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日军北上入侵苏联,那么苏联恐怕真的就悬了!

首先要明确一点,很多人认为二战时的日军完全不是苏军的对手,日军北上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日军军部大本营这才选择南下与英美决战。

这个观点太低估日军了,也太高估苏联了,巅峰时期的日军在远东地区一点都不怵苏联,若日军全力北上,苏军在远东地区肯定会遭受沉重打击,二战的局势也必然会发生改变。

日军在二战时期是非常狂妄的,狂到谁也不怕,日本人连美国的珍珠港都敢炸,还怕苏联?要知道苏联海军是非常弱小的,日本与苏联开战,即便是战败,日本本土也不会受到什么太大的威胁。而跟美国开战就不同了,美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如果跟美国开战,搞不好自己老窝都要被端了。

所以说如果跟苏联开战打输了,日本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要被美国打败了,旧日本帝国就彻底走进历史教科书了。

对于这一点,日本高层肯定是心知肚明,但日本最终还是决定同美国开战,说明日本根本无所畏惧,一群战争疯子连美国都不害怕,还怕什么苏联?(从1938—1939年,日本曾与苏联爆发了两次较大的军事冲突,虽然结果都是以日本失败而告终,但无论是诺门罕战役还是张鼓峰事件,日军都是以少打多,火力、兵力都处于劣势,而苏军在占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伤亡惨重,战后统计苏军伤亡远高于日军,可见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二战时期的日军信奉武士道,谁都不怕,更不怕苏军)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就已经制定了一套大陆扩张计划,即先占领朝鲜半岛,再染指满洲,最后谋求关内。

不过这只是一个理想型的计划,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原本要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但因为触及俄法两国利益,最后被迫放弃了辽东。

由于在甲午战争中国力消耗严重,日本在短时间内也无意再扩张。但是在1900年,沙俄趁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出兵18万占领中国东北,并准备进一步威胁朝鲜半岛,日本就座不出了。

虽然日本已经向沙俄表明,愿意承认沙俄在东北的利益,但沙俄却不断地试图染指朝鲜半岛,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最后惨胜与俄国,拿下了南满地区,可北满还在俄国手里。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沙俄倒台,北满地区被苏联接管,但苏联对北满的控制就非常薄弱了,苏联人的势力只限于中东路沿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拿下整个东北,苏联人并没有进行干涉。随后几年中,日本人通过赎买的方式将中东路从苏联人手中拿了过来,苏联势力完全退出东北。

占领东北的日本人完成了质的飞跃,此时的国际环境也是大战一触即发,而日本人也将面临着人生一个重要决择,到底是北上攻打苏联,还是南下于英美开战。

九一八事变主要策划人之一,日本少壮派代表石原莞尔极力反对入关与中国开战。石原莞尔认为拿下满洲对日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入关攻打中国是不明智的选择,这会激化与英美的对立。而当时日本的主要工业原料,尤其是石油和橡胶都要依赖英美等国的供应,与英美决裂对日本百害无一利。(石原莞尔,号称“日本第一兵家”)

石原莞尔主张日军应该以满洲为基地,全力北上攻打苏联,即便是日本打输了战争,美英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必然会帮助日本遏制苏联南下。这样一来,日本就算是输了,也不至于倾家荡产。

并且若与中国全面开战,日本也没有短时间内结束对华战争的能力,万一到时候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那情况可就不妙了。石原莞尔认为在占领满洲后,日本应该与中国缓和关系,将中国拉拢过来,或者是慢慢的蚕食分裂中国,不应该再以武力压制中国。

平心而论,石原莞尔的主张还是很毒辣的。日本若与苏联开战,打赢了就能拿下西伯利亚,打输了英美也会出手相救。因为在二战前,英美是非常敌视苏联的,英国为了引诱德国入侵苏联,甚至不惜一再纵容希特勒的对外扩张。所以美英是非常乐于见到日本去主动进攻苏联的,到时候美英一定会为日本提供支持。若日本有什么闪失,美英必然会在紧急时刻拉日本一把。当年日本和沙俄开战的时候,英国就是日本的大后台。

