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舍先生在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于北京西城太平湖,在投湖自尽前,老舍先生向自己的亲人分别道别,他当时特别舍不得自己最疼爱的孙女,在出大门前,他走到院子中间,把唯一的孙女小月叫出来,小月刚刚三岁,老舍郑重地向自己的孙女小月说:“和爷爷说再见”。

这是他在世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跟一个孩子说的,和孙女说完,他就离开了,小孙女当然不知道这是自己的爷爷和她做人生的最后告别,还和他摆手。

老舍走出家门后,一直走到了太平湖畔,在那儿坐了一整天,夜里也没有回来,他自己走到了湖里,告别了人世。

第二天,在太平湖晨练的人们发现了老舍先生的尸体,8月25日清晨,舒乙去太平湖认领父亲的尸体。

至于老舍为什么选择太平湖作为人生终点,一直以来也是个谜,老舍的儿子舒乙曾经说,当时家里住在灯市口,距离太平湖还是很远的。

后来他考察发现,太平湖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西直门大街西门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而观音庵胡同曾经是老舍母亲晚年的住地,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老舍可能是去找自己最爱的老母亲了。

如今,老舍自尽的太平湖已经不复存在,湖被填平,建成了北京地铁修理总厂,寻得到旧处,但也不见昔日的湖面。

老舍先生投湖自尽时享年67岁,膝下儿孙俱有,三世同堂,本是安度晚年的大好时光,却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了人世。

不论他是因为何种原因离去,老舍先生走了,文艺界的一枚巨星陨落,这个清白且刚烈的人选择让自己消失在宁静的湖中,留给中国文坛无限的惋惜。

最佳贡献者
2

老舍在投湖前没有留下遗言,只是和孙女说了一句话:“和爷爷说再见。”

老舍投湖,是文化界的损失,周总理听说后非常伤心,跺着脚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把老舍弄到这个地步,怎么向国际社会交待?”

谁也没见过周总理发那么大火,更没有人见过周总理跺着脚说话。可是在文革期间很多事又是无可奈何。

老舍在投湖前几天,胡絜青曾预感过要出问题,老舍一天没吃东西,心情很低落,她把老舍房间的剪刀,皮带能致使发生意外的东西统统收起来。

胡絜青离家后,据说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着一本《毛泽东诗词》就出门了,出门前和心爱的小孙女说:“和爷爷说再见。”这句话成了老舍生前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

老舍出门后,在太平湖旁边坐下,读了一天的《毛主席诗词》,天黑以后就投进了湖水里。

关于老舍的死,和当时所面临的环境有关,当时处于文革阶段,文人被批斗,劳教,挨打那是常有的事,老舍天生脾气很倔,政治强自己没有犯错,受了委屈,心里很难受。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人及时的开导他,如果老舍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待遇,事后有人好好开导陪伴,我想悲剧应该可以避免。

老舍是一介书生,有文人的气节,同时文人又是敏感的,而且老舍又是倔强的,当文人的敏感和气节、性格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老舍选择了让人痛心惋惜的道路。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老舍的自杀,并不完全是社会原因,也有家庭方面原因。

而社会原因可以说同老舍本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家庭方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舍因为有过在国外生活经历,又是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被批斗也是必然。

相反,如果他没有被批斗,在那个时候倒是不正常了。

而人如果有家人的支持,其实很多风浪都能挺过去。

因为老舍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罪行,当时批斗的人很多,就他一个人自杀。

比如著名的流沙河,被发配农村劳动,拉大锯、钉木箱子,苦不堪言。然而因为妻儿的鼓励,流沙河坚持了下去,甚至大儿子都帮着他钉木箱,给了他很多的精神支持。

但老舍则没有这种家。


吴营洲发表《老舍的死与他的婚外恋》中这么写:种种迹象表明,老舍当时并不想死。如果想死,他到太平湖后,就会直接跳进去了。然而他没有。他在岸边坐着,坐了整整一天。

又坐了大半夜。老舍是在半夜里“投水自尽”的。有一点也许是不难想象的:当时,夜已很深了,一家一家的窗灯都熄了,连鸟儿也都已归巢,然而,哪里又是老舍的栖身之所呢?如果老舍彼时彼刻有一个温暖的家,或者他的家人能及时地找到他,并把他带回去,他会死吗?另据韩秀回忆:“外婆说,老舍将血衣和一封给周恩来的信交给妻子胡絜青之后就出门了。外婆说,那是很明显的事情,肯定去寻死了,但是胡并没有拉住他。”



为什么家里搞成这样?

