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两个原因不能被忽视,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则是应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澜。当然,已经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东方诸国对白起的仇恨也贡献了一部分力量。总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却也不可惜。

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说,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开疆扩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没有白起,秦国不可能会如此神速的开疆扩土,从这方面来说,白起绝对是秦国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从国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却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种“我想打的时候你不让我打,你想让我打的时候,我偏不打。”的执拗,面对这样的白起,秦昭襄王并不是就拿白起没有办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从君命,这是白起被赐死的一个主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白起打了一场漂亮战,完美避开了赵国的廉颇,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又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的赵括相遇,然后赵国惨败。到底有多惨呢?《史记》记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再加上之前被杀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当然这个数字一直是一个迷,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并没有这么多人被坑杀,但无论如何,白起坑杀的赵国降卒一定是个大数量。

赵国有这样的损失,再重新组织兵力反抗是很困难的,而东方五国还处在观望状态,在这个时候,攻进邯郸,说不定就能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白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白起调兵遣将准备攻进邯郸。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赵国一旦灭亡,东方各国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他们一定会采取措施对抗秦国,这是白起能预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贵神速。但是韩国和赵国还是派出了苏代到秦国游说应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继续攻打邯郸。苏代将白起胜利之后的会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说了出来,以此来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虑一番后就说服秦昭襄王暂停攻打赵国,这让白起很郁闷,也让两人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举给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少不了魏冉的帮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后更是和宣太后执掌国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无法亲政,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势。范雎帮助秦昭襄王亲政,废了宣太后,将魏冉赶出关外。有这样的过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处。而范雎确实在白起的被杀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秦国短暂休整后,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郸,此时白起正在病中,于是秦军由王陵率领攻打邯郸,结果王陵节节败退,秦昭襄王想让痊愈的白起重新上战场攻打邯郸,但是这个时候的白起不干了,他不想攻打邯郸了。

他对秦昭襄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可以说是分析的相当有道理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邯郸很难攻,诸侯们救兵将至,他们怨恨秦国很久了。而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获胜却也损失了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远距离攻打人家的国都,肯定会遭到赵军和诸侯军的里应外合,秦国是一定会失败的,即便是常胜将军白起也没有把握攻下邯郸来,而且在灭国战面前,赵国的军民一定会同仇敌忾,到时候他们的战斗力是惊人的。齐国章邯攻打燕国和燕国乐毅攻打齐国的时候就懂出现过这种情况。

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不进去白起的话,他还是执意让白起出战,而白起也执意不肯出战,面对邯郸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仿佛是在得意洋洋地对秦昭襄王说:“看吧,您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了?吃亏了吧?”

秦昭襄王逼着白起出兵,白起竟装病不肯去,应侯去请依旧请不动白起。秦昭襄王彻底怒了,将白起贬为小士兵并迁往阴密,白起这个时候又真的病了,于是继续待在咸阳,而秦军败退的消息一次次传来,秦昭襄王终于失去了耐心,逼着白起离开咸阳,应侯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对国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听,好吧,还是赐死吧,于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邮。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固然与白起的不服从君令和应侯的火上浇油有关系,也和诸侯们对白起的态度有关系。秦军节节败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寻思解决的办法,白起不出兵,秦军一定会失败,但是损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东方六国的怒火呢?自然是让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立下了悍马功劳,但也将东方诸国得罪了个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史记》中记载的白起斩首的人数是八十九万,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万,这样的数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数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这样的白起,哪个诸侯国不想除掉?

于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过,白起到底对秦国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另,说起白起的年龄,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不过公元前294年他成为秦国的左庶长,此时的白起应该差不多三十岁以上,这样算来,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岁了,这个年纪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对秦国是利大于弊的。

最佳贡献者
2

白起当时被秦昭襄王打成什么罪名处死的已经无从知晓了,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反正不是叛徒也得是内奸,反正肯定不是因为没有优待俘虏违反了战国关于善待俘虏的公约。

但由于白起在参军时就没有好好登记自己的出生年月,就说明他是个欺骗组织,混进秦军的异己分子,属于罪该万死一级的,秦国除掉这个毒瘤和隐患是完全正确的。秦国人民是完全拥护的。

至于白起被正法时候的年纪到底多大,是个悬案。如果白起对秦王诚实,如实填写籍贯和年龄,此事就清清如水。

不过,白起的军中履历,秦国的档案还是有记载的。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了亲军高级将领大军区的司令员,能达到这个级别没有三十岁是不可能的。林彪将军也是30岁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指挥了平型关战役。 白起被判处死刑的时候是公元前257年,其间相距差不多40年。

