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6年5月,第74军刚刚改制为“整编第74师”的时候,全师拥有兵员32000余人,但是去掉榴炮、山炮、战防炮、迫击炮、火箭筒等重武器之外,步兵使用的轻武器有多少呢?共计装备重机枪173挺、轻机枪992挺、冲锋枪2963支、美式春田步枪14472支,七九式步枪1682支。



也就是说,整74师的步枪兵仅有16154人,机枪手2330人(均按两人计算),三项之和只占部队编制人员的59.7%,连六成都不到。

因为类似这样一个齐装满员的整编师(步兵军),除编有三个整编旅的主要作战单元之外,师直属部队还会有辎重兵团、工兵团、105榴炮营、特务营、通信营、搜索营、汽车连、卫生队、野战医院等杂七杂八的单位,而这些都并非是“一线作战部队”,通常情况下是不投入直接战斗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不配备武器,并没有什么战斗力。



如果在战斗中整74师的伤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注意那是指按全师编制兵员计算的,也就是达到了10600多人,看起来数字不大,但意味着一线战斗兵员已经损失超过60%(按18000人计),去掉师部掌握的预备队(一般留下三分之一),前沿部队的损失就将达到85%,许多基层连队就等于打残了,还能有多少战斗力?

所以这个题目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着实有一定的战场依据,归根到底,是军事爱好者对部队编制理解的不够深刻,总以为总兵力就是战斗兵的数量,其实谬也。如果不是全师被围,或者是必须死守的阻击战,一般情况下部队伤亡超过三分之一,确实要撤下来休整的,否则这支部队就会伤了元气,因为战斗骨干就快拼光了。



整编第74师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灭,但实际伤亡只有11000余人,华东野战军的战报显示:毙伤敌人13000人(这里含李天霞整编第83师的一个团),俘虏19676人,合计歼敌32676人。去掉整83师那个团和战场逃散的部分,整74的参战兵力确实有32000多人,伤亡率大约在34%左右,接近三分之一。

为什么号称“五大主力”之首、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整74师伤亡三分之一就完蛋了呢?这就是前面所总结的,因为伤亡这11000人全部是该师的一线作战兵员,也是整74师实际的战斗力所在,它的一线步兵总数也就18000人(后来有7000人因为无弹药,藏起来被剿灭),一旦这部分作战骨干歼灭,这个整编师就已经被抽断了脊梁,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而华东野战军五个攻击纵队总共伤亡了12189人,粗略看来,只占10几万大军中的很小一部分,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是这些伤亡全部是一线的战斗骨干,尤其是步兵和基层指挥员,因此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原本野司有继续扩大战果寻歼整25师或者整83师的计划,但是由于一线部队伤亡较大并且缴获、俘虏太多,最终还是放弃继续作战而撤退,转入战场以外进行休整。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三大阻击战”当中的塔山阻击战,也了解这次战役的残酷程度,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建立防线的是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和两个独立师80000多人。按照我们想像的战斗之激烈,伤亡数字应该非常巨大才对,而实际上,持续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中,东北野战军的伤亡总数是3000余人(国军伤亡6000余人)。



但是3000多人的伤亡不代表战斗不够惨烈,事实上许多前沿连队的伤亡超过了80%,因为塔山防线的正面宽度有限,东北野战军不可能将80000人全部摆在阵地上,每次只能展开两个师左右的兵力,根据前述的办法我们可以计算得出,两个师20000多人的实际战斗兵数量,仍然也就是12000多人,3000多人的伤亡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一。

东野司令员对塔山防线是非常重视的,在两个纵队的后方特地摆上了总预备队第一纵队,也就是后来的38军,那可是东野头号王牌。但是因为塔山阵地上的部队损失可控,并没有超过三分之一甚至半数,所以总预备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这也说明四纵和十一纵仍然具有相当的战斗力,足可完成阻击任务。

最佳贡献者
2

在一些战事通报中,人们往往能听到“伤亡”二字,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军伤亡总数达52038人,细分下来则是阵亡4497人,受伤(生病)47541人,所以伤亡其实是阵亡、受伤、生病、失踪等情况的总称,在战役总结报告中,它能直观反映出参战部队的受损情况。

正常情况下,很多人认为部队只要伤亡三分之一或者伤亡过半就要退出战斗序列,那么这种情况真实吗?

