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人对司马懿有误解,认为司马懿像曹操一样,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就把控了大局,以丞相自居,因此,他的后代可以尽享其利,争夺权力。像当年的曹植和曹丕一样,为了世子之位而相互争斗。其实事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相互残杀呢?

司马懿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是有区别的,司马师是大儿子,比司马昭大三岁,性格沉稳,善于权谋,因此,司马懿重点培养他入朝为官,目标是执掌中枢。司马懿被曹爽架空为太傅的时候,为了平衡权利,不引起非议,曹爽举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司马师后来屡次升迁,官拜中护军。那么既然曹爽要架空司马懿,为什么还要司马师担当中领军之职呢?

原来曹叡临死托孤时,任命司马懿担任侍中,和曹爽共同辅政,其中重点交代两人各领三千禁兵,以相互牵制。后曹爽想要架空司马懿,于是让司马师做中护军,统领一部分禁军,算是掩人耳目,怕别人非议太多而已。禁军首领领军将军则由蒋济担任,这样的话,司马家族既被分散了势力,又从表面维持了平衡,一举两得。

这其实就是司马师的起点,中护军,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是其弟弟司马昭所望尘莫及的。那么此时的司马昭在做什么呢?

司马懿一开始是拒绝司马昭为官的,当司马懿被架空后,司马懿考虑让司马昭做了洛阳典农中郎将,起点更低,后转至散骑常侍,勉强跟上他哥哥司马师的步伐。

后来,司马懿有意锻炼司马昭的在军事上的才能,因此当曹爽伐蜀时,司马昭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参与了整个伐蜀之战,后司马昭极力劝阻曹爽撤退,司马昭说:如今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机会,攻坚又不能成功,应该赶快撤退,如果被蜀军截断归路就麻烦了。后曹爽领兵撤退,由于撤得还算及时,损失不算太大。

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时权利大握。那么此时司马懿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没有。此时司马懿不但不能懈怠,还急需两个儿子的帮助,而两个儿子相比来说,司马师比司马昭要有用的多。为什么呢?

当时曹爽架空司马懿的时候,司马师比司马懿还要气愤,为什么呢?曹爽和司马师年纪差不多,又同朝为官。司马师深知,一旦父亲司马懿失势,那么他们整个家族就要倾覆。而此时父亲身体不佳,卧病在床,家里能依靠的只有他了。所以,他其实已经早有准备。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说,当初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中坚力量,三千死士,其实是司马师提前准备的。关于这一点,电视剧《虎啸龙吟》有所改动,篡改了历史。那么司马懿的作用是什么呢?

司马懿为太傅,他联系了当时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朝廷三公聚齐),还联系了郭太后,然后以郭太后的名义,发诏免去曹爽的大将军之职。这等于是说师出有名,而不是叛乱。但是还需要兵力,而禁军的权利早就被曹爽所霸占,所以这时司马师所阴养的三千死士就极为重要。

而司马师在整个叛变过程中,率领士兵夺取京师各个大门,军容齐整,肃然有序,连司马懿都感叹,这小子可以。那么司马昭的表现呢?明显要逊色很多。

当时酝酿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去找了司马师商量,根本就没有告诉司马昭。等两人商量好了才告诉司马昭。当夜两人的状态是司马师安稳如平常,司马昭吓得睡不着觉。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后司马懿死去,司马师顺利接班,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当时所有的大臣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也就是所司马懿就像当年的权臣伊尹,而司马师就像伊尹的儿子伊陟,父死子立,两人都不是善茬。

其实他们说的没有错,司马师是最像司马懿的,不但善于权谋,更善于笼络群臣。司马师接管大将军职位后,尽量表现的如同当年的父亲一样,举荐贤才,笼络人心。他举荐了诸如诸葛诞、毌丘俭、邓艾、石苞、钟会、夏侯玄这些人,一时之间,朝纲肃然。

如果此时司马昭来争,铁定是没戏的。因为他的哥哥如同父亲一样,已经执掌了大局。而这个大局看起来很稳,其实很凶险,需要他们兄弟共同维持。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关中地区屡次遭到姜维的进攻,因此司马昭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镇守长安,以抵抗姜维的进攻。而司马师则坐镇朝中,稳定局面。局面能稳定吗?不可能呀。

司马懿当年威望如此之重,尚且还有王凌之叛,司马师时期肯定也镇不住。果然,后来和司马师私教甚深的夏侯玄联合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等人,欲废了司马师的大将军之职。而令人可笑的是,这些人都是司马师举荐和提拔的。

因此,司马师异常愤怒,他派人逮捕了参与谋划的所有人,经过审讯才发现,幕后主使其实是皇帝曹芳。于是司马师下令诛杀所有参与阴谋的人,然后酝酿废除皇帝曹芳。

朝廷政变后不久,又发生连锁反应,驻兵淮南的毋丘俭和文钦看到夏侯玄被诛杀,怕自己受到牵连,于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叛乱。此时司马师头大了,朝中政变好应付,发生兵变就麻烦了。于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让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坐镇洛阳,而自己则领兵前去平叛。