所以说,白起到被杀时已经是七旬老人,应该还是靠谱的。

白起原来默默无闻就像流落马戏团的一匹千里马,发现他的伯乐是昭襄王的舅舅魏冉,要不是魏冉,白起到老也不会被重用。因为当时魏冉之前已经有人给秦昭襄王推荐过白起,但昭襄王只重资历和出身,对出身卑微白起根本就不屑一顾(白起出身贫寒,唐代白氏墓志铭说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纯属瞎掰)

因为魏冉是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又是昭襄王上位的推手,所以说话有分量。但幸亏昭襄王的舅舅,白起这个泥土里的真主才大放异彩。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白起的成功得益于魏冉,白起的折戟沉沙也是因为魏冉,这是后话。

白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首战韩魏联军就大获全胜,韩魏24万大军灰飞烟灭。从此这个常胜将军就为秦国东征西杀,所向披靡,威名远扬。白起也仕途顺利拜将封侯,达到人生的顶峰。

长平之战,白起又打败赵括,全歼的赵国45万大军。

之后,白起杀红了眼,他想乘着长平之战的余威率部拿下邯郸,灭了赵国,再为秦国建立功勋,于是就派自己的得力助手回国请命。

让白起没有想到的是,昭襄王听从宰相范睢的谗言坚决不让白起发兵,还杀掉了白起来请命的亲信。

常言道十个实干家不如一个空谈家,实干家的身家性命攥在空谈家的手里,世界就是如此不公。

白起得知谋士被杀,秦王否决了自己的请战,犹如遭了当头一棒,一腔热血冰凉冰凉。

自己作为前线将领一定比远在宫中的人更懂得把握战机,但秦昭襄王不仅不听自己,还杀了自己身边的人,显然是对自己起了疑心。

等昭襄王觉得秦国打赵国的时机成熟了,赵国也恢复了元气,过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长平之战半年多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伐赵,碰了个硬钉子,损兵折将。这一次白起在家养病,秦昭襄王本来觉得自己没有听从白起建议丢了面子,回家后宰相范睢又添油加醋地说,白起听话大王您出征不利,高兴得跟过年一样,杀鸡宰鹅,大宴宾客,对大王您冷嘲热讽。

秦王本来因为吃了败仗而颜面无存,一肚子火无处发泄,听了宰相范睢的话不由龙颜震怒,直接下令白起自绝于国家。

白起的死,表面上是因为秦王独断专行,不会用人。其实还是秦王昏庸,被宰相范睢利用,成了他们两人斗争的工具。

白起虽然有才干、会用兵、能打仗。但他宰相范睢不是一条船上的,不是一个山头。白起越是建功立业,对宰相范睢的威胁也越大。因为白起当年是被魏冉推荐给秦王的,魏冉跟宰相范睢是冤家对头,是政治上的死敌。后来在这场斗争中跟宰相范睢取得胜利,斗倒了魏冉。但白起还掌握着兵权,而且深得昭襄王的信任,所以白起就成了宰相范睢最大最直接的危险。

不除掉白起,自己也许就会被白起所害。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政治斗争就是如此残酷,妇人之仁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成王败寇,历史是强者写的。

可怜白起只会实干,没有手腕,不会厚黑学,不会急流勇退,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白起死也不会明白,自己对秦国忠心不二,死心塌地,出生入死,最后却落得个叛徒内奸的下场,死了也要被人唾骂。

苍天无眼,白起死不瞑目。白起心里也清楚,赵国四十万儿郎,哪一个又曾瞑目?

3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没人知道白起死的时候多少岁,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七十多岁,只知道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9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在当时可是算古稀之年,当时的人很少活这么长的,当然了,秦昭襄王算一个,活了75岁。

白起是魏冉举荐给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战,就大破韩、魏两国24万联军,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一发不可收拾,不断为秦国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一举包围赵国45万大军,赵军在弹尽粮绝、无法突围的状态下,举军投降,白起随后使用欺诈的手段坑杀赵国45万降军,天下为之震动。

随后白起欲趁长平之战的锐气一鼓作气,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派出亲信卫先生回国请兵粮,准备一举拿下邯郸,攻灭赵国,结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范睢以秦国长平之战消耗甚大,师老兵疲为由拒绝了白起的建议,并且还杀了卫先生,而且这成为了白起身死的导火索。



白起听闻后,犹如当头一盘冷水,从头冷到脚,作为军事家,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进攻,什么时候应该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显然是伤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灭赵的大好时机。

