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清朝对列强宣战看成一个笑话,认为是自取其辱之举。
然而当年的清朝犹如走投无路之人,不闯一闯怎么知道哪条路是生路,哪条路是死路?
从这份诏书文字来看,更大的作用是国内的动员,历数清廷对列强的忍耐,然而列强却苦苦相逼,战争实属无奈之举,可谓有理有节。同时在诏书中提到了义和团,称他们为义勇,是褒奖之词,说明清朝想打一场人民战争,依靠义和团等民间力量,与列强一战。当时,列强已经攻陷天津的大沽炮台,距离北京近在咫尺,清朝如果不想与列强开战,就只有割地赔款一途可走,而当时义和团运动高涨,清廷以为民心可用,希望将列强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然,这样的人民战争也是有先例的,比如三元里抗英、定海之战,至少在朝廷得到的奏报中是民心可用。而此时京城聚集的义和团教民有几十万之众,这些人拍洋教、杀洋人,朝廷决策者当然有理由认为民心可用。
同时清朝统治者此举也是转移国那矛盾的无奈之举。当年中国北方连年灾荒,灾民破产,流离失所,形成了义和团有力的群众基础。如果依靠这些群众和列强进行战斗并取得胜利,那样既可以提高清廷的凝聚力,也能打击列强。那大清就是团结的大清,成功的大清。既然如此,何不一试?
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义和团也不过就是一群暴民和神汉组成的乌合之众,欺负手无寸铁的民众尚可,对付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列强立即作鸟兽散,京城很快陷落,慈禧太后也被迫逃命。接下来是带给中国人民更大苦难的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至此,清廷的《对万国宣战诏书》带来的教训可以用惨痛来形容,十几年后清朝的灭亡也于此有很大关系。
此事带给后世的教训就是统治者不要通过鼓动普通民众的仇恨排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否则这些民众会成为新的义和团,让当权者骑虎难下,甚至被表象所蒙蔽,以为士气可用,其实只是纸老虎,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