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论”玉米降密度, 稳定高产是正道

序言:2017年2月初,一位内蒙古呼和浩特网名“绿色庄园”的种田户反映,亩密度6000株以上,连续两年赔钱。由此,笔者决定将自己近几年保存的科技资料公开,也算给一些“头脑过热”狂热分子们浇一点清醒的凉水吧。

玉米种植,所谓的“高密度”和“超高密度”,至少现阶段在当前的中国是不现实的因为适合的品种不到位。

笔者不同意当前极端的追求“高密度”,也不是倡导极端的“稀植”,仅仅是对当前玉米种植中“过于密植”造成的诸多弊端而提出适当降低密度的“中等密度”的观点。请那些迷幻着“高密度”和“超高密度”的狂热分子们,以及更多没有时间学习和思考的人们,能冷静理性地看完本文,然后再全面地、客观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总结。

“一两个例子或许是忽悠人的,多个例子相互验证才是提高自己的”——这是笔者从事农技推广近30年来的最大感悟。下面笔者将从“高密度与籽粒机收”、“增产问题”、“品种问题”、“耕地问题”、“肥水问题”、“倒伏问题”、“病虫害问题”七个方面逐一的分析论述。

“七论”玉米中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1)

高密度与籽粒机收的关系: 籽粒机收品种不是当前的普通品种

适合机收的品种,早熟、矮秆、棒子小的玉米品种增加密度,不等于所有品种都适合增加密度。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办的“2016年国家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的20个品种中,“蠡玉88”赫然以亩密度3300株位列其中。据河北成安县调查数据,亩密度3300株亩产1440斤,和其中一个5000株基本不倒伏的品种亩产1431斤相比,产量基本相当。

2017年3月30日,笔者以北方农村网专家顾问团的名义有幸采访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玉米首席专家李少昆博士,李博士指出:“黄淮海地区的密度从2009年到现在的8年间,收获密度没有增加,就是4100~4200株。有的品种耐密性强,密度可以高一些,比如,我们推广籽粒收获,就需要增加种植密度,因为籽粒收获的品种成熟期要短。生育期短的话,生物量小,它要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产量。”

李博士指出:种植密度增加比较快的是东北地区,比如,黑龙江的第三、四、五积温带,每亩种植5000多株近6000株;还有新疆灌溉地区也增加了,主要跟他们选用“适合籽粒收获的品种”有关系。

“七论”玉米降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2)

增产问题:密度提高之后又增产多少呢?

“七论”玉米中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3)

品种问题:高抗又很高产的“耐高密”品种,真的有吗?

“七论”玉米中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4)

耕地问题:“看美国地图,走中国的路”,现实吗?

“七论”玉米中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5)

肥水问题:肥水投入产出比,值不值?

“七论”玉米降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6)

倒伏问题:玉米不倒伏,你有多大把握?

【你家玉米倒伏啦?!】
要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今后不倒伏:
①选择抗倒性强的品种【别听卖种的忽悠】。
②施肥多用钾肥,喷施蓝色晶典和控旺剂,或喷施“玉米壮汉一喷十防”专用产品(1盒5样)。
③合理稀植,不要太密。
④别一次性大量施肥而不追肥。

“七论”玉米中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7)

病害重、虫害重、空棵、缺粒:你想好怎么应对没有?

给你更新、更真、更好的三农科技,“十星科技”帮你成为当地精英!

作者从事农业技术近30年,有足够的经验能帮助到你!

在该试验中,春玉米亩密度3750株亩产1687斤达最高值,既高于亩密度3000株的亩产1633斤,也高于高密度的4500株的1673斤。但是,请注意:
3750株比4500株,增产约1%,
3750株比3000株,增产3%,
4500株比3000株,增产2%多,如此的增产幅度,增加密度有必要吗?!

最佳贡献者
2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

不管是稀种还是密种都不能达到高产,只有合理的种植密度才能使玉米高产。

先来说稀种,种玉米经常会遇到播种机卡种出现玉米断苗的现象,虽然会进行补苗,但是密度肯定没有之前的高。这样的玉米棒会比普通的玉米棒大,籽也会更加饱满,但是奈何数量少,所以总体的产量也不会比密种的产量高。

再来说密种,大家都知道玉米要间苗,有时候看着挨着长的两棵玉米都挺好的,便会心软都留下来,但是两棵玉米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虽然起点高,但是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养分、水分和光照都不充足,反而没有在苗期就很弱的玉米长的好,虽然种植的数量多,但是每个玉米棒只有一半有籽,上面全部都是空籽,自然产量也不会高出多少。

