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性有善恶两面,当外部环境的制约,强而有力时,人性的真、善丶美就会成为主旋律,而人性的假、丑、恶就会被深深的掩埋。如果外部环境的压制力不够,人性的丑恶必将显现。人的动物性本能就有可能凌驾于人的社会性之上。

古代帝王所受的制约极少,因此多数帝王都是恣意妄为的主。他们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了满足其私欲而已。

所谓明君,就是其所做的抉择是以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君王。

所谓昏君,就是其所做抉择是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的君王。

所谓暴君,就是为了满足个人无边的私欲和喜好,不择手段,毫无人性的君王。

所谓奸臣,只不过是帮助君王实现个人喜好,满足个人无极限的私欲的仆从而已。奸臣是君王人性阴暗面的听差人,是君王兽性的执行人,也是君王私欲的守护者。只要有不受约束和监管的权力,就必定会有服务于这种权力的奸佞。

古代君王有不受制约的无上权力,因此君王之侧必有奸佞!君王不是不知,而是君王所好!

最佳贡献者
2


在古代历史上,奸臣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存在,先不说那些被奸臣蒙蔽的昏庸皇帝,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奸臣,当然不会收拾他了。而很多皇帝明明很聪明,也知道奸臣的存在,为什么不铲除奸臣,造就一片河清海晏的盛世呢?

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以我们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奸臣就是蛀虫,就应该铲除,就不应该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其实在那些聪明皇帝眼中,奸臣不是蛀虫,而是他们的知心属下,可以利用这些奸臣来干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可以利用这些奸臣来使自己活的更加舒服。

为什么这样说呢?

像以明世宗嘉靖帝来说,这位主儿虽然是个怠工偷懒的皇帝,虽然是不务正业。但他可是一个相当聪明的皇帝,智商是相当高,奸臣严嵩在他眼皮子底下擅权二十年之久,他能不知道?

难道史书中评价如此聪明的嘉靖帝是浪得虚名吗?

其实不是,而是嘉靖帝知道严嵩是奸臣,但却有些离不开严嵩。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嘉靖帝是一个信道教的皇帝,他信道奉玄自然需要大兴土木了,但这些与国家无力,而且还是劳民伤财,所以下面大臣都会反对的。

但严嵩就不一样,坚决的支持嘉靖帝,像斋宫秘殿这些地方,营建需要二百多万两银子,严嵩是全力以赴的去做,换其他大臣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有人会说了,没有严嵩去支持去全力以赴的做,嘉靖帝自己坚持,难道就不能就没人做了吗?


当然可以,但是嘉靖帝因为这种事情非要在大闹一番,岂不是有损他的圣名,所以就需要严嵩这种小人来支持他来办事了,也就是找严嵩当替罪羊。

严嵩也的确够无耻,没有下限的巴结嘉靖帝。

像嘉靖二十一年春天,嘉靖帝异想天开,竟然制了五顶道士所戴的“香叶束发巾”,要赏赐大臣。当时内阁首辅夏言也在赏赐之内,但他认为此非“人臣法服”,直接拒绝接受。而严嵩就不一样了,不仅是戴了这不伦不类的道冠去见嘉靖帝,而且笼以轻纱,表示出于御赐,所以特别爱惜这玩意。

这一下,嘉靖帝自然恼火夏言,而严嵩自然更受嘉靖帝重用。

嘉靖帝喜欢写青词,严嵩就苦心钻研青词。面对嘉靖帝身边过来传谕的小太监,严嵩也是自降身份的对其嘻嘻哈哈的,还经常给小太监塞银子。

大家想想嘉靖帝信道奉玄,自然要大兴土木,肯定有人反对,但严嵩是一个劲的支持,更是很听嘉靖帝的话,是服服帖帖的,即使是奸臣,嘉靖帝舍得放弃这样听话的小人吗?

肯定不舍得。

而且严嵩身为奸臣,也是一种保护色。普通老百姓认为这种奸臣就应该千刀万剐,而身为天子的嘉靖帝可不这样认为,皇帝不怕奸臣什么的,因为这说明奸臣是有弱点的。

如果有个大臣清廉,而且品德高尚,喜欢结交大臣,那么才是真正让皇帝不放心的。严嵩这种奸臣,嘉靖帝最多认为这小子听话,他在下面贪点就贪点吧,在下面胡作非为就胡作非为吧,差不多就可以了。

说道这里大家也明白了吧,所谓皇帝知道某个大臣是奸臣,却不铲除,其实是因为还要用到这个奸臣,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奸臣可以替他办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不是铲除而是重用了。

至于奸臣贪赃枉法为恶一方呢,没办法在高高在上的皇帝眼中,这都不算啥,毕竟封建社会家天下嘛,奸臣这个仆人事干漂亮了,在下面糟蹋点东西也没什么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哈,喜欢的记得点个赞关注一下哈!