之后等到秦国恢复生机,在长平之战9个月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发兵攻赵,围攻赵都邯郸,这一次白起在家养活病,没有去,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白起也因这次失败而嘲讽秦昭襄王,引起双方矛盾的恶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征,而白起却拒不出征,直接导致了身死,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嘲讽国君的决策,让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导致赐死白起,国君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与范睢的关系,也是导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国魏冉举荐的,而魏冉是被范睢扳倒,范睢为了加强秦昭襄王的权力,建议秦昭襄王废除掌权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这和白起产生了矛盾。

白起为将,范睢为相,将相不和,而范睢也担心白起的功劳日渐巨大,会导致自已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对于白起也是相当打压,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机会,这也让白起怀恨在心。

白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本来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因此白白的丢掉了自已的性命,临死前,白起曾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对于白起自已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4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他统率秦国军队三十余年,攻城略地,大破魏韩楚赵,为秦国扫平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起的赫赫战功,也使他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起也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他三将分别为廉颇、李牧与王翦。

但这样一位为秦国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军事统帅,却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赐死于杜邮,自刎而亡。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白起招致杀身之祸呢?

白起在秦国的崛起离不开秦宣太后和丞相魏冉的提携。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秦军灭掉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魏国大将公孙喜被白起杀死,秦国得到韩国大片领土。

指挥伊阙之战的正是秦将白起,白起也是在这一战后,声名鹊起,一战成名的。而正是丞相魏冉举荐白起担任这次战事的主将的。

所以说,魏冉对白起是有知遇之恩的,两人的私交深厚。

此后,白起在沙场上大放异彩,南征北战,攻打魏赵楚韩四国,夺取城池百余座,战无不胜,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

秦昭襄王是在舅舅魏冉的支持下,取得王位的。即位后,朝政一直由他的母亲秦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并且宣太后把自己的另两子封泾阳君和高陵君。她的弟弟魏冉和另一个弟弟也被封为穰侯和华阳君。

秦宣太后的这两子和两弟位高权重,号称秦国四贵,直接限制了昭襄王的王权。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昭襄王采纳客卿范雎的建议,罢免了魏冉的相位,由范雎取而代之,并把四贵赶出了京城,收回了王权。

而白起作为魏冉曾经举荐的武将,又战功卓著,这令倍受秦王器重的范雎丞相既嫉妒又不安。而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后,白起与范雎终于将相失和。

前260年,秦将王龁率兵攻打赵国。赵将廉颇率领的赵军连战失利,遂修筑壁垒,在长平地区坚守不出,与秦军形成长达三年的对峙局面。

廉颇的这种以逸待劳、意图拖垮秦军的战术却被赵王认为是胆小怯战,因此,赵王对廉颇多有不满。

面对长平的长期相持局面,秦相范雎又巧施反间计,遣人扬言廉颇并不可怕,秦国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马上临场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廉颇。

而此时的秦国却令武安君白起取代王龁任长平之战的主将,以求彻底击溃赵军。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误中秦军包围圈,被秦军分块切割,主帅赵括、上党郡守冯亭突围不成,均战死。

群龙无首的四十余万赵军纷纷溃败,投降于秦军。

由于白起担心赵国的降军日后反叛,遂将四十余万的战俘全部坑杀。长平之战,使赵军几乎失去了全部的有生力量。

这时的赵国为了避免亡国之虞,马上派苏秦之弟苏代携重金赴秦国游说秦相范雎。

苏代称,若此时白起拿下赵国,那白起的功劳可就大了,历史上的周公等人也比不上白起,白起的地位一定在范雎之上,位列三公。

范雎本来就是心胸狭窄之人,听了苏代之言,担心秦王日后冷落自己,于是就听从了苏代的计策,借口秦军疲弊,向秦王建议与赵国停战,接受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

