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2000年以前收割小麦,基本大部分是手工或小型手扶拖拉机四轮车带收割机,那时候的夏收夏种着实辛苦无比,先是收割到场面,再用牛或车翻覆碾压,拢堆扬场,晒麦 装袋拉回家,继续夏种。我记得那时农活比较重苦,生活也比较艰辛,收麦季节一般蔬菜是青黄不接,不像现在运输方便,大棚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割麦农忙爸爸会让我去街上买些洋葱 洋白菜 比较贵点的黄瓜 西红柿,搞点变蛋,平时家里有鸡蛋 鸭蛋,老妈提前腌制的也有,以备麦忙食用。那时我对啤酒没概念,是舅舅喜欢喝啤酒吃变蛋,我当时喝着感觉有点泔水味,所以当时不大喜欢;那时的啤酒比较便宜,牌子很多我们这有金星大牌子,整天电视广告喝金星啤酒 你有我有 奥克啤酒 鸡公山啤酒 悦泉 啤酒,那时啤酒都是用绳子捆的12瓶好象,当时也就10块上下一捆,瓶子容易烂的,啤酒瓶还回收可以卖2毛一个。我当时倒是喜欢吃个冰棍或者来瓶汽水。那时麦忙找人帮忙,炒个鸡蛋 怼顿捞面条 喝瓶啤酒 抽根散花烟可算不错的待遇!那时为了赶紧把麦子打完,都要找车打,要排队的。这些就是麦忙啤酒记忆
说到这个话题,我确实还是记忆犹新的,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一提起麦收,关于它的种种事情还历历在目。
虽然不能说是家家户户都买饮料啤酒,但这确实是很多家庭在这个农忙时候的标题之一。麦收是很忙碌甚至是急促的事情,为了赶时间把麦子收完,家家户户几乎是从早忙到晚。而这样的情况下,在家做饭吃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于是我们就自带吃的,然后买了啤酒、饮料、矿泉水等代到地头,饿了就在地里解决了,然后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干。
那个时候除了啤酒、简单的饮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时不时的地头的路上会有人来卖冰棍。麦收时节天气已经开始热了,这冰棍的叫卖声,对于大人孩子们来说,都是很有诱惑的。现在看来,那时候的冰棍价格很便宜,而当时,能吃上一根已很知足。
其实那个时候,对于我们那边来说,冰酒饮料不是常态,我们会自己带咸鸭蛋、鲜鸡蛋,在带上自家烙的饼子、煎饼等,会用大的桶带上一桶凉白开,这样的装备下,一干就是一天啊,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辛苦,没有多少机械,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收麦子。不像现在都是机械化,一亩地也就十几分钟就搞定了,也没有那样的记忆了。
这个当然记得,记忆犹新的还是小时候,爸爸买的小香槟,特别好喝,每次都喝不够,这种福利也只有在收麦子的时候能享受到。大人们都喜欢喝啤酒,他们都说喝了啤酒后,干活特别带劲,在收麦子的季节,啤酒和变蛋(皮蛋)是最佳搭配。
大人们干活太累的时候,往往都是喝啤酒吃变蛋。还记得我旁门的一个叔叔,他特别能干,家里的小孩小,地里的活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干,割麦,拉麦,轧麦都是他一个人,他会开拖拉机,我们家的晒场和他家挨着,有时候两家会搭伙干活,每次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老婆给他煮30多个鸡蛋,他一顿都能吃完,再喝上几瓶啤酒,每当歇下来,喝着啤酒的时候,他说,这一刻感觉是最幸福的。
