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王朝在搜刮民脂民膏方面是很有一套的,因此国库充实,皇帝老儿及王公大臣们尽情享受挥霍。当然,民间的极弱极贫,最后是官逼民反,清王朝气数已尽,走向必然的灭亡。

清王朝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田赋与盐税,都充实了王朝的国库。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人口红利,赋税有源,也是清王朝有钱的客观优裕条件。

处于封关锁国的清王朝,对外贸易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这些都有大宗货物的出口,行销全球,也是清王朝主要的外汇来源,再有就是中草药经济。

清王朝不体恤民生,疯狂捞钱,最有效果的聚财方式当数按人口数征收税赋,四亿基数不是小数目。清廷在经历“同光中兴”的大国崛起后,经济实力恢复很大,虽然经历甲午和庚子两次浩劫,经济实力依然是十分雄厚。

清王朝在1840年南京条约后,由英国人掌握的海关,是整个清政府最清正廉洁的衙门,清廷因祸得福,同治年到宣统年,50年时间收到了9亿两白银。

腐败的清王朝,搜刮民脂民膏登峰造极。乾隆以前,财政总收入是4000万,清末,财政分四块天赋、盐税、厘金、关税各占4000万以上。

清王朝为搞钱,还创造性建立了“议罪银”制度。所谓“议罪银”就是犯了罪的官员可以通过用银子来减轻罪罚。然而施行“议罪银”得到的巨额银两,大部分是供乾隆皇帝个人挥霍,不入国库。当然,这个议罪银制度看似对国家财政有利,实则却祸国殃民,因为官员腐败犯罪只需交银子就可以了事,那交完银子继续腐败,这样一来导致了官场腐败的恶性循环。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这个说法很不规范,哪里搞钱?

明代后期,经过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后,明朝包括徭役,实物和白银等收入,大致有1500-2000万两。顺治初年,大致也维持这个水平,到了乾隆时期,能达到4000-5000万两左右,到了清朝咸丰时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入不敷出,在原有的田赋,盐铁税及部分商税基础上,又开设厘金,就是设卡收商品税,大致也能达到4000万两,清末洋务运动,特别是近代海关的设立,聘请洋员督办税务,让清朝近代化收入大增,到1890年前后已经可达到7000-8000万两,1905年后不断整治规范税收,清朝在宣统时期岁入已达1亿两白银以上,但银价已经从明末价格下跌至1/5—1/8左右。

3

清廷在快要灭亡的时候,还很多钱。不得不说,这个王朝是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官逼民反灭亡的。

1,清廷后期的确很有钱。很多人的印象是,清朝在乾隆中期以后一直在走下坡路,世界上这个印象完全是错觉。因为清廷在经历“同光中兴”的大国崛起后,经济实力恢复很大,虽然经历甲午和庚子两次浩劫,依然是实力雄厚。

2,清廷为什么在列强入侵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还能这样有钱?原因其实很简单。就两条——税源增加,敛财有道。

首先说说税源增加。清廷在1840年南京条约后,十分惊喜的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丢失更多财源,反而多了一项海关收入。更重要的是,英国人掌握的海关,是整个清政府最清正廉洁的衙门,清廷因祸得福,同治年到宣统年,50年时间收到了9亿两白银。这是白给一个和珅啊!

清廷在1860年开始,实施了洋务运动,一开始口号是“自强”后来口号改为了“求富”,说白了一件事,就是赚钱! 比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私人入股73万多两,官府入股银190多万两,还规定了“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

说到开平煤矿,多说一句,甲午战争中卖给日本联合舰队的煤物美价廉,卖给北洋海军的煤则质次价高。为什么专坑自己人?很简单,后台老板要求的!翁同龢为了搞死李鸿章执意要求与日本开战,这是一个道理!

再说一下敛财有道。腐败的清廷,把搜刮民脂民膏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乾隆以前,财政总收入是4000万,清末,财政分四块天赋、盐税、厘金、关税各占4000万以上,还不包括通过管办企业抢来的钱。

奇葩的是,同治年间山西等地发生超级大饥荒,叫做——丁戌奇荒。家里死了人都不敢哭,因为听到哭声就有人来抢尸体,帮你下葬!葬到五脏庙去!就这样,居然还是没有发生大动乱,根本原因是大家都有钱,只是没粮食买而已!

厘金作为常规收入,来自于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手段就一个,卖官帽,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的官位,全都给曾国藩承包,但是,要钱一毛没有!于是,厘金发展起来,从一开始的百分之一,上涨到百分之二十!不管你是种地还是做生意,全部要交钱!

当然,袁世凯和庆亲王一筐搞的“庆袁”官帽公司,是当时最发财的行当。庆亲王靠着与慈禧的裙带关系当了大官发了大财,还成了清朝第十二个铁帽子王!庆亲王最不要脸的是,不仅把巡抚尚书这样的职位卖了,还收了袁世凯300万白银劝隆裕太后主动退位。即使是捞钱超过100亿白银的盛宣怀,见了他也要骂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3,清廷敛财太多,最后把信誉彻底破产了。

清廷还要一种敛财方式是发行债券,要求臣子们和官商们表忠心,到武昌起义后,清廷又使出这一招。人们纷纷说,以前的钱还没还,现在又要借钱,还要脸吗?要脸的!隆裕太后说,我先拿出300万两认捐!你们看着办!结果,各界报纸纷纷发言——隆裕太后到底贪了多少钱,一口气就拿出300万!

本以为是高风亮节,结果把自己老底子都漏了!清廷的最后灭亡导火索,还是钱太多,太抠门!

