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渊从3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4个月,到正式称帝还不到一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很大程度上当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

李渊一路进军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才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但是这样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成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军阀政权,朝堂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分割完了。

所以李渊才任用次子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最初目的也正是为通过他,来吸纳那些朝堂上容纳不下的全国各地的英才与利益集团。是以才给李世民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 未必不存着统一后再把这个本与皇位无缘的儿子当临时工舍弃闲置,其属下卸磨杀驴的心思。

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

岂知李世民能力太强,野心太大,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关东豪杰归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李唐皇族与李渊岂有半点忠诚度可言?

可参看尉迟恭事变当日杀李元吉、囚李渊表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当场屈服,多半跟着李建成、李元吉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此人正是李世民自关东招降纳叛而来,收为亲卫大将。与之类似的关东群豪甚多。他们与其说是降伏于大唐,不如说更多是降伏于秦王。对李渊这个皇帝的忠诚,怕未必比曹仁许褚们对汉献帝的忠诚更高。

天策府猛将:尉迟恭

就连玄武门之变的李靖李绩两大军中巨头,竟然对“亲王谋皇位害太子”这种大逆不道行径,持所谓“中立”态度,其真实意向可想而知。正因对他们来说,李世民同样比关陇本位的李渊更能代表其利益。

卫国公:李靖

这才是李渊早已经下场与李世民为政敌,却迟迟不能武力解决他的根本原因,此时两人父子亲情早已淡漠无比了。一切不过是利益与局势所致。

杀李世民一个人,对李渊或许不算很难,但要收拾他死后的烂摊子绝非异事,所谓的皇帝诏命,李世民的天策府谁也不会当回事。如果只会杀人却没有事后收拾局面的把握,如魏孝庄帝杀尔朱荣那样,并不叫果决、只能叫鲁莽无谋。

因此历史上李渊才会扶植李建成,打压李世民,软刀子割肉,分化其部属,力图政治解决之。

如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借题发挥,忽悠了李渊上当,甚至更阴谋论点,就是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和杨文干身边的人搞出这场乱事。

至于「李渊许诺李世民平乱后当太子」云云,要信李世民在历史书上的胡扯,干脆就连他是被逼无奈才“周公诛管蔡”,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一块儿信得了。

最迟至武德六年,由太子李建成而非李世民出征刘黑闼起,李渊便开始着手遏制李世民集团权势,加入了李建成一方;那以后的数年,李渊与李世民与其说是君臣父子,不如说是定要分出输赢的政敌;

太子:李建成

之所以不似皇帝对通常政敌那样雷霆霹雳,而力图通过和平手段来化解其争位行动; 这也并非因为李渊的心慈手软或是父子情深,天家无父子,政治家怎会将亲情看得多重?

而是因为武德年间,李世民的天策府势力之大,竟可以与东宫太子并行行文号令唐朝各地官府;李世民身兼诸多政府加官,其权势更远超一个正常皇子亲王所应得;

这一切并非是李渊对次子无节制溺爱所制,也不单是为酬其战功,而是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借机招降纳叛、不断培植自身势力,早已经到了势大难制的地位。

李世民的势力根基、支撑他和李渊对抗的根本,就在于收拢了这些非关陇势力的精英人才。他们迫切需要在新帝国政治舞台从关陇集团虎口夺食,是以选中了李世民这个代言人。

李世民的能力足以让关东群豪们折服,他们更坚信追随李世民前景远大,因此天策府一时谋臣如云,猛将如虎。

若想强行用武力解决掉天策府实力,便意味着大唐朝廷的空前动荡,若不能成功斩首,而让李世民及其党羽逃出长安成外,唐朝江山分崩离析,再打一场大规模内战,而各方群雄趁势而起,亦非危言耸听。

从开国君主与李唐皇族族长的双重立场,从李渊的角度设身处地,确实很难下定这个决心。

毕竟这等于要一次性大清洗大半个唐朝开国功臣集团,这是连后世朱元璋都未必能成功做得到的。看看老朱对明初功臣集团是怎么分化瓦解、依次打击,循序渐进历时数十年,才大算功告成。

