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吧!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其实是被国军给“坑了”。

抗战时,国军战斗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由于蒋委员长搞排除异己的内斗,各路军阀在抗战时畏首畏尾,勾心斗角。所以,才会有40万日军横扫130多万国军的豫湘桂战役。而此战之时,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就这样,国军还是惨败。

国军被日军横扫,日军被美军横扫。那么,在日本当太上皇的麦克阿瑟,当然有信心让参加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士兵“圣诞节之前回家”。甚至,当时的美国人都觉得中国不敢出战。麦克阿瑟叼着烟斗喝着咖啡,就能饮马鸭绿江了。

(他来了,他来了,他趟着水来了!)

麦帅也是可以,仁川登陆打的“可圈可点”:75000名联合国军痛击朝鲜6500名守军。之后,麦帅依靠装备和人数优势,碾压朝鲜军队,一直打到鸭绿江。

1950年9月15日,到10月24日,联合国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打到了鸭绿江。麦帅的神威,到此终止。因为,志愿军过江了。等到麦帅快被彭德怀赶下海时,麦帅还不从自身找问题,还想让杜鲁门扩大投入,甚至,不惜动用原子弹。

麦帅肯定很郁闷,国军战斗力这么弱,为何志愿军却这么牛?!!

杜鲁门不傻,赶紧让麦帅下台,换李奇微。

李奇微明显比麦帅有本事,上来就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志愿军当时由于后勤跟不上,每次进攻最多只能持续7天,就要停下来等寄样。李奇微发现这个规律以后,就利用志愿军“七天攻势”规律,跟志愿军拼消耗。当志愿军进攻时,他就利用美军火力兵力优势打防御战。等7天之后,趁着志愿军断了补给,对我志愿军发动猛烈进攻。就这样,志愿军被迫退到了“三八线”!

同样一副牌,李奇微打的就比麦帅强!回头再看彭老总,那就是封神的人物了!如果志愿军有联合国军那样的武器补给,早把联合国军赶下海了。说白了,美军将领就喜欢依靠装备优势,无脑碾压!真要是让他们到中国战场上,带领国军打日本人,他们败得更惨!对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蒋介石的部队也有美国人当顾问。不过,还是一直溃败。

十年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

“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不要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


所以,把三方将领能力做个对比:志愿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国军>美军。

主意:此处“国军”仅指国民党方将领,我知道抗战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是国军序列。

有些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到解放军以后,本来很弱的部队,马上就成了王牌。例如:解放军五十军,原来是国军60军。这支部队在起义前,因为军纪不好且战绩较差,被人们戏称为”熊军”、人称“六十熊”!可是,抗美援朝时,表现英勇,首先攻入汉城。

毛主席在接见50军军长曾泽生时,还夸奖他说:"你们打得不错啊!"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文|勇战王聊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最近正在热播的《特赦1959》里,黄维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另类,戏份很重,成为正直的顽固派的代表,和几个特务组成的反动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为代表的改造积极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就军事指挥水平而言,黄维的水平其实是被大大的高估了,远不如剧中对改造比较积极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这些人,和廖耀湘实际上在伯仲之间,大兵团指挥能力并不强,让他代领一个军还可以,但是让他率领一个大兵团,独当方面,这就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最后败军杀将,自己也成了战俘。

黄维兵团原本隶属于华中战区,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作战,主要作战地境是在河南境内。这个兵团下属的第十军、十四军和十八军,都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尤其是十八军,更是陈诚起家的老部队,所以一直都受到关照。在抗战结束后,国军接受了大量的美军在二战期间存放在亚洲的武器装备,当时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没有实权,陈诚担任参谋总长,有权分配武器装备,所以十八军在国军各个部队中,都是优先装备美式武器装备的,十八军受到的照顾尤其多,从而使十八军成为国军在中原战场的几个主力部队之一。

黄维早在1944年就因为和上司闹矛盾,被调离了前线,到后方担任军校校长以及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等职务,一直到1948年组建十二兵团时,以十八军、十四军和第十军为基础,黄维才被临时调赴前线,担任兵团司令官。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是由胡琏率领作战,无论是对华东野战军,还是对中原野战军,战绩都可以说是不错的。除了当时这些部队装备优良之外,胡琏在战场上的灵敏和反应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组建兵团的时候,本应该由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白崇禧却因为胡琏桀骜不驯,难以指挥,坚决反对。最后折中下来,才由陈诚系的另一骨干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

