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有很多成功呢,往往并不是上下求索,而是无心插柳。当年明月的成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仔细回溯一下当年明月成名的年代,其实是大家的阅读口味从严肃文学向网络文学转型的年代。2006年,当年明月开始创作《明朝那些事儿》,天下霸唱开始创作《鬼吹灯》,南派三叔开始创作《盗墓笔记》……在这一年前后,以及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不同的写作领域,相继出现了许多开拓型写手,比如写悬疑小说的蔡骏,从纯文学领域“跨界”官场小说并作品大卖的王跃文等等,他们都成为该创作领域的翘楚级人物。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论坛即时创作、交互阅读模式的兴起,大家的阅读口味开始转向通俗化、趣味化甚至猎奇化,谁抓住了这个风口,也就抓住了潜在的巨大读者群体。

在当年明月之前,没有人以那样的方式去讲述历史。而他以调侃的方式、小说的笔法再现了历史上的明朝,将现代的流行词汇、生活场景、思维方式,无缝植入过去的故事,让明史不再埋首故纸堆,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亲切起来。

因此,《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各种年龄段、各种阶层的读者,成为当年图书市场最受欢迎的历史普及读本。

对20多岁年纪轻轻考上海关、生活无甚压力、爱读史尤其是熟读明史的当年明月来说,在不到30岁的黄金年龄,洋洋洒洒写下近百万字的《明朝那些事儿》,更多是将过去的阅读经验、思考沉淀、创作热情融为一体,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进行了一场才华大爆发。而他的写作初衷和诉求,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这从他日后的人生履历,足窥一二。

《明朝那些事儿》累计销量以千万册计,笔名当年明月、真名石悦的他,收获了普通公务员难以想象的巨额稿酬,屡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并收获了读者乃至学者的盛誉,有高校学者将其作为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深入研究,认为它具备了一切流行文化的传播元素。

但当年明月对自己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认知得其实颇为清醒,提到自己的史学偶像钱穆,他坦言——

“我的书我希望它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的书卖的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后,他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

或许是有如此冷静的认知,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当年明月并没有乘胜追击,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答主认为,这绝不是因为他写完这一部就才思枯竭、江郎才尽,而是因为他的人生志向并不在此,也就不必一条道路坚持到底

当年明月今何在?他以真名石悦,低调地生活着、工作着,历任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河北省隆化县挂职副县长、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8年5月,39岁的他升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正处级。

可以说,他曾经是公务员队伍里的斜杠青年;现在,藏起功与名之后,依然是公务员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过着自己想要的人生。

最佳贡献者
2

个人认为,并非江郎才尽,只是个人选择。

或许石悦,也就是当年明月在2009年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可以让人得以一窥他的内心:“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说,无论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风头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从这句话,明显可以看出当年明月的选择。历史是爱好,出风头是意外,正经的工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就如同他笔下那些明朝人物,既然选择了仕途,那就以此为根本,心无旁骛,才能好整以暇。

那些名臣们,哪一个又不是文章好手,哪一个又不是博闻强记,纵横古今之辈。但他们,同样是有一份正经的工作,或许,石悦就是因为写史,认识到了这点。

石悦先是成为了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

2013年4月,任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副处级)。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任河北省隆化县副县长(挂职)。

隆化县在承德不算一个小县,按照明朝的官制,这个职务大概是从七品,这个时候,石悦还只有34岁,相当年轻,当然,这是挂职,只是锻炼一下,也是以后还有重用的意思。

2016年2月,任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不清楚是干嘛的,估计也有国企或央企背景。

而去年的最新消息,在2018年5月,石悦担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这是正处级别的干部,相当于县委书记、区委书记、市级单位局长这样的级别,这在明朝,大致是个正七品的官职,石悦去年是39岁,还未满40周岁,再往上,就是副厅级、副市级的干部,前途不可限量。

仕途顺利的石悦,按着他设想的道路在前进,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太高调未必是好事,而石悦的性格,本身就比较低调,而且这样的环境,也不适合他进行创作。

以上是工作方面,还有时间方面。

这个级别的干部,显然不太能有时间再来从事写作。而写作,尤其是写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材料。石悦是1979年生人,2006年《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首发,当时他是27岁,有没有结婚我不太清楚,估计应该是还没有,如果已婚的话,可能还未必生子。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完稿,石悦已经30岁,这个年龄的男人,应该已经结婚生子。

诸位有家室的话应该知道,有了孩子以后,时间就变得非常宝贵了,白天需要工作,晚上偶尔还要应酬,回家能陪一陪孩子,自己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就失去了写作的基础,再想有什么作品就是空谈了。