3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奸臣”,奸臣的定义又是什么:一般来说,奸臣专指不忠于君主,弄权误国营私、残害忠良,把个人利益或者个人地位看作高于国家、高于民族利益的人,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地位,是不惜出卖国家或者民族的,此类人我们用“奸臣”二字来形容。

对我们来说,一听到谁是奸臣,那肯定恨不得他立马去死,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奸臣”的作用太大了,根本无可替代。

首先,奸臣能够满足皇帝的任何需求,无论是皇帝的小金库缺钱了,还是想要奇珍异宝,奸臣通通可以搞定,而且没有任何怨言,换个“忠臣”试试,一定是再三上书让皇帝收回成命,爱护百姓,烦的不要不要的,让皇帝一点皇帝的乐趣都感受不到。

其次,奸臣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缓冲”,就仿佛“相权与皇权”的冲突一样,皇帝如果重视名声,不想留下“暴君”的名声,就不能肆意的杀戮大臣,下达的圣旨如果不守规矩,大臣亦敢于批判,皇帝还得乖乖的听着,否则就留下了“昏君”的名声,有了奸臣这个产物,皇帝完全可以不露面就可以铲除掉任何不想看见的人和事,轻松的很。

最后一点,那就是奸臣是“最忠于”皇帝的人了,当了皇帝的挡箭牌,那就意味着与朝廷所有大臣为敌,与天下人为敌,只能好好的抱紧皇帝的大腿才能生存,才能实现人生的报复,如果运气好点,遇上个对权利不怎么感兴趣的皇帝,那自己岂不就是事实上的皇帝,爽爆了。

最著名的无私奸臣当然要数“和珅”了,不仅解决了乾隆皇帝小金库的问题,还将所有的火力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保住了乾隆皇帝的美名,并且还是一个完美的人形钱庄,更是一个完美的“鸡”,嘉庆皇帝刚刚上位,威信不够,办了这个让所有人憎恨的大奸臣,在重臣眼中的地位那就稳稳的上升了,而且还可以得到相当足的一批财产,放进自己的小金库,完美啊!所以说,奸臣相当重要啊,是不可以取缔的。

4

皇帝这个活儿不好干呐。戏曲里的皇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言九鼎。但是中国古代的皇帝,其实是和大臣共治天下。

所以历代皇帝最该熟悉的业务是如何和大臣们博弈。皇帝一人要面对一帮大臣,理论上皇帝不是大臣的对手,但是大臣们太多,未必齐心,所以聪明的皇帝会祭出一个工具,叫制衡。



皇帝掌握着人事任免权和最后的裁判权。所以会用这两种权力来制衡大臣,使他们无法团结一致。

聪明的皇帝会在朝廷扶持两股或者三股权力互相制约,互相牵制,不会让某一方真的做大,如果一家独大,那么皇帝就会很危险了。

比如汉末的曹操。唐末的朱温。

皇帝们心中对大臣的判断和后世我们认为的忠奸不同,我们看历史犹如开了上帝视角,非黑即白,严嵩是坏的海瑞是清官。

但是历史上却不是这样的,皇帝们其实不太在乎手下官员的贪腐或者清廉,他们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这人能否为我所用。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对群臣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都是朕的人,各有用处,只有忠臣,没有奸臣。

嘉靖是玩弄权术的老手,他很需要严嵩这个黑手套,严嵩会给他办一些清流们绝对不会办的事情,比如搂钱。

朝廷要想稳步发展就得有清流,这是道德楷模,来教化世人。也得有严嵩这种道德有瑕疵,但是很实用的打手。

相比于清流官员,严嵩这种奸臣对皇帝的依赖更严重。

清流们可以凭借自身高洁的道德,蔑视王权。

但是奸臣不行他必须紧紧依附现任皇帝,奸臣们深深知道自己的富贵是坐在皇位上那人给的,他是自己必须要服务好的甲方,下一任皇帝会有新的黑手套不会喜欢他们,所以奸臣最需要现任皇帝。