何况当时天下刚平,人心未定,突厥年年寇边,李渊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关中,迁都襄阳,此时开启内战,其巨大代价李渊承受不起。

到了此时双方都早已是骑虎难下,不解决掉天策府这个畸形怪胎,唐朝政府的政治体制的正规化就根本无从谈起;而对天策府的任何削权行为,都必然遭致李世民集团的剧烈反弹,让朝局更加动荡。

李世民竟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从其短短数日后便接管中枢,没有大的反弹可知,天策府势力之大到了什么程度,之前的一时隐忍,也不过是其策略与假象罢了。一如他在沙场中对决宋金刚、刘黑闼这些劲敌,所惯用的“避实击虚”兵法。

天策上将或许玩政治玩不过老谋深算的老爹,可是当他将卓越的兵法化用到政争中时,李渊便万不能敌了。

唐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以牺牲李渊的权柄与自由、及其二子十孙,几千将士性命为代价,避免了一场规模更大、程度更激烈的内战。更让天策府集团整合到唐朝政府中枢,对李唐社稷、天下百姓而言,亦算得上不幸之万幸了。

最佳贡献者
2

并不是李渊容忍李世民手下拥有能臣猛将,而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胜利后,大肆“修改”史官记录,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全面地看到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的创业事迹及其属下事迹。换言之,并不是只有李世民拥有能臣猛将,而是我们毫无机会看到关于李渊及其另外二子的手下能人了。质言之,并非李渊容忍秦王李世民做大而无所作为,而是在李渊手里,依然有能臣猛将可用,至少在李渊、李建成看来,他们手里的能人也可以抗衡李世民

但李世民能够修改史书,却无法修改干净史实发生的全部痕迹,近现代以来的唐史研究,大抵根据史书中未被删改干净的痕迹,通过专业的推理考据功底,还原出了武德年间政治斗争的原貌,寒鲲在这里简要概述一下。

在武德初年,刘文静曾经过早地表露出支持李世民的倾向,并与李渊亲信裴寂发生冲突,最终刘文静被李渊处死,唐史研究者黄永年先生便主张,这是李渊对李世民的一次政治警告。从这件事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李渊通过裴寂对于武德年间朝政的掌控力是充足的,也可以看出李渊对于秦王结党的零容忍态度,即便是刘文静这种在太原起兵就跟随的老部下。

至于武德前期,因为“太子留守”传统皇室习惯的羁绊,导致李世民在外掌军机会增多。李世民借着围点打援消灭夏、郑二王的势头,吸纳了大量关东人士到自己的秦王府之中。但李渊也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继续扶持太子李建成,在武德后期派李建成与李元吉频频领军,虽然来不及像李世民那样大量招募关东人才。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无论关陇人才,还是关东人才,太子府与齐王府也拥有如同魏征、王珪、马三宝、薛万彻、冯立、谢叔方这样能臣猛将

李渊既然在称帝之初就明确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那么李建成的利益已然与李渊绑定在了一起,齐王李元吉无论其动机如何,在斗倒李世民前,都不可能背叛李渊-李建成这一利益联盟。所以,扶持李建成,纵容李元吉,本身也是不容忍李世民做大的表现。

再结合,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所能控制的王府卫士仅仅占长安城全城武装力量的一小部分,以及李世民所发动政变的突袭性,以及见到主子人头前对秦王府造成严重军事威胁的冯立、薛万彻、谢叔方所部人马。可以看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以及处于一个被孤立了的政治地位,这就是李渊李建成联手不容忍李世民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放大了秦王府文武人才在民间的高大形象,那就是《隋唐演义》,这部脱胎于宋元戏曲、成型为明清小说的作品,用文学夸张的手法,以及简单的善恶两分法,极力渲染了秦王府人马的英雄豪杰属性,这才造成了大家印象中秦王府能臣猛将远多于李渊嫡系、太子党与齐王府的假象。