所以个人觉得,要想玉米高产,一定要根据玉米的品种来选择种植的密度,农民要想有个好收成很不容易,千万不能盲目去实验。

3

玉米种植是稀好,还是密好,通常要根据种植方式,品种及土壤肥力等综合考虑,使玉米产量的穗数、穗粒数及粒重三要素间优化最大值,才能确保高产稳产。

玉米生长需要一定株数及充足光照、水肥和适宜温湿度等,并避免倒伏早衰和病虫害影响等,才能确保提高产量。如果种植过密则穗小,且易发病虫害,后期易倒伏等,尤其高杆大棒品种严重;过稀则穗少,同样影响产量,尤其穗小适宜密度大品种更是如此。玉米种植时一般柱形紧凑,矮秆,生育期较短品种可适当密植,反之宜稀值,一般春玉米较夏玉米宜密些,土壤肥力低田块一般要密植,肥力高田块可适当稀植。育苗移栽的玉米,植株较矮壮、可比直播的适当密些。同时还要结合玉米种植方式等进行考虑。比如:

1. 等行距单株留苗:一般行距50-65厘米,株距20-30厘米。具有植株分布均匀,能充分利用地力光照等,适于肥料较低,种植较稀时采用,但后期通风透光差,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打叶通风技术。

2. 等行距双株留苗:一般行距60-70厘米以上,株距35-60厘米,每穴留双苗,苗距6-10厘米,相邻两行以错穴呈三角形为宜。

3. 宽窄行种植:宽行距85-100厘米,窄行距30-48厘米,株距视密度而定,一般25-36厘米宽窄行以三角形错穴单株留苗,宽行可以套种花生或大豆等矮秆作物,以增加附加经济收入,次方式一般种植密度大,即保证了单位面积总株数,又便于田间管理操作,同时还能利用边行效应,提高增加产量,适用于肥力较高田块种植。

总之,玉米种植是稀还是密要根据品种特性和种植方式等综合考虑把握,同时,还要结合适时化控,除草,施肥浇水及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术,才能确保增收高产。

4

2017年2月初,一位内蒙古呼和浩特网名“绿色庄园”的种田户反映,亩密度6000株以上,连续两年赔钱,可还是痴迷不悟,继续高密度。为此,笔者决定将自己近几年保存的科技资料公开,也算给一些“头脑过热”狂热分子们浇一点清醒的凉水吧。


这是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撰写的《“七论”玉米降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这篇文章,写在文章开头的序言,也因此引发了我们对于玉米种植密度的思考讨论。那么玉米到底是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本篇问答从3个方面进行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期待与大家共同讨论。

第一、玉米种植密度上的3个误区

1、 按照老习惯过度稀植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玉米在1531年传入中国,到了明末时期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也就是说在自那个时候开始,玉米开始在我们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种植,也形成了较为传统的大垄种植和稀疏种植的习惯。

作为一个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人,对于这种种植习惯我还是了解比较深刻的,按照老一辈的习惯玉米是要稀植的。

由于这样种植的玉米田间通风情况好,结出的玉米穗大,目前很多人还是延续这种稀疏种的方式,甚至认为玉米种植的越稀越好。

对于这种错误的认知,我在这里首先要说的是随着施入肥料和水分能力的提高,以及玉米品种的改进,过度稀植以及影响到了玉米的整体产量,应当适时改变这种认知,其次应当重视因为病虫害、种子质量等问题造成了玉米缺苗现象。

2、认为越密产量越高

紧接上文,随着施入田间肥水能力的提高,以及玉米品种的改进,有些人也知道了应当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玉米种的越密越好,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的,过度密植造成田间通风情况差、病虫害加重,营养供给不足等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玉米的产量并没有提高,反而加大了玉米的种植成本,也是不可取的。

3、盲目的密植

跟以上两种情况相比,盲目密植的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玉米的品种特性不够了解,认为不管是什么品种的玉米,都应当比以前的种植密度要大,从而出现了适宜稀疏种植的品种密植,土壤肥力不够仍然密植等等情况,结果导致玉米的病虫害严重,产量低下。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的是,播种玉米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品种特性来确定种植密度,对于不同的品种和土壤,盲目的采取同样的种植密度是不可取的。

第二、确定玉米种植密度需要考虑以下2个因素

1、 品种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玉米品种较多,这给大家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争议,对于此个人建议可以参照以下原则进行。

首先对于生育期长、体型高大、叶片平展的品种,种植密度不能过高,适宜控制在每亩3000-3500左右。


其次对于生育期短、体型较小、叶片上冲的品种,种植密度应当提高,适宜控制在每亩4500-6000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品种应当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秸秆强硬,否则还是适宜降低密度。