秦王于是采纳了范雎的建议,令白起班师。

白起本来是想乘胜攻取邯郸,一举拿下赵国的。但由于范雎的从中作梗,使白起的作战计划泡汤。白起心中对范雎非常不满,两人心中各怀芥蒂。

就在停战后的次年,秦王再次发兵攻打邯郸。此时由于白起生病,王陵担任此战的主将。

但攻取邯郸之战进展并不顺利,秦军伤亡不小,却毫无战果。

于是,秦王令病愈的白起再次披挂上阵,但却遭到白起的拒绝。

白起认为,长平之战虽然取胜,但秦军也减员不少,而且现在各诸侯国都在派兵支援赵国,到时候和赵军里外夹击秦军,所以此战不能打。

秦王请不动白起,又令范雎去请白起出山。白起更不待见范雎,干脆称病不起,连范雎的面都不见。

秦王无奈,只得派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

战事果然如白起所料,由于楚国和魏国分别派遣春申君和信陵君率援兵出战,秦军遭受内外夹击,一败涂地。

而白起听闻秦军战败,又慨叹秦王当初不听他的规劝,导致兵败山倒。

此话传到秦王的耳里,令秦王非常恼怒。他再次要求白起出山,但白起铁了心,任范雎再次登门请求,也不买账。

对于白起的拒不从命,秦王已失去了耐心。白起被拿掉了官职,并被驱逐出咸阳。

而范雎本来与白起私怨极深,这时又怕日后白起咸鱼翻身,对己不利。于是又对秦王煽风点火,称白起一肚子怨气,如若被别国所用,一定是秦国的大患。

秦王一听范雎所言,甚有道理。于是派使持宝剑,赐死了白起。

白起之死,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白起的自身原因,也有范雎落井下石的补刀。

在秦军围攻邯郸惨败时,心急如火的秦王再三强令白起出征,白起却违抗圣命,拒不出征。事后还放言秦王不听他的规劝,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白起生性耿直,认为邯郸之战必败,拒不出征,这已令秦王非常震怒。但秦王只是将其革职流放,并没有想要他的命。

而由于白起是穰侯魏冉的人,范雎与魏冉仇怨已深,这也波及到了白起。

白起被流放后,范雎唯恐白起哪一天再复出,清算到自己,于是干脆怂恿秦王赐死了白起。白起也可以说是范雎与魏冉斗争的牺牲品。

5

不是容不下白起,也不是不信任白起,而是时局需要白起死。

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就已经是武安君,这已经是武将的最高爵位了,封无可封,长平之战白起又立下不世之功,这时候他的光芒已经掩盖了秦昭王的存在,他在秦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完全碾压了秦昭王,如果再由白起灭掉赵国,那秦昭王到底要拿什么来封赏白起,白起当然不会在乎封赏,秦王也知道白起不在乎,但在军民心中呢?所以灭赵的任务绝不能由白起来完成。可以说白起的存在已经阻挡了秦王霸业。

邯郸之战秦军败北,秦昭王问计于白起,白起断定战机已失,再战无益。作为当世战神、曾经秦昭王最赖的将领,他的论断自然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可为何秦昭王仍不愿退兵?

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杀白起的理由,他信任白起不可能造反,也知道白起说的并没有错,但他需要这个机会,除掉白起。白起显然懂了秦王的心思,毕竟君臣数十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了,又怎么可能真的违抗秦昭王的命令呢。白起的盖世功勋,秦昭王自然不可能让他突然暴毙,惹人诟病,于是君臣二人一起上演了一出戏,君臣反目,白起抗命不尊,秦昭王忍痛杀之。

白起:为了你的王朝霸业,我杀光了所有阻挡在你面前的人,到最后,我却成了你霸业之路最大的绊脚石,我愿引颈就戮。

6

白起是秦国后期的名将,“有名”到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素以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著称。其辉煌的起点应该是在伊阙之战。先了解秦国这一时期的历史,孔武有力的秦武王跟人比赛扛鼎,发生意外,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没有子嗣,几个弟弟成为了王位的潜在继承人。

芈八子原为秦武王父亲秦惠文王的一位姬妾,是楚国人,联合了自己的弟弟魏冉,拥立秦武王其中一位弟弟,公子稷继位,即后来的秦昭襄王。芈八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宣太后,而魏冉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有说法是白起祖上也是楚国贵族,后流落秦国,居于郿(陕西岐山)。按照白起的成长轨迹,很可能其幼年从军,历经多次战斗,至此时已成为“善用兵”的基层将领。“他乡遇同乡”,魏冉姐弟是倍感亲切。

伊阙之战

公元前294年,白起得到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荐,出任左庶长。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左庶长为第10级。这一年,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取得胜利。韩国向魏国求救,组成了韩魏联军以阻止秦国东进。


这次出征,魏冉举荐了白起担任主将,进攻韩魏,史称“伊阙之战”。战前,秦国国内并没有多少人看好白起,理由有三:

1、秦国兵力为10万,但并不是精锐。韩魏联军兵力是24万,均为垂沙战役的主力军队。其中韩国军队是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材士”;而魏国军队则是战国时期,身披重甲且耐力惊人的“魏武卒”;

2、白起比较年轻,没有指挥大型军队的经验;

