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杨朱等个个都是哲学家。还有汉代的董仲舒,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都是哲学家。
科学这个词是舶来品,中国封建历史上还没有那个人自称或被世人称为科学家的,当然建国后的那批伟大的科学家名垂千古!
文艺确切不应该叫家,文艺的领域太广了,中国历史上大文豪数不胜数,书法家汗牛充栋,画家也是如此。由于文艺领域太广名家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杨朱等个个都是哲学家。还有汉代的董仲舒,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都是哲学家。
科学这个词是舶来品,中国封建历史上还没有那个人自称或被世人称为科学家的,当然建国后的那批伟大的科学家名垂千古!
文艺确切不应该叫家,文艺的领域太广了,中国历史上大文豪数不胜数,书法家汗牛充栋,画家也是如此。由于文艺领域太广名家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提到科学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不可否认,相对于西方,中国的科学家不够突出,人数也较少。但我们毕竟有5000年文明,自古至今还是有不少彪炳史册的科学奇才的,比如祖冲之、张衡、毕昇等,他们在所处的时代,也是名震世界的。然而有一个现象不能不承认,就是在古代,尽管中国有不少世界级科学家,但基本都是男性,女性科学家极为罕见。
据中国现存古籍记载,中国古代数千年间与科技有关的女性不过数十人。由杜石然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中,提到的女科学家仅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极少提及中国女科技人员。我们之前的教科书上也仅提到宋末元初的黄道婆,但她也只是改进了棉纺织技术;还有就是嫘祖,即我们的祖先黄帝的结发妻,她是养蚕业的发明人。然而,不管嫘祖还是黄道婆等只不过是跟科技有关,还谈不上科研,真正的女科学家确实难觅。
不过在清朝,确实存在一位女科学家,而且是世界级的。尽管她在中国的史籍上记载很少,但却被世界科学界推崇。她虽然只活了29岁,但却因其突出的科学成就享誉世界,死后203年其姓名却被一颗小行星命名,她还被印在外国的一张明信片上,堪称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科学家。那么这位女子究竟是何方女神?有何杰出的科研成果?为何在中国不广为人知?本期分解。
(一)科技世家
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会凭空出现,它的诞生必然有一定的条件或者环境。人才亦然。毫无疑问,她诞生在一个有科学基因的家庭。她叫王贞仪,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长县。王贞仪于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苏江宁上元县(今属南京)的一个医生家庭。
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他虽是仕途人物,但也是一位学者,或者也是科研人员,他精通历算,也著述甚丰。尤其是,他嗜书如命,据说藏书达到七十五橱。所以王贞仪自小就是在书窝里长大的。
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年轻时虽也热衷于仕途,但时运不济,屡试不第,便弃文从医,成为一名医生,对医学颇有研究。在父亲的影响下,王贞仪对医学也比较精通。不过对王贞仪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祖父。
(二)全能的才女
王贞仪的祖父曾把家从安徽迁到江苏,后又迁至吉林,最后在吉林去世。王贞仪在11岁时,随祖母去吉林为祖父奔丧,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她有机会阅读祖父丰富的藏书,这使她血液里的科学基因被彻底激活。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历,又增加了不少见识。可以说,她小小年纪便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上她的天赋异禀,她的人生注定会与众不同。
王贞仪可以说是一位冠绝古今的全能型才女。一般才女所擅长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自然不在话下,她还巾帼不让须眉,骑马射箭也颇为擅长。她十几岁时,就曾向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史书说她“跨马横戟,往来如飞”,达到“发必中的”的程度。为此,王贞仪还曾写下如此诗句:“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她还曾以花木兰、大小乔等为题材,写下了《题女中大夫图》的长诗,抒发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的胸怀。
不过王贞仪为后人称道的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才和武才,所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甚或精通骑射,俗。奇女子就是奇女子,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就提出“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她认为学问并不是专门为男人而设的,女子的智慧并不比男子差,照样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她的才学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数学和医学上面,她可谓是一位有世界意义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甚至是物理学家。
先说医学方面。王贞仪从小向行医的父亲学习医学理论,不但精通医理,而且能切脉处方。在医理上,她第一次提出了五诀,同时提出治病用药八要。王贞仪重视医理与临床的结合,她的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据史书记载,她医术高明,20多岁便有了“女中华佗”的称号。
再说数学方面。在当时中国的学术界,曾有一个以梅文鼎、梅珏成为中坚力量的安徽数学学派,王贞仪也是其中的核心之一。她在数学研究中,注意吸取中西算法之长,化繁为简,灵活运用,不受旧方法旧思想的束缚。在数学方面她的主要论著有《历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重订筹算证讹》和《西洋筹算增删》《勾股三角解》等。