再次这只是个基本原则,具体的种植密度还需要根据土壤环境、管理方式,以及具体的品种特性进行调整。

例如有些体型高大的品种,叶片向上从冲、体型紧凑应当增大种植密度,有些体型矮小的品种,根系不发达应当降低种植密度。

2、 土壤环境

土壤环境包含了阳光、水分、肥力水平等多个因素,这些都会对玉米的生长情况产生影响,因此在考虑栽培密度的时候,还应当考虑土壤环境。

一般来说土壤肥力较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以及管理较为精细化的农户适宜加大种植密度,反之对于相同品种也应当降低种植密度。

第三、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也要认清现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就是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如果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并没有提高产量,反而是加大了投入成本或者是降低了产量,那自然提高种植密度是不可取的。

早些年的时候,美国的玉米可以说是单产高、种植密度高,产量高,这其中有品种的因素,也有土壤条件和管理水平两方面的因素。

如今我们也改良了新品种,提高了种植技术,无论是单产和种植密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事。

但是我们在与时俱进的时候,仍然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及把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原则,否则盲目的大幅提高种植密度,在品种和种植技术都跟不上的情况下是付出小于收获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自视自己对于口罩的标准要求严格,但是却看不到医护人员缺少口罩的现实,结果导致很多医护人员缺少防疫物资,这就是眼高手低、不能与时俱进的做法。

同样的道理自己家地和管理水平,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若还采用相同的密度,就会带来产量的损失。

但是与别人家相比,在品种、管理水平、土壤环境上是存在差异的,盲目的追求同样的种植密度,也不会取得同样的产量,甚至可能带来损失。

5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这问题问的有点儿笼统,不知题主所谓的稀和密究竟是多少。很简单的回答就是:种稀了不好种密了也不好,任何农作物都有最佳的株距和行距,不是随便乱种的。

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都知道,玉米种稀了通风好,可以增强光合作用,同样多的肥料玉米棒子会长得很大;不过假如能够种一千棵玉米的土地,你只种了五百棵,那么即使玉米棒子再大也会减产,因为这相当于浪费了一半的土地。当然,如果仅仅为了能够节省土地而将玉米种的密不透风,也是不可取的,种的过密,势必影响通风和采光,玉米苗都会长得细小发黄,看上去面黄肌瘦的,怎么可能长出肥硕的玉米棒子,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另外,种的稀还是密,要根据具体情况,套种还是直播也有区别。而且也要看土壤成份,如果是山耩薄地,相对可以种的稀疏一点儿,如果是土壤肥沃的洼地,自然可以稍微密一些。还有,也要看追肥情况,如果种的密了,可以多加追肥,那样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其实至于一亩地究竟应该种植多少玉米,也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在我们老家这里,一般的株距是30cm——40cm左右。种玉米的时候,撒种的那个人,丢下种子的同时用脚轻轻踩一下泥土,所以一般是用脚大体估量株距。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种子埋进土里以后,只能是用脚轻轻的带上土,切不可用力去踩,否则种的玉米太深不容易出苗,那样直接影响出苗率。

这只是今年我种玉米的一点儿体会,说的不知是否有道理。大家有什么好的经验,希望可以留言分享。

6

我是三农孺子牛,看了这个提问,我本不想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细想还是在众多的回答中,結合本人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关于玉米稀植和密植的观点吧。

关于玉米稀植和密植近几种来主要推广的是高密度栽培法。今年不知那来的人员,介绍玉米一穴双株种植法说玉米能突破2000多斤。这种说法一点儿都不负责任。玉米高密度栽种法,事实上并没有提高了产量,相反有时候造成倒伏大幅度减产。

玉米在适宜的密度内种植是能获得一定的高产量,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撑。比如种子的耐密度、土地的肥力、能否灌溉、肥料的施用、栽培管理技能等都的一一配套跟上。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如果在没有浇灌条件的靠雨养农业地方更是不能盲目密植。因为天气的降雨量不是我们人为的能随心所欲。去年我们这里天气大旱,玉米稀植的亩产量普遍在700左右。正常年份是1500斤左右。减产50%左右。而种植密度大的亩产在300左右,减产80%,而且颗粒还不饱,质量不高。

本人观点,在有高产条件的地方,再加上科学种植可以适当密度大些以获得高产。如果有高产条件,但人为技能管理跟不上,比如打工没有时间管理,和一些靠天吃饭的地方就强调合理稀植比密植要保险可靠,天旱雨涝保丰收。

过度密植和施肥不当,不仅容易倒伏,而且还容易发生病虫害。能否高产,只有秋后算账。

玉米种植我们要求不仅高产,更多的是稳产。只有在稳产的基础上合理追求高产才是可行之道。

我是三农孺子牛,每天今日头条相见,为你解疑答惑。喜欢我关注我,我是三农孺子牛。

7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现在已经到了秋收的季节,玉米也已经陆续进入收获季节了。玉米密植问题其实很多农户关心的问题。之前看过有人说玉米想要高产一定要密植。但是这里个人认为还是那句话必须要:因地制宜!

