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末期的时候,中国此时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啥意思呢?此时的清朝看似统一完整,实际上一部分主权已经丧失,作为摇摇欲坠的大清朝掌权人,慈禧太后女人当家,一生奢侈无度,对清朝统治属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已经积重难返了。

以残躯战豺狼

千疮百孔的大清朝,成了列强的半个殖民地,列强们秉承着“你给我钱,我就不打你”的标准,在大清朝的地盘上作威作福。这样的情况,让明治维新以来崛起的亚洲强国日本看在眼里,随着日本资源枯竭,地域受限的缺点暴露出来之后,日本决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日本来了一场豪赌,赌上日本的国运,搏击一次“天朝上国”的清政府,成则前途似锦,败则一蹶不振。

面对日本的搏命拼杀,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弹丸”之地的小国威胁,他们此时才意识到,这个多年臣服于自己的“倭国”,原来如今也都这么猛了,不过,大清朝也是要面子的,列强不足以敌,这日本还不能打吗?于是清政府这一次决定与入侵的日本军队一决雌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中国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也是为什么列强们只敢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尽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发展的不错,但是和清朝来比,还是太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国力和当时的大清朝比起来,并不占优势,而且远远的落后于清朝,如果单纯对比国民产值的话,悬殊更大。当时的清政府年国民总收入高达30多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日本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总收入大约在5000多万两,而清政府每年总收入在7000多万两,这个数字看起来,日本确实很强,只是清政府还有其他收入3亿多两。

这些其他收入去了哪里呢?为何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没有用到战争中去呢?这才是中日甲午海战迅速落败的原因。

最初的清朝,财政大权归中央,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四处军需变得入不敷出,怎么办呢?财政大权下放,让地方想办法募集兵勇,自己想办法征集钱粮。这一幕似曾相识,没错,正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的一幕。

连年战乱之下的清朝,地方官员各自为政,再收缴税收的时候,地方开始隐匿一些名目不报,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小金库。这些隐匿下来的财富,正是从清政府全国国民总收入中获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其他”收入。这些收入落到了地方官员的小金库中,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即便知道也无力征讨。

即便如此,7000万对5000万,清政府与日本的战斗还是占据优势。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情况。北洋水师备战的时候,向户部申请的2、3百万两白银,最终只批了150万两,就这一百五十万两还迟迟送不到前线,直到战争打起来还没有全部到位,只有开战时给的18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一个可笑的数字,当年年羹尧打一个游牧民族也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军费。

战争打的是国力,且不说北洋水师与日本的军事配备,单单是这个数字的军费,就让这场战争成为了一个笑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日甲午海战却反其道行之,战争马上开打了,第二天的饭还没有着落,这样的战争谁愿意去打呢?好在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人士,硬生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也给了日本有力一击,让日本有点慌了神,他们没想到列强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顽强,早知道如此,他们断不敢拼上全国之力发动这场战争。

清政府的个人“腐败”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战远超出预期,这样下去,一旦战败,他们的统治地位就将不保,此时的清政府一看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赶紧筹集资金,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在整场战争中也仅仅支持了3000万两白银而已。日本则消耗了8000万两之多,而日本的终极预算是惊人的1亿6千万两,原本这个数字对于清朝也没什么,可惜腐败的清政府,走向了末路,最终战败投降。

日本获得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惨胜,在得知清政府投降的那一刻,激动万分,在等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人长长出了一口气,慈禧也长长出了一口气。日本人的叹息是松了一口气,他们这一次豪赌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赢了,获得了巨额赔偿之后,这波侵略战争就不亏了;慈禧叹气也是松了一口气,她看到日本接受了投降,拿一些钱不算什么,只要日本不打入北京毁灭了她的大清统治政权就行,多拿点钱没什么,随后再压榨百姓就有了。

为什么如此理解慈禧的清政府呢?并不是无端的猜忌,在《马关条约》中有2.3亿两赔款,大家都清楚,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有8000万两白银是需要清政府在半年内付清才行。也就是说,清政府赔款有钱,但是支援战争前线却在如此之久的时间内只拿出了3000万两,让人气愤。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会怎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战争界的“马拉松”,这是一场拼耐力的战争,也是一场拼国力的战争。

