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羞羞答答的提出问题,无非就是想说刘邦、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大杀功臣,而一些官僚世家称帝后,似乎杀的少。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帝王会杀忠臣,因为他杀的都是他认为不忠的人。

是不是忠臣,不是百姓说了算,不是朝臣说了算,而是皇帝说了算。

皇帝认为你不忠,他就杀你,任何人都阻拦不住。

至于说诛杀功臣,那就是另一回事,毕竟功臣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杀功臣都不会心慈手软,但帝王会考虑一下,避免落下卸磨杀驴的口实,但绝不会害怕落下口实就网开一面。

01

功臣并不一定是忠臣,忠臣被屈杀一般会平反的。

出于政治的需要或者帝王的喜好,忠臣被杀后,后世一般会重新评价,给与平反昭雪。比如张居正、于谦、岳飞等等,尽管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但前提一定是忠臣被屈死。

奸臣被杀,是不会被平反的。

但功臣就不一定是忠臣,比如韩信、彭越、卢绾等汉初功臣,他们的确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但他们都称不上是忠臣。不管他们是否具有谋反之心或谋反的行为,不可否认,他们绝对没有像萧何、樊哙那样对于汉室忠心耿耿。

就算是樊哙,几乎也被刘邦除掉,只是运气好点罢了。如果刘邦杀掉了樊哙,估计后世会给他平反,但韩信等人,就不一样了。

尽管后世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极力推崇,但很少有史学家认定韩信是屈死的。

这就说明,功臣与忠臣还不是一回事。

02

平民出身的帝王,在打天下的时候,往往是采取妥协、联合的策略。平定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往往铲除异己,诛杀功臣。

刘邦如此、朱元璋也如此。因为他们出身贫寒,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他们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才能取得天下。

这些人都是怀着相同的目的,相互利用的,你盯着我的鸡,我瞅着你的蛋。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韩信做了皇帝,他一样会把刘邦杀掉。

但是世家贵族出身的帝王,或者接受禅让,或者武力平定天下,相对来说,杀戮要少一些。因为他们毕竟有一定的政治基础,除掉竞争对手,自己集团内的权力争斗会小一些,感觉血腥味稍微淡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没有。

就说赵匡胤吧,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帝王。反对者要么为前朝尽忠,要么被杀。平定天下之后,大部分就算是自己的人,然后来一个杯酒释兵权,基本上也就解除了军事将领的威胁。剩下的文臣,想造反也没有多大能力,也就不必担忧了。

唐朝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唐朝取得天下后,还没来得及处理这档子事,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看似是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实质上也是开国功臣之间的较量。李世民借此机会做了一次大清洗,铲除了异己,巩固了自己的帝位。这跟开国帝王诛杀功臣有异曲同工之妙。

03

杀与不杀,目的都一样,都是政治的需要。

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作为开国帝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经历。

作为开国帝王不会依靠自己单打独斗而取得天下,论功行赏是必然的。但之后的情况,就不好说了,但无非也就是几种情况:

第一,像萧何,就算是刘邦的铁哥们,那也不保险,需要依靠自污名节以求自保。没有这点智慧,那就等死吧。

第二,像张良,功劳很大,但明哲保身,功成隐退,不再参与朝政,不留恋功名利禄。没有这个境界,继续贪恋地位和权力,那是很危险的事。

第三,像韩信,功高震主却不自知,自己是流氓却指望天下都是圣人,那就只有他那一个结果。

第四,像其他人,不管是谁,都要低调,谁做帝王也不可能把所有人杀尽。

如果开国帝王身边多一些萧何、张良,少一些韩信、彭越,那自然就会杀戮的少许多。

杀功臣是帝王之术,普遍的行为。但杀谁不杀谁,就在于功臣们自己啦。

就像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范蠡心眼多,带着西施就跑了,逍遥山水之间,得以保全自己。但文种却不听范蠡的劝告,想与勾践一起享受富贵,最后被赐自尽身亡。

因此,开国帝王不存在杀不杀忠臣的问题,所杀的都是功臣,都是威胁帝位稳固的功臣,给他所定的罪状一般都是谋反。既然是谋反,那就是不忠。

根本而言,都是一个套路,只是手段不同罢了。

最佳贡献者
2

按通常的说法,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一般都不会杀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忠臣们,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较高的眼界、心胸和格局,对驾驭手下人非常有信心,所以通常不会鸟尽弓藏。相反,穷人地痞出身而当皇帝的人,喜欢兔死狗烹,主要是因为他们道德品质、心胸格局要低下一些。