但是,如果日本与美英开战,那么跟苏联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了。日本若是击败美国还好,可若是打输了,苏联人必然会落井下石。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石原莞尔的预见,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和苏联一直维系着和平,直到二战末期,眼见日本已是日薄西山,于是苏联决定趁火打劫,在中国东北捞够了好处。

但可惜的是,七七事变的爆发让日本彻底放弃了北上的打算。说实话,七七事变是一场偶然事件,但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谁没想到事态会严重扩大化,直至演变成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

日本侵华肯定是侵犯了美英的利益,不过美英并不想为了中国而与日本撕破脸,纷纷保持中立。

但是随着二战欧洲战场的爆发,美国也渐渐感觉到日本的威胁,开始控制对日本的物资出口。华府也不断督促日本与中国和谈,要求日本尊重《九国公约》,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在华利益,这是明显要让日军撤出中国。

此时日本认定美国早晚会干涉日军在中国的战事,但侵华战争已经开打了,中国东部的几个重要地区已经落入日寇之手,日军又怎会轻易封刀?于是在日军大本营中,对美英开战的主张逐渐占了上风。

而且如果南下进攻美英控制的东南亚,日本可以获得现成的石油和橡胶以及大量的人口,这会为日本提供丰富的战争资源。相比之下,西伯利亚就比较蛮荒,即便是能够夺取西伯利亚,短时间内该地区也不能为日本提供战争所需的物资。而若想进攻苏联的欧洲部分,这个距离又太遥远,日本的后勤补给跟不上。

总之,在经过激烈争吵之后,日本最终选择偷袭珍珠港,经略东南亚,送美英白人回老家。但如果日本选择北上攻打苏联,那么驻守在远东的七十多万苏军根本挡不住日本人。

试想仅仅是一个诺门罕战役就已经让西伯利亚大铁路超负荷运转,几近瘫痪,倘若日本大举来犯,那么苏联根本无法迅速的向远东输送足够的军用物资。届时苏联将会受到德日的两面夹击,苏联根本挺不住。

并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日军北上,那么日本和美国的战争就不会爆发,起码也是推迟爆发,美国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参加二战。而没有了美国的援助,苏联真的抗不住。

(图为苏联港口正在卸装一辆美国援助的坦克,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为苏联提了102亿美元的物资援助,单卡车一项,美国就给苏联送去了40多万辆,飞机也有1.4万架,如果美国不参战,苏军是拿不下柏林的,苏德很有可能打成平手,最后议和,但要是日本此时从背后捅刀子,苏联就悬了)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题目很有趣,日军投入全部兵力北上进攻苏联

如果日军真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苏联战场后果会如何?

日本进攻苏联必败。    先来看一下1941年日本为什么要南进,根本原因是关键性资源缺乏,石油和橡胶,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在中国最可能存在石油的东北和朝鲜北部找了个遍都没有,但东南亚有。

在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已经在实行汽油配给了,而当时日本的石油储备在极其节省的情况下仅仅可以使用一年,这将对日本的军事极为不利,日本还要支撑一支庞大的舰队,如果日军当时不北上,也不南进,都将因为石油储备枯竭而使日本在中国战场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因为飞机坦克和卡车将毫无用武之地。此外北上首先海军派会竭力反对,如果北上那么联合舰队就变成了运输舰队,除了开始能用来进行空中支援,争夺港口外,别无用处。

日本对苏联陆军处于绝对劣势,日军缺少坦克装甲车,而且吨位太小,装甲太薄,一个海权国家和一个陆上霸主兼前欧洲工业第一的国家比,没有多少胜算。而日本选择南进也是因为海军强大的原因。如果北进打不动,就是引火烧身,将面临中国和苏联的夹击,因为缺少油田会导致储备的石油枯竭,接下来举步维艰。

在39年诺门坎之前苏联就在东北边界外屯下了大量军队,多为精锐之师,41年日军南下后才调回部分,以远东征召部队进行补充,即使在生死攸关的莫斯科战役时,远东集团军规模还是达到了130万人。日军要想北上,这些部队必须消灭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100多万日军大举入侵,100多万日军对抗130万装备优势的苏军,本土必然还要大规模征兵,苏联考虑到对付德军,会采用老手段,动员除苏联在东欧部分的4000万人口,那么德军方面的压力又会减少多少。随着德军的停滞不前,希特勒的野心不会停滞不前,他分兵计划依旧。(25的吨谢尔曼和日军的小坦克合影)