吴营洲写的也很清楚:老舍婚后,曾带着妻子胡絜青去济南谋生。他的大女儿就是在济南出生的,因此起名舒济。可至今都不清楚,当日本鬼子逼近泉城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老舍为什么会抛下弱妻幼子(长女4岁,儿子2岁,幼女还不满3个月),只身离开——去了“大后方”武汉。

“投身抗战”自然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老舍的做法似乎超出了常理。另外,也不是所有留在敌占区的人都是汉奸。

据韩秀回忆,她与老舍、沈从文“都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过”,“我想,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随时准备逃家的男人”,“抗战是一个多么堂皇的理由,他抛妻别子,跑了,去为抗敌协会奔走……”

老舍抵达武汉后,主持“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见老舍“单身”,就给他物色了一位“秘书”。

老舍的这位“秘书”,名叫赵清阁(1914-1999)。赵清阁是位非常有才气有作为有成就的女性,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编辑家、画家。

时隔不久,老舍就和赵清阁“住在了一起”。即便是老舍到了重庆之后,赵清阁仍旧和老舍“住在一起”。



但原配并不愿意离婚,也就是老舍离开济南五年后,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辗转到了重庆。

胡絜青母子来重庆,老舍事先并不知道。正在吃饭的老舍听说此事后,惊得筷子都要掉了。当时老舍在北碚,他既没有立即去重庆接胡絜青母子,也没有让胡絜青母子立即过来。据知情者说,胡絜青母子是万里迢迢,辗转三个月才来到重庆的。十多天后,胡絜青母子才来到北碚,而此时赵清阁已迁居他处。

不久,赵清阁便“逃离”四川,去了上海。老舍竟“追”到了上海。一个月后,胡絜青也“追”到了上海。



当时老舍顾及名誉,不能随意抛弃妻子,最终选择不同原配离婚。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只得选择放弃赵清阁。

赵清阁为人倒是不错,她也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更没有试图做小三,黯然离开这里。

后来,赵终身未嫁,一个人孤独终老。

老舍虽然没有离婚,但对原配妻子态度相当不好,夫妻感情很差。

在程绍国著的《林斤澜说》一书里,印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人说过一位作家看过胡絜青揭发丈夫老舍的一张大字报,内容是提老舍与他过去一位红颜知己赵清阁的事。我拿这事问了林斤澜,林斤澜说:‘老舍和赵清阁,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天家人也不必隐瞒。这件事丝毫不会给作家老舍抹黑。’林斤澜还说,老舍看不起、不尊重胡絜青,心中装着赵清阁也是一个原因。”


就是因为家里也闹得一塌糊涂,老舍遇到这种困境时,已经没有家人会支持他。

老舍又不是性格很坚强的人,在内忧外患,众叛亲离下,选择自杀几乎是必然。

其实无论什么人,如果连家庭都经营不好,人生再成功也是失败的。

4

我是文子心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首先题主的问题有点不十分准确。

老舍先生在投湖前说了什么?这个可能谁都不知道。

老舍是在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于北京西城太平湖。

“老舍投湖之前,曾在未名湖畔待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小半夜”,

可以断定,老舍是在下半夜或黎明前投湖的。

老舍投湖前,身边没有人,他即便是自言自语或大声呐喊,也没有人听到。


否则,就会有人去救了。

老舍投湖后,是被晨练的人发现打捞出的尸体。

而老舍的家人25日,接到通知才去领人的。

老舍向自己的孙女小月说:“和爷爷说再见”这句话,应该是老舍走出家门时说的。

而且这句话多半是根据老舍的儿子舒乙写的文章中才得知的。

二,老舍投湖投湖的原因有多种。

如果老舍一心求死,大概不会在湖边坐那么长时间,盘桓如此之久。

他当时的内心,一定是犹豫、纠结的。


a、社会的因素

老舍先生的凄然离世,自然与文革斗争不可分割。

他受到了诸多不堪忍受的凌辱,甚至有人诬陷他是文化特务。

他遭到批斗和毒打,每一天,身上都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在被批斗的过程中,皮肉之苦和人格侮辱是难以忍受的。

