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策有记录的儿子叫孙绍,孙策死的时候只有26岁,就算孙策13岁结婚,14岁生长女,15岁生长子孙绍的话,孙绍在孙策临死前只有11岁,而当时的孙权已经19岁了。

和平年代或者大一统朝代,选一个幼子即位,再选几个辅政大臣辅佐,这没有问题,因为国内稳定,不需要君主立即亲政,比如汉昭帝刘弗陵即皇帝位时,只有8岁 ,后在霍光等人的辅佐下,仍然是一代明君。



但是战乱年代就不一样了,战乱年代需要君主立即掌握大权,亲自理政,因为原本就是乱世,江东政权虽然由孙坚、孙策打下了基础,但是内有山越随时叛乱,又有当地豪强不服孙家,更有刘表、曹操等外部势力随时介入,如果君主不能掌握大权,会有很多人偷窥权力。

君本无罪,怀壁其君这个“壁”也可以是权力和最高职位。



如果孙策传位给自已的儿子,而自已的儿子年纪又小,又不理政,只能由辅政大臣代劳,就会有很不怀好意的人对孙策儿子下手,以方便夺取江东权力,在那个位置上,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到时候全族灭门,都有可能。

孙策之所以没有传位给自已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已的弟弟孙权,有几个目的:

1、为了保全自已的家族。



年幼的儿子如果继承事业,又不能独自处理政事,将会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借口,所谓的主少国疑就是这样,到时候纂位者针对的就是自已的儿子,到时候孙策自已的整个家族都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孙策为了保全自已的儿子和家族,而选择了放弃权力

2、为了整个江东的基业。

江东的基业是从孙策的父亲孙坚开始打下基础的,经孙策发扬光大,到了孙策26岁临死前,当然还是希望将基本传承下去,因为孙家的江山原来就是靠武力打下来的,当然也害怕其他人用武力来夺取。



因此选择一个年长,能够自主处理政事的接班人,才是首选。

3、孙策选孙权,是看中孙权的举贤任能、保守江东的能力。

孙策不止孙权一个弟弟,但是最年长的弟弟就是孙权,除了孙权,孙策还有一个非常像孙策的弟弟叫孙翊,不是长得像,而是性格和处事风格像。



孙策是什么性格啊?

年轻好斗,争强好胜,武力爆表,很有拼搏精神,在孙策遇刺时,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们首先选择的接班人不是孙权,而是孙翊,理由就是孙翊最像孙策,一定会和孙策一样,继续开发江东,将江东的地盘继续扩大。

可是孙策拒绝了,对,你没看错,孙策不同意让孙翊接班,理由可以从孙策对孙权所说的话中得出。



孙策在临死前对孙权说:

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说得通俗点意思就是:打仗你孙权不如我孙策,治国我孙策不如你孙权



换句话说,孙策寻找的接班人首选治国人才,孙策并不希望他选的接班人和他一样冲锋陷阵,和他一样四处杀人,最后和他一样被人刺杀,那样的话,江东的基业就无法传承下去。

孙策选孙权,就是为了改变自已去世后江东的战略,以稳妥治理代替向外扩张,因为孙策在临死前,也意识自已的征战,杀人过多,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自已的被刺身亡,这不是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因此孙策选了孙权这样一个善于治国的弟弟来当继承人。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时期成鼎足之势的三大势力中,东吴可谓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政权了。它割据江东后,便依靠着长江天险一直固守不出,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以草草收场告终。

于是,人们在感叹东吴的不思进取时,常常会指责只擅长治国理政的孙权,而怀念曾经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一手打下江东基业的"小霸王"孙策。