收麦子的季节是一年中最辛苦和繁忙的时候,小孩子们如果不是想到能喝上美味的饮料和雪糕,真的是最不盼望过得日子,但是大人们却是在累中盼望着多干一些,因为越累,做的活越多,说明今年的收成越好,打的粮食也越多。
想一想那个时候,每天天未亮,就开始拿着镰刀去地里割麦,麦子经过一个晚上的露水,会变得潮湿,不好割,但是也不能等到中午的时候割麦,不仅天气炎热,人们无法承受,麦子还容易脱粒,晚上有的时候会忙到10点到11点,打好的粮食装袋后,秸秆需要垛起来,给晒场腾地方。
想一想那段日子,不管在什么地方,能美美的睡上一觉是最幸福的事情。
你还记得以前收麦子,家家户户喝啤酒的事吗?要说夏天收麦子累了。家家户户买啤酒喝。
那个酣畅大饮,淋漓痛快。叫人至今难以忘怀。
饭桌上一个人不喝个三五瓶就不罢休。一桌客人一顿就要消灭几件酒。
那时候是24瓶一件。一瓶一斤多。那时主人家真大方。每家每户都有个7件8件啤酒放在家中。
喝酒的客人又豪爽。大家把瓶盖一撬开。举起来一碰。一仰脖子,咕噜咕噜咕噜。一瓶酒几分钟就搞定。
有心的东家还把啤酒冻一下。啤酒从口中进入胃中。那个爽啊,真是无法形容。
如果再吃一个皮蛋。打个酒嗝儿。真是舒服死了。
那时候收买麦子是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干。现在是用收割机。那就简单多了。
不需要那么多人。那时候收麦子也有点儿先进的。用脱粒机脱,整个流程需要十几个人。所以大家都联合起来干。
今天加工你的,明天加工他的。它不受天气的限制。只要不下雨就可以操作。
最早是石滚碾压,那要选在大晴天。将麦子铺在打麦场上。让太阳暴晒。中午再用石滚碾压。
太阳越烈越要干,汗水不住的流。温度不住的上升。灰尘不断的飞扬。整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小泥人。
只有眼珠在那一眨一眨。那个艰辛的滋味儿。城里的孩子们是无法想象到的。
收工了。大家跳到池塘里洗个澡。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然后就一起喝着啤酒,享受丰收的快乐。
那时的啤酒几毛钱一只?那时的麦子,几毛钱一斤。那时的人帮忙做事儿不要钱。
那是谁有困难大家都帮忙。那时候不仅啤酒好喝。那时候的人善良,实诚。
小时候收麦子,太TM苦了,回忆起来都是泪呀,早上三四点我妈和姐姐们起来磨镰刀,磨好了再叫我起来,摸黑走几里路到麦地里,夜色迷茫,困意沉沉来袭,走在坎坷的土路上,只想摔跟斗。
早上麦子潮,还有露水,幸好镰刀磨的比较锋利,割起来还算顺利,割十几分钟可能感觉不到累,要是弯腰,一直弯着不停割几个小时,镰刀也变得不那么锋利了,那腰疼的真是无法描述,我是小孩子,割割停停,我妈和姐姐她们一直割,不停歇。
有一次夜里我姐喊我妈起来磨镰刀,我妈腰疼的实在起不来,我姐姐说了一句,“等***(我)毕业了,咱就少种点地”,我妈顿时来了精神说:**家(邻居儿子大学毕业后)现在就种2亩半麦子,我姐就说,“到时候咱也少种点”,我妈像看到希望一样,很快就起来了,当时我的心情呀,哎,无法形容……
正常情况天亮之前或者八点左右一大块地就割完了,我父亲也把牛喂好了,拉着架子车来装麦子,牛车一次拖的少,路途远,要拉一上午才能把一地麦子拉完,拉到场里先晾晒一下,下午再跺起来,来回折腾,麦秸垛垛好也得一天时间。
第二天再割下一块地,地块小的一天割两块,就这样反复几天,麦子收完了,
接着把麦秸从垛上拔下来,开始用牛拉着石磙打场,扬场,铡麦秸(喂牛),晒麦子,交公粮……,
一个麦季要用一二十天,这是没有下雨的情况下,要是下雨,收麦不及时,出了芽,公粮交不上不说,自己的口粮种子都会捉襟见肘……
事实上我的童年小麦基本上都没够吃过,红薯面吃的多,这东西没营养,吃多了影响智力呀,
麦季还想喝啤酒饮料,想都别想,只看别人喝过啤酒,我们就喝井水,为什么不喝凉白开呢,穷人没有那么多讲究,再说,井水喝着挺好,凉白开口渴等不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家乡都用上联合收割机了,也不交公粮了,日子也好过了,我也兑现了承诺,父母也不用种地了。
