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的太监和明朝的太监,虽然都是太监,但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次元的存在。

唐朝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权宦,从最早的鱼朝恩、李辅国,到后来的仇士良、田令孜,唐朝的权宦数量要比明朝多。不过明朝的太监们知名度远高于唐朝,什么王振、刘瑾、魏忠贤,那都是太监中的太监,是大名人。

不过唐朝的太监相比于明朝,那权力真是大太多了。唐朝的太监为难皇帝不是一次两次。唐玄宗退位后,曾经被李辅国数次羞辱,代宗继位后,李辅国居然对代宗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家内向坐,外事听凭老奴”。

“大家”是唐朝口语中对皇帝的称呼,李辅国的意思是,皇上你就往里靠靠吧,外面的事听我的就行了。

能跟皇帝说出这种话,说明唐朝的太监权力已经大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更讽刺的是,唐代宗听完这句话,居然没有任何办法处理李辅国,最后不得不找了一个刺客把李辅国刺杀了。

之后百年中,太监对皇权也是屡屡挑衅,甚至出现了甘露之变中大太监仇士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的事情。

而这种事在明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明朝的太监,无论权力多大,都是皇帝的一条狗。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九千岁魏忠贤,那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制度的集大成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魏忠贤对天启帝,不敢有半点的不敬。都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怕天启帝处理他,吓得肝胆俱裂,几乎精神崩溃。

而魏忠贤看起来徒子徒孙遍布天下,可是崇祯帝朱由检,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普通亲王,上台后仅仅几个月就把魏忠贤给连根拔了,著名的太监刘瑾,明武宗消灭他只用了一个字条。

因为明朝的皇帝制度带来的优势太大了。

为什么同样是太监,太监和太监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因为唐朝太监和明朝太监的权力来源不一样。

明朝的太监,权力来源于批红权。所谓批红权,就是太监有权力替皇帝批准内阁的奏章。但这只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权力,皇帝可以让你批,也可以不让你批,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明朝太监的徒子徒孙也好,狗腿子也好,真正依附的都是那个替皇帝批红的权力,或者说从根本上讲还是依靠皇帝,而太监,只不过是皇帝随时可以换下的代言人而已。

但唐朝的太监不一样,唐朝太监的权力来源,是军权。

如果了解唐朝历史,就会发现,唐朝的宦官干政,是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的,安史之乱以前从未有过类似记录。

这个锅,说到底怪唐肃宗。唐肃宗为了搞掉他老爹唐玄宗,因为没有人支持他,不得不拉拢太监李辅国。后来唐肃宗当了皇帝,就自然而然的把兵权交给了最信任的李辅国,开了唐朝宦官乱政的先河。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藩镇做大,唐朝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必须保证自己拥有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也就是常驻在长安的神策军,人数在十万人以上。

那么这支中央军交给谁带领呢?

很遗憾,是太监。

为什么交给太监?就不能交给别人吗?

自己带领?不可能,一国之君去当军头,就没有了任何当天子的体面。

交给皇亲国戚?唐朝的皇室关系太不稳定,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皇室内斗就没有断过。弟弟杀哥哥,儿子逼父亲、外甥杀婶婶等等。每次政变,这些皇亲国戚都要拉拢神策军,如果把禁军交给他们,那政变不更加频繁了?

交给武将?别逗了,地方藩镇刚刚勉强消停下来,在中央又搞出来一个藩镇?

交给文官?唐德宗还真这么干过。

唐德宗继位初期,因为对太监非常反感,于是把禁军兵权收回到自己手里,交给了文官。

结果,几年以后,关中地区突然爆发了“泾原兵变”,一伙乱兵在长安造反,万分危机的时刻,皇上想找禁军——找不到。

为什么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这些官禁军的文官,为了捞钱而吃空饷,大部分的禁军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军饷让当官的贪了。而仅有的这些兵,也都是托关系上的名单,很多人都是长安的小商小贩或者纨绔子弟,根本不在兵营。所以皇帝有难,禁军没有任何人来救驾。

后来乱兵杀进了皇宫,唐德宗实在没办法,一群亲信太监们自己拿着武器,保护唐德宗逃出来长安。

“还是太监靠得住”——这是唐德宗当时的想法。

唐朝皇帝发现,太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忠诚,不会造反。

太监不可能当皇帝,所以不可能造反。而且太监的服务对象只可能是皇帝,不可能另起炉灶,投靠藩镇和文官的可能性很低(在前期)。把兵权交给太监,总不至于造反。对于皇帝来说,这就够了。

但是,到后来,唐朝的太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兵权。他们发现,不是自己的权力来自于朝廷,而是朝廷的权力来自于自己了!