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说法确实成立,但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概念,很多时候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讨论分析的,这中间夹杂着兵种,作战任务、战场环境、兵员素质等等因素,很难一概而论。

在军队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使用伤亡这个词汇,而是使用卫生勤务领域的专业术语——减员,它是指军队中的参战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作战能力而造成的人员损失,其中包括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战斗减员包括阵亡、战场失踪、被俘、因战受伤人员,非战斗减员则包括生病、意外受伤人员、意外死亡人员。

兵种不同,承受减员的能力也就不同

对于陆军来说,由于基数最大、容易补充、训练成本又比较低,所以很多时候是可以承受较大程度的战斗减员的,拿二战期间的苏军来讲,一个满编师的人员在9000-10000之间,明面上看人数确实不少,损失三分之一依旧数量充足,但是一个师并不全是单一兵种,其下边还设有炮兵旅、工兵营、自行火炮营、通讯营、运输营、文职人员等等单位,因此在战争中真正处于最一线的往往只有该师人数的一半左右,一旦一线部队损失惨重,那么这个师的战斗力就会急剧下滑,需要修整。

至于海空两军更是如此,比如空军师,我国空军师一般有2-3个飞行团,飞行团又由飞行大队和机务大队组成,飞机数量则在80-120架之间,飞行员数量也大多介于200-300人左右,也就是说近万人的空军师,只要一线的战机、飞行员稍微损失多一点就会伤筋动骨。所以兵种不同,那么在战斗中承受战斗损失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作战任务不同,承受的战斗减员能力不同

依旧拿上面的苏军举例,二战期间,苏军在东线战场承受很大压力,卫国战争期间,即便一线部队减员30%也很难后撤,原因大家也都清楚,因此大部分撤下来的苏军部队大都减员60%以上;部队在接到死命令的时往往都会付出较大牺牲,如果指挥官意志强硬,那么即便付出最大伤亡也会继续完成任务,因此这个时候战斗减员也就不会被考虑了,至于一触即溃的例子就不往台面上拿了。

战场环境不同,承受能力不同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一工兵连连夜加固工事,然后等待步兵兄弟来接防,结果拂晓十分敌军便开始进攻,工兵连清一色的“三八大盖”,唯一的重武器是2挺92重机枪,在这种情况下,生生打退敌人8次进攻,最后的结果是阵亡102人,重伤22人,轻伤5人,全连算是打残了,但在这种情况下,连长依旧没有因为减员而放弃阵地。

说到战场环境,不得不提苏德战场上的德国第六集团军,保卢斯的投降,直接导致第六集团军覆灭,但是此时保卢斯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投降,一个是被剿灭,苏联红军已经完成对保卢斯的战略包围,外无支援,内部弹尽粮绝,保卢斯在那种战场环境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至于利弊大家各有看法,这里便不赘述了。

兵员素质、意志不同,抗压能力不同

一支部队最好的精神就是军魂,看过《亮剑》的都知道这句话:“不能把从晋西北带来的老底子打光了”,看过《士兵突击》的也明白“钢七连”的魂在哪里,部队崇尚荣誉,崇尚精神,老兵永远是一支部队的核心,只要有老兵在,一支部队的精神就会传承给后来的千千万万个新兵,以上世纪50年代的半岛战事举例,铁原阻击战中,187师、189师伤亡惨重,187师三天就打剩下2800人,189师撤出阵地的时候只剩下不到3000人,这样的战斗减员完全不能按正常情况来讲,这中间兵员在作战方面的毅力和意志是起到极大作用的,而这种兵员素质则和部队的传承、精神又紧密联系,这也是为何一些部队在死战前会在最后“留个种”。

军队战斗减员超过三分之一就不能再战,这句话理论上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时候撤下来修整、补充,是能在短时间内再次投入战场的,但是这种理想的情况并不多见,战场是复杂的,部队的传承是不一样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文化也是不同的,因此实际情况很难满足理论。

3

一支军队难道只有作战人员吗?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人经常会嘲笑当时志愿军的一个点,那就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怎么说的,志愿军一个后勤士兵就需要负责前线八九个作战士兵的需求,而美国人则是13个后勤兵围绕着一个作战士兵进行使用,因此美国人的后勤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强的后勤保障,不要说夸张的拿着轰炸机去轰炸自行车,美军可以在前线洗奢侈的热水澡,这点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没有办法跟他比。

一个现代化的军队必须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后勤保障部队,至少得保障自己的士兵在作战时候不会饿死,不会因为没有子弹被别人给打死,不会因为没有补给,最后投降敌人这样的一支军队是搞笑的,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并且会被其他人看不起的。