3

李世民手下的能臣猛将大多来自于敌人的阵营,李渊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存在所谓的“容忍”,而且最开始,很多猛将都是被李渊任命为李世民的府将的,到了天策府时期,李渊对他们的存在是默许的,但到了后期(大体为624年之后),李渊意识到了李世民的野心,于是又默许李建成挖空李世民的忠实追随者,来捍卫太子的利益。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一直以为他是能处理好太子和秦王之间的关系的,也并没有失去对李世民的控制,但李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亲自点燃了李世民的权力欲,本为稳固大唐的政权,却惹来了兄弟相残,父子失和。

李渊在晋阳以三万之众起兵,却在四个月内攻下了长安,一年之内登基为帝,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李渊背后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起源于西魏的宇文泰设府兵制,隶属于关陇集团的成员出将入相,不管是北周、隋还是李渊刚建立的大唐,本质上都是关陇集团建立的政权,类似于皇帝轮流做,朝代更迭并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关陇集团成员来做皇帝而已。而且关陇集团始终牢牢把控朝政,实际上就是和皇帝争权。李渊建立大唐离不开关陇集团,但他又不愿意完全受关陇集团摆布,所以,他必须寻找新的力量来与之对抗。

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渊显示出了一个当政者的宽广胸怀,除了强悍的起义军领袖投降后被他处死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降兵降将他都来者不拒,且给予礼遇,很多将领准许带领原先的部队。而对于打了胜仗的队伍,李渊更是不吝啬奖赏。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兵源,为大唐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尤其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并不断取得胜利,俘虏了大量的敌军,也有很多在乱世中寻找明主的赶来投降。但是在当时除一部分人是真的想投到秦王府中之外,大部分都是降唐,是由李渊来处置的。李世民做为当时战功最盛的亲王,是李渊最为依仗的将帅,自然很多猛将都被李渊放到了秦王府中,当然也有一部分仅仅是跟随李世民打仗,并不属于秦王府,而太子李建成多数时候要么学习处理内政,要么在防御突厥,所用到的猛将自然要少一些。但和李世民之间也不会有太大差距。

所以为了取得天下,坐稳天下,李渊吸纳了很多能臣猛将,让他们分别跟着太子和亲王们。而到了621年李世民虎牢关一战后,局势被打破,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开天策府,置官属,这等于给了李世民更大的权力,那些跟着他打仗的猛将不再只属于大唐,而被李世民安排进了天策府,正式有了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政治势力,而李世民还有更大的野心,他设立了十八学士,等于是天策府聚集了文臣武将。最开始,李渊是默许的,因为若能形成山东集团,对关陇集团也是一种掣肘,但他忘了权力可以让人疯狂,有了天策府的李世民也有了称帝的野心,而天策府众人也都想在权力争夺中分一杯羹,于是派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要么太子李建成,要么秦王李世民。

624年杨文干事件让李渊看清了李世民的野心,李渊不会废长立幼,他是想着让李世民经营洛阳,做一个藩王的,但他到底天真了。李建成开始有步骤的挖走李世民的拥护者,而李渊也默许了,于是天策府中很多的能臣猛将被调离李世民身边,以此来瓦解他的势力,只是派系早已形成,李建成的做法不过是让李世民的政变提前了而已。

另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身边多能臣猛将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当时很多还是效忠李渊的,而且李建成做为太子肯定也有不少能臣猛将,之所以大多不显于后世,不过是李世民胜了以后,只重用了其中的一两个而已。

4

李渊能够容忍李世民手下众多的能臣猛将,主要是因为李建成手下有更多的能臣猛将。

只不过,因为李世民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李建成手下的那些能臣猛将,除了魏征等少数人被大家熟知之外,其他人大都变得默默无闻,以至于我们在看这段历史时,才会发出“李世民手下有如此多的能臣猛将,而李建成却只有魏征等数人”的感慨。

其实,大家可以细想一下,如果李建成手上真的没有众多的的能臣猛将,没有足够的实力压制李世民,李世民又何必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世民靠突袭取胜,这本省就证明他的整体实力其实是稍弱于李建成。否则,如果李世民真的一家独大,李建成面对李世民,恐怕就会和后来的李成器面对李隆基一样。总而言之,虽然我是嫡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但也绝不敢和李隆基去争夺皇位。

所以这里,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李建成所拥有的军政势力。

首先,李建成为代表的东宫系统,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号,而是一个庞大的军政机构。