于此同时一旦日军打进远东,其天气不适合飞机飞行,日军少有的坦克,运输的汽车因地形天气原因举步维艰,而苏联有远东铁路,物资源源不断,日军后勤紧张,石油越来越少,前线攻势受挫,日军的小坦克就连T-26也打不过,被困在远东,考虑到中国的问题,在东北还有留下一支规模很大的部队,你去打苏联的同时,德国的德械装备源源不断的运到中国,这不得不提防。

参考德国一方入侵时美国一共给了苏联仅坦克1.25万辆,飞机1万多架和数量庞大的汽车物资,如果两个法西斯同时夹击苏联,虽然美苏意识形态不同,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们不会把世界拱手送人,恐怕援助物资要翻倍。德国本身机械化部队就强,有了这些援助顶多由攻变守,那本来就被拖死在远东的日军岂不是~~。二战中仅仅中国就能拖住100多万日军,远东的地形更适合拖住大兵团,装备优势强于中国太多的远东集团军在加上新征召的远东士兵,以远东人守远东土,犹如明末的辽人守辽土效果一样,近200万士兵在优势地形装备下可拖住数百万缺少后勤的日军,甚至可以一战。但这是设想,日军北上图什么,他们想要石油可此时苏联主要石油产区在高加索地区,德军那么近都夺取不了,更何况远在远东的日军,日军呼应德军,那么德军会把到手的油田分给日本吗?如果分了高加索地区给日本,那日本岂不是控制了3/5的苏联。打下远东,日军能得到的只有铁矿煤炭和这一片贫瘠的土地这些中国有的是,东北有的是铁矿煤炭,山西煤炭更多,石油想要只有东南亚最方便,最快捷。

由此日军北上必败,进攻中国是当时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日本的基本国策。(HB)

3

日军如果把全部兵力都投放到苏联,日军连现有那点战果都保不住,最后一定会打崩。实际上日军二战期间没有进入苏联,而是把数十万关东军都放在东北,恰恰是用来防备部署在远东的苏联军队啊。人家是单纯的想防御,连进攻的意思都没有。

苏联在远东这样一个相对不重要的战场,部署的军队从1941年70万人增加到1945年的174万人,炮从10080门增加到29000多门,坦克从3100辆增加到5200辆,飞机从4140架增加到5100架,日本人哪里有什么进入苏联战场的机会啊?敢打就是送菜。而日本巅峰时期也只有100万关东军(41年),分属15个师团,其中只有1个是机械化师团。而独立战车第1旅团是日军唯一的装甲部队。这还是巅峰期,其他大部分时间关东军仅有40万人。和苏联打拿头打?

实际上日军能在中国横行无阻的甲种师团(日方自己的说法是挽马师团),大概有28000人左右,一般能配备7000多匹马和100-150辆汽车。而苏联一个14000人的步兵师配的汽车就超过了这个数字。苏联一个步兵师马匹大概是3000多匹,不及日军一个师团数量,但人均马匹数量和日本比差的不大。所以从后勤能力和机动能力来讲,苏联一个最普通的步兵师都比日军甲种师团要强。这仗怎么打?实际上得益于强大后勤的支持,诺门罕战斗后期就已经出现苏军把关东军打崩的迹象,还好及时停战,不然持续下去最终关东军会吃大亏。

诺门罕战役中的日军

从以战养战的角度,日军和远东的苏联部队作战得不到任何好处。好赖不计伪满洲国还是给日本提供了大量初级工业品的,比如煤炭、钢铁,木材,然而如果日本不用重兵守护这片地区,那么伪满将变得和华北山东一样,被敌后抗日武装渗透的千疮百孔,根本无法保障最起码的占领地秩序维持,那些留守的少量日军生命安全都成问题。而且西伯利亚有什么呢?这边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城市,当时也没有开采石油。日本由于地质学上的认识偏差,坚持在辽河地区勘探油田(6000米深没实力开采),而更浅层的大庆油田反而发现不了,西伯利亚的油田怎么可能发现呢?所以进入苏联战场讨不到任何好处。

