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建议我们妄自尊大,从今天的结果推出中国有这个资源有那个资源,所以中国除了可以“与之抗衡”的BAT(坦白的讲与之抗衡四个字有些自我吹嘘了,后面我会说到)
如果你仔细研究BAT三家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三家能够成为今天的样子,充满着各种偶然性(这里加多一句,有人看到这句就以为我在说BAT三家公司都是偶然成功的,并且给了我评论,其实并不是,稍后会有对偶然性之外的必然性的分析,各位稍安勿躁,看完再说):
百度:百度最早只是为新浪,搜狐等提供搜索引擎的,后来才决定自己做,当然,在早期也遇到了谷歌的竞争,那时候谷歌还在国内,百度当时有两个地方做的很不错,第一是百度的线下广告推广系统,也就是凤巢,第二是百度的搜索理解,这一点我要多说几句,当时百度推出一个广告,叫百度更懂中文,而百度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百度内部有一套评估方法论,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任何一套搜索算法上线之前,都需要由百度的产品经理进行评估,如何评估呢?打开百度,谷歌,搜狗,搜搜等搜索引擎,把某些关键词放进去搜索,然后看哪个搜索引擎搜出来的结果更符合自己的预期,就给评分——这个过程就叫评估。我当年进入百度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百度的大搜索还在用这种方法,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百度早期为百度的产品竞争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大家知道,搜索结果其实是个时空概念,在一段时间里,搜索同一个关键词,出来的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当然,后来百度的好日子到了,谷歌退出了国内,其他几个搜索不成气候,百度就大了起来。
腾讯:早期的腾讯完全没有今天这么厉害,腾讯的生死线是和MSN的对打那一次。那时候的MSN和QQ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基本上就等于星巴克和卤煮,但凡有些逼格的白领,甚至很多公司,是严禁员工使用QQ的,取而代之的,就是使用MSN。当时马化腾非常紧张,可以说当时腾讯遇到的问题,比李彦宏遇到的严重多了。公司和白领不用QQ是什么概念?就是腾讯花了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学生群体,只要一毕业,就再也没有价值。而腾讯后来是怎么在和MSN这场竞争中胜出的呢?除了腾讯反应快,重视用户体验之外,就是MSN自己作死了。当时微软中国的总裁还是唐骏,据唐骏自己说,当时他们知道MSN在中国有很多问题,比如安全性,比如功能不够多(比如没有QQ秀之类的),而腾讯那边则是几天一个新花样,一周一个新功能的往出搞,唐骏当时也急,就给总部说我们也要开发这样的功能(我记得是类似于QQ秀吧?),而微软的架构是,各个国家是没有对MSN的功能更改权的,也就是说如果要开发新功能,必须美国那边开发,而美国总部的人,打破脑袋也想不通,为什么他们用的MSN需要一个可以换衣服的虚拟人物的功能,以及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功能,所以当时MSN中国的状况是,一些着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的唐骏们,眼睁睁的看着腾讯在功能上不断的创新,而自己家的MSN在美国那群老爷们的眼睛里自命不凡,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傲慢不已。当时美国总部甚至逼唐骏到了这个地步:你说你要加这个功能,可以,你说加了这个功能能够有多少KPI的提升,只要你提的出,并且做得到,我们就加。——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MSN在中国逐渐消亡,真的是逐渐消亡,它是慢慢的,大家不约而同的不用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一个那么大的产品,什么时候大家不用了,都没人知道。
阿里:阿里巴巴面临的竞争还好,当时阿里巴巴只是一个toB的电商平台,让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上面做生意的,但是后面阿里推出了淘宝,就不一样了。淘宝直接面对eBay的竞争,而eBay当时也不是好惹的,直接不允许渠道进行淘宝广告的推广,这个时候马云团队做了一个决定和得到了一个幸运,这个决定是,淘宝商家三年内不收服务费,而一个幸运是,得到了一笔钱。不收服务费的淘宝,每天烧很多钱,很快就无以为继,当时马云决定去找钱,几经辗转找到了雅虎的总裁杨致远——戏剧性的一刻就在这里,当天早晨,本身约杨致远谈借钱的是盛大的陈天桥,而当时陈天桥的总裁也是唐骏,但是不巧的是,那天早晨,陈天桥恰好身体不舒服,没有见成杨致远,而杨致远当时已经向董事会把这笔要投资给中国企业的钱要下来了,杨致远就问唐骏,如果不投盛大,你建议我们投什么公司,唐骏想了想,说,阿里。于是这样,马云拿到了一笔救命的钱,延续了淘宝的生命,保证了后来和eBay的竞争。
以上故事,听起来有演绎的成分,却都是真事。
或许你会觉得这些事情太过偶然,而且没有什么统一性可寻,似乎我的答案也在把他们企业自己的努力给排除掉,恰恰相反,任何一家企业,从来就没有不努力的,但是BAT这三家公司的崛起的偶然,其实是有那个时代的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中英两个领域,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做了几年移动互联网后,2014年-2018年我开始做海外的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世界的移动互联网与中国的区别,也理解了为什么Facebook能够在全世界开花,却恰恰在中国无法进入(实际上今天Facebook再回来,也没他什么事儿了)
首先,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出海到海外公司一样,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地化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本地化就是把产品的文字翻译一下就好,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国和美国用户对功能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此,就需要这种产品在中国进行更改,但是如果一更改,就会出现问题,那就是到底改不改,如果改的话,是美国总部来改,还是中国的团队来改?如果美国总部来改,必然会出现反应迟缓,不理解需求的问题,但是如果中国团队来改,那么改了之后的新功能,要不要和全球的版本一致?一致的话,其他国家的人会很奇怪这样的功能,如果不一致,那不就是在中国做了一个单独的版本么?这个问题如此之大,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海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解决的很好。
