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理解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题目中这两句偈语只是慧能六祖法师四句中的两句,不能断章取义。要完整地理解他的意思,就必须从原文开始。慧能针对神秀的偈子回答问题。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然后,慧能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位佛家大师的四句偈都非常精典,也是从古至今各界争论的焦点。实际上都正确,神秀的主张先修身再修心的渐悟。慧能的主张修心也就是修身的顿悟。那么,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世界本身就是四大皆空,菩提原来就没有树,明亮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虚无没有一物,怎么惹尘埃,假如菩提有树的话,菩提也是向心览,何苦向外界求呢?向心修行,西方就在眼前。这是慧能两句的含义。在古代和现实生活中,哪个更适用,或者说是不是分别适用于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年令段,都值得研究。比如,慧能的修心顿悟,聪明人一看就明白开悟了。神秀的修身渐悟,聪明人也好或愚笨的人也好,渐渐地修也能逐渐开悟了。

最佳贡献者
2

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

我才浅,略表自己的看法:

赤身来人间,

空手归黄泉。

生命诚可贵,

荣辱顺自然。

3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众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能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有道理的。

4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上一切相都是虚泛不定的,都只是鏡中月,水中花,为何要太执念!心中无挂碍,何处惹尘埃?

5

此句偈出处:

时,禅宗祖师五祖在黄梅传法,欲传衣钵,令门人作佛偈已证各人修行到何处地步。

神秀是寺庙教习老师,本来不想做佛偈,又怕不作的话,五祖不传衣钵给他。作了又怕不好,所以夜里偷偷去走廊的墙上,写下: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

神秀写完,心想,若五祖看到,觉得我写的好,那么传衣钵给我,就是我的机缘。若觉得不好,就是我修行不到位。

五祖已知此佛偈是神秀所作,唤神秀过来对他说:你作此偈,还没见性入门。回去想两日再作来。

过几日,有一小沙弥在颂读神秀的偈子。在碓坊房的慧能听到,问明缘故,遂请童子引到神秀写偈的走廊上观看。并请在那里观看的官员张日用帮他写下一偈在上面: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顿悟后见性之偈。从修行的角度看世界,神秀的身是菩提树,是渐修,是未见性未入门的世界观。见性悟道后,连身都是虚幻的,所以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既然没东西,那怎么会染上尘埃呢

只有见性悟道入门后,才会知道本来身心犹如虚空,因为众生对世界观认识的颠倒,才会觉得有身和心。其实身和心就像人眼睛有毛病看到的闪星一样。都是不存在的,虚幻的。

因此,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身和心相是自我执念才有的。

6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没有看过经文,也不知道此句出在那里。以字面说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吧!人来到这世界是赤身裸体来的,本来无一物,在这人间短暂的几十年要走了能带什么呢?依然吃土,还土手握空拳而去。这是自然的规律呀!你们的心为什么要存着贪欲呢?为什么总想着要去划算别人一点呢?你知道带不走的东西别再贪心了,还是守住自已那平静的心吧!别再去惹来自已本不该有的许多事了。你看那些富的人,看人家富了,你妒忌人家,他讲话不好听,你气了。你要知道富的人他们也有苦恼,他们其实也很累,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心放宽点吧,各有各的活法。世人总是爱跟别人比,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都是心惹出来的。许多麻烦和苦恼也是心惹出来的,这颗心只要放下了,这世间就正常了。

7

谢谢邀答,首先来看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诗句是出自那里?

这是唐代惠能写的《菩提偈》,它的原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惠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人。佛教禅宗师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首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它的意思是:本来就虚无缥缈,没有一物,哪里去染上一点点尘埃呢?但是,这里的尘埃指的是一切世俗事物。出家人认为,世务不争。这里并不指真正的灰尘。

其次,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心如明镜,清静明亮、宽敞大度、无欲无求的,拿得起放得下,与世无争,自然快活,怎么也不会惹上凡尘俗事。

最后,我认为如果要达到达惠能大师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境界,我就必须做到 泰山压顶心不乱,大地震动我自然,才能展开心慧进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更高境界。

如果你喜欢更多清新明朗的诗文,关注@蓝袍爱诗哥 ,谢谢!

8

怎么理解“夲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这一句话?

这是佛家的一句禅语,是指:这个世界是虚空的,何必自寻烦恼去寻找化外之物呢?

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道家讲阴阳,儒家讲伦理,佛教是从印度传来,讲的是色空。其实和中国古老的哲学结合,融入中国社会,在中国哲学体系中,道家是精神上的阴阳有无学说,儒家是社会伦理纲常,而佛教则吸收了道家儒家形成自已的虚无脱世入世思想,形成自已的理论体系。“夲来无一物”。与道家的,有便是无,无便是有的辨证学说,从正反两方面来考察事物,把思想引入一种虚空境界,而这也是佛教的空。“何处若尘埃?”“尘埃”是指社会的各种物象,和事物形态,也是指人的欲望。如利禄心,贪婪心,名利心,由此带来的物象,如名誉,权势,财富等。

这句话通俗地讲是:“社会的一切夲来是虚无空旷的,为什么要怀物欲心呢?”。

9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

拒传五祖弘忍在选传人时,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让众弟子写几句偈语,看看誰更有慧根和悟性,大弟子神秀写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偈语一出马上得到众人的赞赏。而慧能看到神秀的偈语后,拿笔在旁边又作了一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看了两弟子的偈语后,就此定下慧能为传人。

一直以来,佛道众人对这两个偈语有不同的看法,好多还是十分专业和深奥的,我还是简单的说说两个偈语吧。实际上,两个偈语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无论神秀还是慧能对佛教的悟性,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不同认识。神秀说的是生活中,人人应该经常警惕自己,排除杂念,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而慧能说的是,人本来就是善良的,就应该没有杂念,没有杂念还去擦试,本来就是杂念。

最后,神秀成为一代宗师(北宗),他所传的禅法是渐悟法门,又称“北渐”或“渐门”;而慧能也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建立了南宗,又称顿悟法门,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佛法。

学习中,我们不是经常这样吗?有些学生勤奋努力,才能保持优秀,而有些是灵气十足,简简单单的就名列前茅,两种学习方式如果都是有目标有理想的,那么应该都会获得成功。

这就是我对于这些偈语的认识,希望能帮到你们,让大家也有顿悟!




10

唯有断了知见,才能观诸法皆空。诸法

都空了,还有所见之物吗?无一物所存,

又何处去惹尘埃!物也无,尘埃也无,

一切无所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