也就是说,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其实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主要是靠资历和派系平衡上位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那么当时胡琏肯定是最适合担任兵团司令官的,无论是对当时十二兵团的熟悉程度,还是对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特点的了解来说,黄维都远不如胡琏。只是因为胡琏和白崇禧有矛盾,导致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才把这个机会给了黄维。白崇禧本来也反对黄维出任,只是在陈诚和何应钦的坚持之下,才让他上位了。

这和孙元良的情况差不多,孙元良在抗战后期也是被调离了前线,在后方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差。在国军将原本在郑州担任绥靖公署主任的孙震调离的时候,孙震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两个川军部队的军,才推荐孙元良出任兵团司令官。而孙元良因为有黄埔军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孙震的侄儿,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这个职务。但孙元良所率领的这个兵团,仍然是川军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两个军,并没有配属其他部队。这和黄维兵团的情况不一样,黄维兵团除了土木系的三个军之外,还配属了吴绍周的八十五军,是四个军的大兵团,而孙元良兵团只是两个军的小兵团。

黄维兵团从十月份接到国防部发来的命令,开始在驻马店和周口一带集结,之后从这里出发,离开华中战场,增援徐州,目的是参加国防部拟定的徐蚌会战。孙元良兵团在撤离郑州之前,白崇禧和华东战场都拉拢过,孙元良意识到华东战场即将进行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倾向于去华中战场,这样便于他在战局不利的时候退入四川,但国防部的一纸命令,硬是将他从华中拉倒了华东战场。这就是说,国军统帅部这时候也是在尽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间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

黄维兵团从原驻地出发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本身也很糟糕,是国防部规定的路线,而这个路线上沿途要经过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浍河、淝河、颍河等,黄维兵团本身的重武器装备又比较多,在这种河网纵横交错的地带要行军,还要防备解放军沿途的阻击,这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也很不利。黄维兵团在进入这个河网地带之后,每次渡河都会遇到解放军的阻击,有时候是被半渡而击,所以进展比较缓慢,他还没有赶到徐州战场,黄百韬兵团就已经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得快要差不多了。

而且,黄维兵团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实际上,当时中原野战军全军的兵力也就十二三万人,和黄维兵团兵力相当,但中原野战军因为挺进中原之后迭经苦战,一直在和华中地区的国军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黄维兵团不仅兵力和包围他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差不多,而且武器装备又有优势,但他却不但没有突破中原野战军的阻击,进入徐州战场,反而逐步被包围了,这不能不说是黄维本身的指挥存在问题,他的重武器火力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在胡琏指挥的时候,胡琏兵团虽然是小兵团,兵力远不如黄维当司令官之后雄厚,但胡琏的指挥向来以反应灵敏和迅速著称,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率领这个兵团增援徐州的不是黄维,而是胡琏,以中原野战军当时的部队和装备,要想把兵力相当的这个兵团牵制在中原战场,就已经很费力气了,更不要说能够完成包围了。即便是能够包围,以胡琏指挥的灵活机动,也是很有可能冲破中野的包围圈的,毕竟中野当时的情况用刘帅自己的话说,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战前制订淮海战役计划的时候,无论粟裕还是中央,实际上都没有敢把黄维兵团纳入歼灭对象,对中原野战军也没有这样的希望,最多不过是希望中原野战军能够牵制住他,不让其靠近徐州战场,影响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地区对华东战场的国军的围歼。

在《特赦1959》中,黄维曾经振振有词的对功德林管理人员说,虽然我们打了败仗,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气的。但就黄维在淮海战役期间的指挥来说,他还真就是个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团也不会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报销。他这种自负和不服气,其实就和他后来长期研究永动机一样,都是自作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3

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击毙。

1947年5月16日,经过三天的激战,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国军伤亡3.2万余人,整编第74师长基本上是全军覆灭。据说震怒的蒋介石当众就要汤恩伯下跪,还挥起手杖要打他,王耀武在接到张灵甫的诀别电话时就流泪了,可是又不能飞过去救人。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一方面是华东野战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张灵甫的能力被高估了。