如果宁死不降,结果也不会太好,日本的预算军费还有很多,而此时的清政府却腐败的拿不出一文钱支持国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会登陆,慈禧就会和八国联军入紫禁城时一样,选择逃跑,或者会选择迁都,总之她会落荒而逃,置百姓于不顾。

日本登陆,他们的目的就是抢钱,抢很多很多的钱,这一点从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就能看得出来,日本是抢钱最多的国家,因为日本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缺资源,缺钱。抵抗日本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靠民间力量,化整为零,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甲午战争继续下去,基本上就是“全面抗日战争”提前到来,而此时的世界局势与“二战”不同,日本想以战养战的策略恐怕不会如“二战”时期一样顺当,毕竟在中国的利益牵扯多国列强,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让日本一家独大,这一点从“三国逼日还辽”就能看出来。

如果在登陆战之后,日本不能抢夺大量的白银和资源运回国内,此时的日本恐怕就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毕竟此时的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如果甲午海战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本最终恐怕会在列强的钳制下,退出中国,从此一蹶不振。

慈禧投降的本质

大清软弱无能?不,大清这么多年的统治,加上大清朝开疆扩土,说大清朝软弱无能,说慈禧一无是处就太过“一叶障目”了。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慈禧太后并非一个愚蠢女人,执政40多年就足见其高明之处,她之所以选择投降,并非看不到日本国内情况,也并非看不到最后会战胜日本的事实,只是慈禧太自私,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放弃民族大义。

清政府殊死搏斗战胜日本,会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除掉一个大敌,如此一来,慈禧当为英雄也不为过。只是这样一来,原本高高在上的慈禧将会失去如今的地位,也会在乱局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慈禧不是不明白将战争延续后会发生什么,而是太过清楚延续战争后自己会失去什么。

可能在慈禧太后看来,自己活一天便享受一天,至于未来中华民族如何,她一个死人自然不必去管,这个烂摊子就留给子孙后人吧。


综上,中日甲午海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很可能会在列强的钳制下,在中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国内矛盾爆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则会在混乱的局势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会因此提前灭亡。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中日甲午战争,如果中国不议和、不割地、不赔款,最终失败的很可能是日本。

中国的情况

就中国而言,清朝的陆军精锐已经一败涂地,虽然纸面上还有数十万军队,理论上还可以再招募上百万大军,但这些军队战斗力还远不如已经溃败的淮军,实在没有把握同士气正旺的日军抗衡,而且集洋务运动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对清政府心理上形成巨大打击,中国已经失去了制海权,黄海渤海任凭日舰游弋,换句话说,日军可以兵分几路,也可以合兵一路,随意选择登陆地点,中国守军将左支右拙。

这时日军已占据了旅顺,坐船就可以轻松在天津登陆,那就离北京近在咫尺。自1840年起,朝廷最怕的就是洋人动不动就在天津登陆。这太可怕了,只要洋人在天津登陆,那根本拦不住。这样的话,恐怕30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幕又将重现,慈禧和光绪又将再一次逃往承德,庚子事变也将提前上演,而这一年,还是慈禧60大寿,朝廷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事败了老佛爷的兴。

事实上,逃难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过迁都的方案。

清政府对此有过专门讨论,在旅顺沦陷后,中日两方的广岛和谈宣告失败,光绪将李鸿章从天津召到京师,专门召开御前会议讨论:究竟是接受割地赔款的要求与日本和谈,还是拒绝日方要求,迁都后继续抗战。这次商讨持续了很久,最终以李鸿章上奏对日交涉方案,光绪批准为结束。

于是李鸿章便带着割让领土、支付赔款、承认朝鲜独立三个条件,启程前往日本进行谈判。

日本的打算

从日本方面来说,实际不存在继续打下去的可能。

从战争目的来看,在战争前,日军大本营的战争指导方针从来就不是仅仅要控制朝鲜。开战前,日军拟定过“冬季作战方针”,计划在1895年春天将陆军主力运送到渤海湾北面的天津、山海关一带,展开“直隶决战”。

