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六部”也是有工作的,并不是闲差!

明朝在封建社会算是个特例,在南京和北京拥有两套中央班底。南京的那套中央班底是朱元璋设立的,本来也是唯一一套。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之时,为了减轻阻力,在北京建立中央班底的同时,也给南京留了一套。

按理说,全国所有政务,都有北京的六部决策和执行。其实,南京六部级别和北京六部一样。南京六部也有自己的直属片区---南直隶,以及附近的部分江南省份也归南京六部管理。

<明朝的15个省级行政单位>

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朱元璋建国时,将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级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划分为“直隶”,直接归中央六部管理。

朱棣迁都北京时,又把原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府和州直隶州(现在的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也直隶中央六部,遂称北直隶,和南直隶对应。

<南京六部权限>

南直隶在迁都之后,依然保留下来,给南京六部当做辖区。

南京兵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兵权,有49个卫所。

南京刑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刑名案件。

南京吏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官员京察考功,权力比北京吏部小很多。

南京工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营造工程事项。

南京户部,权力大一些,南直隶和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都归他管理。还有全国的漕运和盐引,也归他。

南京礼部,唯一一个清闲衙门。因为,皇帝在北京,礼仪祭祀等事务也在北京办,这个部门基本上没业务。

由上可以看出,南京兵部和户部的权利相对大点。其他四部之中,礼部最差。

(文|勇战王聊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对于明朝在南京的那套班子还真不能看得太简单,“吏隐”也好,“莳花尚书”也罢,那只是对比北京官员来说,事实上南京这套班子手里的权利不小,部分官员甚至可以直接和北京分庭礼抗。

明朝两京制的坎坷实验

现代人看明朝两京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玩意是朱棣迁都的副产品,主要是妥协出来的。事实上朱元璋早就做过实验了,他很早就把开封定为北京,试图建立一种军政分离的体系。但是因为开封属于四面受敌的地形,明朝边境又大范围北移,朱元璋不得不放弃这次实验。

之后明太祖一直在寻找北方可以定都的城市,太子朱标出京考察了西安等北方大城,但随着朱标的死亡,明太祖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到对朱允炆的培养上,这个两京制实验再次搁浅。

所以朱棣保留南京的中枢体系一方面是为了迁都过程不出乱子,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延续朱元璋的制度实验。而且两京制也不是明朝首创,周、汉、唐等王朝都存在不同形式的陪都,只是不至于设两套班子而已。

朱棣死后仁宗继位,他不太喜欢北方首都,动过回南京的念头,所以仁宗强化了南京那套班子的配置,把朱棣削减的官员再次补充完整,还让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坐镇,至此明朝南北两京两套完整班子才彻底形成。

但是这形成的只是框架,里面的详细内容明朝且折腾了好多年,光一个北京的六部尚书脑袋顶上有没有“行在”两个字就折腾到正统六年。几个皇帝去了加,加了在去,玩的不亦乐乎,官员们只能全程懵逼的看着。

好在到了明英宗这里北京做为政治核心、南京做为陪都算是彻底定下来了,之后再折腾就都是小打小闹,不牵涉国体。那么南京这套六部班子具体的日常工作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最终它没有发挥出备用中枢的作用,被清朝弹指而破呢?

南京六部职责

总体上说南京六部的编制还是小于北京的,在北京六部大多是一个尚书配左右两个侍郎,属于一正两副的格局。但是在南京是一个尚书配一个右侍郎,总体人数比北京少很多。

  • 南京吏部:通常六部格局中吏部为长,权利最大,但是南京吏部确实不如北京,它能够考核的官员范围很小,只有南直隶一地。不过这不能说他们没有权利,这帮大爷的考核权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北吏部任何限制。

  • 南京户部:在南京六部中其实户部最大,最初他们掌管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山西、陝西、云南共九个地区钱税转运。后来被革除了山西、陕西、广西、云南四地,但仍掌握整个南中国的钱粮调运,没有他们支持,明朝根本别想打规模较大的战争。

  • 南京礼部:很多人说南京礼部最废,但稍微注意点下属机构不难发现,他们是主管铸印局的,那是不折不扣的肥差。

  • 南京兵部:南直隶49卫一切兵马操练、禁缉盗贼等工作都由他们负责,不受北吏部任何节制。在宣德八年,南京兵部尚书黄福获得了参赞机务之权,总管一切留守、防卫大权,连钱粮都可以专拨。

  • 南京刑部:吐槽机觉得南京刑部才是最废的,南直隶除了落魄官员,最不缺的就是勋贵,刑部官基本没啥权限收拾,不被收拾就算好的。

  • 南京工部:在封建时代搞技术的再牛也有限,但是再悲剧也能吃饱饭,南京工部好歹管着整个地区的营缮,还有一个宝源局(铸钱的)在手里。

没啥卵用的备份

从上面的各部职责中不难发现,这个备份其实是有大用的,一旦北直隶的政治核心损毁,这边按道理说可以迅速接管整个南中国的统治,好歹能维持个偏安江南的局面。然而历史显然没向这方面发展,南明死得比南宋还悲剧,到底毛病出在哪了?

