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

2020-08-03 05:01阅读(81)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李鸿章挨了一枪,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清政府省下来了一亿银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

1

李鸿章挨了一枪,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清政府省下来了一亿银子。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就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慈禧派遣李鸿章去日本签订合约。当时,无论是日本方面还是慈禧而言,李鸿章都是不二人选。


慈禧召见李鸿章,一见面就说“老李啊!这次马关条约就靠你了,派遣你去”。李鸿章一听就发怵了,心想,每次都是我背黑锅。这次说什么也不去了。于是,李鸿章拒绝说“太后,我最近身体不舒服,经常头晕,怕签错合约”。慈禧一听“那就叫你儿子和你一起去,搞不定就不要回来了”。

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答案,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日本之行。


在李鸿章到达日本后,伊藤博文就拿出了条约想要李鸿章签字,而李鸿章拿起合约一看,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3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这个自己做不了主,就对伊藤博文说,要给慈禧汇报。而这一汇报就脱了半个月。等到慈禧批文下来后,显示“老李啊!你自己决定就行了”。


于是,李鸿章就打算和日本签约了。然,在回公馆的路上,李鸿章被刺杀了。被一个日本小青年一枪打在了脸上,命是保住了,但是受了一脸的伤。

李鸿章受伤后,就被送去了医治,一直在医院住了两天才出院。

出院后,李鸿章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就拿这件事和日本讨价还价,最后,赔偿的银子从3亿减少到了2亿。


那为何日本方面那么大方,一次就减了一亿银子呢?主要还是西方各国的压力,当时,李鸿章遇刺后,马关条约就被各国所知。西方各国一看,马关条约很大程度上损失了各国利益。于是,德,法,俄等国就提出了抗议,无奈之下,日本只能取消部分条约了。总体而言,日本减了一亿银两是一种外交政策,无奈之举。而,李鸿章的受伤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2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挨了一枪,只是促成了中日无条件停战。日本主动缩减了赔款和李鸿章被打黑抢的事件没有直接联系。

甲午战争停战于1895年3月30日,而在早在半年前,即1894年11月26日,当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时,李鸿章就已经派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前往神户,试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并乞求日方罢兵停战。

然而,弱国无外交,当时日军势如破竹,伊藤博文根本不想与清政府停战。

两个月后,即1895年1月31日,面对清军可能存在全线崩盘的情况,这一天,由光绪皇帝拍板,派出了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到日军广岛大本营,与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谈,乞求日方能立即停战。

但是,日本却以张荫桓和邵友濂级别不高为借口,再次拒绝了清朝的停战请求。

其后一个半月,日军围攻刘公岛,并把北洋水师全部消灭。并且几乎是同时间,日军开始攻打澎湖岛,并决定趁清政府忙于谈判之机,攻陷台湾。

1895年3月19日,形势所逼,光绪遂派出李鸿章,让他携带全权委任状,赴日本与日方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展开和谈。两天后,即1895年3月21日,双方开始进行正式的停战谈判。但是谈判期间,战争仍然在继续,日军根本没有停战的意思。

所以,李鸿章当时和伊藤博文的谈判,不是讨论赔款的事情,而是停战的事情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李鸿章为什么会挨枪子儿的事情心里有数了——在谈判时,日军仍然在扩大战果,清军根本不堪一击。在不少日本人看来,为什么要接受清朝提出的谈判?为什么要跟清朝谈停战的事情?把李鸿章一枪打死,日本就不会跟清朝停战了

所以在1895年3月24日,也就是正式开始谈判的第三天,李鸿章在乘坐轿子回旅馆的途中,日本刺客小山六之助打了李鸿章一记黑枪,子弹击中李鸿章的左脸,血染官服,导致李鸿章当场昏厥不醒。

而小山六之助的目的,仅仅只是不让李鸿章达成停战谈判的目标而已。

↓刺客小山六之助(又名小山丰太郎)

事件发生后,伊藤博文大惊失色。他当时非常害怕一件事——李鸿章以日本野蛮为借口回国,继而博取欧美各国同情。到那时,欧美列强集体向日本施压,日本就不得不对清政府做出巨大的让步了

为此,在1895年3月28日,即李鸿章枪伤得到控制的当天,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便立即前往医院拜访,向李鸿章提出停战,以示自己对李鸿章挨黑枪的歉意。

前面说了,李鸿章赴马关谈判的目标是乞求日本停战,所以当陆奥宗光和伊藤博文主动表示愿意停战的态度后,李鸿章顿时大喜过望,他没想到之前苦苦哀求,日本死活不答应的事情,竟能因为自己挨了一枪而成功了

1895年3月30日,清日签订停战协议。甲午战争正式停战。

所以说,李鸿章挨黑枪的结果,仅仅只是促成了中日停战而已。



停战之后,正式的和谈开始。那一天是愚人节,即1895年4月1日。

在谈判会场上,日方直接提出了《日清媾和条约》草案,主要要求包含了六点:

一、确认朝鲜独立;

二、清朝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分三次还清

三、清朝向日本永久割让台湾岛、澎湖群岛与台澎附属各岛屿,以及北纬41度线以南的辽东半岛;

四、向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顺天、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

五、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

六、日本在占领区可以驻军,并且清朝要承担日本驻军的所需军费;

对于日方提出的停战草案,李鸿章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李鸿章便据理力争,同时又联络法国、德国、沙俄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缩小了割地的范围,并提出只能赔款一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

日方接到这份修正案后大为不满,指出该修正案与日本提出的草案相去甚远,蛮横地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媾和的诚意。但是蛮横归蛮横,此时伊藤博文因担心列强干涉,因此也不愿谈判因陷入僵局而拖延时日。于是针对李鸿章的修正案,日本作出了一定让步

在日方此次提出的再修正案中,最显著的让步有两项:

第一、将赔款数额缩小至两亿两白银,清朝分八次交清

第二、日本取消了对奉天的占领要求,并主动撤出在威海卫的占领军。

提出这份再修正案后,伊藤博文表示这是日方最后的底线,李鸿章要么签字,要么不签字。如果不签字,那就继续开打。

1895年4月15日,即谈判开始的第15天,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这次谈判从下午两点半谈到晚上七点半,李鸿章虽然已明白日本方面不可能再做出任何让步了,但还是在长达五个小时的谈判中尽一切努力试图说服伊藤博文对草案条款做出某些修改。

