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分开来看:

第一,炮台的火炮必须不断升级,不然就是没用。

19世纪20世纪,火炮技术的发展非常快。

以中法马尾海战为例,当时闽江上有多座炮台,很多火炮都是购买的洋炮,不少都是大口径火炮,攻击力很强。

然而,到了马尾海战爆发时,这些火炮已经过时了。

当时法军军舰装备都是后装火炮,射速很快,压制性强。

而炮台的清军火炮都是前装火炮,射速非常慢,自己开一炮对方开七八炮。

在炮战中,这些炮台完全被法军压制,被打的溃不成军。

但如果放在20年前,这些炮台是可以对法军军舰造成致命伤的。

第二,炮台打不过,可以绕过去。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发现广州炮台戒备很强,况且这里也是英国人重要落脚点,不愿意开炮打烂了,所以决定绕过去。

于是,英国人并没有攻打广州炮台,而是一路向北一路打到天津,最终皇帝还是得屈服。

军舰可以移动,炮台可不能移动,只能被动防御。

第三,炮台用军舰打不过,还可以迂回。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沽口炮台曾经在正面炮战中,重创英法舰队。

然而英法联军总结经验,没有再从正面用军舰进攻,而是从侧翼的北塘用步兵登陆,接着迂回到炮台侧面,一举攻陷炮台。

联军缴获了大炮518门(110门为铜制大炮)和军用物资。

强大的大沽口炮台不具备四面防御能力,最终崩溃。

第四,炮台浪费大量军费,用处却有限。

以李鸿章为例,1881年向朝廷申请建设旅顺军港。这一个浩大的工程整整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一直到1890年,旅顺军港试航以后才得以正式启动。

仅仅军港修建就花费140万两白银,整个炮台要塞体系加上军港供花费400多万两白银。

然而,这个所谓固若金汤的旅顺要塞,清军仅仅守了一二天就全线崩溃。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侵略者可不是只带军舰来的,随军舰来的还有一个兵种叫陆战队。军舰和岸炮对射,其实是不占便宜的,哪怕把炮台轰平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大损失,但是如果陆战队登陆,情况立马不一样了。历史上几次的大沽口的陷落都是因为西方侵略者派了人数不少的陆战队登陆,迅速打垮了清朝的炮台守军而导致的。火炮射程和威力上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地势和掩体来弥补;但对要塞防御体系简单粗暴的理解,这个才是造成炮台屡被攻破的根本原因。

一鸦二鸦清军的防御,可以说是几乎没怎么学习西方,完全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清军的炮台有这么几个问题:1、交叉火力构筑不足,炮台与炮台之间是孤岛;2、守军里步兵数量不足;3、只有炮台有防御,驻防的步兵没有防御工事,容易被轻易攻破。4、步兵的战术武器严重落后,极易被击溃。


第三次大沽口战役攻上城墙的联军

大沽口炮台外围的牙签阵,清军对炮台的防御更多是这种消极的防御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的北塘炮台(清军直接弃守)


所以归根结底,守备部队中的步兵太差劲,这个才是侵略军可以以很小的伤亡就能轻易攻陷清军炮台的原因。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哈德森港炮台争夺战大得多艰难。哈德森港是南军的一个港口城市,这座要塞化城市里有7座修成星堡的炮台,并且以战壕,城墙相连,所有方向上都覆盖到,防止绕后偷袭;腹地还部署有1000多名可以机动作战的步兵,用以打垮登陆部队。北军的海军每次通过这个港口时都会受到火炮的一顿轰击,非常憋气。忍无可忍的北军在1863年派7500人向哈德森堡发起进攻,结果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北军伤亡惨重也攻不下来,只能靠围攻。最终是南军守军弹尽粮绝才不得不投降,而此时北军伤亡+疾病已经减员了2/3以上。


被全部要塞化的哈德森港


哈德森堡的炮台墙下有数道步兵壕,可以很好地提供掩护,使步兵可以在炮台下展开兵力


一鸦二鸦期间,清军武器和战术极为落后,但士兵作战的意志其实还算可圈可点,经常出现炮台守军全部战死也不投降的情况,那就说明确实是技不如人。但甲午战争中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要塞一天就陷落,这个完全是态度问题了。首先这个时候的炮台已经升级为当时列强都在使用的地阱炮,防御效果非常好,火炮可以升降显著降低被发现和直接命中的概率。士兵作战时呆在地阱中,只要炮弹不直接落到这个坑里,火炮和人都不会受到一丁点损伤。然而就是拥有这么先进的火炮的旅顺港,仅仅用了一天就被日军把20多个炮台全数占领,原本有2万多清军守军的旅顺就这么丢了,原因是清军早已军心涣散,多名将领不战而逃。而10年后的日俄战争中,还是这个地方,日本人为了拿下沙俄付出了6万人伤亡的代价。所以仗打到这个份上,怪天怪地怪武器都挨不上,只能怪人不争气。

