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风评,在高平陵之前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在魏国内部,比如曹植说他「魁杰雄特,秉心平直」:
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而作为旁观者的吴人张俨在「默记」里面更是提到了「诸葛司马二相」的高度: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盟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也正是因为这么好的风评和养望,司马懿才能发动高平陵事变,并且得到敌友双方的共同信任。后来杀曹爽,囚禁宗室等一系列行为,说是谋朝篡位也可以,但是说是营立家门也未尝不可。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於洛阳,帝以久疾不任朝请,每有大事,天子亲幸第以咨访焉。
高平陵之后两年,司马懿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中间推辞掉了丞相和九锡,但是在洛阳立了自己的家庙。是不是有明确的一步步取代魏朝的计划,我的看法是萌芽是有的,希冀也是有的,但是要说已经坚定了建立晋朝的决心,我倾向于没有。临终前:
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
我们无从揣测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心态,但是从作「顾命三篇」来看,仍然以曹魏的顾命大臣自居。想来大约就和写了「让县自明本志令」时候的曹操差不多,那时候的曹操刚刚打完赤壁之战两年,在汉朝朝廷的地位业已稳固,正在逐渐的蛀空汉庭。但是另一方面,此时的曹操依然以汉臣自居,距离称魏公、和荀彧决裂还有八年之久,这也说明无论是建安十五年的曹操,还是嘉平三年的司马懿,在当时的朝廷「忠臣」们看来,并不是一定要篡位的。
而曹氏代汉、司马氏代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以架空朝廷的霸府,在司马懿晚年仅仅只有一个雏形:
嘉平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 置左右长史增椽属、 舍人满十人岁举椽属任御史、 秀才各一 人增官骑百人鼓吹十四人。
真正对霸府进行大规模的完善和扩容,足以强大到架空朝廷的时候,还是在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时代。可以说,直到司马懿去世,他的风评虽然没有高平陵之前那么好了,但是依然没有被钉在篡位者的柱子上。
在淮南第二叛,文钦和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的时候,为了团结大多数,文钦他们依然还在借用司马懿的名义,打着老子的旗号反儿子,也是奇景:
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懿每叹说齐王自堪人主,君臣之义定。奉事以来十有五载,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师自知奸慝,人神所不佑,矫废君主,加之以罪。孚,师之叔父,性甚仁孝,追送齐王,悲不自胜。群臣皆怒而师怀忍,不顾大义,其罪六也。
如果司马师和司马昭被魏朝翻盘了,其实司马懿千载之后的名声未必会像现在这样。曹芳,或者曹髦为了稳定人心,缩小打击面,可能会在诛杀司马氏的时候把矛盾集中到司马师和司马昭身上,而把司马懿推成伟光正的典范,依霍光故事——汉宣帝诛霍光满门,但是麒麟阁上依然霍光排名第一。现在的我们可能就是感慨一下司马懿人大体还是好的,就是私心重了,老了忙着营立家门,然而最终因为两个有野心的逆子,最终族灭云云。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即便是贵为开国帝王,身后的名声和子孙的实利也只能要一个。要不然也不会有讨论得国「正不正」的说法了。
总之,司马懿真正风评变差,一来他在高平陵事变之后的行为,像「诛夷名族、宠树同己」的事情,这确实非纯臣所为;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子孙成功的把魏朝给篡了,这个锅就变成了实锤,那之前的很多行为,都可以指向这最终迁移魏鼎的结果。在李世民给宣帝本纪写的制里面,也说到了这一点。而同样是在「晋书」里,连明帝都觉得自己的祖先不地道,羞惭满面的把脸埋到床上:若如公言,祚安得长!第三,则是晋朝国祚不永,传了两代就搞了八王之乱,进入了五胡十六国的大乱世,颇有一点——「你夺了人家的地盘还干不好,搞的一团糟」的感觉。
其实如果放下史书,单看「三国演义」的话,里面对司马懿的描述其实并不是对大奸大恶的典型描述,不但隐去了立庙等细节,还给司马懿编了一套临终遗言:
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司马懿真的说过这段话,但是至少写出来这段话的人对司马懿的评价不会是一个纯粹的奸臣形象。同样还有书中对司马懿的赞诗:
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
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
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所以在民间的风评跌倒谷底并且深入人心的,当还是在明朝之后的事情。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京剧。因为京剧中的人物非常脸谱化,司马懿和曹操都是白脸大奸臣的标准形象,而其行为和唱词也完全的和奸臣形象对应,而京剧对民间的渗透在晚清到民国期间是非常有成效的,故而其在民间的风评从三国演义直线下滑到现代,应和京剧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段落比如「失空斩」有关。
我是林一,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点关注不迷路,我会持续的为大家带来关于历史的知识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