然而可惜的是,对于他所提出的请求,伊藤博文无一例外的全部拒绝了。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得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总的来说,李鸿章挨黑枪在中日暂时休战这个问题上确实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迫使日本不得不宣布休战。但是,挨黑枪跟缩减赔款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赔款谈款是在打黑枪事件之后才进行的,并且日本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亿两白银的赔款要求

如果一定要说是什么促使日本最终减少了索要赔款的价码的话,那也只能说,缩减一亿赔款是李鸿章据理力争,联合西方列强向日本施压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因为李鸿章挨了黑枪,日本人不好意思,主动削减的。

说句不好听的,当时的李鸿章在日本人眼里,哪里值一亿两?就算真的把他打死了,日本认为清朝该赔多少钱,清朝也不能少给一个大子儿。

3

没有的事,以讹传讹。李鸿章3月14日离津,19日到达马关,20日开始谈判于春帆楼,24日遇刺,日本人4月1日才要求中国赔款3亿,遇刺和减少赔款根本没有关系。李鸿章的遇刺只是促成了无条件停战。还有一点请注意,日本之所以后来调低价码,也不是因为可怜李鸿章,那只是托词,根本原因是日方早已破译清廷的电码(早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破译),李鸿章与国内一切信息沟通内容,尽在日本人掌握,清廷的谈判底线日方早已知晓。既然这样为何要3亿?协约在前,沟通在后,日本人要看李鸿章和清廷的沟通情况再做调整。如果起始数额就要少了,不费气力清廷就同意的话,那证明清廷财政方面尚有余力,相当于日本方“亏了”,说白了那一亿就是给你划价用的,就是日方自己下台阶用的。

好似某些不良商家的“促销”,为了“酬宾”,本来卖2000元,他卖一万,商品打三折,再给你一折划价的机会,“你看你看,不是我不通情理,你划价,我让步了呀”。

双方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拉锯战

讨价还价不知道多少个来回,谈判过程非常艰难,尤其是对李鸿章来说,作为弱势一方,根本不掌握什么话语权,或者,你可以说,但是日本根本不听,要么就继续开战,清廷一方自然始终处于劣势。

㈠停战议款

这也是最为主要的议题,赔款无非要钱,再打就会要命。利益切入点正在这里,请注意,伊藤博文并不想停战,停战只是李鸿章一厢情愿,双方都知道的事实是,日本并未停手,所以停战被拖的越久,日本赚取的利益就越大,而李鸿章为了让日本人及时收手,避免清廷在各方面利益上继续遭受更多侵害,他是把停战放到首位的,这是双方的矛盾点。围绕一个不想打,一个不想停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攻守双方:第一次谈判:李鸿章-----态度诚恳且急迫,既然我们现在开始商讨议和条款,想请你我两方海军、陆军同时停战,因为停战是议和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伊藤博文答应考虑,一日后回复。第二次谈判:伊藤博文-----态度不屑且拖沓,为了最大限度的拉长战争时间,他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以此“婉拒”停战请求。①日军占据大沽口、天津、山海关②山海关至天津的铁路由日军管理③停战后军费全由清廷支付、补给李鸿章-----见过贪的,没见过这么贪的,如果这三地日军已经占领,有可能清廷捏着鼻子认了,比如澎湖列岛,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你让日本人交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但现在三地还属清廷军力控制范围,本来日军就较清军强势,再占据三处险要必守之地,清廷将会面临更大的军事威胁。伊藤博文-----既然涉及到停战,自然要占据险要之地做为“质押”。伊藤博文的要求果然难住了李鸿章,只能遂了伊藤博文的心愿,暂时搁置停战问题。第三次谈判:无果,但是李鸿章在归途中却遭遇了转机,没错,是遭遇,李鸿章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就在李鸿章接近驿馆的时候,日本人小山丰太郎对准李鸿章面门就是一枪,打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李鸿章当场晕厥,并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们担心贸然进行手术,会对李鸿章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建议暂时不做处理。虽说受伤,但李鸿章的心情却是悲欣交集,欣慰愉悦何来?“中堂之不幸,大清举国之大幸,此后和款必定容易商办”。这封电报清廷自然收到,而日本人也同时截取破译,未等冷笑挂上面庞,他们就又截获了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电报“此事恐不能了局”,陆奥宗光看出一头冷汗呐,这才感到自己遭遇了天大的麻烦,因为他不明白李经方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猜,他只能猜,李鸿章有可能要放弃和谈,有可能是想回国。当时的风向标已经发生变化,李鸿章刚刚负伤时,探望李鸿章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听到风声刚刚密谋后一起到达医院的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日本高层惶恐万分?还是没有的事。即便李鸿章死掉日本又能怎样,多几个替死鬼交差而已,甚至凶手在右翼势力的保护下都不会受死,又有哪个列强会力挺中国与日本开战呢,他们只是怕坏了自己的好事而已。当时的日本从泥潭中爬出来也没有多少年,中国所遭遇的困境,日本基本也都遭受个遍,西方列强同样强叩过日本的大门,当时的日本国力、军力刚有些起色,他们是不敢与西国针锋相对的。日本真正担心的是:以前日本不怕拖,中国怕,而现在是中国、日本都怕拖,如果李鸿章以受伤为由回国或以养伤为名在日本拖沓,并对列强展开悲情攻势,然后再给一些好处,那么仅需二三国的支持,日本就不得不低头,都是流氓,呲牙可吓不到他们,就更别提一打三了,到时候日本将失去一切筹码,包括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可能么?其时,国际舆论哗然一片,表达如下:①谴责日本②不能坐视(威胁干预)③俄国表示,在此情况下,清廷有权提请诸国干预。日方懊恼到什么程度?伊藤博文,我宁可自己被枪击,也不能打李鸿章啊(暗指,坏事了)。山县有朋,这匪徒(小山丰太郎)完全不顾国家大计。日本天皇,承认日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遵照万国通例优待李鸿章,才能符合日本国的体面,应加强护卫,保证安全,并派出御医,亲手制作绷带,聊表心意。但是他们让步了没有?并没有。我在前文说过,日方的一切策略都是以截获中国电报的内容来调整的,而他们此次所做的调整只是出于陆奥宗光的建议:中国人并不傻,什么形式,什么情谊都不具现实意义,不会令对方(李鸿章)满意的。建议放弃“质押”地,无条件停战,否则将蒙受“千年难雪之耻”,所有大臣都确认通过,没有异议。就是说日方的停战让步出于三点:①维护日本国自己的体面。②避免李鸿章放弃和谈回国或拖沓。③不让西方国家有机会参与进来。至于李鸿章的死活,日本根本不在乎。