被日军缴获的地阱炮


刘公岛上一处地阱炮遗址

3

这不得不提,清政府的“守株待兔”战法,总认为,鬼佬船坚炮利,妄想只要消灭侵略者的铁船,就能轻松获胜。

事实上,西方军事战略,发展到19世纪,已日臻完善,陆战队常常配合海军,进行地面压制。而清政府,还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总认为,洋人除了船好炮好,陆军根本不堪一击。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登陆广州。发现广州的制高点,白云山竟然无人把守。可能清军纷纷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生怕自己成为马谡。要知道,马谡的失败,并不是它抢占山头有误,而是丢了水源。

结果,可想而知。英军以不足五人的伤亡率,轻松取胜。前期清军海岸炮也的确够烂,很多还是康熙爷传下来的老古董,为什么不换!

因为康熙在传教士汤若望的监造下,炮火还算厉害。可到了1840年,这些炮已经有百年之久,你再厉害也是当年勇。

不过到了后期,比如甲午战争时期,海岸炮装备大都是来自西方的利器,尤其以德国克虏伯巨炮居多。要知道,那可是代表的西方炮火技术的最高水准。

但甲午之战,清军差点亡国。

为什么?

归结到底,但从军事装备上看,北洋海军不比日本海军弱,从总吨位看,甚至还优于日军。哪怕黄海战役,清军输了,也没有输得很难看。

到后来,完全丢失威海卫,完全是清军陆军不敌日本陆军的缘故。

也就说,清军输在观念上:总觉得洋人是只会主动撞树桩的“傻兔子”,另一方面。又在主观上,玩“精神胜利法”。认为敌人陆军不值得一提。

如此一来,炮台就成为后人们铭记耻辱的民族记忆!

4

晚清的时候确实在当时的海岸边修建了很多炮台,比如说著名的天津大沽口炮台,但是这些炮台都是死的,正是因为这些炮台是定点,所以对付他们太简单不过了。

首先一点晚清的时候,某些人的脑子确实不聪明,很多人都会觉得当时的帝国主义都是一帮傻子过来增援的人就知道按照寻常的军队准备工作,把阵仗展开,然后跟中国人民党而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各样聪明的方法去打败帝国主义……

真要这么容易,也不至于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在抗美援朝里面正面硬刚了,帝国主义一波,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军人在使用武器装备的时候,仍然还可以用原始落后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即便买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即便拥有着国家的支持,那又能怎么样打不赢就是打不赢!军事理念上面相差几十年的代差,足够让对方把你往死里虐的那种。

就以天津大沽口炮台为例,即便当时在这里修建了炮台,并且大炮的密度元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强,但是当时的帝国主义联军面对这样的炮台根本就不慌,首先自家的火炮,尤其是军舰上面的火炮,就不比你差,要再晚个几年,人家铁甲舰都敢跟你路上的火炮立决雌雄了!

而且长期欧洲对抗的经验,使得他们在使用这些铁甲舰以及如何对抗陆地上面的炮台有着很强的心理心得,一般情况之下人家根本就不和你应聘,挑你的火力薄弱点进行突破或者包抄你的后路都有可能。

在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的行动里面,英法联军就通过火力吸引吸引正面火炮,然后派出小部队侧面包抄攻陷了天津的大沽口炮台。这是一个很流行的传说之中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的一个形象的故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但是很显然在这个故事里面,角色互换了。

不怕强盗厉害,就怕强盗有文化,帝国主义的长期的对外征战,使得他们早就养成了一批能征善战之士,在殖民地战争里面,这批人就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的力量。

相比较而言,当时的晚清虽然表面上面十分尊重西方的文化,吸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资本,可事实上他们骨子里就看不起西方,比如说慈禧,人家在他面前表演一下火车是如何前进的,他说火车太吵了,所以当时的晚清他的火车是拿骡子拉的!

所以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出现在晚清所管辖的海域上的时候,当时的晚清表示很有信心能够击败这些人,可当战争一打又想立刻跪地投降。

5

因为任何时候守卫海岸的是人,而不是炮台。没有人,任何炮台都是摆设。在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大家看了就能明白为什么。

第一个例子就是日俄战争中的旅顺战役,俄军在旅顺整整守了5个月,击毙日军数万,甚至日军的总指挥乃木西典两个儿子也都在旅顺战死。而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要塞,甲午战争中清军只守了4天,其中3天还是在旅顺外围打的,日军真开始打旅顺是在1894年11月21日,然后22日就打下来了。

第二个例子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吴淞口炮台,到现在百度百科上还写的是陈化成所部全部阵亡,但很不好意思,当英军派陆战队在炮台侧翼登录后,陈化成所部2000人就开始一溜烟跑了,随陈化成坚守到最后的只有80多人,而这时候登录的英军只有二三百人。