其实说来还是明朝自己的问题,承平日久,朝堂越发不重视这套备份系统,直接拿来当明升暗降的垃圾桶。明朝中后期南京几乎成了失意官员的大本营,在东林党这群嘴炮狂魔到来后更是升级成职业反对派,再次把南北撕裂,两京制从互为表里变成互相拆台,打的头破血流。

在天启年间后金崛起,平乱必然需要打仗,打仗必然需要花钱,而相对富庶的南京在这时候喊出了“辽东以一隅病天下”,不如放弃的口号。两边围绕着辽东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撕逼,一直折腾到李自成进京都没弄出结果,两京制的好处没享受,弊端倒是彻底暴露了。

崇祯自杀后如果南直隶快速确定新的皇帝,好好经营江南,依赖长江天险也不难苟延残喘。然而因为党争日久,两边已经忘记了大敌当前,为了拥立谁再次折腾了个死去活来,最终朱由菘求助江北三镇武将才登上帝位,南明文武从此分裂,武将军阀化再不可逆转,它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明朝的两京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文武或者南北,再次也能打破交通限制,方便统治庞大的国家。然而最终它成了党争的温床,几乎直接毁灭了这个王朝,朱元璋泉下有知,大抵也只能苦笑吧。

3

明朝的南京,自迁都北平后,明朝很多皇帝一辈子也没去过,却还保持这六部这套班子。

它存在的原意,本来是明朝储君的实习基地;皇帝的退路。因为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备用班子。

只可惜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彻底成了一个养老机构和权斗失败人员流放处。


当初朱棣迁都北京,至于南京这套班子究竟留不留?实际上还是做了非常深入考虑的。

当初为了筹划迁都北京,花了十几年的时候。大量的工作,实际上还是要靠南京的中枢机构来运作,所以南京六部的班子才是国政的主导,朱高炽监国,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

所以朱棣把内阁、六部全搬到北京去的过程中,为了按部就班,不出乱子。他并没有把南京的六部一下子全撤掉。而是采取了保持原建制,不断转移功能,然后逐步弱化,最终转移。最后北京六部健全功能以后,南京六部就剩下了礼、刑、工三部。所以职能的弱化导致了南京的六部近乎形同虚设。


但是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他当时面临的形势的确比较艰难,所以他必须备份一套班子。

所以恢复了南京六部的全部建制,并且把太子朱瞻基安排到了南京。所以朱高炽把南京变成了储君的实习基地,更是自己的退路,万一在北平干不下去,哪怕自己一个人到南京,立马能投入工作。

从南京六部的权责,就可以看出这个动机。

更关键的是南京六部虽然总体权限不及北京。但南直隶(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都归南京户部管理。

所以整个明朝最富裕的地方的税收,最挣钱的买卖,以及北京的口粮运送这些活都是南京户部经手。你还能小看南京户部么?


南京地区49个卫,都直接归南京兵部尚书管。北京兵部尚书都没这个权限。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和吏部一样,只管自己治下的一亩三分地。

南京工部保持了和北京工部同等建制,因为它有监督南京户部的职责。南京户部的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都是由南京工部负责铸造的。南京户部油水越大,南京工部油水就越大。

最清水衙门的便是南京礼部,按道理皇帝不在南京,是没必要设礼部的。但是南京保持了礼部,其实意义更非凡。因为礼部尚书通常也被看作是入阁为宰的必经之路。所以南京礼部原来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朝廷培养全局性人才的。


但是很可惜,自从朱瞻基以后,明朝的太子也不到南京实习了。而南京六部的独立性又高。明朝的皇帝就通过南京守备、守备太监来控制南京。

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六部就成了朝廷官员的养老部门了,比如像海瑞这种官员,杀又不能杀,让他在朝廷里,又鸡犬不宁,安排到南京,一直安稳到老。

崇祯当年几次打算去南京,可惜面子下不了,否则或许还能有另一个说法。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4

由来

自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武力的方式夺取皇位登基称帝之后,北京在明代的政治地位就发生了变化。明朝的南京六部和中央六部,这种并列设置在稳定下来之前,其官制是经过了多次演变的:

明成祖擎建北京,设置北京行部;巡狩北京,设置行在六部;定都北京;废除行部,行在六部去掉“行在”成为正式的“中央六部”,南京六部地位下降(南京官署);明仁宗重议迁都,重置行在六部,此时南京虽为名义上的中央六部,但行在六部在皇帝左右,无异于中央六部;到明英宗时,确立北京为京师,行部废除。

而此时,南京六部与中央六部的并列设置才稳定下来,两京制也确立了下来。

南京六部

南京六部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然在南京保留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同时,南京也和北京一样,设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只不过南京六部官员要在其称呼前加上“南京”二字。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由于北京所属中央,南京六部的权力虽然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职权。主要是因为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辖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 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明帝国的一半),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明朝从始至终,南京户部一直负责这一事务,其中只有2年南京户部不负责这个事务:正德三年,刘瑾变法,由北京户部负责,“南京引板,俱令销毁”,但在正德五年,刘瑾被诛后户部奏请“刷印盐引,仍隶南京户部”,获得批准。此后一直未变)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存于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户部侍郎因此经常兼任总理粮储。
  • 南京兵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守备,南京地区的49个卫,都隶属南京兵部尚书指挥。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会同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务。   
  •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明史上刘瑾就曾经因为南京刑部尚书吴洪依法断案不合其意而矫诏令其致仕。可见南京刑部也有司法权力。   
  • 南京工部:的职责与北京中央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辖地区限于南京及附近各省。此外,南京工部也负责部分南方的税收(名义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税权,并非户部独有)。
  • 南京户部: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要由南京工部负责铸造。   
  • 南京礼部:没有太多职权,因为皇帝鲜少来南京,礼仪祭祀活动并不多。

小结

明代以北京和南京为两京,设立两京制,是明代政治的一大特色。南京机构多被认为是闲散机构,实际情况如何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南京兵部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是尤其重要的,在南京六部中,兵部的权力地位一直都高于其他机构,又与其他机构在不同层面上相互配合,同时又相互牵制,使得中央朝廷能够更好地掌控南京地区。

按理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以身殉国之后,由于南京六部的存在,明朝的半壁江山还是可以保住的,但是他们却在内乱之中丧失了先机。所以,只能说当时统治阶级由上到下的腐败已经使得明帝国摇摇欲坠,而作为二重保障的南京六部,本可以力挽狂潮,却在第一时间发生内乱,东搞西搞,最后不到一年,明就这样被清给灭了!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苏木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5

很多人印象中南京六部是闲职,是官员养老之所,其实不然,南京六部有一定的职权,这与朱棣当时保留它们的目的有关。


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同样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中央行政机构,不仅有六部,还保留了都察院、翰林院和国子监等机构。北京称为顺天府,南京称为应天府。

朱棣这样做有双重考虑:一是南直隶地区富饶,对明朝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设立南京六部更加方便管理;二是一旦北京有变,南京可以作为迁都之地,因此保留一套行政班子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土木堡之变时,就有官员提议迁都南京。


既然有出于加强南直隶地区管理的目的,那么南京六部还是有相应的职权,不能平白无故在那放一群人,天天啥也不干领俸禄吧。


南京六部主要管辖地区就是南直隶地区的十五个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六部权责也有大有小,以户部和兵部最为重要。

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税粮,这四个地区交的税收占了明朝全国的一半左右,因此职责十分重要。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


其中盐引和勘合分别相当于领盐的凭证和卖盐的执照,明朝时盐政采用“开中法”,商人往边镇输送军需物,可以得到同等价值的官盐盐引。盐政历来都受各朝重视,因此南京户部的职责也很重要。黄册则是相当于人口户籍册,这个活工作量也很大。


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与守备和协同守备一起指挥南京地区的49个卫所,负责南京地区的留守防务之事。其中守备和协同守备都是由南京的勋贵充任。南京吏部主要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而且不受北京吏部的干涉。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南京工部掌管南京及附近各省的营造工程事项。此外,南京工部也负责铸造南京户部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

南京礼部负责南京地区仪制、祠祭、主客、精膳等事项,日常还有一些铸印、教坊等小职事。


明朝中后期,南京各部除了户部和兵部外,基本都变成了仕途不如意的官员贬谪之所,被派到这几部的官员,基本上仕途已经到头,这也是朱棣不曾想到的。


崇祯死的时候,明朝还掌握着南边的半壁江山,完全可以依靠南京的中央机构另立新君,以图东山再起。可惜明朝的腐朽是从上到下,以南京六部为首的各官员陷入了内斗,以至于南明不能团结一心,最终被清廷逐个击破,也让朱棣的安排竹篮打水一场空。