这种说法咋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实,这就是标准的扯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么杀功臣,并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更高,只是因为他们不需要。

因为,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备非常强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们在打江山时,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们的亲人。

而且,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们在起兵造反时,通常都拥有强大的军政力量,也就相当于自带的基盘非常强大,这也就导致外人和他们合作时,只能沦为他们的打工仔。所以通常他们在起兵时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们这个军政集团,就是我们家的。



举个最简单例子,李渊晋阳起兵后,最核心的权力者是四个人。第一个是51岁的李渊,他是大元帅;第二个是28岁的李建成;他是左军元帅。第三个是19岁的李世民,他是右军元帅。第四个是14岁的李元吉,他是中军元帅。

在这四个人之下,拥有独当一面权力的统帅,就只有李孝恭和李道宗两人,但他们两个也都是宗室成员,至于什么李靖、秦琼、程咬金、徐懋功等人,都是这些人下面的将领而已,根本不具备挑战李渊皇权的能力。

事实上,当时李渊手下的臣子,主要就是这两种:一种以前就是跟着李渊混的,李渊原本就是他们的上司,而且出身又比他们高贵,他们自然不敢奢求和李渊分庭抗礼;

第二种是后来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人,他们以前的地位,虽然有些人比李渊高,而且出身也可以和李渊相提并论,但是他们毕竟是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哪有资格敢与李渊相提并论。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自然不需要干鸟尽弓藏的事情。因为,大唐帝国真正的权力,都在自己的儿子或侄子手中,其他人都是打工仔而已。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帝国皇族之间的斗争,那可谓是相当的惨烈。

还有赵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至于刘秀,所依靠的是刘氏皇族和他两个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着对臣子下死手。



再反观刘邦、朱元璋起家时,因为他们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强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异姓臣子,让他们作为统帅独当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些臣子的势力自然会越来越大,最终威胁到刘邦、朱元璋的权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刘邦、朱元璋的人,他们起点、出身,他们都不比刘邦、朱元璋差劲,而且起兵后,这些人常常就是独当一面的,所以他们和刘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标准的合伙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天下就是刘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难度实在有点大。既然如此,他们不大开杀戒,怎么能保证一世二世万世的相传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之所以会出现“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而那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的现象,这与道德品质、心胸格局没有任何关系,主要就在于帝国的权力在谁的手上。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会对臣子下杀手;但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皇帝儿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会对这些亲人下杀手。

3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朝代数不胜数,而这些朝代中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开国皇帝和一群开国功臣。一般来说,开国功臣跟随皇帝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朝代建立之后,皇帝应该对开国功臣进行大肆的封赏,唐朝李世民便对开国功臣加官进爵;但是也有皇帝在朝代建立之后,大肆屠杀功臣的。这是为什么?我们以朱元璋为例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流氓地痞称帝,一般来说都会杀功臣,在前朝后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没有说像明朝一样把功臣杀殆尽的现象。而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究其原因,从《明史》的“治体说”,清人“身后说”,到今天通行的功臣骄纵,“犯上害民”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说。在苏木看来,明代开国君臣于君臣关系有颇多缺失与障碍,甚至关系决裂,究其根本,大多源起于他们的农民心态。




明代开国君臣皆崛起于微寒,他们原本是贫困的淮西农村中一群贫困的农民苦苦挣扎于社会的底层,每个人都有过卑微、艰辛、屈辱的贫贱生涯,他们集结相从,又有近20年的南征北战共创大业的奋斗历程。但是他们在底层生活过所形成的意念、心理、学识等等,不会因为他们的地位变化而全然消失。他在君臣关系之中定然发生着重要的作用,他还包括着与此相应的为君做臣之道。苏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

由“饥来就食”到“亦欲富贵”的转变,朱元璋和功臣追逐权力多多益善的心态,使得对立一面变得更为尖锐与突出。

在朱元璋和功臣的关系恶化过程中,功臣虽非通行观点所认定的全都骄纵不法,但大多都粗俗无礼。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又“特用重典驭下,稍有触犯刀锯随之”,这样的话,君臣关系自然难以持久和平。那为什么朱元璋要将功臣的骄纵视为过罪还妄加猜杀呢?