所以,小院认为,当年明月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他再出作品。石悦或许并非不想写,经过岁月的积淀,也许哪一天他再次一鸣惊人,拿出超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作品,也不是没有可能。

3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我认为并不是当年明月江郎才尽了。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吧,下面我就谈谈吧。

一、写书并非本职工作,而是出于兴趣爱好

说实话,当年明月本人是有着自己的正式工作的。他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他本人的工作是海关职员。因此写书这件事情并非是当年明月为了养活自己而不得不写的,他本人写书纯粹是为了传播历史知识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当年明月没必要像那些网络小说作家一样一本一本书地拼命写,为了养活自己。

不得不说,处于兴趣爱好写书跟为了恰饭写书写出来的那种感觉真的不一样。我想正是因为这样,当年明月的书才写得很有意思而且引人注目吧。

因此当年明月写书,完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没必要为了写而写,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这样也很快乐。

二、当年明月工作忙,已经没有那么多空余时间写了

刘慈欣因为《流浪地球》而红了一把,其实我从《科幻世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颇有才气的作家了。最初刘慈欣写书,都是在上班时间写的,为什么?因为工作清闲而且比较无聊,因此刘慈欣就只好写书消遣一下并且赚点稿费贴补家用了。

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的工作比较清闲,晚上回家之后没有什么事情,因此就在家里写书。最初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是上传到天涯论坛上的,我想那个时候的当年明月想要靠这本书挣大钱的心思还是没有的。

在天涯论坛上,当年明月受到过网友的谩骂,也受到了一些大写手的打压,但是他都挺了过来,取得了现在的成就,不得不说也是不容易的。而且后来他还主动放弃了一部分关税,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个不太看重钱的人。

现在当年明月已经升官当了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了,工作繁忙,不像原本一样有空闲时间写书了。

三、当年明月不想恰烂钱

不得不说,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带货主播翻车,知名游戏主播恰烂钱等事件让人不忍直视。说白了他们就是在消耗自己的名声和观众对自己的喜爱度,然后通过这种手段去赚钱。

不得不说,如果当年明月找几个写手去写几本书,然后冠上自己的名字,会不会有人买单?一定会有人买单的。但是这些书质量良莠不齐,损害的就是当年明月自己的名声了。

我前面说过了,当年明月本人不是那种很喜欢金钱的人,他本人颇有几分风骨,因此他不想通过这种手段挣钱,可能在他有好的构思之前,他是不想去恰这个烂钱的。

四、他在憋大招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之所以没写新书,有没有可能是他在酝酿新书?我本人是个小小的历史领域创作者,深知写一篇文章的艰辛苦楚,当年明月如果想要写一本书,恐怕需要更长的事件去准备以及构思,因此有可能他是在憋大招,来一个“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4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是新版本《明朝那些事儿》中最后一本书最后一页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即是对读者说的,更是对自己说的。

当年明月,二十多岁便写完了这本巨著。看完这套书后,我们大多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作者不仅通晓了明史,而且洞察了古今、悟透了人生。

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为什么始终不出新作了呢?有人说他的钱已经挣够了,没必要再费那劲再写什么了。也有人说他已经是个什么什么级别的了啦。对此类说法,我只能用“呵呵~”两字回复了……

今天,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还会有“挣钱有够”的现象存在吗?如果有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挣了多少亿还在挣、最后挣到了破产。弄了多少亿还在弄、最后弄进了监狱”的情况出现了。同动不动就多少个亿的那些娱乐圈的人相比,他所得的那点稿费搁在你身上你会是觉得足够了吗?一个小小的什么级别、难道就是他这十几年来的“奋斗目标”了吗?我们还是打开老版的《明朝那些事儿》、看看他在后记中说过的那些话吧!

“几年来,我每天都写,没有一天敢于疏忽,不惹事,不闹事,即使所谓盛名之下,我也从未懈怠,有人让我写文章推荐商品,推荐什么就送什么,还有的希望我做点广告,费用可以到六位数,顺手就挣。

我没有理会。因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亲自算给我听,由于我坚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费发表,因此每年带来的版税损失,可以达到七位数,这还不包括盗版,以及各种未经许可的文本。”这是他对金钱的态度。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王朝也是如此。

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这是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态度。

