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疆域辽阔,而如果不算边疆地区,清朝设有八大总督,以及不设总督的河南巡抚、山东巡抚、山西巡抚。这八大总督是:
辖区包括河北省、京津、内蒙古中南部的直隶总督。
辖区包括甘肃省、陕西省、宁夏的陕甘总督。
辖区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的四川总督。
辖区包括云南省、贵州省的云贵总督。
辖区包括湖南省、湖北省的湖广总督。
辖区包括广东省(当时包括海南省)、广西的两广总督。
辖区包括福建省(当时包括台湾岛)、浙江省的闽浙总督。
辖区包括江苏省(当时包括上海市)、安徽省、江西省的两江总督。
八大总督加上三个巡抚,清朝共有11个总督或巡抚辖区。这11个辖区对清朝来说都非常重要,没有轻重之分。但如果一定要挑出两个最重要的,按清朝人的说法,则是北直隶、南两江。
北直隶好理解,国都京师就在直隶辖区,天子根本所在,能当上直隶总督的都是皇帝绝对信任的。但京师有一个劣势,就是太偏北方,周边地区都不是盛产钱粮之地。京师附近所需的钱粮往往都要从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调集,这三个省属于两江总督辖区(闽浙总督下辖的浙江也是钱粮重地)。
两江总督辖区的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设直隶。明成祖朱棣推翻建文帝后建都北平,新设直隶,原来的直隶改称南直隶。明朝虽迁都,但钱粮主要仰仗南直隶。清朝入关后定都于京师,非常重视明朝的南直隶辖区,毕竟这是朝廷的钱袋子和米袋子。不过清朝最早设的不是两江总督,而是江南河南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四省,时间是顺治四年(1647年)。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苏皖还没有分家,称为江南省。
河南和江南省关联不大,于1649年划出江南河南总督辖区。剩下的江南省和江西省,统称为江南江西总督,也就是江南省和江西省都设有总督。因两省的首字都是“江”,故称两江总督。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将江南省划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两江总督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两江总督的全称是“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
清廷把这三个省整合在一起是有原因的。江苏在当时称为虎踞龙蟠之地,带山海而扼湖广、中原,襟带长江入海。安徽在当时称为楚吴交界之地,西与湖广相接,东接南京所在的江苏,北扼中原,南抵长江,战略形胜之地。江西则称为东扼吴楚闽浙,西控荆楚,南达南岭。三省连在一起后,北界接山东,距京师不远;西界接河南、湖广,南界的江西则夹在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之间,相当于朝廷在这五省中砸进下一颗钉子,可控视五省动向,以稳定东南局面。
另外就是经济问题。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都是土地肥沃、河湖众多的渔米之乡,不宜分而治之。将三省整合在一起,由朝廷控制,可以有效保证三省的钱粮为朝廷所用。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虽属两江总督辖区,但他们各省内都有自己的巡抚,主管民政。两江总督在三省的存在基本上以军事为主,略类似于后来的大军区制。辖区内的提督、总兵都要听总督的调遣,总督控制辖区内绿营兵的调动权。同时,总督还有监管藩库的权力,新总督上任时都必须去查藩库,不去都不行。
因为江西在三省中不处于主流位置,有人呼吁江西单独建省。清道光十年(1830年),军机大臣托津认为江西不应该再受两江管辖,应该单置总督。反对意见则认为江西夹在五省之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且江西兵力少,必须依靠江苏和安徽。最终道光帝听进了曹振镛等人的意见,拒绝了托津分两江的建议。
不分两江其实是对的。江西是朝廷的重要粮仓,单设总督,还要多一些管理成本,实无此必要。再者,如设江西总督,万一总督捅出什么漏子,朝廷还要花成本进行善后,不如由两江总督管辖。
清人说直隶管兵,两江管钱粮盐,是很有道理的。每一任两江总督都知道自己来两江是干什么的,一言以蔽之:为朝廷搂钱(粮、盐、漕运)。清朝设漕运总督,漕运总督衙门就驻在两江管辖的江苏淮安府。漕运总督和两江总督在漕运这一块的职能有时候是交叉的,比如漕运总督如果空缺,就由两江总督代理漕运总督。清朝后期,与洋人的交往增多,朝廷设了两个通商大臣。大家所熟悉的是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比如著名的李鸿章。其实还有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南洋通商大臣,就是由两江总督兼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