㈡赔款议款

由于电报被截获的原因,清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如同被掐住哽嗓咽喉,从下文可以看出,日本人“算”得很准。4月1日,谈判再次开始,日本正式提出需要清廷提供3亿两白银的赔偿,并且因为是分期给付,每年的未付部分需要加上5%的计息。日本人非常着急,所以要求4天之内给出答复。李鸿章无奈中向清廷报告,日本索资过甚,无论怎样都不能答应,即便现在为了停战而答应下来,以后恐怕也不能实现。而对日的斡旋中,李鸿章指出日本所耗用的军费不过1.5亿,3亿这个数目是无法答应的,现在中国国力已经无法支撑,即便答应也无力给付,所以奉劝日方现实一些,出价也要出个我们能付得起的数目,并且总数还要计息?这点也无法答应。而清廷所给的底牌是至多一亿,不能超过这个数字。截获了电报,日本将赔款改为2亿(日本人嘴上的客套不必相信),伊藤博文告诉李鸿章,随便你辩驳,钱是不能再少了。李鸿章看伊藤博文态度那么坚决,所以暂置这个问题,提出了计息问题,伊藤博文最终让步,确实吃相太丑恶了,已经不能简单的以难看来描述了,但是在期限上,伊藤博文不同意展期,只能以两年为限,超期则清廷需要给付利息。无论清廷与李鸿章如何沟通,李鸿章又与伊藤博文如何沟通,日本人在数额上不再让步,原因很简单,日方已经充分了解,清廷一亿还是拿的出的,那么面临两个选择,大家来看看,就知道日本坚持要清廷赔偿一个根本拿不出的数额了:①简单的数字对比,日本又不傻,2亿>1亿,2亿÷1亿=2,这账当然会算。日本也穷,当然越多越好。②即便清廷最高给付能力<1亿,至少这一亿还是有保证的,其余部分“抹除”或者“打折”,无异于日本“白白损失”。③付款期限。不管多少年的账期,总额越大,初次给付金额则越多,能更快的“回笼”资金。④“本金”一亿落袋后,剩下的一亿虽不至于变成714,但是年5的利息,本息滚着一起计息也不是小数,一次赔款两次丰收,何乐不为,如果接受划价则一亿本息全无,就是希望你还不起,好让本息年年滚,年年有钱拿。盘算着这样的小九九,伊藤博文回复:“尽头一著”你回复“惟有允否二字”,意思是说,别提有的没的,没得可谈,你不要回复乱七八糟的,就两个字供你选择,“允”或者“否”,李鸿章苦苦哀求,伊藤博文仅在账期上让步,分八次付清,如果清廷3年内给付完毕,则免息。赔款之争,告一段落,伊藤博文拒绝再谈,所谓停战是有期限的,谈不拢就打,所以清廷也好,李鸿章也罢只能服软。

㈢割地议款

不可承受之痛,领土方面主要涉及台湾、澎湖列岛、奉天南部各地。李鸿章那套斡旋方式对欧美还能有些效果,对小日本根本无用,日本是绝无仅有的贪婪之最,狠毒之最,无耻之最的流氓国家,李鸿章又把说过无数遍的话再次跟日本人重申:你直接占据我中华土地,你我后辈世世为仇,不利两国。你我皆亚细亚洲,又属邻邦,一衣带水,应该邻里相帮,如同室操戈,怕让西国渔翁得利。没用,对小日本完全没用。清廷内部更如同热锅炒豆,大臣们谁也不敢说·割就割呗,大多群情激昂的各抒己见,其中自是有一心为国的,当然也有虚情假意的,毕竟谁都知道支持割让名声会臭遍街的。经过合议,慈禧难得的给出处理意见:奉天、台湾都不给,宁可撤回使者再战,也不以为虑。但耍狠就一会儿而已,总理衙门和李鸿章的商议结果是最多给一个地方,但这只是他们的决断,问题是自己的命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何其悲哀,于是和日方的沟通再次陷入胶着状态。一地?日本人是断不能接受的,台湾是日本必占之地,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只有奉天可以谈谈条件,按原来的面积着减就当时的状况来说已经是颇具谈判压力了,廷议还天真的以为日本人是穷疯了,只要钱和矿产资源给的够多,日本人会让步的,其实李鸿章看的很清楚,日本把台湾看的非常重要,高于其他一切条件。李鸿章:你们何必这么着急呢,台湾现在无疑是你口中之物了。伊藤博文:还没有吞下呀,太饥饿了。(能把话说得那么直白,露骨,恬不知耻的也只有他了)马关条约具体条款,在此不多赘述,读者可自行查阅。