像严嵩像魏忠贤都是这种。

皇帝其实不怕奸臣飞扬跋扈的,他们飞扬跋扈,得罪的朝廷官员越多,对皇帝的依附也就越紧密。而且皇帝对奸臣也不是一味放任,还是给他们戴了紧箍咒的,那就是借用清流打压奸臣。

皇帝喜欢扶持两股势力,不会让一方独大。这样两方面都需要皇帝这个裁判官。皇帝可以稳居帝位即使多年不上朝,他的地位依然稳固。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皇帝,看不得朝臣有奸臣。

但是他们忘了一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

如果皇帝有洁癖,只重用自己看重的力量,不用黑手套,往往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

比如崇祯,崇祯朝好像没有有名的奸臣或者为所欲为的太监。

崇祯一直也没有扶植自己的黑手套,没有人给他搞钱,没有人帮他背锅,他重用的东林党又是清流,清流们清流们有钱也会装作没钱的,所以,后期崇祯很尴尬,没钱,向大臣募捐募不到。

和崇祯不同,清帝乾隆重用和珅,就活的很舒服。



和珅的贪腐身为皇帝的乾隆会一无所知吗?但是他只是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和珅好用,能帮他做很多刘墉纪晓岚等清流官员绝对不会做的事情,

所以和珅在乾隆朝很受宠,地位甚至比刘墉和纪晓岚都高。

和珅也不过是乾隆的一条比较好用的咬人犬而已,乾隆很需要这么个人给他提供他需要的服务,享受服务的是乾隆爷,祸国殃民的锅必须和珅背。

乾隆一死,和珅的任务完成,嘉庆联合清流官员,三下五除二就把和珅扳倒了。

所以奸臣只是皇帝的一条狗,有的狗很好用,皇帝一直养着,比如和珅,有的狗养着养着发现要反噬其主了,皇帝会下狠手屠狗吃肉,比如严嵩,当然也有狗养成狼的,皇帝对其失去控制,受害的就是皇帝喽,像朱全忠。


文:薛白袍

5

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很多的奸臣,而不同的皇帝对待奸臣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不知道是奸臣的

历史上有一些皇帝,他们因为自己的心智不够聪慧,被手下的奸臣耍弄,以致于筑成大错,直到国家将要灭亡时才发现自己一直依仗的重臣竟然是奸臣,像赵国的赵幽缪王的宠臣郭开,赵国灭亡后赵幽缪王才看到郭开的真面目,而在此前他已经被郭开欺骗杀了赵国的柱石李牧。秦二世自己爱玩,赵高就竭尽全力让秦二世好好玩耍,从而在事实上形成自己摄政的情形,以至于后来朝廷上的大臣能够指鹿为马还让秦二世以为自己看错了,直到起义大军将要打进函谷关了,秦二世才反应过来,结果还没有动作就先被赵高杀了。

知道是奸臣却无可奈何的

另一类皇帝是自身的心智是够的,他们明白身边的掌权者是一个奸臣,起码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奸臣,但因为大权不在自己手中而无法有什么具体的作为,这方面很明显的就是汉献帝之于曹操,高乡贵公之于司马昭,汉宣帝之于霍光。这些皇帝知道自己受到奸臣或者说是权臣的欺压,但自己根本无可奈何,汉献帝禅让曹丕,高乡贵公被杀,汉宣帝也是等到霍光死了才敢发作清洗霍家。知道自己受到欺压的皇帝,在经历过一些心机手段后真正执掌大权的也有,他们大多后来都成为了明君,最著名的恐怕就要数康熙了。