苏联展示缴获的日本9O式铁帽

如果把华北派遣军也投入苏联战场呢?华北派遣军巅峰时期有二十三个师团又十七个旅团,共计85万人,但这只是1939年的情况。如果全部进入苏联作战,那么相当于让国民政府直接把控制线推到长城以北,汪伪和华北汉奸自治政府都不存在。而共产党武装也会把华北、山东的敌后多达几十万的抗日武装直接涌入到东北,直接威胁伪满统治。到时候伪满的工农业产品还能不能正常生产和运输都是个问题了,而100多万军队在西伯利亚和远东作战,还能指望日本从本土运粮食过去?那估计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部队饿死事件就要在日本出现了。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就会完全不同。

很多人认为,苏军比日军强大得多,这是很大的误解。

比如在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坦克战并没有落下风,当时苏军还只有BT3/5/7坦克这类坦克,并不强于日军的95式。

空军更是占了上风,日军战斗机从开始到最后,始终比苏军要强一截。

苏军完全是依靠兵力和火力的巨大优势,才击退了日军。

比如合围23师团2万日军的苏军,高达6万多人,火炮是日军3倍。

即便如此,苏军伤亡高达2万多人,日军只有1万多人。


要知道,当时日军正在陷入侵华战争泥潭,根本不敢集中主力和苏军拼。

而苏军当时并没有打仗,所以敢打敢拼。

如果日军将侵华日军120万和南下对付英法美的75万南方军,全部投入北上作战,那是非常可怕的。

面对着200多万日军,苏军就算再强,至少也要拿出200万以上的军队。

根据诺门罕战役苏军的表现,恐怕200万苏军还不够。

要知道,如果是一对一单挑,苏军拿200万不对自然小意思。


但当时德军正在西线把苏军打的一败涂地。

苏军将远东的很多精锐部队都掉到西线,这才获得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

如果有二三百万军队被日军牵制,苏军尚且不是损失几百万部队而已,还要冒险两线作战。军队和物资要在长达1万多公里的国土来回运输,就算今天也是撑不住的。

那么,苏军就有可能出现顶不住,全军败退到西伯利亚的情况。

自然,苏军顶不住的是德军,日军恐怕最多只能占领远东或者外蒙古而已,不可能进入西伯利亚。

那么苏军未必会垮台,但想要独立反攻可就难了。



甚至只能靠盟军诺曼底登陆,占领柏林以后,苏军才能收复莫斯科了。

那么,冷战也就没有了,苏联不会是超级大国,因为他的很多加盟国必然在盟国扶持下独立了。



只是,日本会北上吗?

当然不会了。

就一句话:北上了,石油问题怎么解决?

5

如果日军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苏联战场,死磕苏联,那苏联将面临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苏联本身在远东地区的驻军就比较有限,日军如果再一次复制日俄战争时的奇迹,则苏联形势将变得非常严峻。而日军一旦失败,必将全军溃败。




一直以来轴心三国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同盟形势,德国立足欧洲所向披靡,意大利对非洲更感兴趣,日本则在战争最初一直纠结于北进还是南进。

在最初,因为陆军与海军向来关系不合,因此迟迟没能下定决心是北进还是南进。诺门坎战役和张鼓峰事件日军都以失败告终,日本军界里南进的呼声占据了上风,苏联可以说是长舒了口气,两线作战,东西夹攻是苏联最担心的事情。

二战爆发后,苏联在远东的兵力一直都非常有限,1941年6月,苏联在远东的兵力仅有70.3万人,炮10080门,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舰艇94艘。

诺门坎战役结束后,苏联担心日军积蓄力量卷土重来,遂不断往远东地区增兵,到1942年7月,总兵力已达144.6万人,炮11759门,坦克2589辆,飞机3178架,舰艇107艘。



日本如果坚持要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远东地区,估计等不到和德军会师在莫斯科城下就已经被消灭的光光了,苏军,是日军当时想碰又不能碰的硬骨头,日军硬扛苏军至少有三大不利因素摆在他们面前。


