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囚匈奴十九年,凛然不失民族气节。他被匈奴人放逐于北海牧羊,生活极其困难,有时甚至以老鼠、野菜充饥。有人会问,苏武不是有一大群羊吗?为什么他宁可吃老鼠,也不吃羊呢?
第一,苏武被匈奴扣押,牧羊于北海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试图与大汉帝国和解,结束战争,便派使节出使大汉。汉武帝也派苏武为正使,张胜为副使,率领大汉使团出使匈奴。
这本是一次和平外交,然而却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副使张胜参与匈奴一起谋反事件,企图劫持单于的母亲。这起谋反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张胜的鲁莽,整个大汉使团遭殃,苏武也被牵连,被匈奴单于囚禁。
匈奴单于软硬兼施,企图逼迫苏武投降匈奴,遭到苏武大义凛然的拒绝。单于下令将苏武流放到荒凉的北海(贝加尔湖),让他放牧一群公羊,还说:“等到公羊产奶的那一天,你才可以回到中国。”
苏武从此被囚于北海,与冰雪为伴。北海是荒凉之地,也是匈奴流放犯人的地方,粮食经常无法按时供应,苏武就在野地里挖掘老鼠洞,逮着野鼠后烤着吃,有时也以野草充饥,就这样饱一顿,饥一顿的。
既然苏武牧羊,为什么他不宰一只羊来吃,而宁可吃老鼠、野菜呢?
第二,苏武是汉使,代表国家的形象
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是大汉帝国的使臣,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形象。
尽管苏武并不知道张胜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但是作为大汉使团的团长与正使,应该说还是负有一定的责任。苏武使团的任务,是推动汉、匈两国的和平,而不是要颠覆匈奴的政权,对于部下参与的谋反事件,苏武至少是有失察之过。
我们如果站在匈奴的立场来看这一事件,大汉使团出国访问,竟然有人想乘机颠覆匈奴政权,可以想象匈奴单于是何等愤怒。从苏武个人来说,他虽然对部下所做所为失察之过,但他并未参与试图颠覆匈奴政权的阴谋。特别是阴谋的参与者、大汉使团的副使张胜后来为了保命,投降匈奴,这一事件的具体细节,匈奴方面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以排除苏武的嫌疑。因此,苏武是遭到匈奴方面极不公正的待遇。
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面对荒凉的北海与生活的窘迫,苏武没有忘记自己的汉使身份。匈奴人逼他牧羊,倘若他出于激愤,在粮食不济时,宰几只羊来下肚,固然快意恩仇,可是这么一来,匈奴人会怎么看待汉使呢?他们还会对汉使有一种敬重之感吗?使臣出了国门,就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国家的形象。苏武要是为自己的温饱,随随便便把宰杀所放牧的羊只,那还会给人留下凛然大义的印象么?既然大汉帝国自命为礼义之邦,汉使更应维护大国的文明形象。
第三,直到李陵到来,苏武才改善生活
苦难辉煌。
倘若苏武被软禁,依然能过着舒服的生活,那么就衬托不出他崇高伟大的民族节气。时穷节乃现,越是苦难,越能突显一个人金子般的品格。
苏武被囚匈奴十九年里,绝大多数时间生活是极其艰辛的。直到他被放逐北海十余年后,匈奴单于派李陵到北海劝降苏武,李陵硬着头皮前往。李陵摆下酒筵,与苏武对饮。这大概是苏武被囚后,吃过的最丰盛的一餐。对于李陵的劝降,苏武大义凛然地拒绝了。他宁可吃野菜,也不会放弃内心的信念。
他对李陵说:“自从离开中国以后,苏武已把自己当作一个死人了。如果大王(李陵被封为右校王)一定要劝降苏武,我与大王畅饮之后,便死在大王面前。”
李陵喟然叹道:“古代忠义之士,也没有超过子卿兄的。李陵与卫律所犯下的罪行,上通于天!”说罢,泪下沾襟,与苏武决别而去。
在苏武面前,李陵为自己的投降感到耻辱。他听说苏武生活艰难,想送一些牛羊给苏武,但自己没有颜面去见苏武,就让自己的匈奴妻子,带着数十头的牛羊到北海,接济苏武。由于有李陵的接济,苏武的生活境况有了很大的好转。直到汉昭帝时代,匈奴又一次向大汉表达和解的意愿,苏武才得以被释放回国。
我对苏武有一段评价:
苏武与张骞一样,是汉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民族精神之碑。血溅虏廷,威武不能屈其节,饮雪吞毡,厄境不能移其志;牧羊北海,人生有几个十九年春秋,冰雪霜白其发,风沙落其节旄;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死有所不避,生只为报国恩;天地茫茫,万物卑微,惟其精神可超越生命而千年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