知道是奸臣不铲除的

还有一类,这类皇帝他们知道手下是奸臣,但他们并没有像人们所期盼那样执行正义,处置这些奸臣,反而重用这些人,像唐玄宗的李林甫,宋高宗的秦桧,明世宗嘉靖的严嵩。这些奸臣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皇帝心思的揣摩。唐玄宗时的李林甫最有名的就是口蜜腹剑了,那么唐玄宗知不知道李林甫是个奸臣呢?从唐玄宗逃到四川后曾经谈论起历任的宰相,说道李林甫时评价到“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可见唐玄宗是知道李林甫是个小人的,但为什么李林甫还落个善终呢?从两件小事可以知道李林甫很对唐玄宗口味,一次是唐玄宗想要废黜三个皇子,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劝阻,李林甫私下说“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还有一次唐玄宗想要提拔文化不够高的牛仙客做尚书,张九龄又劝,而李林甫的态度确是“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林甫做事不管是否合情合理,只管是否能让皇帝满意,他能被唐玄宗重用也就不奇怪了。和李林甫的际遇相似,秦桧也是和宋高宗赵构的重要政治意图能够保持一致,那就是对金的主和政策。赵高因为年轻时逃难被金兵吓坏了,以至于不能生育,所以赵高除了一开始,后期还是主和,偏偏朝中除了秦桧以外的重要大臣都主战,所以宋高宗倚重秦桧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明世宗嘉靖的严嵩也是一个揣摩人心的高手。严嵩在明朝重要的大议礼事件中,先是坚持反对,后来又立马转变风向,身为礼部尚书和嘉靖站到了统一战线。而且严嵩对嘉靖十分了解,有一次有个大臣弹劾严嵩,开始说了一堆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嘉靖十分关心的,但就因为最后的结束语犯了嘉靖的忌讳,严嵩见到就十分高兴,借着这两句话反而将这位大臣打倒了,可见严嵩对嘉靖的了解。其实皇帝知道一个大臣是奸臣而不清除,基本上就是因为虽然知道这个奸臣虽然干了很多坏事,但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候支持皇帝,哪怕这个皇帝的主张不被大多数人支持。这些奸臣因为足够了解皇帝,并且坚决的站队皇帝,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宠信,久而久之就会占据高位执掌大权,毕竟不是皇帝也是人。

唐玄宗在和人讨论李林甫时,说李林甫嫉贤妒能,那个大臣那为什么皇帝还要重用李林甫,死前封李林甫为郡王,唐玄宗默而不语,而这个可能就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他们需要这样的人。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历史,欢迎关注!

6

关于这个话题,豆瓣评分9.7的历史神剧《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段精彩论述。

嘉靖皇帝当着海瑞的面教育下一代君主裕王:长江是清流,黄河是浊流。长江哺育了两岸数省,黄河亦养育了两岸数省。这就是为什么嘉靖重用徐阶高珙张居正,也重用严嵩严世蕃。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只一味要清流所以抓他入大狱。但是如果黄河泛滥,定须出手治理。长江泛滥,也要打压清流。

这就是帝王之术,无论忠臣奸臣,有利皇权统治全部可用,危害皇权统治即便忠臣也要杀。

在这部剧开头的时候即流露了这个消息。内阁年底开财政会议的时候,裕王支持的徐高张和严氏父子产生激烈冲突,最后严世蕃大喝奸臣自己跳出来了,意指高拱为奸。此时嘉靖皇帝身穿道袍超然登场,口念唐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说大家都是为江山着想,都是忠臣没有奸臣,只是为主子尽忠的方式不同而己。

这就是典型的帝王是非观,无所谓正义邪恶,要为我所用,无可无不可。

类似的示例还有乾隆和和珅这对cp,难道说和珅贪爱赂几十年,皇帝当真不知不觉么。那也太小瞧皇帝的手段。清朝前期几个当家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便和珅这个小丑去折腾而已,再怎么敛财也是肉烂在锅里,还不是给皇帝家的金库做一个临时保管员?

和珅倒,嘉庆饱。

养的土肥圆的和珅,何尝不是乾隆皇帝赠送给嘉庆的一份厚礼。

还有一点,皇帝使用奸臣,有一个好处就是知道奸臣的缺点,把柄,这样能用的时候就用之,不听话的时候可以敲打之,群情激奋的时候可以斩杀之来平息民间和官场的怒火。

一箭三雕,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划得来的买卖吗?

相比之下,其实清官反倒比较麻烦,忠心报国,没有私心,一切都是伟光正。皇帝只有不断的褒奖你,却很难驾驭你。这个就是有点麻烦了是不是?

