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平之战换帅,是赵孝成王最臭的一步棋,廉颇坚守长平,虽然不能取得胜利,至少不会导致全军覆没。可赵括一上来,就把赵国45万大军毁于一旦。

那么换帅以后,廉颇到底去了哪儿?还有后世非常感兴趣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在长平换帅以后,到底在干些什么呢?


廉颇击退燕军,却被赵悼襄王给罢免了。

廉颇被换下来以后,心里当然很不爽。在赵括彻底败亡以后,廉颇也没有因为被换掉而置气,依旧选择保卫赵国,毕竟是自己的母国,他不忍心放弃。

当时秦军围困邯郸一年多的时间,差点就把赵国给灭了。要不是后来魏无忌窃符救赵,或许秦昭襄王就提前完成称帝的想法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史记》

隔了一年,燕国也不淡定了,燕国丞相栗腹去了一趟赵国,发现赵国的壮丁基本都没了,家家户户戴白孝,小男孩儿还没长大,这正是灭亡赵国的好机会。


于是在燕王的支持下,栗腹带着两路大军直奔赵国而来。栗腹进攻鄗城,而卿秦进攻代地。刚对付完秦国,又来了燕国,赵王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

  1. 这个时候廉颇挺身而出,带领大军在鄗城击败并且杀死了栗腹,又前往代地俘虏了卿秦。为了给燕国一个教训,廉颇甚至长驱直入,将燕国国都给包围了起来。
  2. 最终燕王不得不选择割让五座城池休战,可见廉颇依旧没有放弃赵国,而且战斗力的确很强。也因此廉颇被封为信平君,成为了赵国的相国,此后廉颇又攻取了魏国的繁阳。
  3. 可惜这个时候找想成为死了,赵掉襄王上台以后,立刻用乐乘取代了廉颇。廉颇当时还在外带兵,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愤怒,所以带兵击败了乐乘。

这么一来廉颇可就犯了大罪了,于是他索性就逃到了魏国大梁。此后廉颇再也没有回到赵国为母国效忠。后来楚国将他接了过去想要重用他,可惜他心在赵国,所以没有建立什么功勋。


李牧的发展时期,是在战国末年了。

其实李牧和长平之战是完全不沾边的,因为赵括在打长平之战的时候,李牧还没有成名,至少并没有为赵国立下多大的汗马功劳。

为此赵王也不可能将李牧安排到主帅的位置上去,廉颇是老成持重的老将,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他们都是有理由成为主帅的,唯独李牧当时还没有。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

李牧发迹的时候,已经到了赵掉襄王时期,这个时候廉颇已经被赵国赶到了魏国去了。放眼整个赵国,能拿得出手的人物也就李牧了。


他之前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没办法他自己就是赵国北方边境出身的人,所以自幼对抗击匈奴有着天然的兴趣。

长大以后李牧便投入到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中,他对付匈奴有自己的办法。从长期来看,他一直以防守为主,可是一旦抓住机会,就会把匈奴引入包围圈,进而全歼敌军。

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匈奴人就好像没长记性一样,一连几次都是这么被李牧给击败的。此后十多年,匈奴人都不敢南下侵犯赵国的边境。

当李牧闻名天下的时候,长平之战已经打完了好多年,廉颇也已经离开了赵国。整个赵国都靠李牧支撑着。

这个时候进入到了秦始皇的时代,他想要一统六国,大将王翦发现李牧实在是一个难缠的对手,为此便动用了反间计。最后赵王迁居然自毁长城,把李牧给杀了,赵国也就灭了。


廉颇和李牧都没能参与到赵括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廉颇负责的,后半部分是赵括负责的。廉颇负责的部分,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是也没有什么错误,属于稳中求发展的状态。

而赵括负责的长平之战,却是一个积极向上、打算和对手决一死战的阶段,结果我们也知道,赵国几乎是满盘皆输。

而赵括在负责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是被闲置不用的,他手里没有兵权,所以也帮不上赵括任何忙。