《马关条约》的作用

对于日本来说,中日间的战争不会因为区区一个条约而停止,所以不争一日之短长,清廷积弱,再想让清廷割地赔款,再打一场不就得了,但是日军要在中国建有生存发展的基地,才能便利有效的再次对清廷进行打击,所以此时的让步不是让步,按日方的逻辑,只是把自己的钱暂存在清廷慈禧那里而已,缺钱了再打再要就是了,弱国没有资格谈及和平二字。丧权辱国,割肉喂狼的行为只能把狼养得更为强壮,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不能进行不签约的推测,单看台湾人民历时150天的反抗斗争,打死师团长中将能久亲王、旅团长少将山根信成,并给5万日本军队带来3.2万人伤亡的这个数字,按当时的时评,日本人打不了持久战,再战便是,可惜还是无法“如果”,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失败是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连还手的勇气都没有,连光绪都知道羞愧、懊恼的大哭,真正掌权的人们又在干什么呢,事毕后,只会放心之下,长长的呼出一口早就该断的气吧。在条约的刺激下,说实话,无论汉人、蒙古人、满人都敢打,都不惜一战,唯一不敢一战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真正缔造者,实际当权者和皇权核心利益拥簇者,他们在乎的只有既得利益,所以无论光绪如何哭闹,投降派们也要威逼光绪用印,没骨气、没血性的只是当时的清廷当权者们,他们犯下了天大的错误,乃至大清国灭,条约的后遗症还在不停侵害中华儿女:日本真正发展成为与西国列强并肩的契机,是清政府给的,以《马关条约》为分水岭,日本的国力才真正的得到壮大,鲸吞了无数中华资源用于自身发展,台湾也沦为日军的重要产粮基地。日本不止国力提升,国民生活、教育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当初,日本女孩的教育率不到5%,有钱后的日本,公共教育普及率直接涨到了99.5%。2亿白银只是个看得见的数字而已,日本在华所攥取的利益何止2亿,仅仅收缴的军备和粮食价值就不止一亿,大清统治日薄西山,统治根基濒临垮塌,民心向背,官员们怒其不争,这样的统治阶层自然难以长命,也是通过条约,中国人转醒了过来,虽然相对急迫的心情来说,这个过程稍显拖沓。清醒的中国人,摆脱封建枷锁的中国人仅仅通过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在朝鲜战场就可以对抗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希腊、卢森堡、荷兰、新西兰、菲律宾、南非、泰国、土耳其在内的多国部队,谁敢说我们不能打?如今,我们中国,再次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致力于和平发展,现在的国人,应该自豪。现在的国人,未忘国耻。

4

这件事是这样的,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和日本方面签定不平等条约时,中途发生了日本青年暗杀李鸿章的事件,李的脸部挨了一枪,事发后,日本方面在签约时,免去了大清赔款1亿两白银,问题是免去一个亿的赔款和李鸿章受伤有直接关系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是完全因为受伤就免了一个亿的赔款,这里面包含了国际舆论和环境的因素。

话说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战役)中,清朝的北洋水师不敌日本海军故而全军覆灭,大清不得不打出白旗认输,接下来要谈判赔偿日本损失问题,“要不说落后要挨打,”大清受了窝囊气还要赔款,还不是日本有坚船利炮在撑腰!



▲李鸿章去马关

此时慈禧想找个代表去日本签订条约,这时日本方面的主谈判官伊藤博文发来了电报,意思是“此次谈判非李鸿章不可,其他人免谈”。

原来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听慈禧的话,慈禧本来想结束战争,她害怕洋人进北京再次把她赶跑,伊藤博文也想尽快签订赔款条约。所以认为只有李鸿章才能把这些事尽快办好。

慈禧只好召见李鸿章,老李一听咧嘴了,这时他已经72岁高龄了,不想再为慈禧背黑锅了,于是表示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去。慈禧说让你儿子李经方陪着你去,中途可以照顾你。老李一看推辞不过,只好于1895年4月17日乘船去了日本的马关。

李鸿章到了日本的第二天,伊藤博文和老李坐下来协商赔款事宜,其实谈不上协商,伊藤博文拿出事先写好的条约让老李签字,老李是久经沙场的外交老手,其中的学问门清,老李也知道“弱国无外交”,外交靠的是国家强大与否。不过老李也得装装门面,能减少点赔款是最好的了。

老李一看条约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3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慈禧

李鸿章看罢内容倒吸了一口冷气,心中暗骂:“日本鬼子野心真大,这是把大清蚕食的节奏”。李鸿章打定主意和伊藤博文讨价还价,尽量减少损失。

谈判过程是反复胶着的过程,伊藤博文也知道这是必须经过的过程,他料定只要给慈禧施压,老李很快就会签约。伊藤博文信心满满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样说吧,老李和伊藤博文谈判进行到第七天时,条约的事基本都搞定了,老李也请示了慈禧太后,慈禧的意思是差不多就行了,大数目你看着办吧,主要是千万不要让日本鬼子进北京。

李鸿章心里有谱了,只要老佛爷点头了就好办,反正大清又不是我老李家的。当天老李心情不错,然而就在谈判结束回公馆的路上,他遭到了一个日本愤青的暗杀。不过这青年枪法不咋地,子弹贴着老李的面颊而过,没伤到要害,但是弄的老李满脸血,可把老李吓蒙了。侍卫赶紧把他送往了医院。

事情发生后,伊藤博文十分脑怒,很快抓捕了这个青年,此人名叫小山丰太郎,是日本“激进会”成员。


▲伊藤博文

不是伊藤博文多么正义,而是这样事打乱了签约的计划。

原来小山丰太郎看到日本甲午战争胜利后,他不想让日本和大清和谈,想逼着政府乘胜把大清灭了。这就是激进派的思想,其实是不成熟的表现,一个国家不可能灭掉另一个主权国,好多因素制约着,激进青年不懂政治,他这样一来,反而起了坏作用。(民族情绪必须妥善运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发生了这件刺杀事件后,世界舆论哗然,目光纷纷投向了日本,世界舆论一致同情大清和李鸿章,签约的事情也随之曝光了。

此时老李伤情并不重,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如何利用世界舆论,老李也是外交家,过了两天老李出院了,头部裹着纱布继续和伊藤博文谈判。

伊藤博文一看老李真够狼狈的,头部裹着半个脑袋,这么大年龄了还讨价还价,真不容易。老李也会演戏,可怜巴巴哀求伊藤博文减免银子,伊藤博文顺水推舟说:“看在你的面子上,你也受了伤害,这样吧,你给2亿白银就算了,免你一个亿,赶紧签了条约吧。”




▲李鸿章受伤

有人问了,伊藤博文怎么这么大方呢?