唐朝后期,朝廷势力衰微,朝廷威严全靠禁军在维持,也就是太监在维持。

这时候,唐朝的太监们自然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决策者,唐朝宦官的权力也就达到了巅峰。

不过,要说明一点——唐朝太监的权力虽然大,危害却没有明朝太监大。

为什么呢?因为唐朝的朝廷就没什么权力,太监可以在朝廷里乱政,却折腾不到地方头上。地方手握重兵的藩镇们才不屌你长安的几个死太监。而明朝不一样,明朝是高度集权的政权,太监一旦把持朝政,危害是全国性的,因此才有全国到处修“生祠”的超级太监魏忠贤。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出名的宦官很多。王振、刘瑾、魏忠贤,名头一个比一个大。

可是,别看他们平时多嚣张,天子一翻脸,他们立马玩完。

相比之下,唐朝的宦官算是“上了天了”,他们一翻脸,天子就玩完。宪宗、敬宗被宦官所杀,昭宗也一度被废。而后期的唐朝天子,除了唐顺宗是以嫡长子即位,唐哀宗是朱温所立,其他通通都是宦官立的!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值得探讨。

失控:唐天子的禁军为何交出去就收不回了

禁军军权,一旦被别人控制,就完了。

这个道理,你我都懂。

既然你我都懂,唐朝天子当然也是懂的。

初唐时,大唐用一套平衡,将军权牢牢把握在手里。

可是,这套平衡,很快就被大唐天子自己打破了。

1、禁军实力失衡,神策军一军独大。

唐朝延续了汉朝的禁军体系,设南北两军,南军宿卫京师,北军保护天子,内外互制。北军下面又有若干军,各有统领,相互制衡。

很快,平衡被打破了。

首先是南军“废”了。

南军是十六卫的府兵,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军也逐渐变得名存实亡了。

接下来,是神策军职能的转变,使他变得一家独大。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而吐蕃又在长安不远处晃荡。

大唐尝试以藩镇打藩镇,但效果不佳,藩镇们常常打出“友情”,一起对抗中央。

大唐尝试以边兵防御吐蕃,效果更差,仆固怀恩甚至和吐蕃一起攻下过长安。

靠自己吧!大唐需要一支强大的中央军来镇场子。

于是,神策军,就变成了一支“多功能中央军”,他既要负责保卫天子,宿卫京师,还要负责防备吐蕃、打击藩镇。

职能转变的神策军迅速坐大,一度发展到18万,实力远远超出其他各军,一军独大!

2、权力失衡,宦官控制神策军。

神策军成了唯一可依赖的军队,也就成了大唐的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当然不能轻易给人!

大唐天子也懂这个道理!

唐德宗时,他也认识到宦官长期带兵权力过大,一度将军权收回,交由朝廷任命的官吏管理。

现实很快打脸!

泾源兵变时,朝臣率领的禁军无一人来救,只有宦官不离不弃地跟着天子。

大唐天子明白了:危急时刻,朝臣很可能“摇身一变”,靠不住!而宦官则不同,宦官的利益紧紧与皇权绑定在一起!

于是,唐德宗将神策军军权交给了宦官,并且将来宦官典兵制度化!

3、交出去,收不回。

再怎么说,宦官的权力也是天子给的,天子难道就收不回吗?

还真的就收不回了!

唐顺宗时,又想把神策军收回。他任命了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企图进行兵权转移。

可是,神策军诸将无一人前去报道!

为啥天子的任命,诸将不听呢?

因为:宦官掌管神策军后,神策军各个关键岗位全部长期由宦官把持,全军上下已经与宦官集团构成了利益共同体!

问题还不仅仅只是在神策军本身!

宦官集团与藩镇也构成了利益共同体!

不服从中央号令的藩镇就不提了,他们也不希望天子太强。

服从中央的藩镇呢?也和宦官搞到一起了!

由于大唐忌惮武将权重,因此,藩镇节度使多出自神策军!

如此,从中央到地方,以神策军为中心,宦官集团构建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络!

唐天子不乏有谋略者。他们曾用各种手段扳倒过一些大宦官,其中一些谋略不比康熙除鳌拜差多少。甚至在唐昭宗(倒数第二位皇帝)时,唐天子还能连续扳倒田令孜、杨复光等大宦官。

然而···并没什么卵用。

宦官集团的权力中心不是某个具体的宦官,而是神策军。

神策军上下早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且人家现在是大唐唯一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你根本不可能打破这个利益共同体,推倒重来!

所以,你不从这个系统里找人出来,根本控制不了军队!

当然,主观上说,大唐天子既然不敢把神策军交给将领,自然只能还是找另一个宦官来。

宦官集团掌控神策军的这个大网络,根本就捅不破!

大明天子为何不理朝政也能控制住军权?

相比之下,明代天子就有底气多了。

一些天子,平时把事情都给宦官去作,不爽了随时把权力拿回来。

这是因为:大明的军权平衡体系搭建得真不错。

1、宦官没有掌握任何军队。

许多影视剧里,东厂、锦衣卫都牛得不得了,好像天皇老子都不怕。

确实,他们很牛。您要是当时的大臣,得罪了这些公公,保不齐会被他们弄死。

但是,他们只是替天子监察、审讯,他们并没有掌握任何一支军队。

所以,当天子不怎么理朝政时,他们看人不爽,可以想办法把人弄死。但是,他们只是一特务机构,把握不了军队。

2、文臣、武臣、内臣互制。

那么,宦官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控制军队呢?