一:日军后方前线都将遭到重创,北进之路难度极大



在进攻苏联之前,日军已经将朝鲜吞并,中国的东三省,中原地区大部沦陷,日军的关东驻军加上中国方面派遣军,兵力接近200万。论兵力,日军对苏军有压倒性优势,装备虽然差点,但苏军在远东同样也好不到哪去。日军可以选择将全部兵力投入到苏联战场,却无法面对中国战场的绝地反击,还要预防韩国光复军在后方搞事情。日军攻打苏联,前线后方都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后勤补给、机场通勤,中国抗日力量对日军都是致命的打击。

二:远东地区的作战条件极为艰苦,日军作战优势大打折扣



西线的苏德战争德军最后为什么会失败?除了给养跟不上,德军还要面对苏联极其恶劣的冬季气候条件。数百万德军,在苏德战争中被冻死冻伤者不计其数。而远东地区,其气候条件比之苏德战争更加恶劣,冬季低温可达零下20到30度,这对于日军来说是个致命的威胁,而对于苏军来说,这种极端低温根本不算什么。厚厚的积雪还有可能使武器装备失去作用,同时也给日军的后勤给养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苏军则没有这一方面的担忧,如此看来,日军进攻苏联远东地区,本身恶劣的天气条件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三:日军内部意见不统一,海军陆军长期互掐



全力进攻苏联,日本陆军将唱主角,更何况,苏联三大舰队中的太平洋舰队也绝不可轻视。南进的战略决策和北进的区别在于,南进是陆军、海军平分秋色,而北进,基本上就没有海军太多的事。在陆军、海军关系向来紧张的日本军界,陆军唱主角,这绝对是海军不愿意看到的,可想而知全力进行侵苏战争,日军自身的内耗会对战争造成多大的影响。


日本举全国兵力投入到侵苏战争,必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日军在苏军严阵以待之下,会逐渐的陷入战争泥潭,再加上后方中国、朝鲜对日军的制约掣肘,日军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地步,这将加速日军的覆灭。二战的格局将迅速改变,更何况,日本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奇缺,虽然远东地区石油储备丰富,但面对实力雄厚的苏军,南下攻打小国林立的东南亚国家也许是日军最明智的选择。

6

如果日军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苏联战场的话,那么最好的结果就是在饿死前遇到苏联部队,赶紧投降,运气不好的话就是全部饿死在原始森林里。

在二战时,日军的后勤补给能力非常糟糕,对日军来说,作战距离超过100公里就是远距离,调动超过200辆汽车就叫大量,一年的子弹产量只够欧洲战场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和欧洲强国根本无法相比。

以诺门坎战役为例,当时日军的主力部队是第23师团,战场距离日军的补给点海拉尔不过250公里,而且关东军特意将军部直属的机动车队加强给23师团,但是后勤工作还是一塌糊涂。

由于汽车太少,大部分汽车只能用于运送炮弹等物资,所以日军主力不得不背负40公斤的物资,6天里步行250公里赶到将军庙,体力消耗极大,严重影响了接下来的战斗。

而炮弹虽然有汽车运输,但是数量也严重不足,当时日军前线的炮兵只储存了两个弹药基数,战斗第三天就已经不够了。问题是除了运力之外,由于长期深陷中国战场,日本的弹药耗费很大,库存严重不足,这些炮弹已经是关东军70%的储备。

除了弹药,前线食物也严重不足,士兵只能每天清晨吃一顿饭。

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只给前线运去了2000吨物资,而补给线长达700公里,是日军两倍以上的苏军在战争期间得到了55000吨物资,双方差距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第23师团兵器勤务部长近泽大佐觉得前景黯淡,在战前就选择了自杀。

所以日本根本没有后勤能力支撑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关东军后来制订攻击苏联远东地区的作战计划时,干脆放弃了后勤计划,所有物资由士兵随身携带,而补给则指望通过缴获。

对此方案有不少反对意见,有人指出士兵所携带的补给根本无法坚持到击败对方获得缴获之时,不过关东军那批制订计划的疯子则答复苏军肯定会不战而逃,那么补给还是够用的。

这一计划后来被牟田口廉也照搬,用在了东南亚战场上,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这次战役中牟田口廉也按照关东军的方案,下令日军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攻击英帕尔和迪马布尔。最后由于缺乏补给,日军惨遭失败,很多士兵饿死在败退的路上。