还有,如果碰到像海瑞这样的直肠子,动不动抬着一个棺材干工作,临终一死谢君王,这怎么好操纵嘛。

所以说,皇帝不铲除奸臣,有多方面的考虑。有时候是用奸臣的才能,容忍其奸;有时候是用来平衡清流的势力。有时候是先养后杀,有时候是作为后备平息弹压民愤的棋子。

总而言之,奸臣的用处很多,皇帝的手段,也很多。

7

这就得涉及到古代皇帝的帝王之术了。何为帝王之术?标准话来讲,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合体,就是走霸王道。通俗点说,让别人做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让别人来遵守,自己则是制定规则的人。

而在帝王之术里,最重要的是学会平衡。平衡大臣与大臣的关系,平衡皇子与皇子的关系,平衡妃子与妃子的关系,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所以为什么有时候皇帝明知道有奸臣,却不去铲除他?因为皇帝要平衡。皇帝为什么要用奸臣,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其一,平衡与忠臣的关系。作为忠臣那派,他们自然是想铲除朝中奸党,还朝中朗朗乾坤。可是皇帝是不这么想的,如果让忠臣铲除了奸臣,整个朝廷就是一言堂,到时候无论皇帝下什么命令,都会受到阻拦。而有了奸臣,等于有了两派之争,而皇帝的作用就是做“和事佬”,平衡两派的势力,让谁也压不了谁。当然了,也不能让奸臣一党铲除掉忠臣一党。


  2. 其二,用奸臣可以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有时候皇帝就是孤家寡人,要想管好他的江山,一些必要的手段是要有的,加上奸臣有时候可以替皇上分不少心,比如清朝的大贪官和珅,就替乾隆帝做了不少“暗”事。忠臣?显然是不可能会做的,甚至会在皇帝耳旁絮絮叨叨个不停。


  3. 其三,奸臣可以替皇帝背不少黑锅。有些时候,皇帝知道奸臣是恶贯满盈的,但他就是不处置,等到奸臣弄得天怒人怨,加上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皇帝自然就把他推出去做“背锅侠”。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嘉靖时期的严嵩父子,还有乾隆时期的和珅。这些“奸臣”,无一例外都没落得个好下场。


所以说啊,皇帝的心思是很复杂的,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皇位考虑的,至于其他的,先靠边。

8

谢邀,首先说一个观点,皇帝眼里的忠奸,跟老百姓眼里的忠奸,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

打个比喻,皇帝派两个人下去地方收税,

甲回来后,跟你说,地方发生灾害,老百姓日子苦啊,流离失所,没有收到税,我们应该派人下去赈灾,减免三年赋税,

乙回来后,收税数百万两,皇帝问,地方民生如何?乙说,也发生灾害了,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皇帝问,那你如何收税啊?答曰,富人税、工商业税、

皇帝心里其实门清,甲收不到税,不是地方无税可收,而是他代表地方富人的利益了,

你说,皇帝看来,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老百姓看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忠谁是奸?

在写历史的时候,那些修史的人,怎么评价甲乙?

显然,你看历史书的时候,甲是好官,清流,心系百姓,正义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而乙呢?那是皇帝的走狗、爪牙,为了讨好主子,无所不用其极,是邪恶的变态,是他们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我说的不是魏忠贤、东林党,而是翻开史书看到的大部分奸臣,如汉唐明的太监、外戚,还有和珅这类,都是如此,

在皇帝看来,外朝官员就没有好人,都是一丘之貉,代表的都是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只有内廷的官员,才是我的人。

所以,古代宰相制度的变迁,是不断的由皇帝身边的秘书,取代宰相,然后又由新的秘书,取代已经体制化的旧秘书。

为什么都用身边人?如太监、外戚?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是听话的。

但是,如果看历史,太监和外戚的名声,都是最差的,名声好的太监和外戚,屈指可数,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皇帝的爪牙,打击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利益,

皇帝眼里的忠臣,听话的人,在历史上大多都是奸臣、变态,

皇帝眼里的奸臣,在史书上,大多都是奸臣的形象,

第二,政治讲究平衡,皇帝反感大臣结党,但是,大臣不结党,皇帝更怕。

电视剧里,嘉靖皇帝对官员的忠奸有个很好的评价。

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实指江山。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如果没有“奸臣”,只有“忠臣”,看看天启崇祯两朝,号称“众正盈朝”,朝廷都是清流的东林党,结果呢?皇帝还有多大权力呢?

王莽篡汉时,朝廷也都是忠臣,结果呢?

没有了内廷的制约,外廷的权力足以架空皇帝了,没有了奸臣,忠臣同样难以治理。

只有把朝臣分成多派,让他们互相斗争,皇帝居中才有权力,如果下面不斗了,就开始跟皇帝斗了。

第三,还是那句话,皇帝眼里,没有好坏,只有听不听话的,

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和历史书,都是脸谱化的人,你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皇帝可看不出来,因为不论是谁,都说自己是忠臣,别人是奸臣,一副正义的样子,大义凛然,

皇帝看来,天下没有不贪的官,每个人都是贪官,你怎么办?你不可能都杀了,换一批吧?换一批还是贪怎么办?