不可否认的就是,在抗日战争或者是在解放战争一或者在这之前的革命战争期间,我们的解放军士兵都是用自己的意志支撑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一支军队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保障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底盘,但是不可否认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意识到光是建立一支紧靠着意志,紧靠着单独的作战人员组合起来的一支军队是不正常的,这样的军队是不健康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军队。

在原先的军队里面,可能一支军队百分之八九十甚至百分之百都是作战人员,就造成了我们的军队很多情况之下都能够做到战场上面就剩下一个人还在那里坚守阵地,这是一种美德,可同时这也是一种心酸,如果没有后勤保障人员,一支强大的军队根本就不可能厂里,你比方说淮海战役的时候,我们动用了几百万的老百姓作为农夫去替前线的解放军士兵支援后勤,所以有人也说过淮海战役实际上就是农夫经常的担子挑出来的。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建立现代化中的时候,我们也都十分重视后勤保障部队,比如说今年阅兵的时候大家看见在后面会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车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医疗车,指挥车,还有架桥的,铺路的饭堂啊等等一系列的车辆都有这是什么?这就是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所拥有的后勤保障部队和后勤保障设备。

这些东西的加入会导致军队内部的比例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原先大多数人都是作战力量,可是随着后勤保障的深入以及后勤任务的繁杂性,所以一支军队里面可能60%左右都是后勤保障人员。

这点我们就不得不佩服西方,西方是首先践行这样理念的势力,你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最著名的虎式重装甲营,虎式重装甲营不要看虎式坦克如何风光,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后勤保障部队保障这一个虎式装甲营的话,虎式坦克只要开进俄罗斯,立马就现在路边动弹不得了。

一旦虎式坦克抛锚,就需要三辆重型拖车才能把虎式坦克拖到维修点,并且还有专门的车辆负责运输维修工具,负责补给车辆的弹药燃油,以及还有专门的筒车指挥车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所以一辆虎式重装甲营有有大概十几辆的虎式坦克,可围绕着十几辆的虎式坦克,却有上百辆的后勤装甲车辆,所以说在西方的观念里面,后勤保障部队是一支军队真正的基础,只要有一只后勤保障部队,我完全可以再重新拉起一支强大的部队去前线跟敌人作战,因此在西方只要不对的损失量超过40%以上军队就可以完全头像,没有任何性的压抑,因为其她的全是后勤兵打仗不行,这一点我们自己都知道。

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损失超过40%,立刻把他撤换下来进行修整,这是常识,如果不这么做最终导致的结果将会出现大量无意义的损失,这损失有很多,比如说人员方面,装备方面,还有就是军队士气方面,总的来讲,养一个士兵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4

军队的战斗力源自于战士对战争正义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能够激发战士们本身的“主观能动力”。这才是战斗力的源泉。至于教科书中所列举的所谓常识战斗力是指的“机械教条”理论。把战士当做机器。中国共产党在以往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总是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来就没有依靠所谓的常识理论。依靠的完全是唤醒了的人民子弟激发了的战斗毅志。以至于才有了刘老庄,狼牙山,上甘岭,松骨峰等无数的世界级军事地标战例。

5

现在军队中,在一线直接和敌人接触的人员都是越来越少,但是在战斗中,这些直接和敌人接触的人员是伤亡最大的。
现在的部队都是合成部队,象直升机的驾驶员一般是伤亡不到的。
步兵还是现在伤亡最大的兵种。

比如美军一个轻型步兵师有10637人,但是里边的步兵只有9个轻步兵营,只有5031人,其他的都是炮兵,工兵,通讯,情报以及各种指挥保障人员。这个所谓的步兵师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是步兵,一个师伤亡30%,按照一般的战斗经验数值,2/3的伤亡都是步兵,也就是如果这个1万人的师,伤亡30%,那么这个步兵师的步兵就伤亡了2000人左右,美军的一个轻型步兵营每个营有559人,步兵伤亡了2000人,平均到每个步兵营就是有220多人,这样每个步兵营就是只剩下了300多人,基本上就是半个营就没有了。
在执行任务时摆开的战斗队形中,每个人都是负责一定的距离,当减员太多的时候,队形上缺的人太多了了,这个队形的空档就太多了。

一般一个营还剩下一半人的时候,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已经是战斗力下降严重,就像二战后期的苏军一样,一个营才200多人,在进攻德军坚固设防的阵地时,就基本上无法完成任务了,人太少了。美军也是一样一个营伤亡近半,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执行有限的任务,比如防守一段相对狭窄的战线,再进攻是不可能了。
补充新兵容易,但是要把新兵融入老部队还是要一段时间的,在兄弟连里边,原来的老兵对于新兵并不欢迎,新兵融入E连也是废了不少的力气。