明代京营,武臣为总兵官、内臣监军、文臣提督军务,各司其职,“有功同赏,有罪同罚”。

具体的权力分配,常有变动,但总的基调没有太大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监督军队的内臣,经常变化人选。京营“一年一换”成为制度。

这是很高明的举措:内臣监军是很敏感的。内臣天然与天子更近,一旦长期在一军之中,权力往往会超出“监督”的范畴,轻则影响作战效率,重则排除异己、控制军队。

因此,我们会发现:明代宦官专权时,文臣武将虽多与“阉竖”有瓜葛,但只是官场上正常的示好交往(或者是不敢得罪,或者是求人办事),他们与魏忠贤们并没有形成紧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魏忠贤倒了,他们该干啥还干啥)。

3、将吏管理权不下放。

副将、参将等官职,他们的选拔、降调、考察、赏罚均由兵部负责。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统兵武将,还是监军,都难以通过人事安排来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因此,明朝宦官在嚣张时,人人都怕,但他们其实只是天子的家奴,天子不开心了,分分钟弄死他们!

总论:系统的问题,只有用系统的方法解决

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系统失效。面对内外部压力,唐天子来不及从系统上做出调整,急忙以信任的宦官来控制形势。

而事后,随着神策军变大,大唐又不及时调整,终于酿成大祸。

有些东西,交出去,就不可能收回来了。

明朝土木堡之变后,一度也出现过一次风险。当时,汪直总管京师团营(不过,当时京师各营十分虚弱)。

当明朝加强京营时,重新从系统上进行调整,重建平衡。

授权与控制,是一个系统问题。

系统的问题,只能从系统上解决。

与君共诫。

3

唐朝太监的权力和明朝太监的权力都很强大,尤其是唐朝后期,太监不仅垄断朝堂大权,甚至发展到可以废立皇帝,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样子,比如说“大中之治”的宣宗李忱,就是拜太监马元贽所赐。

而明朝就不一样了,虽然出了很多著名的太监,如王振、刘谨、冯保、魏忠贤、曹吉祥等,又是立皇帝,又是九千岁,貌似权倾天下,但皇帝动动手指头,贬的贬死的死,完全没有抵抗力。

许多网友就纳闷,太监与太监,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先说唐朝,唐朝从李渊开国到玄宗李隆基继位,中间虽然有武则天插了一杠子,但整体局势是十分稳健的,权力一直在强人之间流转,纵然有韦后乱政和太平公主造反等事件,但很快被扑灭,没有出现大的权力真空,这就好比是一袋米,被转手倒入几个米缸,这些缸本身密封性能很好,也都很干燥,所以纵然倒了多次,也不会发生霉变,长出虫子。

“安史之乱”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唐肃宗李亨用不太正当的手段夺取了父亲的权力,并最终平叛成功,就他个人来说这样做无可厚非,但他仓促上位,缺乏个人班底支撑,而时间紧迫,他也没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势力,算来算去,只有太监李辅国最好用,所以许多事情交给他办,一来一去,李辅国的地位陡然上升,发展到后来竟然可以甘于立储大事,张皇后就在李亨死后被李辅国处死,这为后来的太监专权开了一个坏头。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藩镇割据,皇帝的权力大大下降,而安禄山的反叛让后来的皇帝对武将专权十分忌讳,不愿意让武将做大,比较而言,太监虽然阴险,但他们自身生理缺陷决定了他们没有谋朝篡位的野心,把权力交给他们反倒比武将保险,于是自李辅国开始,禁卫军神策军都交由太监执掌。

大权在握的太监当然不甘心只做皇帝的傀儡,纵然不为子孙着想,自己有了权力也的过把瘾,于是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而随着太监权力的失控,皇帝大臣与太监的矛盾也日渐尖锐,最为极端的案例就是“甘露事变”,发生在大和九年的这起血腥事件实则是皇帝联合大臣企图从太监手里夺回权力的一场宫廷斗争,但获胜的却是太监,这再次印证了“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无论把权力交给谁,都是很危险的,权力是一剂剧毒的春药,即便你是太监,也抵挡不住她的诱惑。

内有太监乱政,外有藩镇割据,虽然中间有李忱搞出个“大中之治”,为垂死的大唐注入了一针吗啡,但大厦将倾,纵然有明主现世,也无济于事。

明朝虽然中间也出现了朱棣篡位、土木堡之变、嘉靖进京这种大的权力真空,但前者是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一旦完成各方立刻各就各位,只是从一个米缸到另外一个米缸,型号大小都没有变化。后者幸运的赶上了两个权臣于谦、杨廷和全程保驾,太监之流无缝可钻。至于那些轰动一时的太监,他们看似风光,实则是个空壳子。

制度方面,明朝也有独到之处,朱元璋在原有官僚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锦衣卫的权力,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形成了大臣、锦衣卫、太监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互相制衡。稳定性远远优于唐朝的大臣太监两方压跷跷板。

兵权方面,自胡惟庸案以后,朱元璋就把兵权收归自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相互制衡,文官有实权但无兵权,除了边军的总兵官,其他都是浮云,真正掌控军队的就是皇帝。

军权牢牢抓在手里,锦衣卫控制着大臣的一举一动,太监和大臣互相制衡,只要没有什么大的意外,皇权稳固的一塌糊涂,这也是为什么嘉靖和万历几十年不上朝,朝局依然稳定无人造反的原因。

而扳倒几个太监,对皇帝来说也就是动动念头的问题,文官接到暗示启动弹劾,锦衣卫搜集证据拿人,军队在一边威慑,太监再风光,不过是刀俎上的鱼肉,想什么时候切什么时候切。

