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州从历史上就是进行决战的古战场。——朱德

徐州民谚曰:

九里山下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以上都是苍白的语言,力量不够直白,不够大!

说战争应该怎样进行,用地图来说话最有说服力了。请看地图:

  1. 黑线是南京到北京走徐州的最短路线。

  2. 红线是南京到北京走河南安徽的最短路线。

  3. 绿色线是京杭大运河的大概路线。

那么请问了,题主你是指挥官,你走那一条进军路线?

好,再专上一张京杭大运河的地图:

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什么?

自古至今,打仗打的从来也是后勤,将来也是打后勤!高科技战争也打后勤!

在古代,没有铁路,没有公路,百万之军的衣食住行,武器粮秣,战利品赏赐物用什么“运输方式”运的最快,最多?

当然是水运了。

所以说,中国古代南方到北方的战争不是仅仅盯着徐州走,也是跟着后勤走,也是盯着运河走!

还有,徐州南边是淮河,淮河也很重要。

淮河从东西方向横贯中国,南北中国的分界线,沿淮河可以运来从陕西,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征集来的战争物资与战斗人员。

徐州从水运来说,也是一个十字河口!还是看地图吧!

人类的活动是要受制于地理的。

最佳贡献者
2

可以走河南、安徽一线,但代价很大。

徐州是交通要道,河南商丘和安徽合肥也都是交通要道。古代南北交兵的时候,发生在这两个地方的战争也是数不胜数。

不过相比于徐州,商丘和合肥在两个方面稍显不足,因而这也就导致南北交兵时,绕开徐州是很大胆,而且冒进的行为。

哪两点呢?

第一,徐州城相对易守难攻

古人评价徐州是“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筑战守之具,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千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能取也”。

徐州城相比于真正的雄关,不算什么,但是在一马平川的黄淮地区,由于徐州城的外围地势起伏较大,不仅多河流、多山,城池西北东三面环水,只有南面通联陆地,而且徐州城池本身修的也是城高墙坚,堪称是黄淮地区最坚固的人工军事据点。所以,徐州相对于商丘和合肥而言,适合打防御战,易守难攻

第二,徐州本身还是一个重要的“矿点”

古代北宋之前,徐州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农业产区,有良田十万余顷,水陆肥沃,一熟可资数岁。单靠徐州的资源,养兵数万不成问题。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徐州自古就民风彪悍,是优质兵员的提供地

有土有田,有粮有兵。而且相比于商丘和合肥还易守难攻。这里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南北交兵,绕开徐州孤军深入,当徐州的剽悍驻军一旦出城捅刀子,后果会是怎样,我想不用多说了吧

当然,如果进攻一方有优势兵力,能把徐州守军堵在城里出不来,也是可以绕开的。

所以,古代南北交兵的时候,也不是不能绕开徐州。只是代价很大,绕开的赢面小,而输了就是满盘皆输,全军覆没


当然,徐州在黄淮地区的战略价值也不是一直都是最大的。黄河在南宋时期改道后,由于黄河冲击淮北,将黄淮区域冲击得支离破碎,甚至直接夺淮入海,把徐州一带的万顷良田给淤没了,原来的地势也被改变,依山筑城成了一马平川,所以徐州在南宋至清末这个阶段,战略价值要比之前小了很多。

也就是说,黄河改道后,徐州的交通要道属性仍然还在,但是良田万顷,依山傍水建城的优势被黄河冲没了,变得与周围城市一样了。所以徐州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由于黄河在清末再次改道,由南入黄海变成北入渤海,黄淮区的范围重新扩大。再加上陇海线与津浦线从徐州交叉而过,使得徐州变成了铁路枢纽。而近代社会,铁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线,没有之一,所以徐州因此再度满血复活,重新成为黄淮地区的最重要的战略枢纽,没有之一。



总的来说。古代徐州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要道,二是易守难攻,三是资源丰富。相比而言,后两点比第一点重要。这是古代南北交兵,不敢轻易绕开徐州的关键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地形变化了,再加上铁路穿城而过,交通要道属性突出,后两点相对不重要了。所以近代与徐州有关的战役其实很少直接攻击徐州城,都是在外围聚而围之。比如徐州会战,比如淮海战役,交战双方都没在徐州打,而围绕着徐州开打。