相比之下,东南亚战场至少是在热带地区,西伯利亚可是苦寒之地,那么几百万日军在茫茫荒原上没有吃的,天气又冷,如果不早点当俘虏,就只能等着冻死饿死了。

7

日军全力攻苏,远东那号称百万(正规军七十万)的苏军必败。

一、苏军主力被德军打得晕头转向,常备军基本被歼,处处吃紧,根本不敢抽兵过来抵抗日军!比人员素质,日军稳占上风。多田、岗村等名将大兵团作战经常以少胜多(国军将领和士兵素质比苏军和英美都要强),朱可夫之流根夲不是对手。日兵平均二十发子弹杀伤敌军1名(主要是机枪压制消耗,步枪手个个神准,打不准的在辎重队混),苏军平均二千发以上;日军分队十人单兵作战,能牵制国军一个师二小时,换苏军早投降了;战术灵活,中下级军官素质比只知瞎冲死守的苏军强几档。

二、远东苏军装备低劣,空军只有过时的一千来架伊十五、伊十六,面对日军同等数量(不屑以多打少)零式和一战,当靶子都寒碜。所谓厚皮坦克T26、快速坦克pT7,也不是日军97式、89式的对手,军盲老以为日军坦克皮大馅薄,人家吃过亏造出好的,难道傻了再用豆战车去找打?重炮远东苏军最大122毫米口径,连小炮算上三千多门,投放量顶不住大和丶武藏一次齐射!日本关东军还有两个野战重炮兵旅团,装备有240、210口径重炮,关东军75以上大炮上万门,苏军一点优势都没有!

三、轻武器:日军掷弹筒专打机枪,苏军沒有;三八式射速准度稳压莫辛纳干,九二式、九六式、九九式和歪把子机枪也不比苏军差,至于波波沙,射程不行,日本也有百式和缴获国军的各类几十万支冲锋枪对抗!

四、远东苏军防线从赤塔到海参崴,长达二千五百多公里,兵力分散,处处设防,无险可守,在日军铁壁合围加两栖登陆突击下,很难扛一月(包括围攻城市要塞)!

二战战场被俘(不包括政府投降放下武器)最多纪录,是苏军640多万,比开战时的常备军都多!论作战意志,别说和敢全员玉碎的曰军比,国军都比苏军强几档,意大利也沒一次让人俘虏几十万!就这烂成渣的素质,不知哈俄粉,为什么把毛子想像得那么强大?

还有人担心日军怎么打到欧洲去?简直可笑,占领远东逼斯大林分兵百万防西伯利亚就行,推到中亚都没必要。坐等那边德军打赢了,日本顺手牵羊分地盘、拆机器(德军看不上苏修货)就成!

8

日本永远不可能将自己全部兵力用去攻打苏联,这是典型出力讨不着好处的事情。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综合实力排世界第三,仅次于英美,然而提起陆军来就算了,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基本停留在西方国家的一战时期。对付一些实力较弱的邻国还行,像其他军事大国可不好啃,搞不好会被反碾压。好在也就日本士兵的战斗意志较高,又有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所以直接提高了其作战能力,但是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的差距可不是靠“万岁冲锋”就能弥补的,尤其是是像苏联这种玩大纵深战略的国家,一个冲锋本子是根本抵抗不住的。

看看苏德战场上双方的较量,从武器装备的性能和规模比较,日本陆军根本就不在同一等级层面。

从兵力投送方面来看,日本有这个能力将大部分军队投入到苏联战场,这得益于日本海军,如果论起玩海战,那么十个苏联海军绑一起也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怎奈苏联是有战略纵深的大领土国家,就算日本依靠强大的海空力量建立桥头堡稳固登陆港口,那么陆军绝对难以往纵深制造战果。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日本陆军在何时登陆苏联最佳了,从苏联角度出发过早过晚都不怕日本,那么最害怕的时候就是各种格勒战役期间,这个时候与德军打的最难最苦,此时日本在背后插刀绝对是苏联最不想看到的,但绝对不是致命的。

日本在二战期间动员兵力最高时可达900万,但是质量不行,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下滑严重,在这之前还算凑合,我们姑且算日本能集合300万军队在海军的支援下参与对苏作战,实际上会远远低于这个数。就个人感觉,苏联方面拿出50万部队防御应该足够了,而现实中苏联做的更加稳妥。