东宫系统,最重要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的主管官员是太子詹事,太子詹事是正三品的官员。正三品的品级虽然看似不高,问题是,在隋唐时代,帝国的宰相,通常也就是正三品。所以单从职务来说,太子詹事是完全可以和帝国宰相平起平坐的。

其次,东宫的詹事府还拥有非常大的实权,它掌管着东宫三寺、十率之政。其中,三寺主要是指家令寺 、率更寺 、仆寺,这三个职位的主管官员都是从四品。十率是指太子左右率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太子左右内率府 ,其主管都是正四品将领、副主管都是从四品将领。

从这层意义上说,太子詹事府里面光从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有近三十个,至于从四品一下的文武官员,就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魏征,他在东宫系统中的职务是太子洗马,这个职务的官阶是正五品!换句话说,魏征在李建成手下,其地位其实是排在三十名之外的。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王珪,这位贞观初年的大唐宰相,当初他在李建成手下时,职位只是太子中允,也不过是个正五品而已。

还有名将薛万彻,李世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其中这个万彻,就是指的名将薛万彻。而这位薛万彻,最初也只是李建成的手下一个从四品将领,东宫地位在他之上的官员,至少还有20人左右。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建成手下其实也是人才济济,以至于魏征、王珪和薛万彻这些能臣猛将,都只能排在二十名之外。

当然,詹事府只是东宫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除了它之外,还有一个叫做左春坊的部门,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实在不够拉风,甚至有点莫名其妙。但这个部门,绝对是非同小可的机构,因为它是独立于东宫詹事府、且与之地位对等的机构。

左春坊的主管官员是两个左庶子,其官阶都是正四品。这个左庶子职务,可能听起来不够拉风,而且也有点莫名名其妙,但其实呢,这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个职务。因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入主东宫,两个左庶子分别是长孙无忌和杜如晦

与此同时,在左春坊之下,还设有六个局,分别是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和宫门,其中每个局的主负责官员均为从四品,副负责官员为正五品。当时魏征的太子洗马,不过是司经局的副主管之一而已。

另外,既然有左春坊,那自然就有右春坊。右春坊是一个与左春坊完全对等的东宫机构。右春坊的主管官员,是两个右庶子。李世民入主东宫后,主管右春坊的两个右庶子,分别是高士廉和房玄龄。当然,右春坊之下同样也设有六局。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建成的东宫系统究竟有多庞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宫系统中的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它就是小而化之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而太子詹事、左庶子、右庶子,就是小而化之的中书令、侍中、中书令。

换句话说,东宫系统完全就是中央政府的缩小版。

不仅如此,东宫系统还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首先东宫本身就拥有着非常可观的东宫卫队,也就是所谓的十率,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东宫的禁军;其次,李建成后来对此并不满足,于是他又私自招募了2000名骁勇善战的勇士来加强东宫的军事力量。

事实上,正是因为东宫的军事实力太强大,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突袭斩首,但是面对东宫将士的反击,秦王府军队根本招架不住,以至于支持李世民的将领敬君弘、吕世衡都在战斗中被杀死。

好在关键时刻尉迟恭将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扔了出来,这才让东宫军队军心大乱而逃亡。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应该能够知道,当时李建成的实力有多强大。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李渊才全力扶持和培养李世民,允许李世民招纳众多的能臣猛将,甚至让李世民的秦王府拥有和东宫一样强大的实力。

李渊的目的,就是其他用李世民来制约李建成。因为,如果没有李世民来制约李建成,那李建成一个想不开,直接玩起提前抢班夺权的大戏,到时李渊又该怎么办呢?

