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提问不够严密。第一,八十年代从80年到89年的家庭收入,变化很大。如果85年以前个人收入30元还说得过去,85年以后,还有个人收入30元的吗?保姆都40到60元了。

第二,30元是一家人的收入,还是一个人的收入?


第三,如果是农村一月30元,另当别论了。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生活水平确实很低。

我们主要是温饱。八十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还特别提到中国人的口头禅“你吃了吗”?


称赞中国能有温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八十年代,我们的消费水平是很低的。

公交车几分一毛。就这个支出,很多人也是能省就省了。

一袋50市斤的面粉8元,这是一家4口人人的很大开支了。剩下的都是次要的。

你算算账,一个月能花多少钱?


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如果以一袋面粉为基本指数,其他各项开支加起来,大约15元足矣,不能再超支。

这样,一个月,大约积攒5元左右,以备急需。


所以,八十年代初,30元养活一家人,就是这样的生活。

如今,一个人收入3000元,养活一家四口人,如果保持最低生活水平,也是可以的。

我们以没有住房压力和负担为例。


现在,基本生活成本吃的比例很小。例如,一袋面粉100元左右。油盐酱醋各项生活必须,平均每天30元,一个月大约1000元内。

交通费、话费200元以内,以上基本生活费全部加起来约1500元以内。

还余1500元,要么加大消费,要么积攒备用,或者主要给孩子消费。

以上我们说的是最低生活成本,不是必须就这样生活。


当然,今天的消费和收入差别很大。你一月3000元,还有收入不到3000元的,也有3万元的。

个人收入大约平均4000元左右。如果一个人3000元,独立生活,不要攀比,完全不会那样困难。

如果收入不高又要大手大脚的花钱,那就没谱了。

现在,参加工作收入5000元,还问父母要钱化的人也不少。

像这样没有量入为出的计算花钱,多少够用呢?

当然,我们也看到,3000元的收入对于今天较高消费来说,确实很低。但是国情如此。

比如,人人必备的手机,有5000多的,也有500多大的。


你收入只有3000元,还要使用5000元代手机,不但要两个月的工资,还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如果买一只1000多的,不就没有压力了?

中国绝大部分人的收入,就是3000元左右。如果夫妻都是3000元左右,那么一家的收入是6000元左右。

即使这样的家庭收入,在低收入群体中也不是很多。

所以,对家庭收入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要盲目攀比。

只要齐心合力,兢兢业业过日子收入低,也可以过得快快乐乐。

七十年代,我的一个同学,他们家只有爸爸一人工作,幸运的是他爸爸收入70多元,属于高工资,相当于今天15000左右。


但是,一家七口人呢!平均一人一月10元多一点!

但是人家过得一点也不紧巴巴的。经常欢欢喜喜的。吃的穿的都不是很差。

家里只有一个女儿是老大,六个儿子,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

女儿和妈妈共用一套衣服,也就这样过来了。孩子大了都工作了,家庭一下更好了。

最佳贡献者
2

这就是水涨船高,物价在猛涨,人民币的贬值现在收入多,你花销也多,反而还入不敷出,。

我是六七十年代的人,所以也见证了每月工资几十元,到现在几千上万元整个过程,人民币从最早一分至最大拾元到现在的一百元的纸币,

在七八十年代,工人呢,教师的工资也就是十多元到三十几元不等一个月,那个时候一个人的收入也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在哪个年代买日用品,日常生活用品,也就是一分分钱计算,那个时候身上随时有十元钱,那就是算个有钱人呀,记得在八几年我们读书那个时候,初中的时候下馆子炒个菜就是两毛钱记得在八几年我们读书那个时候读,初中的时候下馆子炒个肉菜就是两毛钱,饭也五分钱打一大碗饭,所以在馆子里面吃,一顿下来也就花三毛钱左右,可以吃个酒足饭饱。

而且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学费小学也就是一块2块钱,初中那个时候最多就是八元。

记得在九几年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结婚,办几十卓的酒席,也就是花几百千块钱左右就可以非常的热闹喜庆了,当初我结婚就是卖了两头猪就把这个婚礼就办好了。



而现如今,虽然每个月有五六千,三四千的收入,但是还是感觉钱不够花呀,而且上街随便买点东西,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块的而且花钱买不到什么点儿东西,就是想去吃个火锅,有个两三个人动辄就要吃几百块钱,更不要说是去什么大酒店一顿饭就是几大千块。

所以说现在啊,虽然每个月有工资五六千,但是感觉的还是不够花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要想存钱买套房,那真的是感觉啦压力非常之大呀,买了房子就得当一辈子的房奴。