以区区小过,纵无穷之诛。——《廿二史·记》

朱元璋和功臣对于权力的追逐,朱元璋则集中体现在皇权上,而功臣则主要表现为勋贵的特权。两者对权力的强烈追求表现在开国后的权力、财富、名位的重新分配中,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朱元璋曾愤愤然的说:

“朕考前代勋臣受封,皆受虚号,禄食给缯帛而已,我朝赐以腴膏土田,待有功不薄,尚有不知分限而速戾者”。

朱元璋称待有功者不薄,太过于自我标榜,我觉得他对功臣吝啬于表功,明于记过,宁愿责罚功臣也不褒扬。如此君臣矛盾不仅加剧,而且涉及面扩大,一些极细微小之事都会导致冲突升级。

德庆侯廖永忠在封赏前夕让儒生探听消息,反映的仅是追求权位的急切在朱元璋那里却变成冒犯。到了朱元璋哪里却成了“窥朕意,微封赏,故止候而不公”。谈迁不平的指出“夫窥旨不过翼一时幸,非罪也。或减禄十之二,何以损其功?”涼国公蓝玉“数总大军,多立功”,不甘于太付之位,对所居权位有所不满,后来朱元璋却以谋反罪诛之。

诸如此类,功臣为谋特权,屡有过失,朱元璋为彰显君王威权,则重罚不怠。双方冲突以其追逐权利成正比。究其原因,和其崛起寒微有很大的关系。“请田”与“赐膏土”表现了农民对于土地的特殊感情,那些因为心理失衡因而并不具有多少实际利害意义的冲突,这种内在联系就表露的更为显著。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敏感和反应强烈,原因大抵和那些功臣一样,也是由于身世卑微,而心头郁集屈辱感和无足轻重感所造成,“一言”、“一事”细微之失都会重重地刺伤他的脆弱的自尊。

而在权力的分配中,一方认定对其“不薄”,而对方“不知分限”。在这场权力分配中,他具有更多的同伴共享性,而缺少了主仆之间的恩赐性。当时与朱元璋一同谋取大业的都是其同伴,甚至于是同乡。这种同伴观念没有随着天下一同而荡然无存,他给这场权力分配,增加了分享色彩,而这种分享的心理,难免使得功臣对其所得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这场权力分配是恩赐性的,这对于确立君臣尊卑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恩赐与分享,既如此不相容,那么朱元璋与功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也就变得难以避免。

和求特权与分享心理相关联,明初的工程大都喜居权位,难得功成身退,这和朱元璋竭力削减功臣权势又形成严重对立。朱元璋对功臣的一句戒备之心由来已久,而且因家事寒微而自惭形秽的自卑感变得极为深重。功臣汤和早对此有所察觉, 当其请求卸甲归田时,朱元璋大悦,他加大优待汤和力度,想借此来鼓励功臣们解甲归田,但令他所失望的是,功臣们响应的寥寥无几。正是这几位响应的功臣,才躲过了朱元璋的猜忌屠杀。

从昔日乡亲旧情到君臣尊卑的转变,昔日情谊的保留或者消退都无益于君臣正常关系的维持。

与朱元璋一起打下江山的这些功臣,他们同为淮西人士,有的还来自同村,为同一方山水所育,情谊厚重。但是这种情谊的作用,作为团体,他面对外部威胁时,可以起到凝固团聚的作用;但在内部区分主仆君臣之别时,往往起着冲突乃至取代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个宗法农业社会,政治与伦理相交融,关系错综,微妙难处。

开国后,乡旧情谊,这一问题变得极为复杂与严重。一方面外来威胁减少,内部的问题则相对突出;另一方面,此时的朱元璋已经登基为帝,君臣的尊卑贵贱,除了相应的权位之外,还包括与之相应的观念心理等等,诸如臣子对于君王的敬畏之感以及绝对的忠诚驯服等等,但是这些都与以往的旧情难以相容。