此时司马昭会趁机夺取司马师的权利吗?肯定不会。此时两人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那里出事后果都不堪设想。果然想什么,来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昭留镇洛阳,平安无事,但是司马师这里出事了。司马师临出发时其实已经有了眼疾,身体有恙,但还是强行出发了。在两军交战时,文钦的儿子文鸳勇猛异常,他率军逆袭司马师的士兵,直接威胁到司马师的中军大营。司马师受到惊吓,眼疾发作,眼球都掉了出来。为了不使军心扰动,司马师用被子蒙住身体,不让外人看到,一直坚持到全军获胜,而此时司马师已经生命垂危了。

于是司马昭紧急从洛阳赶来,见到了司马师最后一面。司马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继掌权利,以保全军。而这时的司马昭遇到了一个难题,自己拙于权谋,难以应对局面呀。

这时“小张良”钟会出面了,他建议司马昭立刻继任大将军之职,等待皇帝命令。果然皇帝曹髦派人宣诏,让尚书傅嘏统帅全军返还,司马昭则留镇许昌。意思很明显,要夺了司马昭的兵权。

这时钟会建议,司马昭和尚书傅嘏一起率军返还,然后屯兵于洛阳城外,不让兵权。这时皇帝看到司马昭没有放权的意思,于是宣布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接管司马师的权利。

至此,两人完成轮换。而司马家族则避免了一次杀身之祸,试问,如果没有司马昭和司马师的戮力同心,恐怕司马家早就被灭门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死时,仅为太尉,所以不存在世子之争。即使司马懿大权在握,当时反对司马懿的人还有很多。后期司马懿死去后,司马师执掌权利,反对司马师的更多。所以,司马昭和司马师疲于应对,力求团结,哪里有功夫去争夺权力呢?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权力之争历来是残酷的,如果说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之间没有竞争是不可能的,但说是相互残杀也不符合历史史实,起码还不到时候。

好在司马师死的早,把权力交给了司马昭,也就避免了兄弟相残的局面出现。

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又升任大将军。

而此时的司马昭还没有能力跟司马师叫板。

何况司马懿刚刚去世,尽管司马氏家族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毕竟由于司马懿的去世,必然会导致权力的不稳固,这时候需要司马氏兄弟合作,首先先把权力控制在手里,即便要竞争也是之后的事。

252年,司马师分三路大军对孙吴发动南征。

司马昭率领东路大军,与东吴战于东兴。但由于战役大败,司马昭被削去了侯爵。

失去了爵位,司马昭也就失去了权力,就更没有与司马师竞争的资本啦。

此后,蜀汉姜维又北伐,进攻陇右。魏帝曹芳不得已又起用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抵御姜维的进攻。

姜维很快主动撤军后,新平羌胡又发生了叛乱,司马昭率军将他们击溃,并威慑北部胡虏再次投降。

由于这次军功,司马昭又重新封侯,得到了权力。

这时的司马师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先是曹芳命令中书令李丰等人发动政变,想废除司马师。但计划泄露,司马师诛杀了李丰等人。

但司马师感到曹芳对自己的猜忌,于是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这时候,司马昭积极参与到司马师的一系列行动中,兄弟联手,一致对外。

司马师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司马昭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由于司马昭协助司马师稳定了地位,也因此被封高都侯,增加食邑二千户。

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又在淮南起兵勤王。

司马师率大军征讨。尽管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但司马师由于受到惊吓,眼疾发作,惊掉了眼球。勉强班师回许都,但病情加重,奄奄一息。

司马师急召司马昭到许都,把大将军的印绶交给了他。司马昭顺利掌握了部队,控制了军权。

曹髦无奈,只得拜司马昭为大将军。司马氏继续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司马师从接受朝政大权到病逝,仅仅四年的时间,战事频繁,还出现了一次政变和一次反叛。

在这种情势下,司马师是无论如何不能够兄弟相残的。

曹魏政权为了削弱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也对司马昭进行了打压。因而司马昭也在为维护司马氏家族的权势,无条件支持司马师。决不能做有损于整个家族的事情。否则对自己毫无裨益。

而且,司马师自己没有儿子,就将司马昭的儿子过继为养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氏迟早会篡夺曹魏政权,如果司马师或者其养子司马攸做了皇帝,对司马昭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果说司马氏已经取代了曹魏,建立了司马氏政权,为了权力和将来帝位的继承,而展开竞争,甚至是相互残杀都有可能。

从晋朝发生的那些争权夺利的事情来看,司马氏家族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假如司马师做了皇帝,司马昭有篡夺之心,进而兄弟相互残杀,也毫不足奇。