5

虎牢关一战,奠定唐王朝的统治地位,也让李世民的地位声望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候最头疼的就是李渊了。对于李世民他实在封无可封了。李渊也是一个传统的人,废长立幼,自古乃取乱之道。这一点他深信不疑。所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他应该是从未想过要动摇的。所以他为了嘉奖二儿子,特赦了老二一个官职:天策上将。给他创办天策府,而且许李世民自制官属。讲道理,李渊的帝王权衡之术不到家。他不懂得,权利只会助长人的野心而不会让人知道收敛跟感恩。

那么,为何李渊容许李世民坐大呢。想来,一是他实在是不舍得冷落李世民,怕寒了儿子的心。二是,或许他想让李世民成为一个合格的藩王吧。让他历练历练有利于将来治理好藩国吧。当时李世民还兼任陕东道尚书令,我估计李渊有意让李世民就藩洛阳。

虽然李世民手下有能臣猛将,说到底他们的光芒并不显,都被李世民遮盖住了。文臣如房谋杜断,武将如玄机甲军将领尉迟恭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李绩史大奈这些人都处于李世民光环之下。而真正的开国功臣应该是裴寂刘文静李靖李孝恭李道宗等人。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李渊心腹。而另一方面,太子府也照样人才济济,起码文有魏征武有薛万彻,因为舞台的关系,两边实力谁强谁弱还真不好说呢。李世民虽然有东部的兵权,但是天下整体是掌握在李渊手中的。李世民如果真的造反是毫无胜算的。所以李渊想的是慢慢筹划吧。

只可惜,李渊空有安排,李世民做事却雷厉风行,迅速斩杀李建成,控制李渊,斩首行动太过成功,李渊的如意算盘白打了。或许,李渊如曹操秦始皇一样,认为自己春秋鼎盛,有的是时间慢慢筹划。

6

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李渊还需要李世民(带着手下的能臣猛将)给他干活,或者说为朝廷国家干活。二是李渊下不了决心去面对解散秦王集团可能导致的后果,他觉得烂摊子不好收拾,可能会引起大动荡。

武德后期,李世民集团与李渊李建成等正统高位者矛盾斗争激烈以后,很多所谓的“论史者”印象里那段时间他们几个都忙着政斗宫斗,你告我恶状我灌你毒酒之类。其实认真看看史书就知道,大家都没闲着,一边搞经济政治制度建设,一边也还在打仗,年年打月月打。

天下都统一了,还在打仗?对,在打,主要是跟突厥等塞外游牧民打。开国前期,李渊主要是用送钱送女人称臣哄好话的方法来对付突厥,使其不全力大举入侵(但是每年秋天仍然要守一守的)。中原统一以后,老这么送钱装孙子,人老李家不干,于是两边开始大打出手。

大打出手,经常是李大李二两兄弟全都出去各领一军,但是每回都是李世民去顶由突厥大可汗亲自统领的绝对主力。颉利可汗往哪边打,李世民就往哪边顶,偏师骚扰部队留给李建成去对付,回回如此,绝无例外。

所以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因为他指望着李世民去打硬仗啊,把能干活的都抽走了,李世民光杆司令上阵?(好吧这事他也不是没干过……)

一年一年这么打仗打下来,这些能臣猛将对李世民的向心力效忠值也是越来越高的,毕竟一起扛过枪,一起那啥……所以如果李渊要强行解散这个秦王集团(这事他也干过的,效果奇差),他就得考虑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面对多大力度的反弹反叛。算下来觉得不合适,也就一年一年拖延下去了。

7


我并不认为李渊和李世民是处于对立面的,至少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前他们的父子关系还是值得相信的,不过现在的很多书籍和影视剧几乎都将他们放在了“敌人”的位置上,似乎是李渊懦弱并且略显无能,李世民强势并且颇有野望,最终弑兄囚父。当然,玄武门之变也确实是李世民的污点,毕竟中国人崇尚孝悌之道。

可是,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真的有这么糟糕?当然不是。因此,题主用“容忍”这个词我觉得是对他们父子关系的过度解读。不过,我在这还是顺着题主的问题简单说两点。


一、李家打江山离不开李世民麾下的那帮能臣猛将。

史书上都说,啊,你看看,隋朝统治怎么怎么残酷啊,隋炀帝怎么怎么荒淫无道啊,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啊。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的问题是,当时的天下基本还是杨家说了算的,李家要抢杨家的江山,总不能说句“你杨家这皇帝当得不好,让我来”,然后杨家就将江山拱手相让给李家吧?打江山不仅仅只是指打战,还包括政务工作,那么便需要有才华的文臣为李家制定政治方针,同时也需要能力的将领带兵打战抢地盘。虽然李渊自己手下也有优秀的文臣和将领,可是在创业期内,谁会嫌人才多?正如我们谁会嫌钱多?人才越多,那李家夺得江山的机会也就越大。在狡兔没死、飞鸟没尽的时候,走狗和良弓总不能不用吧?这点很容易理解。