74军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国军有五大主力军,分别是:国民革命军新编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18军,其中的第74军号称是打出来的。74军于1937年9月1日在淞沪战场由第51师、第57师和第58师组建,历任军长是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这些人都很厉害。74军号称是抗日铁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基本上重大战役都少不了这支军队,也取得了战功,所以才有74军是打出来的说法。

张灵甫任整编74师师长。

1946年4月,张灵甫任第74军中将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1946年5月,张灵甫任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虽然是整编了,但是规模其实还是没有怎么变,武器还更精良了,战斗力还更强大了,不过都还是被张灵甫带到全军覆没的结局。为何当初要选张灵甫做领导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王耀武信任他,想选一个自己人吧,他的举荐是张灵甫最后能胜任的最关键因素。

张灵甫的能力被高估。

张灵甫和日军打过很多次硬仗、恶仗和胜仗,还多次负伤,打到腿都残疾了,这点功劳还是要认可的,但是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被高估的将军。国军的五大之一整编74师是葬送在张灵甫的手上的,他性格孤傲,当他带着人马孤军冒进的时候,全师覆灭的结局就是注定的了。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民族英雄张学良了。

同忠贞不二冯玉祥一样,张学良在民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然而,冯玉祥毕竟是一个战将,也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政治家。

打个比方,冯玉祥自称是基督教徒,目的是争取西方世界的支持。

然而,他的心腹认为,冯玉祥并不是基督徒,也不相信基督教的教义。

除了公开场合的一些政治表演以外,冯玉祥私下对基督教毫无兴趣。

然而,此举毕竟给冯玉祥带来了很好的政治名声,算是很高超的政治手段。

可惜,张作霖一辈子牛逼,死前做错了一件大事,就是高估了儿子的能力。

其实,从郭松龄的反叛就可以看出,张学良不但不擅长认人,而且还是个无法有效统帅部下的领袖。

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铁杆心腹,叛变之前当然不会没有迹象。然而,张学良却视而不见,就像没看到一样。

这不是倾心于人,主要还是缺乏军政能力。

事实上,张学良上台以后,基本没有做过正确的决定。

首先是莫名其妙去打苏联,发动中东铁路事变。

苏联就算当时不是很强,也比东北军强大十倍。张学良上台未稳,就去打强敌,实属头脑有病,想立威风想疯了。

其次,中原大战期间,擅自将一半主力开入管内摘桃子。结果关外东北军兵力空虚,被日军趁机攻击,张学良的老巢都丢了。

还有,九一八事变期间,张学良放弃所有抵抗,擅自撤退。

在锦州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再三命令他就地抵抗,张学良置之不理。

想要保存实力,有很多种方法,从没见过有人这么保存的。

这不但让自己丢了地盘,还让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政治上形同自爆。

从此以后,张学良背负如此骂名,想要东山再起难度极大。



另外,都到了什么时候,张学良还在热河会战、长城抗战中试图保存实力,导致全国舆论抨击。最终热河省被日寇占领,随后河北省的东北军也站不住脚。

由此,20万东北军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被迫去陕西同杨虎城抢地盘了。

总之,张作霖留给儿子全国第一的地盘,全国装备最好的军队,还不到10年就被败家光了。

5

历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将军数不胜数。这些人往往都被赋予重任,最后却是一地鸡毛。

古代比较著名的例子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身负重任,但是长平之战后使得曾经能与秦国一较短长的赵国彻底沦为二流;比如熟读兵书的马谡,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丢失街亭,使得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在近代,国共双方被高估了能力的当属蒋介石和李德莫属。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李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名字。他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1974),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他本来是一名特工,1932年春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不久,被共产国际派往上海向苏联著名特工左尓格小组送经费,完成任务后留在了上海共产国际远东局,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兼中共中央军事总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未能到达上海,布劳恩作为在伏龙芝毕业的军事学员从来到上海后就开始给中共中央一些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

顾顺章叛变后,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动越来越危险,于是在1932年底,中共中央及博古、洛甫(张闻天)、陈云等开始转移进入中央苏区。