这就是唐朝太监与明朝太监的区别,总结起来不过两点

(1)明朝的制衡机制更加完善,太监专权只是专了一部分,大权依旧在皇帝手里。

(2)明朝的军权抓的紧,枪杆子出政权。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4

唐朝中后期的太监可以杀皇帝,这应该是对唐朝历史的误解之一了吧。由于历史教科书对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历史一略而过,而各种历史科普读物,又偏着于从李唐皇室的立场去描述太监这个群体。因此,唐朝中后期的太监便给人一个可以杀戮皇帝、随意废立天子,甚至为所欲为的印象。但其实这个印象是不太对的。

事实上,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与东汉和明朝的宦官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唐朝宦官之所以给人一种能废立皇帝的错觉,是因为唐朝宦官和皇亲国戚搞在了一起。宦官确实参与了政变,但是宦官背后都是有指使人的。



先说一下唐朝宦官为什么能位高权重。首先是因为他们代表了皇帝;其次是他们代表皇帝掌握了军队。唐朝太监掌握的神策军,就是他们在后来嚣张跋扈的资本。

那么,神策军是什么部队呢?

所谓神策军,就是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骄兵横行的现实下,唐朝皇帝认为如果没有一支兵力充足的禁军作支撑,来拱卫京畿长安的安全,那么朝廷中枢的权威是荡然无存的。大唐天子想要保证自己的威严,就必须掌握一支直接由中央控制的武装力量。而这支由西北藩镇调到长安,直接归中央调度的武装力量,就是神策军。

组建了神策军后,皇帝还要给这支军队选一个信得过的统帅。

首先,皇帝自己亲自统领行不行?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一国之君跑去当军头,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第二,交给皇亲国戚行不行?事实证明这是在找死。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的故事历历在目,谁敢信任皇亲国戚?

第三,交给武将行不行?事实证明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安史之乱后,武将的忠心已再难被皇帝信任。

第四,交给文官行不行?事实证明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文官大臣的能力和威信被多次证明不足以统军。并且文官掌军后,也会像武将一样也会尸位素餐,中饱私囊。一点也不比武将靠谱。

既然文管、武将都靠不住,那么皇帝就只能选择信任太监了。纵然太监也是稀烂,可是太监靠得住啊。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他痛定思痛后,不再反覆,最终确定了以宦官掌管禁军的制度。而唐朝的宦官掌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唐德宗在确立宦官掌军后,一开始是不怕宦官的。因为唐德宗把神策军的进行分化,不让一个人统领神策军。为了监督神策军,唐德宗又确立了让太监担任枢密使的制度,太监和神策军的护军中尉共同向皇帝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向皇帝负责的人有四个。在这种多人制约的权力架构下,皇帝要除掉具体某个宦官,其实是很容易的

但是如此一来,皇帝要想除掉整个宦官集团就不可能了。因为这意味皇帝要和整个宦官集团做斗争,难度太大。而且,即使皇帝能够成功铲除了宦官集团,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朝廷不能没有禁卫军,而禁卫军又不能交到武将和文官的手上。所以最终,统领神策军的人还是宦官。

可能有人会好奇,神策军是禁卫军,为什么神策军要死心塌地的跟着宦官混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神策军也是一群武将,他们与藩镇没有本质区别。而武将在当时属于浊流,是受属于清流的文管集团的蔑视的。相对来说,武将和宦官更合得来。因此神策军也就愿意为宦官卖命了。

而当神策军与宦官搞在一起后,他们就变成了足以和外朝的文臣士大夫相抗衡的强大政治集团。那些觊觎皇位的皇子亲王、后宫嫔妃们就会跟宦官和神策军搞在一起,结成盟友。这才是中晚唐时期,宦官屡屡参与到宫廷政变,并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确实死于宦官之手的唐朝皇帝,只有唐宪宗、唐敬宗两人,而暗杀他们的太监并不是得宠的高级宦官,都只是希望通过弑君,达到飞黄腾达目的的无权且地位教低级的宦官。

另外几个皇帝的死,其实跟宦官都没有很根本的关系。

比如唐宣宗的死,表面上是宦官干的,但实际上的幕后策划人是时为皇太子的唐穆宗和其母郭贵妃。是太子和后妃策划了弑杀唐宪宗的宫廷政变!而直接动手的宦官,仅仅是受其指使罢了。

比如唐顺宗之死,表面上也是宦官干的,但幕后策划人是唐宪宗。这这跟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一样。只不过唐朝太监把病重的唐顺宗给弄死了。而明朝太监没有把病重的明代宗弄死。但是死与不死,还不是新皇帝的个人意思。

因此,唐顺宗和唐宪宗之死,本质上也是亲子弑父,报应不爽,动手的宦官只是新皇帝的杀人之刀罢了。

再比如唐敬宗,他倒算是真正意义上被宦官弑杀的。但是刺杀他的太监并不是权势滔天的大太监,而是整天被唐敬宗凌辱、不堪受虐的低级宦官。这就好比嘉靖时期的一群宫女因为不堪虐待,铤而走险刺杀嘉靖皇帝一案。如果她们侥幸成功了,按照评价唐朝太监的说法,是不是可以说“明朝宫女权力何等之大,竟能杀戮天子”?

