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管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时代,人类海战中历史中,中高层将领阵亡比占到70%-80%的,就只有北洋水师这一支部队,北洋水师对得起他身后烂到根的朝廷。但是这支队伍中却也出现了一个逃兵,关于他到底是抗战英雄,还是战场逃兵,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那他真的是逃兵吗?

1867年,15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始学习海军,在洋务运动的风潮下,1876年清政府从船政学堂选派第一批留学生赴欧洲考察学习,方伯谦就在其中,学成归国后,他被编入北洋舰队任济远舰管带。

1894年,是方伯谦命运转折的一年,也是清朝命运走向转折的一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增兵入朝,大战一触即发,方伯谦率领济远号、广乙等舰护送运兵船,在丰岛海面遭遇日舰攻击,引发丰岛海战。

交战后,“济远”、“广乙”二舰沉着作战,多次击中日舰,激战中,“广乙”船舵被击毁,伤亡惨重,力不能支,首先撤退剩下济远舰独自应战。双方力量悬殊,济远舰不敌,日舰“吉野”从后方追来,方伯谦见状,下令挂白旗,后又加挂日本海军旗,但“济远号”并未停火,调转方向,从西北方向驶离。

方伯谦这一行为真的是临阵退缩,胆小的表现吗?

其一,整个交战过程中,日方3舰围攻济远舰,敌我力量过于悬殊。

其二,济远号航速为15节,吉野号航速23节。

济远号装210mm克虏伯前主炮1座、克虏伯150mm后主炮1门、47mm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单管炮9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15吋鱼雷发射管4具、舰载鱼雷艇2艘,而吉野”舰大量装备了大口径速射炮,主炮选用4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6寸40倍口径速射炮,火炮膛长6096毫米,弹头重45.4公斤,初速671米/秒,有效射程8600米,射速7发/分钟。

其三,据《中日战争》丛刊中记载:济远虽悬挂白旗和日海军旗,但未停船。当吉野号快要追上济远时,济远突然停炮,日舰靠近济远舰后,济远突发后炮,一弹击中日舰将台,第二弹毁其船头,三弹中其船中,吉野只得退走。济远号虽然挂了白旗,但是并未停火,说明并无真正投降之意,兵者,诡道也,这不过是战场的计谋。

就这样力量悬殊的配置,以1敌3,从何而来获胜机会,所以单从挂白旗这一点,不足以说明方伯谦临阵脱逃,反而更加证明他对形势判断准确,为北洋舰队保存了实力。

黄海海战图

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说其:“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是真的贪生怕死吗?

根据《日清战争实记》记载:双方开战后,丁汝昌双腿受伤,由刘步蟾代为司令官,北洋舰队虽遭遇日舰攻击,但仍然能维持阵型,唯独超勇号、扬威号彷徨于左翼舰配置外,济远遭遇日舰攻击,躲藏于行列之外,在舰队右舷尾约3公里,后往旅顺方向逃走,随后广甲也跟着逃离。

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方伯谦(剧照)

济远舰二副守备阿天德写的《冤海述闻》中称:“广甲加入战斗后,约一点钟时,就已撤出战斗”。照此说法,方伯谦率济远舰“首先逃走”是不成立的,但是作者是济远舰的人,有为其开脱的嫌疑,不可完全相信。而“牵乱船阵”这一罪名又是真实的吗?

首先:北洋水师各舰航速不一,却编入一队,结果“超勇”、“扬威”这样的老舰脱队,遭遇日本第一游击队集火攻击。

第二:北洋舰队还没有进入射程就提前开炮,反而震踏舰桥,指挥旗落地,司令官摔伤,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因此自乱阵型。

第三,日本以吉野等四艘快舰编为游击队,猛烈打击北洋舰队最薄弱的右翼,击沉“超勇”、击败“扬威”后,又集火攻击致远、经远舰,北洋水师各舰各自为战,在日军的夹击下,前后不能相顾,导致阵形大乱。