当徐州外围的商丘、兰封失守后,徐州也就没有守下去的必要了。

用一句话总结徐州的战略价值就是:这是一座我可以不要,但绝不能留给对手的城市

3

因为河南到安徽南下缺水路。

古代交通落后,大军出动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持,一般会选择水路运输,因为水运是最节省成本的方式,一条十人驾驶的船就能运送几千人的口粮,如果走陆路运输可能需要几百民夫和牲畜。

历史上,从北向南的水路有三条。

第一条是走汉水,从白河至襄阳入汉水,至江陵或武汉入江。(唐代前汉水和长江交汇处在江陵而不是今天的武汉,唐代后云梦泽淤塞,汉水向东至武昌入江)

第二条是走淝水,从鸿沟到寿春入淝水,过合淝、巢湖,至濡须口入江。

第三条是走大运河,在徐州以北入运河,过徐州,至扬州入江。

这三条水路经过的地方,就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基本上南北战争都是围绕这三条水路展开的。

第一条路虽有改道,但一直存在。第二条路其实就是题主所说的河南到安徽的路,也是隋唐前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但由于唐代以后鸿沟和濡须口淤塞,巢湖至长江水路不通,基本就没人走了,这也使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寿春城衰落成一个小县城。第三条路在隋代大运河修成后就成了主要通道。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秦末到隋唐,南北争夺的焦点一般是襄阳、江陵、寿春。唐代之后,南北争夺的焦点就变成襄阳、武昌、徐州、扬州了。完全是因为水路变化所至。

为什么徐州是重中之重呢?又涉及到另一条水路—黄河的改道问题了。在古代,黄河经常改道。现在的黄河离徐州很远,但这是1855年黄河改道造成的,在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黄河的入海口都在今天的苏北一带,黄河正好从徐州穿过,也就是徐州是黄河和大运河的交汇处。如果北军南下,完全可以通过渭河、黄河、大运河将关中、山西、中原、河北、山东的军队和物资全部集结到徐州,然后沿大运河南下,这是最方便最省钱的路。而南方要防御也必须沿淮河一线展开,南北双方必然会在徐州到淮河之间发生激战。

4

中国古代南方与北方的战争盯着徐州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为江苏省省辖市、第二大城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长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河、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复兴河、大沙河及微山湖。

徐州地处南北相交之处,历史上有英雄美人的传说。湖光山色,刚柔相济,自然风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气和南方的钟灵秀丽。这里依山带水,岗岭四合,山围着城,城环着山,山水特色十分明显。黄河故道穿城而过,大运河傍城而流。

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有超过六千年的文明史和四千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是两汉文化和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徐州不仅在军事上是要塞之地,在历史上也是地杰人灵

古彭徐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龙飞之地,将相之乡。猛士如风,谋士如云;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册。历代徐州籍的开国皇帝就有数人之多。除刘邦外,南朝宋武帝刘裕,南唐烈祖李弁,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后梁太祖朱全忠等都是徐州籍。

5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中,“百万雄师过大江”其实并不包括第四野战军的部队,而是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军区、华东军区的部队共约100万人。肖劲光率领的四野先遣兵团12万人马,虽已进抵武汉正面的江北,但是只担负牵制白崇禧集团的战略任务,使其不能东援汤恩伯即可,那么为什么渡江战役要以二野、三野为主呢?



道理很简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南渡后,我军可以直接威胁和攻取敌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宁沪杭三角地带,一旦消灭了汤恩伯集团占领上述地区,则意味着从根本上打垮了蒋政权。所以这就是徐州地区战略位置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所在:它是如今“长三角地区”在江北的门户所在。


这也是之前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与敌人大战淮海的原因,同时也是老蒋把嫡系精锐部署在徐蚌地区的理由:守江必守淮。这里的“江”并不是指整条长江的流域,而是特指从江西九江(湖口)以东的长江江面,此处也是汤恩伯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的军事分界线,自湖口上溯到宜昌,属于“华中剿总”的防区。



从历史上看,六朝古都南京以及苏杭都是江南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所在,南宋建都杭州、明初建都南京,那么如果蒙古人自北向南用兵,当然以摧毁上述中心区为战略目标,则徐蚌地区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攻击通道。拿下徐蚌越过两淮,兵锋即可直抵长江北岸,而对面就是从南京、镇江、常州、苏州再到上海的横贯线。