3、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可见,韩魏两国是下了血本,为此,都想着在战争中,尽量减少损失,保持自己国家的精锐。白起敏锐地感觉到韩、魏之间的嫌隙,他断定韩军不敢出击。于是,绕到魏军的背后,偷袭得手,反过头来,又全歼了韩军,俘获了韩国主将公孙喜。韩魏24万联军,灰飞烟灭。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敌二十万以上的歼灭性战役,至此,韩、魏两国一蹶不振。


(魏武卒)

鄢郢之战

公元前278年,楚襄王任用善于用微弓细绳射下大雁的人。此人借着楚怀王(楚襄王父亲)客死秦国,故意激怒楚襄王,使其奋发振作,励精图治。受到刺激的楚襄王,转而联络各诸侯国进攻秦国,不再臣服秦国。

秦昭王大怒,派出了白起讨伐楚国,史称“鄢郢之战”。此时的白起,又历经了夺取魏国61城池,赵国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等多次的战斗,军工爵的“刻度”来到了第16级,为大良造。

白起选择了千里奔袭,出其不意,放弃后方依托,深入敌国腹地,进攻的目标是楚国的别都鄢。楚襄王也清楚鄢的战略意义,其为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咽喉和门户。一旦鄢守不住,郢都也是朝不保夕,为此,楚襄王在集结了楚军的精锐。

经过战争多次洗礼,变得更加成熟的白起,面对重兵把守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强攻。而是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另辟蹊径。仔细研究了当地地形之后,筑起堤堰,拦蓄夷水,同时挖条渠,直通郡城。

准备就绪,白起派兵占领了西陵,控制长江,接着顺江而下,占领夷陵(湖北宜昌),一把大火,将楚人的宗庙陵墓,烧得干干净净。等到楚国知道,面对以取得“制江权”的秦军,也只能“隔岸观火”了,楚军士气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兵败后,楚王只好将都城迁至陈(河南省淮阳县)。


灭赵被阻

如果说“伊阙之战”是白起辉煌军事生涯的“揭幕战”,那么,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其“谢幕战”了。“长平之战”简单的经过是:公元前262年,白起率部攻占了韩国的新野,造成了上党郡与都城的隔绝。上党郡守并没有按照韩王的意愿,归入秦国,转而投进赵国的怀抱,引发秦赵两国的大战。

战争结果,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军队后,继续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秦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却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当年拥立有功的宣太后姐弟,因严重威胁了秦国王权,被秦昭襄王赶出了统治阶层,启用范雎为丞相。

秦国使用“反间计” ,让赵国换将。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赵国也用上“反间计”了。受赵国重托的苏代(苏秦的族弟)找到范雎,晓陈利害关系:白起如果灭了赵国,必然位列三公,到时候,您范雎就得屈居在他之下了。再说即使灭了赵国,国内的百姓也不愿意归于秦国,会就近迁徙到齐、燕、韩、魏,秦国得不到多少人口的。

范雎深以为然,便劝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可以说,秦昭襄王与白起是相互成就,亲密无间,此举使得他们之间的信任出现了裂痕。


晚节不保

等到秦昭襄王想再次进攻赵国之时,却被白起拒绝。一则赵国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开始回血;其次,是咽不下“秦昭襄王下令停止攻击邯郸”的这口气,彼时白起正值生病,估计也与此有关。

在王陵出征失利后,秦昭襄王再次下令白起出征赵国。遭到白起的再次拒绝,还给秦昭襄王上了 “课”: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意思是说,表面上秦军很强,实际上连年苦战,已是强弩之末。另外一边,魏、楚等受秦国威胁的诸侯国,正谋划共同对付秦军,对秦国有利的军事态势正在发生逆转。

不肯罢休的秦昭襄王请出了范雎当说客,结果还是一样。秦昭襄王只得令王龁代替王陵。果然,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统帅数十万联军前往救赵,使得疲惫不堪的秦军渐渐露出了败像。此时,耿耿于怀的白起还不解恨,幸灾乐祸的加了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话传到秦昭襄王耳边,这还得了?君王纵有失误,那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责的。于是,再次强令白起出征,仍然遭到拒绝。正如《魔兽世界》里面,打不赢小兵,我还是英雄?秦昭襄王震怒,治不了你,我还是秦王?