所以就算济远临阵脱逃,也不至于牵乱阵型,这应该是丁汝昌指挥不当的结果。

至于济远逃跑时,撞上了受伤的扬威舰,导致扬威舰被毁。济远逃跑时往旅顺,而扬威朝大鹿岛方向退去,两舰往相反方向,怎么可能撞上,所以扬威号这锅,不应该济远舰背。

济远舰与扬威号撤离方向

而方伯谦所说舰受重伤,炮台被毁,无法防御,且舰头漏水,返回整修,这个说法也不成立。济远舰管理炮务的德籍洋员哈富门说:”济远仅有两门大炮受损,并不是所有炮都不能使用,而且没有漏水事件,也完全没有到伤重不能继续作战的地步。

战斗结束后,8月24日,清政府下令革职方伯谦,8月25日凌晨5点,被处死,方伯谦连申辩的机会也没有。于是有许多人认为:方伯谦被处死,是李鸿章为了保全丁汝昌、以及自己的权势,而将北洋水师的战败,背锅到方伯谦身上,而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扣到他头上。

黄海海战虽不至于因为方伯谦一人退缩,就左右战斗的结果,但是作为北洋舰队装备第3强的舰长,开战后仅3小时,就撤出战斗,实属贪生怕死行为,若说他无罪,断不能服众,也很难开脱。

参考资料《中日战争》

《日清战争实记》

最佳贡献者
2

方伯谦是真逃兵,而且死的一点不冤。

方伯谦是清末海军史上一个名人,当然是属于遗臭万年那种的名人。不过在他死后,方伯谦的家人就开始为他喊冤,前些年他的后人又多次组织学术讨论会,想给他翻案,因此现在网上对于他是否被冤杀也颇有一些不同意见。不过就当时的法律来说,方伯谦死的一点不冤。

首先我们看一下方伯谦到底因为什么罪名被处死。

在给方伯谦翻案的言论中,很多都会纠结方伯谦是否在逃跑时撞击了扬威舰等细节。但是实际上方伯谦最终被定的罪名,其实在9月23日由李鸿章转给丁汝昌的圣旨上说的很明白:

副将方伯谦首先逃跑,致使船伍牵乱,实属临阵脱逃,著即行正法

所以方伯谦被杀的罪名是临阵脱逃,并不涉及是否撞击了扬威舰。根据《北洋水师章程》规定,北洋水师在军法上参照雍正年间制订的《钦定军规四十条》执行,而里面说的很明白,临阵脱逃者军法从事。

而在黄海海战前的8月22日,李鸿章又上奏《海军交战赏恤章程折》,明确提到对临阵脱逃者要严惩不贷。

如有临阵退缩,贻误事机者,立按军法治罪,决不姑宽

所以要讨论方伯谦的罪名是否成立,只需要看当时济远有没有先逃,而不需要去讨论别的。

根据中日双方史料记载,都可以确认方伯谦首先逃离战场,回到旅顺

在日方海军司令部编撰出版的官方甲午海战史《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曾经刊载了当时日本各舰舰长的报告。在这些报告中,提及了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经远、来远等各舰。甚至连后来赶来参战平远、广丙和鱼雷艇编队,日方史料中也有提到。然而在日方所有的报告中,唯独没人提到曾经遭遇过济远,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在中日双方战舰交战之时,济远到底跑哪去了。

而根据旅顺营务处的记录则表明济远舰首先返回,其他各舰是之后才回来,两者到港时间足足相差了4个小时,这足以证明济远首先逃离战场一事无误。

结语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方伯谦指挥济远先逃一事证据确凿,毋庸置疑。而根据当时的军法,临阵脱逃就是死罪,方伯谦被处死一点都不冤。

3

不知何时,这种对早就盖棺定论的人物评价的翻案风愈演愈烈,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心态。对于方伯谦的来说,他的死真是应了两个字:活该!

