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中考成绩优秀,高中却成绩平平,学校责任还是个人原因?

中考成绩优秀,高中却成绩平平,学校责任还是个人原因?

2020-08-04 01:04阅读(133)

中考成绩优秀,高中却成绩平平,学校责任还是个人原因?因为中考时候的优秀生源,在高考中并没有考出优异成绩,南京一中的学生家长围堵校门,并要求校长下课,家

1

都有原因。

首先,个人有没有努力学习是主要原因。很多高考状元进入大学变得堕落,有的被劝退,这肯定是个人原因,和学校没有关系。中考成绩好,进入高中以后,学生可能不适应高中环境和学习,退步很正常。

我考入高中之后,有些得意忘形,第一个月对高中生活特别好奇,每天只顾着和新同学聊天,完全没有听老师讲什么,以至于月考倒数,非常受打击。月考之后,我调整心态,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每天五点多起来自觉早读,和同学一起比着学习,分科后很快又考到前十来名。

学习真的靠自觉,老师只是给你提供信息,学不学会看你自己态度了。个人努力是内因,老师和学校是外因。学习主要靠内驱力。

其次,学校是第二原因。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抢着让孩子进入名校。好的学校和好的班里学习氛围好,学生在里面自然而然受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就是为什么衡水中学全国有名,毛坦厂中学人山人海。因为在激烈竞争压力很大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力争上游!

能进好学校就不要去一般的学校当鸡头,因为你会发现就算在好学校里成绩一般,拿到一般学校里也是名列前茅。

好学校不意味着就能遇到好班和好老师,这都是随机的,当然有的家长会动动关系把孩子调到好班。但是不学习不努力还是没有用的,那只是一个外因。

我们这里的地高有好班,一个月考一次,没在前一百名,直接淘汰进普通班。如果下次考好,还会调进优秀班。这种竞争很残酷,但很有效,激发个人潜能。

2

7月28日,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一中因整体高考成绩欠佳,引发该校家长不满,家长们聚集在校门,要求【校长下课】,区老师一资深球迷表示这个词语倍有喜感。



说实话,看到家长们的举动,我的第一反应是:活久见。这是考得有多差啊?要知道,我们可不是大洋隔壁的灯塔国,闲着没事动不动就游行示威啥的,普通市民是有多不满才会围堵校门?这情况看得最多的,也就只有世界杯预选赛国足主场门外了吧?还能发生在校园?

然而,这几天陆续了解了事情始末后我还是理解家长们的心情的,请看下图:


高中生源的入口质量,基本决定了出口水平,高分人数、高优率(一本率)等指标会在一个范围内波动,但是断然不会相差太远。但是从这个图来看,南京一中今年的高考成绩为简直把“生源决定成绩论”的脸打得啪啪响,尤其是4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江苏高考满分480分)。

成绩落差如此之大,大伙肯定得探讨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乎,素质教育成了首当其冲的背锅侠!

成绩沦陷,素质教育不背锅

我留意到舆论上的第一个说法,就是家长纷纷质疑以标榜素质教育闻名的南京一中整体方向根本就是错的,你整个战略就是错的,领导难辞其咎,所以第一把手——校长必须下课以还大众一个交代。

学校方面,当然不可能因为少部分家长的诘难而让校长下课(起码不是现在),其官方发布的一则《告2021届高三家长书》中提出的延长晚自习,研究新高考,分层教学培养尖子等承诺,则被认为是“认错”,有人更是上升到“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举白旗的层次。

但是,这件事情火起来后,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现在或者曾经的“当事人”现身说法:




知乎上的高赞回答,总结起来就是:领导不作为,老师教学差,就连一直标榜的素质教育,也并没有让人觉得多“素质”,反而更像是要完成任务。矛头直指的并不是素质教育,而是学校领导和部分老师。

这次引起公愤,校方是难辞其咎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一个被引出来的话题,断然背不动这口锅。

大部分地区不具备素质教育的土壤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仿佛已经成为了一对反义词。衡中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代表,它的反对者则几乎都是素质教育的捧场客。为“应试”而学习,总让人觉得有那么点儿low,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一听起来就高大上很多。于是,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占据着道德高地。但是,我国著名哲学家王境泽说过:万物逃不过真香定律。考试分数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存在,而一个人的素质则是虚无缥缈的玩意儿,于是99%的人哪怕嘴里说着素质素质,身体还是很诚实地选择战队应试。

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出身,二是大环境。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学过地理的都知道,谈起资源,“总量大人均少”这六个字准没错。国情注定了我们不像极个别的欧洲发达人口小国的民众,他们可以选择混吃等死;而自古以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越来越强的教育观念,又注定了我们不像大多数印度民众一般混不了吃的也就躺平等投胎来世晋升高种姓。

除了个别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以外,对大多数人来说,读书就是最可靠的出路。这其中,985、211文凭才是最大的敲门砖,而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子太多太多了,随便举一个:中考不考地理和生物,你看看我们这些学生们学得如何?

出身和大环境,决定了应试教育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提倡素质教育,首先必须不能牺牲成绩,这是大前提,而南京一中就是踩了这条底线。

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就容易得到下面这个结论:大部分地区和人群不具备充分开展素质教育的土壤。

比如说,你得懂得选好地方投胎。

这是北京2019年各区高中录取率数据,东城区和西城区竟超过100%,17个区里有9个区超过90%。至于高考那就更不必说。

除了北京之外,某些处于高考相对优惠模式的地区,意味着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也就意味着有较为宽松的条件可以让“应试教育”稍微休息一下,给“素质教育”表演的机会。

家庭条件道理相同。读书不成,可以砸钱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出国镀金,可以凭借人脉关系商海浮沉或者起码谋得一份优差。而无数城镇农村的孩子,则只有考试这一条路可走

末了,再多说一点。

某些自诩重视素质教育的家长们,让孩子习得某项他们并不喜欢的特长以谋得加分等升学便利,非但不是素质教育,恰恰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只不过不体现在试卷上而已。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对立,但是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时间和精力就这么多,两者兼顾谈何容易,一方过剩,大概率牺牲掉另外一方。而这个土壤之下,素质教育尽管占据道德高地,但依旧只能在少数合适的土壤下开花。唯有社会经济更加发展,包容度更加多元化,适合素质教育的土壤才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