其实这里有内情,刺杀事件发生后,全世界目光关注了马关条约,其中内容随之曝光。其中有一条(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涉及到了俄国、德国和法国利益,三国提出了抗议,日本方面不得不取消这一条。

伊藤博文知道外国列强都想蚕食大清,都想夺取更大利益。他们不会让日本独享利益,伊藤博文考虑到夜长梦多,不得不减免了一个亿赔款,目的就是让李鸿章尽快签约,以免引起更多列强的进一步干涉。

这是日本方面的减免大清赔款一亿两白银的主要原因。并非日本人多么人道!也并不完全是李鸿章受伤害而减免的,是基于占有大清最大利益化而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5

中日甲午战争中方失败后,李鸿章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定条约,这期间发生了暗杀事件,有个日本青年暗杀李鸿章,李的脸部被打了一枪,事发后,在签约时,鉴于国际舆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有李鸿章的据理力争;的确免去了大清赔款1亿两白银。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日方要求谈判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大清山河受到蹂躏,还要忍辱负重去赔偿,日方主谈判官伊藤博文发来了电报,一定要李鸿章作为大清的谈判代表,因为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唯慈禧的话是从,而慈禧想早日结束战争,所以伊认为李鸿章能办好这事。

李鸿章72岁了,慈禧特批他儿子李经方陪他东渡,他只好于1895年4月去了日本的马关。 伊藤博文虚位以待,拿出天价赔偿条款让老李签字,老李知道“弱国无外交”,但内容是: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3亿两白银等等 。

这太离谱了,老李嬉皮怒骂、就是不签字,谈判过程出现了反复胶着状态,伊藤博文不断地给清廷施压,到了谈判进行到第七天时,条约的轮廓基本都搞定了,慈禧也表态,只要息事宁人,差不多就行了,李不幸心酸,但心中有底了。

就在这天回公馆的路上,他遭到了枪击,一颗子弹擦老李的面颊而过,立即血流满面,侍卫立即送他到了医院;伊藤博文愤怒不已,下今抓捕了凶手小山丰太郎。小山是日本“激进会”成员,他不想甲午战争停止在谈判桌上,妄图以此行为逼着政府把大清给灭了;事件曝光后,世界舆论哗然,都同情李鸿章;老李是官痞子,也是外交家,过了两天,他头部裹着纱布出现在谈判桌上,老李知道趁伤压制伊藤博文,伊藤博文也是政坛宿将,只能顺水推舟地说免一个亿的白银,与人道无关!

其实,伊藤博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早知各国列强都想蚕食大清,不会让日本独享利益;为避免各列强拿枪击事件钻空子做文章,迫不得已于风口浪尖减免了一个亿赔款,目的是让李鸿章尽快签约。

6

经过几轮的谈判,清政府须给日本的赔款确实减少了一亿两白银,可是却不是因为李鸿章挨了日本人这一枪。

1894年,慈禧忙着过生日,清朝所有的王公贵胄和高官要员也忙着想办法如何在慈禧的寿诞上讨她的欢心。

殊不料,日本人竟然在此时给慈禧送来了一份无与伦比的“贺礼”——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中的炮声比为慈禧庆寿所放的礼炮更为精彩绝伦,虽然清朝已经被洋人欺负了几十年了,可是慈禧和她手下的奴才们依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不愿清醒,小小一个倭国又能奈泱泱清王朝如何?

没有几个人愿意将精力放在这场战争上,因为他们不愿意错过在慈禧寿诞上拍慈禧马屁的机会,李鸿章也是如此。

更有人说,李鸿章曾经为了讨好慈禧,竟然挪用海军军费给了慈禧修园子。

最终,李鸿章这个沙场宿将竟然反了一个致命的低级错误,下令让北洋舰队撤入了“死胡同”

威海卫,结果却被日本人给一锅端了,导致了他花费了无数金钱和心血所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对于清朝而言,落后便要挨打,打输了便要割地赔款。

于是,便有了中、日就甲午一战所展开的和谈,说得好听叫和谈,说白了则是清政府在花钱花地去求日本人放过自己。

日本人也知道自己暂时没办法一口吞吃了清朝,所以在拿到足够多的好处之后,也会毫无疑问地放过清朝。

当然,这个“放过”也是暂时的,一口吃不下,便两口,两口还吃不完,便三口......总之,日本已经做好了一口一口吃掉清朝的长期计划。

更有趣的是,清政府求和之初竟然派了德国人德璀琳代表清政府赴日和谈,结果被日本人轰了回来,你们清国什么意思,派一个外人来求和,求和还这么没诚意?没办法,清政府只好改派张荫桓和邵友濂赴日求和,结果日本人却借口张、劭两人级别太低,没资格代表清政府,将他们撵回了中国。

此外,日本虽然没有拒绝清政府的求和,但是为了能够在谈判中拥有更多的筹码去榨取更多的利益,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战,反倒一直在不断地攻占地盘。

日本人撵走了张、劭之后,又对清政府说了,想和谈也可以,派个能说话算话的过来,要么派恭亲王奕訢过来,要么派李鸿章过来。

此时奕訢虽然已被重新起用,可是一来奕訢已经年迈,不愿再争什么;二来慈禧虽然迫于压力捏着鼻子起用了奕訢,可是心中对奕訢的防备仍然没有放开,所以慈禧自然不会派奕訢去日本。

再一个,慈禧主政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多为李鸿章所签,可谓是经验丰富,列强也较为认可他,所以最后慈禧便派了李鸿章去日本求和。

于是,便有了李鸿章在马关的惊险一幕。

当时,清政府高层达成了一致意见,皆认为最好不要割地,可以用多赔钱来抵押,只是李鸿章心中自知这不可能,日本人怎么可能不要地?他也曾试图通过向列强求援,让列强出面干涉割地一事,但是列强没有同意。

所以,李鸿章深知清政府想要求和,不仅得赔款,还必须得割地,关键只在于赔多少和割多少。

赔多少和割多少,只能在谈判的过程中尽量争取,对于清政府和李鸿章而言,当然是越少越好。

第一轮谈判中,李鸿章说了一堆屁话,说什么两国同文同种,应当相互提携,别让洋人趁虚而入的屁话。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听完,直接说李鸿章是在老生常谈,所以第一轮谈判没谈成,双方代表更多只是礼节上的会面。

第二轮谈判中,日本为了推迟停战的时间,故意向李鸿章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吓得李鸿章摇头直呼:“太苛刻了,太苛刻了!”所以,第二轮谈判在日本人的故意为之之下也没谈成。

第三轮谈判,日本人说要让清朝割让台湾,李鸿章哪敢答应?所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执之后仍然没有谈成。

不过,第三轮谈判结束后,即1895年3月24日16时之后,李鸿章坐上轿子返回住所接引寺的途中,竟有一个日本青年从人群中窜出来冲到轿前,对着李鸿章扣动了扳机,“砰”地一声打中了李鸿章的左脸颊,李鸿章瞬间昏死过去。

