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你说的这种古代大规模战争,确实存在,中国的春秋,以及英法百年战争、德国的三十年战争,都是典型的事例。相对而言,近代以来的战争就很少有旷日持久的,最大规模的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只打了五年,二战只打了六年,如果仅以持续年头论,很容易得出现代人娇贵,不如古人能打的感觉。
当然这是错的,古代之所以能慢慢悠悠打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战争不会波及普罗大众(当然这也是以主体而论,完全不波及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秦穆公和晋国作战,打到危难之际,突然从山里杀出几百个野人,打退包围秦穆公的晋国军队。当时秦穆公很奇怪,你们野人从来不参加战争,咋这时候出来救我呢?野人就告诉他,从前俺们曾不小心吃了你的马,你不但不治罪,还说吃马肉不喝酒就会伤身,于是赐酒给俺们。因为这个缘故,俺们这次舍命来帮你。
这自然是个特例,所谓的野人其实就是农民,按照春秋的规矩,他们是没有参战资格的。
(春秋以车战为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费钱的事)
那么春秋之际谁能参加战争呢?必须是有身分的人,所以平民不行,奴隶更不行(商纣王就是违背了这一条,导致了自己的亡国)。能上战场的,起码是“士”。顾颉刚先生就曾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正因为参加战争的,都是有身分的人,所以在早期,确实打仗很讲规矩和礼仪。宋襄公在与楚国开战之际拒绝击敌于半渡,理由是:君子不干这种二皮脸的勾当,要打,那就等对手排好队,大家公平交手。
后人都觉得宋襄公有点傻,但实际上这确实是当时的战争规矩。楚国最初是蛮夷,所以不太守规矩。但后来在中原呆久了,也颇有领会。譬如晋楚邲之战。晋国被楚国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的横木,让战车冲出陷坑。于是晋军调侃说:“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
孔子的门徒,就更是如此。子路是孔悝的家臣,孔悝遭乱被困,子路赶紧去救援,结果打到一半,他的冠缨被砍断,为了不有失君子风度,他弯腰捡帽子,结果被人砍成肉酱。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但对子路的死,他其实是完全赞成的。
正因为这个缘故,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一般都很小,甚至往往一个早上就打完,打完吃早饭也不晚,所以有云:“灭此而朝食物”。而且开战的地点一般都在两国国境线上,即所谓“疆”,以此有“疆场”之称。作战双方在开打之前还会打招呼,问对方:“你丫准备好了没有?”
依旧是宋国,公子城与华豹的战车狭路相逢,华豹先射一箭,没射中,他打算再射一箭。这时公子城就很不屑了:“你再射就不义了!”因为当时的规矩,是双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于是华豹就放下弓,等公子城搭弓一箭将其射死。这个事例听上去也很迂腐,但背后却是当时非常盛行的战场礼仪。
古代战争,头一个讲究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必须要师出有名,派使者去敌国告诉对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并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敌国国君过世等重大变故发兵攻打。第二个是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必须要找个宽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摆开阵仗干一架。第三个是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第四个是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第五个是不抓花白头发的老人当俘虏。第六个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追,实在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欧洲中世纪骑士的一套装备,更是值老钱了。穿得如此豪华去打仗,当然要讲规矩)
当然这些规矩,到春秋晚期乃至战国时代便基本瓦解了。但在欧洲,类似的骑士在战争中也有一套严格的战场规矩,譬如说抓住对方一个骑士,只要他起誓说会付你多少赎金,你就可以释放他,他会严格遵守规矩送钱给你云云。要不然你在骑士朋友圈一散播他赖账的消息,他的名声就完蛋了。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战争规矩,造成中国春秋以及欧洲中世纪,虽然战争不断,但其实损耗人口并不严重,对平民、对农业和商业的破坏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至少没有后来那么大。尤其像后来的那种屠杀战俘甚至屠杀平民的事件,在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