再来看看1941年12月苏联用于防守远东方面的军事力量,步兵师24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4个,航空兵师23个,此外还有11个步兵旅,7个坦克旅,4个航空兵旅。整个战略纵深共计15道筑垒防线,总兵力达到134.3万人,坦克2100多辆,飞机约3200架,各类火炮8700多门,抛去后来抽调的11个步兵师25万人,远东仍然还剩下110多万部队,而且坦克飞机数量没有减少。

再来看看关东军的兵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关东军的质量是整个日军中最好的,兵力大约在77万人左右,装备300辆坦克和552架作战飞机。我们姑且直接将关东军乘以4,再找补一点给它300万兵力加上1500辆坦克和2500架作战飞机,这样一来除了总兵力比苏军多外,武器装备上仍差一大截。尤其是日本坦克,这可不是在抗日战场上,几门小口径反坦克炮都是稀有品,而且弹药还不管饱。苏军步兵师除了装备各个口径反坦克炮外更有数不胜数的反坦克步枪,应付日军的脆皮坦克不会比打玩具难多少。再加上苏军成熟的坦克战术和步坦协同,搞不好都不用防御,一个冲锋能将日军赶海里去。

用大口径火炮打日本坦克都是浪费资源

试想一下就算把这货当成固定防御炮塔用,也会让日军颇为头疼。

实际上与其被动防御,还不如主动出击,日军连像模像样的反坦克武器都少的可怜,不难想象他们将继续用“肉蛋”攻击与苏联坦克同归于尽。当然战场上的形势变化莫测,如果求稳,这个兵力和装备绝地能抵抗的了日军,而日本发疯似的与苏联硬杠,那么对其他国家来说这绝对算好消息。到1944年的时候,总共从远东抽调的兵力达到40多万,可见越往后越不把关东军放眼里。

二战末期,在日本本土运不出去的重型战车。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9

大家是否知道从边境口岸满洲里到莫斯科的距离有多遥远?按中俄列车的直线运行长度,是5124.1公里,注意啊是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了10000里,期间还要经过数千里不毛之地的西伯利亚大荒原。就算日本人击败了远东苏军的主力,以日本陆军的机动能力,到达莫斯科城下也至少需要三个多月,因为强行军也就是平均日行50公里,抵达目的地已是严冬的1941年底或者1942年初,日本鬼子去避暑吗?


(楚云飞升官了)


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夏天,日本陆军共有51个野战师团,加上杂七杂八的独立混成旅团、野战补充队和特种兵部队,拢共有230余万人(1941年底全国总兵力为276万人,其中海军35万余人)。也就是说,如果1941年日军配合德军夹击苏联的话,倾巢出动也就是不到200万兵力(必须去除支援部队和后方勤务部队),那也就意味着,完全放弃中国占领区和半岛、本土的防卫,你问问日本人敢吗?


所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大本营能够用来对苏作战的只有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关东军”,这支罪恶部队在1941年还只是“方面军”级的建制(1942年10月升格为总军级),至1941年“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经过裕仁特批的动员,也才扩充到31个师团约85万人,而这个所谓的“关特演”就是日本人唯一一次有点实力对苏动手的机会。




按照日军参谋本部初拟的作战计划,日军发动对苏进攻时的兵力应不少于25个师团,因此要从本土给关东军调入7个师团,从关内战场调入4个师团,另外还必须再从关内抽调6个师团作为战略预备队。而在战略物资上,关东军当时所拥有的弹药仅可满足30个师团2个半月作战消耗,粮食仅可供30个师团1个月之需,汽油可供30个师团2个半月之用,看吧,别说打,关东军走到莫斯科城下,物资基本就消耗光了。


而斯大林从头到尾都对远东日军保持着足够的警惕,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远东部队始终没有向西线进行大规模调动,截止1941年6月28日,仅仅调走10几个飞行中队、一个坦克军和三个步兵师;到7月12日,总共调走了五个步兵师和五个坦克旅,与战前相比,前者只占17%,后者只占33%,实力上并无大的减小。即便是最吃紧时的莫斯科战役期间,也只秘密再调走八个步兵师。