李鸿章挨了这一枪之后,日本确实有一定的压力,但是这一枪绝对不值一个亿,日本人的条件依然非常之苛刻。

第四轮谈判中,日本除了让清政府割地之外,还索要3亿两白银,李鸿章不敢答应。

实际上,日本提出这3亿赔款的条件,本来便没有打算真的拿到足足的3亿,谈判嘛,自然会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出的价越高,他们最后到手的钱自然越多。

当时,清政府给了日本人一个价,即一个亿。日本人想了想,也差不多了,好了好了,谁也别争了,咱们取个中间价,两个亿!所以,日本在第五轮谈判中直接给出了2亿两白银的条件,同时不再允许清政府继续讨价还价。

最后一轮谈判的时候,李鸿章是直接苦苦哀求日本人了,能不能少赔个几千万?不行?那能不能少割一点地?还不行?那能不能不要利息?也不行?那交割台湾的时间能不能推迟一个月?

只可惜,不论李鸿章怎么求,日本人没有再作一点让步,李鸿章也只能代表清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日本人之所以少要了一个亿,除了讨价还价的原因之外,实际上也有别的原因。

这场和谈已经谈了太久了,耗得越久对日本越不利,不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日本耗不过清朝,时间太久的话战局可能会生出异变。

此外,在一旁看戏的洋人也给了日本人压力,如果洋人介入的话,日本便得分一杯羹给他们,日本拿到手的好处便少了,所以日本也希望能够尽快结束谈判。

最终,在各种因素作用之下,促使日本减少了一个亿,李鸿章挨的这一枪别说值不了一个亿了,甚至不值刺杀他的凶手小山丰太郎的命,小山丰太郎最后不也什么事也没有?

7

李鸿章挨了一颗子弹,这件事是真的,但是是否因为这颗子弹就给清政府省了一亿两银子,真相并非如此!

一、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是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拍出来之后,才有了世界上最贵的一颗子弹一说,在之前,并没有此说法。

《走向共和》这一段剧情把李鸿章拍得特别可怜,甚至很多人看完这段剧情,挥泪写下了深刻感悟: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

意思就是说,年轻的时候不理解李鸿章,以为他是卖国贼,等到长大了后再读李鸿章,才发现站在他“中堂”的位置,他已经拼尽了全力,他是真英雄。

当然,这段剧情也饱受人们诟病,认为这是强行给李鸿章洗白,忽略了他的残暴、贪腐与卖国,这段感悟也就成了网络俗语,意思是说:

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李鸿章是怎样的人,成年之后听信网络谣言,误把李鸿章认为是爱国英雄。用来讽刺一些人不去认真学习并考证,喜欢道听途说,还把谣言当真理,自以为是的行为。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推断出,当初伊藤博文强烈点名要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赴马关谈判。这本身就很蹊跷,日本人会傻到找一个又聪明,又爱国,还视死如归的人跟自己谈吗?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非非黑即白,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

扯远了,回到剧情,我们看一下,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是怎么跟伊藤博文谈判的?

万般无奈之下,李鸿章赴马关与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代表团谈判,首轮谈判伊藤博文就讲了:

“请贵国割地赔款,地嘛,我大日本帝国看中的是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还有澎湖列岛。款嘛,不多,请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白银!”

李鸿章听完,当场就拍了桌子,怒了!

二、

怒归怒,抗议归抗议,但日本人可不吃这一套,且表明态度:

“城下之盟,根本没什么规矩!”

也确实为难了李鸿章,哪里有什么筹码跟日本人谈啊,第一轮谈判就这样不了了之。

随后谈判仍然没有结果,再之后便是李鸿章遇刺了,这时候的日本人有点慌了。他们慌的原因,按照剧中的说法是担心西方列强同情大清,认为日本是野蛮国家,从而给日本施压。同时也担心李鸿章因此愤而回国,不再和谈,导致日本利益最大化不能实现。

于是,在日本天皇的授意下,决定在原先索赔三亿两银子基础上,减掉一亿两,以安慰李鸿章。

李鸿章闻之,甚至讲道,自己再多挨几颗子弹,把赔款缩减到零才好。但不管怎么说,这颗价值一亿两白银的子弹就此诞生了,还形成了典故,给李鸿章的形象增添无尽光彩。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李鸿章挨了一颗子弹,并没有成为日本人减免一亿两白银赔款的决定性因素。

李鸿章遇刺是在1895年3月24日第三轮谈判之后,而等到了4月1日第四轮谈判,才第一次提到了赔款金额,而且是3亿两白银。

不过李鸿章遇刺,也确实让日本人慌乱了一阵,毕竟这种事不光彩,也确实影响到了日本人的国际形象。当然,他们此时也没啥形象可言,即使有,也是豺狼形象。

三、

日本索赔数额如此之大,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为了解释这个赔款理由。4月3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给驻俄、美、英、法公使联络时,提到:

“作为获得伟大胜利之成果,我方要求之条件绝非过高,而提出较次更少之要求,日本国民终究不能满意。”

可见,这时候的日本人根本没有因为李鸿章遇刺,而打算降低索赔要求,甚至几天后还在威胁李鸿章,以及养子李经方,讲到,赔偿数额不会减少,再不同意,日本将会继续出兵:

“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

那么日本人最后降低赔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就在于4月8日李鸿章发给清廷的一封电报,而清廷驻日使馆跟清廷联络的电报密码早在十年前的长崎事件中就被日本人截获了。后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跟电报密码被截获有关。

李鸿章的电报主要讲了日本人多么的野蛮,他们的条件太过苛刻,和谈根本没得谈,如果他们仍然不松口,则“罢议、回国、备战”:

“只有罢议而归,停战展期已绝望,请饬各将帅及时整备为要。”

日本愿意跟清廷和谈的原因就在于利益最大化,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的财政可能不支。而且,此时的西方列强也醒过味来,见日本人这么贪婪,也会加以干涉。

四、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赶紧派人慰问李鸿章,还派医生给他诊治,后来被蒙在鼓里的李鸿章还挺感激那两名医生。当然,李鸿章也可能会产生由于自己中了弹,所以,赔款少了一亿两的错觉。

既然日本已经松口了,那么李鸿章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呢?