所以,皇帝看来,只要能驾驭,就都好说,驾驭不了的,就杀,

皇帝杀人,不在乎好坏忠奸,只在乎能否驾驭。

号称清流的官不听话了,皇帝不好收拾,因为没有把柄,

而贪官奸臣不听话了,皇帝好收拾,因为把柄多,也正因为把柄多,所以不得不忠于皇帝,由此看来,贪官奸臣才是听话的。

9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水至清则无鱼!凡事都是过犹不及,古代封建统治者往往对于忠臣和奸臣同样看重。奸臣多了对于国家是灾害。但忠臣多了对于国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平衡最为重要。皇帝需要奸臣,因为奸臣们更懂得伺候皇上更加能让皇帝体会到掌权的快乐。皇帝同样也需要忠臣。因为治理国家使得居民安居乐业国家吏治清明都需要忠臣去做。说白了就是忠臣和奸臣缺一不可。

古代封建统治者往往都擅长帝王心术。而平衡之道也是帝王心术的一部分。只有忠臣和奸臣互相争权夺利。皇帝才能居中控制双方。臣子不和这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场景。如何朝廷之上大臣们一团和气那害怕的就是皇帝了。比如清朝乾隆年间。大臣和珅明明是一个巨贪,他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甚至还亲自经商敛获了巨额钱财。但乾隆依旧十分的信任和珅。不是没有大臣弹劾过和珅。但往往都不了了之了。不是因为和珅势力庞大到乾隆害怕的地步。而是乾隆喜欢和珅,需要和珅。就因为和珅贪婪并且十分忠心。

和珅需要结党营私贪婪无度。但是他深知他的命运是掌握在乾隆手中的。所以和珅对乾隆极度忠诚而且唯命是从。乾隆想办而不能办到事有和珅帮忙。乾隆缺少军费有和珅帮忙。乾陵想要享受挥霍有和珅帮忙。说白了和珅可以满足乾隆一切的命令。不管这个命令是好还是坏。但忠臣就不一样了。忠臣有自己的操守。他们对于乾隆会尽心尽力的效忠。但这个效忠的前提是在为国为民的前提下。他们不屑于当佞臣。对于乾隆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会拒绝会以大道理相压。这个时候相比起来奸臣就更加的讨帝王喜欢。

记得在影视作品中有这么一段。纪晓岚抓住片和珅的把柄然后联合朝臣想要置和珅于死地。表面上乾隆没说什么。但私底下乾隆找到纪晓岚给和珅求情。原因就是乾隆离不开和珅。在当纪晓岚也表示他可以当乾隆的朋友的时候乾隆表示,他不适合当帝王的朋友,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臣子。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的朋友。有节操的忠臣永远替代不了奸臣。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帝王心中奸臣和忠臣缺一不可。

在忠臣的心中天下黎民百姓为先,君王在后。而奸臣的心中只有君王。忠臣可以为了黎民百姓揭竿造反推翻皇帝。而忠臣只会坚定不移的支持皇帝。这就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很多皇帝喜欢用奸臣而讨厌用忠臣。就好像明朝嘉靖皇帝迷恋修道成仙。他为了不麻烦把国事托付给了严嵩而不是其他内阁大臣。他明知道严嵩是一个奸臣却依旧重用他。就是因为奸臣比忠臣听话。再比如南宋赵构。在他逃亡建立南宋之后明明急切的需要岳飞等将领抵抗金军。但赵构还依旧重用主和派秦侩对抗岳飞。就是因为忠臣远不如奸臣听话。而且很“危险”。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历朝历代皇帝明知道奸臣是谁却依旧重用他。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们多多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10

原因多种,一是,奸臣通常是后世定的,当时谁是奸臣,往往是当局者迷。二是,皇帝既需要人才,也需要奴才。有些事情奸臣可以做,忠臣总是劝谏,烦人得很。三,有些奸臣势力很大,皇帝不敢轻易动,忍着吧。四,朝廷里的忠臣也不少,得保持个平衡。五,有些奸臣是亲戚,跟皇帝交情不错,总得照顾些情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