既然是打仗,就会出现英雄,那么相对应也会出现狗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绝对是英雄,那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和广甲号管带吴敬荣就是妥妥的狗熊。

方伯谦其人

方伯谦,字益堂,福建侯官县人,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界毕业生,后被派选到英国留学,在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驾驶,光绪七年,调入北洋舰队任镇西炮舰、威远管带,光绪十一年,任新购入的巡洋舰济远号管带。

丰岛海战一役中,面对三艘日军舰艇,方伯谦指挥济远号先后挂白旗,挂日本国旗,未能使日军上当,后击伤吉野号后逃脱,脱离队友致运兵船高升号沉没,一千多官兵遇难。他也因带回巡洋舰济远号立功。

黄海海战中,因其临阵脱逃,叛乱阵型,撞沉扬威号,1894年9月24日,被清廷处斩。

中日甲午海战

1894年9月17日上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十二艘军舰在回旅顺港口的归途中,遭受到日本军舰的偷袭,清军迅速摆出“人”字阵型,以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主力迎敌。

日军投入了几乎其所有的海军力量,共有十二艘军舰,其中包括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巡洋舰,为了规避清朝铁甲舰,采用“一”字竖阵。

在总吨位、航速和炮火力量上,北洋舰队处于劣势。在激战中,定远号和镇远号始终保持着有利阵型,以方便掩护兄弟舰艇的战斗。五个小时的海战,致远号等五艘舰艇沉没,而日本也有五艘战舰遭受炮击不能再战,这一仗以北洋舰队失败告终。

但在战场上最不和谐的一幕是,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和广甲号管带吴敬荣居然在激战中,脚底抹油,逃了,这也成为北洋舰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战后方伯谦被清政府以“临阵退缩,致将船伍牵乱”的罪名斩首。

方伯谦是否有罪

黄海海战中,济远号装甲巡洋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仅次于铁甲舰的重要战舰,它的火力输出对于整个舰队甚至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而管带方伯谦在黄海海战中,提前退出战场,置致远舰与经远舰于不顾,并撞沉了扬威号,使北洋舰队阵型大乱,最终五艘战舰沉没,这能说是方伯谦没责任吗?

近些年来,方伯谦的后人多方奔走为方伯谦鸣冤。他们愣是摆脱了政治因素来讨论方伯谦是否有罪,他的后人把“临阵脱逃”说成了“战略撤退”,还说方伯谦为北洋舰队保留下一艘完整的军舰是有功无过,甚至还提出,应由水师提督丁汝昌来负责战败的责任,更甚者提出这是李鸿章诬陷方伯谦,用以推脱自己的责任。

真相真的是如此吗?

近些年,随着一些资料的解密,事实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从各方面来看,方伯谦的确没被冤枉。

  • 中方《中倭战守始末记》中记载,中日交战不久,方伯谦便在本船挂上受重伤之旗告知丁汝昌,之后迅速退出战场,僚船广甲号紧随其后,由于退出战场仓促,撞沉扬威号。
  • 日军军舰高千穗军官记述“敌终于不支,济远、广甲首先向西南败走”,而司令官坪井航三少将也记载“济远则先于他舰逃跑”,日方记录都证实了方伯谦的逃跑。

  • 方伯谦自称是因“伤处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放”,丁汝昌战后登上济远号查看时并无发现船头有裂漏水的情况,而船上大炮除两门大炮,其他皆可用,这些情况被济远号洋员哈富门所证实,他认为方伯谦贪生怕死而逃跑。据调查,大炮损坏还有人为痕迹,说明方伯谦很大程度上的确是畏敌潜逃。
  • 还有人杜撰出济远号开辟“西战场”的说法,认为致远号沉没后,济远号独自在“西战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事实上呢,这些都是为方伯谦洗白的杜撰说法,日军当时根本没用能力再开展一处战场,而且方伯谦不是说船头漏水,炮不能发么?哪还能在“西战场”作战?