随着战争的进行,战事的顺利超出了日方原先的估计,9月中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先后取胜,到10月末日军已经取得了鸭绿江渡江作战的成功,11月又攻陷旅顺,大清陆军精锐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大本营内部逐渐出现“直隶决战或许可以在冬季提前进行”的设想。

在军官中,则更加激进,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在进占凤凰城后,竟然不遵从大本营原地待命的命令,擅自命令手下第三师团深入敌后孤军作战,围困海城,因此遭到了日军大本营撤职的处罚。

到了4月份,日军已完成准备,计划在4月21日开始执行对直隶的军事行动,在5月3日完成登陆,可以说,日军计划的直隶决战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在4月17日,前线收到伊藤博文电报,《马关条约》已经签订,行动终止。

外强中干的日本

那么,如果条约未得以签订,日军如期发动进攻,结局会如何呢?

小院认为,日本会得不偿失,将自己陷于危险的境地。

从军事上看,日军在直隶击败清军应该没有问题,进而占领北京也是顺理成章,但日军能控制的范围,基本也就仅限于此。因为整个日本当时只有七个常备师团,再加上50多个大队的后备兵力和一个屯田的临时师团,按照作战计划,所有常备师团,二分之一的后备部队将被运送到直隶与数十万清军决胜,剩余一个师团留在奉天占领区执行警戒工作,再加上关内占领区和朝鲜半岛需要留守的兵力,日本国内已经不存在任何兵力,也就是说,为了打直隶决战,日本已经被掏空了。

这么多军队,已经是当时日本举全国之力勒紧裤腰带所养,再也没钱招兵,一旦后院起火,那日军势必进退失据,这一锤子买卖说不定非但赚不到,还要血亏,这是日本的后顾之忧。

如果清朝决意迁都打持久战,可以参考抗日战争,以当时日本的体量,根本无法吃掉中国,时间拖得越久,对它越加不利,一只病狮和一只饿狗,最终被拖垮的还是狗。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干涉。

开战以后,不到两个月,英国就提出了调停,美国公使也在日中之间作为中间人推动和谈,俄国则在远东地区调兵遣将,虎视眈眈。在谈判中,列强进一步增强他们在东亚的军事力量,这都是为了实现干涉目标而做的武力威胁。特别是英国,为其“中国舰队”增派了10000吨级的战列舰和7500吨级的大型巡洋舰,这样的军事存在,日本不敢假装无视,要知道日本当时的军舰最大吨位也只有4000多吨,万吨级的巨舰可以轻松秒杀日本海军任何一艘主力舰。

还有新沙皇登基后一向与日本不对付的俄国,趁你兵力空虚,出兵占几个岛那还是轻的,老毛子发起狠来,在你本土登陆都有可能,到时候日本哭都哭不出来。所以如果只顾及进攻直隶,完全不顾日本本土防卫的直隶作战计划,是极为冒险的举动。

国际干涉的威力,从签订的条约可以看出。

要知道,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初,割让的可不只是台湾等地,它还包括了辽东半岛!

条约签订后第六天,俄法德三国公使联袂拜访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方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压力下,不得不吐出已经到手的辽东半岛,否则恐怕会失去在远东的所有利益,日本上下视此为奇耻大辱,报纸上连篇累牍报道要“卧薪尝胆”,鼓动对俄敌意,进一步扩大军备,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拖不起的其实是日本,如果清政府能迁都坚持持久抗战,战败的必是日本。可惜,千疮百孔的晚晴没有信心坚持下去,最终妥协了事,巨额的战争赔款,养肥了日本,使得它得以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进一步发展成为近代历史的一颗毒瘤。

3

说实话,结局会很不乐观!