事实上,他确实想去努力扩大战果,坏就坏在了,清廷又给李鸿章发了一条电报,这条电报在《走向共和》中也有阐述:

“情势危急,原打算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无可商改,即照前约与之定约。”

实际上,当时清廷确实就是这么发的电报,不幸的是又被日本截获了,他们是大喜过望。就这样清廷的底线被人家牢牢握在了手中,人家看着你的牌跟你打,还怎么赢?

就这样,李鸿章即使想罢谈回国,也是不可能了,清廷是在逼着他签约,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弱国无外交”是一句真理。

伊藤博文也看透了这一点,逼问李鸿章,日本可以拖一拖,大清的皇帝和皇太后能拖得起吗?

他们还会让你李中堂继续把谈判拖下去吗?

李鸿章左眼绑着绷带,脸上渗着血跟伊藤博文据理力争,最终也无济于事。尤其是最后签约的时候,他还不放弃争夺利益,这段剧情也让我们不忍直视,太惨,太屈辱……

五、

李鸿章:“台湾问题再放一放?”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台湾暂缓交割,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反正它已经是贵国嘴里的肉,何必着急这一刻啊?”

伊藤博文:“饿极了!”

随后伊藤博文把毛笔递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临签字之前,还不放弃努力,再次问伊藤博文:“赔款再减少五千万,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二千万?”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在座的官员跪倒一地,痛哭不止:“中堂大人……”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到最后,已经是在哀求伊藤博文了,可惜,并没有什么鸟用……

《马关条约》递交到了光绪帝手中,光绪帝流着泪喊了句:

“朕,绝不答应!”

可是,等听到人家日军已经在山海关集结完毕,就要向北京进发后,又蔫了下来……

撑到5月2日,光绪帝终于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扣了玉玺:

“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据说,拍《走向共和》李鸿章跟伊藤博文谈判这段戏,刚刚拍完,做翻译的那个小姑娘(负责拍摄一块,并未出镜)就一头扎进了扮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怀里,嚎啕大哭……

《马关条约》最终能减下来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自己标榜是因为他“力与坚持,多方开导”的结果。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他的那封电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他更不会想到的是,也正是因为电报,才让日本人的让步,止步于此。

所以,与其说是一颗子弹给清廷省了一亿两银子,不如说是一封电报给清廷省了一亿两银子。

8

19世纪末,在黄海,一个庞大帝国和一个弹丸之小国进行了一场规模的决战。那个号称亚洲最强大海军的北洋海军在日本海军的打击下轰然倒下。号称无敌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满清政府在痛揍下醒来,就像跌落在万丈深渊,惊恐万状,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一直末日到来的恐惧袭来。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压倒一切,它要不惜一切代价让日本人网开一面,放自己一条生路。

于是,清朝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踏上了东土求和之路。

这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轻而易举的胜利让日本欣喜若狂,胃口大开。觉得要满清狠狠出血。 于是,日本说两位代表不够资格,在广岛的两位求和代表被羞辱一番,狼狈回国。

日本人说他们不够格,因为他们没有卖国的权限,谁够格呢?

只有李鸿章够格。

对大清来说,此刻活命最重要。只要能活命,一切都好商量。 慈禧太后在得知日本的要求后,立召李鸿章入京,任命他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

可光绪帝的御前会议上,那些大臣还在装,义正辞严地反对割地。 大家一致高喊,赔钱可以,割地不行。

但李鸿章不糊涂,他心里冷笑道,割地不行?由得了你吗? 会议结束后,李鸿章马不停蹄奔向各国使馆,这是大清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各国公使给不了中堂大人这个面子,他们不想趟浑水,只想做一个看客,看大清怎么咽气。

李鸿章这个大清的裱糊匠进退维谷,那边日本人张开的是血盆大口,自己有权限去喂饱他们吗? 日本人一定漫天要价,狮子大张口,而自己不过是满洲人的一个奴才,如何做得了主?真要卖国,自己也不够格。 所以李鸿章一定要从光绪帝口中得到明确的割地授权不可。

光绪爷本来想装一阵子的,可真的装不下去了。 罢罢罢,光绪一咬牙,李中堂得到“以商让土地之权”,也就是说得到了皇帝允许,可以卖国了。

公元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带队浩浩荡荡出发,以全权大臣身份,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3月19日,众人一路风尘抵达日本马关。3月20日双方开始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和谈。

谈判的气氛是沉闷的,过程是艰辛的。 日本开出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后来又透露出割让台湾岛之事。 伊藤嚣张道:“贵国版图内的任何地方,我想要一块,哪个国家能出面阻止?”

面对伊藤博文肆无忌惮羞辱。 李鸿章只能委曲求全。 弱国无外交,谁让我们不是胜利者呢?


3月24日第三轮谈判后, 李鸿章在回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枪击。 李鸿章眼睛受伤。 日本政府极为狼狈,怕引起公愤,不得不宣布中止正在进行的战争,加快谈判步伐。

日本人之所以在李鸿章遇刺后停战,是因为在乎欧美国家的看法。当时的日本,特别怕欧美人认为自己是“野蛮国家”,而刺杀大使这种事在欧美国家眼里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日本人特别怕李鸿章就此回国,影响日本人在欧美心中的形象。

日本要做的就是哄哄李鸿章,慰问之后希望赶紧把条约签下,不然夜长梦多。

于是,日本人主动加紧了谈判的步伐。 日本人军事领先大清,情报也走在大清前头。 李鸿章的请示和北京的指示,日本人了如指掌。摸清你底牌了,你还玩什么玩? 日本人速战速决,快马加鞭,清政府六神无主,不知所措。

伊藤博文:我等不及了,我要台湾,一个月给我。 李鸿章认为“一月之限过促”,要求宽限两月。 伊藤说我等不及了。 李鸿章说:“台湾已经到伊藤君嘴里了,何必如此着急?” 伊藤博文竟然恬不知耻地答道:“没有咽进去,馋呀” 李鸿章:我……

最后一轮谈判。 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中对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适当缩小。 赔款由3亿两减为2亿两, 通商口岸减为4处。 李鸿章还在犹豫。