人们认为,老舍最终因为肉体之苦和内心屈辱的双重压迫而死。

b、家人的因素

老舍先生被“批斗”后,并不是直接去的太平湖,而是深夜回到家中的。

回到家后,不仅连口饭都没有,甚至连口热水都没有。

那种幻灭感,可能痛彻心肺。

老舍的公子极不愿意回忆当时的情形,他曾含含糊糊地对询问人说:当时的那个气氛,不好。

当然,家人的冷漠虽然可能是那根将骆驼最终压死的稻草,但是也不能把老舍的辞世单纯归结于此。


三、老舍投湖前经历过内心的煎熬,

在2006年第6期的《随笔》杂志上,刊载了李普的一篇长文——《楚狂本色总依然》,写的虽是李锐,但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据我所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自我了断的人,大多数是由于回到家里还要挨批斗。

家是一个人的窝,是他或她的避风港,是这个人最后的退路。如果回到家里也被当成敌人,就真是走投无路,只有死路一条了。我的一个好朋友,就是这样投水自尽的。他在外面挨了斗,被人打了一记耳光,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又率领儿女斗他,他就走上了绝路。”

李普在这里并没有说出他那位“好朋友”是谁,但我们知道,老舍是“在外面挨了斗”,且“被人打了一记耳光”,又是“投水自尽”的。


因此,李普的这位“好朋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老舍。

据说,老舍投湖之前,曾在未名湖畔待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小半夜。如果他一心求死,大概不会盘桓如此之久。

因此,另一种观点就显得更为可信。


在老舍遭受批斗期间,作为妻子的胡絜青曾写大字报告发他的婚外情。老舍在外挨了批斗之后,回家却被妻儿拒之门外。

事业的受挫,家庭的排斥都让他苦不堪言。

最终,老舍先生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三、老舍夫人胡絜青对老舍的态度也不是空穴来风。她的心里一直存有怨恨。

“孤身一人的老舍与单身女作家赵清阁之间,有一段不容后人亵渎以对的感情经历。”这句话,是诗人邵燕祥写的。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舍和赵清阁在重庆因文学结情。


1943年,远在千里之外的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一路穿过重重封锁,辗转了3个多月,来到重庆寻夫。因为她已得知了有关丈夫风言风语的消息。

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不愿破坏他人家庭的赵清阁给老舍留了一封信,信上8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赵清阁坚守诺言,孑然一身,终生未嫁,也再无和老舍有任何来往。

但对于妻子胡絜青来说,老舍的这段往事终成了她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老舍最终回归了家庭,但是他和胡絜青的感情却产生了无法修复的裂痕。

家庭二字,从此成为他心头的沉疴。

在老舍去世后,她的妻子也在痛苦的回忆中,挣扎度过了余生。


四、最终老舍用赵清阁小说中所说的方式了结了一生。

也许,在老舍生命的最后一夜,他的脑海中可能回荡过赵清阁的那篇极具自传色彩的小说《落叶无限愁》中写的那句话:除非我们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才能克服矛盾。

不再相见只是一种自律和形式。而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挚的情感,因为“相爱却不能相守”而变得越加浓厚。

最终,他在现实面前再也无力隐忍,只能选择这样一种更加悲剧的形式逃离。

终究是那样一次错误,让他无力偿还,只能用余生买单。都让他苦不堪言。

最终,老舍先生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5

老舍先生是投湖自尽的。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写过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叫做《父亲的最后两天》,证实了他的死亡过程。

在投湖自尽前,老舍先生与自己的亲人们一一道别,这就是永远的诀别。

特别是舒乙三岁的女儿,她是老舍先生最为疼爱的孙女。在出大门前,老舍先生郑重地向小小的孙女说:

“和爷爷说再——见——!”

向所有热爱的亲人告别后,老舍先生毅然地走出家门,走向了太平湖。这是一段相当长的路,没有人知道路上发生了什么。

事后,老舍先生是被晨练的人们发现的。把他从湖中打捞上来后,才发现死者是老舍。

舒乙对此回忆道:

据公园看门人说,头一天(指八月二十四日),这位老人在这里一个人坐了 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估计,悲剧的终了是发生在午夜。老人手里还拿了一卷纸。

舒乙始终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是在太平湖?