秦昭襄王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职和爵位,降至士伍行列,发往阴密(今宁夏泾川南)禁锢,在范雎的推波助澜下,秦昭襄王又决定赐剑让白起自裁。呜呼,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结语

在封建社会,君王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胳膊拧不过大腿嘛。年逾古稀的白起,为了当年的一口气,始终与秦昭襄王怄气,不给君王一点台阶下。诚然或许白起分析的事实,只要服软,领兵出征,以其 “功力”,对战局的预判,多少还是能挽回损失,而不至于落得自裁的结局。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7

白起被赐死时,年纪究竟有多大,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不过,白起第一次被史书所记载,是在公元前294年,那时候他担任左庶长。“左庶长”在秦军中是一种中高级军官,比后来代替白起指挥围攻邯郸的王凌的“五大夫”还要高一个级别。因此,那时候的白起,少说也有30岁。白起被赐死的时候是公元前257年,相隔了近40年。因此,说白起那时候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白起不但是个老人,在长平之战后,由于白起想一鼓作气攻下邯郸,秦王和宰相范雎不同意,解除了白起的兵权。也就是说,那时候白起其实对秦王是构不成威胁的。

当时因为王凌在邯郸之战中失败,秦王命令白起前往接替指挥作战。白起认为这场大战,秦国肯定打不赢,不想去。秦王还是坚持让白起去。白起以自己生病推脱。但秦王不听,一定要白起上路。白起上路不久,秦王却又赐死了他。

(白起剧照)

我们知道。古代都很忌讳战前斩杀大将。秦王这样做,不就是战前斩杀大将吗?

那么,秦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史记》认为,白起之所以被秦王赐死,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白起闹情绪。长平之战后,秦王不听白起的建议,放弃攻打邯郸。现在秦王却在赵国缓过劲来后,再前往攻打。并且因为打不赢,又才启用白起。因此白起推脱不去。根本的原因,还是他闹情绪。

二是白起说风凉话。秦王让白起接替王凌,白起不去,同时认为不是进攻赵国的好时机。后来秦军果然打败,于是白起便说,秦王不听我的话,非要出兵,结果如何呢?这话让秦王很生气。后来,秦王强行让白起前往的时候,白起在路上,还在叽叽咕咕说风凉话。这让秦王更加不爽,因此干脆把白起给杀了。

三是范雎想害白起。范雎想害白起,是在白起打胜长平之战,威名远扬后开始的。由于害怕白起的风头盖过他,因此撺掇秦王放弃继续进攻。后来秦王要杀白起,也是范雎的谗言。他告诉秦王,白起这样说风凉话,肯定对军队不利,最好及时杀掉,免除后患。

四是白起得到报应。这是《史记》一贯的“春秋笔法”。就是当某个大将无辜被杀后,都会给他寻找天意。蒙恬被无辜赐死,死前他就叹息说,是因为他修长城挖断了地脉,才遭到了报应。白起死前,也叹息说,是因为他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因此才遭到了报应。《史记》想通过这个,批评蒙恬和白起的残忍罪错。

(范雎剧照)

《史记》所讲的这些理由,当然是不错的。不过,我认为,《史记》忽略了(或者说“弱写了”)白起被赐死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秦王忌惮他,想要他死。

事实上,秦王对白起一直就是一种“见不得又离不得”的感觉。由于白起在战场上太过突出,几乎百战百胜(白起在史书上刚出场,就已经凭借军功担任了左庶长,由此可以证明,白起有多么杰出)。因此,秦王在使用白起的时候,经常非常犹豫。很多战争都不会派他去,因为他打的仗越多,战功就会越多。按照秦朝的“军功奖励制度”,有了军功就必须奖赏。秦王害怕最后自己实在没什么拿来奖赏白起的,说不定最后只有把自己的王位“奖”给他了,因此很早就开始对白起实行打压。

(秦王剧照)

比如长平之战,最早也不是派白起去打仗。后来秦王知道到了生死决战的最后关头,因此才又换成了白起。

长平之战以后,秦王也是因为害怕白起功高,担心他打下邯郸后,就不回来了。因此不让白起接着打。

后来一定要让白起去,也是因为实在只有白起才能转危为安。

但是当白起上路后,他又实在担心,本来就对他有意见的白起,去指挥打仗的时候,或许更加有图谋不轨的想法,因此,秦王害怕把军队交到他手里。再加上范雎在旁边一说,为了防患未然,所以在白起还没有掌兵权的时候,秦王就找白起抱怨这事,把白起给杀掉。

(参考资料:《史记》)

8

秦昭襄王是一个执法如山的铁血君王,对于犯法的人他大多数是坚持依法处理,很少法外开恩!商君制定的秦法是大秦强盛的根本,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都恪守商君之法,对于犯法的人,不论贵贱,不论善恶、不论多寡都是依律处理,很少法外开恩。白起作为秦国的战神,为秦国打下了大大的疆土,斩首六国百万将士,其威名之甚六国诸将莫有敢与其争锋的。白起有功于秦,故赐大良造爵,任上将军职;白起不尊王命,不履行上将军的职责,故依法赐死。