如果江东孙家是"兵圣"孙武后人的传说属实的话,那么或许孙武关于行军打仗的基因全部被孙坚、孙策继承了,而孙权则在治理国家和平衡各方势力等方面有着出众的才能。

孙策的英年早逝使得原本处于积极拓展态势的东吴只好放弃对外征讨,将精力放在稳定内政上,孙权继位后,他谨慎的态度和复杂的局势拉了江东发展的后腿。那么,孙策为何宁愿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孙权,却也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有的人主张,江东后来一直保持守成的姿态,就是因为其主公孙权过于小心谨慎,如果换一个领导人,那么情况或许会大不相同,比如,孙策临死前若是指定其子继位,江东的结局或许就不是偏安一隅,被轻易攻陷了。但是,孙策之所以不将江东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弟弟孙权,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孙策逝世时其子年纪尚小,贸然继位难以服众。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这两大当时最为强盛的势力在北方的官渡战场对峙,而南方刚刚取得江东的小霸王孙策正意气风发、锐意进取,面对大好局面,孙策整顿军队准备北上偷袭曹军。不过,孙策还没来得及整装完毕,便被前些日所杀的许贡的儿子和门客偷袭受伤。

因为伤势过重,孙策不久便撒手人寰,而这时,他才年仅二十五岁。

提到孙策的配偶,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到倾国倾城的大乔,而孙策纳其为妾,是在建安四年(199)的十二月,这离孙策的去世仅有不到四个月,所以孙策的长子孙绍自然并非是大乔所生。那么,我们哪怕算孙策十六岁就生下了长子孙绍,那孙策去世时其子也只有九岁而已。

所以说,孙策不将江东交给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长子孙绍还年幼,倘若是他继位,那么朝臣、宗室恐怕是不会对他心服口服的。毕竟,即使是孙权继位之初,朝中都有着"诸将宾客为礼尚简"的现象,当时,只有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才使得人们渐渐对孙权尊敬了起来。当时江东刚刚平定,孙策自然会让更能服众的孙权继位。

第二个原因,便是孙权本人十分争气,有着不错的能力。

孙策刚刚打下江东时,孙权年仅十五岁,他最初是被派到地方上当县令来磨练自己,在此期间,他展现出了不凡的理政能力,也因此逐渐知名。据《江表传》记载,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

也正因为孙权如此优秀,每当孙策带着他参加与众臣众将的聚会时,都会笑着对他说:"此诸君,汝之将也。"言下之意,这些人迟早都是供你差遣的将领。孙策去世后,十八岁的孙权担当起了江东之主的重任,他逐渐在朝野中建立威信,并招贤纳士,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比之下,孙策的儿子就有些碌碌无为了。

因此,在笔者看来,孙策传位于孙权的第二大原因便是孙权确实有着治理好江东的能力,即使他不能让江东一统天下,但也不会是一个将东吴拱手相让的庸主。相比之下,孙策长子孙绍能力并不出众,也没有从小让孙策感到惊叹,基于此,孙策才放心大胆地将大业托付给了孙权。

原因之三,便是选择家族晚辈中更年长者继位是孙家的传统。江东孙氏的最初奠基人无疑是以勇烈著称的孙坚,他在汉末乱世中靠着勇猛得到了诸侯们的敬重,讨伐董卓时,他也是一马当先,将华雄诛杀。不过,因为起家时势力弱小,他只有投入了四世三公的袁术帐下,后来,袁术派他征讨刘表,他死于暗箭。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已经十七岁,但其余部还是被交给了年纪更大的侄子孙贲。可见,孙家并非是按照父死子继的规则传位的,当家主去世后,其位一般不是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在年纪更大的同宗子弟中择优传位。

可见,孙策不传位给儿子,而是给了弟弟孙权,不但有着自己的考虑、也是遵从了家族的惯例。

3

孙策是三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将星,他在十七岁时就子承父业,带领一干人马横扫江东六郡,最终开疆裂土,创立了东吴的基业。然而他在二十六岁时就被人暗算丢掉性命,在临死前他没有传位给儿子,却传位给弟弟孙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决定,其实也是孙策深思熟虑后作出的。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孙家主要继承人的情况,孙策的父亲孙坚在三十七岁战死时,留下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当时,长子孙策十七岁,他在创业的过程中娶了江东的大乔,后来陆续生下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孙策去世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孙绍尚在襁褓之中,最年长的女儿也不过四五岁。于是,他面临的继承人选择就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父业子承,拥立孙绍。这个接班人方案就是拥立孙策之子孙绍为江东之主,再由孙策一班老臣在一旁辅佐。其中,张昭便是最好的辅佐大臣之一。当然,周瑜等人也在辅佐大臣之列。孙绍是孙策唯一的儿子,子承父业,合乎法理,理所当然。但是,该方案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在这汉末乱世,弱肉强食,唯强者是瞻,江东让一个幼弱小儿做领袖,恐怕军心难以稳定,人心容易离散,难逃土崩瓦解的结局。