33年9月布劳恩获准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红都瑞金,为保密起见改名李德。

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由于不懂军事,把红军的指挥大权交给了李德。他虽然抱有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他仅仅有过街垒巷战作战经验,仅仅是一名军校毕业生,又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坐在房子里看着地图指挥作战,让红军与兵力十倍于我,空军炮兵等火力大大强于红军的国军进行正面的阵地战。这实际上就跟一次大战时候的正面顶牛一样,是在拼消耗。

结果导致处处防守,处处守不住,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长征开始后,又实行甬道式搬家,坛坛罐罐都不舍得丢弃。一三军团在前,五九军团在左右,中央纵队搬着从苏区带来的沉重的各种东西在中间,八军团在后掩护。结果大大影响了行军速度,让红军的机动力优势无法发挥,导致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红军损失惨重,由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



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已经判断出红军是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于是用三十万兵力摆下铁桶阵。而李德仍然坚持命令红军往包围圈里钻。在此危急时刻,中央政治局大多数领导终于看清事实,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转兵贵州,从而避免了红军全军覆没。

遵义会议后,正式结束了博古和李德对红军的军事指挥。

李德刚进入苏区时,李德是被临时中央的一些人寄予厚望,希望用他来取代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但是他的能力实在有限,一通辖指挥,差点就断送了中国革命。

相对应的,国民党方面能力低下又爱瞎指挥的非委员长莫属。



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只要他插手参与指挥,往往都是能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具体例子就不用举了,现在在央视播出的《特赦1959》里面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蒋指挥的结果就是,一而再再二三大败共军,歼灭共军超一个亿,然后,国军胜利转进到一个小岛上去了。

6

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承担责任的最高军职者其实是陈诚,这位坐镇徐州指挥的“参谋总长”因为鲁南会战的大败遭到各派系攻诘,尤其是何应钦团伙的火力最为猛烈。陈诚气不过,主动申请去东北挽回颜面,而新任“参谋总长”却使战局更加糟糕,因为他有个绰号叫“顾百顺”。



国军的“参谋总长”一职设置的非常不伦不类,因为它没有参谋总部这个作战指挥机构,作战幕僚单位仍然是“国防部作战厅”。抗日战争胜利后,常凯申为了平衡与桂系的关系,将“国防部长”职务给了白崇禧,但是又对这个非嫡系不放心,于是几乎是给第一亲信陈诚量身打造了“参谋总长”的职称。

根据当时的军制规定,参谋总长直接对常凯申负责,而并非是“国防部长”的下级,掌握军队的编制调动、作战指挥、辎重补给等所有重大事项,国防部长等于被架空了,比如1946年的“整编会议”就是陈诚主持的。陈诚就任“东北行辕主任”后又兼了一段时间,到1948年夏天,两个重要军职同时易人,何应钦接国防部长、顾祝同接参谋总长。



顾祝同之前的职务是“陆军总司令”,先后在郑州和徐州开设指挥所,直接指导作战,“徐州绥署主任”薛岳因大败被撤职后,顾祝同曾经一度指挥苏鲁战事,粟裕将军的评价一针见血:薛岳还算是个干才,而顾祝同就是个庸才。

事实如此,顾祝同在民国军界能够成为“不倒翁”,凭借的并非军事能力,而是对常凯申的忠诚与服从,甚至达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由此得名“顾百顺”。抗战八年,他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任上,对日作战没打过一次漂亮的战役,反倒是秉性常凯申的意旨,进攻新四军很是积极。



1948年夏季这个时间点很要命,正是“三大战役”即将打响的前期,而顾祝同在此时被任命为参谋总长,等于间接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加速了国军总崩溃的速度,因为常凯申完全高估了顾祝同的能力,把他提拔到一个既不胜任又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战争的胜负影响甚大。

首先,是顾祝同对常凯申的盲从,使参谋总长成为了“传声筒”和“传令兵”,完全没有自己的军事见解。陈诚虽然战术能力拙劣,但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另外陈诚是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或多或少可以修正一下常凯申的瞎指挥。然而顾祝同的性格使然,让参谋总长一职形同虚设,失去了专业作用。