但司马师掌握朝政仅仅四年的时间,还没有等到那一天,就呜呼哀哉啦。

司马师没有来得及做废曹魏自立的事,司马昭也就不必过于急迫上位,因而也就不会有相互残杀之心。兄弟合作还是首要的。

司马师病逝,其养子司马攸仅仅八岁,还无法继承其权利。司马师只能将全力交付司马昭。这也就避免了矛盾的冲突。

如果司马师已经自立为帝,那情况就很难说啦。恐怕司马氏家族的自相残杀就提前到来啦。

因此,司马氏兄弟最多是在考虑将来的问题时,有一些竞争的心思,但不会有相互残杀之心。

因为曹魏宗室的力量和维护曹魏政权的人,一直在想颠覆司马氏的朝政。

一有不慎,司马氏就可能前功尽弃。

因而,司马氏兄弟必须合作,以维护大局。


3

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

司马懿的嫡子有三个,分别是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干。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司马师42岁,司马昭39岁。

2年后,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承袭了司马懿的官职、爵位与权力,官至抚军大将军,不久升为大将军,掌握魏国兵权,独揽魏国朝政,而司马昭则被封为安东将军,镇守许昌,并都督淮北诸军事,兄弟俩人一个把持军权和朝政,一个镇守一方,这一年司马师44岁,司马昭41岁。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因为司马师擅自废立曹魏皇帝之事,在扬州起兵对抗司马师,原本此次的叛乱不需要司马师亲征,况且司马师当时刚刚进行了手术,割了眼睛上的瘤子,伤口没有愈全,不方便征战。

但是有三个人力劝司马师亲自率军讨伐毋丘俭与文钦的叛乱,这三个人分别是:傅嘏、王肃、钟会。

傅嘏是曹魏尚书傅巽的侄子,当时官至尚书仆射,傅嘏因为受到曹爽一党的排挤丢了官,后来被司马懿提拔起来,司马懿去世后,傅嘏就成为司马家的人,傅嘏从大局的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司马师亲征才有平定叛乱,其他人可能会失败,司马师在听了傅嘏的建议,认为有道理,于是抱病亲征。

王肃司徒王朗的儿子,当时官至太常,掌管祭祀、社稷的官员,以天象认为司马师也应该亲征。

钟会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与司马兄弟在年轻时就认识,钟会与司马昭私下关系很好,算是司马昭的心腹,而司马师年轻时与何宴、夏侯玄等人关系较好,钟会也力劝司马师亲征。

从常理上来看,抱病亲征,也属于正常,但是司马师得的这个病估计是眼眶肿瘤,一般是良性的,不是恶性的,如果是恶性的,估计早就死了,当时司马昭刚刚动了手术,割了瘤子,现在不清楚在当时司马昭是如何动的手术?但是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刚割了瘤子,最重要的就是休息,在当时没有抗生素,只要伤口有感染,基本上就可能会要了性命,这一年司马师48岁,司马昭45岁。

傅嘏、王肃、钟会三人劝司马师亲征的原因应该是各不相同,傅嘏是以大局出发,王肃从天象预测,只有这个钟会的动机可疑,从日后的情况来看,司马师一死,钟会就立即替司马昭谋划夺取大权,是否在事前钟会与司马昭有过密谋,不得而知

从年龄来看,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都快50岁的人了,古人的生命本来也就不长,活到50岁算长寿了,司马昭只比司马师小3岁而已,司马师是没有儿子,还是司马昭过继了一个儿子给司马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话很有名,说明司马昭有野心,野心从来就不是一天生成的,司马昭作为司马师的弟弟,在司马师过继了儿子后,从法理上说,只是第二顺位接班人,第一顺位仍然是司马师过继而来的儿子司马攸

但是如果这个儿子司马攸年纪小,不能理事,而在当时司马家又没有完成权力布置与取代,司马昭就可以作为首选接班人,但是司马昭只比司马师小三岁,要是等自然死亡,谁知道司马昭会不会死在司马师前面?

从动机上讲,司马昭是有杀害他的哥哥司马师夺权的动机,本着谁是最大受益者,谁就有嫌疑的原则来看,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过程就是与钟会密谋劝司马师亲征,如果司马师亲征,染一点病,或者受一点惊吓,那计划就更完美,而且更隐蔽,几乎没有理由怀疑司马昭头上

结果司马师还真的是因为这次的亲征,受到文钦之子文鸯的数次惊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当时又没有止痛药,又没有抗生素,司马昭就这么死了,年仅48岁。

这个惊吓司马师而死的文鸯后来投靠了吴国,在魏国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造反发动淮南三叛时,吴国派出文钦、文鸯父子救援诸葛诞,结果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杀了文钦,文钦之子文鸯和弟弟文虎就投降了魏国。