伊藤对李鸿章说:“对我们的要求,中堂只能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 李鸿章反问道:“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博文回答:“可以辩论,但没用。”

据日本“剃刀大臣”陆奥宗光的回忆: “ 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看见达不到目的,又要求减少二千万两。 李中堂说,能不能再减点,只当我回国盘缠,但伊藤的回答就是两个字:“不行。”

清政府看事情已无回旋余地,于是电谕李鸿章:原本想让你少给他们点,但现在没戏了,签吧。 李鸿章如释重负,遂签订条约。

在《马关条约》缔结后,李鸿章对日本人恨之入骨,条约签订后他拂袖而去,登船回国,发誓终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

由此可见,李鸿章遇刺是两国谈判时出现的一个小插曲,遇刺一周后李中堂就带伤坐上了谈判桌,当时日本提出的依然是苛刻的条件:赔偿白银3亿两,并限定清廷三日内答复。

第四论谈判清政府回复只同意赔偿一亿两白银。第五轮谈判日本做出了让步,同意将赔偿金额降为两亿。 这里头还是西方列强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那意思是小日本不能独吞府大清这块肥肉。

实事求是地说,李鸿章遇刺的时候,中日战争还在继续,这个突发事件让日本很被动,日本马上停止进攻,但谈判条件没有变更。

大清切肤之痛是日本人还在打我们,割地赔款都在其次了,所以停战是大清的头等大事。李鸿章功不可没。 可是,李中堂挨枪子跟赔日本人减少赔款不沾边。 不过,李鸿章这个大清裱糊匠在大清这艘破船里头,的确算是鞠躬尽瘁了。

9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于是第二年日本要去清政府派人来谈。因为满清损失了整个北洋舰队,所以根本无法与日军再战,于是在1895年2月18日, 慈禧决定派李鸿章去谈判。

因为谈判内容对满清毫无尊重,所以慈禧根本不想出面,给了李鸿章极高的权利,让他全权处理此事,就算是各地赔款都可以。

李鸿章作为当时的重臣,又曾经是北洋海军的实际领导,多年主持朝政,派他去谈,既稳妥,也足以表示满清的诚意。

结果去了之后,日本直接就要三亿两白银,这让李鸿章无法答应。虽然朝廷让他全权处理此事,但是他必须极力周旋,尽量减少朝廷损失。

李鸿章对甲午之败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和他过于追求权利有着直接的关系。原本他就和户部大臣翁同龢结怨,导致朝廷给北洋的拨款屡屡遭到减少、裁撤,可是他依然在竭力争取对北洋海军的掌握。

于是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在议论,说北洋海军已经成为了他的私军。而满人一直对于私军很警惕,当年曾国藩在打完仗后,都裁撤掉大部分的士兵,所以在大臣们的奏报之下,慈禧确实后来对北洋海军不再大力支持。

这样就导致了水师缺乏资金维护,于是在战争爆发后,根本打不过日本。李鸿章知道这里面的原因,他也极为内疚,想着在谈判中给朝廷减少损失,弥补自己的过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在谈判中几乎不顾及自己的脸面,想尽了办法去减少赔款。

从3月21日开始,中日进行了连续三天的谈判,此时日军还在我国的辽东地区发动侵略,所以李鸿章首先就提出,谈判先停战。

但是日本竟然提出要割让天津,于是双方各退一步,既不说退兵休战的事情,也不说割让天津。

到了24日,日本方面提出了割让台湾,而李鸿章则表示,这要问问英国人的态度。结果日方当即表示:岂止是这里,中国所有的土地,只要我们想取,又有哪里得不到呢?日方如此羞辱,李鸿章却依然在坚持谈判。

但是就在这一天,他却遭到了一个日本人袭击,脸部受伤。此事让日本落下了口实,因为当时英美等国都被邀请来做中间方,日本出了这样的事情,正好给了其他国家打击他们在华权益的借口。

李鸿章当然也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几天后伤势好转,立刻投入了谈判,要求日方将赔款再次减少。日本迫于其他国家的压力,想尽快结束谈判拿到好处,于是最终不得已只好同意,最终这次谈判以两亿白银的赔款结束。

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因为他被打了一枪而减免了一亿白银,实际上,这件事还与他前面忍辱负重很有关系。如果当初日本方面极力羞辱他,导致谈判破裂,那就不是赔款的事,而是要再度给日本出兵的口实,让朝廷失去更多的土地。

10

历史不是故事,重在还原真相而不是精彩度。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确实挨过一枪,这也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很多人知道这个事,但是未必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

李鸿章赴日谈判

李鸿章赴日谈判遇刺这个事件发生在1905年的3月份,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末期,当时的清朝军队在战争中已经遭受了重创,而且日方军队已经突破鸭绿江防线到达山东、直隶等地,京师处于危机状态。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甲午战争后期提出议和的是日方而不是清政府。虽然日军在这次战争中处于优势,但是日本政府并不希望把战线拉的太长,毕竟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当时的日本首先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当然是有条件的议和。

事实上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在战争一开始就持主和态度的,他们一开始就不希望开战的,所以在日方提出议和的情况下,慈禧等人自然是愿意的。日方在提出议和的时候指名要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谈判代表,李鸿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05年3月代表清政府赴日本马关进行谈判。

李鸿章在日遇刺

谈判地点位于日本马关的一家名叫春帆楼的料理店,中日双方谈判代表于3月20日在春帆楼会面,并正式开启谈判。

由于日方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谈判进行的并不顺利,双方经过几轮的唇枪舌剑仍僵持不下。3月24日,双方进行了第三次谈判,李鸿章正是在这次谈判后回住处的途中遇刺的。

行刺者名叫小山六之助,是一名20来岁的日本男子,这人是从人群中突然蹿出来就往李鸿章面部开了一枪,子弹打在李鸿章左眼下方,血流如注染红了衣服,李鸿章也当场晕过去了。

事后小山六之助很快便被抓获了,在审讯中他也交代了行刺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希望中日停战议和,所以企图通过行刺李鸿章来挑起双方进一步的战事。

日方考虑到这个突发情况的负面影响,于是承诺停战,李鸿章也借此将日方提出的3亿两白银的赔偿金额争取到2亿两,所以说李鸿章当年在马关谈判期间挨了一枪为清政府节省了一亿两银子是确有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