3

这个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今天再啰嗦一次。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参加工作的。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三年学徒期的月工资分别是18元、28元、32元。现在听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样的工资能养活人吗?能!而且活得有滋有味。就拿我第一年的工资来说吧!每月18元的工资我是这样分解的:10元钱作伙食费及零用,3元钱作为儲蓄,另外5元钱单位领导要求我们寄给父母用。钱虽有点紧,但真的够用。

说实话,当时国家给我们的工资并不高,但福利还真是不错的。就说住房吧!在三年学徒期内,员工都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那是不收费的。学徒工出师后,如果要结婚,单位也会分房子,也是不收费的,只是水电费由个人承担。如果单位年轻人多,房子需求大,那就排队等房子结婚。这样,单位领导的压力就大了,想着法子给员工盖房。再说医疗吧!那时候的员工生病根本不用担心,门诊和住院费用全部由单位报销,所以光医疗费就能为每个员工省下了一大笔钱。有人会问,一个月每人不到10元的生活费怎么够呢?吃食堂。每个单位基本上都有食堂,而且要价廉物美,绝对不允许食堂赚钱,就是赚钱了年底也要拿岀来“加餐”,吃光喝光。

这是我亲身经历过事,也许我服务的工作单位是物资部门,生活福利稍好一点,但绝大多数的企业厂矿都还是不错的。在我的头脑中,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辈子有了这段经历,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至于现在年轻人的工资几千元或是更多,日子还过不好,原因太多了。我啰啰嗦嗦说这么多,就是想有一个对照,见仁见智吧!

4

我从1969年上小学一年级到1975年小学毕业每学期只交5毛钱书本费,学费全免,1975年至1977年初中毕业每学期书本费一块五角,77年至79年高中毕业每学期书本费学费一共三块五毛,80年上省中专没有学费住宿费等,另外每月助学金14元再加一块五毛副食补贴共15元5角,除伙食外还略有节余。

82年参加工作基本工资34.5元,当时在基层要实习一年,同工人一起参加劳动,有中夜班补贴,加粮油和副食补贴加奖金每月大约有65元,平均每月存45元。86年结婚,一整套捷克式家俱只花了不到400元。87年添置了一台17吋彩电,88年添置一台熊猫牌双卡收录机,双缸洗衣机,89年添置一台蓉声牌电冰箱。当年月工资涨到近90元。

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经历了社会的大变革,单位也从国有变为民营,虽然现在月工资收入有一万多块,但是说实话,总觉得没有那个时候生活得轻松、开心、幸福。那时搞工作是那么地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5

那时相对于现在就是低工资,高福利。看病,上学,住房,交通,几乎花不了什么钱,物价很低,早点老豆腐4-5分一碗,豆浆2分,排骨汤,鸡汤馄饨9分钱。登瀛楼的高汤馄饨才1毛2分钱一碗。公共电话4分一次。人们生活虽然物质上差些,但精神上是富有的。工厂到时开工资,不欠钱。记得有邻居家因为月底经济上比较紧张,我母亲就借钱给她家,一般5~10元,人家一开资就把钱还上,邻里关系很好。邻居家外出,因有好邻居在院里照顾,很多家连门都不锁。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

6

做为一个老人,觉得还是有责任把历史事实说给大家听听。

题主说八十年代三十元工资并不准确,因为八十年代工资已经涨了。

比较准确的应该是七十年代。

我和老伴(当时都是年轻人),一个是技术员,技术14级,每月46元。一个是二级工,每月36.85元,十六年未调过一次级。

除养活自已外还养活一儿一女。生活可以满足基本需要,每月还可以有十几元积蓄,存一年可以买“三转一响”中的一件“大件”。

那时的基本生活费用的确不高,因为没什么高消费,吃吧,四个人一个月四张肉票,每张半斤,只好星期天打个牙祭,平时吃点青菜,油也得省只吃,因为一个人也只有半斤供应,吃完了就没法炒菜了。

穿,一年一人有多少尺布票限着(具体数记不清了),小孩要长个,都给他们了,大人嘛,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住,公房,每月房租水电费两块五,从男方工资里扣。的确很省,但是一家四口住一间十二平米,吃喝拉撒全在这里,又是卧室,又是客厅,又是厨房。解手到马路边上四处透风的土厕所去。

夏天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因为蚊子多还要挂蚊帐,半夜热到孩子起来呕吐。

行,基本靠走,去火车站才坐公汽。去目的地要是既有火车又有轮船,基本上选船因为便宜些,比如去上海,坐船四等舱九块五,三等舱十六块。坐火车要二十多块。

篇幅有限,只能说说衣食往行。至于什么电视机,电话、洗衣机、冰箱、电脑、智能手机、摩托车、电梯房……那都是以后一步步走到现在走过来的。

把那时的生活说清楚了,其他什么一切都清楚了,我想。

7

那个年代物价稳定,生活物品便宜,住房看病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免费的。

现在没有不花钱的地方,而且物价飞涨,能跟以前比吗?