第二个方案就是弟承兄业,拥立孙策之弟。这个接班人方案就是从孙策的三个弟弟之中选择一人继承孙策之位。孙策有三个弟弟。孙匡年龄太小,又与曹氏结亲,显然不适合做江东之主。孙翊骁悍果烈,有兄孙策之风采,看来是最佳的继承人选。而且孙策本人也对孙翊这个弟弟格外青睐,寄予厚望。孙权也不错,很早就随兄长左右,性格比较温和,也颇得孙策欣赏。另外,孙权的优势是年龄在兄弟之中最长,相对最成熟。


孙策在一番深思熟虑后,果断地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并且挑选了孙权作为了最终的接班人。

他在临死前拉着孙权的手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任贤举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意思就是说:打天下创业你不如我,但是守住基业我不如你,兄弟你一定不要忘了父兄创业的艰难,好好的经营守住江东。由此可见,孙策作为一名杰出的的领袖,他的眼光还是很准确的,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孙权的性格和能力,都是那个最适合守住江东基业的接班人,于是他才义无反顾地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了弟弟孙权。而孙权也没有辜负他的厚望,继位后迅速的巩固了江东的地位,最终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4

因为孙权当时死的很不是时候,此刻东吴政权其实才刚形成,内部的政治关系基本上都依靠孙策,而在军队上面靠的孙氏的势力。

可以说,如果把兵马交给他的儿子,就会立马出现身死国灭的情况,孙策多年的心血就会毁于一旦。在这样情况下,与其把政权交给儿子,不如给成熟的孙权,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孙策在临死前也做过类似刘备托孤的决策,当时孙策对江东的局势其实很是悲观,于是他对张昭提出了三个方案:

  1. 他最满意的幻想就是“仲谋任事”,就是说如果孙权能够掌控大局,那就让张昭辅佐孙权。

  2. 如果孙权的能力不能够担当大任,那么张昭就接替孙权的位置。

  3. 如果情况坏到孙权和张昭都无法控制住局面的话,就安排“缓步西归”。

这里的西归有两种意思,其一,渡过江北走,回到孙氏的老家;其二,归顺曹操,求苟活。但不管这句话里面的意思是哪种,其主要的意思就是,如果他们守不住江东,就保住孙策和孙权一家老小,总比在江东丢了性命要紧。

下面再说,为什么孙策把兵马给了孙权。

按中国历史以来的继承制度,君王去世自然会把地位和财产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是血缘关系的必然结果。但有些时候会出现一些意外,比如亲生儿子能力不行,这时候留给同姓宗亲也是不错的,至少肉都烂在自家锅里。

但我们要假设一个事实,就是孙策在二十六岁遇刺,孙权刚满十八,此刻的孙绍年纪肯定比孙权小。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都镇不住局面,让孙绍这样的小屁孩去统领大局,怎么想都知道不行。

而孙策最满意的张昭,可以辅助孙绍,但张昭一不姓孙,而没军功背景,估计让他辅政,孙辅就第一个不服气,到时候孙绍和张昭根本没法带队。

所以,如果孙策让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会出现各路势力见少主年幼,乘虚而入,然后分割权力这块蛋糕,而少主就会消失在历史上。最糟糕的结局可能还会是,孙策这一脉就此绝种。

因此,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君王,他必定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冒着这个险。他会让儿子放弃王位,然后远离政治,只要自己不乱挑事,起码性命无忧。最后找个安定的地方娶妻生子,为孙策一脉开枝散叶,这是一个正常的父亲做的最好的选择。