其次是顾祝同的一团和气,被称为“军中圣人”,与上级下级方方面面关系都很融洽,其实也就意味着他毫无楞角和指挥风格,并不适合于杀伐决断的军中要职。三大战役期间,顾祝同一会飞沈阳一会飞徐州,到哪里都是一片“总长”叫的欢,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无非是代替常凯申督战或者转达命令,当高级将领们对参谋总长缺乏“敬畏之心”的时候,指挥系统必然也是失败的。

最后是顾祝同与何应钦的特殊关系,他不仅是常凯申的嫡系“八大金刚”之一,同时还是何应钦的“四小金刚”之一,与刘峙并称何的“哼哈二将”,因此,在陈诚被挤出陆军中央之后,顾祝同某种程度上也配合何应钦对“土木系”进行了清算,在军队人事任免上亦毫无主见,比如第12兵团司令的人选,他也不支持胡琏出任。



国军高级将领在1948年以后纷纷指出,常凯申“心智已乱不再适合指挥作战”,然而这个著名的微操大师根本不会放弃军权,而顾祝同的任职更加配合了这种瞎指挥。尽管常凯申比较满意他的绝对服从,然而对国军的战略局势和战争后果而言,却是十足的灾难。

杜聿明一度怀疑作战厅长的身份,淮海战役期间要求屏蔽徐州方向上的军事机密,而第一个站出来打包票的就是顾祝同,并且信任依旧。如此的粗枝大叶和用人不察,正是顾祝同能力的真实体现。一个经常瞎指挥和越级指挥的统帅,一个能力不足毫无主见的参谋总长,在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期间,国军的惨败顺理成章。

7

我国历史上哪位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在下窃以为,被蒋介石当英雄广告宣传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被严重高估了!

那就扒一扒这位蒋介石王牌中的王牌,嫡系中的嫡系,武装到牙齿的第一"御林军"指挥官的历史吧。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字灵甫,陕西长安县(区)人。他在于佑任的影响下,喜欢书法,好附庸风雅,听信巧言令色之人的话,有勇无谋,以"武夫"自居。原本籍籍无名,被王耀武收入麾下,重点培养。由于生性多疑,且残忍暴戾。前有无端杀妻之过,后又坚决以人民为敌,深得蒋介石厚爱,被视为心腹爱将。抗日战争中虽有抗敌表现,但绝没有这些年网上鼓吹的那般"神勇”无敌。他的抗日战绩被严重高估了,没多少可值得称道的战绩!以致于连一枚青天白日勋章都未得到。作为蒋之爱将,王之肱股,张吹们心中的"战神",这确实有些脸上火辣辣。张之所以成为网络"红人",其原因有二:

一,蒋的内战急先锋,王牌中的领头羊,死后开追悼会大肆炒作之缘故。蒋甚至把英国赠送国府的两艘巡洋舰其中之一命名为"灵甫号"(另一艘命名"重头号",为纪念重庆作为陪都在八年抗战中的地位与功劳),号召全军学习张的"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事迹。搁今天,蒋就是张出名的背后炒作高手。

二,因为孟良崮战役!一方面是因为张太想在蒋介石面前表现了,居然"突出“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粟裕大将。众所周知,粟裕大将战功赫赫!是我党我军难得的良将!由他指挥的解放战争,吃掉了国民党一百多万部队,而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歼灭整编七十四师的指挥艺术了。战争,机会稍纵即逝,既要把住机会,又要一举歼灭敌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还要能全身而退,粟大将做到了,稍带手也让这位被蒋视为心腹的爱将张灵甫"名扬天下"。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逞匹夫之勇,孤军冒进,不能准确掌握敌我态势(还有作战素质)的将领无疑会成为历史烟尘,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历史书上的负面典型。

接下来讲一点让张灵甫殒命的孟良崮战役概要:

抗日战争中74军(第一任军长俞济时至39年,第二任军长王耀武至43年,第三任军长施中诚至抗战结束,由于他不愿打内仗,46年74军改整编74师,张灵甫任师长)与日本人也是硬碰硬的打过几次仗,这些仗与张灵甫这个由团升至师长(抗日时期)的将领虽有些关系,但关系不大。尽管如此,也让张灵甫有些飘起来了,再加上抗战结束,受老蒋器重,提拨为74师师长(改编,满建制,三旅九团,全美械装备,32OOO余人)。