文鸯一投降,司马昭的部下马上请求诛杀文鸯,为司马师报仇,但司马昭反而以各种理由保下文鸯兄弟,还让文鸯兄弟率领百余人劝降诸葛诞部下,即使淮南三叛被平定,文鸯仍然受到司马昭的重用,不仅如此,文鸯还一直官运亨通,后来在司马昭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为官。

司马昭善待文鸯,虽然无法说明与司马师之死有关,但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司马师之死是司马昭乐意看到的。

再回到司马师刚死的那段时间来看,当时的魏帝曹髦想趁机夺权,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远离政治中心,让尚书傅嘏率领司马师主力军队回到洛阳,因为司马昭原本就镇守许昌,但是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司马昭强行率领军队回到洛阳,魏帝曹髦的夺权行为失败,司马昭最终承袭了司马师的官职、爵位和军权。

整个过程,很像是早就计划好的谋略,但却没有任何的证据,以证明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从常理及司马昭此人来看,他对权力有着异常的野心,当时的司马昭都已经45岁,还有耐心再等下去吗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司马昭利用司马师刚刚割了眼睛中的瘤子,还需要休息的时机,让其他人鼓动司马师亲征,在战争中利用了意外事件,导致司马师受到惊吓,最终眼睛掉出眼眶,剧痛而死

4

简单来说,没有,因为二人在世的时候,最大的敌人不是彼此。

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同母兄弟,司马师比司马昭要大三岁,现在人往前看,这两兄弟都不是什么善茬,废立皇帝只在一念之间,都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不过在司马懿眼中,显然是长子司马师更为优秀。

司马懿身为曹魏高官,司马师自然也混迹于魏国一众高官子弟之间,当他还年少时,就已经有了“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的名声,在曹魏,这无疑是仕途的拍门砖,飞黄腾达不过时间问题。

一众高官子弟聚在一起,谈什么呢?自然是人生哲理、国家未来,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师的人际圈子中,何晏、夏侯玄等人都跻身曹魏高层,而终结他们生命的,恰恰就是司马师自己。

这帮世家子弟频繁聚会,肆意谈论时政、主流思想,引起了曹魏重臣董昭等人和魏明帝曹叡的不满,于是一场浮华案,司马师等人被赶回家改造去了。

司马师再次入仕,是在魏明帝去世之后,司马懿再次成为曹魏托孤大臣(上一次是曹丕死时),跟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继而争斗越发激烈。

司马懿隐忍不发,任由曹爽把自己明升暗降,夺去绝大部分权力,并以此为条件,把长子司马师安插进了禁军队伍中,出任中护军。

中护军是禁军的高级将领,掌部分禁军军权,此前一直由曹氏和夏侯氏把持,司马懿曾短暂出任禁卫军统领,不过很快就被撤销,他能把司马师安插进去,一方面是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司马师自己的手段。

当然,随着司马懿跟曹爽争斗趋于白热化,曹爽耍手段架空了司马师的实权,他并不能掌控太多禁军,曹爽这才敢放心地跟曹芳去祭扫高平陵。

高平陵,曹叡的陵寝,因为那场改变司马氏和曹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而为人熟知。既然司马懿被剥夺大部分权力,司马师已被架空兵权,司马懿是怎么发动政变的呢?因为司马师还留有后手。

为了帮助父亲夺权,司马师阴养死士,一养就是三千!

三千死士可不是个小数目,司马懿发动政变就是依靠的他们,如果没有他们,政变基本不用搞。

正因为司马师养有死士,所以政变策划他是全程参与的,而司马昭在政变前一晚才知道,当晚根本睡不着,而司马师安然入睡,彰显出他可怕的心理素质。

第二天早晨,“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当司马懿看到司马师率领士兵已经在都城门口集结完毕整装待发的时候,他惊呆了,叹道:知道你小子能干,但没想到你小子竟然如此能干!

政变的结果不用多说,司马懿就此掌控曹魏大权,但司马氏上位不是靠自己的军力打出来的,像曹操掌控汉朝大权,因为汉朝江山基本上是靠他打稳的,曹操依靠宗族、亲信都分插到汉朝各个部门,牢固地把握住强权。

而司马懿政变更多地是利用曹爽施政下士族的不满,以欺骗手段搞掉了愚蠢的曹爽,在借助士族的支持成为朝堂领袖,很多事还要依仗众多士族,不然很难实施,所以政变后司马懿一没有对曹氏下狠手,二不敢自封丞相这些官职,更别说封公封王这些了,司马氏的权力还远远达不到当年曹操的水平。

然而政变两年后,司马懿就去世了。

接替掌权的自然是司马师,在司马懿眼中,这个儿子的能力胆识都是要强于司马昭的。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被赐了侯爵,加封卫将军,掌管了都城的军事大权。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又升任大将军,掌握曹魏军权,禁军军权则交给了司马昭,论任人唯亲,哪还有人比司马昭更亲?

