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多数动物的父母和子女并不会长久生活在一起,因此自然也就谈不上子女养育照顾年老的父母了。

图示:猛禽金雕幼崽,在成年后就会被赶走,啃老在动物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为什么子女和父母不长久生活在一起呢?

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子女一旦发育成熟有了独立生活能力,就会被父母驱逐,或者父母就会离开,留下子女们独自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如果父母和子女长久呆在一处,那么最后的结果那多半就是大家都一起饿死。

图示:长臂猿夫妻


以灵长类为例,长臂猿夫妻独自过日子,不和其它长臂猿厮混在一起,小长臂猿长到亚成年就会被父母赶走,让它们自己寻找生存环境,也去寻找自己的配偶,组建成一对对新的长臂猿夫妻,长臂猿这个物种也因此得以世代延续。在这种物种延续策略之下,父母和子女之间并没有什么长久的亲情可言。

图示:豆瓣9分以上神作推荐,BBC纪录片《王朝》


即便是群居的非洲杂色狼,雌狼在成年后,也会离群而去,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群体和王朝,如果女儿和母亲的领地相邻,甚至还会发生女儿侵略母亲的领地,将母亲驱逐的事情,更不用谈赡养母亲这样的事情了。这在BBC的纪录片《王朝》中有记载,而观看此段情节的观众在弹幕中劝告那个逆女不要太过分!但面对大自然的残酷,有时候只能保持沉默,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这其中绝大多数都违背人类的生存策略和道德伦理。


当然自然界中也存在子女中的一方和父母长久相处的群体。

图示:形成母系社会的东非狒狒


有些动物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模式,比如灵长类中的狒狒、黑猩猩等等,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子女中的一方常常会留在群体中,另一方在成年或亚成年阶段会自己离开群体或者被驱除,根据是雄性还是雌性被驱除,动物学家将这些社会分类为父系社会或母系社会,人类就是典型的父系社会,女儿嫁出去,儿子留在家中。如果反之,是儿子离家出走,女儿留在家中招上门女婿,那就是母系社会。


当然,动物们这么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近亲繁殖,至于为何形成了父系或母系社会,可能是进化的偶然,毕竟无论是驱除雌性(如黑猩猩和阿拉伯狒狒)还是驱除雄性(如狮子和东非狒狒),都能达到防止近亲婚配的目的。


对于母系社会来说,为了防止父女乱伦,通常雄性动物只会在群体中呆几年的时间就会被其它雄性赶走。而在父系社会中,为了防止母子乱伦,雌性动物则常常更换群体。所以无论父系还是母系社会,要么有长久的父亲,形成长久的父子关系,要么有长久的母亲,形成长久的母女关系,如大象群体,雄象成年后会被驱除,除了交配期,大象群体中不会有任何成年雄性,交配结束成年雄性大象也会离群,但不会有长久父母子女关系。

图示:埃及狒狒又称阿拉伯狒狒,这是一个父系一夫多妻制社会,儿子们成年后在父亲身边组成群体,有类似人类家族的雏形


在这些群体中可能会形成某些类似人类父爱或母爱的感情,但动物们限于自身能力,也很难照顾年老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因为年老的父亲常常会被儿子们篡权,这一点就和人类的王朝差别不大。在阿拉伯狒狒的父系社会中,没有哪个老父亲能得以善终,虽然它子孙满堂。


  • 那么在这些群体中,子或女会赡养年老的父或母吗?并不会。

在这类群体中,年老的父或母,常常会离开群体独自死去,比如年老的雌狮或受到重度创伤的雌狮,可能会把自己还幼小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妹妹们照顾,自己找个地方养伤或者安静的死去。在这方面大象群体有最多的传说,年老感觉自己快支撑不住的雌性大象,会告别象群,踏上找寻大象墓园的传说之路。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大象墓园,只不过年老大象会离群独自死去的事实是真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大多数动物群体,甚至包括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狮群,也缺乏照顾自己年老的姐妹或母亲的能力,大自然如此残酷,任何不合时宜的温情,都可能让群体覆灭。不过,对于这类形成了相应社会模式的动物,唯一能确定的是等级地位,通常长辈,在丧失生存能力之前,在群体中会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存在按辈分排列社会地位的雏形现象,倒和人类社会有两三分相似性。

