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胶片时代的老镜头,各方面都不及现时的所谓数码镜头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相机厂家做的一个局,为了引诱你抛弃老镜头,买它们的新镜头而已。当然也有另一个原因,是全幅单反未普及之前,大家用半幅机接全幅头带来的分辨率下降问题而造成的错觉。这个问题我在此文下半部分会展开论述。

数码取代胶片,感光介质不同了,消费者自然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是数码相机,那是不是应该配数码镜头呢?厂方在营销时就故意推出镜头经过数码优化这个概念,给不明真相的群众灌输这样的一个逻辑:老镜头是给胶片设计的,不能适应CCD或CMOS为感光介质的数码相机,用数码机,就得配数码镜头,云云。。。我这个人最喜欢破除迷信,用事实说话。

先讲讲历史,正本清源。

1969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

1972年,CCD阵列研制成功,只有100像素,开始商业化应用。

1975年,柯达实验室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首次把CCD获取的图像记录在卡式录音带(磁带)上,这是世上第一张数码照片。相机和照片是这个样子:

0.01万像素,黑白照片,用磁带转换成视频信号接电视观看,“造”一张照片要23秒(用造来形容比用拍更恰当)。哈哈 ,柯达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柯达胶片末日倒计时正式开始了!

1981年,索尼公司发明了世界第一架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静物照相机“马维卡”——数码相机雏形。

1988年,富士、东芝、奥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相继发表了数字相机的试制品。

1990年,Kodak 推出DCS100电子相机,世上第一台数码单反。

DCS100用尼康F3机身改造,兼容尼康镜头(注意了,世上第一部标准的数码单反,用的就是胶片机镜头)。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 CCD,1.8X片幅(APS-C为1.5x,4/3为2.0x),需外置储存器(DSU),容量200MB,可存150张未经压缩的RAW。可光学取景也可通过DSU上的LCD取景~这时就已经有实时取景了,售价合今天22.5万人民币。

1992年,柯达推出DCS200,取消DSU,机身内置储存器。

1995年,相机数字化元年。卡西欧发表了25万像素、6.5万日元的低价数码相机QV-10,引发了数码相机市场的火爆。佳能EOS·DCS3C问世,同年还推出EOS·DCS1C(柯达CCD,转换倍率2.6x,片幅比4/3的2.0x还要小得多),开启了佳能数码单反相机发展史。

1998年,佳能推出了D2000(200万像素,片幅APS-C 1.6x)、D6000(600万像素,片幅APS-H 1.3x)

2000年,佳能推出D30,像素325万,第一台配备自家CMOS的民用数码单反。

2001年,索尼推出了轰动一时的“大炮王”DSC-F707数码相机,成为当时的DC机王。707的CCD拥有强大的红外感光能力,在夜视模式下会自动弹起CCD前低通滤镜,只要在镜头前安装一块红外滤镜就可以实现红外摄影,并且能够透视一些较薄的化纤衣物。于是引发了透视照片事件,舆论沸沸扬扬,美女人人自危,那是一个不可换镜头的数码相机的高光时代,迫于舆论压力,次年索尼推出了F717来削弱透视能力。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个妖魔化红外摄影的事件,707的透视没有传说中那么神,许多图都是PS过放出来炒作的。但这个事件,更使人们确信,数码就是比胶片高科技,就是不一样,那么,就更加坚信“因胶片机≠数码机,故胶片机镜头≠数码机镜头”这一天真逻辑。

回溯一下老镜头价格均能一一对应:欧美老镜头历经两次大跌价,一次发生在90年代中,那是自动镜取代手动镜的第一波浪潮,第二波就发生在这时,由数码机取代胶片机的浪潮引发。老镜头不适合数码摄影的谣言不胫而走,引发了老镜头的恐慌性抛售潮。如果能够穿越到那个时代,你能够以今天1/10甚至1/20的价格买到ACDK神镜(什么是ACDK,可参阅我的文章《面粉王谈老镜头》)!

这让我想起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把家里的古董红木家具当垃圾卖了,换钱买他们心中的高大上——现代化科学化的象征“防火板折叠椅”!到今天,折叠椅还是50年前的价格,业界良心!而红木,尤其海黄。。。价格至少翻了1000x!!!看官当中谁干过这事的请站出来,你是个时代弄潮儿,给你大大的赞!