王贞仪在“筹算”方面很有研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在没有计算器的古代,它跟算盘一样,是古代的“计算器”。算筹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小棒,计算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
“筹算”是在17世纪初叶,由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的一种计算法,明末传到我国。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王贞仪也从事了这项研究,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这种繁杂的算法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明易懂。
我们现在用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笔算法是1903年才传人中国的,在这之前,中国的算术主要是靠珠算和筹算两种方法。
不过,王贞仪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在天文学方面。她对探索宇宙星辰的奥秘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不仅阅读中外天文著作,还长年坚持夜观天家,日算星辰,日积月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第一手资料。
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相信“地圆说”和“日心说”的学者之一。中国古代,人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为日月星辰围绕着自己转,并且只有“天圆地方”的概念。但王贞仪通过自己的研究,推翻了这个“约定成俗”的观点。
她在著作《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吗?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正确地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是一个很科学的认识。
王贞仪还很善于逻辑推理,她在《地圆论》中提出“地”是圆球形的六大理论时,并没有现代科学实验条件,而纯粹是从已有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用逻辑方法推导出来的。而逻辑推理正是中国古代的学者最欠缺的东西。
王贞仪还对日月食有专门的研究。在古代,日月食现象被蒙上神秘的色彩,比如天狗吃月亮等,甚至还被用来预测吉凶。祖父留给她的古书《灵宪》里,曾记载着关于月食的理论,称发生月食时,太阳在地球与月球之间。这个理论与科学事实不符。在当时,王贞仪就察觉出了其中的错误。为了揭开日月食的秘密,她经常披风饮露,独坐户外,仔细观察星象的运行和变化。
她还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搞试验。没有科学仪器,她就自己动手制造。
有一天,王贞仪关紧门窗,一个人躲在屋里做实验。到了吃饭的时间,她母亲在房门口等了好久,仍然不见她出来,就非常好奇地从门缝向内张望。
原来,王贞仪把水晶灯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被扳倒在灯下当作地球,而她手拿着镜子当作月亮,模拟月食发生的情景。她一遍遍地移动着镜子,反复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就这样,她终于弄清了日月食这种天文现象。
她还写下了著名的《月食论》一文。在该文中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们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见到望(月圆),初一才能见到朔(月隐)。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由于太阳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遥远,因此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见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了望,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她所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王贞仪博览群书,但并不迷信,能够批判地吸收。如当时一些历书将恒星年同回归年的区别,说成起于汉武帝进行太初改历的时候。王贞仪指出,这种差别并不是起于《太初历》,而是自晋代虞喜发现“岁差”以后才“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历书上还说,由于岁差,春分点逐渐东移。王贞仪指出,岁差引起的春分点移动是西移而不是东移。
在我国何时产生“定气”( 定气是一种确定节气的制度。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自春分点起算,黄经每隔15°为一个节气)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定气”始于唐代历法。王贞仪批评说,“定气”开始于北齐的张子信,其后隋代刘悼,唐朝李淳风和僧一行才测得更加精密了。王贞仪这些批评和见解,基本符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实际。她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至今仍使我们钦佩。
在古代,如果谁懂得天象,那几乎是被誉为神人的。比如诸葛亮,他就颇知天象,曾经预测到在冬天会刮东南风,而造就了一场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赤壁之战。不管东南风是不是他借来的,但总归是他明白会刮此风,所以诸葛亮凭此而成“神”。
而王贞仪也是懂天象的。她因为长年保持夜观天象的习惯,就也显得颇为神奇。有一年她预测到安徽宣城会有涝灾,提醒当地农民注意,应种抗涝的高杆农作物。可是人们都不相信这个小女子的言论。结果,没多久,竟真如她所言,宣城多日大雨,给农民的收成带来了严重影响。这时人们才想到王贞仪,于是问她怎么回事。王贞仪答道:蚂蚁纷纷爬向高处,动物敏感,如若发生异常,必与天灾有关。
做为一名全能型才女,王贞仪在文学方面当然也有建树。她著有《德风亭初集》十四卷、《德风亭二集》六卷、《文选诗赋叁评》十卷、《女蒙拾诵》、《沈疴呓语》各一卷等。其文才也是很高的。比如她在邳州写的一首诗《下邳夜泊》:“黄石城头雨未干,晚风吹送角声寒。扁舟莫道小如叶,载得春愁分外宽”此诗绝对属上品,尤其是后两句,描写愁思的效果也不亚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王贞仪为何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