与此同时,苏军还把远东地区当作新兵训练基地,也就是调走一批老部队,一定会调来一些新编部队,从而使总兵力始终维持在75万人的规模,尤其是在作战飞机和坦克方面,对日军保持着相当优势,日本人给关东军总共凑了600架作战飞机。85万人对75万人,在诺门坎战役的阴影下,日本人没有丝毫的胜算,所以轻易不敢发动进攻。


所以日军大本营讨论和争论了好些天,才达成了“北进”的必要条件:第一,远东苏军大批西调,至少要调走三分之一以上(这是陆相东条的原话);第二,德军顺利攻占莫斯科,确实对苏构成绝对优势;第三,日美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可以继续获得石油、钢铁和粮食,这三个条件任何一个不能满足,关东军都不可轻易挑起战端。




而苏联著名间谍佐尔格,在1941年9月14日发往莫斯科的情报里则断言,日本不会进攻苏联,除非以下三种情况发生:第一,莫斯科陷落;第二,关东军的实力规模三倍于远东苏军的力量;第三,西伯利亚爆发内战。把日本人的讨论结果和佐尔格的判断全部加起来,其后的历史证明,哪一条满足条件了?零。


那么如果日本人非得发疯进攻苏联又如何呢?笔者个人的判断,如果从1941年7月间动手的话,关东军大概率可以击败远东苏军,但是耗时至少要两个月以上,同时也会付出惨重代价,粮食、弹药和油料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然后开始踏上苦逼的西伯利亚之旅。千万别高估日军的机动能力,号称日军精锐的第3师团,只有67辆卡车和7750匹马,大部分鬼子兵都得靠两条腿行军。




至于苏联人的铁路想都不用想,早就被破坏得不能使用了,然后几十万日军饿着肚皮带着所剩无几的弹药,万里迢迢赶到苏联欧洲部分时,已经是冰天雪地的1942年1月。斯大林不妨可以把斯大林格勒的反攻缓一缓,朱可夫集结的预备队百万大军掉头杀过来,然后饥寒交迫的关东军就被团灭了,东北早日解放,关内大反攻提前,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吖?


别做梦了,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哈哈。


10

关于二战时代的苏日对决,很多人都喜欢拿诺门坎战役说事,将日军说得十分不堪,但实际上在诺门坎日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并不差,只是略逊于苏军而已,苏军的胜利完全是依靠装甲部队的优势取得的,而即使如此,苏军在此役的阵亡人数甚还要超过日军。苏军对日军的碾压优势,那是要到苏军出兵远东时才有的。

在二战中,在德军侵苏后,如果日本也倾全力对苏,按照当时日本国内的说法,这就叫“北进派”,区别那些要攻略东南亚的“南进派”。

以当时苏德战场的态势来看,如果日军对苏宣战,苏联很可能会打输莫斯科战役,因为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条件之一就是斯大林从西伯利亚抽调回大量能够在寒冬作战的生力军。

同时,以日本的国力,日本应当能够动员一百多万军队侵苏,在初期会以优势兵力占得绝对主动权。

这样一来,苏联将在东西两线同时告急。

但是,由于苏联的战略纵深过大,苏联也断不会彻底战败。即使苏联两面失利,德军在东线即使节节胜利,也会在突破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后无力东进;日本面对西伯利亚的寒冬和广袤国土更会无计可施,占领了广大无人区之后也将会自动休战。

也就是说,苏联会被打残,但只要自己不投降,很难彻底战败。

刻薄的说一句,若日本侵苏,对二战的最大改变其实不在日本双方,而在美国身上。如果日本不执行南进政策,短期内也就不会触及美国底线,更不会有珍珠港之变,美国还会不会对日宣战,继而对德宣战。

我的看法是,晚一点,当美国发现苏联和英国战局吃紧,自己不出手不行,最后还是会找到理由参战的,方式可能是逐步参战而已。

所以,我的结论是,只要美国仍旧卷入二战,二战的胜负大势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战争资源占绝对劣势的轴心国仍然会以失败告终。可能有的变化是,两线作战的苏联最后至多会以“惨胜”结束战争,再也不会像真实二战中那样在战争后期钢铁洪流气吞万里如虎,德军的失败将更多归因于西线美军的全面入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