2002年,商用全幅单反元年。Kodak推出一代机皇 DCS pro 14n ~世界上首台突破1000万像素大关的数码单反(1371万像素,全画幅CCD。到现在依然有粉丝继续坚守、使用,认为它的低感光度画质和色彩,到今天依然是最好的)!同年,佳能推出1Ds,全幅CMOS,1100万像素。请注意,直到这时,数码摄影的发展都是在感光器、机身上做文章,没有镜头什么事!

2003年,佳能推出了一代平民名机,APS-C片幅的300D,人称“塑料拖鞋”,数码单反的大众化,是由300D开始的。那时,手动头转接可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改口服务,或有现在那么多转接环可用,人们依然被数码镜头这个伪概念蛊惑,但已经有人发现,就算使用胶片机配套的自动镜,在300D上的表现也不错。但又发现以前在胶片上很少出现的一个问题——紫边,数码比胶片容易出紫边,于是,那时的摄影论坛里,大家讨论得最多的是紫边,厂家有见于此,也故意把大家的注意力往老镜头在数码上紫边大、数码单反上用的镜头需要数码优化,而数码优化的重点就是消除紫边这个方向上引,引诱用家弃旧镜换新镜。

同年,奥林巴斯以“我们回来了!“为口号(奥巴在1991年退出了胶片单反市场),推出了号称专门为数码相机而设的开放式标准“4/3格式”,这个时隔12年又回来的胡汉三还拉了柯达、富士来壮胆造势,推出了首部4/3标准的旗舰数码单反E-1,采用柯达特供的500万像素CCD。有趣的是,柯达只提供了这个CCD就在4/3阵型中消失了,而富士则自始至终连酱油都没打过。后来奥巴又拉来了一个疯投~松下,于2007年推出E-3,采用松下CMOS。奥巴把松下拉下水后,又混了12年,在2019年忽然曝出退出相机业务的消息。胡汉三真是个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的季候疯!也在2019年,松下这个被4/3套牢了10多年的疯投终于清醒了,推出了首部全画幅微单,4/3这个所谓数码相机标准也被证伪了。

看官看到这里,可能会说,怎么老扯机身,问的是镜头啊,再给点耐心,下面的干货来了。

最能体现厂家在胶片机镜头与数码镜头上的套路的是4/3标准,它可以说是用数码化忽悠大众之集大成者:

4/3在2003年推出,提倡象电脑配件那样实行通用开放式标准,共用卡口和通讯协议,镜头可以在不同厂牌的4/3系统上使用,并定义了数码画幅和数码镜头标准,来看看它是怎么忽悠的:

忽悠一:135全幅是胶片时代产物,APS-C半幅也是胶片产物,而我4/3是为数码而生的全画幅,最先进。

真相:当时全画幅数码单反天价,大家能承受的就是300D之类的APS-C“残幅”。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听,全幅高大上,残幅矮挫驼,为数码专门设计的4/3也是全幅,那当然是4/3好!但全画幅/半幅讲的都是感光器面积,4/3讲的却是标准,我的标准我全幅!摄影圈有句老话“底大一级压死人”,底片大带来的画质改善,比镜头好坏带来的还明显。玩大画幅的人都知道,在4x5大画幅(101.6mm X 127mm)上,用个几百元的破镜头拍出来的照片,能碾压全画幅用几万元的神头拍出来的效果。那么想想,全幅是36mmx24mm,APS-C面积是它的一半,4/3格式的面积呢,是全幅的四分之一,你是残幅中的残幅好不好?所以“数码标准里的全幅”完全是偷换概念,蹭全幅热度。

忽悠二:为4/3这个数码标准设计的Zuiko镜头,是专门为数码摄影设计的高科技镜头,体积可以比胶片镜头小将近一半。所以同样拍300mm长焦的效果,4/3镜头只有全幅镜头的一半长,还小得多,光圈还可以做大些,牛逼吧?

真相:又是偷换概念的把戏,偷换的是等效焦距/转换倍率。镜头都有一个实际焦距,是光心至焦平面的距离,这个是硬指标,不因片幅大小而变。而等效焦距,是以全幅为标准,来计算APS-C或4/3获得与全幅相同视角时的焦距值。比如全幅的长焦镜头300mm,APS-C的转换倍率是1.5x,则在半幅上要获得全幅的视觉,就是300mm/1.5=200mm,意思是在半幅机上,使用200mm镜头就有全幅机用300mm效果。在4/3上,转换倍率为2.0x,那就是300mm/2=150mm了。你用150和人家300比,你当然短一半,轻得多小得多了。你成像圈只有人家1/4大,当然可以方便地把光圈做大半级了,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数码黑科技,就是个转换倍率游戏。