再者,朱元璋在这场权力分配之中,对于与自己关系更为亲密之人,则有更大的封赏。一方面对于旧部的封赏,实际上又在强化故旧关系,无形中助长功臣的骄恣。由于置身于权力之中,权利有其形成与运行的逻辑,君臣双方都可能不由自主。所以,另一方面,因为有君臣之别,昔日旧情难免逐渐消逝。可以说开国之后,往昔旧情无论其存留还是消退,他们都对于朱元璋与功臣之间正常关系的维持没有好处。

对“事君有道,持身有礼”之学之不学。

与朱元璋一同打下江山的,大多为布衣,有学识的极少。而在开国之后,他们大多无暇于学,以致“无学”而不堪改变。朱元璋在即位后便采纳袁凯建议,对如何做个合格的封建臣子进行理论培训,反面来说,就是将功臣全身保家的问题提上日程。但是朱元璋的这一举措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与警觉,对于书上儒士所讲的,他们也没有信以为然,用来规范自己的德行,那就更难说了。

朱元璋与功臣一样,“微时不知书”,早期他并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所不同的是,在起事之后,他便请教儒士,发奋读书。他在学习儒家知识之后,便对儒家学说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知以及经历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反对孟子的君为轻,认为应该尊君,甚至认为应该将“君为轻”之类言论删去。这与其自幼孤苦有着重要的联系,也是其无从改抹的自卑。

但是,“事朱元璋之学”,并非是你读了许多书,就能理解。比如说太子的老师宋濂,书读的不少,而且身体力行,为人谦谨,但最终也不免落得个遭戎身死。可见,这其中的学问还真难理解!

小结

纵观朱元璋与功臣关系,他们从一群农民实现了政治以及阶级上的蜕变,从“布衣兄弟”到“君臣”之别,如果说要让他们在意识观念,心理等方面实现封建君臣化,形成相对平和持久的君臣关系,这个过程并非没有困难和障碍,但也并非是不可能的,它必然有一个艰难的过程。而朱元璋和功臣的最后决裂,乃至功臣被杀,这往往是农民武装统治集团转变为封建统治者过程中,几乎难以避免出现的悲剧和要付出的惨痛代价。相对来说,官僚世家称帝,他本身的局限性就没有农民阶级出身的大,从出身,心理,学识,人脉各方面就占有很大的优势,也不存在从农民阶级,到封建统治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些惨痛的代价便也可以避免。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苏木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4

题主得出这个结论大抵是因为史料选取不够广也不够深,倒是屠戮对象是忠臣而非功臣挺值得玩味。事实上如果我们细翻历史的话,不难发现杀功臣或者忠臣是封建帝王的常规操作,没有因为出身而改变,所不同的只是范围而已。

也杀功臣的唐朝

大抵上很多人说世家称帝不杀功臣就拿唐朝举例子,唐朝开国后也确实没有大规模屠戮,但并不能说唐朝皇帝怎么有胸襟气度,只是大臣没威胁而已。世家起兵夺天下的有个明显的特征,兵权大部分掌握在亲族手里。

唐朝太原起兵就是这样,真正掌兵的是李世民、李建成、李孝恭这些宗室,甚至平阳公主都掌兵。外姓武将前期基本没有单独带兵的机会,也没什么太像样的军功,杀与不杀区别不大。

而且不要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唐初可不止姓李的一个世家,很多文臣武将其实也是世家出身,或者与世家有姻亲关系,杀这些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拿评书里卖耙子的程咬金举例,这货其实出身东平程氏,又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儿当老婆,历几朝不倒是有原因的。

但你要是没有世家这个挡箭牌最好轻点嘚瑟,稍不留神脑袋就没了,不管你忠不忠心,有多大功劳。直接劝李渊起兵的刘文静按理说该是最大的功臣了,然而这货因为不满自己封赏不如裴寂,在家拿刀砍柱子玩儿,直接就被李渊给整死了。

如果刘文静的死还可以说是他和李世民走得太近,李渊为了敲打儿子殃及无辜,那李君羡就只能无语问苍天了,他有一个小命叫“五娘子”,还是武安人,又当左武卫将军,值守宣武门,连爵位都是武连县公。听说了“当有女武王者”谣言的李世民面对这么多“武”,毫不犹豫的把他杀了,一点也没念及当年渭桥击突厥的救命之恩。