图示:灵长类动物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形成壁垒分明的等级。通常高等级雌性的后的会自动获得更高的社会等级,在母系社会中拼妈是常态。


最后有必要提醒一句,对大多数动物来说,衰老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图示:迟暮的雄狮


在动物园中的多数动物,其平均寿命通常比野外同类多活1/3到两倍左右!当然这是指那些管理良好的动物园。这里只说成年的动物,至于那些连成年都长不到就死去的野外动物不论。即便是食物链巅峰的猫科动物,其幼崽能活到成年的概率在大自然中也低于1/3,其它动物的数据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而大多数野外的成年动物远未到衰老,就已经因种种原因丧命才是常态,衰老在大自然中不是常态。


2016年,一篇发表在“ 科学报告”上的研究证实,动物园中的多数哺乳动物预期寿命通常比其野生同类的寿命更长。首先,所有食肉动物,在圈养中的寿命都比在野外长。这种效应在野生寿命短,死亡率高的小动物中最为明显。生活在动物园对寿命较长且死亡率较低的物种的寿命和死亡率影响较小。


动物园饲养的约84%的哺乳动物,在动物园中的寿命高于野生动物。对生命节奏快,寿命短,死亡率高的物种来说最为明显。毕竟在动物园里,这些动物受到保护,不受食肉动物,食物竞争和恶劣气候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动物园里就一定比生活在野外更好,尤其对群居动物而言更是如此。


总之在大自然中,能够有资格衰老的动物并不多,这其中雌性大象可能是佼佼者。大多数动物无论是群居的还是独居的,早在衰老之前就会被其它动物给吃掉,又或者被大自然的环境变化给淘汰,比如在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中,每一次冬天每一次大雪都意味着许多动物的死亡。


另外,大多数动物并没有能力照顾衰老的父母,反之父母其实也没法照顾过于衰弱的子女,无论幼年动物动物还是衰老的动物,终究得靠自己生存,父母的照顾也是有限的,它们并不拥有人类这样无微不至的技术,能够将本无法在大自然中存活的孩子成功挽救回来,这样的奇迹完全依赖于人类的技术进步,而不仅仅是人类的伦理。


欢迎关注,谢谢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动物老了,没有生存能力时,它的子女会照顾它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几种的动物年老后的生存方式。

乌鸦

乌鸦反哺是我们从小学就学到的一则孝敬老人的故事。它主要是说小乌鸦在成年后,会照顾失去生存能力的老乌鸦,就像当初老乌鸦照顾小乌鸦时一样。

其实,这里是存在一定的误区的。首先,乌鸦的寿命大都在13年左右,而且它是终生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每年乌鸦都会生产,每一窝蛋需要半个月左右的孵化期。雏鸟孵化之后,由乌鸦夫妇共同抚养1个月左右,此时的雏鸟才会有生存能力,这时,雏鸟就会飞走自己筑巢。

雏鸟筑巢的位置大都离父母很近,这或许它们会照顾父母的唯一证据了。因为迄今为止都没有发现任何乌鸦反哺的真实的案例。

但是,从古至今的流传并不是空穴来风,虽然乌鸦反哺的真实性还有待于考证,但是,既然是被流传至今相信肯定有着比较高的可信度。

狮子

通常情况下,群居动物更容易发生子女照顾年迈父母的事情。而狮子就是如此,不过狮子却有些特殊,子女对母狮和雄狮的待遇截然不同。

01 雄狮

狮子是群居动物,而在狮群中往往只有一头雄狮,它就是狮王。狮王有着绝对的交配权,但是狮王的成王之路确实充满了坎坷。从2岁起,狮群中的小雄狮就会被赶出狮群独立生活。雄狮不得不独自的捕猎和生存,这使得小雄狮能长大的几率大大的降低。当长大之后,它必须要挑战其他族群中的狮王成功才能拥有自己的狮群。