“还会不会写?应该会,感觉还能写,还写得出来,毕竟还很年轻,离退休尚早,尚能饭。

继续写之前,先歇歇,累得慌。”这是他对日后写作的态度。

一个对钱和世道都抱有如此态度的人,你还会用金钱和地位去衡量他吗?他说过要写就肯定会写。可是他为什么这一歇就歇了十年、至今仍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呢?我以为他是在等,等什么?或许是需要等他对生活进一步体验后的积累,或许在等着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有人曾怀疑他是不是“江郎才尽”了?笑话!一个二十多岁就已经才大如海的人,怎么可能在人生正当年的时候反而失去了才智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或许就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第二次追求。

根据作者性格和写作态度,我觉得他的下一部作品必定会超过他的第一部作品。为此,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5

前些年,一部现象级的图书大卖,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津津乐道,那就是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很多读者对该书爱不释手,也对作者崇拜有加,作为一名花费十五年时间,逐字逐句读完《明实录》的作家,当年明月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赞誉,然而很多朋友都有一个疑问,对于明史造诣如此之深的明月,为何只写到1644年崇祯上吊,此后40年,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南明,这一段历史为什么不写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南明历史太过于混乱,整理难度很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关于南明的历史已经有了另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后来者再努力都难免相形见绌。这部书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清史专家顾诚先生数年磨一剑的《南明史》

明月本名石悦,当时原本是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2013年4月,担任了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的副主任,2016年又担任了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去年5月份,又成为了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这样的提升履历,可以说明月前途光明。另外,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这样对身体消耗非常大,每天白天要正常上下班,晚上还要熬夜写文章,没睡几个小时又要去上班,长此以往下去,对明月的身体消耗十分大。因此,《明朝那些事儿》推出之后,明月暂时停止了写作,忙于公务了。

不过,据最新消息,明月未来要写一部关于清朝历史的书籍,已做过前期的资料整理和写作规划。

让我们拭目以待,希望明月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6

其实这个问题,只怕只有当年明月才能说的清楚,我们都不过是在主观臆测,我感觉比较现实的角度说一点浅见是:

当年明月是一名国家公务人员,而且级别不低,正处级,对于像我这样的草根来说,现实中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我们村党委书记,而且也不是常见,想必正处于不惑之年的当年明月,仕途正处于上升期,各种政务比较多,只怕没有太多精力去著书立传。再者,要完成一部较有新意的著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这种历史著作,讲究一种真实性、严谨性、完整性再加上自己的写作风格,绝对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所以我感觉当年明月应该主要是受制于时间与精力的问题,至于江郎才尽有些牵强。

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明朝那些事》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非同凡响的热度,使得当年明月名利双收,大家肯定这都会希望当年明月继续以这种独特、幽默、诙谐的口吻去写一写《唐朝那些事》《宋朝那些事》……可如果写的不好或没有《明朝那些事》让我们看的过瘾,那当年明月身上的光环可能就会暗淡。因此,没有再继续创作也许就是当年明月最好的选择。


7

巜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我看过二遍,作者明月,心灵的历史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文字表达浑然天成,近乎十全十美,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用于茶余饭后的消遣,也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的首选读物。

8

石悦这个人,是个能臣,也是奸臣。清流要用,奸臣也要用。不管清流还是奸臣,有用则用,无用则废。世人都说,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也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因水清而偏总,也不能因水浊而偏废。当年看到的时候觉得很好很新奇,通宵达旦的看完了,最近又看了下,但是看不出当年的感觉了!现在想想他当时候能成功还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之前大家都是看严肃的历史书籍,突然来那么一种轻松的历史书籍,大家都觉得很好,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也写的很好。后来在书店看到了有人模仿他写的《宋朝的那些事儿》,在有后来更多的人模仿。多了就觉得也是那么回事吧!以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的智慧,他应该明白,继续这样写下去不会再有更高的成就了!除非他能换一种风格创作。

不管怎么评价,反正我读完石悦的书,明朝的皇帝我记住了,明朝的大臣我基本记住了,道义我理解了,王守仁的心学我接触了,读了十二年的义务教育,愣没学得那么深刻。明朝那些事儿,在于不爱看历史的人也可以津津有味的看下去。历史就活生生的呈现在眼前,不刻板不枯燥乏味,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读者和作者就像平等交流一样,读着很舒服。不要小看了当年明月的文笔,很少有人能把文章写得如此流畅,还非常幽默。后来很多人想模仿他的文笔,没一个成功的。另外,不要小看了当年明月的专业性,没有长期的积累,没有长时间的研究,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的。虽然当年明月出生草根,但他的书一点也不草根。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开始还好,等到写到最后一本,就有点敷衍了。明末的农民起义,还有那些尖锐的矛盾,都是一笔带过。