李牧就更不用说了,长平之战的时候,他还远没有到达堪当大任的时候,所以李牧也不可能出现在长平之战的战场上。

战国四大名将,赵国虽然占了俩,可是这两个都没有在长平之战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活该赵国被秦国打得没有还手的余地了。


总结:如果李牧和廉颇同时参战的话。

开个小脑洞,如果长平之战中,李牧和廉颇都能够参战,那么赵国大军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李牧、廉颇和赵括来带领,每个人有15万人马,这已经相当充裕了。

廉颇长期负责防守,使得赵国之地固若金汤,赵括长期负责进攻,不断袭扰秦国的军队。至于李牧则是赵国的杀手锏,前期负责防守,观望寻找机会,到了后期一旦找到机会,就对秦国军队发起猛攻。

李牧还可以设下埋伏,在长期防守后,派遣一部分人马前去诱敌,等到对方进入包围圈,李牧和赵括联手出击,至于廉颇,千万不能动,这是赵国的根本所在。如果真的能够这么做,赵国自然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参考资料:《史记》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要说明一点,廉颇被换下来之后,并没有负责运粮,而是闲赋在家。至于李牧,当时还没有成长为名将。下面具体说说两人在长平战役换帅后两人的情况。


一、廉颇

长平之战换帅,是赵孝成王最臭的一步棋,廉颇坚守长平,虽然不能取得胜利,至少不会导致全军覆没。可赵括一上来,就把赵国45万大军毁于一旦。

那么换帅以后,廉颇到底去了哪儿?

廉颇击退燕军,却被赵悼襄王给罢免了。

廉颇被换下来以后,心里当然很不爽。在赵括彻底败亡以后,一直闲赋在家,当国家有难时,廉颇也没有因为被换掉而置气,依旧选择保卫赵国,毕竟是自己的母国,他不忍心放弃。

当时秦军围困邯郸一年多的时间,差点就把赵国给灭了。要不是后来魏无忌窃符救赵,或许秦昭襄王就提前完成称帝的想法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史记》

隔了一年,燕国也不淡定了,燕国丞相栗腹去了一趟赵国,发现赵国的壮丁基本都没了,家家户户戴白孝,小男孩儿还没长大,这正是灭亡赵国的好机会。


于是在燕王的支持下,栗腹带着两路大军直奔赵国而来。栗腹进攻鄗城,而卿秦进攻代地。刚对付完秦国,又来了燕国,赵王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

这个时候廉颇挺身而出,带领大军在击败并且杀死了栗腹,又前往代地俘虏了卿秦。为了给燕国一个教训,廉颇甚至长驱直入,将燕国国都给包围了起来。

在廉颇的猛烈反击中,燕国选择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孝成王才答应停战。对于久经沙场的廉颇,再一次证明了自己,表明自己不仅在防守上经验丰富,也在进攻上实力不俗。经此一战,赵孝成王把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不过,就在这一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对于刚刚即位的赵悼襄王,选择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而这,自然让廉颇非常不满。一怒之下,廉颇选择投奔三晋之一的魏国。

最后,不过,因为年龄较大、曾经进攻过自己等原因,虽然魏国国君收留了廉颇,但是却没有信任和重用他。之后,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历史典故,因为有人从中作梗,廉颇最终没有能够回到赵国。不过,作为和白起、王翦、李牧齐名的将领,廉颇还是吸引了楚国的关注。但是,在成为楚国的将领后,廉颇却没有什么较大的功劳。对此,廉颇认为这是楚国的士兵不如赵国所致。最终,廉颇抑郁不乐,老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一带)。 总的来说,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虽然人生的后半生颠破流离,但是,相对于白起、李牧甚至赵括,廉颇还是获得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二、说说李牧

而赵国换下廉颇后为什么没用李牧呢?