这时,老狮王,也就是这个狮群所有成年母狮的丈夫,所有小狮子的父亲就会被赶出狮群。而这时,竟然没有一位“亲人”出来帮忙。在老狮王战败流浪后,也不会有子女去寻找它照顾它。

它再次开启流浪的生活,此时年迈的雄狮已经不太具备自己捕猎的能力了,而且随时还有被鬣狗群和野狗群围攻的危险。

所以,狮子的子女是不会照顾年迈的雄狮的。

02 母狮

在狮群中,母狮们担负着生育和捕猎的职责。也就是说狮群中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都是由母狮们来完成的。而且在狮群中,当有母狮生育完后,所有的母狮都会轮流的照顾小狮子,就算是没有生育过的母狮都要哺乳小狮子。

任劳任怨,一心为子女的母狮自然也得到了回报。

一个狮群的成员更替,大都是雄性的更替,而母狮则是会一直待在族群中。当母狮老了,牙齿退化严重时,它的女儿们(儿子们都被赶出了狮群)就会帮它们带回食物。

猎奇君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就是关于年迈母狮的。一头母狮已经老的牙齿都快掉没了,它跟随年轻的母狮外出捕猎,当猎物轰然倒地时,年轻的母狮们并没有一拥而上分享劳动果实。而是先过去把猎物的皮毛全部撕开,然后扯下一块肉来送到年迈母狮的面前。

这正是狮子们的正常习性。它们的女儿们会照顾年迈的母狮,而雄狮一般都会被替代,自生自灭。

不会照顾父母的动物

在大自然中,动物们远比人类要冷血无情的多,虽然现在许多人已经越来越动物化了,但是大部分的动物,尤其是喜欢独居的动物它们的后代大都不会照顾自己的父母。甚至有些动物连自己的幼崽都不照顾,比如卵生的一些动物,鱼、乌龟、青蛙等等,它们的后代不需要自己的父母抚养,而长大后的它们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更别提照顾了。

综上,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动物是不会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的。因为这正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一个表现。但是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群居的动物更容易有照顾自己父母的存在。

你还知道哪些会照顾自己父母的动物呢?

3

问:如果动物老了以后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其子女会不会赡养它呢?

养育子女是动物的本性,而赡养父母则是人类「独有」的文明。虽然题目中提到的是「它」,但人属于动物,那刺楸就把人类介入讨论的范围吧。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人和动物有区别,人类知其父与母,而动物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当父母老了而没了劳动力,其儿女会赡养照顾他们,直至善终,在去世后其儿女和后子孙还会在过年、清明时去上坟祭拜,感恩和缅怀先辈,但动物可以吗?

一、动物不照顾的原因

在自然界中,动物哺育下一代是不变的自然规则,抚养幼崽是先天的本能,其对幼崽的爱不输人类,因此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而人类却有「易子相食」的故事。

动物长大之后就脱离了母亲的庇佑,在自然界要生存,就要躲避天敌和寻找足够的食物,整天都为了生存而奋斗,很难像人类一样在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养育照顾老的。如果照顾老的,而在自然界生存又那么困难,别说延续后代了,活下去都可能不太现实,因此有了雄狮将老狮子赶出狮群的现象。

另外,群居动物还好说,起码年轻的和老的生活在同一群体中,可能存在养育和照顾的现象,而独居动物即便是想养育和照顾老的也不太可能。

二、动物也有照顾老的例子

其实,某些动物会照顾老的,流传盛广的就是乌鸦反哺的故事,但真正见过的人很少,也许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毕竟人类对动物的认知也存在着错误,比如现在人类发现鸳鸯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忠于爱情。