而孙权虽然在军事和人品上不怎么样,但其政治手段还是很靠谱的,孙策也没有看走眼。孙权接手权力后,渡过了哥哥身死后的政治危机,把江东发展壮大,成为三国最强势力之一。

5

因为儿子年纪太小镇不住,同时也因为孙策没有做皇帝。


首先是年纪小的问题。孙策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可能有人觉得古人有十二三岁就生孩子的,但那主要是隋唐之后的事情了。在汉朝,除了年幼即位的皇帝,其他一般男子二十左右才会成婚生子,所以孙策死时,儿子孙绍应该最多也就七八岁,显然,缺乏领导能力。


更关键的在于,身处乱世,孙策还只是一个割据势力,作为一个孙吴集团的领导人,必须能够团结凝聚身边的臣子,无论是孙家自己人(如孙坚的弟弟孙静、孙坚的几个儿子)、孙坚早期旧部(如程普、韩当、黄盖)、孙策后来招募的文臣武将(如周瑜等)、东吴根据地所在的吴中望族(顾陆朱张四大家族等)都必须能服他。这一点,孙策年幼的儿子显然做不到。而弟弟孙权可以。孙权当时已经十九岁,首先是孙家自己人会站在他这边,其次孙坚的旧部认同故主的二儿子,张昭周瑜等会奉孙策遗命辅佐,再有孙权从十五岁开始就担任阳羡县长、奉义校尉等,有吴中地方官基础,又是朱治(吴中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之一朱家代表人物)举荐为茂才,在吴中已经很有基础了,让他接位,显然利于整个孙氏家族保全实力。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孙策不是皇帝。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是皇帝(或者至少是个王爵),那由儿子继位就是顺理成章。皇位确保了孙策儿子统治的合法性(至少在孙策所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即使年纪小,只要安排辅臣辅佐即可。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孙策根本不是皇帝,也不是王爵。他只是一个讨逆将军,爵位吴侯。如果儿子要继承,官位是不能继承的,只能继承一个吴侯爵位,但是孙策的臣子不是吴侯的家臣,也就对这个新的吴侯没有效忠义务,他们完全可能自立。所以,就必须要有一个能真正镇的住的人领导整个孙吴集团,孙权才是最佳人选。

6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不止是孙权,很多初立的政权,或者是原始部落,都是传弟不传子,这主要应该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对敌人的需要。孙策去世较早,年仅26岁,东吴政权极其不稳,到赤壁之战前甚至很多人都想投降。当时连国家都没建立,孙策的官方身份也仅仅是个会稽太守,所以他和部下的交情,更多是一种意气相投,而缺乏一种严格的约束关系。而孙策的儿子孙绍肯定不到十岁,所以当然是无法驾驭部下的,更不要提对外作战了。所以孙策自己也说,主外你不如我,主内我不如你,他相信孙权能够守住基业。

第二是内部权力配置。其实也和上面这点有关,正因为东吴政权处于早创阶段,所以孙策和孙权的兄弟关系,更多应该视为合伙人,而不是后来的君臣上下级关系。而且孙策、孙权是同一个母亲,哪个儿子来做宗主,对于她来说并没有区别,她也没有理由反对。而且孙策开始就注意培养孙权,让他做了阳羡令。孙权虽然年纪轻轻,但却也参与了不少战争,赢得不少部下的支持,在政权中也是具有较大威信的。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7

孙策英年早逝,在过世前,为何他遗命传位于孙权,而不是传位于儿子?原因有三:



一,事发太突然,孙策被刺杀而死,当时年仅二十六岁,年轻力壮,根本想不到会出其横祸,自然也不会为他的儿子继位铺路,而其子孙绍才十岁左右,自然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将这样一个孩子,置于乱世,其结局不是江东被别人吞并,就是儿子成为别人傀儡。而傀儡结局,汉末皇帝就是眼前,其处境,尚不如普通百姓。孙策为儿子着想,也不愿传位于儿子孙绍。