秦法有定:有功必赏,有罪不赦!大秦治下必有封赏,同样的大秦治下有罪必罚!商君的行法原则是: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也就是说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贡献,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善事,一旦触犯了法律,那么你的一切都会归零;不会因为你曾经有功有善,就赦免你现在的罪过。白起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邯郸之战必败,同时精准预测了五国联军攻不进函谷关,但是他不奉命出征就是犯法了,因此秦昭襄王赐镇秦剑让他自尽!

秦昭襄王当了56年的秦王,其中有40年的时间是宣太后与魏冉在主政,他亲政后开始铁血执法,对于犯法的人一律重惩。国舅魏冉丞相对于大秦居功至伟,对于嬴稷当上秦王有拥戴之功,还有平叛之功,但是他私下要了宋国的陶邑,且横行不法,最终被秦昭襄王夺爵罢职而归。蜀侯是秦昭襄王的兄弟,但是他治蜀不力,且意图谋反,最终被秦昭襄王枭首示众。太子嬴柱的小姨子华阴夫人为姐姐华阳夫人密谋册立嬴子楚为世子,最终被秦昭襄王以淫乱东宫的罪名斩首。

某一年天下大旱,不少百姓吃不饱饭,丞相请求秦昭襄王开放王室林苑,让百姓进去谋生。秦昭襄王说:秦法有定,有功必赏,有罪不赦;现在让百姓都去王室林苑谋生,等于是不论功过,一体受赏,此举有违秦法宗旨,寡人不从。其后百姓多有饿死者,丞相又向秦昭襄王进言,开放林苑让百姓谋生,有爵百姓不收税,无爵百姓收税,让无爵百姓在丰年将税收补齐。秦昭襄王说:有爵百姓有功,当赏;无爵百姓无功,收税可也;此举不违秦法宗旨,寡人从之!

9

白起领兵打仗四十年,不过,他死时是不是七十多岁,史书并没有说,我们不好妄加定论。不过,六十岁应该是有的,也算是老人了,那么秦昭王为什么容不下一个老人呢?为什么最后逼他自裁呢?

首先,白起有不臣之心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但由于范雎从中作梗,未能得行,故而与范雎有隙,同时,对于袒护范雎的秦昭王,也渐有不臣之心。

次年,秦昭王发动邯郸之战。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白起却旗帜鲜明地反对伐赵。尽管白起的理由是赵国经一年休整,上下同心戮力,不可征伐。但是这个理由明显借口,因为赵国再怎么努力,与秦国的实力远远不在一个档次上。可见白起拒绝伐赵,实是出于对范雎的报复心理。说白点,没有我白起出马,你们什么都不是。

白起以卧病为由,拒绝出任秦军统帅。在秦军遭遇挫折后,秦昭王无奈之下,屡屡征召白起,但他仍然不肯受命。在多次拒绝奉命。秦昭王大怒,把白起连降十八级,贬为普通一兵。

在古代,君主有无上权威,为什么白起胆敢拒绝秦昭王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秦昭王。在秦昭王在位的前四十年,秦国大权掌握在宣太后及魏冉手中,他只不过是个傀儡国王罢了。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只知有太后与魏冉,不知有秦王。直到范雎到来,设计逼迫太后及魏冉退出权力核心,秦昭王才算有出头之日。因此,在白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里,的确也没有把秦昭王当回事。

其次,白起之死,与范雎的陷害有关

范雎帮助秦昭王夺回大权,因而极受信任,一跃成为秦之第一权臣。然而,随着白起在长平之战获得史无前例的辉煌胜利,范雎明显感到地位与权势受到威胁。故而范雎阻挠白起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就是怕他功劳太大。

然后,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由于白起拒绝出战,秦军进展十分不顺利。秦昭王对此当然极为不快,范雎又以此为口实,添油加醋一番,挑拨秦昭王与白起的矛盾。同时,范雎也极力在军队中扩展自己的力量,以亲信王稽出任河南郡守,郑安平为将军,参加邯郸之战。

然而,范雎这次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由于魏国信陵君救援邯郸,秦军大败,范雎的亲信郑安平居然率两万人投降。如此成制建的军队投降,在秦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这种情况下,范雎得找个替罪羊,而白起是最佳人选。