所以,关于唐朝宦官如何权势滔天,竟可以废杀天子,皇帝只是其傀儡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最后说说甘露之变,因为这一事件是李唐皇帝和宦官集团的最著名的一场冲突。

首先抛结论,甘露之变,唐文宗会失败,是因为他野心太大,完全不懂朝堂的平衡之道。他竟意图将宦官集团和士大夫朋党一网打尽,恢复唐朝前期皇帝的威福自传之权,却全然不计后果。这就必然会失败了

首先,唐文宗依靠李训、郑注两个并不得人心的官员去夺权,将当时朝中的牛、李二党尽皆贬斥,这就得罪了文官集团。

然后,唐文宗又打算以一场大规模杀戮,从肉体清洗宦官集团。这一下他又得罪了整个宦官集团。而神策军是与宦官是穿一条裤子的,得罪了宦官也就等于得罪了神策军。

试想一下,得罪了文官、宦官、武官,唐文宗他要是能成功,这就是见了鬼了。

后来失败的唐文宗被软禁,宦官集团杀尽了朝中的李训、郑注党徒,进而还想得寸进尺,还想杀戮异己,从此独占朝堂大权。

但是,外藩的藩镇不干了,以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为首的外镇强藩纷纷上表,声讨太监的罪过。太监惹不起外藩,最后只得被迫收敛,把文官的代表,牛、李两党的高级官僚再请回朝廷执政。这一事件就说明了,唐朝的太监其实真的没到擅自废立皇帝的霸道程度。



说完唐朝再说明朝。事实上,明朝的太监比唐朝的要厉害的多。

因为唐朝皇帝的皇权不强,地方有众多的藩镇存在,宦官们在中央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在地方上的地位并不高。藩镇们压根不鸟宦官!而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是高度集权的时期,掌权的太监只要在紫禁城一呼,则地方便会瞬间百应,争相的拍马屁。

这个区别,其实就是皇权的大小。而不是宦官权力的大小,这一点一定不能搞混肴。

总结:唐朝的宦官与东汉、明朝无异,都是皇帝用于平衡士大夫和武将两大集团的一个工具罢了。只不过唐朝皇帝对皇子宗亲的限制力太差了,没有像明朝一样彻底的该死藩王。因此才给了唐朝宗亲和太监联合,一起搞掉了七八任皇帝。如果没有这些皇子宗亲做后台,宦官是绝不敢废立皇帝的。

5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有三次宦官时代一个是东汉,一个唐代,一个明代,最为猖獗的就是唐代。自唐玄宗开始,唐朝宦官就开始专政了,到了晚唐时期已经达到了废立皇帝的地步,明代权利看似强大,但就是皇帝一句话就可以罢黜,武宗时代的刘瑾。天启时代的魏忠贤。都可以说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但只要皇帝一句话,立即就灰飞烟灭。

那么,唐明两代宦官的区别在哪?最大的区别在于,唐代宦官掌军权,尤其是京畿地区,而且控制了禁军神策军。而明代宦官不掌兵。他们只是执掌相权。但最关键是的唐代皇帝授予宦官军权但收不回来,宦官自己就私相授受了。明代太监的权利就是批红之能,实际上明朝的太监就皇帝与士大夫争权的棋子,皇帝要太监的命就是一句话的事。但唐朝从自李辅国起,到仇士良,鱼朝恩,俱文珍,一个个一手遮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废立皇帝如寻常事,惊惧而死的唐代宗,枉死的唐顺宗,被毒死的唐宪宗,被杀死的唐敬宗,甘露之变的唐文宗,被逼称宦官为阿父的唐僖宗,李世民地下有知。见到一帮子孙被一群没卵的太监害到这般地步,不值做何感想。

唐代如此重用太监,关键在于中唐以后,地方藩镇割据严重,皇帝根本不信任朝臣。只能信任宦官。唐朝的有些宦官身兼统兵和调兵双重权力。造成军队完全效忠于太监个人。但宦文官集团为了彻底掌控权力,和文官既联合又对抗,和藩镇也是相互利用、这样一来,倒霉的就是皇帝了。而明朝军队是功勋集团“世袭”。也吸取了吸取唐朝的教训,只给了太监监军和相权。却没有给与兵权。这样明朝的宦官权力只能依附于皇帝,没有皇帝的信任。宦官就啥也不是了。说白了,明朝的宦官就是皇帝一条狗。但必须指出的是,唐代宦官之乱仅仅局限于朝廷,对社会和民间影响不大。但明代宦官对民间有着巨大的祸害,为害地方,多次激气地方民变。明朝宦官对全国的恶劣作用与影响要大于唐朝宦官可以说,唐明两代几乎都亡于宦官之祸。

唐朝宦官敌人的藩镇。是文官集团。是所有利益集团的敌人,而明朝宦官和皇帝共同敌人是文官集团。也就是说,明朝皇帝和宦官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唐朝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却不一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6

唐朝和明朝都是历史上宦官专政最为严重的时期,唐朝后期的宦官甚至达到了能主宰皇帝命运的地步,然而这种情况在明朝却从未发生。说起明朝大太监的名声,那绝对是盖过唐朝太监的,魏忠贤在当时的权势没得说吧,然而年仅十八岁的崇祯帝一上台,便轻轻松松将魏忠贤给捏死了,尽管是权倾一时的大太监,但面对皇帝,他确实毫无还手之力。同是专权的宦官,为什么唐朝和明朝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呢?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原因吧!