二,当时正是乱世,豪强并起,孙策虽然继承了他爹孙坚的一部分势力,但其实还是白手起家, 他拿下江东以后,并没有得到当地世族的支持,局势并不稳定,而且,江东虽是孙策拿下来的,但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孙家处境也并不安全,需要一个有胆有识有实力的人来平稳人心。而孙权就是那个可以有决断,有能力,能掌控大局的人。

三、孙权人脉实力威望等方面不输孙策,甚至在举贤任能知人善任方面强于孙策,堪当大任。孙权虽然不如孙策能征惯战,但他从小跟随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南征北战,在队伍中有很高的威望,并且在处理与文武大臣关系以及与当地士族关系上,手段也强于孙策,孙策虽是马上将军,却也深知当时形势,大势所趋,若是孙策不传位于孙权,江南不能保,妻儿也无立足之地。



孙策一生战功骁勇善战,最后却死于刺客之手,为了保住自己所创基业,他却不得不弃儿子而选兄弟,想来内心也是痛苦的,只是为了大业,却不得不如此。

8

提起孙策这个名字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反正笔者对这个人还是充满了尊敬。其实翻开史料,三国时期真正算得上猛将的也就孙策一人,真的,不说那些虚话。孙策还未成年时,就已经跟随父亲孙坚南征北战,甚至在孙坚临死前他都还未成年。

然而孙策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先是在袁术帐下得到了大量的出人头地的机会,而后又以800属下起家,短短10年不到就横扫江东,创下了属于孙家的基业。更为难得的是,孙策身边在当时来说只有周瑜一个谋士,所以说他全部的地盘都是靠武力打下来的!

说远了说远了,今天咱们的主题如标题所示,孙策临终前(外出打猎被偷袭,回到大营后因伤重不治而身亡),为何不把自己打下来的基业交给儿子孙绍,却要坚决地交给弟弟孙权?

这件事儿网上有很多传言,但笔者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各位朋友能多多指点。

其一,孙绍年幼

孙策临终前年仅26岁,可以说正处于巅峰当中的巅峰。但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他临死前儿子孙绍才不到10岁。我们都知道,孙策打下来的江东基业都是靠武力来维持的,而这个武力说的就是孙策本人。一旦孙策撒手人寰,先不说属下会不会叛乱,就说孙绍有没有能力带领这些属下稳住局面。

答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孙绍没能力,就算有周瑜的辅助也不行,因为他年纪太小了,根本不足以服众。所以说,不是孙策不愿意给儿子,而是不想害了儿子。如果他强行将孙氏基业传给儿子,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他被属下架空并最终死于非命。

其二,孙权出色

根据史料《三国志》记载:

权身据异象,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孙权生下来就有异象伴身,而且长相出众可以说是一表人才,况且他还有一定的本事,甚至常常令孙策也感到惊讶。当然,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孙权在当时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而且孙权因为在孙策没死之前,一直都是待在江东与当地士族做好关系,所以说孙策死后如果将位置交给孙权,孙权不说能继续开疆拓土,起码能守住基业不丢,这在乱世当中已然是实属不易,要知道,当时的江东可是有6郡81州!

其三,防止外戚

传闻孙策这一大家子的祖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圣”孙子的后代,而且说实话他们兄弟二人(孙策,孙权)也继承了孙子的勇和谋。举个例子,是昊童自己的看法。从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来,外戚干政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圈子。不说还在秦国时期的宣太后,就说汉朝时期的吕雉,她一个人几乎将大半个汉朝掏空。

所以说孙策不得不防,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大家想想,孙策临死前,江东地区只是表面臣服,甚至只是摄于孙策强大的武力。若是孙策将位置传给孙绍,那么必然是吴夫人(孙策与孙权的生母)临朝摄政。先不说吴夫人有没有这个能力,江东大家会不会服她都是个问题。

再说,孙绍稍微年长些就得考虑娶亲,但在当时来说孙绍能娶得也就是江东士族。可如此一来,孙绍就不可避免地会被外戚所掣肘,到了孙绍离世后,这孙家的基业也必然会被江东士族所夺回。

综上所述,孙策之所以不传位给儿子孙绍,就是因为这三个令人绝望的原因。另外在笔者看来,如果江东当时是铁板一块,那孙权肯定是没戏,但可惜的就是当时的江东纷乱,孙策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文章到这儿就结束了,但在临结束之前,笔者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关于孙策临终前的小故事。其实孙策本身的伤势并不重,虽然刺客射中了孙策的脸颊,但也只是擦破了皮,只要静养一段时日,他还是那个生龙活虎的江东小霸王!