直到悲剧发生的12年后,他某天偶然打开了一张北京的老地图,才发现了答案——

原来,太平湖距离老舍先生母亲晚年的住地观音庵只有一墙之隔。老舍先生是去找他的母亲了。

老舍先生死于1966年8月24日。原因不必再说。

6

题主您好。据相关文献记载,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在离家之前,将自己的血衣和一封给有关领导的信留给了妻子,叫出最疼爱的孙女对她说:“跟爷爷说再见。”

老舍先生的言行表明:他已经萌生死志。1966年8月24日深夜,一代文学巨匠在京西城太平湖投湖自尽。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产生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投湖自尽,此时老舍先生和他的家人关系如何?

一、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投湖自尽?

1、老舍在那场浩劫中期间被打倒,被学生毒打,老舍不堪受辱。

1966年,浩劫爆发,因为老舍先生的身份,老舍先生也受到了波及,被参加运动学生们当做“文坛恶霸”攻击。在这次运动中,正直的老舍先生旗帜鲜明地反对狂热的学生冲到别人家里打砸销毁“四旧”、斗争他人。

老舍先生曾悲愤地对自己的儿子舒乙说:

我不会把小瓶小罐和字画收起来,它们不是革命的对象;我本人也不是革命的对象。破‘四旧’,斗这砸那,是谁给这些孩子这么大的权力?

老舍先生的这种态度遭到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弹,1966年8月23日,学生们把老舍押去批斗,老舍被学生按着跪在焚烧京戏服装和道具的火堆前,学生对老舍的谩骂、毒打足足达三个小时之久。这对脾气刚硬的老舍来说,是不堪忍受的羞辱。

2、这场运动前后老舍的地位急剧转下,前后的地位变化让老舍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

在这场运动爆发以前,已经爆发过好几次大的运动,但老舍一直比较顺利,没有受到任何波及,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都很高,受到人们的尊敬。

即使是8月23日的那次毒打和羞辱,也在老舍的心理预期之外。那天,有人给老舍打招呼,叫老舍去单位坐坐,感受一下运动的氛围。结果老舍刚刚进单位,就被学生们绑起来,要求他坦白在文坛压迫作家、从美国人手上拿美金(老舍曾应美国人的邀请到美国讲过学)、反对破坏“四旧”、婚外情(老舍和赵清阁)等罪行。

学生们群情激奋,那天被押去的28个人中,老舍是被打得最惨的那个。老舍被押回单位以后,几个因为老舍婚外情而愤怒的女学生又把老舍围起来用皮带毒打了一顿。

种种迹象表明,老舍对这种前后差异太大的对待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

3、家人的态度让老舍彻底失去了希望。

人们常说,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任外面有再大的风浪,回到家人就会有安全感。可是,对老舍来说,他的家已经不再是避风港湾。这场运动一开始,他的妻子胡絜青就公开揭发了老舍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外情,痛诉老舍在这半个世纪以来对胡絜青的谩骂、羞辱和轻视。

胡的揭发一公开,马上就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这也成为老舍被重点关注毒打的一个关键因素。

老舍被毒打以后,他回到家里,将自己的血衣和写给有关领导的一封信交给了胡絜青,然后就离家出走了。老舍离家出走时,无论是胡絜青还是他的儿子、儿媳,都对老舍的离去非常漠然。即便老舍消失了一天半夜,他的家人也没有出来找过他。

人们都说,老舍投湖前在太平湖坐了一天半夜,证明他还是心生不舍,不想死,如果这个时候他的家人能够找到他,把他叫回去,老舍或许不会投湖。

二、老舍投湖之前和家人的关系怎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老舍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外情开始说起。

1、老舍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外情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已经和妻子孕育了三个孩子的老舍把妻子和孩子们留在了济南,一个人去了武汉,凭着老舍在文坛的威望,老舍成了文艺界的负责人,在敌后主持文协工作。