所以题主说官僚世家不杀忠臣明显是个错误的结论,他们该杀照杀,没杀的也不是因为仁慈,只是杀完了后果太严重而已。

无赖起家也有不杀功臣的

得出穷人无赖起家称帝杀忠臣的大抵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草根帝王,他们俩屠戮功臣的原因太复杂,吐槽机不想写论文,就暂且放一边。但是我可以举出一个无赖出身又没杀功臣的皇帝,一样能驳倒这个观点。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幼年父母双亡,由姨母韩氏抚养长大。生逢乱世又没有双亲,郭威很快成了市井中有名的黑道头目,这货爱打架、好喝酒,对赌博也非常热衷,可偏偏有一副打抱不平的游侠心肠。

有一天他听说市面上有个屠夫欺行霸市,喝了点酒后找茬将屠夫打死,具体桥段可以看《水浒传》里鲁提辖的经历。成了杀人犯的郭威被李继韬救出,成了一个凶悍的兵痞子,最终在被皇帝杀光全家后起兵造反,建国称帝。

这样一个人应该很符合题主说的穷人无赖出身,但是当上皇帝的郭威没有报复社会,他崇尚简朴,不肯享受奢华的生活,对结发妻子也一往情深,再没另立皇后。治国方面文武兼用,让国力蒸蒸日上,为后来赵宋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偏巧郭威称帝后就没有屠戮功臣,外姓第一人柴荣非但没杀,还收为养子继承了皇位。枢密使王峻居功傲主,屡次三番的对他出言不逊,最终也只是贬官了事,郭威还得流着眼泪跟大臣吐槽:“王峻欺凌朕是在太过分了,当了宰相又要当节度使朕都随他,这样还喷我,我真的忍不下去了。”

当然,郭威不杀功臣的原因也不单纯是仁慈,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帝王,他有统一寰宇的志向,在大事未成时杀人必然谨慎。不过从性格上看,郭威不是雄猜之主,对杀戮确实谨慎。


总结起来吧,历史规律的总结没那么简单,帝王出身并不是屠戮功臣或忠臣的凭据。岳武穆、于忠肃这样的千古奇冤可都不是穷人无赖出身的皇帝干的,所以题主这只能算个伪命题吧。

5

历史上出身卑微的皇帝有刘邦,朱元璋等。其实他们都在一个乱世分裂的年代,在非常时期必须用非常的手段做非常之事。再说刘邦,朱元璋出身贫苦,打下江山当上皇帝不容易,他们杀害功臣和忠臣都是为了保住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他们的接班人都很弱,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身弱善良,刘邦怕他镇不住那些肱骨大臣,刘邦要为他考虑。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也是文弱书生,如果是他儿子朱标继位的话,他根本不用杀功臣,朱标完全能够稳住局面。

而那些官撩世家出身的皇帝,他们基本上都不杀功臣和忠臣,说明他们对功臣和忠臣所做出贡献都记在心里,从心里感激他们,把他们安排的很好,受到历史上的最佳好评,这样做不让人心寒啊,如果功高震主就得死,要不然人家不放心,那以后谁还努力干工作呢?谁还肯卖力气呀?所以我觉得像秦始皇,赵匡胤,李世民,刘秀等才是真正受人敬重的好皇帝啊,这样的皇帝绝对是历史上的正人君子,对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

这个题目只要解释清楚朱元璋为什么“大杀功臣”也就回答清楚了。

刘邦没有杀过忠臣,他的基本班底那些丰沛子弟一个一个活的好着呢!他杀的基本是原六国旧贵族出身的人。

所谓“穷人地痞”称帝的也就这两个人了呗!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忠臣呢?

朱元璋要废除相权,废除相权,废除相权。重要的事说三遍。

李善长,胡惟庸,刘基,蓝玉等人要反对的也不是朱元璋,他们既不敢,也理解自己没有本事反对朱元璋,他们只是要做丞相。

尤其李善长,胡惟庸和刘基这三个读书人,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嘛!

三个人既然有机会辅佐朱元璋治理天下,拯救天下苍生,第一反应当然是好好工作了,读书一生,以良相名垂青史,夫复何求?

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可是,其中一方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竭尽全力的去试图把“丞相工作”去做好!

等于去和朱元璋抢权,所以朱元璋杀人!

