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太监和明朝的太监,虽然都是太监,但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次元的存在。
唐朝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权宦,从最早的鱼朝恩、李辅国,到后来的仇士良、田令孜,唐朝的权宦数量要比明朝多。不过明朝的太监们知名度远高于唐朝,什么王振、刘瑾、魏忠贤,那都是太监中的太监,是大名人。
不过唐朝的太监相比于明朝,那权力真是大太多了。唐朝的太监为难皇帝不是一次两次。唐玄宗退位后,曾经被李辅国数次羞辱,代宗继位后,李辅国居然对代宗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家内向坐,外事听凭老奴”。
“大家”是唐朝口语中对皇帝的称呼,李辅国的意思是,皇上你就往里靠靠吧,外面的事听我的就行了。
能跟皇帝说出这种话,说明唐朝的太监权力已经大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更讽刺的是,唐代宗听完这句话,居然没有任何办法处理李辅国,最后不得不找了一个刺客把李辅国刺杀了。
之后百年中,太监对皇权也是屡屡挑衅,甚至出现了甘露之变中大太监仇士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的事情。
而这种事在明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明朝的太监,无论权力多大,都是皇帝的一条狗。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九千岁魏忠贤,那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制度的集大成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魏忠贤对天启帝,不敢有半点的不敬。都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怕天启帝处理他,吓得肝胆俱裂,几乎精神崩溃。
而魏忠贤看起来徒子徒孙遍布天下,可是崇祯帝朱由检,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普通亲王,上台后仅仅几个月就把魏忠贤给连根拔了,著名的太监刘瑾,明武宗消灭他只用了一个字条。
因为明朝的皇帝制度带来的优势太大了。
为什么同样是太监,太监和太监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因为唐朝太监和明朝太监的权力来源不一样。
明朝的太监,权力来源于批红权。所谓批红权,就是太监有权力替皇帝批准内阁的奏章。但这只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权力,皇帝可以让你批,也可以不让你批,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明朝太监的徒子徒孙也好,狗腿子也好,真正依附的都是那个替皇帝批红的权力,或者说从根本上讲还是依靠皇帝,而太监,只不过是皇帝随时可以换下的代言人而已。
但唐朝的太监不一样,唐朝太监的权力来源,是军权。
如果了解唐朝历史,就会发现,唐朝的宦官干政,是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的,安史之乱以前从未有过类似记录。
这个锅,说到底怪唐肃宗。唐肃宗为了搞掉他老爹唐玄宗,因为没有人支持他,不得不拉拢太监李辅国。后来唐肃宗当了皇帝,就自然而然的把兵权交给了最信任的李辅国,开了唐朝宦官乱政的先河。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藩镇做大,唐朝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必须保证自己拥有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也就是常驻在长安的神策军,人数在十万人以上。
那么这支中央军交给谁带领呢?
很遗憾,是太监。
为什么交给太监?就不能交给别人吗?
自己带领?不可能,一国之君去当军头,就没有了任何当天子的体面。
交给皇亲国戚?唐朝的皇室关系太不稳定,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皇室内斗就没有断过。弟弟杀哥哥,儿子逼父亲、外甥杀婶婶等等。每次政变,这些皇亲国戚都要拉拢神策军,如果把禁军交给他们,那政变不更加频繁了?
交给武将?别逗了,地方藩镇刚刚勉强消停下来,在中央又搞出来一个藩镇?
交给文官?唐德宗还真这么干过。
唐德宗继位初期,因为对太监非常反感,于是把禁军兵权收回到自己手里,交给了文官。
结果,几年以后,关中地区突然爆发了“泾原兵变”,一伙乱兵在长安造反,万分危机的时刻,皇上想找禁军——找不到。
为什么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这些官禁军的文官,为了捞钱而吃空饷,大部分的禁军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军饷让当官的贪了。而仅有的这些兵,也都是托关系上的名单,很多人都是长安的小商小贩或者纨绔子弟,根本不在兵营。所以皇帝有难,禁军没有任何人来救驾。
后来乱兵杀进了皇宫,唐德宗实在没办法,一群亲信太监们自己拿着武器,保护唐德宗逃出来长安。
“还是太监靠得住”——这是唐德宗当时的想法。
唐朝皇帝发现,太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忠诚,不会造反。
太监不可能当皇帝,所以不可能造反。而且太监的服务对象只可能是皇帝,不可能另起炉灶,投靠藩镇和文官的可能性很低(在前期)。把兵权交给太监,总不至于造反。对于皇帝来说,这就够了。
但是,到后来,唐朝的太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兵权。他们发现,不是自己的权力来自于朝廷,而是朝廷的权力来自于自己了!
唐朝后期,朝廷势力衰微,朝廷威严全靠禁军在维持,也就是太监在维持。
这时候,唐朝的太监们自然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决策者,唐朝宦官的权力也就达到了巅峰。
不过,要说明一点——唐朝太监的权力虽然大,危害却没有明朝太监大。
为什么呢?因为唐朝的朝廷就没什么权力,太监可以在朝廷里乱政,却折腾不到地方头上。地方手握重兵的藩镇们才不屌你长安的几个死太监。而明朝不一样,明朝是高度集权的政权,太监一旦把持朝政,危害是全国性的,因此才有全国到处修“生祠”的超级太监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