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羞羞答答的提出问题,无非就是想说刘邦、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大杀功臣,而一些官僚世家称帝后,似乎杀的少。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帝王会杀忠臣,因为他杀的都是他认为不忠的人。
是不是忠臣,不是百姓说了算,不是朝臣说了算,而是皇帝说了算。
皇帝认为你不忠,他就杀你,任何人都阻拦不住。
至于说诛杀功臣,那就是另一回事,毕竟功臣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杀功臣都不会心慈手软,但帝王会考虑一下,避免落下卸磨杀驴的口实,但绝不会害怕落下口实就网开一面。
01
功臣并不一定是忠臣,忠臣被屈杀一般会平反的。
出于政治的需要或者帝王的喜好,忠臣被杀后,后世一般会重新评价,给与平反昭雪。比如张居正、于谦、岳飞等等,尽管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但前提一定是忠臣被屈死。
奸臣被杀,是不会被平反的。
但功臣就不一定是忠臣,比如韩信、彭越、卢绾等汉初功臣,他们的确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但他们都称不上是忠臣。不管他们是否具有谋反之心或谋反的行为,不可否认,他们绝对没有像萧何、樊哙那样对于汉室忠心耿耿。
就算是樊哙,几乎也被刘邦除掉,只是运气好点罢了。如果刘邦杀掉了樊哙,估计后世会给他平反,但韩信等人,就不一样了。
尽管后世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极力推崇,但很少有史学家认定韩信是屈死的。
这就说明,功臣与忠臣还不是一回事。
02
平民出身的帝王,在打天下的时候,往往是采取妥协、联合的策略。平定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往往铲除异己,诛杀功臣。
刘邦如此、朱元璋也如此。因为他们出身贫寒,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他们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才能取得天下。
这些人都是怀着相同的目的,相互利用的,你盯着我的鸡,我瞅着你的蛋。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韩信做了皇帝,他一样会把刘邦杀掉。
但是世家贵族出身的帝王,或者接受禅让,或者武力平定天下,相对来说,杀戮要少一些。因为他们毕竟有一定的政治基础,除掉竞争对手,自己集团内的权力争斗会小一些,感觉血腥味稍微淡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没有。
就说赵匡胤吧,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帝王。反对者要么为前朝尽忠,要么被杀。平定天下之后,大部分就算是自己的人,然后来一个杯酒释兵权,基本上也就解除了军事将领的威胁。剩下的文臣,想造反也没有多大能力,也就不必担忧了。
唐朝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唐朝取得天下后,还没来得及处理这档子事,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看似是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实质上也是开国功臣之间的较量。李世民借此机会做了一次大清洗,铲除了异己,巩固了自己的帝位。这跟开国帝王诛杀功臣有异曲同工之妙。
03
杀与不杀,目的都一样,都是政治的需要。
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作为开国帝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经历。
作为开国帝王不会依靠自己单打独斗而取得天下,论功行赏是必然的。但之后的情况,就不好说了,但无非也就是几种情况:
第一,像萧何,就算是刘邦的铁哥们,那也不保险,需要依靠自污名节以求自保。没有这点智慧,那就等死吧。
第二,像张良,功劳很大,但明哲保身,功成隐退,不再参与朝政,不留恋功名利禄。没有这个境界,继续贪恋地位和权力,那是很危险的事。
第三,像韩信,功高震主却不自知,自己是流氓却指望天下都是圣人,那就只有他那一个结果。
第四,像其他人,不管是谁,都要低调,谁做帝王也不可能把所有人杀尽。
如果开国帝王身边多一些萧何、张良,少一些韩信、彭越,那自然就会杀戮的少许多。
杀功臣是帝王之术,普遍的行为。但杀谁不杀谁,就在于功臣们自己啦。
就像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范蠡心眼多,带着西施就跑了,逍遥山水之间,得以保全自己。但文种却不听范蠡的劝告,想与勾践一起享受富贵,最后被赐自尽身亡。
因此,开国帝王不存在杀不杀忠臣的问题,所杀的都是功臣,都是威胁帝位稳固的功臣,给他所定的罪状一般都是谋反。既然是谋反,那就是不忠。
根本而言,都是一个套路,只是手段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