为什么汤和能善终?因为汤和连县官都真心实意的不想干,不要说什么劳什子宰相了。

为什么沐英能善终?因为沐英对于永镇云南的富贵非常心满意足,从来也不打算“拯救苍生”,服务全天下。

以上不是评价好坏对错,只是要找准矛盾点。

说“感觉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很容易举出反例的:

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完全可以不杀人的,把人抓起来也可以呀!李渊不就是没有杀吗?亲手杀死自己的哥哥可比杀忠臣要心狠吧!

康熙削三藩可对不起人家吴三桂这个大清忠臣呀,吴三桂从关外一直打到云南省,功劳多大呀!

这个问题设置的前提不成立,历史上没有“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忠臣”这个事实。

7

因为官僚世家的称帝,觉得没有人敢抢他的皇位。

然而一些贫穷的人、造反几十年,东征西战,一旦称帝后,就觉得手下哪个最有功劳、实力来抢夺我的皇位,所以他就整天在算计,如果此人又发了一些言论,加上身边亲信又进点坏话,觉得这人功高盖我,是我对头,因此丶就找借囗、莫必有罪名除之。

这就是古代君臣的通病吧。

伴君如伴虎这也是几千年总结的精句吧。图片来自网络。


8

地位有别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原本就是一个手握大权的重臣,然后称帝,你的忠臣,基本原本就是你的下属,也就是说,在你称帝之前,上下尊卑都已经确定了,不过是大家都往上提了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只要不犯忌讳,就很少杀忠臣,因为从一开始你的权力,名声等各方面都在对方之上。

但从草根崛起的就完全不同,想必大家都知道,一般皇帝登基之后,都会造一些舆论,证明自己登基称帝的重要性,比如什么神龙入梦而生皇帝,什么生下来的时候,天上彩云环绕,什么自幼就与常人不同之类的。

但这样的人,随着他一起崛起的,一部分人是泥腿子,以前草根朋友,这些人对他知根知底,什么祥云环绕,什么异于常人,当初一起偷鸡摸狗以为我忘了,他心里也明白,所以自然觉得这些人跪拜时眼光异样。至于另外一些,以前的位置还在他之上,这样的人恐怕未必真正心服,现在这样的人也很多,既然乞丐流氓都能坐上龙椅为什么我不能,所以这样的皇帝,他和重臣并非一开始就是上下级关系,地位和阶级稳固,这使得他缺乏安全感,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他会除去觉得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存在。

9

皇帝杀的都是对皇帝有威胁的人,就是当时没有威胁,以后也会对继承皇位的人有威胁的人,在当时更谈不上什么忠臣不忠臣,只是以后编写历史的人说他们是忠臣,小编不在当时的朝代,你咋知道那些人是忠臣不是忠臣。

穷人当皇帝和官僚世家贵族当皇帝都是一样的,为巩固皇位照样杀大臣,看看历史上有几不杀大臣的皇帝?只有少数篡权夺位那几个贼子没敢大开杀戒只用暗法折磨人。

提问者看野史演义太多了,有哪几个皇帝是地痞?刘邦出身卑微,起事时也是亭长(十里一亭),管方圆十里,也是秦朝的公务员。

刘邦慧眼能识天下英雄豪杰为己用,开大汉之先河,把你家的祖上所有的人和刘邦比比,想给刘邦提鞋脱袜舔脚丫子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有比刘邦强的人。

朱元璋只是家穷,也不是地痞,不偷不抢不耍流氓,也是顶天立地的好汉,能灭群雄,推翻元朝横扫六合,为开国一帝,这就是历史。你是不是地痞无人知晓,你祖上有比朱元璋更英雄的人吗?

一个乳臭未干的竖子,不敬先人,蔑视历史,口出狂言,历史上有几个开国皇帝是地痞,你说出来让大家看看。

看些野史地摊杂文,就在“头条”妄评历史上开国皇帝,信口开河,玩世不恭。历史上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是有一定的才华、智慧、有过人谋略的人,他们不得人心能得天下吗?不敬先人不尊古人,就是狂妄无知。

10

难道杀害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忠臣一一岳飞的人,是穷人地痞皇帝?非也,是富人官痞皇帝。友友我说的对否。不管那朝穷人称帝后在他在位时期,国家都很兴旺,都是其后的富人和官痞以及昏君,看不起人民,乱杀忠贤之人,才葬送基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