老舍在文协主持工作时,和他的秘书赵清阁(著名女作家、画家、编辑)热恋并迅速同居。

后来两人辗转来到了重庆,将同居关系公开,老舍和赵清阁连写文章都一起署名。

几年以后,消息终于传到了老舍妻子胡絜青的耳朵里,老舍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辗转千里,终于来到了重庆。

半个月以后,赵清阁和老舍分手,去了上海,老舍也追到了上海,胡絜青带着孩子也追到了上海。

老舍婚外情的结局是,老舍迫于舆论压力,和赵清阁分了手,暂时回归了家庭。

1946年,老舍应美国人邀请,在美国讲学,老舍决定抛妻弃子,在马尼拉市买了房子,写信邀请赵清阁到美国来和他一起定居:

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

赵清阁迫于舆论压力,没有成行。几年以后老舍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回归了家庭。

但是,回归家庭的老舍对赵清阁始终念念不忘,每年赵清阁过生日的时候,老舍都会写诗、写对联连同礼物一起寄给赵清阁。1961年赵清阁过生日,老舍亲笔书写了一幅对联送给赵清阁,赵清阁将这幅对联公开挂在客厅里,来往的客人都可以看到上面老舍的落款:

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老舍投湖自尽前,老舍和赵清阁的爱恨纠缠在当时的文坛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复旦大学陈思和在他的著作《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里说:

如果当人们意识到人类的感情世界比道德世界更崇高更重要时,像老舍跟清阁先生之间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遮蔽的了。

2、老舍在婚外情持续期间对妻子的绝情。

老舍对红颜知己赵清阁一片情深,可是对妻子却无比绝情。

抗战爆发以后,日本人侵犯山东,老舍抛下无依无靠的妻子儿女,一个人跑到了武汉。

在武汉期间,他爱上了他的秘书赵清阁,并和赵清阁同居。不清楚赵清阁和他同居前是否知道老舍已经结婚。但是,赵清阁的姑姑曾当面指责老舍:“你骗了清阁。”据当时在现场的人回忆,老舍无言以对。

老舍和赵清阁公开同居以后,老舍的妻子闻讯带着儿女冒着战火,千里迢迢辗转,从敌占区到了重庆。可是,正和赵清阁同居的老舍对孤苦无依的胡絜青母子避而不见。直到半个月以后才在舆论的压力下给胡絜青母子安排了住处。

赵清阁得知老舍的妻子找到了重庆以后,痛苦万分,逃到了上海,老舍追到了上海,胡絜青母子也追到了上海。老舍对胡絜青万分厌恶和痛恨,但迫于压力不得不回归家庭。

1946年,老舍到美国讲学,决定抛弃国内的妻子儿女,在美国马尼拉市买了房子,准备和赵清阁双栖双飞。赵因为舆论压力未能前去,未果。

之后,老舍虽然人在家庭中,却公开和赵清阁来往,这已经成为当时文坛公开的秘密。程绍国在他的著作《林斤澜说》中说,他曾为此事专门问过著名作家林斤澜,林斤澜回答说:

老舍和赵清阁,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天家人也不必隐瞒。这件事丝毫不会给作家老舍抹黑。

3、老舍为了赵清阁,看不起、侮辱妻子胡絜青,造成了老舍和家人的感情淡漠甚至冰冷。

老舍和赵清阁长达半个世纪的公开婚外情严重的伤害了胡絜青和儿女的感情。连孙女都有了的老舍还经常公开给定居在上海的赵清阁书信示爱,完全不顾胡絜青和儿女的颜面,除此之外,老舍还在众人面前公开表示看不起胡絜青,对胡絜青经常冷言冷语,完全不尊重胡絜青。

程绍国在他的著作中也说写道:

林斤澜还说,老舍看不起、不尊重胡絜青,心中装着赵清阁也是一个原因。

如此说来,在那场特殊的运动中,被老舍伤害长达半个世纪的胡絜青公开揭发老舍并对老舍感情淡漠也就不奇怪了。而老舍惨遭毒打之后,回到家里,家人冰冷的态度也就顺理成章了。

结语

老舍的不幸,固然应该归咎于那场颠倒黑白的特殊运动,但更多地跟老舍的自身作为有关系。或者说,老舍长达半个世纪的公开婚外情是让老舍投湖自尽的重要推手也不为过。

7

1966年老舍沉湖自杀。

关于老舍为什么要自沉于太平湖,没有人知道其中真正原因,但是我们可以从老舍当时身处的环境中来推断他为什么要投湖自杀。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1966年的时候的,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老舍因为其出国留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所以在戴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然后在文革中受尽苦楚。