第三例子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沽口之战,增格林沁带人在大沽口坚守,而英法联军派部队同样在大沽口炮台背后登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大沽口失守。

我举这么多例子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清军的腐朽堕落是远远超出现在人们能想像的,基本上做到了远远放枪放炮没问题,但凡是见到刺刀要肉搏,那绝大多数清军就是立刻撒丫子就跑了,剩下的小部分人自然守不住了。

制度上的腐朽堕落是怎么也无法挽回的,更何况是满清将国民视为包衣奴隶,没有人肯为满清政府出死力的,那碰到危及生命的情况,自然就是撒丫子就跑了。这是修再多的炮台也没用的,因为人不行。

6

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觉得,清政府天天打败仗。长大之后才知道不容易,很多地方因为我们核心生产力不如那些最强大的列强,所以看起来相对弱小。但是如果让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才知道是多么的不易。其实,对外战争不是那么频繁的,很多年才几次。但是教科书讲的比较密集,所以感觉老是在挨打。

7

决定一场战争的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决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而是掌握操纵这些武器的人。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屡屡交战中吃了大亏,开始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技术,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一些官僚大臣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展了洋务运动,其中一项就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还有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在这样背景下,清政府引进欧洲工程师在沿海防线上以现代技术设计和营建了大批西方式炮台,并自欧洲著名军火厂家譬如克鲁伯採购大批大口径火炮。

相比较而言,晚清的海军战舰总吨位在世界上排名都是前几名,可是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硬是被势力不如中国的日本打败,原因无他,在于人,晚清政府从最高领导人到政府高管,到中层干部已经像烂透了的红薯,已经无法食用,各级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成风,军官克扣军饷,军队战斗力极度低下,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惧怕洋人已经怕到骨子里去了,在甲午海战前夕,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着紫禁城,老佛爷还挪用军事费用60万两白银,举行生日party,而同时期的日本,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向清政府下手。

再看,晚清沿海海岸是布置了大批炮台,但能否发挥作用却要看使用的人,否则不但不能保护舰队,反对舰队构成致命威胁。1895年日本陆军攻陷威海卫炮台后调转炮口轰击港内北洋各舰,就是造成北洋舰队覆灭的直接原因。

往事不堪回首,奋起才有将来。只有我们自己强大起来,从军事武器到军事人员训练上都保持先进水平,我们才不会被人欺负。

8

以清朝大沽口为例:

大沽口虽然在明代便有设防,但是军事力量十分有限,原有的炮台年久失修,火炮也多为小型岸防炮,射程有限。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舰队曾开抵大沽口外,给清朝统治者以极大地震慑。当时清政府下令直隶总督纳尔经阿重修炮台,调拨火炮,训练士卒,使得大沽口的防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大沽口南侧的炮台

1857年,长芦盐政乌勒洪阿向咸丰密奏:“经臣会同督、提、镇等人整修战备之后,大沽要塞设有炮台4座,两岸大小炮位142尊,试放坚利。两营兵丁1400余名,扼要处所,分处炮位,以防夷船驶入,布置均已周密。”

1858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镇守大沽口,整修炮台,再建炮台5座,具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名字叫“石头缝炮台”。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另有小炮台25座。每座炮台高10米至17米,底座周长182米至224米,上砖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浇灌夯筑而成,大小炮台共置大炮64尊,炮口对准波澜壮阔的海面。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兵大沽口炮台,当时镇守大沽口炮台的指挥官罗荣光,67岁,字耀庭。曾为曾国藩部属,后入淮军,赴上海带洋枪队,升总兵,后补大沽口协副将。

大沽口外的海面上,联军的战舰已全部完成战斗部署:十艘舰艇进入内河;两艘贴北岸靠近塘沽火车站,准备收容侨民;两艘在内河中央停泊,负责保护海关和营救战斗伤亡人员;两艘靠近下游的清军水雷营,负责监视北洋海军的行动;另外四艘部署在北炮台河流的拐弯处,以便与埋伏好的水兵一起对大沽炮台实施南北夹攻。

另外的二十二艘军舰由于吃水问题不能进入内河,它们全部停泊在河口外,成梯次配置,准备以强大的舰炮火力压制帝国的海岸炮火,掩护海军陆战队员的作战。

战斗初期,炮台守军先后击沉敌舰3艘,击伤三艘,处于极其有利的优势。但接下来,联军打向炮台的炮弹落点开始十分精确,而清军命中率大大打了折扣。原来敌军早就派侦察兵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侦察和勘测,炮台是固定目标,射击角度等早已经过反复计算;清军夜间发射技术低,军舰又是水面上的游动目使。而北洋水师的鱼雷舰艇被联军俘虏后,北洋水师提督叶祖珪下令:不准出击,不准开炮。

