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见到的《列子》,是西汉刘向整理之后的版本。
《列子》一书通篇没有佛祖这个字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是因为这么一段对话: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这段对话里提到了“西方之人,有圣者焉!”西汉刘向的那个年代,已经和印度有所交流了。可能就是这个“西方之人”,被人理解成为了佛祖。这也只能证明是刘向那个年代,并不能证明孔子那个年代就有交流。
佛祖这个字眼出现很晚,当时是叫释迦摩尼。释迦摩尼的思想有很大一块儿讲的就是“无为”。
大众部提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空无边处无为、识无边处无为、无所有处无为、非想非非想无为、缘起支性无为、圣道支性无为”九种无为。
说一切有部提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三种无为。
唯识宗提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种无为。
光看名词就有这么多,显得很深奥的样子。再看“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这句,不就是老子的“无为”吗?给人的感觉就是从佛教的“无为”中提取了一部分似的。
所以佛教就有种说法,说老子是释迦摩尼的第一迦叶尊者,说孔子是佛教的儒童菩萨。
乍一看好象有点道理,可是经不起推敲。
第一,释迦摩尼传道的时候,佛教还不成气候。那时候印度和中国的交流也不全是佛教的思想。
第二,前面提到的那些“无为”,都是在释迦摩尼死后很多年之后才形成的。
第三,佛教刚传来的时候,只是借用了道家“无为”这个词汇进行翻译而已。佛教的这个“无为”和道家的“无为”,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
最后再说下“西方之人”。
对于印度,在《史记》中称为“贤豆”,唐朝普遍称呼“天竺”。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大多称作身毒、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基本上都是同音的不同翻译。
不会使用“西方”来称呼印度的。“西方”主要还是指我们中国境内的西方。
所以这段对话,孔子所说的“西方之人”就是指老子。
现在很流行中国文明西来说,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多少年了我们都说孙子长得像爷爷,有些人却非要说爷爷长得像孙子!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