当74师向蒙阴前进中,还配属了整64师和整82师的两个炮兵营,拥有相当强大的火力。1947年5月1O号,整74师急进到达坦埠附近时,与解放军主力部队遭遇了,在陈毅,许世友的亲自指挥下,狠狠的给整74师当头一棒。张知道碰上了劲敌,而自己的部队又过分突出,形式很为不利,连忙打算后撤。但后撤到哪里呢?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垛庄,在四山环抱中。一个是孟良崮,一片丘陵,有490高地和许多石洞。张灵甫的智囊李运良(辽宁人,既非黄埔,又非陆大出身的东北军人。以善观风色,口齿伶俐,为张灵甫所信任)。他坚决主张退守孟良固,认为有险可守,不像垛庄容易四面受敌。但他没考虑到孟良崮是个无草无水的光秃秃的穷山,更没有认识到现在的人民解放军已不是以前的小米加步枪时代,是拥有强大炮兵群的精锐部队了。

战争开始后,解放军首先攻占整25师与整74两师结合部的阵地黄顶山,迫使黄伯韬后撤。于是整74师又形成突出了。一夜之间,解放军想汹涌的波涛一样把整74师淹没在重重的包围之中,74师的防线逐步缩小。这时候张灵甫急了,赶紧急电南京,徐州求援。此时的天气炎热,酷暑逼人,困守在穷山孟良崮的官兵无粮无水饥渴难熬,实在难以支持。蒋介石一面派出大批的空军投送粮水弹药,由于74师阵地面缩小,绝大部分都补充给了解放军(运输大队长名副其实)。蒋介石一面电令整25师整83师迅速的靠拢,同时给张电令固守待援。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还认为是与解放军决战的良机啊。

鏖战了两天两夜,山下的阵地相继丢失,包围圈越缩越小。57旅旅长陈嘘云赶上山来到指挥部汇报战况,认为四面被围,据守山岗只有死路一条。他建议目前唯一的逃生是集中现有兵力组织突围,但张灵甫听后默不作声(张在抗战时被日军打伤一条腿,他觉得不方便突围,还在寄希望于援军)。手下看他不做声也就不好说什么。这时在山下作战的士兵纷纷退上山了,解放军运用炮兵火力向山上密集射击,把石头打得一块块的凌空飞起。陈嘘云和58旅旅长卢醒相继受伤,副旅长明灶在巡视阵地时阵亡,张灵甫等人还躲在山洞里,大骂友军见死不救。他们哪里知道,我华野部队投入了九个纵队全部兵力。五个纵队围他,四个打援,按国军内派系林立的现状以及将士的作战素质,是很难凑效的!

1947年5月16日,孟良谷战役就此结束。



张灵甫孟良崮殒命,他犯了几个错误:

一,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装备好就敢冒进。他也错误估计了我军指战员的指挥智慧与战斗素质。虽然此前他有所耳闻苏中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还是轻敌了。

二,他恃宠而骄,认为蒋介石对他厚爱,会不顾一切救他。他似乎忘了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的事情。他高估了蒋委员长的指挥能力和国军的救援能力。他平时骄横跋扈,不知被多少人记恨(比如李天霞)?这些都是一个战场指挥官应该具备的作战素质和战场思维能力,可惜他自负了。

三,他全美械的装备,高度机械化部队。退到山区地方就完全是处于劣势而发挥不了优势,这等于战斗效果严重打折了。

四,打了那么多年仗,他还不知道我军有一个原则: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上上选,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他的74王牌师无疑是我军作梦都想灭掉的!他可倒好,主动伸出头来挨宰!他以为蒋介石惯着他,解放军也惯着他?