司马师掌权后,一方面积极执政,一改曹爽执政时代朝廷的颓废之风;另一方面,也积极展开军事行动,与吴蜀两国展开军事交锋。

随着时间推移,司马师的威望水涨船高,也越发招致不满,不满的人无非两类,一是皇帝曹芳,二是曹魏忠臣。自从登基,曹芳就没尝过权力的滋味,年幼时曹爽专权,稍微长大一点,司马懿来了,好不容易司马懿死了,司马师又权势滔天。

虽然在司马师自己眼中,他为曹魏忙前忙后,可在皇帝和忠臣们眼中,你只是个臣子,凭什么替皇帝处理军政事务?

曹芳于是搞了一场除权臣行动,跟中书令李丰,国丈张缉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结果跟当年衣带诏是一样的,李丰、张缉以及其他涉案的大臣,全部被杀,灭三族。

因为张缉是皇后的父亲,所以皇后也被废杀,此事距离当年曹操诛杀伏完及伏皇后,也才过了三四十年,还真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司马师没有曹操那种权力,也就没有那种自信,他担心皇帝还有动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废了他再立一个听话的,于是齐王曹芳下线,高贵乡公曹髦上线。

曹髦即位后,司马师因拥立有功,被恩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也就是参拜的时候不用自称姓名、面见天子不用疾步行走、可以佩剑穿鞋上朝,跟当年曹操一样。

之前说过,司马氏在曹魏国内还达不到镇压所有的地步,司马师敢行废立之事,一下子就激起反抗,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俭联合起兵,发动淮南三叛第二叛(第一叛为王凌之叛,发生在高平陵政变后,由司马懿平定)。

经过讨论,司马师亲自出马,率军平叛,并取得胜利,可司马师的生命也即将走向终结。

战前司马师左眼刚动了手术,战争中遭受文钦之子文鸯的突袭,受到惊吓,眼珠子都迸出来了,为了不扰乱军心,司马师愣是咬着被子没出声,直到突袭结束。

平叛后,司马师伤势愈加严重,火急火燎地要赶回洛阳,可到了许昌,司马师就一病不起了。

这个时候,谁最兴奋呢?无疑是曹髦,司马师在外将死,无疑是他掌权的大好时机。司马师紧急把司马昭从洛阳叫到许昌,托付后事,曹髦也在洛阳开始了自己的准备。

司马师没有儿子,而且司马氏权力仍不够大,这个时候,他有且只能选择司马昭,因为他唯一的养子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

而从司马懿死后的情况来看,司马师面临着朝廷内部的威胁(曹芳密谋)、地方上的威胁(文钦毋丘俭反叛)和外部威胁(蜀汉吴国北伐),多种威胁忙的他焦头烂额,稍有不慎,司马氏就可能被灭族,这时候,正是要仰仗能力出众的弟弟司马昭的时候,哪会想到争权夺利,两兄弟都是聪明人,知道他们这时候内斗,无异于葬送家族,所以兄弟俩是精诚合作,一个在外平叛,一个就镇守洛阳。

5

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并没有相互起过杀心。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司马氏兄弟就不会发生内讧。毕竟司马师死的早,他死的时候,司马昭的羽翼还没有丰满,对司马师没有威胁。但如果司马师活得久,夺取了曹魏的天下,并且还把大位传给养子司马攸。这就很难说了。

很难说司马昭会不会跟司马师内讧,也很难说司马昭会不会跟司马攸互起杀心。(司马攸是司马昭亲儿子)



一、被低估的司马师

司马师这个人,历史上一直都被低估。其实他的能力、情商、政治智慧、杀伐决断,完全不不弱于其父司马懿。别都不用说,就单说著名的高平陵政变。这就是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二人合谋的,司马懿事先根本就没告诉司马昭。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瞒天瞒地,要瞒着二儿子司马昭,却不瞒着大儿子司马师呢?

因为,司马师手上有“牌”,他掌握了效忠自己的三千死士。而司马懿和司马昭都是没兵的光杆司令罢了,不靠司马师的兵马,司马懿根本无法发动高平陵之变。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懿被曹爽剥夺实权已久。维护他的势力只有两股:

第一是曹魏政权中开国元勋的支持,主要是蒋济、高柔、王观等人。由于曹爽的独揽大权直接触动了他们这些元老的根本利益,本着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些人不能让司马懿倒下,誓死也要保住司马家族。(这也是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原因)

第二就是司马师。司马懿自解兵权时,作为利益交换,司马师被扶上了位,担任了中护军一职,与护军将军、领军将军一道掌握曹魏政权的禁军军权。

这里插一句,禁卫军拱卫皇宫,其将领一直以来都是由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人担任。司马懿曾短短暂担任过禁卫军的统领,但很快被排挤出了禁卫军。司马懿被解除兵权时,他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靠着其他元老的帮助才把司马师插进禁卫军,搞到了手握实权的中护军一职。

当司马懿退居二线,司马师接班后,司马家族的真正杠把子,显然就是司马师了。当时的司马昭哪有跟大哥争权的资本?