你会问我,那为什么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我告诉你,是因为其他像中国体量的国家,竞争不足,开发人员不足,所以那些地方的人们没有选择,只能选择使用美国互联网公司按照美国人民的需求开发的产品。我举两个国家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印度,2014年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安卓开发已经如火如荼了,而整个印度,只有2万个安卓开发人员,如此少的开发人员,连学习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基本交互和用户体验都不够,更别说还能在与海外的竞争中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互联网产品了。第二个例子,巴西,在巴西,很多人不是把Facebook当社交工具用,而是当电商平台用。我们先不管他们怎么用,这个例子说明了,正是因为这个国家没有开发实力,所以人们会选择现有的产品作为自己需求的出发点。
当然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海外大多数地区是英语系国家,或多或少都会说一些英语,所以美国的产品进入这些国家,本身障碍就小很多,但是进入中国天然就存在语言障碍,如果再加上文化,以及基于文化的变化,难度就会增加很多。
其次,中国出现能和美国互联网公司相“抗衡”的BAT,与其说是抗衡,不如说是在中国这个13亿网络群体上,生长出来的一个个“孤岛”互联网公司。如同美国互联网公司进不到中国一样,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出不去。腾讯曾经花重金在印度推广微信,效果寥寥,百度想在海外做搜索,也无善终,大概成果最好的就是阿里吧,但是大家要注意,阿里的国际化,并不是把淘宝拿到海外这么简单,他们也在做买买买的动作,阿里买了东南亚第一的lazada电商平台,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自身出去,并没有像亚马逊那么容易的原因。
究其因果,其实是一样的,当我们有了语言,文化这一堵墙,让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各种水土不服,各种无法适应的同时,我们要去到美国互联网公司所覆盖的国家,在这些他们文化上以及语言上没有障碍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障碍。
而且更难的一件事情是,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所谓的本地化,就只是中国一个国家,但是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出海,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海外不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本地化,而由于先天没有语言认同点,所以仅仅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在当地是没有竞争力的,就拿Facebook和QQ来举例子,对于印度人来说,用了Facebook,可以关注自己喜欢的美国明星,英国明星,而且语言是通的(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但是用了QQ呢?就算他能找到他认识的中国明星,问题是他也没法和中国明星聊天啊?(更何况找不到)
所以我们看到,早起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出海,几乎一水儿的做的都是工具产品,这种不需要人们有太多认同感,拿着手机就能用的产品,比如猎豹清理大师之类的,再早起的时候,确实快速的为这些公司获取用户了,问题是,这种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因为没有文化认同,没有用户积淀,这些产品也就是兴起一时而已。
最后,我刚才说的那些,都是过程,都是原因,而不是结果。互联网公司天然具备垄断的天赋,所以这道无形的墙,双方都在努力打破,而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最先打破这堵墙的,不是这些可以和美国互联网公司抗衡的BAT,而是以小米等为首的有“互联网基因”的手机或者硬件公司。比如在印度,小米,一加等手机倒是有很多人使用。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一个苗头,这意味着虽然有语言,有文化,有本地化的问题,但问题总是要被解决的,有这么一些公司,还是在努力解决问题的。
说到这里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在中国才出现了在体量上能和美国互联网公司抗衡的公司。这里稍微做一下解释:
第一,互联网公司要能存活,重要要素就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既包括硬件网络,也包括开发人员。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早期,整个世界来看,能够同时满足网络硬件环境很好,开发人员很多的国家并不多,在当时世界上,主要以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为主
第二,而一家互联网公司要能够盈利,与用户基数也是分不开的,而在当时的世界上,既有用户基数,又有网络环境,还有开发人员的国家,数来数去就只有美国和中国了。(欧洲原本有机会,但是小国太多,给冲散了)
第三,在前两个原因下,文化和语言造成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快速抄袭这一模式可以成功。这点很关键,因为如果没有文化和语言差异,那么中国即使有这么大市场,人群,网络环境,开发人员,那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必须做和美国互联网公司做的方向不一样,也就是独立创新。而不抄袭的独立创新这件事情,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并不擅长。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擅长的是拿别人成型的一条路,但是在本地快速改进,最终拥有自己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创新都变得很奇怪。
所以,回到题主的题目:“世界都被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占领了,为什么中国却出了可以与之抗衡的BAT?”,这个原因既不值得我们自豪,也不值得我们妄自菲薄。中国出了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自然与我们的特殊环境有关,但是仅仅只有特殊环境,没有这么多人才以及公司的努力,这些环境最终还是会被打破,我们最终用的还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认为我们有了能与美国抗衡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就在世界上有多厉害,我们的互联网公司,只是在中国厉害。
认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今天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的一个诡异的现状:互联网公司,原本应该是最不受地域限制的,最应该率先冲出国门的,可是今天却变成了几乎中国最后一个走出国门,甚至很多互联网公司今天还没有走出国门。在传统的老干妈,辣条,枸杞都一个个成为老外们不断尝试的“东方产品”的情况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却在“闭关锁国”,这不能不值得我们冷静的思考:到底是能力上无法走出国门,还是觉得中国的土壤更加舒适,抑或是以开放为自我认知的互联网公司,骨子里其实透着封闭?
我是江南沐雨,《众神聊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