但当孙策得知即使自己病愈后,脸上也会留下不可抹去的大块疤痕后就有些癫狂了,因为当时流行的就是帅气,而且孙策也时常向外人夸赞自己是帅气与武力并存。你这突然告诉他,你要毁容了,孙策肯定接受不了。因此孙策一怒之下将脸上的纱布撕下,并因此触动了伤口导致大流血,但可惜的是,这回就连华佗在世也束手无策了(不对,这会儿华佗好像还在世),所以公元200年4月16日,孙策因病重不治而亡!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江表传》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9


因为孙策死的时候儿子还小,根本压不住场面。所以孙策只能传位给弟弟孙权,只能说这是没有选择的最好选择。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孙策是汉末群雄之一,有着“小霸王”之称。父亲是破虏将军孙坚,弟弟则是三分天下的吴大帝孙权。

孙策可以说为弟弟孙权三分天下打下很好的基础,在195年孙策征得袁术同意以后,率领父亲孙坚的旧部一千多人渡过长江,前往江东打天下,经过几年的征战孙策在乱世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初步统一了江东。

孙策在有了一番基业以后,还没来得及再度施展抱负,在丹徒狩猎之时被许贡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

孙策之所以在临死的时候将事业交给弟弟孙权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孙策身亡之时是26岁,虽然有一个儿子,但很明显不可能有多大,也就是几岁,指望这个儿子肯定不可能镇压住当时局面。

毕竟当时局面很不稳定,尤其是孙策其实跟江东的世家大族相处的并不是那么融洽,本身关系紧张,再加上自己遇刺命不久矣,肯定是暗潮涌动。

所以孙策只能在自己四个弟弟中寻找继承人,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保住他的成果,很明显他最后选择了孙权。

二是孙权能力很不错。

孙策很了解自己的弟弟孙权,说道打天下弟弟孙权不如自己,若是治天下,自己是不如弟弟孙权的。

所以孙策综合考虑之下,最后自然是传位于弟弟孙权。不然传位给幼子,以当时的局势,那么自己的心血很可能付之一炬,而且自己的儿子肯定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不如干脆传位于弟弟孙权,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10

孙策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人,父亲孙坚也是东汉末年的一方诸侯,但是在孙策17岁这年,随着父亲被杀,孙策开始开创自己的霸业。

毫不夸张的说,孙策能够一统江东开创霸业,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能力,正当孙策初建霸业,意气风发之时却阴沟翻船,在外狩猎之时被刺身亡,这一年孙策年仅26岁。

正常情况下封建社会的子承父业是标准做法,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历史上的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孙等等。还有一种方式就更特殊了,就是让贤,实际上让贤大多是被迫的。

孙策死的时候虽然年仅26岁但是他却有一子两女,那么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孙绍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江东初定形势不稳,周边势力虎视眈眈,儿子尚且年幼,如此纷繁的情况下幼主很难稳定住局面,如果遇到权臣夺位,儿子孙绍很可能成为傀儡更有甚者性命不保啊。

除了儿子孙策只能将权力移交给兄弟,孙策共有四个弟弟,其中比较有竞争力的分别是孙权和孙翊,当时孙权十八岁,孙翊十六岁,其实年龄不是问题,孙策也是在十几岁就开始闯天下,孙权和孙翊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却各有特点。

三弟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但是对于当下的形势而言光有勇力是无法图谋霸业的,所以孙翊虽然和孙策颇为相似但是并不是理想的继承人。

反观孙权,孙策对他的评价是“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相传孙权十岁出头就开始结贤纳才,十五岁及为县令,治理一方颇有心得。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唯有孙权能够稳定住局势,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孙策临死前的安排还是非常正确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