唐朝宦官专政的秘密

唐朝后期,宦官权势达到巅峰,据统计,从唐肃宗至唐昭宗共13位皇帝,其中竟有11位是由宦官拥立的,不得不令人惊叹!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唐代宦官权利膨胀也是有着清晰脉络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时期大量重要文臣,像姚崇、宋璟等等,然而玄宗也逐渐开始对文臣集团产生戒心,采取的方法便是实行三年一换,这也是为什么唐代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宰相的原因。当然这还只是制约文臣的手段之一,其次便是重用宦官,在唐高祖和太宗时期是禁止宦官干政的,到玄宗时,开始出现了有权势的宦官,如高力士。
  2. 安史之乱之后,宦官因对肃宗李亨有拥立之功,逐渐开始掌握了监军的权利,并由此封王拜爵。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宦官便是鱼朝恩和李辅国,李辅国更是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
  3. 唐德宗时期,泾源兵变使德宗对文官狠的咬牙切齿,开始只相信宦官,至此宦官集团掌握了皇家禁军——神策军、天威军。

那么唐朝为什么会走上宦官专政这条道路呢?甚至到最后宦官竟能主宰皇帝生死呢?

其一:唐朝是皇位继承制度极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唐朝发生的宫廷政变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二吧!

其二:科举制度不完善,科举始于隋朝,在唐朝并不成熟,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做不到公平公正,往往还是家世名声。这也使得后来宦官能任意提拔亲信做了铺垫。

其三:抑制文官,没有强大的文官集团去制衡宦官的权利。

其三:藩镇制度,唐朝节度使有税收权,这样一来中央对其控制就显得非常薄弱了,拥兵自重成为地方军阀变得非常容易,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的这种藩镇制度反倒越来越难以控制,皇帝对外廷的军权根本无法有效掌握,而内廷又压制文官重用宦官,以致宦官掌握内廷军权后,皇帝根本没有制约宦官的能力。

明朝宦官至始至终都是皇帝的棋子

首先明朝宦官无法达到废立皇帝的权利得益于明朝的官僚体制。各级官僚、不同机构部门层层牵制,谁也别想胡来。特别在兵权这一点上,明朝皇帝是把握得非常好的,厂卫机构的设立有助于皇帝对兵权的掌控,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相互制衡,文官有实权但无兵权。最初的厂卫机构主要由明朝勋贵掌控,土木堡之变后,厂卫系统也遭受了严重损失,自此逐渐依靠宦官来掌控厂卫,已到达牵制文官集团的作用,由此明朝宦官走上了专权之路,不过这一切还是受皇帝在掌控的,赋予宦官权利主要是用来牵制文官,像魏忠贤当时尽管掌握东厂,又兼管北镇抚司,但依然没有把握对抗整个东林党(文官集团)。

其实明朝的宦官就是皇帝的矛和盾,必要的时候利用宦官杀杀文官的气焰,无奈的时候利用宦官做挡箭牌。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7

唐朝与明朝都出现过大太监权倾朝野的情况。可是,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明朝的太监诸如王振,刘谨,魏忠贤之辈权势再大,也翻不出皇帝们的手掌心。唐朝则不然,像李辅国,鱼朝恩之流,时有左右政局,拥废君王的举动。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在于这么几点:

1.外臣宦官的互相制衡。

唐朝大宦官重来不是势单力薄的个人。他们往往在内朝呼风唤雨的同时还在外朝中扶持亲信担任外朝第一人宰相。双方交相呼应,总能将事情做的有若"人心所向"。即使事情出现纰漏也能相互掩盖,蒙混过关。于是朝政大权便握在了这一伙人手中,皇帝也只能无奈的作为傀儡。

明朝则不然,皇帝总是刻意的营造一种外廷与内朝对立的局面。我想明朝长期保持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未尝没有激化朝臣宦官敌对的想法。再加上明朝取消了宰相制度。使得外朝行使权力不再能随意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是分散再多个人手中。人多秘疏反而难以做大事。而且,双方泾渭分明,权责划分明确。最好的反例便是张居正与冯保一内一外彻底掌握了明朝朝政十年时光,除此之外再无特例。

2.宦官内部的权力制衡。

唐朝的大太监往往是一人独尊。其他的全是他的徒子徒孙。所有宦官能掌握的权力不能掌握的权力全部控制在一人手中。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天长日久难免这些人会产生别的想法,眼中容不下别人。

明朝则不同,宦官的权力被分为不互相统属的几部份。比如帮助批阅奏章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和掌管特务机构东厂的督公,次一等的大太监更是有数位之多比如司礼监秉笔太监以及御马监的大太监。几方常常互相攀比,时有对抗。而他们谁能略胜一筹全赖皇帝圣心独裁。所以这几方不会想着威胁君权,反而只会一心巴结皇帝。所以,权倾一时的刘谨和魏忠贤才会一道圣旨便身首异处。这是有一大堆替换者在后边虎视眈眈。