大清朝虽然经济、人口、国土面积远超日本,但他最大的短板是没有强大的军队。而日本虽小,军队经过明治维新20多年的建设,无论是从训练、装备还是士气上,都不是清军能够比拟的。所以在战场上,虽然清军是防守一方,并且军队的数量远超日军,仍然不断战败。假如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不投降,只会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最后陪更多的钱。。

(描写大清被小日本击败的漫画)

两国军队战斗力的差距,让这场战争清军必败无疑

  • 先看清军士兵

大清朝在甲午战争开始前拥有军队百万,其中大约25万人是八旗军,大约60万为绿营兵,还有4.5万淮军,剩下的就是其他一些地方部队。

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八旗兵,这支军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是当初努尔哈赤反抗大明的王牌。那个时候,八旗军纵横天下无敌手,不仅对明军无往不利,面对蒙古草原骑兵也鲜有败绩。

(八旗武士)

但是,当这支军队从龙入关之后就开始腐化堕落,等到康熙年间战斗力就落后于绿营兵了。到了清朝末期,八旗兵除了提笼架鸟吹牛B,几乎一无是处。所以,这25万人对大清来说就是巨大的毒瘤,没有一点用处。

60万绿营兵是大清数量最多的兵种,他们数量虽多,但武器装备最差,也没有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之所以战斗力稍强过八旗军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强,完全是因为八旗军的战斗力太渣。


然后就是淮军,这是满清在当时最强悍的一支军事力量,他们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装备了大量洋枪洋炮,并且曾经受到过洋教官的训练,可以说是大清当时最近代化的一支军队。就算是这支军队在甲午战争前也已经腐化不堪。当时淮军内部有一种恩饷,士兵可以不需要在军营中接受训练和值班,只要定时到军营点卯和领军饷就可以了。这样的军队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呢。

(淮军)

剩下的地方部队得到的训练更少,面对战场上的炮声隆隆能够撒开腿逃走而不是吓得腿肚子转筋呆若木鸡都算是勇士了。

  • 再看日军士兵

日军自从明治维新之后,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近代化的常备军,这支军队的很多军官都曾在欧洲学习先进的军事思想,有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践。平时这支军队大约为7万人,在战时可以迅速扩张到20多万。

(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

虽然从军队数量方面看,日军远低于清军,但日军士兵都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明治政府为了鼓励优秀的人加入军队,对军人给出的待遇极高,士兵的口粮中有当时在日本很难吃到精米。所以,很多优秀青年加入到了军队中,让这支部队显得生机勃勃。并且,为了在战时能够征召到合格的士兵,所有退役军人都会自动转为预备役。

  • 清军装备

很多人说,大清的军队当时装备比日军先进。这没错,可惜的是所谓的先进武器只装备了大清少量部队,占清军绝大多数的绿营兵虽然也接受了很多战斗任务,装备却极为落后。据统计,在甲午战争爆发前,至少有40%的军队还装备着冷兵器!

即便装备了热兵器的军队也是寒酸不已,士兵们手中有的拿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有的拿着国产的仿制品,还有的拿着老式火枪,可以说清朝军队当时就是万国武器博物馆,从最原始的刀剑到最先进的步枪应有尽有,这导致战时后勤压力极大,弹药供应困难,结果士兵们手里的武器真成了烧火棍。

(清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

  • 日军装备

日军军中没有那么多先进武器,但胜在制式统一。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军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炮兵装备的火炮主要是大阪制造的75毫米国产野战炮,步兵装备的是8毫米后装村田式步枪。日军虽然劳师远征,但后勤压力却远小于清军。

(日军装备的村田式步枪)


甲午战争,清军训练不如日军,武器装备不如日军,在战场上被日军吊打是毫无意外的。

即便当时清朝政府不投降,依靠这些士气低落,缺少训练的部队硬刚日军精锐除了送人头,没什么用处。

一直打下去,很可能日军成功逼近京师,慈禧和光绪提前逃亡到西安,最后陪的就不是2亿两白银了,就算是日本要4亿两他们也得给!