最后简评一下张灵甫吧。

人死了就可以盖棺论定。张灵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蒋介石说他是"英雄”,王耀武也认为他是"血性汉子"。事实上他当一个营,团干部还可以,要当军,师长还是难以胜任的。李天霞平时说他是张飞,有勇无谋。他平时不务实际,专好附庸风雅,喜欢练练字,收买古董字画。室内常常悬挂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人的画像,俨然摆出一副"儒将”的风度。他有一把瓦壶,据说是明朝杨椒山用过的,他常以此炫耀于人。偏信巧言令色之人,退守孟良崮就是听信李运良的建议结果。终其一生,我认为张灵甫是被高估的历史将领,最起码被蒋高估了。而蒋呢?偏又喜欢用奴才(听话)将领,忠诚将领(这点确实重要),至于会不会打仗?老蒋不以为然也。只有在危急时刻,他才会想起起用会打仗的将领。而平时带兵练兵享清闲的将领却往往重用亲信。诚如薛岳临死前对蒋的评价:宁用奴才,不用人才,焉能不败!而张灵甫本人,明显是小才大用了。

重用张灵甫,炒作张灵甫,他死后,蒋介石让他成为国军学习的"典范"而名声大噪。让一个原本平庸的将领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宣传失败将领这方面与今天的阿三有一拼。

谢谢阅读,敬请指正。

8

张学良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最被高估,但他根本谈不上将领,因为抗战前期只知道逃,后来缺席了,不谈也吧!

国军将领中,陈诚最被高估,这个北伐时还是每战必败的团长,很快上位为“小委员长”的人,抗战中除给抗日的“杂牌”穿小鞋、谋吞削外,对日军就是逃而不战。

一、陈诚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手握蒋系二十六万人马,仅其谪系18军就有五万人,一式苏式装备,配有150重炮团。面对八千多鬼子进攻宜昌,竟逃之夭夭,使宜昌成为日军轰炸重庆的唯一的、重要的基地。

二、湘西会战之雪峰山战役,居然令其谪系18军,让开缺口,由日106师团一万一千余人逃循。

三、国共内战,陈诚失东北、败山东,奠定了蒋介石王朝迅速崩溃的基础。

9

说到历史中被过于高估的将军,我想到的第一个人是蒋介石最为重用的黄埔学生胡宗南。

在了解胡宗南这个人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蒋介石那么喜欢这么一个屡屡打败仗的将领,在他犯下种种错误的时候,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一路给他大开绿灯,把他提拔到了最高统帅之一的位置上。

有人说,这是因为蒋介石非常喜欢用浙江人以及黄埔学生,所以胡宗南这个浙江人兼黄埔学生在蒋介石产生的天然亲近感下,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拥有了后来那般少有人能及的辉煌地位。

这些原因我们无法否认,因为在现实历史中,蒋介石确实非常喜欢重用浙江人以及黄埔学生,不过胡宗南之所以受到重用,并不全是这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太过于高估了他。

而这份高估,主要来源于胡宗南早期辉煌、勇猛的战绩。

胡宗南得到关注

胡宗南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在那个黄埔军校初创的时期里,他所能和蒋介石展开的交集非常多,很容易就能吸引到蒋介石的关注。

比如在1925年的东征战争中,他就在战争中吸引到了蒋介石的注意。

那个时候,胡宗南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排长,在炮火轰鸣中,他和手下士兵控制着两挺机枪,硬是在不可能中坚挺下来,为那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巨大功绩。

如果当时蒋介石拥有后来那样的地位,他是不可能会注意得到胡宗南当时这样的小角色以及小胜利的。

不过因为他那个时候也是刚起步,所以胡宗南这样的战绩对他尤为重要,也就是在那次战斗后,胡宗南这个中年人的勇猛印象深深的烙印到了他的脑海中。

胡宗南后来之所以能那么受他的重用,就跟这次的初露锋芒有关。

胡宗南早期的战绩以及平步青云

在胡宗南的军旅生涯早期,他的表现非常出色。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他就凭借着一支团的力量击败了东南大军阀孙传芳一支精锐师的部队。

此外,在第二次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战争中他也都有着非常出彩的表现。

在那段早期的发展历程中,胡宗南用自己的战绩征服了蒋介石的心,在蒋介石内心中占据到了足够高的地位。


正因为这份早期的战绩,他被蒋介石视之为天赐良将,一路被蒋介石疯狂提拔,在抗战爆发前,他就晋升到了军长的位置上,远远甩开了其他黄埔学生一大截。

而他不仅仅只是蒋介石手下第一个当上军长的黄埔学生,他还是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将军、第一个军团长、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