3.政权的稳定及兵权的分散。

唐朝出现宦官乱政全部是在安史之乱后。此时的唐朝中央政府处于风雨飘渺之中,权威逐渐下降。各地藩镇大多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少有忠君报国的想法。即使中央发生宦官废立皇帝。只要还是李家人当皇帝,这些藩镇都是可以妥协的。而且,他们应该还乐见其成,毕竟越妥协他们独立自主的权力越大。兵权方面,中央彻底掌控唯有神策军,偏生这支部队从唐肃宗开始便掌握在宦官手中。其他军队都是藩镇私兵,仅在维护自己利益时出动。

明朝则非常好运气。除了靖难之役,未曾出现过太严重的政治危机。即使有小的困难也总有肱骨之臣站出来力挽狂澜。所以整个明朝的政治环境基本稳定。至于兵权,明朝前期采用卫所制,兵马分散于各地。后期采取募兵制,各省均由各省总兵掌管。从未出现一人掌控天下兵马的情况。所以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来各地的勤王之师。

4.思想钳制做的到位。

明朝时期,朱元璋首开八股取士。等到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干脆在皇宫大内开设"内书房"邀请大学士为一些年轻宦官授课,讲的都是些忠君体国任劳任怨以及八股文。而是否是内书房出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后是否能身居高位。所以明朝的那些大太监们也早已经深受八股的影响。很难有反抗君权的行为。

综上所述,明朝的阉祸未曾造成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政局稳定以及思想钳制到位。

8

在那些影视作品中,明朝的太监被刻画的穷凶恶极的样子,让我们误以为明朝太监的权力非常的大。而同样是在影视作品中,唐朝的那些宦官却仿佛销声匿迹了一般。于是我们又错误的以为唐朝的宦官非常的无能,只是皇帝身边的一条走狗。但是,实际情况却和这个相反。明朝的太监永远受制于皇帝,而唐朝后期的宦官却能主宰皇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看我如下分析:

(疯狂的唐朝宦官)

(唐朝分析)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能够对唐朝的皇帝起到这么强的主宰作用,原因在于唐朝的宦官手中握有兵权、以及掌握了朝中政务等等。唐朝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帝国疲敝,中央王朝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在这个时候,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做大,皇帝要想做稳,就必须结合宦官的力量。为了对抗那些藩镇势力,唐朝中央朝廷的政务逐渐被宦官掌握,并且中央禁军也落到了宦官的手中。在宦官掌握了大量势力之后,这些宦官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皇帝”。如:李辅国等。

(决定命运走向的安史之乱)

(明朝分析)

明朝的宦官虽看似强悍,但实际上确是皇帝势力的延伸,永远是皇帝的走狗。明朝自从废除了丞相之后,明朝的权力大量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难免疲于奔命。而那些文官大臣又经常得与皇帝做对。这时皇帝便需要宦官代替出面,整治那些不听话的文官。于是明朝的皇帝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设立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系统。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很牛逼,但是却听命于皇帝,翻不了天。而明朝的宦官虽然是为了皇帝出面对抗那些文官,但同时也被文官集团所牵制,最终受益者还是皇帝。

(影视剧中的明朝宦官)

所以明朝宦官虽然牛逼,但是确是“假牛逼”,是披着皇帝“虎皮”的“狐狸”。而唐朝的宦官是“真牛逼”因为不但皇帝的“虎皮”,而且皇帝的:“虎牙”、“虎爪”都被这只“吃肥的狐狸”带走了假狐狸,变成了真老虎,不厉害才怪呢!

我的回答完毕,您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留言!

我叫弋北谈古今,欢迎大家关注!

觉得回答还不错的话,点个赞再走吧!



9

唐朝后期的宦官和明朝时期的宦官,压根就不是一个力量级的。

1、唐朝宦官掌握军队,可以自己废立皇帝;

安史之乱后,随着唐朝皇权的日渐衰退,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的神策军就逐渐掌握在宦官的手中。于是,自穆宗以后,唐朝皇帝多受制于宦官。

所以,唐穆宗以后的唐朝皇帝,除了唐敬宗和唐哀帝外,其余均为专权的宦官所立。而唐敬宗虽然不是由宦官所拥立,但却死于宦官之手。由此可见,唐朝后期宦官转正的程度有多严重。而造成宦官专权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神策军的兵权,拥有控制皇权的军事力量。

2、明朝宦官权力再大,也都是皇帝给的,失去皇帝支持,屁都不是!

明朝也是宦官专权很严重的朝代,涌现了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众多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但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明朝时期,已经比唐朝更加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巩固皇权。后来明成祖又设立东厂,形成了厂卫制度。于是,明朝时期皇权已经发展到了巅峰。

明朝的宦官专权,不同于唐朝,它不是建立在军权基础上的,而仅仅只是获得了皇帝所赋予的一项权力——批红

所谓的批红,其实就是代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由于制度好,明朝中期以来,皇帝就变得越来越懒,这就造就和明朝皇帝的奇葩,比如顽童皇帝正德、修仙皇帝嘉靖、宅男皇帝万历。为了方便自己享乐,明朝皇帝就开始让自己身边的太监代自己批阅奏章,这便有了批红这项权力和秉笔太监这玩意。

秉笔太监的批红权对于低下的文武百官而言,自然是无与伦比的权力。因此,许多大臣都需要奉承和巴结秉笔太监,自然也就造成了宦官权倾朝野的局面。然而,批红权可不是宦官靠自身实力掌握的,而是皇帝赐予的。也就是说,皇帝让他批,他才能批,不让批,那就啥权力都没有,说白了就只是皇帝的狗腿子。

所以,即便是明末的九千岁魏忠贤,建立起盘根错杂的阉党,权倾朝野。但等到崇祯皇帝上台后,还是能轻易将他扳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10

这个问题,最外在的原因是有没有军权呗!