二、为了政治需要,对抗关陇集团对李唐的掣肘。

关陇集团形成于北魏时期,这个利益集团到隋唐时期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建立隋朝的杨家事实上便是出自于关陇集团。但是隋朝传到杨广,杨广这个人是很聪明的,同时也非常强势,他知道关陇集团的存在始终是杨家的威胁,而且杨家还不得不跟他们分权分钱。杨广有心要打击这帮“黑恶势力”,可是又不能动刀动枪的,只能走政治这条路。于是,杨广用科举制向关陇集团开战,关陇集团心里对科举制当然是既抵触又恐慌,所以要推翻杨家的隋朝,要知道隋朝不是杨家单独建立的,而是整个关陇集团共同努力的结果。最终在关陇集团的运作下,天下陷入混乱,杨家的隋朝最终被推倒。

杨家倒台了,关陇集团肯定要重新推选代言人,最终选定了李家。我相信李家当时肯定很高兴,毕竟是当皇帝啊。可是等他们的局势越来越好的时候,他们的后背肯定也会逐渐冒冷汗,因为杨家的教训即在眼前,倘若哪天李家后人制定了什么损害关陇集团利益的政策,下场会如何?李渊不敢想象。那么便要开始筹划如何防止重蹈隋朝覆辙的方案了,既然关陇集团一家独大,那只能培养新的利益集团来抗衡关陇集团。于是,在李渊的默许下,李世民着手大力组建属于他自己的团队——天策府,李世民借此大肆吸取各方豪杰甚至是有能力的降将加入自己的队伍,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同时也是为了日后对抗强大的关陇集团。


总而言之,李世民麾下有这么能臣猛将是李家的政治需要和军事需要,也不是李渊的容忍,而是他的默许。当然也不排除,李渊暗里打着让新旧两个利益集团“鹬蚌相争”而李家在后面摘果实的打算。只是,李渊没有想到的是,在权势膨胀的情况下,李世民的眼睛也不由自主地看向了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同时在李建成的步步紧逼之下,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8



李世民手下有这么多能臣猛将,一开始,李渊是不在意,到了后来就成了没办法。

这一切,都怪李世民的势力发展太快,从不在意到没办法的时间太短,李渊根本来不及反应。

在李渊的心中,李建成就是自己的接班人,没有之一。因此他一直把李建成放在身边,悉心教导,并给机会让代行国政。

至于李世民,只能算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李世民的势力发展起来时,已遍地荫凉,尾大不掉了。



有人说,李渊真想让李建成接班,为什么不对李世民下手呢?

这是因为唐朝刚刚建国,天下的形势并不稳定,到处都是心存异志的各路诸侯,时不时就会出现反叛的事,一直到贞观初年还有。

因此在开国之时,保持一支或几支嫡系武装的存在是非常重要,也是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可以镇压各路反王,再者也可以对天下有二心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威慑。

如果太早把李世民的势力给清除掉,对自己一方也是损失,反而对那些想造反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在玄武门事变前,李渊终于开始慢慢收网了,对李世民的势力开始下手。

李渊计划把李世民的嫡系给调到全国各地去,让他们集拢不起来。这件事马上就引起了李世民嫡系人马的警觉,他们发现这不是一个好信号。

不管是李世民身边的文臣,还是武将,都极力推动李世民先下手,除掉李建成,造成当皇帝的既定事实,逼迫李渊就范。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讯传入宫中时,李渊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当时的天下形势并不稳固,李渊的其它儿子又太年轻,根本不足以震摄那些权贵,也没有能力控制局势。

如果李渊把李世民杀掉,那就会让当时的局势更加混乱,甚至让唐朝和隋朝一样快速灭亡。

虽然李渊对李世民不是很满意,对他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非常不满,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果,就是让李世民接班,这样天下至少还姓李,还是自己家的江山。

9

谢谢邀请!