引用无忌上的4/3“数码神镜”150f2,上面清晰印着“Olympus Digital”,明示这是数码镜头

忽悠三:光线直射。所有4/3数码镜头均在最后一块镜片做光线直射处理,克服感光器的深井效应,让感光器整体受光均匀,边缘画质比胶片镜头更好。

真相:

数码感光器不如胶片平整,微观上看是凹凸不平的,会令边缘的感光单元受光量低于中央的,造成画质下降或红移,这就是所谓深井效应。奥巴假设了深井效应是永恒存在的(实际上索尼的背照式CMOS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提出光线直射概念。结果奥巴把自己给套进去了,这样做令镜头成本大增,广角不好做,镜头体积也很难做得更小,所以后来推出M4/3时,就绝口不提光线直射了。而且这个它自以为的卖点,在全幅镜头面前就是浮云,全幅镜头成像圈大大超出了4/3画幅,所以覆盖到4/3感光器上的光线肯定是直射光,边缘受光肯定均匀!奥巴煞有介事说的事就根本不是事儿。

忽悠四:4/3镜头的分辨率是200线,全幅镜头是100线,我4/3高全幅2倍,所以我自豪我骄傲!

真相:120(中画幅)镜头的分辨率是60线,全画幅比中画幅小,所以镜头需要做到100线,才能同样清晰。转换倍率为2x的4/3,则需要做到200线,才能与全幅一样清晰。这就是4/3做200线的真正原因。所以,我真不知道奥巴有什么可以自豪骄傲的?除非你把4/3镜头用于全幅,否则在4/3机身上,你顶多与全画幅的清晰度持平。如果不考虑像场仅看画质,镜头分辨率的游戏规律是,大画幅镜头用于小画幅机身----减画质,这解释了为何120镜头转接在全幅上使用,像质又粗又软;而小画幅镜头用于大画幅机身----增画质,这是电影头比相机头解像力更高的关键。那么200线分辨率的镜头用于4/3机身,就没有任何加成,本就应该这样做的事情,拿来作为先进的卖点就很可笑了。

我对4/3这么熟悉,是因为当初的我就是那批被奥巴成功忽悠了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之一。直至我用Kilfitt 90/2.8电影头,与奥巴的所谓数码头50-200/2.8,拍同一场景对比时,Kilfitt这个60年代老镜头把我给震惊了!不是说胶片老镜头有紫边,数码镜头没紫边吗?怎么奥巴“数码头”50-200有紫边,反而Kilfitt 90胶片机头没有紫边呢?由此,开启了探索老镜头之路。

我的结论:

第一、世上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码镜头。因为数模(A/D)转换是从感光器开始的,也就是镜头负责的是模拟部分,数码化是从感光器开始的。现代新镜头的确可以与机身通过电子信号交流信息,甚至可以针对镜头的弱点(比如畸变、暗角),在机身做优化,这个是类似机内PS的技术,跟镜头的数码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是厂家省成本伎俩,用来弥补低质量镜头的缺陷用的,镜头做得好的话,这些都不需要。

第二、会有全幅老镜头转接在数码机效果不好的情况,比如用的老镜头本就是质量差的,或机身作怪。比如富士,当年我用X-pro1就发现,只要是转接手动头,机身发现你不用原厂头,它就会自动给你一条挺恶心的色彩曲线,用Cooke或Angenieux这俩的色彩取向完全不同的镜头,在上面的色彩都是同一种脏黄色,只能从锐度和散景看出两镜的区别,色彩却是一样的,都是偏色的,一用回那富士原装狗头,就什么都回来了,色彩又正又漂亮。这是厂家故意为之,逼你用原厂镜头,不能怪老镜头。还有就是如果是中幅老镜头或全幅镜头用在半幅数码上,分辨率确实是会受影响的,我前面说了“大画幅镜头用于小画幅机身----减画质”,这要怪的是半幅机身,跟镜头质量无关。

第三、日本的老镜头,当年大多都是走廉价路线,分辨率达不到100线,有60-80线就挺良心了,而欧美的顶级老镜头,有些可以到300线,所以,也不能说只要是老镜头,在数码单反上表现就一定好,还要看你用的老镜头是不是好东西。现在数码相机的像素开始向1亿进发,届时别说绝大部分老镜头,连这10年来生产的所谓数码镜头,都有可能喂不饱1亿像素了。1亿像素的时代一旦普及,镜头分辨率标准就可能得改写了,但也就是提高玻璃分辨率而已,跟数码没有关系,依然是模拟式的。