4

清朝农业和商业发达,人口突破四亿大关,为历朝之最。

丝绸、瓷器、茶叶都是大宗货物的出口,行销全球,是清王朝主要的外汇来源。

清廷在经历“同光中兴”的大国崛起后,开启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清朝在1842年南京条约后,被迫增设口岸,太平天国起义后,英国人掌握了大清海关,是整个清政府最清正廉洁的衙门,关税逐年增加,50年时间收到了9亿两白银。

乾隆年间,清王朝创造性建立了“议罪银”制度。

清朝后期,可向外国货款,并通过通货膨胀捞钱。

1902年,清末新政后,工商业迅速发展,并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1912年,大清财政收入达到了惊人的3.2亿两白银。

5

这题我会,我来回答

第一是放开民间资本办厂的限制。清朝放开办厂的限制,再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收。此举甚为奏效,清政府的税收很快就有明显的增加。慈禧老太婆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工业时代搞大机器生产才是王道,以前学老祖宗的重农轻商,傻乎乎的在地里刨钱真是蠢到家了。

  第二是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比如马关条约的赔款就是找英国、德国、俄国等银行借的钱,一共三亿两白银。当然借钱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让了很多主权做抵押,比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像这些抵押出去的主权就给后来的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过总算是借到钱了。

  第三是铁路收入。最早的时候,清廷认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后来甲午战败,清廷才发现清军虽本土作战,但因为没有铁路,只能靠马拉车推,很不方便。于是清政府开始大量修建铁路。很快大清官员们发现了铁路另一个妙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比如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还能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简直赚爆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民国元年一月,清政府度支部公布的1911年财政收入高达三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比三年前的收入翻了两倍多。(一个多月后,清帝下诏逊位)

  但是凡事也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的政府。它允许民间办厂,但是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借国债,结果却恶意不还;它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一开始的讨厌铁路,到后来疯狂的修路,把铁路视为香饽饽,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一些地方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结果就是民怨沸腾,连最软弱的民族资本家最后都与清政府决裂。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暴虐无度的清王朝。

  总的来说,清朝是个很现实主义的政权。满洲皇帝在抢钱这方面的手狠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排的上号的。清朝末年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赶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兼之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代价却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6

首先就是田赋,关于田赋就是关于土地的征税。因为一些气候、土地等外在的因素,土地征税的银两也就不同。征税比较多的一般属于江苏,再比如浙江这些地方。征税的银两大约三千万左右。每个朝代所得到的银两都会有一些差别。在1661年,征税的银两在两千多万两左右。在1753年,征税达到的银两是两千九百多万两,在1849年,这个时候达到了三千多万两。

第二种就是粮食的税收,征税的地区一般是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其中就包括一些大米,小麦之类的。漕粮是提供给皇家,一些皇亲贵族,它的质量也是比较高的。顺治年间,银两在四百万两作用。在乾隆时期稍微少一些,大约三百五十万两左右。

第三种就是盐课,盐课就是根据百姓消费进行的一种税收。朝廷因此分了十多个区域,在清朝的时候,顺治时期,银两达到了五十六万两。在宣统时期,银两达到了一种高潮,税收达到了四千五百万左右。这些税收,足足上涨了几十倍。

第四种就是关税。关税就是过海关,所收取的商品税。一般关税类型包括一些衣服,用的东西,还有一些吃的东西,再比如船料,一些木制材料。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后,清朝又设了了好几个海关。清朝初期,关税收到百万两,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四百多万两。





7

一、税收。清政府颁布各种税收法令,让天下臣民依法缴纳。

二、买卖捐官制度。

主要流行于清朝中后期,据统计嘉庆时期,这项收入总计达一亿两千多万两白银。其他税收加起来国库年收入才几千万两白银。

8

农民兄弟表示还能从哪里搞?再加上一部分商业的税。(不好我说错话了。我大清帝国可是不加赋的)

9

大清帝国是怎么搞钱的?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清朝在灭亡之前,经历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直到1911年,武昌的革命枪声打响后,满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大清朝的统治才结束。这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因没钱派人守卫城门、没钱派人打仗而国家灭亡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大清朝这样有钱,是怎么搞钱的呢?

对比明朝、清朝的繁华程度,其实看不出清朝的经济有多么的发达。而且清朝末期,虽然慈禧太后签了丧权辱华的合同,让清朝的境遇更加窘迫了。但是清朝的国库并没有那样空虚,从我们都知道的圆明园,它的奇珍异宝数量来看,清政府还是很有钱的。这样跟明朝对比一下,明朝不知道要被甩到哪里去。但是明朝并非真的没钱,只是税收结构有问题。明朝除了皇帝,士大夫阶层不用交税,而官绅阶层会想方设法逃税漏税。所以,这赋税、徭役都落到了百姓的头上,百姓入不敷出,民不聊生,自然是要反的。

但是,这点到了清朝就完全不必要担心。清朝的官员,不管是官绅阶层、还是百姓阶层,通通都要纳税,而且税率不低。清朝还有一条规定就是,税收不能靠徭役、粮食去抵,必须要白花花的银子。单凭这一点,清朝每年就获得了四千万两左右的银子。依靠这种政策,哪怕顺治年间的年税收都要比明朝最顶峰时期的年收入要高得多。

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直接设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一体纳粮等政策。直接把那些隐匿田产的乡绅坑了一大笔,因此朝廷收入大增。到了乾隆继位的时候,他沿袭雍正的政策,把总税收控制在了四千万两左右。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英法联军彻底打怕了。洋人要求的开放口岸,允许洋人在中国设立租借,允许洋人进北京等要求,清政府一律答应。这些极为不平等的条件虽然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但在客观上也为清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清政府最终也由于把太多的权力给了外国人,中国人自己的权力被剥夺太多。再加上清朝末期赋税极重,向民间借国债,结果却恶意不还,百姓被欺压良久。结果就是民怨沸腾,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暴虐无度的清王朝。

总的来说,就是清政府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代价却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