6

明朝的行政区划具体说来就叫做两京十三省,两京是指的北京和南京,南京因为历史原因,曾经做过明朝的首都,所以地位相当的特殊。北京所在的区位被称为直隶,而南京则被称为南直隶。



南京虽然已经不是大明王朝的首都,但是在南京也有一套政府班子,例如北京有所有的六部,南京居然都有。这种奇怪的事情还在从朱棣所发动的靖难之役说起,朱棣的大本营在北平,他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打到南京,在南京登上了皇位,当时南京的六部是真正的六部,拥有整个大明王朝的实际权利。



只不过后来他嫌南京这个地方不好,因为有很多人反对他,所以他将首都迁到了北京。不过南京作为曾经的都城,地位依然相当的重要,所以留太子在南京驻守,同时在南京也有一套六部的机构,由太子来实习。后来朱高炽登上皇位之后,也是由他的太子朱瞻基在南京驻守,那个时候六部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实际权利。



只不过自从朱瞻基之后,明朝的皇帝还有太子,就再也没有去南京呆过。所以南京就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只纯粹作为一个陪都的存在,而在南京的六部机构也纯粹成了摆设,他所能管辖的范围也就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后来明朝的皇帝将一些不想用的人,扔到南京六部机构里面养老。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7

明朝有一个很特殊的两京制度,分别有两套领导班子,虽然真正有实权的领导班子只有北京的六部中枢,但是在南京的六部在他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上过的也是十分的逍遥。

明朝时期的南京六部其地位大致可以看成是大权旁落、辅佐太子、最后沦为官员养老的地方。

第一个阶段是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尽管此事的朱棣已有迁都的准备的,但是真正帮助朱棣进行迁都的事宜还是南京六部在统筹规划。这个时候的南京六部也是它最后第一次握有实权的时候了。从此以后,南京的六部几乎就是沦为了北京六部的附庸。

在此之后,虽然南京的六部没有了以往的权力,但是朱棣把这里看成是太子的实习的地方。因为南京的六部拥有和中央一样完备的领导班子,这样可以帮助太子积累起足够的执政经验。

而且当时还考虑到北元可能会重新南下,万一北方不足以抵挡,这是还有在南京的太子可以迅速的稳定朝局,因此朱棣这也算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了。

然而在明中期以后,也就是朱瞻基以后,明朝的皇帝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南京这个地方了,因此南京在皇帝的心目中的地位在此下降,以至于在朱瞻基以后,南京的六部领导班子几乎就是完全沦为了中央的官员退休养老的地方。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南京的六部也不是一无用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南京六部自始至终一直都掌控着南直隶,无论是南直隶的官员人命与考核,地方的军备等等都是南京六部进行统筹调度的。南直隶几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朝廷,尽管这里没有皇帝。

当然皇帝也不傻,于是就设立了南京守备掌控军权,守备太监监势南京的贵勋。

8

明朝从永乐朝开始,一直到崇祯皇帝上吊为止,一直存在着两套中央机构,一套在南京而另一套在北京。这实际上是历史遗留因素,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时,将国都定在南京,朱元璋和朱允炆两朝都以南京为首都。朱棣靖难成功后,出于政治和军事原因考虑,将都城迁到了自己就藩的地点北京。

自此,南京和北京同为明朝的都城,再加上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明朝一共有三个都城。但凤阳由于经济原因,难以真正承担起首都的功能,因此在凤阳并没有设置中央机构而仅仅设立总督进行驻守,而凤阳的主要功能则是供奉朱元璋的父祖。因为南京本身就设立有六部和督察院,因而在朱棣迁都之后,南京的这些机构并没有被撤销,而是一直保留下去,按理来讲太子应当留在南京驻守,明宣宗朱瞻基还是太子之时便留守南京。

南京虽然有六部,但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因为按照惯例,南京的机构专门安置被贬谪和即将退休的官员。唯一掌握较大权力的部门是南京的兵部,南京兵部尚书和南京的镇守太监共同掌握南直隶地区的军事指挥权。明清易代之际,南明著名抗清人物史可法在明朝时期所担任的职务便是兵部尚书,因此在弘光皇帝继位之前,史可法在南京地区的话语权很强。

南京兵部以外,其他五部虽说也掌握一定的权力,但远不如南京兵部。如南京吏部掌管南京地区的官员考核,南京户部掌管南京以及江浙,江西等地区的粮税,南京刑部负责南京地区的重大案件审查,南京工部掌管南京以及周边省区的工程建设,如运河的修缮等,南京礼部权力更小,因为皇帝一般不到南京去,因而与皇室相关的礼仪等其无法真正掌握。