一般情况下,一个部队是不能打倒最后一兵一卒的,打到最后一个人,的确是十分悲壮,但是这样的部队会很长时间失去部队的凝聚力,原来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管理实验,就是一般一个群体里边,最多一次补充进来的新人最好不超过1/5,否则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团队,没有凝聚力的部队战斗力是十分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是重新组建一支部队,在兄弟连里边,E连里边原来的老兵越来越少,但是凭借着那些老士官,整个E连还能保持一个团队,但是如果是新人过多,过去的团队就已经解体,但是新的团队还没有形成,对于执行任务不利。

图片来自网络。

6

在对抗演习中,一方只余40%兵力,即判输。实际作战中,要看战役战斗企图是否达成。只要达成,全军覆没也是赢。

7

军队伤亡超过三分之一,还会有战斗力吗?其余三分之二还有战斗力,为何还要撤退?

不知道题主问的哪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只是美军,肯定撤。

一,如果只是游击队,伤亡三分之一,也不会撤。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辎重人员,用之于民,取之于民,粮弹都在身上,只要不是弹尽粮绝,上级又是下的死命令,就只会让重伤员抬走,其他人仍会执行任务。

当然,游击队很少执行这种任务,因为,顾名思义,“游击”嘛!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走!

二,如果是美军,仅仅一个装甲营,就要分三部分,战斗部队,后勤运输卫生部队,还有负责维修保养的部队。

如果你让这个装甲营伤亡三分之一了,说不定是这支部队的一半战力已经没有了,因为伤亡的都是战斗部队。你总不能让开卡车的司机,医护人员,机械师上去顶替吧?你能相信一个医护兵包扎技术极棒,炮还打得贼准?那是特种兵了!??

三,如果是日军,二战时伤亡三分之一仍然不会撤。日军就是辎重联队,仍然具有相当的战力。他们也许没有战斗部队强,但是实力还是不能小视!

为什么?日军的指挥官就不是人,战斗部队伤亡惨重,就会叫后勒兵顶上,为了保命,这些辎重兵平时也刻苦打枪的。

所以美国兵如果伤亡三分之一,不会让战斗力不强的后勤兵等来顶,绝对会撤,如果你不是逼之过甚,包围了,绝对实力比不上你的话,八成会放弃抵抗而投降。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美国人会派支援部队的。

8

许多回答太偏了甚至成宣传了,

军队战斗力来源于士兵、组织、士气等,以现代军队组成来看:

基本配置,一个师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一个营三个连。每个连大概100人到150人。

配置简单的军队,如早期红军,一个师主要是作战人员的那27个连总数也就4000人上下,即使损失三分之一,还有18个连,作战能力还在。

配置复杂的军队,一个师不仅有一线作战部队,还有大量重武器、车输运辆、后勤管理等各种辅助人员,这样的一个师约1.2万人,如果三分之一损失,而且实际基本是战斗人员损失,相当于4000人,则一个师的战斗人员27个连几乎损失完了,只能让后面辅助人员上,几乎没啥战斗力,因此这种情况可以认为丧失了作战能力。

9

战争的目的是歼灭敌人、占有地盘、获取资源,所以,如果不是决战和迫不得已,保存实力才是胜利的根本。否则,即使是赢得了战斗,连占领和保卫的能力都不能去实施,那也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无论是军阀之间的战争,还是卫国战争,保存战斗兵员才是关键。

10

不用一个一万多人的师,步枪顶多7000支。如果损失超过三分之一,主要是作战部队的损失,基本上就是一线作战人员减半了。

即使是作战部队损失三分之一,基本上都是能打的人伤亡,留下了战斗力差的官兵。士气降低远不止三分之一。

作战的时候士兵之间是有分工的。如果担负一个职能部分的士兵伤亡了,就造成作战功能不齐全,配合就会失效。比如火力组,损失一个人就不能操作机枪,突击组就不能交叉前进。

对于部队整体来说,预备队已经全部投入,进攻兵力被削弱,无力继续深入。防御有缺口,一旦被突破一点,全体就会被包围。

打铁要有铁锤和铁砧,任何一个剩一半都不能继续打铁。

打仗就像股票市场,决定价格的不是全体投资者,而是参与交易的少部分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