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什么时候杀母了,他杀的是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对于历史上的这段记录,其实钩弋夫人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本也不算什么,只是没算好主少母壮这关节,我是不信她从小就攥着拳头这种说法,尤其不能相信的是非得刘彻碰一碰手就张开了,好吧,张开就张开吧,手里还握着一把玉钩,如果上面再刻着仙福永享寿与天齐那就更完美了。
所以对于这段历史,有人觉得是事先编排好的,因为赵婕妤(钩弋夫人)的父亲因犯罪又没什么钱抵罪,所以被处以宫刑,成为刘彻的近侍服务人员,有一定职位,平时皇帝出行的话,他的父亲也都伴驾随行,所以结识的官员和同行比较多,说不定就是以前的人脉关系中有人知道老赵的女儿天生丽质,所以牵线搭桥,而且还能借机表现一下自己出类拔萃的望气之数,但没办法,史书就这么写,咱们也只能这么信,没有现实证据说明望气的官员是有意为之,如果有,那他早就被刘彻弄死了。
不信没关系,好在还有其他选项.
二、《史记》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是褚少孙补记于《史记》中的,说的很明白,刘彻为了防止类似吕雉这样的女人乱政,为了保护皇帝的尊严和独立性所以杀了赵婕妤。
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史记》的补录比较靠谱。
赵婕妤入宫较晚,相对也比较受宠,在刘彻召幸荣宠之下,赵婕妤不久有了身孕,据说怀孕期十四个月,有点尧舜禹汤的调调,因为尧就是足十四个月才降生的,应了国之正主的好兆头,刘彻一高兴,把赵婕妤居所的大门成为“尧母门”,一词两意,放到今天估计会称之为尧母门事件。
为何称之为尧母门事件呢?因为以此为分水岭,由储位引发的乱象渐渐浮出水面,刘彻很喜欢刘弗陵,因为刘弗陵聪明健壮,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他恐怕还没意识到,这种政治游戏很危险,前车之鉴有刘邦,后世则有万历皇帝因为类似的事,快要把自己和朝臣都逼疯了。
定名尧母门,隐含的意思不就是让赵婕妤的孩子继位么?不但后宫,朝堂也有人开始慢慢站队,看来古人沿袭立嫡立长的旧制不是完全出于教条的原因,这是有现实意义的,并有前车之鉴做参照。
巫蛊之祸,刘据兵败自杀,刘彻挑选继承人有四个选择:
刘旦,觊觎皇位已久,刘据刚死,正值刘彻暴怒加心疼的状态,刘旦迫不及待的要求承担起父皇的保卫工作,原来的封国要不要无所谓的,以杀来使削封国告终,彻底凉凉。
刘胥,过于纨绔,目无国法,自己都这样,怎么掌管国家。
刘髆,死期颇为可疑的一位,李广利为了捧起这个外甥,勾结丞相意图左右储位人选,事发后李广利向匈奴乞降求接纳,丞相则被腰斩,你说你都丞相了还折腾个什么劲呢。刘髆什么时候死的呢?刘彻死的前一年,时间很敏感。
刘弗陵,基本没悬念,前文讲过,刘彻最喜欢他,尧母门也暴露了他的意图,没问题是说刘弗陵没问题,但关键的问题就出在了赵婕妤的身上。
刘彻年岁大了,虽然也经常寻个仙炼个丹什么的,但结果是绝不出人意料的,没用。眼看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如果立刘弗陵为太子,那么一旦自己死掉,皇帝将再次面临魔咒一般的外戚掌权,早先自己被窦太后捏在手里,还不是要圆圆要扁扁,他可不想让心爱的儿子刘弗陵再遭这罪了。
主少母壮,这个困局无法避免,既然主少的问题没办法解决,那么就只能解决母壮的问题了。
一日,刘彻突然无缘无故的痛骂赵婕妤,一下子把赵婕妤骂蒙了,看到暴怒状态的刘彻,她一弱质女子被吓的不要不要的,摘下了所有饰品,频频向刘彻扣头,而早已做好打算的刘彻直接下令将赵婕妤送掖庭狱,和慎刑司差不多吧。
赵婕妤被人拉着往外走,却频频回头,希望刘彻念着旧情能够放过自己,曾经的恩爱荣宠哪去了,至少也该让自己死个明白,自己并无过处。刘彻只说:快走吧,你活不了的。
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还真是不大舒服,本来的恩爱夫妻,赵婕妤却突然莫须有的受到了严厉斥责,当得知自己将要去掖庭狱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夫君希望能够念及旧情有所和缓,没想到刘彻却告诉她-你活不了了。很难想象当时赵婕妤的绝望程度。
卫子夫回头一望挽回了刘彻的心,赵婕妤回头一望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结果。
如刘彻所愿,赵婕妤死掉了,就埋在甘泉宫南。
其实班固和褚少孙写的都是一回事,班固忠实的记录了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错,只是没有写此事背后的政治目的,而褚少孙则自有他的一番分析。
褚少孙的分析对不对呢?