在此之前,白起已被秦昭王贬为普通一卒,只是由于还有利用价值,尚留在咸阳城内。由于白起始终不愿奉命,秦军在邯郸城下遭到空前失败,秦昭王更是把怨气发泄在他身上,遂执行发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阳。

与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机落井下石,诬陷说:白起被贬,心有怨言。范雎这句话,是白起致死的一个直接原因。秦王闻言大怒,他本来对白起抗命便十分恼怒,听说这家伙竟还敢发牢骚,遂心生杀意。

其三,白起被杀的更深层次原因

拒受王命与范雎陷害,固然是白起被杀的直接原因,但是深究历史,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这个原因就是秦国国内的派系斗争。

我前面说过,秦昭王上台后前四十年,是生活在宣太后及魏冉的阴影之下,当时魏冉实际上扮演太上皇的角色,独断专行,从来不必请示秦王。白起与魏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白起能在秦国军界异军突起,与魏冉的重用、提拔有直接关系。在伊阙之战前,白起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新秀,魏冉却一眼看中他,用他替换掉秦军统帅向寿。这个向寿何许人呢?是秦昭王从小光着屁股玩大的朋友。魏冉的权势就是这么大,把秦王的亲信一脚踢开,大胆起用白起。白起不负所望,在伊阙之战中,取得歼敌24万的辉煌战果,从此迈向一代名将之列。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白起是魏冉一党,但是他与魏冉关系之特殊与亲密,是众所周知的。后来魏冉失势后,回到自己的封地陶郡。陶郡是秦国一块孤悬东方的领土,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实际上是半独立的状态。

在邯郸之战后,魏冉可能已经去世,但陶郡依然是魏氏的地盘。以白起同魏氏的关系,会不会在失意之下,逃往陶郡,甚至策动陶郡脱离秦国呢?应该说,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倘若陶郡独立,联合东方诸侯对付秦国,那么秦国就得面对白起这样的无敌战神了。因此,对秦昭王来说,杀掉白起,或者才是最安心的办法。

10

白起死的时候,对天长叹”苍天呀,我跟你有什么仇,沦落到这种地步!“这当然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主子。

秦昭襄王,少年时在赵国作人质。战国时期,相互派遣质子往敌对国当人质,可以作为两国交战的一道防线。可想而知,派出的质子,在他们父皇心目中无关紧要,他们母亲的地位也不会太高,不然也不会看着儿子去异国他乡去受苦。质子中的大名人,当属嬴政的父亲异人。

他们吃不好,住不好。试比较异人,要不是吕不韦这个大救星,估计他连娶个老婆都难。不仅物质条件差,他们还要时时担心受怕,万一秦赵打起来,他们是要被拿来祭旗的!

秦昭襄王是他们中的幸运儿,侥幸被推选为秦国的国君,但早年在赵国当人质的经历将伴随他终身,让他缺乏安全感,自卑。朝中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的警觉,更何况这次吹得不是微风,而是狂风。


自长平之战后,白起打算一鼓作气,直接灭了赵国。这让赵国很恐慌,邻国韩国也跟赵国一样担心受怕,两国商量,该怎么办!

不久,秦国宰相府出现了一个说客,此人叫苏代。进入相府,就滔滔不绝对宰相范雎,说了一大堆大道理,说完后,还送给宰相大笔钱。

苏代走后,范雎就想:这个白起,凭借军功,一路高升,位极人臣,若这次伐赵成功,岂不是位居三公之列,我宰相的位置恐怕在他位置之下。

于是,时不时地范雎在秦昭襄王打小报告。起初秦昭王将信将疑,毕竟大臣之间难免争风吃醋。但有件事,让他起了杀心。

秦军围邯郸,白起病了。这仗打打停停,邯郸一直未破。白起却在后方说“这仗打不得,虽然长平之战让赵军元气大伤,但秦军也不好到哪里去,国内亏空,加上外围各路诸侯虎视眈眈,赵国境内众志成城,若执意再战,秦军必败!”

秦王哪里肯听,继续围城,并且还去请白起上阵,白起依旧称病不上战场。

结果正如白起所料,春申君率十万大军攻秦,邯郸一直未破。秦王又去请白起出山,但白将军还是在家称病,看着秦军大败,还说风凉话“叫你不听老夫言,导致今天这个局面。"

秦昭襄王一听这话就来气,叫你打仗又不去,还躲在后方乱说话,扰乱军心。

秦王越想越气,直接免了白起官职,将他彻底赶出咸阳城。中途,秦王想不对,赶白起,他肯定心不甘情不愿的,于是直接赐死白起,免得他乱说话,中途来个聚兵造反就大事不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