4

实际上,甲午战争打到李鸿章在马关和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不论是清朝也好,是日本也罢,双方都已经不敢再打了。

清朝不敢打,是怕。

日本不敢打,不是因为怕清朝,而是因为他们耗不起了。

所以,如果慈禧没有认怂,说什么也不肯投降,说什么也不肯割地赔款,让清朝继续和日本打下去的话,清朝会取胜,但是也会胜得很惨烈,惨烈到可能会让清朝提前垮台。

清朝之所以会怕,一则是怕日本和列强,二则是怕国内的革命团体。

清朝怕日本,是因为日本所展现出来的船坚利炮让他们怕,他们没想到这才过了二三十年时间,日本就已经将他们甩在后面了。

同时,清朝也不知道日本的底细,他们不知道日本究竟还能耗多久,这时候的日本在清朝眼里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正因为日本的底细的不可知才让清朝害怕,让清朝不敢打。

在清朝看来,如果继续打下去也还是一个“输”字的话,干嘛不用钱和地买一个“和”字?

清朝对列强的怕,是因为自从英国人用一场鸦片战争轰开了清朝的国门之后,清朝就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自己玩自己的”了,国际因素已经成为了影响清朝政治局势的一个不可忽略又不可控的政治因素了。

当时列强恐怕也很乐于看到清朝和日本打个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如果清朝真和日本两败俱伤了的话,还有力量抵抗列强的进一步瓜分吗?显然没有。

所以,清朝当然更乐意用钱和地去买日本的让步。

清政府除了怕日本和列强之外,自然还怕中国国内的革命团体。

试想一想,清朝和日本打到最后,虽然拿到了惨胜,但是清政府的统治结构必然也会因此变得脆弱不堪,国内的革命团体会错失如此良机吗?获得惨胜之后的清朝,恐怕革命党人轻轻一戳,就能戳倒清王朝。

清政府的统治者不傻,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所以想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

甲午战争越往下打,怕的不仅仅是清朝,日本同样也在害怕,它想继续打,但是却又不敢继续打,为什么呢?

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实际上也只过了二十几年,也就是说,他们用于发展国力的时间也只有二十几年,他们的综合国力确实赶上来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清朝。

论人口,日本耗不过清朝。

论资源,日本也耗不过清朝。

论财力,日本还是耗不过清朝。

所以,真要打下去的话,日本用了二十几年时间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经济格局可能就会因此崩盘,经济崩盘了首先乱的就是日本国内,没钱了还怎么打战?清朝认输后还能拿出2.3亿两白银,难道还能拿不出钱来买武器装备继续和日本打?清朝只是被打怕了而已,只是不知道日本底细而已。

除此之外,日本也一样害怕列强会在清、日双方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出来搅局,到时候被瓜分的可能就不止中国了。

日本人在谈判后期之所以加快了进度,一个是因为国内形势变得越来越严重,经济和资源耗不起了;另一个则是担心列强会看出日本的底细,然后出来搅局。所以,日本才会显示出一副“狼吞虎咽”的模样。

果不其然,日本刚拿下了辽东半岛,俄国就坐不住了,叫上法国和德国一起出来闹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这才又让日本吐出了辽东。

所以,日本不是不想一口气吃下清朝,只是它自己当时的体量吃不下而已,不然它自己也会被“撑死”。

不论是清朝的统治者也好,是日本执政当局也罢,他们的政治嗅觉和对形势的判断力都不会差,他们都知道继续打下去可能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双方继续打下去的话,日本也许会因为在人口、经济和资源上耗不过清朝而被打败,可是清朝的胜利却也会配上自己的国祚。

不论怎么看,双方继续打下去都只会两败俱伤。

所以,清朝和日本都不想看到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也不会允许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

5

不投降?那时候如果清政府不投降我看不是穿个洞那么简单而已,怕是要千孔百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清政府为了自救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虽然军事实力得到了提升,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变革,它不像日本那样变革制度。虽然军事实力得到了提升,但也只有这单单一方面而已,清政府的政治还是十分的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弥漫着尔虞我诈,清政府也只是一个外强中干而已。