三、在照顾父母方面,人类也有做得不好的

人类也有不赡养父母的,刺楸之前见过一个古装剧,剧中某个地方,父母老后动不了就会被送到活人坟墓室中,儿子和媳妇每天送饭并封一块砖,直到完全封死。而如今,这种陋习虽然没有了,但某些父人老了后,也有儿女也不管不问的现象,甚至几个兄妹间互相推诿,无人管的境况也很凄惨。

以上就是刺楸动物老了之后其子女是否会赡养照顾它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4

大部分动物子女是不会照顾赡养老人的,这其中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动物都不能活到安享晚年。处于食物链中部和底部的动物经常甚至在幼年阶段被捕食者捕食,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经常因疾病、饥饿、领地争夺和人类杀戮,幼崽也可能被其它成年捕食。比如最常见的家燕在正常情况下寿命可活十几年,但是其实大部分都活不过第一年,每3只家燕中只有一只能活着回到北方繁衍后代。即使成年后,每年的死亡率也在30%以上。即使是狮子,70%-80%也活不过两岁,成年率仅三分之一。所以野生动物寿寝正终的很少,圈养下的狮寿命可达30年,但是野外的狮子平均寿命只有10年。

在动物进入老年之后,对于独居动物,自然是没有人照顾的,自生自灭。在其他群居物种中如狼群中如果一只动物因年老病衰正在死亡,它们通常也能感知到自己正在死亡,就会离开群体,孤独地死去。

当然赡养照顾老年个体也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某些社会性动物如大象和许多灵长类动物来说,它们也会照顾老者。大象和许多猿在行进的过程中会专门放慢脚步,等待年老动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性动物的生存需要经验和知识,通常最年长的个体有最长的时间收集重要知识比如食物水在哪里,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即使是那些很少出现的威胁,一头大象需要至少会十多年来学习足够的生存信息和社会信息,这些从长辈那里传下来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大象并不仅仅是因为好处而照顾老者,大象会照顾守护群体中任何虚弱的成员,包括年幼的、生病的和年老的,大象群体中形成的纽带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它们多年后会回到一个成员死去的地方去触摸其骨头。

5

这个问题相当讽刺,整个动物界里只有豺跟狼还有大象鲸鱼是有一定程度的养老。也就是说,我们一直认为的狼心狗肺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有情有义,反而是那些绵羊兔崽子是真的没心没肺。

动物之间的养老要考虑很多因素的,一个是群居,只有群居动物才可能出现彼此养老。因此直接排除了那些爱流浪的动物,像虎豹熊这种类型的动物都是独来独往自生自灭的。

其次则是有养老的能力,一般来说食草动物是没有养老能力的,很多动物自己都活不到老的时候。这类动物虽然也是群居的,但实际上都是凑数的,只要一有风吹草动那么就跑得比兔子还快(当然兔子也一样),这种类型的动物很少有活到老的,只要年纪一大跑不动就会被食肉动物吃了。

豺狼食肉之间的养老也不是无条件的。想要被养老也得建立在群体生活资源富余的情况下。食肉动物在分配食物的时候会优先供给给主要猎手,这一点也很简单,打猎需要猎手,只有强壮的猎手才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再来则是幼子,幼子是群体的希望;最后有结余才会给老成员吃。所以即便豺狼有互相养老,老了之后的生活也很惨,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也没有几年蹦哒了。所以犬科动物从衰老到死亡往往也只有半年到一年左右。

6

除人类外,其它动物都不懂赡养,母爱,这个道理有,这是天性,否则,就不会产生继承下一代,中有先者的责任,没的后继致责任。

动物与人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动物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发达,成年后在兄弟姐妹母子这种关系自然就消失了,表面上的群居似乎是以家庭的形态存在,但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是生存而不是情感,所以,当动物老了的时候,他的子子不可能会对他照顾,人类则不同,人类脱离了动物的范畴,发展成为具有高等智慧的高级生物,人的一生都明确自已的父母是谁,一直都明确自已在家庭中的地位,人类是社会给织,不止有感情,而且受思想欢约束,也就是说,受道德约束。

如果中国的老人,不用给女子上学娶妻。买房花钱,用这些钱足够老人自已养老了,可现在,许多的年经人拼命压榨老人最后一滴血,到 头来拿动物不养老来说事,这是为人子女所应该做的吗?!