玉米种植怎样的密度更合理?

首先需要了解的一点就是玉米的种植密度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的,如果不了解清楚,盲目的追求高密度的栽种方式,最后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品种问题是影响种植密度的一大因素,玉米的品种多样,玉米的密度适应性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紧凑型杂交种的玉米品种耐密性比较好,而平展型的玉米品种的耐密性要比紧凑型要差一些。具体来看的话,竖叶型早熟玉米品种,这种玉米的耐密性比较好,竖叶型玉米叶片向上生长,株型紧凑。一般每亩种植4500株左右。平展型晚熟玉米品种,这种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比较差一些。一般每亩种植3200株左右,因为这种品种的玉米品种株型比较高,叶片宽大,穗位和主杆的夹角比较大。另外还有处于二者之间的玉米品种,这种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比较适中,一般种植3500株左右即可。

除了品种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的土地水肥状况问题,像西北地区,由于灌溉问题比较差,降水比价少,玉米的生长受到影响的地区多属于旱作玉米区域,这个区域水分条件很难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所以更适合稀植玉米,避免整体生长不良的状况。黄淮南部、西南和南方玉米种植区的玉米种植密度也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降水和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刚好相反,这些区域的降水量较高,雨水过度也不利于玉米生长,尤其是苗期雨水过多会造成玉米苗生长受到影响,不利于成苗。玉米生长中期雨水过多,容易造成徒长,倒伏等情况出现。所以这部分地区也不适合玉米密植。

东北、黄淮平原区是我国的玉米种植主产区,这部分地区降水适中,灌溉条件良好,玉米生长状况良好,这部分地区就是适合密植。

另外就是研究发现热量也是影响玉米种植密度的一大问题,热量条件会影响玉米生长状况,所以对于东北地区热量条件比较差的地区,这地区由于热量条件较差可以适当提高种植,增加玉米之间的热量存储,适当的密植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玉米生长。另外是有玉米地块的产量问题也是影响种植密度的因素,对于中产地块种植密度可以适当降低。对于平展型的玉米品种一般种植3000株左右,对于紧凑型的玉米品种种植4000株左右。

对于中高产的地块,玉米亩产能够达到1000到1200斤的地块,玉米种植密度可以适当的提高。对于高产地块,亩产较高,达到1300斤以上,这些地块的玉米种植密度要更密集一些。所以还是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玉米种植密度,不可盲目的追求密植。(三)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8

谢邀请!

玉米想高产,掌握适当的株距是很必要的!

这个得根据品种土质等实际情况决定!

通常我们在购买种子时包装袋上有说明书,一般情况下按照说明书去确定株距也是可以的,因为这是每个品种在培育试验过程中得到的科学答案!

自留的种子的播种密度应根据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品种、不同水平、土质等因素去选择!

1.常规情况下,耐密品种每公顷保苗5.5--6.5万株;

2.稀植品种,每公顷保苗4--5万株;

3.密植通透栽培,每公顷保苗6.5--7.5万株。

当然,玉米高产还得从选茬、整地,选种、处理,播种、施服等方面去把握才行!

9

谢谢邀请,哦首先我是北方的一个农民,一年种两届。。玉米小麦。。。玉米生长到30多厘米时,我们有一项农活(见苗),目的就是去密度!原因,第一过与密集,玉米穗会变小,简单理解,本应一颗苗吸收的营养物质,被几颗分担了,自然就不可能实现一颗的高产。第二,很多病虫害,难以治理的彻底,密度过大药喷洒的不全面。第三密度过大不利于管理。。。所以,密度过大,并不会增加产量。总之,科学的来讲,适中最好。就是稀点好!!!自己的经验,仅供参考!!!

10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我是种玉米的老农民,种植玉米不要太稀和太密,我种玉米几十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分享一下,玉米的大行80公分,玉米的小行40公分,玉米的株密度20公分,每亩的玉米苗4500株左右,千万不能超过5000株向上,玉米苗密了就会减少产量,过分稀了影响产量,一定要合理种植玉米,才能夺得高产稳产大丰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