自从清政府被鸦片战争打开大门之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注定了他的下场。被打开大门之后,掌权者们还不懂得变革,继续以冷兵器对抗热武器。慈禧还继续过着她的奢侈生活,清政府的国库早就空缺紧张了,而慈禧又特别害怕西方列强。在第一、二次的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签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已经失去了许多主权,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腐败无能的慈禧



随着前线两军陷入紧张局面战争随时爆发,而前线军饷紧缺连购买武器的钱都拿不出来。但慈禧为了筹办她豪华奢侈的六十大寿,她把本该送往北洋水师的军饷给扣押了下来,而为了她的寿宴不被战争干扰,她主求和日和谈,但和降却被日本拒绝,战争爆发。

北洋水师的灭亡



在北洋水师成立时,清政府为这支水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虽然当时还未尚未成军但却得到了许多好评,什么“船坚炮利”、“世界第八”、“亚洲第一”各种美称,反观日本只是懒懒散散的合成水军。

这场战争本不管怎么看都是北洋水师胜利才对,但北洋水师却输了个彻底,无一人生还。当时刚好碰上了慈禧的六十大寿,慈禧为了给自己过生日停播了北洋水师的军费,甚至还从其他军队中扣除出来,她为了筹办这个大寿已经准备了几年了,而北洋水师也有几年没有过军费,战舰都是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各种作战技巧都没有改变过。

而威海卫城被攻陷之后,清政府不做任何反应,使得北洋水师落入日军的水陆夹击之中,完完全全成了活把子。苦苦支撑从日军的总攻下活了下来,但却没有任何的援军去救他们,他们都放弃了,他们已经看到了结果,邓世昌阵亡,丁汝昌服鸦片自杀,10来艘北洋水师军舰投降,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慈禧还是在想着她的六十大寿。

虎视眈眈的列强



当时的西方列强都虎视眈眈的看着清政府这块肥肉,在西方列强眼里,怎么可能眼看着日本攻占这么大一块肥肉。北上的俄国、西方的英美法,他们都眼馋着这一块肉,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怕清政府竭尽全力反咬一口,所以才没选择硬攻。

而日本的进攻却给了他们一个机会,等两方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争中时,他们就可以狮子大开口的强占,而当时慈禧害怕西方列强来个趁火打劫,又怕影响到自己六十大寿,所以选择了割地赔款。

如果当时慈禧选择不割地不赔款继续打的话,清政府可能会落得一个被推翻的下场。在慈禧掌权的几十年当中,清政府根本就没有资金在支持战争了,再者当时清政府用的还是冷兵器,又怎么和用着热武器的日军对抗?

在考虑多因素下,慈禧只好选择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结束这场悲剧,不过当时的日本也没有心思打下去了,虽然日本强,但他资源少短缺,他本国的资源根本不支持他打完整个清政府的战争,何况还有几个大国在看着。

6

清朝坚持不投降,必然惨胜。具体原因如下:

一、国力方面,清朝完胜。近代以后,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当时的日本自1868年开展明治维新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共计26年。清朝自1861年开展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合计33年。而且清朝地大物博,日本国小民乏。

虽然日本改革更加深化,但是日本缺少海外殖民地,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近代以来,战争中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但是各种近代武器都是要靠金钱来运行的,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而且这钱大部分都需要外汇购买。

二、战争期间,两国动员程度,战争投入不同。当时的情形是日本急需一个殖民地来进行资本积累。对清朝宣战时,日本是抱着以国运做赌注的决战。而清朝前期只是认为这是一次援助战争。动员程度不同,国力投入不同。当时参与甲午战争的军队主要就只有淮军。

三、中国国土面积广大,拥有足够的战略空间。中日甲午战争,主要发生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而取得制海权后,日本能够攻击的也只有中国沿海地区。如果,清朝迁都以避,抗争到底。那么日本陷入了中国广大的人民海洋中,又能取得多大的战果呢?当时日本的财政按照史料记载,已经濒临崩溃,首相伊藤博文甚至已经准备跳海自杀了。