二、没机会内讧

高平陵政变之后没多久,司马懿病死。司马师凭借能力、胆识、韬略以及武力,正式接过了其父司马懿的大棒。

按常理来说,权力会使人失去理智。对于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来说,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是有可能发生的。

但是,由于司马家族是以士族领袖的形象操控着曹魏的军政大权,不是曹操那种靠宗族关系维持的强权模式。于是这就导致了司马家在高平陵之变后,虽然是国家领袖,但还要是依仗士族的支持才能维持统治。(司马家族达不到曹操那种足以上挟天子,下御群臣的水平)

所以对于司马师和司马昭来说,在外有曹氏余孽虎视眈眈,内有其他士族也有可能抢班夺权的压力之下,司马兄弟两人也就毫无内讧的理由了。否则自相残杀,让外人夺了大权,高平陵政变的政治成果,岂不是要便宜外人了?



后来司马师突然病死,这一突发事件对司马昭的打击很大,哭的稀里哗啦的。有些人说司马昭是在作秀,其实不然。

因为前面说过了,司马氏控制的曹魏政权就像一艘破船,到处漏水。司马师就像一个补锅匠一样,四处补漏。面对如此多的外敌叛乱,兄弟两个人忙得焦头烂额。现如今司马师突然死了,所有的重担全部压在司马昭一人身上,他怎么可能会不想哭呢?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换谁都会心酸想哭。

三、内讧存在可能性

司马师活着的时候,司马昭一直都是以跟班的角色定位跟在司马师的身后,他的才华和心机还不明显。但是司马师死后,尤其是司马昭稳定大局后,他身上的那胆识、韬略和杀伐决断也显露无疑。完全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司马懿和司马师更狠。

比如,司马懿和司马师在位时,二人不敢杀皇帝,不敢僭越受封,不敢玩过火。但是司马昭就敢杀皇帝曹髦,就敢僭越受封,堂而皇之的接受晋公、晋王的封号,并且还敢加九锡。俨然一副当年曹操的得意模样。

这说明,司马师是个狠角色,但司马昭也不遑多让,不比他哥差。司马师活着时,司马昭只是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而已。但如果一旦给他机会,他比司马师更狠。

如果司马师不是死的早,就凭司马攸和司马昭的双重关系,很难说司马昭不会被权力所迷失心智,跟司马师抢权,跟自己的亲儿子抢权。

毕竟按照礼法,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他就是司马家族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司马昭也是个心狠人,他岂会向自己的亲儿子俯首称臣?想想这也不符合司马昭的性格。

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司马师老不死,并且不传位给司马昭,传给司马攸。两兄弟还真有可能会互起杀心。搞不好,司马昭就是西晋版的李世民也说不定。

四、综述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都是有长远眼光的人,不是袁谭、袁熙那种碌碌之辈。并且司马师又是嫡长子,不像曹丕那种是死了大哥才上位的二儿子,地位并不稳。因此从礼法传统的角度来说,司马师的政治地位很稳固,司马昭根本不配跟他争大权。

但是,权力斗争是不讲亲情礼法的。司马昭之所以在司马师还活着的时候没有内讧,主要还是因为,当时他们家族还没有手握足以让他们起手足相残的权力。这并不是两位司马公子有多么高的心理克制力,也不是二人有多么好的家教。完全是因为时机没到,还没有到内讧的时候。

而如果时机到了,很难说兄弟二人会不会自相残杀。毕竟从历史形象来看,司马师和司马昭都不是善茬子。

6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我个人见到的记载来看,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关系应该还是蛮好的,我没看出来任何的兄弟不和,有互相残杀之心。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司马懿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地方,忠于曹魏的大臣还是很多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觉得司马师还在世的时候应该还没有过多考虑要谋朝篡位的事儿。

既然司马师时期还没有怎么考虑是不是要取曹魏而代之,那么兄弟俩人相争无非也就是争个司马家老大的问题。这个有什么争的呢,司马家已经权倾朝野,争这个除了内耗损耗司马家的实力之外,还能有什么用。还不如好好经营下政治场上的事情,为司马家势力的稳固添砖加瓦。

上面是在说,当时的司马家虽然很有权力,但毕竟不是皇家。一般处于上升期的势力内部还是挺团结的,司马家就是。


其次,司马师并没有亲儿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他了。司马师如果死得早,自然是兄终弟及,司马昭来接这个班;假如说,司马师命足够长,那继承他位置的也是司马昭的儿子,他又有什么好争的呢?


另外,司马师毕竟是大哥,他的能力也明显要比司马昭强得多,司马昭表现得好便罢,表现得不好,司马家是没有其他人了吗?当然,我是不太赞成用这种阴暗心理揣摩古人了,并不是所有的兄弟都会相残的,兄弟友爱的例子也不少啊。虽说皇家无兄弟之情,但他们家毕竟不是皇家,两人从小也是一起长大,感情应该是不错的。


综上,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相处融洽,感情和谐,并看不出有什么兄弟相残的迹象。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码字不易,点个赞呗!

