没有威望没有任何关系。

有人可能会说,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也许并没有什么威望。但是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是太后,而皇帝刘盈实际上并不管事,权力掌控在吕后手里。再加上吕后诛杀戚夫人,诛杀刘邦的那些儿子们后,这样,吕后的威望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吕后确实利用太后的身份,在不断残杀中,建立了自己的威望。不过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是,吕后为什么在诛杀戚夫人,诛杀刘邦那些儿子们的时候,他们竟然毫无还手之力呢?

尤其是吕后诛杀刘邦的那些儿子们,基本上都是命令他们进京城,然后把他们控制起来,然后采用下毒的方式,轻松就把他们搞定了。吕后在让他们进京的时候,他们为什么就乖乖地进京,为什么却不反抗呢?

显然,吕后在当太后的时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望,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权力,还在于别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吕后手里掌控着兵权。

(陈平剧照)

说起来,吕后手里掌控的这个兵权,其实两次都是陈平送给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次,刘邦临死前,因为有人说樊哙要造反,刘邦大为生气,于是派陈平和周勃前去杀掉樊哙,并且夺取樊哙的兵权。可是,陈平却对周勃说,刘邦眼看就要去世了,如果杀掉樊哙,一定会遭到吕后的打击。最好的办法,是把樊哙抓起来,送到京城,等刘邦自己处置。

结果在半路上的时候,刘邦就去世了。刘邦去世后,吕后立刻把樊哙给放了,兵权又回到樊哙的手里,相当于回到吕后手里。

可以说,吕后手中的这个兵权,还真是陈平送她的。

第二次,樊哙在掌控了兵权六年后就去世了。樊哙去世后,兵权由周勃、灌婴等人暂时掌控。接着刘盈又去世。刘盈去世的时候,吕后大哭,但是却一滴眼泪也没有。这时候,陈平和张良儿子张辟疆讨论。陈平说,太后为什么只是哭,没有眼泪呢?张辟疆说,太后之所以不流泪,是因为兵权不在她手里,她心里很担心呢。如果兵权在她手里,她就真情流露,肯定流泪了。

于是,陈平又去给吕后说,请她封吕后的侄儿吕禄和吕产为将,由他们来掌控兵权。吕后听了张良的话,果然就封吕产和吕禄为将,由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这样一来,吕后又重新把兵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了。

(灌婴剧照)

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平第二次送兵权给了吕后。

由于兵权一直在吕后的手里,因此,这也才使得吕后具有那么大的权力。

事实上,吕后去世后,朝中大臣与诸王也并不是想杀诸吕就杀诸吕。当时刘肥的儿子刘襄先造反。但是他虽然造反了,只是夺取周边诸侯国的土地,并不敢往京城打,并不敢前来诛杀诸吕。后来,吕禄和吕产想平定刘襄造反,可不学无术的他们,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因此才把北军和南军的兵权交给了灌婴。

吕禄和吕产没有了兵权的时候,朝中大臣和诸王才有了机会。如果吕禄和吕产严格执行吕后去世前对他们说的,绝对不能把兵权交给别人,那样的话,朝中大臣和诸王肯定也是没有机会诛杀诸吕的。

所以说,并非是吕后有多么大的威信,而是吕后手里掌控着兵权。

(参考资料:《史记》)

8

参加“诛吕行动”的王侯大臣主要有以周勃、陈平、灌婴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和以刘襄、刘章、刘兴居为代表的刘氏宗亲集团,事实上这些王侯大臣全都没有实力。

当时周勃的官职是太尉,有名无权,只是个虚职,当时的兵权都掌握在吕雉的两个侄子吕?与吕产手中,吕?是赵王,担任上将军,掌握京城的北军,吕产是吕王,担任丞相,掌握京城的南军,整个京城的所有兵权都在诸吕的控制之中。



陈平、灌婴、刘章、刘兴居全部在朝为官,并无兵权,而刘襄是齐王,但是齐国的兵权都是掌握在相国召平手中,就连刘襄起兵的兵权,都是杀了召平才夺回的,可见在诛吕行动前,所有的王侯都没有实权。

任何政变或者军事行动都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出师有名,二是有兵权。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同时也是大汉王朝的坚定支持者,不过吕雉只是支持自已的儿子这一系,而对刘邦的其他儿子进行残酷的镇压,包括杀死刘邦最喜欢的三子刘如意,逼死了刘邦的五子刘恢,活活饿死了刘邦的六子刘长,可见吕雉之狠毒。

除此之外,吕布还诱杀韩信,把彭越剁成肉酱,王侯们再厉害,也比不上韩信和彭越吧,吕雉轻松就搞定了韩信和彭越,哪个不怕死的敢在吕雉生前挑战?