四、国际形势对清有利,予日不利。中日甲午战争将日本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东北。非常无奈的是,沙俄也将东北作为其在远东的扩张目标。日本侵占了东三省势必对沙俄控制东北造成更大的变数。所以沙俄必定在国际社会上予以干涉。甲午战争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以及“日俄战争”正体现了这点。

中日甲午战争其实是清朝玩的起,日本已经无力支撑。所以迅速议和才是日本所需要的,长期作战,日本必然先行崩溃。最终清朝会换来一个惨胜。

7

甲午海战的失利,大清帝国丢掉的不仅仅是北洋舰队,更为重要的是丢掉了作战意志和民族的韧性。

其实,在鸦片战争以前的时候,当时的大清帝国还是雄心勃勃、傲视全球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掉了大清帝国的傲气,第二次鸦片战争打掉了大清帝国的斗志。

以至于在后来的北极熊对大清的北疆怀有领土野心时,大清帝国其实是已经有气无力。

但即便是如此,大清帝国对于来自于东边的日本还是蛮有信心的,一者日本历来仰俯中华文明,二者当时的大清帝国国力、面积和人口是日本的几十倍,而当时的北洋水师号称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在当时的日本自是不能与之相比。

甲午海战客观上来说,甲午海战是一场不应该失败的海战,现在的某些专家把甲午海战的失败归咎于日本的速射炮和舰船的航速远远的超过了北洋水师,其实这种论点是不正确的。

甲午海战之时,海军还处在一个大炮巨舰的时代,吨位和大炮的口径几乎是决定了海战的成败。

而在这一点上,北洋水师无论是舰船吨位还是大炮的口径都远在日本联合舰队以上,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而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水师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力压日本的。

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与当时的大清帝国还是正常的邦交国家,在此之前丁如昌曾率领北洋水师的数艘舰船造访日本,当时的日本民众无不为大清水师的巨舰所震慑。

更令人吃惊的是,北洋水师的水兵在日本街头与日本当地居民持械打斗。

所以,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北洋水师没有不胜的道理。

其实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输掉的不是舰船性能,而是输在傲慢轻敌上,随后又输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自信心上。

这就是甲午海战真正失败的因素。

那么话又说回来,当时大清政府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让我们来看看日俄战争吧!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最战水平低下的俄远东军30多万人被击溃,日本海军全歼俄驻旅顺港内的俄海军主力,随后日本联合舰队又全歼远道而来的俄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舰队。

沙俄这种情况下的损失应该说要比大清政府的甲午海战损失大多了,在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日本挟胜利之势派公使前往圣彼得堡,以为沙俄也会像大清政府一样软弱可欺,公然狮子大开口索取战争赔款30亿。

谁知沙皇听后不屑一顾的冷冷的说了十个字:要钱没有,不行就继续打!

日俄战争对沙皇俄国来讲那不叫失败,而是叫局部受挫,虽然战败了但还有继续打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日本来说,明面上看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为此花了15亿元的军费、并欠下外债大达8亿多元,自然是不能再继续打下去。

历史上的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其实并不是它的军队战斗力特别强,而是在历经多次失败之后还有继续打下去的决心和勇气,这才是最为令人佩服的地方!

所以说,当大清政府在甲午海战失利之后,不妥协、不赔款、不屈服的仍然继续打下去的话,最终吃不消的应该是日本,而不是大清帝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武器和国力固然重要,而民族的韧性和意志也同样重要!