7

没有。

司马师的能力超过司马昭。他俩的爹司马懿这么认为,司马昭自己也不反对

司马昭仅仅比司马师小三岁。要不是司马师意外死亡,司马昭其实没啥机会

在能力不如哥哥,岁数差不多,还得不到他爹赏识的情况下,司马昭自然不用造次,和平共处也就没问题了

司马师在世时,司马昭是乖乖听话的,有这么一个厉害的哥哥在,司马昭没有不满,反而很听话。把自己能力最好,最受司马懿赏识的儿子司马攸都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如果不是司马师早死,接替司马师就是司马攸,不会有司马昭,司马炎什么事情。如果真的传给了司马攸,或许整根晋朝就不会那么惨

8

答案是没有,因为司马师的地位无可争议,司马昭没有任何挑战司马师的可能性。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师是司马懿在家族中最重要的助手。司马师作为中护军掌握的部分禁军兵力和私下蓄养的三千死士,是司马懿政变中唯一掌握的军事力量。可以说司马师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而司马昭是在高平陵之变发动前夕才得知政变的谋划,在政变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和哥哥司马师完全不能相比。以司马师在高平陵政变中的功劳,再加上长子的身份,不存在司马昭和司马师争夺司马懿继承人的任何可能性。

司马昭后来能继承司马师的位置,是因为司马师的突然死亡。司马师自己没有儿子,过继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只有7岁。这时候司马家还没完成对曹魏的取代,地位并没有完全稳固,自然不可能让7岁的司马攸继承位置,只能选择年长的司马昭。

司马昭这个位置完全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是司马师多活几年,等司马攸成年,肯定是由司马攸来继承。哥哥司马师没死的时候,司马昭自己恐怕都从没想过自己有机会去继承司马师的位置。司马昭的位置不是自己争来的,是被天上掉馅饼砸到的。

9

三国时期有一对非常有名的兄弟,哥哥继承父亲衣钵,弟弟接过哥哥的班子,这对兄弟就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懿这个活跃在曹魏的能臣,共有四个老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

但是在这些妻妾子女中,出名的只有张春华,和与张春华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正是这两个儿子巩固了司马家的地位,为后来的晋代魏禅起到了重要作用。司马师和司马昭虽然没当成皇帝,但后来都被晋朝追尊为皇帝。

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皇家难容骨肉情,自古以来因为争权夺势而成为死敌的兄弟很多,远的不说,就说那个年代,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就因为争位而失和。

那么,同样优秀的司马兄弟,在司马懿故去之后有因为权势和地位而互相攻击吗?

答案是没有。

在司马懿病逝后,兄弟俩挑起了司马家的大梁,这对能力都相当卓越的兄弟,但并没有因为一山不容二虎而起内讧。他们不仅和睦相处,司马师死的时候,还很大方的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没有交给自己的儿子。

司马家,一个活跃于三国时期的庞大家族。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人,便是司马师与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这位曹操手下的卓越军事家、权谋家,曾因"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入了曹操的眼。

作为一个儒学的推崇者,司马懿对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的教育,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好。虽然司马懿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而被后世熟知,司马昭更是因为曹髦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成为千百年来奸臣的代名词。但司马家的做人水准,在司马懿的领导下,其实远比很多家庭要高得多。

建安十三年(208),升任宰相的曹操强行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一开始,司马懿只是侍奉在太子身边,不过很快,曹操就按捺不住,将司马懿正式招到自己麾下。

司马懿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有骨气的读书人。他看到自己在曹操手下可以建功立业,也看到曹操对待贤才的真心,便开始专心侍奉于曹操。司马懿曾对曹操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从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司马懿所持的其实是尊王的态度。但他又并不死板,不认为无所作为的帝王也应该受到群臣的拥护。这可以被视作是司马家族后来夺权的一种"预兆",但其实也是司马懿对儒家大义的理解

在曹魏建立以后,司马懿继续得到曹家人的重视。这时司马懿权力大吗?"(太和)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的他当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但是这时候的他,依旧表现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晋书》评价,"(司马懿)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虎父无犬子,如此的司马懿能培养出怎样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呢?就《晋书》的记载来看,司马氏的"道行",是要在司马昭之上的。拿司马懿打算诛杀曹爽一事来举例,事发前,司马懿只与长子司马师密谋,而司马昭并不知情。

在司马家准备动手的时候,事情被人告发。此时司马昭担心得夜不能寐,而司马师却神色如常,恍若无事。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司马师更受司马懿欣赏,更得司马懿真传,也比司马昭更耐得住性子。