7

我们总认为,动物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老弱病残将面临着生存危机,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凄惨,许多动物老了并不是被饿死,它们虽然没有了生存能力,但依然能够很好的存活下来。

哺乳动物几乎都是过着群居生活,以狼为例,狼群由家族成员组成,幼狼出生后,几乎是整个家族的事,每个成员都有抚养幼狼的责任和义务,直到它能自食其力。同样,当一只狼老了后,已经没有了生存能力,其它成员依然会去照顾它,保护它,给它供养食物,直到它老死。这是狼群的生存法则。

其它的肉食动物也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则,只要是群居动物,都会有成员之间互相照顾的义务,但不一定是自己的子女,动物世界没有家庭观念,也不可能像人类一样有养老送终的传统,每个生命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然后才能依赖群体。

至于被人类圈养的狗、猪、牛、羊等动物,完全就依赖人类生存,那些被人类遗弃的流浪动物,也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维持生命,生老病死也只能听天由命,根本不可能得到照顾。

动物世界有自己的丛林法则,就像人类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一样,生命之所以能繁衍,必有它的合理之处,人如此,动物也如此。

8

动物老了没生存能力时,它的子女会养育照顾它吗?

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问的比较经典,当我们还在讨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时候,一个关于动物失去生存能力时有无被照顾的话题便悄然而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能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一个社会组织性质的活动,是人的根本属性。而动物只能通过简单的劳动捕获食物,基本上过着饥一餐饱一餐的日子,只有灵长类动物或其它类型的少数动物会简单的借助自然环境储存一些食物,比如松鼠会储存一些干果过冬,蛇类则往往是在饱餐一顿后储备丰富的能量过冬天,但是对于有着森林之王和草原之王的老虎和狮子,都是现捕现吃,且捕食成功率仅20%左右。

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动物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食物链上下游间的博弈、非种族间的相互排斥、打斗等,加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化,栖息地不断被分割、缩小,因此对于动物而言在残酷的环境中能生存、能吃饱比什么都重要。

比较让人震撼的是,绝大多数动物成年后都会被赶出巢穴独自去觅食和建立自己的领地,很少与父母居生活在一起,而即便有少数动物能够活到老年,也会独自默默离开种群,因此动物界不存在养老的现象。

除此之外,受伤的动物也会被种族所抛弃,过着流浪生活,自生自灭,因为受伤了就意味着没有捕猎能力而要分掉同伴的食物,这在动物界是不被允许的。

总之,由于动物自身的属性、生存环境等因素,使得绝大多数动物并不能“一帆风顺”活到“安享晚年”,而没有稳定的食物保障也使得所谓的“养老”成为空谈,毕竟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只是个例或者仅在典故中出现,不能代表某类物种的全部。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9

动物老了,它的儿女有照顾它的能力吗?答案:没有?

你想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想人跟动物来比,不想照顾自己的父母,那你去当畜牲好了。

众所周知,动物不照顾自己的父母的,那我反问了,动物不穿裤子的,你为什么要穿?动物干活不要钱的,你为什么要钱?动物自然撞飞机死亡的,你为什么不去撞飞机死了?动物在水底下生活的,你为什么不跑在水底下生活?动物它不学文化的,那你为什么要读书?

既然你想拿人与动物来相提并论,只要你学动物的样子,父母不要你来养的。

只要你还有一点人性的,自己的父母就要养的,还要照顾父母。

自己也在外面听到也看到部分现在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父母不敬不管,自己住楼房,父母住狗棚! 自己吃香米,父母吃米碎,自己穿绫绸,父母穿破烂……

部分中国的同胞走的路,真的连畜牲都不如,不孝敬父母,连自己的儿女都不顾,动物都养自己的儿女。

现在中国人的人心变得实在太可怕了,部分的人真的表面披着人皮,其实心里就是个恶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