但是走豫南可就绕远了,因为在南京至武汉的长江北岸,横卧着纵横几百里的大别山脉,其间地形复杂道路难行,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在江北的第二军(大别山北麓)、第十一军的第6师团(大别山南麓)进展都比较困难,就是因为地形不利,只能沦为助攻部队,其中第二军遭到宋希濂部痛击,第6师团也被白崇禧所部不断阻击,爬行缓慢。


其实题目中所说的两条进攻路线,也正是中国近代两条重要铁路线的走向:从天津到浦口的“津浦路”和从北平到武汉的“平汉路”,按照前述的战略方针,则津浦铁路沿线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带,济南、泰安、台儿庄、徐州、宿县、蚌埠这些津浦线要点,几百年来爆发了多少次重要战役?华野发起淮海战役的先决条件是解放济南、中原野战军第一个目标就是袭占宿县,所图谋的都是徐州。


而从河北经过河南、鄂北江汉平原到达武汉的平汉路沿线,正是渡江战役前后第四野战军主力的南下路线,其对应的战略目标是中南地区。当四野80多万大军饮马长江时,白崇禧慑于我军实力,在武汉沿江地区干脆没有组织抵抗,而是全速撤往长沙,所以四野渡江几乎是兵不血刃的,随后大军南下,直扑湖南和两广。


(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同时,就大兵团作战的战场便利性而言,华东的徐州地区由于大多是平原和丘陵地带,也比大别山以西合适的多。从上图可以发现,除江汉平原以外,开封到武汉之间仅有一条走廊,其余全部是山区,其间还有黄泛区的阻拦。另外沿途的富裕程度亦远不如徐蚌,大军筹粮筹款都颇为不易,四野南下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并非是歼敌,而是粮草不足和气候不适应。


那么占领武汉以后再向东迂回进攻南京呢?两地的路线距离虽然只有500多公里,然而群山起伏道路崎岖,甚至还有田家镇等若干要塞,是非常不合适用兵的。武汉会战期间,冈村宁次的第11军主力溯江西上,这500公里整整爬了三个多月,伤亡非常惨重,因此也不可取。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解放华东的最佳进军路线,仍然是战徐州。


笔者某次坐动车从上海到武汉,全程耗时约5个半小时,而其中到达南京仅仅用了1个多小时,可见从南京到武汉之间的地势之险。


(渡江战役略图)

6

其实不止是古代,即使是近代以来的战争,徐州的战略价值也很高,比如抗战时期的徐州会战和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主要战场都发生在徐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曾拍摄大型军事题材电影《大决战》系列,那场面绝对秒杀绝大多数现在的电影,在《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在动员淮海战役时有一番发言,可以从侧面印证徐州的重要性:

徐州这个地方是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稳定中原之说。

当年先总理率革命军,分三路会和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

民国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

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第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

可见徐州在近代国内战争中的重要性,而在抗战前期国军组织的正面大型会战中,徐州会战的战略价值并不低于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尤其是在台儿庄取得的大捷,更是意义非凡。

实际上,在古代战争史上,正如影片中蒋介石所说的那样,先后经历大规模战争五十余次,决定了多少个朝代的兴衰,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刘邦与项羽的彭城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项羽率领三万楚军击败了刘邦集结的五十六万军队,堪称古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除此之外,在三国前期,曹操与陶谦、刘备、吕布也为争夺徐州发生混战,此后徐州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那么,徐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何在古今战场上拥有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呢?

其实,就是放到今天稍微看一眼地图,也能够看出徐州的特殊之处,徐州是江苏的城市,但是却感觉是嵌入到其他省份当中,毗邻山东、安徽、河南,堪称四省交汇处也不过分。

从现代的交通情况来说,徐州是京沪线与陇海线的铁路交汇处,这两条铁路可是中国主干线铁路,目前也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另外,京杭大运河也从徐州穿过,在水路方面也有优势。

这样重要的一个位置,岂不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估计也是看好这一点,才在徐州周围布置了几十万的兵力,使得华野和中野不敢绕过徐州,而必须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意图。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打仗打的是冲击搏杀,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中国古代打仗更讲究策略的运用,其中《孙子兵法》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战争中的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必然是两军对峙后进行死耗,谁能耗到最后谁就赢了,围而不攻,守而不战,就是死磕,谁粮草顶不住,就必须要被动地进行战略决战,比如长平之战中,如果一直由廉颇镇守长平坚守不出,那么秦军即使是白起来了也没有机会,赵国在粮草供应不上的情况下,不得不用主战的赵括替换掉廉颇,当然,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角度来说,赵括肯定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但是赵国供给不足,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又比如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军事实力是远远大于曹操的,但是曹操凭借黄河天险就是阻挡了袁绍的进攻,而在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后,直接导致了袁绍惨败官渡的结局。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打法中,粮草供应永远是最大的难题,诸葛亮六次北伐全部失败,根本原因还是粮草供应不上。