司马师掌权后,司马昭成了二把手,按理说,兄弟二人应该各怀鬼胎,

司马师会想让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呢?肯定是他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师肯定得防着司马昭,而司马昭,就算不着争夺哥哥的位置,也得想办法自保,如此一来,也就有了矛盾。

然而司马师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这么一来兄弟俩也就没什么矛盾,司马昭还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延续香火,司马师除了让司马昭继承位置其实也没啥多余的选择,从司马家的角度说,他的选择是对的。司马昭和他的长子司马炎最终将曹魏取代,建立了晋朝,没有辜负司马懿,司马师的希望。

而对于司马昭,人们大概太熟悉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大家总以为他是个把"篡位"写在脸上的,不善长耍手段的政治家。但如同父亲和哥哥一样,这位在政治大染缸里浸染长大的曹魏权臣,其实也是个狠角色。

这样的角色也不会真的与司马师产生矛盾。

从司马懿辞世到司马师辞世中间只经过短短四年,当时司马家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定,曹魏存在复辟的可能,司马家可以走向飞黄腾达,也有可能迈向万丈深渊,如果发生内耗,怕是迈向万丈深渊的概率更大,司马家聪明人多,不会让两代人的经营毁于一旦,团结是那时候必须做的事。

当然,假如司马师有儿子,兄弟俩还会不会这么团结,司马家内部还会不会这么稳定,那就不好说了。假如司马师传位给儿子,即使司马师疼爱弟弟不提防不铲除,他的儿子也未必能容得下能力卓越的叔叔,司马昭也不会任由侄子猜忌而无行动,历史还将改写。

10

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否争夺过储位?是否为了储位,两人起过残杀之心?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很感兴趣的问题。因为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都曾激烈地争夺过储位。与曹操情况相似的司马懿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是不是也会争夺储位呢?

(司马师剧照)

再说了,司马家族在上位过程中,杀了非常多的人。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杀了曹爽及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一众党羽,夷其三族;后来又杀了司空王凌及其党羽,也是夷其三族。司马师的时候,又杀了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夷其三族。又杀了毌丘氏与文氏两家人,也是把没逃到东吴的都杀光。司马昭的时候,不但排除异己,对自己人也不放过。成济帮他杀了皇帝曹髦,但是最后他嫁祸在成济身上,杀了他并夷其三族。

司马家族家族之所以那么好杀,无非就是为了夺取最高权位。因此,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之间互相争斗,乃至于阴谋残杀,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奇怪的是,不管是《三国志》,还是《晋书》,这样的史料上,都没有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争夺储位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兄弟之间难道会那样的谦让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曹操剧照)

一、不能争斗。

为什么说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不能争斗呢?因为司马懿的情况和曹操不一样。

曹操自从当了丞相以后,就一直挟天子而令诸侯。在整个国家中,就他一个老大。而且,由于曹操的文治武功及人格魅力,整个曹魏集团的人,都很服他。基本上很少有人站出来,对他拥有独裁权力这件事表示不满的。有不满的,也仅限于董贵人、伏皇后这样一些与汉献帝最亲近的人。

既然曹操已经是实际的老大,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到他的地位。那么,他的继承人肯定也是今后国家的实际老大,争夺起来,就非常有意义。

但是司马懿不是这样的。他并不是当时魏国的老大,不但不是,连他本人的那点权位都可能不保。曹叡在世的时候,对他多有猜忌。曹叡去世以后,曹爽又多方排挤他。等他诛灭了曹爽后,王凌等很多人又对他表示不服,要想把他给搞下来。总之,司马懿本人一直就处在危险之中。最后他甚至因为经常梦见被他处死的王凌等人来索命,吓死掉了。

既然连司马懿都自身难保,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还有什么争斗的本钱呢?

(司马懿剧照)

二、不会争斗。

说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不会争斗,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性格性格是差不多的。都跟着他们老爹司马懿学得很好,表面愚笨,内心阴狠。同时,他们的目标,以及对问题的看法也一致。都是知道需要通过渐变,通过藏拙,让司马家族发扬光大。同时对阻挡司马家族发展的人小心警惕,毫不留情。

可以说,在司马懿三父子上位的过程中,他们是分工合作,各做各的事情。比如当他们家族被曹爽排挤的时候,司马懿就负责装病,司马师就负责“阴养死士三千”,司马昭就负责与同党传信联合。为了共同的利益,分工很明确。

如果他们要是争夺,自身一下暴露了,他们怎么还打得败政敌呢?

三、不必争斗。

之所以说不必争斗,是指司马昭不用和司马师争斗。因为司马师虽然生了五个女儿,但是没有儿子。没有儿子,一旦司马师去世后,整个司马家族的权力,必然到达司马昭手中,而且只能到达司马昭手中。因为只有司马昭出来主持,才能应付当时的复杂局面。

也就是说,司马昭只需要等到司马师去世,就可以妥妥地当老大,他有什么必要和哥哥争夺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