老镜头vs新镜头,典型区别就是前者反差低、细节过渡细腻,抗眩光能力弱,后者反差高(高反差带来假锐利感),细节过渡生硬,抗眩光能力强。我这里有个前置条件,不是拿小日本90年-05年出产那些垃圾AF老镜头来说事,要比就比50-80年代的欧美顶级老镜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挑,没有绝对的好坏答案。

一句话,新手喜新,老鸟爱旧,原因就是欣赏品味不同。新手追求清晰饱和,老鸟讲究味道焦外。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自己属哪一类了。

我的头条还有多篇关于新老镜头的回答或论述,有兴趣可加关注阅读。

最佳贡献者
2

我现在还在使用着一个尼康胶片机镜头,一镜走天下24--85,1:2.8--4D镜头,这个镜头还有35--85mm范围有微距功能,适合拍摄风景和人物,它小巧轻盈,在24mm端光圈可以开到2.8,内置混合玻璃非球面镜片,9片圆形光圈叶片,最大的缺陷是没有防抖功能,使用是要注意安全速度,是全幅镜头,如果上到半幅尼康照相机上,相当于36--120,应该是比较实用的焦段,使用是没有问题,



3

首先表述一下:

第1、2张是70年代用135黑白胶片拍照的;

第3、4、5张是90年代用135彩色胶片拍照的;

第6张是现在用小米手机拍照的。

胶片相机是最普通的海鸥照相机,数码相机是小米手机。

几张照片的清晰度,对比度还是有区别的。

无论胶片相机或数码相机,我觉得主要还是取决于相机的质量。







4

主要是色差,畸变和紫边,但肯定能用,要求不高的话看不出来。

5

用好了比现代镜头更有味道!推荐去全国唯一专业的老镜头网站《茶片坊》看看!我头几年在那里当过版主,玩过20多个二战时期镜头。

现在我玩华为徕卡镜头,哈哈哈哈

发几张看看有德味儿不?

6

老镜头输给数码镜头这是肯定的。从分辨力、球差、慧差、像散、场曲、色差,畸变、渐晕、杂光和紫边这些东西上面,老镜头都不及数码镜头。光电耦合器(CCD或CMOS)的像素值都大大高于胶片的折算像素值(1300万像素)。为了体现光电耦合器的效能,数码镜头的各个科学标准都必须跟上。

重要的是;看了所有的跟帖,都是“业余”到极限的评价——凭感觉评价。没有一个拿数据说话。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数据,都没人提到。这些数据在各照相机厂家和镜头厂家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

摄影是用精密仪器的科技艺术,别再只凭“感觉”说话了。

7

这问题得大玩儿家来回答,得有实践操作对比。本人感觉,数码镜头的电子马达驱动系统也许与传统胶片镜头不匹配不对应,因而导致差异。没有经验,难以自圆其说。????

8

光学科学技术总是在不停地发展,但发展的迅速有多快,那就得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我在14年左右买的宾得半幅旗舰,用的自动对焦镜头,也淘了很多胶片相机镜头,光学上的进步有多大不好说,甚少以前都是手动,现在全是自动。下面两张就是拿手动头在楼下试镜时拍的,直出。



9

可以用我真实的经历认真的告诉你完全不必担心,胶片机的镜头绝不会输给所谓数码镜头。我刚认识一个摄友,看到他的作品很是欣赏,自然就聊到器材,结果他拿出的器材让我大吃一惊,用的是尼康7000配的三个镜头是老旧的胶片机镜头,说实话我虽然也玩过胶片机,但这三个镜头还真没见过,完全手动老古董级别的,特意又转回看来他打印出来的作品,影调,清晰度,锐度等没有任何瑕疵。三个镜头类似配图,只是大小品牌不同。


10

镜头不分胶片和数码。出现了树脂材质的非球面镜片后,镜头的色散有所降低,解像力略有提高,制造成本大为降低。

镜头降低色散的方法,开始是用萤石作为材质,采用磨制的方法生产镜片,造价高;之后是用光学玻璃作为材质,采用磨制的方法生产非球面玻璃镜片,制造成功率低,造价高;现在是用树脂作为材质,采用铸造的方式生产非球面树脂镜片,制造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造价大幅降低,得到广泛应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