苦难也是一种经历,吃过这个苦的人,人生永远就是一片坦途……
下面是网络图片,也是我的真实经历:
那年我八岁,母亲那时候生病了,妹妹还小,就我跟父亲两个人,用镰刀割完了五亩地小麦。村边自己把一块地硬化了下当麦场用,割完了麦子也都拉到了麦场,父亲特别高兴,抱来了被褥,在麦场弄了个舒适的被窝,从水缸里提出一瓶啤酒,还让我喝了几口。父亲没喝几口有人叫就去给别人帮忙了,我听别人说啤酒打开盖子时间久了就坏了,见父亲好久没回来,自己一个人把几乎一整瓶的啤酒喝光了,然后就睡着了。第二天,父亲问我啤酒是倒掉了还是喝光了,我回答之后父亲哈哈大笑,一再叮嘱我别让母亲知道。转眼二十多年了,现在收麦子都用上联合收割机了,麦子也不晒了,直接在地头就卖了,总觉得少了一些东西,听不到豁豁的磨镰声了,没了一个挨着一个的麦场了,也没有了每个麦场必备的用来防火也能给熊孩子泡澡的水缸了。当年麦子用机器脱粒之后还会放鞭炮,麦粒堆上燃一柱香,供品有点心有饼干还有切成两半的煮鸡蛋,等香燃尽了,这些供品我就可以拿来吃了,那时候是真好吃!
黑嫂为您回答。
北方农村收小麦是种特殊的记忆,现在的孩子们都没有那种记忆,就算是农村孩子也没有,因为现在收麦子都是机械化,几个小时,整个收麦过程就结束了。
但是在以前可不是这样,以前的收麦时间是会持续半个月的,大人们会买些饮料来喝,孩子们则主要是喝一种甜水或吃冰棍。
今天咱们说一下那个时候的收麦子。
一、大人们主要喝啤酒
黑嫂记忆中的收麦季节,周身环绕着痒、刺挠和空气中的热浪。那个时候收麦持续时间是很长的,原先的时候每个村里每个队都有“场”,就是专门让人们把割完的麦子拉到里面去,或者用牛驴套着石碾子碾压,或者用手扶拖拉机碾压。
后来农村人口增加,场被划成了田地,人们割完的麦子没地方放,只能在自己家地头找一片地方当成场,这样增加了收麦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收麦子是需要半月到二十天的。
豫北这边收麦子大多在五月份,天气炎热,大人们会买一些冰棍和饮料来喝,一来是自己喝,二来是有帮忙的让人家喝。
而大人们最喜欢喝的就是啤酒,黑嫂小时候是会趁着这个机会卖冰棍的,一根冰棍批发的时候五分,卖一毛或者两毛,最贵的是批发两毛五,卖五毛的“黑芝麻”和“大白兔”。一天能挣十来块钱。
对于大人们喝的啤酒,小孩子也是好奇的,包括黑嫂本人。既然好奇,就会尝试,黑嫂记忆中第一次喝啤酒,那种味道很糟糕,一股麦糠的味道在嘴里环绕,皱眉张嘴吐出来,会惹来大人们的哈哈大笑,孩子们则暗暗发誓永远不再喝这种东西。
男人们主要喝啤酒,那孩子和女人们喝啥呢?
二、女人和孩子主要喝“小香槟”
对于整个收麦季,付出劳动的不止是男人,女人和孩子同样劳作,天气炎热,大人们可以喝啤酒,女人孩子也需要解暑。在我们豫北地区,当时供孩子和女人喝的主要是一种饮料叫“小香槟”。什么地方出的不记得了,但味道记得,大概跟汽水相似,从名字上来看,大概是模仿一些当时的国外饮料啥的。一瓶八毛钱,后来涨到了一块,最终涨到了一块五。
这种东西可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喝到的,是需要收麦子时最热的时候才能喝。把这种东西提前放到桶里下进井中,到喝的时候提出来,冰凉甜酸,那种感觉别提了,后来喝了不少东西,但怎么也喝不出小香槟的味道。
整个收麦的季节,主要就是这两种饮料伴随着收麦子的人,但是我们在这里要说明,并不是每个人都喝,也并不是天天喝,毕竟需要钱。
一般情况下,都是打麦子时会找不少人帮忙,这样才会买一些带到地里放进井中,平时也很难喝到,大多数人都是提着一壶开水,大人们会苦口婆心的跟孩子们说喝热水下火,不肚子疼。
孩子们则不管这个,既然喝不到饮料,那么就灌一肚子井水,甜是不甜,但凉啊!
