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史学界最大的谬论。说这话的人,真应该让他们穿越回大清,流放宁古塔去体验生活,永世不得返回中原。
关于这个论点,我真的很多次都想爆粗口,真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动动脑子思考。
为什么清朝统治下的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丧失权力,羞辱国家,割地赔款?为什么清朝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落后于世界近一个世纪?为什么到了最后旗人也承认,清政府应该灭亡?
在《饥饿的繁荣时代》一书中,有关清朝贫困,人民贫困,精神匮乏和专制政治的历史事实已经足够详尽。我们仅在这里简要分析此提议的原因:
1.清朝以后,它没有经历过“当朝黑前朝”的历史“处理”。
纵观历史,凡是朝代更替,必有一段黑历史,比如周武王黑商纣,刘项黑秦始皇,李世民黑隋炀帝,大清黑大明……纵然这些亡国之君有千般不是,上台之初总不至于如此不堪吧。
新朝的统治者总是在重复地做一件事,那就是必须把前朝的统治者抹黑,越黑越好,只有更黑,没有最黑。今人和后人不需要知道他们的功德政绩,只需要记住他们的丑陋罪恶就行了。
以往的朝代都是内部的更替,都是中国人推翻了前朝,建立了新的朝代。然而,大清亡国前的几十年,却有一段其他朝代从未经历过的特殊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矛盾,而且当时的第一敌人更应该是帝国主义列强。
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华民国短短三十多年,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争时期,还没来得及黑大清,自己已经先垮台了(或者说没必要再黑了,大清要亡已经是必然趋势),即使中华民国不黑大清,在列强的侵略之下,大清一样会亡。
2.整理清朝历史手稿的,大多数人是清朝的遗老遗少。
毫无疑问,每朝每代,官方认可的史书都是后世统治者编撰的。
就清朝历史来说,民国官方认可的正史未定本《清史稿》,单纯由前朝遗老整理修撰而没有民国官员拿捏把控政治的大方向,且遗老对史料不加分辨,导致有意无意的曲笔存在。
今人读到的《清史稿》,是旗人赵尔巽1927年修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没有像以往的朝代那样通过修史来黑大清。中华民国没顾得上抹黑前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没必要抹黑一个前朝的前朝了。
赵尔巽,是同治年间进士,一直反对共和,在全国都已经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帜时,他才被迫在东北三省降下大清的青龙旗。
辛亥革命之后,他潜心编史,宣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又恬不知耻地自诩为三国时的关羽“降汉不降曹”。
赵尔巽对满清王朝一直心怀眷恋,极尽褒扬之辞。
3.宣传影视剧,严重美化了清帝。
《读者》杂志很多年前,评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时,有人曾经戏谑地讲,造成了三百多年以后大清宫廷“辫子戏”的泛滥。
无数的影视剧,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为了追求收视率,一度歪曲历史,把大清的皇帝拍成了锐意进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形象。
影视组找到一群老戏骨加俊男小鲜肉,把大清历代皇帝演得温文尔雅、朝气蓬勃、平易近人,一个个“鸟生鱼汤”般的明君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喜闻乐见。
很少有影视剧去拍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更少有影视剧去拍“七下江南”那种骄奢淫逸,去拍“清风不识字”的那种文字狱,去拍“留发不留头”的那段精神阉割。因为那是汉人的耻辱,考虑到民族大团结的和谐社会,这是不允许的。再说谁都不会把自己丑陋的往事讲给后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被阉割。
如果要给大清历代皇帝打一个标签的话,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投机、暴政、暴虐、愚民、骄奢、窝囊、懦弱、平庸、无能……
曾国藩与赵烈文有一段著名的对话,赵烈文认为大清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太过轻巧,后君德泽不足侍,亡国“殆不出五十年矣”,而且论断是直接完蛋,甚至无法像东晋、南宋一样南迁。
赵烈文出此言后,果然不出五十年,大清已亡。
总而言之,大清近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强权政治最严重、统治最黑暗、知识文化和精神文明最萎缩的朝代。
公元1799年,乾隆和华盛顿去世,前者留给儿子一个糜烂至极的烂摊子,后者留给美国人一个三权分立的民主国家。
“大清无昏君”的说法,是一种“没有大错就是政绩”的歪曲理论,是对“庸政”的一种粉饰,然而到了晚清,统治者连粉饰太平的能力都丧失了。
大清统治之下,中国人逐渐与主流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背道而驰。大清的愚民政策,给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造成了永久的创伤,孱弱保守,萎靡僵化,细思极恐。
可以说,鲁迅先生一直抨击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大致都是大清时代造成的。人人都努力地想去做一个好奴才,直到现在,这种弊病都没有完全得到根治。
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长篇累牍地在歌颂乾隆盛世的伟大,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之术才最适合中华大地。
这种人,真应该让他们穿越回大清,流放宁古塔去体验生活,永世不得返回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