叶祖珪知道如果北洋海军舰队出击,联军的军舰将处于两面受到夹击的状态,战斗的胜负几乎不用预想。可是,值此军情紧急之际,他偏偏想到的是六年前的甲午海战,他虽然在战斗中舍生忘死,但是,因为威海卫的陷落和“靖远”号被击沉,他受到革职处分。

(罗荣光。网络图)

叶祖珪由此明白了一个听上去荒唐、但在官场上屡试不爽的逻辑:战则无功,败则无过。于是,在整个大沽炮台发生战斗的时候,北洋水师舰队一直停靠在一边观战。

因左营弹药库中弹起火,敌人遂乘机登陆。守军管带封得胜身先士卒,率部与敌人肉搏,全营兵勇壮烈牺牲。继而左营炮台失陷,副左营炮台孤立,相继失陷。至此大沽口北岸两座炮台,守军将士近干名,全部英勇殉难。罗荣光跪在炮台上,向着清帝国首都北京的方向磕了三个头:“此天命,吾死时至也。”毅然率部冲杀,最后壮烈殉职,终年67岁。遗体运归故里建茔安葬。

大沽口北侧炮台 ,满地清军官兵尸体


十七日六时三分,大沽口炮台全部失守。

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第八条规定:“废去大沽口及直隶各处炮台”,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天津临时政府拆毁。


正如题主所问:“晚清海岸线上到处都是炮台,国门为何还总是被攻破?“为何?其实我们从大沽口炮台的兴衰就能看到,一个国家的兴亡,最根本的原因从来不是他有多少坚船利炮,国民党厉害吧,全部美式装备;日本鬼子厉害吧,工业国家打中国农业国家,最后呢,战争的输赢归根结底还是政府的领导力,政府不能发动群众,无法统一舆论思想,自身腐败不堪,何谈胜利二字?

9

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轰开了中国数百年紧闭的大门,晚清海岸线上到处都是炮台,却抵御不住列强的进攻,这是为何呢?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清朝经过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没有能够与西方进行技术交流,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导致西方拿些枪炮发过来时,中国还处于冷兵器时代,最明显的就是晚清的大炮,非常的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
清军大炮

一、中国制作大炮的冶铁技术工艺落后。中国的冶铁技术非常落后,拖累了中国武器制作。中国冶铁用的炉温非常低,冶炼出来的铁含有很多的杂志和空气,制作出来的炮管非常的粗糙,经常炸膛,甚至炸死自己人。

二、中国制作炮弹技术落后。中国虽然和英国制作炮弹用的都是黑火药技术,但是制作工艺就差的很远。中国制作炮弹的硫、硝、木炭的配合比是8:8:1,但英国要比中国的配合比要精细得多,配比是:硝74.84%,硫11.84%,炭11.32%。这样中英的炮弹威力就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中国的炮弹威力上不但要弱于英国,在炮弹的保存上也很容易潮湿,甲午海战时,日本军舰被清朝海军舰艇击中而没有沉没,就是这个原因。
清军大炮

三、中国大炮设计十分落后。中国的很多大炮在制作时,没有设置射程调度,这样的设计在实战当中非常的不灵活,无法有效的瞄准来袭的敌舰。又一次英军舰趁着涨潮来袭击,清军的大炮几乎全部都打到了敌舰的后方,没有给英军有效的杀伤。
日军缴获清军大炮

战争的胜负并非单单完全依靠于武器的先进与否。战争中的战略布局也是非常的重要。中国海岸线如此的漫长,所有海岸全部假设大炮防卫海防那是不可能的,清军也就是在重要港口,海岸线重要地段布防大炮而已。西方列强的军舰就捉住这一点,利用自身现代军舰的快速机动,袭击中国海防薄弱地段,清军士兵为了抗击列强海军登岸而疲于奔命,西方海军作战的灵活性就大大的优于清军,清军如此布防,大炮再多纵然也是吃败仗。
镇南关大捷

清军国门被攻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满清政府的极度腐败。西方列强依靠船坚利炮打的清政府节节败退,但侵略者也遭受到我爱国军民的沉重打击。镇南关战役,中国清军将领冯子材率领中国守将出关抗击法国侵略军,消灭了法国侵略军一千多人,使得法国侵略军龟缩到了越南,中法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害怕西方列强的进一步打击报复,跟法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中国最终不败而败。

10

举个栗子,我们村的一草一木都是村长的,去放个羊都不行,捡个知了猴也不行,别管是山还是水还是沙子,都是村长的,特别特别厉害,养了好多小哥,有一天,有个人埋伏了我们村长,我正好在旁边,我第一件要干的事肯定就是赶紧掏出兜里的瓜子,找个马扎坐着看戏,最好有块西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