很明显,成名人了,就有很多名利场的事,被左右他的写作了。如果你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的书的发行,开始是一个有名的出版社,后面记得好像是海关出版社了。作者说过袁崇焕之所以那么有名就是清朝人吹捧的。因为清军入关的口号是帮着明朝打败起义军的,顺治还在崇祯皇帝的坟前哭过。但是起义军打败后清军做了天下,你又不能明说崇祯无能,毕竟还在人家坟前哭过。袁崇焕是崇祯杀的,也只有把袁崇焕吹捧到袁崇焕不被崇祯杀了明朝就不会灭亡的地步来污蔑崇祯了。这个描述还是挺客观的。

当年明月没有捧袁呢。捧了孙承宗是真的。捧的也是他的战略。他的战略没有问题。毕竟那个时候的明朝要找一个打野战打的过后金的几乎不可能。那就只能战略防御。关锦宁防线是没有问题的。只能说明孙的战略有问题。孙的战略要是建立在消灭后金有生力量上哪应该会更好。但那也是上帝视角。后金绕过防线去干北京,这就是因为防守太难了。要是一直北伐的话,以消灭后金有生力量为作战最高战略部署应该可以耗死后金。

真实的历史无法得知,后人都是根据史料推测,史料这东西说实话也不靠谱,因为都是人写的,是人就有主观,但我们要知道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气节,且不说大凌河之战怪谁,也不说明之亡怨哪个,那都不是一个人的过错,算在谁头上都冤枉,就说孙的死如何评价?无愧国家吧?无愧民族吧?孙是个人,不是神,能力有限,但气节长存。孙承忠的确没有进攻过后金,这是跟战略有关。大明没有能力进攻(萨尔浒之后再无此能力),因此,从熊廷弼、孙承忠再到袁崇焕,都是“主守,后攻”,采取步步为营,逐渐往沈阳方向推进。这是一个非常稳妥的方案,后来洪承畴也是这个思路,只不过朝廷的不懂军事的“政治家”们,认为此种战术过于缓慢,催促出战,造成惨败。

孙承忠主政辽东四年,后金几乎都是按兵不动,这恰恰说明后金知道孙承宗的厉害。还有,清军的确数次绕道蒙古,但都是捣破长城而入,这一带不属于辽东防线,属于蓟门防线,守将都是吴阿衡一类的人物,能挡得住清军吗?这怎么能说关宁锦防线没有用呢?如果没有用,清军为什么还要绕开呢?我觉得这种事情没必要较真。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比如大家都认为尚书里面说的尧舜禹禅让是真的,结果竹书纪年又说不是那么回事。谁又能保证明史,明实录里面没有刻意删除孙承宗的战绩呢?历史永远不能百分之百还原,只能无限接近,但是有时候就是失之一毫,谬之千里。你心中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历史就是什么样子的,能以史为鉴就够了。我觉得明朝那些事里面的历史就是我心中的历史。

9

相信前些年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打败柯达的不是索尼而是诺基亚,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企业,却倒在了仅仅兴起十几二十年的手机行业脚下。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这叫跨界打击。

同样,打败当年明月的,不是他的才华和其他的竞争者,而是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因为《明朝那些事儿》赶上的是最后一波全民纸质阅读狂潮。

古人说读书四上:马上厕上枕上案上,说的其实是一个碎片时间利用的道理。漫漫旅途无事可干,你会选择做些什么呢?有些人选择听歌,有些人选择看风景,而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有很多的人选择了在包里放一本书,上车打开,下车合上,一路的疲劳就这么消弥在字里行间。当你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看看表,距离下班还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段时间用来干什么呢?随手一抽,一本书信手拈来,看到兴起,下班也顾不上了,非要看完这段才能走。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大家知道了当年明月;而移动媒体的尚未到来,让大家选择在网络阅读不方便的时候购买纸质书籍。

然而这一切,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就彻底改变了。

如今人人都有了手机,碎片时间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听歌的人还是听歌,看风景的,还是看风景,而原来选择读书的那批人现在,在干什么呢?他们有的在刷头条,有的在看视频,有的在拍抖音,有的在玩游戏,甚至有的直接在手机上办公写作等等。虽然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坚守在阅读的阵地,但是这些人还会再继续购买纸质书籍吗?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人的最后一次全民纸质阅读狂欢

10

好书一本就够了。

世界上有太多的专业作家,在浪费纸张,在浪费读者宝贵的时间,在浪费生命。

我赞同丁玲的“一本书主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