但是如果仅仅这样,似乎还不足以压垮老舍,毕竟倒是与老舍一同被批斗的还有不少的知识分子,其中甚至还不乏高官,所以这一点并不全面。

虽然不全面,但是对老舍来说也绝对是一次严重的打击,然而出来社会因素外,还有其内因。

真正压倒老舍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其实跟多的是来自于他的家庭。

老舍的家庭其实是非常不幸的,但是这不幸却又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在抗战时期,老舍当时带着妻子儿女逃到山东济南,然后随后日本人快要到山东的时候,老舍一个人抛妻弃子逃到了大后方武汉任高官,在这个时候老舍爱上了另一个才女赵清阁。

并且随着后来日本人南下以后,老舍和赵清阁又定居在重庆,但是在五年后,老舍的妻子带着儿女来到了重庆,至此老舍爱惜名声所以由不得离婚,不得已而放弃赵清阁,所以实际上老舍的家庭也并非和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差。

所以在文革时期,在外部社会的环境和内部家庭关系的双重打击下,老舍在1966年与太平湖自溺而已。

这件事虽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由于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自然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8

冰心曾经对老舍的儿子舒乙说过,你爸如果死,肯定是跳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1966年8月24日夜,老舍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杀。之前的一天发生了什么呢?他被28名红卫兵批斗、毒打三个小时。



对于一个名人、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折磨。当时的老舍是作家协会的会长,由于与文革时期宣扬的文章风格不一,从而变成了对立面。


那时候的疯狂只有经历者才知道,据老作家肖军回忆,当时一起被批斗的有29位作家,老舍只是其中之一,咒骂、毒打、游街、批斗、在火堆旁围着一个圈子,把头顶地,用军用铜铁皮带进行鞭打,打的一个个头破血流,用“刑讯逼供”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这样的折磨,对于“文弱书生”来说,挺过的太少太少。据说当时每天在北京的街头上有上千人被打死、打惨或者打趴下。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有头有脸”的君子能受得了吗?


受不了,那怎么办呢?得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体面的方式离开人世。老舍曾经写过一篇《诗人》,说如果蒙受巨大灾难将投水殉职


24日夜,没有遗言、没有告别,自己独自走向了太平湖,结束了一生。

9

老舍先生离开我们将近54年了。67岁的他儿女孝顺,孙辈可爱,他本该安享晚年的,可他却投湖而死。

一位以文艺为生命的老作家,该是经历怎样的绝望才选择走这条不归路呢?一代文化巨人的陨落,让人心痛惋惜!而关于他的死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老舍先生曾说过:“人活着,要有情趣而且干净……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那就宁愿死去。”他是一位非常有自尊心的人,刚强而有原则。

1966年8月23日下午三点,老舍经历了一些“疯狂孩子们”的殴打,直到晚上他的妻子胡絜青把他领回家。

整整一晚老舍辗转难侧,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第二天,他抱抱小孙女和孙女说了句“再见”,就永远的离开了家,这孩子还以为爷爷不久就会回来,还会像往常一样给自己讲故事,她向爷爷扬起小手,奶声奶气地给爷爷说再见。谁也没想到老舍最留在人间的话竟是“再见”二字。

老舍一个人默默来到积水潭附近的太平湖,望着平静的湖水,心如死灰。他在湖边坐了一整天,到了夜晚一头扎进平静的湖水。

这些被学者傅光明记录在《老舍之死口述实录》中。这本书是他和夫人多次采访目击证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写成的。

老舍之死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为了最后的尊严吧。


1978年6月,老舍平冤昭雪,他的骨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安放仪式,算是正式为老舍恢复名誉。而太平湖也在1971年被填废,在上面建了地铁机务段。如今每天都有地铁列车,从那里呼啸而过。

一个正常人若不是绝望到极点是不会选择自杀的。如果老舍再想开点,再“坚强”点,也许就不会造成个人悲剧,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10

十年内乱,被致死致残自杀的不止老舍一个。

这说明了有序的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