关于“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的问题从两个维度来看待。李渊是如何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又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猛将的?分别从李渊与李世民两个觉得去分析,会相对辩证一点。

李渊篇:

1、李渊举兵起义非首家,当时在隋炀帝的暴政下,各地起义军逐渐汇集成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三大起义军已经动摇了当时的政局。李渊属于后来人士,想要夺天下,必须借助皇威,贵族身份,去收复叛军,而收复叛军的人定为了李世民。

2、李渊收取叛军的手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利官爵诱惑,基本有名有姓的叛军首领都被他许以世袭国公的帽子,造成未得天下,先瓜分了天下的尴尬局面,需要一人去平衡,这个人定为有收复叛军经验的李世民,开府治国。

3、李渊起兵之际,势单力薄,无法与三大叛军抗衡,除了自己的儿子亲戚可用,无人可用。李世民上位很正常,毕竟父子之情比一个外人来的好,况且这个儿子还有两把刷子。

4、李世民为开国功臣,李世民手下将领多为叛军收复,对李世民归属感更强。而李渊夺天下重要的一环是引了突厥贵族帮忙,李渊刚临皇位,突厥在旁蠢蠢欲动,如果对李世民猛将下手,说不定再次为已经动荡不堪的天下再来一次暴乱,李渊也是迫于无奈。


李世民篇:

1、李世民在李渊兴兵取天下时的战局眼光。可以列举两点说明。其一,隋炀帝派李渊讨伐突厥失败,是李世民主张兴兵造反之事,并且一力策划。其二,李渊南下逼进霍邑(今山西霍县),正赶上连雨,军队缺乏粮食,李渊、裴寂准备返回太原,李世民哭谏,他说:“现在正是收获季节,田野到处都是菽谷,何必担心粮食不够?如果遇到抵抗就班师撤兵,恐怕将士解体,大势已去。”可见,李渊之所以能成功,少了李世民完全不行,李世民对战局战略的把控相当准确,提现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2、李世民得到招兵买马及招抚降兵的项目,在支撑起李渊起兵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李世民的为人,恐怕能与之一较高下的当属曹孟德,满口的天下大义,仁义道德,洗脑之术已登峰造极,以致后来李世民手下的兵只听李世民的话,对李唐政权根本不感冒,比如,尉迟恭事变当日杀李元吉、囚李渊表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

4、传言李渊曾三次许诺李世民太子之位,李世民以此做文章,让天下人反感李渊的言而无信。

5、李世民手下多猛将,并且还不是一般的猛,包括单雄信、李勣(原名徐世勣,即徐茂公),李靖,尉迟敬德(尉迟恭),程知节(程咬金),长孙无忌,屈突通,段志玄,长孙顺德,侯君集,张公瑾,秦叔宝等

可以说李世民形成自己的势力是当时的一个畸形,在后期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之情淡漠,更多的是政治需求,已然形同水火,所以真正算起来,不存在李渊允许不允许李世民有多少猛将的问题,他们两个本身已经敌对。

10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因为细细去想,这个问题并不是李世民有那么多能干的手下那么简单。

首先问一句:李渊的势力内有能力独当一面当统兵元帅的人是不是很少?

答案是否定,很多人都可当。比如李靖、尉迟恭等。

要知道汉高祖刘邦就因为手底下只有一个韩信能统兵,到今天人们还在讨论韩信是不是会造反的问题。

那么再问:既然可做元帅的人选很多,为何却是李世民的手下能人猛人云集,却不见一个外姓将领做大?

这里就要引出李渊打天下的一个奇特之处:宗室领兵。

在起兵之处,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各自被赋予了统领一支军队的资格。

作为关陇世族集团的豪门家族,世族的这一特色也深深地烙印在李氏军队身上。

从起兵到据有关中与河东,仅四个月,李渊完成了关陇集团的权力更替,他成为了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李世民能打是出了名的,而事实上李建成也是挺能打的,既然自己的儿子们都能做事,权力自然更不会外流了。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外人再忠心也比不过自己儿子们。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才会涌到李世民手下。


接下来我们来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李渊可以容忍?