第一:时间上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而李牧从边关入朝为官时已是公元前246年,相差了十几年。

第二:长平之战时李牧还在驻守雁门郡防御匈奴,只是赵国边境的一名普通将军,并且还不是很得到赵王信任,曾因固守被召回,还没有成为当世名将。长平之战这样关乎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绝不会让一个小将军统帅的,就是后来换赵括,那也是因为他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而赵奢曾打败秦军并斩杀8万,可以说是当时少有的战绩。


第三:假设当时李牧已成名,赵孝成王派李牧出战李牧也可能不会赢。因为他也是名将,名将没有必胜把握是不会出战的。

李牧在对抗匈奴时,也曾经据守不出战,导致当时赵王误以为他害怕匈奴,派人顶替他,结果那人每次战斗都失败,只好又调李牧去前线,李牧不战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后来果然大败匈奴。

李牧在对抗匈奴时,也曾经据守不出战,导致当时赵王误以为他害怕匈奴,派人顶替他,结果那人每次战斗都失败,只好又调李牧去前线,李牧不战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后来果然大败匈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牧在面对白起的时候,双方都不会去贸然进攻犯错误,就像廉颇面对王龁一样坚守不出,因为廉颇三年没有发现战机,白起更不会犯错误。

第四:李牧最后是死于反间计的,赵括上任也是反间计,当李牧接任廉颇继续坚守的时候,赵国国力无法支撑,还是会中秦国的反间计,最终还是赵括出马。

所以,即使当时真是李牧来打长平之战,恐怕也难改变战局,毕竟他们都是战神,毕竟他的国君昏庸还是会中反间计的。

那么幻想一下,假如是李牧,能打赢长平之战么?

答案是不行。

战国时期任何一场战争本质上都是外交战(除了秦灭齐),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的局势:



红圈是长平。当然,这场仗不可能只有这么简单。

我们看看白圈的邯郸离着黄圈的邺县有多近......

再看看看秦国贿赂魏国许诺的那个垣雍(绿圈)在哪里,看看之后魏国夺下的那个高都在哪里......

实际上,这是一场从头到尾都在看魏国脸色的战争......

魏国不表态,秦、赵就只能耗,耗到魏国表态为止,再或者耗到一方耗不下去为止。

当魏国表态之前,连已经站在赵国一边的齐国都不敢有任何动作,粮食都不敢借一颗。

而且,魏国也不能随便乱表态,因为它的后面还有楚国——楚国不表态,魏国也不敢乱表态。

但秦、赵这么耗下去的话,楚考烈王睡觉都会笑醒啊。

以上的问题,是换不换李牧能解决的不?

接下来想一个问题:

在白起把赵军包围以后,为什么秦昭襄王敢动员河内几乎全部14周岁以上的男丁放弃秋收去当援兵。看一下河内的位置:

你觉得魏国不在私底下意思意思,他敢这么玩吗?

再想一想,就算换了是李牧把秦军给包围了,会是如何?

正在憋大新闻的魏安僖王可随随便便动个小手指头,就能让李牧前功尽弃。

所以,赵国自李兑以后,缺的从来不是优秀的将军,而是优秀的纵横家。虞卿虽然聪明,但面对魏楚的野心依旧无能为力。

3

这个问题明显带风向啊!廉颇,李牧什么时候负责运粮和打援?长平之战,开始的时候是廉颇主将,秦国没有取得进展,无奈适应反间计,放出风声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中计,用赵括替换廉颇。赵括之父赵奢再三苦劝,赵王不听。廉颇无奈,只能把兵权交给赵括,因此并没有廉颇负责粮草之事。之后廉颇至于李牧,长平之战时,还没有出名,所谓负责打援之说更是莫名其妙!

4

你咋不说韩信为啥不去帮忙?还李牧呢!李牧与白起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李牧第一次出现在赵国历史书上大约是在长平之战结局近二十年后即公元前243年李牧第一次出现在赵国的历史舞台上,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结束,相差十七年,加上长平之战赵国大量军官死亡和李牧的才能,第一次出现的李牧大概率在三十岁左右,推算出李牧出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8年到前273年之间,也就是说李牧在长平之战时,还未成年怎么可能去与白起pk!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