能不配位

不过胡宗南的提升速度虽然快,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拥有着能胜任后来那般崇高地位的能力。

在胡宗南从师长提拔到军长位置后,他的风评以及战绩就一路疯狂往下滑坡,一步步通过各种败绩,奠定了他“草包司令”的称号。

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则很简单,那就是胡宗南“能不配位”。

以他的军事才华来说,让他指挥一些小型或者中型的部队倒非常合适,他能很好地发挥出这些部队的力量、能率领着这些部队取得骄人的战绩。

如果给予他更多的军队指挥权、授予他更高的军职,那么一切都将不同。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他成为军长之后,他开始屡屡遭遇到了各种败绩,虽然并不能说全都是败绩,但是败绩仍是占据到了主数。

到了最后,被屡屡败绩包围的他甚至产生了拔枪自杀的想法。

在台湾的时候,更是有不少人对他展开攻击,怀疑他是间谍、怀疑他故意打败仗。

对于这么一位早期意气风发无比的将领来说,他后来的结局无疑是非常悲凉的,毕竟无论任谁曾经攀登过高峰,都很难承受的了那跌入谷底的失落感。

而一切,都源于蒋介石对他的高估,如果蒋介石没有过分高估他的能力,只是让他如同其他黄埔学生一样平稳发展,那么他就不会承受如此惨痛的失落感了。

10

历史上最被高估的将军恐怕就是和彭老总在朝鲜战场上掰手腕的麦克阿瑟了吧!

麦克阿瑟是美国的第一批五星上将,用一句话简单总结:打仗很少赢,吹牛很少输,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大致差不多。

瞅瞅这造型,冷酷的墨镜,潇洒的烟斗,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霸气。

若论真本事,麦大帅有没有?有!绝对超出美军的平均水平,但是这个人太能吹了!有七分本事自己吹成十分,然后就被打脸了。

1941年珍珠港事变,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向菲律宾展开进攻,那时候麦大帅正驻守在菲律宾。日本进攻太猛,麦大帅顶不住了,一度想自杀,后来还是美国罗斯福总统“亲自下令”不许自杀,把指挥权交给下属温赖特,率部撤离。

麦大帅撤退也撤的潇洒帅气,他说:“I will shall return!”(我会回来的!)

果然,两年之后,他就表演了著名的涉水登陆菲律宾。

(摆拍)

1943年,麦大帅被任命为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第二年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1945年杜鲁门总统任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成为驻日盟军总司令,从此开启了麦克阿瑟在日本当“太上皇”的时光。

麦克阿瑟对日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弱化了日本人视天皇为神明的忠君思想。给日本战后的宪政改革建造了框架,可以说现在日本的和平宪法, 这么多年快速的发展,都始于麦克阿瑟。所以当麦克阿瑟走的时候挺多的日本人还很舍不得……

(麦大帅和日本天皇)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发动了波及朝鲜全境的战争。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起草的决议,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战争初期,麦克阿瑟不负众望,策划了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被拦腰切断,金日成无奈向中国求救。

1950年10月19日,联军攻占平壤。

麦克阿瑟信誓旦旦的在记者们面前表示:“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结束朝鲜战事!

然而这一天,他遇到了他的一生之敌,一个来自东方的司令员,名叫彭德怀

志愿军援助朝鲜,完全出乎麦克阿瑟和他部下的,他的情报处长曾断言过,美军一旦越过三八线,中国就完全失去了干预的机会,他们可怜的部队,只会在美军的火力优势下被绞杀殆尽。

可结果就是疯狂打脸!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经过三次战役,彭老总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联合国军”由鸭绿江边击退回三八线附近!

中国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胜利,这使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甩掉了最后的自卑,走向了复兴之路!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麦克阿瑟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他开始叫嚣用原子弹解决中国志愿军,希望杜鲁门批准扩大战争!

美国政府和杜鲁门明白,如果听麦大帅的,肯定会导致苏联参战。这样一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爆发!

麦克阿瑟疯了,美国政府和杜鲁门总统可没疯,因此他们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由将他撤职。

一代被联合国任命的大元帅,就这样灰溜溜地下台了。

除了麦克阿瑟被高估之外,我还想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真伟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