根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如果由人来负责运粮的话,一个士兵的口粮,需要三个人不断的运送粮食,也就是说前面一个打仗的,后面至少要有三个人来做后勤。

徐州自古就水路交通发达的所在,在古代也是黄河和大运河流经的地方,占据有利地理位置,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如果运粮的话,徐州更容易调配粮草。

从南北的直线距离来说,走徐州是走直线,而且道路较为平坦,即使是大兵团也能够展开,因此,发生在徐州的都是大规模战役。

在地形上,徐州地势也是易守难攻,徐州虽然是黄淮平原,但是北面就是鲁南山地延伸的尽头,在这个地方就好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汉朝以后,中国的战争格局逐渐由东西战争格局转变为南北战争格局,尤其是在唐朝之后,关中地区不再是政治中心的情况下,主要战争双方则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也就是说,可以假设以北京一带为政治中心,而南方政权大多以江南地区为政治经济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取两点之间最近距离,绕过山脉,必然要走徐州,然后才能直接威胁到江南,三国东吴政权后,南方政权都知“守江必守淮”的道理,想要守长江,必须守淮河,而徐州应该算作是淮河北岸的一个重要据点了。

如果北军南下走河南、安徽一线,也不是行不通,如果从开封南下,攻打合肥,虽然路途不太好走,但也能走出去。当然,合肥在古代也是重要战场,但是如果不打下徐州,直接去打合肥,很容易被徐州方面的军队切断后路。

归根结底,如果能打掉徐州,利用京杭大运河的优势可以直接震撼南京。

反过来,南军如果占据徐州,事实上已经有了北伐的基础,中国历史上从江南北伐不成功的大多都没打到徐州,北伐成功的,如朱元璋、国民革命军都是取得了徐州之后了,这就难怪蒋介石总把徐州当福地了。

当然,地理因素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绝对不是根本因素,真正决定战争胜败的还是人,在淮海战役中,国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占据有利地形,结果还是被我军歼灭,主要就是咱们的解放军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这块还是拿捏的死死的,淮海战役结束后,陈 毅曾评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7

答:在古代“南北交兵”的战场上,同处南北交界的江淮平原,徐州比起其他地方,究竟重要在哪?这事儿,春秋战国年间常“会盟”的君主们,就能先现身说法:比如当年“九合诸侯”的齐桓公,就在徐州“兵车之会”,确立了“尊王攘夷”的霸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王夫差后,也是“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一鸣惊人”的齐威王,也是与魏王等人“徐州相王”。那年头,徐州就是个“高光”的地方,常有“枭雄”来威风一把。

汉初造了汉高祖刘邦反的“九江王”英布,对徐州(彭城)也是一把泪。他跟刘邦正式撕破脸时,麾下谋士就为他献“上中下”三策。其中的“上策”与“中策”里,都有“西取楚”即“先打徐州”的战略,可惜全被英布甩手否决,然后就在战场上脆败——不重视徐州的后果,往往就是这么惨。

为何这么重要?从先秦年间起,徐州所在的江淮地区,不但是著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徐州更是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战国晚期时,江淮平原就形成了发达的水运网,徐州本地也是丹水和泗水的交汇处,等于是江淮水陆交通的枢纽。徐州在手,就是战略主动权在手。


不过呢,这几个年头里,中国的王朝争霸战争,还都是“东西之争”。甚至虽说江淮平原很发达,但秦汉时代中国的争霸战争,还往往是“东西争霸”,中国的核心经济带,也集中在关中与山东地区。所以徐州尽管交通地位重要,却远谈不上核心。

可东汉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东汉后的中国历代乱世,大多是“南北对峙”,徐州的地位,也就更加升级。东汉末年时,曹操吕布刘备等人,为“抢徐州”打得头破血流。两晋南北朝南北对峙年月里,南北双方的多次大战,也都是爆发在徐州。说是“兵家必争”,真是毫不为过。