唐朝的宦官那是有军权的,他们可是直接掌控了神策军(唐朝禁军的兵权)而明朝的宦官是绝对掌控不了兵权的,除了东厂貌似他们能做的事情都是借力!

而深层的原因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我们大家都知道,汉代和唐代都是门阀政治时期,而唐代到宋代则是门阀到士大夫时期的转变!

这中间关键点就是隋唐的开科取士,还有武则天的废除门阀制度!

但是制度的产生和消亡都是需要时间的,在过度期的不适应就成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关键点!

先解释下门阀政治和士大夫政治这二个的概念!

简单说:门阀政治就是贵族和天子共治天下,而士大夫政治则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他们的被本质区别在哪里,也很好解释!

门阀是贵族的延续,也因此他们是靠血统来承接的。

士大夫则是平民出生,他们没有延续是考考试成绩获得的地位。

一般来说,血统延续的政治地位,比靠考试获得的要高的多,因为血统承接之后,只会越来越根深蒂固,而考试不可能保证每一代都成为大官!

这也是皇权对于政治组织结构进一步集权的要求,也是君主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贵族主导的国家,就会有贵族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事情发生,这也是东晋王马共治的根源(王导司马家)唐朝以后的宋代和明代还有这样的僭越之举出现吗?答案是没有!

简单的说,魏晋时期如果按照公司组成来看,皇帝是董事长,门阀贵族是大小股东,如果大股东力量够大最后威胁皇权就有二种处理办法,第一种董事长罢免大股东,消灭门阀,如曹魏禅让汉朝江山,第二种就是门阀大股东罢免皇帝,如司马炎逼迫曹魏禅让!

这就是魏晋时期的权利的承接方式,后来的隋唐也是如此,隋朝董事长乱搞最后被关陇贵族为代表的大股东李渊家给取代,而取代隋朝做皇帝的李渊成了新董事长,关陇贵族成了股东!

那么时期到了宋明时期又出现了变化,那就是政治格局从贵族门阀变成了士大夫主导,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但是士大夫是松散集团,最后结局就是皇权是一家独大的大股东,而士大夫虽然有股份但是股份少的可怜,就没有了威胁皇权的实力,除非他们非常图团结,比如向明朝文官集团那样!要不他们是没法对抗皇权的。

但是皇权和贵族也好和士大夫阶层也好,其实他们都是互为补充关系的存在,目的是为了统治的稳固,可是在武则天消灭门阀贵族之后,在新的士大夫阶层还没成长之前的那段时期内。

唐朝就会出一个问题,就是政权不稳固!而不稳固根源就是股东不确定性,我们想想就知道了啊,贵族成为了过去式被一撸到底,最后新的阶级又没有出现!

虽然在皇权和门阀贵族权利之争中,最后皇权成为了胜利者,但是一个孤立的皇权是没办法稳定统治的,那么皇权打败门阀贵族,虽然是胜利,却也动摇了皇权的统治基础,孤立的皇权,如果面对一个异军突起的反对者,就没有办法去权衡和制约!

而唐朝的政治也很奇怪,他们自己作死了自己,居然任命太监作为中央军权的掌控者,这个太监如果衷心,当然没问题,如果不衷心就会出大问题。

在这里,我也能理解皇权的无奈,那就是不放心啊。在怎么说太监也是皇帝身边的贴心人,比门阀贵族也好,士大夫也好,还是要衷心一点的。恰恰就是这种侥幸心理,造成了唐朝末年的太监专权。

而引发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制度设定,统治基础问题!

那么掌握中央禁军的太监,在没有门阀贵族制约,士大夫阶层还没兴起的时候,成为控制权利中枢,并为所欲为的存在就不是稀罕事情了!

也正是因为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才会思考得出一个正确的方法去巩固皇权。

第一:由皇权控制兵权,也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第二:强干弱枝也就是集中央禁军于国都,由皇权直接指挥。其他地区都是少量部队驻守,即使出问题也没大问题。

第三:分解相权,让文管集团不能成铁板一块,成为又一个能威胁皇权的门阀贵族势力。

在这样一系列操作之下才有宋代国运绵长,其实宋朝国家政治格局制度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适合长治久安制度,如果不是外族入侵的话,他们会活的很长很长!

看看科举出来的官员就能明白,他们都是平民阶层。毫无权势背景,他们唯一能选择的就是依靠皇权还有国家权利来完成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宋明理学为主导的儒家意识形态开始占据正统地位,小股东文官集团们虽然力量不够大,但是确实皇权的天生盟友,那么任何敢于挑战皇权的存在都是他们的敌人?这个时候宦官能成事吗?答案是不能呗!

宦官想造反,文官集团那些人都可以喷死他们!

最后总结就是:唐末宦官能成事能独揽大权,是一种钻空子的行为,他们的机会来自于士族门阀到士大夫阶层的过渡期,皇权没有盟友情况下他们的借机上位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