王贞仪大多的科学研都在18至24岁之间,在此阶段,旁人都已结婚生子,而她的婚事却一再推迟。直到25岁时,才与安徽宣城秀才詹枚结婚。詹枚是思想很开通的人,他甘当妻子的帮手,与王贞仪一起读书,并协助她整理书稿,还为王贞仪出版著作而四处奔走。这一点她是幸运的。但她又是不幸的。天妒英才,她因长年的科研工作,再加上家务的劳累,使自己积劳成疾,在她年仅29岁时,便被病魔夺去了青春的生命!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王贞仪并非一个傲慢的人。临终前,她嘱咐丈夫将多年手稿删除或焚毁,至多留下十二三卷,剩下的交由好友蒯夫人处置。这点有点像奥地利文学大师卡夫卡。
丈夫詹枚在悲痛中将手稿整理校订,后半生致力于这些手稿的出版琐事。如此,王贞仪的贡献才得以部分面世。好友蒯夫人的侄儿,即清代会典馆总纂的著名学者钱仪吉阅后感叹:“贞仪有实学,不可没。”
我国历代学者对王贞仪的评价都很高。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赞扬她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他这里主要指的是,古代懂天文的女子极少,东汉的班昭也懂一点天文知识,但也没有什么成就,她得以史册留名的是对其兄《汉书》的续写。所以,也可以说,王贞仪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天文学家。
英年早逝,是王贞仪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广为人知的一个原因,但她的被埋没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必须同科学的敌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坚决的斗争。还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嘲笑她,说女孩子的正当职业是刺绣、缝纫,做家务,相夫教子,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她经常遭到攻击。但是王贞仪具有很强的反叛精神,她据理驳斥,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她顽强地抵抗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
王贞仪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还为妇女的地位呼号,为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学习科学文化的机会而鸣不平,充分表现出一个独立的女性要求自尊、自强、自爱、自立、平等的崇高精神。
事实证明,越到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学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之类。面对这些邪恶,王贞仪在《葬经辟异序》和给她父亲的一封信里,明确宣布,这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风水”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还有人抬出所谓“风水”本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以此来打压她。王贞仪指出,这正是那些圣贤的缺点,学古人必须取批判态度。王贞仪的科学成就正是在同这些谬论邪说的斗争中取得的。
但这也正说明了,在封建礼教统治的社会,一个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女性,她的生存空间是多么狭窄,她的认可度是多么小。即便在许多年后,王贞仪的科研成果被世界认可,但在当时是没有地位的,在她所处的时代,她是被埋没的。所以在中国的正史中,王贞仪鲜有记载,即便有也是语焉不详,所以她的事迹不可能在古老的中国广为传颂。
还有就是,在清朝的中后期,中国开始进入全面落后于文明世界的颓废时期,整日处在落后挨打的局面,科学研究当然不被重视。从那时起,被载入史册的多是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改革派和革命派、爱国人士等。女性更是如此,比如秋瑾等,至于像王贞仪这样的科学家女性,当然是被忽视的。
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即便被埋没数百年。今天,王贞仪在世界再次闪光,在科学界的地位再次被提升,历史给了她一个公平。
王贞仪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来理解“天圆地方”这个概念的人。2000年2月8号,也就是王贞仪去世203年之后,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即王贞仪星)。
王贞仪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永远的骄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三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黄宗羲揭露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为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等现实的问题,提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古代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世界是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发展是变化的,有规律的事物是可以认识的,精神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精神,其实了近代人们的思想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科学家:
1.张衡:最出名的是候风地动仪,就是现在也造不出来。
2.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西方1000多年。
3.沈括:中国古代天才中的天才,全才中的全才,其成就太多,在此不一一例举。(自己百度,你会惊讶的)
张衡、祖冲之、沈括(从左依次)
哲学家:这就太多了
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
文艺家:伯牙、顾恺之、吴道子、杜甫、李白、王维、张择端,徐悲鸿等等(数不胜数)
中国近代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由古代向近现代发展变革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白眉初先生!