以上可以看出,方伯谦临阵脱逃罪行无须加以辩驳,真实无疑。

方伯谦后人为其翻案自然是有满足其自身需要进行的行为,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史料总能说明一些问题,历史的证据总能擦亮人们明辨是非的双眼,所以说方伯谦其案实难说冤。

4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最近与方伯谦相关的消息似乎很多,而且与方伯谦有着某种利益关系或者亲戚关系的人,正在极力的为方伯谦进行洗白,甚至通过某些手段来证明方伯谦是被冤杀的而不是逃兵。

可是从整个清朝的历史发展以及现有的史记资料来看,方伯谦绝对不是被冤杀的,对待逃兵,清王朝应该有自己的风度,而且有自己的处罚措施。

事件回顾

整个清王朝末年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一场战争,那一场足够影响清王朝走向的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海战,而在甲午中日海战当中出现了一个逃兵,他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之下私自率领着自己的军队逃到了别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行动,直接让整个军团丧失了战斗力。

毕竟当逃兵占据主流,甚至逃兵耀武扬威的活下去的时候,其他的主战势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这一点思路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回顾整个封建王朝的战役发展过程,就不难发现,往往最前面的那一大排是行军打仗,而在前面一大排到后面还会有一排军队,这一排军队他们不负责任何事情,只有一点是他们负责的,任何一个士兵胆敢往回跑的话,将这些往回跑的士兵通通杀掉,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全方位的遏制逃兵的现象。

可是在甲午海战的时候没有办法遏制,因为海战远比陆战所要涉及到的空间更大,更难围住堵截,也更难对士兵进行道德上和思想上的约束,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之下,方伯谦在战役开始的时候就率领了自己的军舰逃之夭夭。

没错,这就是事实

方伯谦不管是否被冤枉,或者说是否真的为逃兵,所有的纠结点只在于一处,那就是方伯谦是否真正率领军舰逃跑。

针对这一点倒也查了不少的史记资料,无一例外的发现,无论是清朝这边的史记资料还是日本那边的史记资料,对于这一场战争当中方伯谦的表现都有着积极显著的标注,那就是方伯谦的确是一个逃兵。

而且当时方伯谦所率领的军舰比其他军舰提前返回了驻扎地,提前返回驻扎地提前了多长时间呢?

提前了4个小时,如果不是逃兵的话,很难解释这样的一个细节。针对于这件事情,李鸿章甚至单独的上了一个奏折,把方伯谦骂的狗血喷头,并且直接表示这样的人就必须杀头,如果不杀头的话,就没有办法立君威!

为什么李鸿章这样生气,或者说李鸿章这样激动呢,不估年老体迈还要亲自给慈禧太后上一份奏折?

原因很简单,因为甲午中日海战所关系到的未来发展走向太过于敏感、太过于严重了,这场战役理论上来说只许胜不许败,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打了大清王朝的脸,此次战役大清王朝输的惨不忍睹,并且在输的惨不忍睹的前提之下,似乎毫无还手之力。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海战让西方列强以及日本彻底的认识了满清,并且再也不把满清放在眼里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5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留下过许许多多的奇异案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案件已经真相大白,有些案件却也鄂城了难解的历史迷案,方伯谦案,本来是一桩普通的历史遗案,但由于后世的聚焦,遂成为了牵涉多个方面的历史大案。

1894年9月17日,这是一个令人心焦的日子。这一天爆发了空前规模的中日黄海大战。在波涛汹涌的鸭绿江口大东沟海面上,中日双方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厮杀。

战斗是在下午1点50分打响的。当激烈的战斗进行到下午3点30分左右时,北洋舰队的济远舰突然调转船头,管带方伯谦站立在舰桥上,驶离战场。

战场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炮声也渐渐地消失了。午夜两点多,弹痕累累的济远舰驶入了宁静的旅顺港。方伯谦匆忙下船,奔向基地,向有关人士汇报战场的情况。

天亮后,结束战斗的北洋舰队的其他舰只在提督丁汝昌的率领下,也返回了旅顺基地。

这场海战对北洋海军来说无疑是失败的,中国方面有四艘巡洋舰葬身海底,黄海制海权由此落入日军之手。远在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心急如焚,他知道如何向朝廷交代,如何向民众交代。他等待着丁汝昌向他汇报海战的详细情况。

丁汝昌在海战中受了重伤,他忍着伤痛给李鸿章发了第一封电报,描述海战的情况。在谈到方伯谦和他的济远舰时,只淡淡地提了一句:“济远亦回旅。”随后他住进了医院,舰队的指挥权暂时交由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负责。

听到济远舰先回的消息,李鸿章十分愤怒,他看来丁汝昌的来电后,特意回电询问:“此战甚恶,何以方伯谦先回?”刘步蟾接电后,连续拟定了两份电报,发给李鸿章,将方伯谦离开战场的行为作了定性。电报中说:“济远首先逃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若不严行参办,将来无以儆效尤而期振作。”又说:“济远先被敌船截在阵外,及见致远沉没,首先驾逃,广甲继退......扬威舱内亦被弹炸,又为济远当腰触裂,驶至浅水而沉....."