8

不要以为赖着不让步就能支撑下去,二战时期中国可以屡次战场失败后仍坚持到底,那是因为中国只是盟军阵营中的一员。中国战场上的失败影响不了大局,可甲午战争时期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清军在朝鲜和东北打输了却坚持不投降的话,接下来会是“直隶平原决战”,早在战争开始两年前,日本陆军就制定完成了“征清大作战构想”。准备的就是在天津登陆,在北京城下和清军来一场决战。


清军虽然账面上有98万陆军,但实际能有战斗力的也就十来万了,其他的充其量不过算是治安队而已,在朝鲜和东北这十几万部队都已经受到重挫,如果日军真的登陆天津,哪怕只来个五万人,也不是北京城的旧八旗绿营能挡得住的。所以北京当然会丢。


一个封建王朝,连首都都丢了,那接下来哪怕是让割让汉地省份,都不是不可接受的。还是不投降?那日本会扶持一个傀儡政府出来,以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恐怕也不会太反感,于是大一统的清朝寿终正寝。


至于说日本国力支撑不下去也是胡扯,没错,日本在1894年还比较穷,整场战争从1894年6月1日到1896年3月31日。支出预算为2.5亿日元,主要靠向国内发行内债来完成。


可是不要忘记,当时列强们是乐于借款给战争胜利者的。当时英国曾提议向日本提供年利4%的2亿日元贷款。日本的答复是“若万不得已,必须仰赖外债之时到来,我自会告知诸位”。


所以日本当然可以继续打下去,一直打下北京为止,而后来的情势,可不会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了。

9

这个事情其实很难讲。

一场战争打不打得下去,因素很多,比如国家综合实力、决策人的战略意图、军队的战斗意志等等。

彼时的情形是,中国跟清政府已经是两个概念了。

清政府代表的是其制度下的受益者们,而中国代表的是广大的穷苦老百姓。

如果清政府想打下去,广大的群众估计是不想打下去的。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40年里面,广大穷苦农民阶级,并不是太关心国家。毕竟这个国家政权代表的又不是他们的利益,日本哪怕把全中国打下来了,大家最多也只会认为是换了一个主子骑在头上而已,毕竟这两千年来不都是这样的么,何况前面还有元和清的例子放在那里呢?

而清政府要打下去,却没有广泛的群众支持,是没有什么赢得希望的。就当是那个财政情况,腐败的军队,心怀各异的各地督抚大佬,是很难坚持的下去的。

决策者想打,没有钱军队能打下去么?想搞钱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也就是加税咯,可是加税的结果估计只能导致清政府亡得更快啊。

而制度下受益的广大地主阶级们,他们想打么?那肯定是不想打的,毕竟打仗就意味着生产的破坏,朝廷只会加重地主们的负担,或捐或逼,反正总是受损伤的。

各地的大佬们,也不太想打,地方上已经几乎处于半独立状态了,作为地方实权派他们没有理由把自己好不容易培养的势力拿去填大清这个无底洞。

这一仗,一没有群众支持、二没有制度的维护者们支持、单靠掌权者的意志根本打不下去。

中国当时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更多的人觉醒,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唯有这样,中国才会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民族国家,才能爆发出艰苦抗战八年的团结一致的民族情绪,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打赢抗美援朝的决心来。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10

甲午战争中国拼死不服输,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最后结果是不妙的!

甲午战争距现在125年了,我们史学家反思,军事家反思,我认为是“器不如人"!日本是点穴战赢得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

二次大战,日本投降是美国扔了原子弹,不得不低下头!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因为日本阴险的使用了"苦味酸“炸药,即下濑火药,这一当时的原子弹,才造成大清官兵莫名难以言表的恐惧,而摧毁了战斗的勇气!

北洋水师提督丁洳昌给李鸿章信,里面道出了其受伤身体各种中毒症状,就是"苦味酸"炸药给人身体末稍神经带来毒害!还有"火",日本舰不着火,北洋水师舰都是着火被沉!

辽东陆战,各战场的描述,全都是炮弹巨大爆炸力和十里远都听到的爆炸声!战场就是火海!

苦味酸炸药特点是爆炸力是同重量黑色炸药100倍!在水中可漂浮燃烧!炸药在铁板上燃烧一直到融化之!苦味酸炸药燃烧后的毒气为黄色,人体接触后腐烂不愈合,严重侵犯人体未稍身经,痛不欲生!

战后,十多年了,有参战受伤舰员给报纸写文章,记述了这不明病因而到处求治,带来的痛苦!

因此,在日本点穴战使用的武器未弄明白前,一味勇战,结果不会太乐观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