吕雉在刘邦去世后,就掌握了汉朝的政权,哪怕是自已的儿子汉惠帝在位期间,仍是吕雉手握大权,吕雉虽是女人,但是执政水平、治国能力绝不比刘邦低多少。

吕雉整个家族,都曾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其家族势力在汉朝一直不低,吕雉有2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都在刘邦的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吕雉的妹夫是樊哙,既是刘邦的同乡,又是刘邦的心腹大臣,以吕雉为首的外戚一族,在汉朝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吕雉在世时,既有能力,又有势力,谁敢反她?哪怕是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那帮功臣集团,对吕雉也是害怕得不得了,生怕哪一天得罪吕雉或吕氏一族而被杀,哪怕是像周勃、陈平这样的人,在吕雉主政期间,也只能当孙子,而不敢有丝毫的不敬。

西汉初期的政治势力主要是由三大系列组成,分别是以吕雉为首的外戚势力,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功臣势力,再加上刘邦的刘氏宗亲势力,吕雉执政时,大力打压另外两个势力,将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已手中,并且大力重用吕氏族人,并且吕雉还打破了刘邦定下的白马盟誓:非刘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



吕雉不死,这些人虽有怨气,也不敢去挑动吕雉的权威,吕雉是刘邦名正言顺的正妻,又是西汉王朝正统的皇后,是西汉掌握最高政治权力的人,同时也是西汉初期的实际统治者,吕雉不死,任何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吕雉一死,周勃、陈平、灌婴、刘襄、刘章、刘兴居等人才觉得机会来了,因为吕氏一族,除了吕雉之外,活在世上的,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人,吕氏一族掌握政权的人,都是一帮平庸之辈,才给了周勃等人敢于行动的胆气。



虽然周勃与刘襄的政治诉求没有共同点,但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双方还是有所联合,周勃反对诸吕的目的是为自已拿回权力,而刘襄起兵反对诸吕的目的就是直接想当皇帝,两大系列目的是不同的。

所以即使他们没有实权,也敢于利用一些手段夺回实权,再参与对诸吕的诛杀行动。同时也找到行动的借口:维护白马盟誓。



刘襄是干掉了自已封国的国相,拿回了封国的兵权,再发兵一路向西攻打诸吕的。周勃等人是用计策忽悠吕?,让吕?交出兵权,再利用北军的兵权,诛杀诸吕,最终才成功的,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吕雉去世的基础上,他们才敢这么干,如果吕雉在世的话,周勃等人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而吕?和吕产虽然手握大权,但都是无能平庸之辈,蠢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这也是周勃等人敢于起兵的原因之一

9

吕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合法皇后,作为汉惠帝刘盈的亲生母亲,作为大汉皇朝的皇太后,她是合法存在的,她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刘氏诸侯王在太后生前不敢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只有三点:其一、吕雉是合法的皇太后,起兵反吕就是反叛汉朝,师出无名;其二、吕雉掌握着汉朝精锐中央军,起兵反吕失败的可能性十分大;其三、吕雉政治能力突出,权谋手段高超,诸王对于击败吕雉是没有把握的!

春秋、战国、秦汉时代出征打仗十分讲究师出有名,以逆攻顺,以卑击尊都是不正确的。吕后还活着,她就是汉朝的代表,她代表的就是正统,各地诸侯王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诸侯王,他们的责任与义务是镇守封地,听从中央政府的调遣。如果他们出兵攻击吕后,那么就是以逆攻顺,以卑击尊,其结果就是师出无名,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吕后死了,汉朝的正统自然是少帝,而不是诸吕氏王;刘氏诸侯王出兵讨诸吕,是维护汉朝正统,是正义行为,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吕后是一个十分厉害的政治家,大家不要以为吕后只会制作人彘,只会诛杀刘氏宗亲,其实吕后的政治才干是十分出众的。吕雉还是平民时,就带着一双儿女在田地里耕种,她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因此她执政后采用无为而治的国策,让天下百姓修养生休,百姓是感激这位太后的。刘邦在世之时,还经常征伐四方,平定异姓诸侯王,天下还在动刀兵,吕后上台后天下基本无战事。吕后跟朱元璋一样,朝堂权力斗争十分残酷无情,但是跟百姓无关,百姓还是在好好过日子。

吕后不仅善于治国,还有高深的权力手腕,娴熟的帝王之术,帝国功勋集团,刘氏宗亲集团在吕后手下都不能飞扬跋扈!吕后先后诛杀了大汉战神韩信、赵王刘如意等人,她得罪功勋集团与宗亲集团!但是吕后还是将这些功勋与宗亲玩弄于股掌之间,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两集团都不敢惹的权威人物!最后吕后掌握了汉朝精锐中央军,这支军队才是她权力的来源,任何敢于挑战吕后权威的人,都会被处死,诸侯起兵反抗也打不嬴汉朝中央军!

10

因为实力都没有吕后的强。

吕后能够执政这么多年,她的党羽也有不少,而且都已经安排到了实权的位置,如果她振臂一呼,肯定很多人响应,毕竟她多年累积下来的声望不是摆设。

另外,吕后的手段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光是想一想吕后的手段就已经不寒而栗了,谁还敢去在去和她作对呢。



而等到吕后死了,虽然吕党的势力仍然很强,但是也有一些会脱离出去,并且加入到反吕的阵营,这个时候尽管吕党仍有势力,却也没有吕后在世的时候那样壮大,也没有必要去忌惮了。

另外,吕后在世的时候,她好歹是刘邦的皇后,刘盈的母后,说白了她是皇族的正统,在那个时代,对于汉朝的臣子来说,正统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她去世了呢,那群吕党没有了吕后的支持,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什么声望。而这些反吕同盟多是开国功臣,声望拿是那些乌合之众能够相提并论的,于是反吕同盟没有了忌惮,放手的去干了。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事情也挺多的。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去世了,汉武帝才能够总揽大权,放手的去干自己的事业。而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在病危之际被张柬之发动政变,迎立武则天的儿子归政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