很显然,根据电报的内容,方伯谦脱离战场行为的性质是临阵脱逃,造成的后果是将队伍牵乱,将扬威舰撞沉。

再说方伯谦,回到旅顺后即遭到北洋海军的羁押,关进了一间偏僻的房子里。

方伯谦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批被派往欧洲深造的留学生,对西方的海军法规十分熟悉。回国后,他是北洋舰队中3名参加《北洋海军章程》起草工作的军官之一,也是北洋舰队中唯一一位参加了两次海战的管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海战规则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在黄海海战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他的济远毁损严重,受伤数十处,炮械毁损最为严重,已经不堪使用;人员伤亡也比较严重,有7人阵亡,13人受伤。也许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脱离战场,按照西方的海军法规的规定是无罪的。

《北洋海军章程》是仿照西方海军法规制定的,所以,在羁押期间,方伯谦以为只要朝廷对济远进行一次认真的查验,就会真相大白。

然而,方伯谦的想法大错特错,清政府并没有对济远舰进行认真的查验,临阵脱逃的罪名在书面上的运作已经铁定了。

方伯谦被清政府以“逃军之将”正法后,带着强烈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绪的广大民众,无不拍手称快,人们根本就没有也不想去分析方伯谦案中有没有疑问存在。因此,一百年来,方伯谦的丑恶嘴脸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然而,方伯谦案的定罪量刑以及执行的过程,毕竟存在着太明显的问题,清醒的人们不能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所以在方伯谦被杀的第二年,就有人以“冤海述闻客”的署名撰写了《冤海述闻》一书。

书中明确指出,方伯谦是在济远舰中弹数十处,炮盘熔化,炮械全坏的情况下,为保存战舰而退出战斗的,从而认定方伯谦案是一桩冤案。书的作者慑于清政府的“威严”,未敢署上真实的姓名,据史学家考证,这位作者是济远舰帮带大副何广成,他随济远舰亲历黄海海战,对方伯谦离开战场的情况有一定发言权,他的鸣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清政府垮台后,海军界和史学界对过去一些不能涉猎的问题开始发表不同的看法。海军人士池仲佑在1917年至1918年成书的《海军大事记》中有“方伯谦被谗以逃军军前正法,军中冤之”的描述。

30年代初,广东籍海军人士方念祖在《黄海潮报》上著文为方伯谦辩白。随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荫麟发表了《甲午中国海军战绩考》一文,认为方伯谦被杀是刘步蟾陷害所致。

这些不同的声音,多少使人们对方伯谦案感到了一点扑朔迷离。但发出这些声音的人毕竟是少数,不可能将方伯谦案翻过来。在以后的许多年,由于战争的原因,对方伯谦案的探讨时断时续,丝毫形不成规模。

改革开放之后给方伯谦翻案的越发多起来,但反反复复,至今仍没有结果。

6

也就五,六年前,《新闻联播》看到一则新闻 : 日本公开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 战场态势图 一张张态势图中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一直在态势图中直至双方撤出战斗,而后还有二位国防大学的大校教授为此评点。分析认为是李鸿章找的替罪羊!

后来在介绍福州市老城七街十三坊的电视专题片中,镜头中有方伯谦故居,匾额上书"方伯谦将军故居"金字,落款 张爱萍!张将军WG被打断腿致左腿残疾,深知被冤枉之苦的。

7

甲午海战全军覆没!耻辱极点!还有什么冤与不冤?北洋水师亚洲头号舰队,士兵也是德国留学生!现在谁能弄明惨烈?只知自己,不知别人的后果!吹牛逼加口号是勿人的!战争绝不能小视任何敌人!都是玩命!需要准备更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