之前已经有很多朋友做了相关的回答,对各场战役,以及从唐朝开国各个阶段直至玄武门事变都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我看了也是受益颇多。

因此,以上内容我不再赘述,我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的身份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无论如何,这也是影响事态发展的一方面因素。

李世民

李世民,应该是从小就心系天下的一个人。从后面的发展来看,李世民个人能力无论是文的还是武的,都是数值爆表。但可惜,他不是家中老大,太子不是他。

因为在起兵之初,李建成就被授予了太子的地位,也就是说李建成一开始就被指定为了未来唐帝国的接班人。当然,这时候还不知道天下一定会是他们的。

但李世民不是个就此打住,放弃天下的人,不,他还要为自己争取一下。太子只是太子,并不一定就会做皇帝。李世民要让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李建成,让父亲、让全天下都看到,让父亲改变主意,让他做接班人。


李世民的功劳体现在他获得的头衔上,李世民的完整头衔是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李世民。

于是乎,李世民在战场上经常身先士卒,这种勇猛表现,让他获得了从将领到士兵的一致拥护,他对待人才也是礼贤下士,百般笼络,因此他的手下越来越多能人猛人。

这里说一下,李世民那么多手下也是有一个积累过程的,不是一下子凭空多出来的,不然李渊一定会匀一匀分给兄弟俩的。

李世民他就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实力不但是他问鼎天下的资本,也是他自己的护命符。

如果李世民没有要做帝王的志向,他就一定会避免自己的实力太大,就像我们第一眼看到题主的问题所直觉反应的:手下那么多人才不是要造反吗?只有不想做帝王的人才会去顾忌这一点,尽力的避免。李世民则不然,他是要走那条路的人。


此外,李世民毕竟是李渊的儿子,如果是外人,他这么做死定了,此举必反无疑。但自己儿子不一样,李渊内心也并没指定了李建成就是下一任的皇帝。时间一长,随着李世民的表现越来越亮眼,李渊的心思也在两个儿子之间游离着。

退一百步来讲,不管这两人谁当皇帝,都是他儿子,肥水是不会流入外人田的。

李建成

再说说李建成。

心里有顾虑的不是只有李世民一人,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就没顾虑吗?

说实话,李建成做人更累!

李渊一开始就指定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一下子等于把聚光灯打在了李建成身上,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一言一行都要小心。

太子只是太子,不代表你一定会是皇帝。

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怕李渊猜忌自己有野心。

于是,李建成既要立战功,可是他是太子,不可以以身犯险;又不能让自己势力过大,因为他时时刻刻要看李渊的脸色,李渊可不是善茬,培养出这么两个杰出儿子的人,你说会是渣吗?

相比李世民的放开手脚,李建成从一开始就被束缚了手脚。

李渊

最后说李渊。

李渊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福的,儿子们这么优秀,打仗全凭自家人,几次大风大浪也都化险为夷,还有谁比李渊更幸运。

在打天下的这段过程中,李世民的作用很明显,李渊都看在眼里。一方面建成做为太子,不适宜过多深入战场,再有军功的前提下,还是以保全自身为要务。

让李世民多去冲锋陷阵是对的,万一有所不测也不影响太子之位。

因此李渊默许李世民不断壮大,因为总好过让外人壮大,何况形势也需要李世民壮大。

而时间推移,对于李世民李渊也是越来越喜欢,内心也早开始摇摆不定了。

最后,到底谁最适合帝国的未来,李渊也是莫衷一是。

唐朝开国之后,李渊便开始削减李世民实力,他想要将两个儿子的势力做一个平衡,便于他掌控。于是李建成虽贵为东宫,但李世民也有天策府,基本是旗鼓相当。

作为一个父亲,李渊很享受这种同时控制住两个儿子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将来都凭他一句话,而他却可以稳稳地再做上好几年的皇帝。这时候能很明显看出李渊对未来帝位接班人的不确定。

最终,李世民发现了这点,并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主动打破了这种平衡,摆脱了控制。

以上为个人观点,有失偏颇之处,欢迎指正。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