白眉初先生1876年出生在河北卢龙县,满族人,通读了许多传统的地理书籍,后来进入北洋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被聘请为天津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的学员班主任。也是邓颖超同志的老师,后来被聘请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兼任地理学部主任,期间还参与了地学会的创建。并担任《地学杂志》编辑部部长,长达25年,即使晚清民国战乱频繁,他也仍旧出去考察,不幸于1940年,在考察西南川康地区的途中病逝于四川。
白眉初先生著作颇丰,包括《中华民国省区全志》这样400万字的专业巨著。为中国地理学的近现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包括《中国人文地理》这样流传广泛的著作。也因此,白眉初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现在我们所知的著名的南海“九段线”这一维护我国领海土地的重要地理学定义。就是由白眉初先生1936年首次提出的“十一段线”演化而来!可以说白眉初先生的学术水平和爱国情操,都值得后辈学习!
科学家
1 墨翟(墨子),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我国的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号”。
2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中医学家,专攻妇科、五官科、儿科等,著有著作《内经》、《难经》等,广泛应用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源头之一,扁鹊也因此被尊称为“神医”。
3 张衡,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4 蔡伦,东汉时期著名发明家。蔡伦在前期造纸经验的积攒下,创制了新的造纸工艺,也因此他的造纸技术被成为“蔡侯纸”,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5 张仲景,东汉著名中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因其使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影响力较广,被确认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被世人尊称为“医圣”。
6 刘徽,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他建立了古代数学体系,开创了重差术、牟合方盖、探索圆周率等数学方法,主要代表著有《海岛算经》、《九章算术注》等,是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7 裴秀,魏晋时期著名地理学家,主要代表作有《禹贡地域图》等。裴秀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确立地图绘制理论的科学家,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开创了古代地图绘制学的先河,被誉为“科学制图学之父”。
8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主要代表作为《水经注》,并由此产生了“郦学”一派。郦道元在水文学方面颇有成就,被誉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
9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数学家,也因此被称为“祖率”,主要代表作有《述异记》、《安边论》、《缀术》等。
10 贾思勰,北魏时期著名农学家,主要代表作有《齐民要术》,这本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也是最为完善的农学典著,帮助了中国古代农业有了长足发展。
11 孙思邈,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专攻妇科、儿科、内科、外科、五官科,主要代表作有《少小婴孺方》、《妇人方》、《千金要方》等,此外,孙思邈在针灸术领域也颇有成就,流传著作《明堂针灸图》,被誉为“药王”。
12 毕昇,北宋著名发明家,首次发明“活字印刷术”,比西方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经济领域,对世界文化传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3 沈括,北宋著名科普综合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良方》、《梦溪笔谈》等,尤其是《梦溪笔谈》是集古代中国科学之大成之作,在化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水利学、医药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14 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学家,创制仰仪、景符等高精度天文测量仪器,简化前人的浑仪为简仪,其编制《授时历》和现代使用的公元历法几乎没有差别。
15 徐霞客,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其主要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历经前后30年,考察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16 李时珍,明朝著名医药学家,主要代表作有《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等,被誉为“药圣”。
17 徐光启,明代著名农学家,主要代表作有《甘薯疏》、《农遗杂疏》、《农政全书》、《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是中西农学的结合者,同时引进番薯,提倡“农政”的治国方针。
18 宋应星,明末清初著名科普综合学家,其主要代表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生物、物理、化学、哲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19 梅文鼎,清朝“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著作多达40多种,结合中西特色创制了揆日器、侧望仪、璇玑尺、仰观仪、月道仪等,甚至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一齐被成为“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哲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杨朱、荀子等都是哲学家。汉代的有董仲舒、王充,佛家也有自己的哲学,宋代有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陆九渊,明代有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等。
文艺家
文艺太宽泛,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现象、潮流和理论, 诗歌、散文、书法、绘画、小说、戏曲,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极其丰富。各时期代表性的文学有先秦散文楚辞,两汉的散文辞赋、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绘画书法志怪小说、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明清小说等等。例如:
先秦时期散文有:《尚书》、《春秋》、《左传》(左丘明)、《国语》、《战国策》(汉刘向编订)《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楚辞有: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汉赋有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和杨雄的《甘泉赋》、张衡《二京赋》、蔡邕《述行赋》等,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陶渊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的散文诗歌、豪放派(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的宋词、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大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等。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哲学家,文艺家都很多,我就各举一例
郭守敬是邢州邢台人,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方向都有卓越的成就。
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曹雪芹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吴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