为什么徐州变重要了?首先还是交通问题,这就要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运转成熟的“泗水水系”。在12世纪黄河改道前,泗水就是黄河淮河之间最大的水系,从鲁南发源的泗水,一路经过鲁南苏北各地注入淮河,是当时北方唯一一条南北贯通的天然河流。而且泗水四季水量充沛,在江淮平原构成了密集的交通水网。徐州恰恰是这水网的中心,其东面汴水泗水交汇,城池西北东三面环水,不但交通便利,且易守难攻。

值得一提到的是,当时徐州城地位的提升,也有赖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原本徐州地区多山且北高南低,泗水经过徐州时落差高达三十多米,因此常引发水灾,泗水沿线的“吕梁洪”“秦梁洪”“徐州洪”,原本都是水灾多发地。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曾惊叹吕梁洪“悬水三十仞”的惊人景观。


这“壮观景象”,在魏晋之前,公认徐州航运的巨大威胁。但从三国年间起,“筑埭”技术应运而生。这个从江南传来的新型施工技术,像一把把牢固的铁链,把泗水河道牢牢锁住。在“徐州洪”等路段,更形成了“梯级拦蓄”,因此徐州的水路,不但更安全且更快捷。“要道”的地位大大提升。

而要看看当时“南北对峙”的局面,就知徐州有多重要。无论是东晋与“十六国”对峙,还是“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北周”对峙。谁拿下了徐州,谁就掌握了泗水水网。南方政权得到了徐州,就可抵消“缺骑兵”的劣势,凭着发达的航运进击北方。北方政权拿下徐州,就等于卡住了南方政权的咽喉,任你有百万雄兵也别想过来。

所以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南北双方的几次激烈碰撞,都是围绕着徐州展开。桓温与刘裕的北方,都是以徐州为跳板进击北方,一度打出辉煌战果。北魏太武帝南侵时,也曾以数十万大军围困徐州。更为奇迹的是,东晋南北朝的多次大战里,徐州多次经历战火,却从未被攻破。几次易手都是由于守将的投降——这不止是南北双方“都惦记”的宝地,更是一座攻不破的坚城。


这样的角色,放在当时,没有第二座城池可以取代。

两宋之交时,黄河因为战乱“夺淮入海”。徐州地区的水文地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由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徐州的“南北枢纽”角色却依然没变。元代整修京杭大运河后,大运河经徐州的路段变成直线,从此南北的往来“必由彭城(徐州)”。

明初朱元璋北伐时,也同样围绕着徐州做文章——明军悍将张光祖从徐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走水路,一口气横扫东平济宁等重镇,直接斩断了元王朝的一只胳膊。中国历史上这场“由南向北一统天下”的奇迹,就有徐州城的助推。


而放在元明清的和平年代里,徐州的稳定,更是关乎着王朝的安定:定都北京的元明清三朝,极度依赖东南的漕运供应。明代的《徐州志》记载,来自东南地区的税粮钱财,以及西南大地的贡品,这些至关重要的物资,“悉由兹抵北”。仅来自东南的船舶,每年就有数万艘经行徐州。如果王朝的南北,如秤杆两端,徐州在当时,就是“定盘的星”。

一部古代徐州历史,不止缩影古代的战争史,更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史与王朝经济运转史。多少关于兴衰的重要记忆,都在其中。

参考资料:刘磐修《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战略地位的形成》、朱玉湘《徐淮地区的战略地位与台儿庄战役》、邢启振《唐后期武宁镇战略地位研究》、王云度,魏裕功《徐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8

徐州有四战之地只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战乱不已,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吕布、袁术相互争夺;南北朝时期和两宋时期这种南北对峙的王朝,徐州更是成为双方的挣多点,南方王朝要徐州作为北伐桥头堡,北方王朝要徐州作为进攻点。这些都加重了徐州在战争中的战略意义,而历来南方王朝都会在徐州一线重兵把守,那为什么北方王朝多喜欢走徐州。

南京为都城,攻下徐州可以直接威胁南京;

南方王朝很多都会将都城建立在南京等华东地区,如六朝古城南京,南宋都城杭州等,而徐州就是华东地区的门户。有说法是守江必守淮,徐州就是前线的城市,一旦徐州失守,南京就只有靠水网作为依靠,而南京的北大门已经敞开,很容易被攻破,所以北方王朝喜欢向徐州进攻。

徐州为四战之地,但是难守易攻;