8

“八十年代三十:元能养一家人,现在三千养不了自已。这个问题确实这样,为什么呢?先说八十年代三十元。那时吃自家打的粮,住自己盖的房,穿自己做的衣。一般都在家劳动,若推荐进厂工作,厂里管吃管住,结婚分房。生活没压力。再说物价低,鸡蛋二分,大肉四角五分一斤,面粉一角七分八。一包烟八分,好烟三角一包。那时手里拿三十元真牛,感觉富的流油。现在每月三千元,租房一千多,每月吃一千多,别说买衣服,干别的了。确实现在每月三千年青人养不了自己。

9

现在钱是多了,但是物价也跟着上涨,所以现在的3000元钱和以前的30元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以前的福利待遇比较好,在工厂上班住房都有分配,生病住院也花不了几个钱,读书上大学还有生活费发,不过当时的物质条件相对差一些,加上没有攀比的心理,大家都过得比较勤俭节约。

现在的话房子需要买,看病花钱也是个大头,小孩子上学受教育,各种各样的培训呀补习班呀,都是一笔比较大的开支,像工薪阶层买一套房子基本上把家里几十年的积蓄用完了。所以,虽然工资比以前高了100多倍,但是实际上大家过得还是很累,加上大家的攀比心理也比较重,贫富差距也日益拉大,所以心理负担也比较重。

10

老金1955年出生,下有4个妹妹。从懂事起,我们兄妹4人都跟妈妈。妈妈小学教师,工资41.5元,爸爸是县财政局干部,工资54.5元,但很少回家。

据妈妈说,因我爷爷在我爸爸7岁时即早亡,大我爸爸10岁的大伯父对爸爸的成长是有很大功劳的,所以我爸爸的工资每月要给奶奶与大伯父(他有8个子女)一家,很少给家里钱。外公外婆去世后,妈妈最大,我有5个阿姨,5个舅舅,其中三个舅舅很小,未婚,妈妈还接济他们(因为是地主成份,从来不敢回娘家,只寄钱,直到1970年前后,才见到舅舅阿姨们)虽然舅舅都是入赘,也花不少钱。妈妈非常勤劳(她教的班级曾经获得全县第一名,任过学区团委书记,后来大约56年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才被免了)带着我们四兄妹,自己种菜、砍柴,养鸡鸭兔(多的时候"存栏数"有三四十只,从来没有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了),全部衣服自己手工缝。还接济村里的贫困学生和家庭。我们兄妹都认为我们过着比较宽裕的生活。

我们从1960年回老家小学,到1970年底我爸爸被下放,妈妈随调到全县最偏僻的公社任职,妈妈给我看她10年来记的帐本:被村里借去的钱达511.4元!大的5元,最少的的5分,直到10年前我回老家,还有一个神智不清的婶婆拉着我的手说欠我妈妈的钱,说我妈妈是大好人!她的儿子成了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了。

1975年,国家开始调工资,爸爸妈妈各调高一级工资,因爸爸工资在公社属高的,他主动让了名额,但不久县里又补调给他了。此后调工资比较经常。

1980年,我爸爸调回县里,妈妈也调回县实验小学,用节约的钱买了一块地,花了650元钱,我们兄妹(妹夫)属于基本自已动手找材料,干粗活,至1983年,一座四层楼15间房共花约1.3万元。因有土墙木板地板,后来成了危房拆了。留下地基现在据称可值300万元!

我们兄妹因感念妈妈一生辛劳,至今舍不得把地基卖了,现在借给一个朋友用地基后面的地道做酒庄!

妈妈1975年下半年得了胆囊炎动手术,因胆管不通弥漫全身,高烧持续两周昏迷不醒,后来野营拉练的军医会诊急救开第二次刀后,又送福建省立第一医院动第三次手术,前后住院三个多月,我爸爸请全假陪护(我在师范读书,家里不让我知道),到省里开刀时,学校派一个福州籍老师陪护,全部医疗费约1200元(含救护车送到福州,那时救护车往返需二天),全部公家报销,所有的转院手续之类无需自己联系,全部县人民医院全程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那时走到哪里,还都算生活比较好的,感觉每歺都有鱼或肉,因为我们自己养了鸡鸭兎,还经常自己抓鱼抓泥鳅(那时河里田里很多)。兄妹四人全上大学也从来没有申请助学金。

现在很清楚了:为什么那时的钱那么值钱,主要是住房、医疗、上学基本上不花钱!农村儿童上初中开始就可以申请助学金。我最困难的中学同学四年的助学金每月8元,他可以给家里5至6元(家里带米和咸菜到学校),读师范每月发生活费18元,困难的还可以申请助学金。其实18元已经足够花了!

这就是为什么原来30元钱(其实还有很多18元养全家的:民办老师、代课老师、学徒工等)可以养全家,现在3000元养不了自已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