最后:现在,我们收麦子只需要一个小时或者几个小时,人们再不用弯腰在田地里割麦子,而小时候那种人很多坐在树荫下喝啤酒小香槟的时光也永远成为了记忆。
农业快速发展,使我们一些东西会注定成为记忆,而七零和八零后,则把这些记忆变成文字或者口头语言说给现在的孩子听,他们听着笑着,仿佛在听一件不可思议的笑话。我们不能去说他们忘本,因为这个时代是发展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些落后的东西必定会遭到淘汰和遗弃。
愿我们农业发展越来越好,愿那些收麦子要持续半月二十天的日子永远成为记忆不要再来!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我可以很荣幸地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童年。大概5-6岁的样子,妈妈在集镇上批发一点点冰棒,装在一个用木头做的小箱子里,再用小棉被盖上。捆在自行车后面,在农忙季节来临的时候,把自己农活干完就忙着做小生意。记不得一个卖多少钱了,反正那时候吃着真甜。宽扁,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形状。
好像就卖一两个季节就没做过了,然后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把那个木箱子倒腾出来,我们村里有人制作‘汽水’就是用袋子装的那种。我传承了,妈妈小小的接班人。每袋买来5分钱,然后到农地头卖1毛钱一袋。一个农忙季节也可以赚上几十块钱,在加上刚好到端午节,把菜园里的‘爱草’割掉带到集镇上卖了,一毛钱一根。整个农忙假期,可以大发一笔横财。大几十块钱。那时候简直都不敢想象自己多么的土豪(哈哈……)
ps:本人出生1988年农村。有感得朋友点个赞
我是七零后,在小麦的主产区河南开封长大,自然对收麦子的季节记忆犹新!
“蛤蟆咕哇哇,月半喝疙瘩。”池塘里、河里的青蛙开始鸣叫的时候,再有一个半月就可以吃到新麦子了。
“麦稍黄,去瞧娘。”趁着还没到麦忙季节,过了门儿的媳妇儿赶紧去娘家看看,免得收麦子的时间间隔过长,被人说闲话。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收麦子有很强的时效性,必须争分夺秒抢收抢种。一到麦忙季节,男劳力们就早早的把镰刀、铲子等磨的锋利锃亮,打卖场也平整一新,就等着收麦子了。
天还不亮,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便忙活起来。一天之中早上收割麦子还是比较舒服的。一旦过了晌午人也累了,天气也热起来了,正是焦麦炸豆的时候,上边太阳炙烤着大地,下边麦芒扎着人的身体,实在不像一些文学作品里面描写的那么诗情画意,这里的苦只有收过麦子的人才知道!
实在太累了,大家会在田边地头的树荫下休息一会儿,喝点加了糖的绿豆茶,吃点早晨带来的干粮接着再干。那个时候老百姓都比较苦,虽然体力活很繁重,也没有人讲究吃喝,偶尔会有家庭条件稍好些的买上几瓶小香槟,算是对一家辛勤劳作的人的奖赏。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打场的时候,母亲给我五毛钱让我买一瓶小香槟,我看别家买了两瓶我也买了两瓶(四毛钱),回来后母亲把我吵了一顿!
后来条件慢慢好了,去地里带的食品里有了火腿、鸡蛋、方便面和啤酒。再后来机械化慢慢普及,过去十天半月的麦忙天变成了三五天。甚至秋庄稼都随手种上了,都是机械化作业,再也不会因为收种庄稼降低生活标准了。
曾经听一个邻居老哥说过:别看收麦这么累,老百姓也愿意天天过,因为这是收获的季节。过年好,也不能天天过,因为那是花钱的时光。老百姓只懂得“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大概就是中国广大劳动人那种抵御天灾的朴素的思想观念吧。
向无数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