徐州是四战之地,但是摊开地图就会发现徐州一马平川,引南牵北,却并非是易守难攻之地,相反是易攻难守之地。古代历史上守城者从来也没有守住过,但也不敢不守。攻城方从来也没有攻不破过,但攻破之后依然难守。这种特殊去情况,使南北都会将徐州作为桥头堡或者是前线大本营,如刘裕北伐将徐州作为大本营,徐达北伐前也要先攻占徐州。

徐州有运河,后勤粮草运送方便;

徐州在古代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城市,尤其是有运河作为支撑。古代行军打仗,粮草的损失比非常高,而用水运可以减少很多损耗,这也是徐州作为南北战略中重要枢纽的原因。北方南下大后方在北京一带,运河可以直接将粮草送到前线;南方北伐大后方在南京,运河也可以直接将粮草运动到前线,而其中都必须经过徐州,所以徐州对南北方都极为重要。

安徽、河南一线也是重要的道路,但是他们在战线上面会拉长,而且粮草运输多采用陆运,这样就会增加大军的粮草的损耗,而古往今来粮食陆地运输损耗比都超过80%,所以几十万大军南下,徐州有很大的优势。

徐州并非唯一选择,安徽合肥、湖北襄阳都是进攻路线。

徐州是一个真要的战略要地,但是南北进攻的重心有很多,还有合肥争夺战和襄阳保卫战。而且在历史上合肥对于南京的作用不会低于徐州,若是都城在西安、洛阳的王朝,合肥的重要性还要高过徐州,所以说徐州并非唯一选择。

总体而言,徐州因为他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使它成为了南北重要战略重地,但是并非唯一,安徽和荆湘的道路同样重要。

9

通过中国古代的军事历史经验可知,中国南北之间的战争,从广义上来讲,从西到东可以分为三条主线:第一是川渝之地的争夺,第二是荆襄之地的争夺,第三是徐淮之地的争夺。

这三个地区因为是古代南北战争对峙的前沿阵地,所以双方想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必先取此三地之一,由此也就算是得到了北伐或是南征的切入点,而东线的徐淮之地最为重要,主要由地理和政治这两点原因造成的。

地理原因

徐州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也是中国南北交界之地,众所周知,平原本是无险可守的易攻难守之地,但徐州却是平原上的个例,徐州城周边群山环绕,而且山的海拔并不高,城拥汴水、泗水之河道在平原上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地理屏障,平原之势利于快速进军和大兵团决战,而山地之势可居高临下打伏击,如此形胜之地,兵家岂能错过?

此外,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接要冲,这里也是主要的粮产区和人口集中地带,可以为兵家提供充裕的兵马、粮草、赋税,进可挥师百万一战定乾坤,退也能以此为根据地虎视南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政治因素

但凡南方政权立都之地,基本上都是偏安在富庶繁华的江南地区,其中以南京城最受南方统治者的青睐,所以如何更好的拱为南京城的安全,就成为了历代南方政权需要深思的国防大事,由此推演出了“守江必守淮”的南方军事防御理论。

江北的徐州是淮河之北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南方政权若失徐州,北军骑兵便可挥师南下,一举越过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威胁南方政权的统治根基,所以,徐州的得失关乎到淮河的得失,而淮河的得失又决定了南京的得失,因此,保卫徐州也就是间接的拱卫了国都的安全,政治意义重大。

另外,如果你想要绕开徐州,借道安徽直下江南,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到,在北军借道安徽南下的时候,如果此时徐州方面采取军事行动回援,或者是北上西进,那么北军又该如何应对呢,很有可能会受到南北双线夹击,最终南征失败,北伐绕道安徽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南北双方想要征服对方,想要最低成本得到最大的利益,两军主力拉到徐州博一博是个不错的选择。

10

从地缘政治学来讲

徐州北接幽燕、西邻关洛、南靠江南。

幽燕地区邻近北方少数民族是新兴的政治中心。

关洛则是中原王朝的传统政治中心。

江南毫无疑问是财政中心,赋税中心。

而且占据徐州,从徐州出兵北上可取山东,西进中原可争天下,南下江南可取江南之财富。从徐州到北京、西安、上海距离相当。

占据徐州就可以像钉子一样扎根在敌人的身上,占据着战争的主动权,都不用担心陷入围攻的境地,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而且徐州的地势处于一个小盆地中,天然的建城之地,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不适合大军团的集结,城外有汴水,泗水又便于运输物资,方便守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