总而言之,明朝南京的这套班子,权力影响范围有限。但在明清变革之际,南京健全的部门的确为明朝苟延残喘提供了帮助。然而,正所谓给机会不中用,南京的中央机构在崇祯皇帝龙驭宾天后,完美地继承了明朝北京朝廷的最大特点——党争,南京俨然成为了东林党和阉党的第二战场,最终,在如火如荼的党争中,明朝遗臣们在南京,迎来了清军的铁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9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出于种种考虑,还是保留南京的京城地位,而将北京叫做京师,南京城中的皇宫悉数保留,并且六部班子都有,除了没有皇帝基本架构都在,需要决断的事务由镇守太监和魏国公徐达的后人商议。

为了供养南京,朱棣将包括中都凤阳在内的府县以及天下比较富庶的几个城市划成南直隶,也就是由南京六部负责,大致范围就是今天的江苏、安徽两个省的地方,在清朝叫做江南行省,所以今天有人将南京戏称为“徽京”也不能说一点历史渊源都没有,毕竟这两个省以前都是以南京为政治中心的。

因为朱棣志在扫平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天子守国门”,但是朱棣毕竟是著名军事家,战略眼光还是有的,若是万一后世子孙武功不行,还有南京的半壁江山可以复国,于是在南京另外留下一套人马,皇帝就是犹如赵构一般只身前去都可以重掌乾坤,可惜后来的崇祯坐困愁城,白白浪费的朱棣煞费苦心的设计。

南京的六部尚书多是在京城无法升入内阁的六部高官或者准备入阁的过度性官员,他们的政治才能都是首屈一指的,比如明朝心学宗师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就是从南京吏部尚书的职务上荣休的。

南京除了做好陪都的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征收税务,因为南直隶一带的税收几乎要占到明朝的一大半,所以明朝政府的开支够不够也要看南京的眼色。

另外南京也是南方乡试的考场,后来殿试为分南北榜之后,南方乡试的含金量明显更高一些,能够在南京乡试上晋级的士子,有很大概率金榜题名,这也是古代“金举人,银进士”的称谓来源之一,历史上有许多连中三元的才子都是南直隶人。

所以南京的陪都并不是摆设,它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功能,只是明朝后期的统治者没有发挥出南京的作用,要不然,就算明朝灭亡不可阻拦,清军入关不可阻挡,南明小朝廷至不济还可以像南宋或者东晋那样划江而治,而不是仅仅支撑了十余年就被灭国。

10

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也留了一套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除此之外还有都察院、通政司、翰林院、国子监等,但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但这种设置又与两京制不太一样,因为自迁都之后,除明宣宗朱瞻基曾以储君的身份在南京呆过一段时间之外,终明朝一代,再也没有其他皇帝去过南京。



但是,明朝却一直维持着这样的设置,这是因为南京六部从某种意义上是不可或缺的,南京作为陪都,其存在更是意义重大的。

首先,南京地处南直隶地区,是南直隶地区的权力核心。而南直隶地区共统辖十五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一市,是朝廷的江南富庶之地,是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虽然明朝迁都至北京,但如果失去了对江南半壁的控制,明朝廷就失去了赖以支撑其统治的经济命脉。所以,南京六部最大的职责就是震慑江南,并征收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和全国的盐引勘合,可谓事关重大,而这一切都是由南京户部经管,可见南京户部权力之大。



第二,南京的兵部、吏部、刑部也有相应的权力,北京的六部无权干涉。南京地区设置有49个卫所,他们直接归属南京兵部尚书管辖;南京地区的官员每六年进行一次京察考核,考核的权力掌握在南京吏部手中;南京地区的刑名司法及监察均归属南京刑部和都察院管辖。

基本上唯一没什么事做的部门应该就是南京的礼部了,因为皇帝在北京,礼仪祭祀诸事也集中在北京,但由于明朝的内阁宰辅往往曾担任过南京礼部尚书,所以南京的礼部历来就是朝廷宰辅人才的储备库。



此外,朱棣当年迁都北京,也有应对蒙古战事的考虑。但北京距离北方草原太近,一旦战局不利需要退守时,即可徐徐退回南京,南京有现成的备用中枢班底,可以直接起用。

当然,后来随着蒙古威胁的日益解除,明朝历代皇帝也就没有再迁回南京的想法了,所以南京也就逐渐沦为失势和养老官员的去处了,令其有职无权,保留待遇,远离权力中心,再无复起之可能性,几乎等同于放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