汉武帝刘彻:“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 。女不闻吕后邪 ?”
在这里,刘彻还补充了一条,无论生前死后,他都不想被人扣上一顶绿帽,皇家也要面子,他只是说可能、说如果,他也不能直接对已死的窦太后指指点点的,好说不好听,是吧,总之,前车之鉴很多。
刘彻死前立刘弗陵为太子,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权利远超诸如宰相、丞相之流,并命其辅佐少主。
残忍是肯定的,但刘彻当时这么做有没有苦衷
刘彻也是人,不可能没有感情,更何况自己心爱的老婆呢。
刘彻继位后想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为了统一思想,他想大力推行儒学,但崇信黄老之术的窦太后非常不满,不但直接干政解除了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职务,还暗访王臧等人曾经犯过的错误,致使赵绾和王臧自尽身亡。
为什么不追查窦婴的责任呢?那是窦太后堂兄的儿子,更要命的是刘彻头上还蹲着一个王太后。
为什么不追查田蚡的责任呢?那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窦婴和田蚡相互也掐架,一嘴毛那种,结果王太后绝食“明志”,不干掉窦婴我就把自己饿死,o( ̄ヘ ̄o#),窦婴殒。(窦婴确实伪造了遗诏)
自己的事业原本孔雀般美丽,结果变成了拆骨鸡,铁打的营盘碎成了渣,为了自己也非常讨厌的舅舅,还违心弄死了窦婴,亏心一辈子。
赵婕妤无辜,但国政要不得妇人之仁,自己曾经的处境历历在目,加上吕雉这个前车之鉴,这恐怕是刘彻的唯一选择了。
刘弗陵继位后是如何做的?
汉昭帝继位后,当然要追封母亲,他当然知道母亲为他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所以征用民力两万人为母亲修建了云陵,追封外公为顺成侯,姑姥姥尚在世,赏钱二百万,侍奉的仆人和房舍都进行了扩充,族内其他人各有赏赐不多赘述,但这其中有个原则,母亲一族,没有任何人能在朝中做官。
百姓对此抱以同情
老百姓总是心软的,他们觉得赵婕妤死的很冤枉,平白无故的为何就被杀了呢?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了顺应这种思潮,各种传闻不绝于世。
某些个人著作收集了一些当时的传言,比如赵婕妤死后香飘十里,引发武帝猜疑,也有人说是刘弗陵修建云陵,移葬的时候才得以发现:
赵婕妤的棺椁中竟然只有鞋子而已,人已不知所终。
还有人说赵婕妤是神人下凡,死前云淡风轻的自言完成了任务,本来注定就该当年死去的。
各种传闻很多,也有为她建庙的,我就不一一叙述了,因为没有必要,所有传闻的最终目的都是寄托了对赵婕妤的哀思,同时也充满了善意人士的美妙期寄,赵婕妤并未被杀还是活的快乐似神仙,这类传闻是基于人们对她的深切同情而产生的。
政治家们怎么看?
政治家们和汉武帝一样,同样是人,他们对赵婕妤肯定也持同情态度,但仅从政治角度来看问题的话,大多持赞赏态度,当时不同今日,具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尤其是西汉的“顶层结构”,问题很大。
褚少孙:“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
我就是褚少孙所说的“愚儒”之辈,因为虽然知道这种手段很有必要,但我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并对赵婕妤抱以深深的同情。
司马光也认为,有鉴于吕氏外戚的前车之鉴,先诛其母,以绝祸患,这是以天下社稷百姓为重,以子孙后代福祉为重的行为,意义深远。
这种拨乱反正的行为残忍而富有成效,可惜西汉最终还是灭于外戚王莽之手。
你怎么就知道赵婕妤和她的家族会沦为诸吕之辈呢?安上莫须有的罪过又何以心安理得?
如果让刘彻解释的话,可能他会说:你又怎知她不会衍生诸吕之祸呢?你还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能、我敢以江山社稷和子孙福祉去赌么?如若不幸言中,到那时血流成河,代价可不止一条人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